县农民素质现状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9:4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农民素质现状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农民素质现状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县农民素质现状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时代要求,提高农民素质迫在眉睫。为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途径,我们于近期开展了对农民素质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且深入有关部门对当前农民素质教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我县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截至2005年底,我县农村人口共有45万人,其中壮年劳动力19万人。据抽样调查分析,当前我县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技素质低下,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质落后。

1、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从抽样调查的216个对象来看,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35.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0,中专文化的仅有4人。可以看出,农村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世界农业较发达的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

2、农民的科技素质低下。目前,农业生产技能素质正在由掌握传统生产技能向开始运用现代生产技能转变,但仍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县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多是40岁以上、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滞后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利用农闲时间在本地打零工的农民,从事的大多是“提灰筒”、搬运工之类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3、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政策掌握方面,在与村民的访问与座谈中,我们发现村民对“一号文件”的了解仅止于农业税费减免和粮食补贴,对其中农民如何增收、农业如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方法措施则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是“一个好政策”,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有什么内容、如何建设、建设成什么样子,特别是要求农民自身怎样参与、配合和努力,村民们一片茫然,对于“农机补贴、村村通工程、阳光工程”等这样带来间接效益的政策更是一无所知。法制意识方面,有些农民在遇到伤害时,要么懦弱忍让,要么威言恐吓,要么暴力相向,要么受到伤害时首选私了了事,不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大伤害的事时有发生。

4、思想道德素质落后。当前,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农闲时节农村聚众带彩抹牌赌博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人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封建意识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仍比较浓厚。同时,农户之间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小偷小摸、顺手牵羊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据调查分析,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也有素质教育方面的原因。

(一)农民自身的问题和原因。主要是三方面造成农民缺乏学习主动性,影响素质提高。一是目光短浅,存在短期行为。大多数农民包括一部分基层干部对自身素质状况不能正确认识,缺乏忧患意识,形成了观念上的近视。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二是小农意识浓厚。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托在政府身上,政府倡导什么,他们就种植什么,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三是自身封闭。部分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视野狭窄,以“小家”为中心,得过且过,既不主动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来引导农业生产,也不愿学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二)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面的原因。多年来,为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相关单位做了大量服务性工作,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办班培训、示范带动、开通农业直通车、送科技下乡、开辟农业专栏等,为农民提供多渠道的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服务,但对农民教育工作的滞后和不足,使得农民素质未能尽快、有效提高。

一是教育工作分部门开展,缺乏总体部署。目前,我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有农广校、农业局、科技局、教育局、扶贫办、党校、团委、妇联等八家单位,各单位的上级业务部门都安排了培训任务。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办班培训时都是各自为政,培训内容、对象往往出现重复交叉。而“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无论哪个部门到乡镇办班,乡镇都得组织一次,加大了组织难度,难于取得实效。

二是科技培训链有断点,培训方式有待改进完善。一个完整的培训链是由县农业、科技部门办班培训村组干部、科技大户、

第二篇:县农民素质现状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时代要求,提高农民素质迫在眉睫。为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途径,我们于近期开展了对农民素质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且深入有关部门对当前农民素质教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我县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截至2005年底,我县农村人口共有45万人,其中壮年劳动力19万人。据抽样调查分析,当前我县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技素质低下,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质落后。

1、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从抽样调查的216个对象来看,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35.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0,中专文化的仅有4人。可以看出,农村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世界农业较发达的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

2、农民的科技素质低下。目前,农业生产技能素质正在由掌握传统生产技能向开始运用现代生产技能转变,但仍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县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多是40岁以上、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滞后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利用农闲时间在本地打零工的农民,从事的大多是“提灰筒”、搬运工之类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3、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政策掌握方面,在与村民的访问与座谈中,我们发现村民对“一号文件”的了解仅止于农业税费减免和粮食补贴,对其中农民如何增收、农业如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方法措施则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是“一个好政策”,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有什么内容、如何建设、建设成什么样子,特别是要求农民自身怎样参与、配合和努力,村民们一片茫然,对于“农机补贴、村村通工程、阳光工程”等这样带来间接效益的政策更是一无所知。法制意识方面,有些农民在遇到伤害时,要么懦弱忍让,要么威言恐吓,要么暴力相向,要么受到伤害时首选私了了事,不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大伤害的事时有发生。

