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农业科技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业科技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6月14日下午,市政协提案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在副主席陶承德、周继安的带领下,对我市农业科技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部分镇农业科技示范片、专家大院、科技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农委关于我市农业科技工作开展情况的通报。在实地察看和听取通报的基础上,委员们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农业主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确保农业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为主线,不断加大农技推广服务力度,不断完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全市现有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186名,15个镇(街道)分别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在3个重点渔业镇设立了水产站,农技推广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发展。2011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八连丰”,产量达14亿斤,蔬菜、畜禽、水产等产品产量达12万吨,5次被评为全国发展粮食生产先进县。主要做法有:
1、健全农技服务网络,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初步显现。一是按照“五个结对”的要求搭建农技服务网络。即要求农技干部与新农村示范户、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农产品生产大户、生产基地结对,送农业科技到户、到点、到片、到基地、到田间地头。据统计,全市目前共有示范户1200户,示范点200多个,农产品生产大户400多户,生产基地30多个。二是建立“天长稻麦丰产科技专家大院”,加强稻麦高产科技攻关和示范,推进产学研结合。三是设立“农民田间学校”。在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和省农委的指导下,将先后在仁和集、大通、杨村、新街等镇设立12所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校,以学校为载体引导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知识向农村聚集。
2、探索农技推广新途径,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积极支持农技人员领办合作社,探索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如,平安农技站成立稻业合作社与康盈米业合作,达成优质水稻生产和销售协议,合作社负责推广水稻良种、技术指导、生产优质原粮,康盈米业负责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04-0.1元收购农民粮食。合作社在农民、科技和龙头企业间架起了桥梁,既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又将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技人员待遇提高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农技推广新途径。目前,全市共有此种类型的合作组织430家。
3、全面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不断拓宽农技服务领域和范围。成立了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实行“三电合一”,农户拨打1608888,就可以咨询产前、产中、产后和营销等技术和信息服务。在电视台开设了“致富金桥”专栏、电台开设了“乡村大视野”专栏,建立了“天长农业信息网”,通过媒体平台将农业政策、技术信息、营销信息等及时送达千家万户,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存在问题
1、科技服务体系有待改善。由于政策原因,农业科技的投入尚显不足。加上技术人员待遇偏低,培训机会较少,专业知识不能得到
及时更新,视野不够开阔,对新形势下如何提供更好的农技服务办法不多,能力不足,少数农技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不高。
2、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一是土地分散,制约农业集约生产。全市86万亩耕地,农民人均1.8亩,户均7.2亩,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加上土地不能充分流转,规模化种植和集约生产水平不高。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入会农户少,涉及面窄,生产大多缺乏信息指导,与大市场缺乏有效对接,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
3、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我市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虽初具规模,但深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短,知名品牌少,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农民难以从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获取利益。
三、意见与建议
1、加大对上争取项目支持的力度。根据中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规划》,农业部已会同财政部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我市作为首批示范县项目实施单位,项目的实施必然对基层农技推广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可以预见,随着农技科技创新力度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类似的项目必然越来越多,相关部门必须高度关注类似项目实施的动态,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市。
2、加强领导,制定规划,逐步解决农业科技工作中的困难。针对我市农业科技面临的现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议尽早出台具有中长期规划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从增加投入、完善体系、整合资源、建设队伍、培养人才、政策扶持、扩大主体等多方面入手,分步骤解决农技推广过程中的基础实施相对落后、推广网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农技人员待遇偏低、农技推广办公条件相对较差、农技人才相对较少、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服务手段有待增强、试验示范基地相对偏少等一系列问题。
3、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把农业科技工作落到实处。近几年来,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主管部门努力工作,我市的农业科技工作一直走在全省、滁州市前列。尤其是农业科技工作与农业产业相结合,使得我市农业产业显示出一定的特色,其中,种植业、养殖业、菜篮子工程等都有相应的发展,但都缺乏规划和品牌。因此,为了进一步把农业科技工作落到实处,让农业科技工作的成果体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以此带动广大农户加快致富的步伐。建议以建立粮食标准化示范基地,养殖业标准化示范小区,蔬菜标准化示范园(三类基地)为抓手,着力从种植业、养殖业、菜篮子工程三方面入手,整合资源、壮大产业规划,打响产业品牌,推进新一轮农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篇:关于我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农业信息化调研组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概括为:基础设施较好,发展速度较快,服务体系逐步建成,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已有10多个镇(街道)建立了自己的综合信息网站,农村信息服务员队伍达100多人。ADSL宽带网络通达所有的镇(街道)和行政村,全市主要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上都设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77部/百户,农民拥有计算机4000多台,上网率80%以上。使用过“1608888”声讯台的农户已超过1000人次。