4、思想道德素质落后。当前,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农闲时节农村聚众带彩抹牌赌博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人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封建意识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仍比较浓厚。同时,农户之间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小偷小摸、顺手牵羊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据调查分析,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也有素质教育方面的原因。

(一)农民自身的问题和原因。主要是三方面造成农民缺乏学习主动性,影响素质提高。一是目光短浅,存在短期行为。大多数农民包括一部分基层干部对自身素质状况不能正确认识,缺乏忧患意识,形成了观念上的近视。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二是小农意识浓厚。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托在政府身上,政府倡导什么,他们就种植什么,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三是自身封闭。部分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视野狭窄,以“小家”为中心,得过且过,既不主动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来引导农业生产,也不愿学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二)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面的原因。多年来,为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相关单位做了大量服务性工作,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办班培训、示范带动、开通农业直通车、送科技下乡、开辟农业专栏等,为农民提供多渠道的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服务,但对农民教育工作的滞后和不足,使得农民素质未能尽快、有效提高。

一是教育工作分部门开展,缺乏总体部署。目前,我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有农广校、农业局、科技局、教育局、扶贫办、党校、团委、妇联等八家单位,各单位的上级业务部门都安排了培训任务。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办班培训时都是各自为政,培训内容、对象往往出现重复交叉。而“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无论哪个部门到乡镇办班,乡镇都得组织一次,加大了组织难度,难于取得实效。

二是科技培训链有断点,培训方式有待改进完善。一个完整的培训链是由县农业、科技部门办班培训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

业骨干,然后发挥他们的组织带动作用,把学到的知识再传授给农民。但由于有一部分接受过培训的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回去后并未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传授,从而导致培训链中断,造成同一个村同一个人参加多次培训,而其他一般群众从未直接参加过培训。目前的培训方式也缺乏灵活性。农村组织培训,大多都在集镇上,农民参加一次培训要跑很远的路,很不方便,有的农民就不愿意去。

三是职业教育滞后,主阵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是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县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技能教学设施普遍陈旧,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致使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是文化事业发展不够,不利于农民素质的加快提高。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文化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全县20个乡镇已基本没有文化站,原先的村级文化活动室早已普遍处于瘫痪状态,农村文化力量严重不足,农村和农民题材的节目十分有限。广播电视这种对当前农民思想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传播工具,很少讨论农民群众面临的思想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题材的文艺节目更是少得可怜。

三、新形势下做好农民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当前,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订总体目标规划。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教育、农业、科技、劳动、财政、司法、人事等等多个部门,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同时,科学制定总体目标规划。当前,应结合新村建设,制订农民素质教育的任务目标,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提高农民素质,服务新村建设。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一半以上的农户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村村有3—4名大学生,10名以上中专生,具备条件的16—45岁农民参加过培训。用10年的时间,使农民的文化素质由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转向以高中文化水平为主,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相适应,主要村干部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文化;9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的科技、政策、法律水平有较大提高,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具有搜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2、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如前所述,我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单位有八家,在培训时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教育培训零散无序,成本高、成效较差。因此,应将农民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中优势兵力攻坚。在每年年初,有培训任务的单位可将培训计划上报给县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综合全县情况,科学安排全年培训工作计划,明确培训对象、培训任务、培训目标和方式,避免重复交叉和撞车。在培训时,可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教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市场营销知识、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同时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健全培训网络。

3、加强宣传,因势利导,增强农民学科技的主动性。目前,广播、电视已在农村十分普及,成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应充分发挥县广播电台、电视台、乡镇电视差转台的作用,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好典型,增加农业知识节目播放时间,尝试把农业知识节目办得生动有趣,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吸引农民收看。同时,深入调查农民对生产技术的需求,按需施教,使农民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达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不能只关心和实施单纯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更重要的是彻底根除农村地区愚昧落后封建习俗,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确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只有农村居民的整体健康、文明,才能通过生产经营和流通手段脱贫致富,真正实现农村地区“两个文明”建设和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农村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开展树立“新风尚”、争创“文明户”等活动。同时,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生动形象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

5、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农民思想这块阵地要靠丰富的物质和健康的文化去占领。缺乏文化如同减少收入一样,最终都将导致农民思想信念的动摇、道德的滑坡以及社会的不稳定。因此,要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建设。通过生动的文化艺术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学到新的知识技能,在娱乐中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在娱乐中学会处理农村社会的矛盾,在娱乐中增长发展经济的才干。

第三篇:关于农民素质状况调研报告

农民素质状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人:

关于1农民素质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农民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农村人口基本状况

省20010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1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477万人,占总人口的 58.7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743万人,占总人口的41.30%。2010年全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2.99%,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7.01%。1已经成为全国城镇化程度最高的省区之一。

在年龄构成方面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劳动力占较大比重。据2005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1227万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20-49岁的占79%,除19岁以下和50岁以上年龄组所占比重较小外,其他各年龄段分布相对比较均衡;全省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5岁,呈现青壮年态势。

2009年末全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5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3.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6个百分点。2009年底,1全省农村劳动力剩余总量为546万人,与2005年相比,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34.8%。

(二)农民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城乡差异明显

2008年农村住户人口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2008年1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1.75%,小学程度占24.66%,初中程度占61.93%,高中程度占7.99%,中专程度占2.24%,大专以上占1.44%。

2008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全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7.39%,小学程度占29.94%,初中程度占50.24%,高中程度占9.68%,中专程度占2.11%,大专以上占0.64%。与全国相比,1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在全国处于偏上水平。

2008年1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占26.41%,而2006年1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占28.57%,2008年与2006年相比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提高。

(二)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农民素质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较大

据抽样调查,农村劳动力中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16.4%;获得就业技术职称和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5.3%。

省统计局2006年对全省农民文化程度与收入水平的关系进行过抽样调查,发现在中低收入水平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39.7%,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0.3%;而在高收入水平的农民中,上述比例变成32.9%和67.1%。但在农民生产生活中,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08年,1省农村住户户均全年总支出为3618.71元,其中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仅为218.99元,占总支出的6.05%。

在农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背后,即表现为农民文化素质的差距。如作为全省经济最落后、人民生活最困难的地区,宜春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9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00元。宜春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文盲、半文盲劳动力规模大,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并且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观念滞后的劳动力,对现

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比较差,导致许多农业新技术、新措施推广速度较慢。

(三)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提高,整体素质偏低

据抽样调查推算,2005年外出务工农民约14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为10.4%。2009年外出务工农民增加到1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比重提高到12.7%。2009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93万人,同比增长16%。1省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7.3%,而全国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为12%。在1省农民收入增长过程中,外出务工收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外出从业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者构成了农民打工族的主体,比重高达72.6%;高中及以上学历者约占14%;小学文化程度务工人员占12.9%,此外,还有少量务工者是文盲或半文盲。从整体情况看,1外出务工者整体素质不高,而且绝大部分农民未接受过系统的技能培训,在1省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仅占9%。由于缺少一技之长,外出务工者大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从事技术工种的很少。农民不具备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职业技能、科技素质和法律常识等必备素质,使得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即使进了城市也不能充分就业。

(四)农民培训内容逐渐多样化,培训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

目前1农民培训的内容正在从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转向农业新技术、建筑技能、商业服务等多样化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重点主要集中在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用工量相对较大的六大行业。

长期以来,农民培训工作一直是由政府主导,但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10多家,培训项目名目繁多。这种条线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互不连通的管理体制导致农民培训工作陷入无序和盲目状态,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资金投入分散和培训内容重复。目前,我省1农民培训的主体正逐渐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农民培训领域,其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商业营销培训、社区家政服务培训、驾驶维修培训、美容美发培训等,这些培训机构主要面对农村转移进城的劳动力,在农民培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农民培训的长期目标发展来看,要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应充分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制。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沉淀农村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从事二三产业,这对于1省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缩小城乡差距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一些相关问题。相对于农村人口的整体,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从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沉淀在农村。以1省丰城县为例,2006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8455人,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10314人,初中文化程度的25696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455人,转移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程度要高于丰城县农村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转移的农村劳动力45岁以下的中青年比例占92%左右,男性劳动力的比例占64.5%。

相对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首先转移离开农村农业生产这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趋势,也必将使越来越多的相对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沉淀留在农村从

事农业生产,这部分沉淀劳动力的整体特征是“两高、两低”,即年龄高、妇女比例高,文化程度低、实践技能低。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升难度比较大,也将成为制约1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的重要阻碍因素。

(六)农业科技人员素质现状

调查显示,1省农技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专业人员少,知识更新培训少,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以1新建县为例,“五站”工作人员共1786人,在职1338人,其中有本科学历的16人、大专104人、中专295人,只占在职人员的31%。对专业知识要求严格的畜牧系统各站,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62人,占在职630人的16.5%。不懂专业技术、文化程度低的人顶占岗位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很多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却无法被安排在专业岗位上,造成人才资源浪费。而在1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体系和农业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较好。如高安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两级)工作人员总计447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3.8%以上,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占45.6%,近5年来参加培训时间超过3个月的科技人员占24%左右。

二、新时期提高1农民素质的若干策略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和增加收入能力,有助于增强农民群众妥善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管好农村事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能力。总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条重要战略途径。

(一)加强政府主体地位,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强化政府投资办学的主体地位。全民办教育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特征,但不能就此淡化政府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经济状况下,更不能盲目夸大社会办学的作用。对农村的教育投资首先是也必须是政府从整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角度考虑所承担的一项义务,各级财政应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的比重。在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前提下,政府应出资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金和基地,针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年龄、文化和居住地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免费进行分类培训,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和合理分流奠定基础。加大政策的扶持和引导,鼓励社会各界投资于农村教育,如为投资或捐资农村教育者颁发荣誉称号等。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民办教育占一定比例的农村教育投资格局。

(二)加强基础教育,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

首先,要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全体学生。不能将农村基础教育变成升学教育,应当通过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意识,克服农民在教育投入中的“短视”行为。切实解决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问题,从而全面完成三个100%。即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和初中生毕业率100%。其次,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同时,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使农村基础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第三,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帮扶力度,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省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城

市,一方面,城市的教育资源要更多地面向农村的孩子,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使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有机会进入城市学校就读,共享城市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城市的教育资源也要进一步均衡到农村地区,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别。第四,农村基础教育要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增设一些能够适应本地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科目,使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首先要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坚决扭转对职业教育轻视的旧观念,确立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地位;其次,每一个县都应当办好一所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使之成为农村新技术集散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地;第三,每一个乡镇至少要办好一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让职业教育和培训延伸到乡村群众;第四,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实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统教育”;第五,利用农村的中小学校日办“日校”,夜办“夜校”,一校挂两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中小学校各种资源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应有作用;第六,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传播农村致富信息,为农村群众信息服务。

(四)加强技能和识别能力培训

首先,要重视初中或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增加就业技能课程或在初中、高中阶段适度延长职业技能教育时间,进一步强化回乡青年的就业能力培训。(1)发挥村级小学资源优势,扫除青壮年文盲农民。

(2)要适时的进行岗前培训。(3)要继续发挥农民夜校的作用,就近向农民提供学习科技、学习技能的场所,形成农民学文化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培训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也就是市场主体,所以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意识的教育和经营管理等其他专业技能的培训势在必行。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建立职业培训体系:

(1)加强就业前培训。(2)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3)加强再就业培训。(4)发展远程培训。

(五)促进城乡经济融合,通过城乡交流提高农民素质

目前,我省农村平均每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约在200万人左右。这些务工经商人员,在城乡交流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新的知识技能,自身素质得到了迅速提高。回到农村后,大多数都成为了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利用在外见多识广的优势,向家乡传递致富经验,提供经济技术信息,为本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城市和城市经济向农村地区的扩展也对农民素质提高具有很大影响,农民在与城市经济组织接触的过程中,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生产技能都获得了很大变化,自身素质也有明显提高。

(六)挖掘农村中传统文化精华,用作加强农村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

我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它的许多可贵的价值观念,如孝悌友爱,在农村中有着很深很悠久的民众基础。应该充分重视挖掘保留在农村中的传统文化精华,用作村民喜闻乐见的乡土教材,弘扬高尚和谐的文化理念,引导人们树立知耻的观念,自觉远离黄赌抽等丑恶现象。另外,对于有些地方农村中宗族势力抬头的状况,我们也不必一概视为洪水猛兽,必欲除之而后快。只要能保证宗族中有影响的人物衷心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督促他们带头接受

推广科学技术、带头弘扬积极向上的风气,那么农村中的宗族关系恰好可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七)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法制素质

当前,农民法制观念仍然比较淡薄,农村社会治安仍然比较混乱,违法现象比较严重。为此,必须加强法制教育,重视法制建设。要使农民学法、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首先,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民主法制素质。(2)要加大执法力度,净化社会风气。增强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整治农村社会治安,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3)加快“三农”的立法步伐,如制定农民教育法、农民负担法、农村土地使用法、农业科技人才保护法、农村养老保险法、村镇建设规划法、农村医疗保障法、农业投资法等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利益。

第四篇:农民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农民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我出生生长在XX省xx镇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子座落在两山之间的冲积区,与xx接壤。村庄有近1000户人家,4000多人口。山体矿石资源丰富,是远近闻名的资源村,已成为该镇的工业园区。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外地客商的成批入驻,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就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具体阐述如下。

一、收入方面。农民收入问题关涉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民收入上不去,就不可能有全国普遍的小康,更不会有脱离初级的小康。农业税费全免,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民务农情绪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1、收入来源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主要表现为:(1)靠“小农业”为唯一收入来源的格局已彻底打破,“大农业”收入已从整体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里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000多人,劳务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近30%。(3)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现金增收的主要来源。

2、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民收入的增减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1)缺乏长期有效的收入机制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增收的基础不牢。气候条件、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突发事件等都对农民收入有较大的影响。(2)国家涉农方针、政策的调整会从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对农民收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农民收入的某些部分具 1

有偶然性,如失地补贴收入、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的拉动。(4)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对农民收入的增减有重要影响,一个对农业有作为的政府必定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则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有损害。

3、农民收入不平衡。这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和区域内的不平衡。(1)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2)城郊(镇)农民收入普遍高于

乡村农民收入;(3)人与人、户与户之间也存在着收入不平衡。

4、落实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1)农村税费改革促进了农民增收;(2)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3)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我村情况: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村矿石资源丰富,历年来都在小规模的开采着,供应着周边为数不多的县市建筑用料。村子里有经济头脑的人纷纷买了货车,搞起了运输,也提前进入了小康,但大部分人仍就是守着几亩薄田和林地过着温饱的生活。2003年随着镇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和政策引导,我村纳入了镇工业园区规划,一大批资源型企业落户我村,从此村里人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

1、靠着每亩几万元的征地补偿款,村里人获得了一笔丰厚的收入,生活水平从温饱一跃到达小康;

2、在工厂固定上下班,每月有千余元的工资收入,使村里人彻底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迅速转型为主工辅农的生活方式。

二、子女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人格、个性、智力、自我观念、学习成就感都有密切关系,但凡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

活动越多,给子女的指导与鼓励、肯定越多,子女的发展就更为健全。学校的教育,假如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有多大,令人怀疑。由于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农民在对其子女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表现出很多不同,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与家长的文化素质、社会地位有关,一方面与其群体特征、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有关。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农民工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言传,轻身教。很多家长对子女提出公道要求,但在日常行为中自己却不拘小节,难让孩子信服;二是训斥多,表扬少。农民家长工作繁忙,自身素质不高,往往以命令指责的形式教育子女,希望看到吹糠见米的效果。实在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于收效,往往适得其反。孩子是父母的未来,承载着父母太多的希望和企盼。我们村里人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过去,村里没有学校,村里人你五元我两元地集资捐款,义务出工出劳硬是修建起了一所村级小学。没有教师,村里人想方设法做思想工作留下了几个高中生,这才使山里娃有了学上。现在,随着教学资源的整合,村小学被撤并,做为一贯重视教育的村里人,眼光放得更远了,他们纷纷将子女送到市区及其他乡镇名校就读,延续着子女的大学梦。

三、医疗方面。当前,看病难仍然是困扰农民的一块心病,特别是大病住院费用高,对眼下还不太富裕的农民来说的确承受不起,因病致贫现象屡屡发生。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合作医疗

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的好办法。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高速稳定持续的发展,各项事业也得到长足进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地呈现出来。所谓农民看病难,一是指农民没钱看病难;二是指乡村医疗条件差,农民看病得不到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一)近几年来,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确得到很大提高,有些小病治得起了。但对于9 0 %的仍然完全靠自费医疗的农民来说,还是很大负担,看不起病,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屡屡发生。据国家和地方的一些调查显示:农民生病因无钱而未就诊的比例,由1 9 8 5 年的4 %上升到1 9 9 3 年的2 4 %;在贫困地区,农民患病未就诊的有7 2 %,应住院而未住院的8 9 .2 %是因为无钱支付医药费。在农村中因病致贫、返贫的农民一般占贫困户的3 0 %至4 0 %,有的地方高达6 0 %以上。有不少先富起来的农户,往往因为一场大病重又陷入贫困。就是在发达的苏州地区,也仍有2 0 %以上的农民看不起病。浙江的鄞县,1 9 9 5 年生产总值达8 0 亿元,农民纯收入3 3 2 8 元,被列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的“百强县”之一,但该县仍有2 0 0 0 多个特困户,主要是因病所致。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各种医疗费用的提高,农民一旦患重病住院,医疗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上万元,这就给农民带来很大的困难,医疗得不到保障。河北广平县在没有实施合作医疗制度前,普遍存在着“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结果不得不花更多的钱治病。有的落得个人财两空,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的因无钱住院,得了重病只得“听天由命”。在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辛辛苦苦干一年,虽然挣来几千元,不够住院用几天。”

(二)由于乡镇村医疗条件差,农民就是有钱看病也得不到高质量的服务。从全国情况看,农村卫生工作遇到了多方面的困难。一是受财力所限,不少地方的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不足,集体经济的支持又不落实。二是因自费医疗和迫于医药费用负担的压力,农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利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三是一些地方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困难重重,危及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巩固。四是农村卫生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素质降低。这些问题,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乡村卫生组织的整体功能。

(三)农村医疗机构的现状,不能适应广大农民医疗保健的需要。如何解决农民看病难呢?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证明由农民自己创造的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的最切实可行的出路。

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步从以农补工转型为以工哺农。国家从2004年取消了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并对农民实施了种植补贴政策,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高需求。对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村里人平时有个小病小灾的,也就到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吊点水吃点药就完事了,但摊上大病大灾的就只有听天由命了。镇卫生院医疗设施水平都不够,想医医不了;城区里的医院费用太高,想看看不起。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农民每年只需交纳20元的参保费,就能享受到看病统筹报销补助的政策优惠。

四、精神生活方面。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摆在村民面前的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村民文化素质和精神领域方面的诸多问题。村里人专门从事种田的人很少了,基本上都是半工半农,家里的田地被征后只留有口粮田,农忙时请机械种植和收割,一般也就一两天就完成了。厂里上班的都是八小时工作制,所以空闲时间便多了许多。村民们聚在一起很自然地就打牌搓麻,一时间棋牌室林立灯火通明,赌博成风。这充分说明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急待丰富和提高,娱乐项目急需增加。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农家电影院等。

2、重视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的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要,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实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条件,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的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第五篇:县农民素质现状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时代要求,提高农民素质迫在眉睫。为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的途径,我们于近期开展了对农民素质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且深入有关部门对当前农民素质教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农民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我县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截至2005年底,我县农村人口共有45万人,其中壮年劳动力19万人。据抽样调查分析,当前我县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技素质低下,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质落后。

1、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从抽样调查的216个对象来看,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35.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0,中专文化的仅有4人。可以看出,农村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世界农业较发达的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

2、农民的科技素质低下。目前,农业生产技能素质正在由掌握传统生产技能向开始运用现代生产技能转变,但仍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县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多是40岁以上、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滞后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利用农闲时间在本地打零工的农民,从事的大多是“提灰筒”、搬运工之类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3、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政策掌握方面,在与村民的访问与座谈中,我们发现村民对“一号文件”的了解仅止于农业税费减免和粮食补贴,对其中农民如何增收、农业如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方法措施则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是“一个好政策”,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有什么内容、如何建设、建设成什么样子,特别是要求农民自身怎样参与、配合和努力,村民们一片茫然,对于“农机补贴、村村通工程、阳光工程”等这样带来间接效益的政策更是一无所知。法制意识方面,有些农民在遇到伤害时,要么懦弱忍让,要么威言恐吓,要么暴力相向,要么受到伤害时首选私了了事,不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大伤害的事时有发生。

4、思想道德素质落后。当前,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农闲时节农村聚众带彩抹牌赌博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人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封建意识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仍比较浓厚。同时,农户之间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小偷小摸、顺手牵羊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据调查分析,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也有素质教育方面的原因。

(一)农民自身的问题和原因。主要是三方面造成农民缺乏学习主动性,影响素质提高。一是目光短浅,存在短期行为。大多数农民包括一部分基层干部对自身素质状况不能正确认识,缺乏忧患意识,形成了观念上的近视。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二是小农意识浓厚。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托在政府身上,政府倡导什么,他们就种植什么,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三是自身封闭。部分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视野狭窄,以“小家”为中心,得过且过,既不主动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来引导农业生产,也不愿学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二)农民素质教育方面的原因。多年来,为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相关单位做了大量服务性,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办班培训、示范带动、开通农业直通车、送科技下乡、开辟农业专栏等,为农民提供多渠道的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服务,但对农民教育的滞后和不足,使得农民素质未能尽快、有效提高。

一是教育分部门开展,缺乏总体部署。目前,我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有农广校、农业局、科技局、教育局、扶贫办、党校、团委、妇联等八家单位,各单位的上级业务部门都安排了培训任务。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办班培训时都是各自为政,培训内容、对象往往出现重复交叉。而“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无论哪个部门到乡镇办班,乡镇都得组织一次,加大了组织难度,难于取得实效。

二是科技培训链有断点,培训方式有待改进完善。一个完整的培训链是由县农业、科技部门办班培训村组干部、科技大户、

农业骨干,然后发挥他们的组织带动作用,把学到的知识再传授给农民。但由于有一部分接受过培训的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回去后并未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传授,从而导致培训链中断,造成同一个村同一个人参加多次培训,而其他一般群众从未直接参加过培训。目前的培训方式也缺乏灵活性。农村组织培训,大多都在集镇上,农民参加一次培训要跑很远的路,很不方便,有的农民就不愿意去。

三是职业教育滞后,主阵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是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县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技能教学设施普遍陈旧,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致使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是文化事业发展不够,不利于农民素质的加快提高。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文化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全县20个乡镇已基本没有文化站,原先的村级文化活动室早已普遍处于瘫痪状态,农村文化力量严重不足,农村和农民题材的节目十分有限。广播电视这种对当前农民思想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传播工具,很少讨论农民群众面临的思想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题材的文艺节目更是少得可怜。

三、新形势下做好农民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当前,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订总体目标规划。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教育、农业、科技、劳动、财政、司法、人事等等多个部门,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同时,科学制定总体目标规划。当前,应结合新村建设,制订农民素质教育的任务目标,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提高农民素质,服务新村建设。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一半以上的农户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村村有3—4名大学生,10名以上中专生,具备条件的16—45岁农民参加过培训。用10年的时间,使农民的文化素质由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转向以高中文化水平为主,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相适应,主要村干部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文化;9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的科技、政策、法律水平有较大提高,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具有搜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2、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如前所述,我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单位有八家,在培训时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教育培训零散无序,成本高、成效较差。因此,应将农民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中优势兵力攻坚。在每年年初,有培训任务的单位可将培训计划上报给县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综合全县情况,科学安排全年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对象、培训任务、培训目标和方式,避免重复交叉和撞车。在培训时,可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教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市场营销知识、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同时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健全培训网络。

3、加强宣传,因势利导,增强农民学科技的主动性。目前,广播、电视已在农村十分普及,成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应充分发挥县广播电台、电视台、乡镇电视差转台的作用,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好典型,增加农业知识节目播放时间,尝试把农业知识节目办得生动有趣,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吸引农民收看。同时,深入调查农民对生产技术的需求,按需施教,使农民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达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不能只关心和实施单纯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更重要的是彻底根除农村地区愚昧落后封建习俗,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确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只有农村居民的整体健康、文明,才能通过生产经营和流通手段脱贫致富,真正实现农村地区“两个文明”建设和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农村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开展树立“新风尚”、争创“文明户”等活动。同时,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生动形象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

5、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农民思想这块阵地要靠丰富的物质和健康的文化去占领。缺乏文化如同减少收入一样,最终都将导致农民思想信念的动摇、道德的滑坡以及社会的不稳定。因此,要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建设。通过生动的文化艺术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学到新的知识技能,在娱乐中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在娱乐中学会处理农村社会的矛盾,在娱乐中增长发展经济的才干。

下载县农民素质现状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农民素质现状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现状调研报告

    为妥善解决我县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问题,维护其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对我县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情况......

    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现状调研报告

    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现状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现状调研报告2010-06-29 19:14:5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现状调研报......

    关于农民素质

    关于湖南省常德市修梅镇真武村农民素质的调查报告我的家乡是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修梅镇真武村,那是个比较落后的乡村,最近几年,我村的经济状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好几户村民都建起......

    农民素质

    对 提 高 农 民 素 质 问 题 的 调 查 研 究对提高农民素质问题的调查研究一、 农民素质的含义农民素质主要包括农民的体质、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体质主要指劳动者的身体......

    现状调研报告

    现状调研报告现状概况:合肥市生态公园位于二环北路以南,二环西路以东,合九铁路线以西,清溪路以北,距离合肥火车站仅三站路的路程,用地面积约8.2平方公里,公园种植3万余株各类植物、......

    现状调研报告

    一、现状调研报告 1.规划范围:本次调研的范围是华南农业大学整个校园。占地8250多亩,校舍总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荆校园”环境,自然景色与人文景......

    现状调研报告

    目 录 一、规划范围及区位分析第现状三部调研报告 二、上层次规划及相邻地区规划汇总 三、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四、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五、用地分析与用地评价六、人口现状分......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今年十月中旬,我们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先后在全镇9个行政村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和年报、问卷等多种形式,围绕农民收入现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