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推动农业科技知识普及、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的重要途径,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自2006年4月天长被滁州市政府确定为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建设试点市以来,我市以“新农村网、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村和三电合一声讯系统建设”为重点,积极整合和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市电信部门为了配合全市实施农业信息化工作,先后投资了近1500万元,在全市各镇街道铺设了专用光纤,安装了上网专用设备,在重点村铺设了宽带,形成了3公里范围内农户可以实现宽带上网,为全市农业信息化打下了基础。二是积极加强各类网站建设。目前我市已建成了天长市新农村网,主要面向农村提供农业技术、计生、医保、养老保险、土地、道路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企业招工、劳动力需求、农产品供求等方面的市场信息和科普、气象、交通等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公共领域信息服务。网站自开通以来,已累计发布各类信息5万条以上,网站点击率稳步攀升。三是建立了“三电合一”农业专家声讯系统,提高信息化服务效能。去年,我市整合现有的电脑、电视和电话等信息硬件资源,投入10多万元,建立了一个面向广大农户的“三电合一”农业专家声讯系统,为农民提供电话查询服务,网络查询服务,手机农情短信服务,电视、广播信息服务。涉农部门组建了由农业、畜牧、水产、农经等农技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队,市农委信息中心及时进行了相关农业数据的录入工作,市电信部门免费提供了8条中继线路,可同时接听4个热线电话,保证了声讯服务台的通讯质量。四是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村建设。我市采取典型示范、分步实施的方法,选定汊涧镇漂牌村、杨村镇杨村街道和仁和镇芦龙村三个村作为我市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村。市科技局投入10多万元,采取了以奖代补的办法,用于三个示范村上网农户购买电脑补贴、建立村级信息中心和培训农村信息员队伍等。目前,三个村均建立了村级信息服务中心,并建立了相关电脑使用、信息查询、信息发布等相关制度,每个中心均配有5台上网电脑,方便了农民网上信息查询和相关信息发布。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民信息化意识比较淡薄,对信息技术需求层次较低。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作为信息化的载体本身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大,知名度不高,致使社会各界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是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尽管我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较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些部门对此项工作重视依然不够。信息网站工作人员主要是兼职工作,网站更新慢,信息不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工作的时效性;镇街道农技人员未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农村信息队伍的稳定。
三是1608888农村声讯台内容还不够丰富、信息量还不够大,服务水平不高。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干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对信息工作比较陌生,信息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农民普遍反映上网资费过高。近年来,我市农民的收入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电脑对一个普通农户来说还是一件奢侈品,如果上网资费再过高,势必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的普及。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建议成立天长市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牵头单位和组成单位及其职责,制定了天长市农业信息化规划,使每年信息化建设有目标、有任务,把农业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2、舍得投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是十七大报告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国家对现代农业的投入也将会越来越大,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快我市信息化进程。二是政府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以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地发展。三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3、重视示范村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建议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在给予一定补贴的基础上,加强示范村建设,每个镇街道至少建立一个示范村,并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积极开通镇街道级农业信息网,以镇街道为龙头,实现农村信息村村通。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资金支持等具体实在的措施,帮助农村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和养殖大户、合作化组织和中介组织进行信息化建设,鼓励他们创办自己网站,宣传自己、推介自己,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起典型引路、示范榜样的作用。
4、抓好专业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要建立一支由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为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与此同时,要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可以通过办班形式,分期分批对村干部进行重点培训,使其成为学电脑、用电脑的榜样。
5、努力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质量。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方式,利用电视、广播、“96800”、“1608888”声讯台和宽带网等形式进行及时、准确、到位的信息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其它的服务方式,如立足基层农技服务点、农资销售点、专业大户发展信息网点,利用送科技下乡、农业培训、明白纸等传统方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不断推进信息化的普及。一是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市农委、科技局和新农办三家联手,采取分期分批的办法,因地制宜举办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信息应用培训班,指导农民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家致富。二是设立天长市“新农村建设”总的网站。在网站的主页上链接其它各类涉农的特色网站,便于农民记忆和查找。根据我市农业生产的特色和优势,全力打造几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专业服务网站,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专业信息服务。
第三篇:关于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研报告
(四届十四次常委<扩大>会议通过)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阶段加快农村和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我市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由市政协农业委员会牵头,于2005年10月24日至28日利用5天时间,对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龙头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委员们先后深入到瑞兴、鑫宇、环飞、红源、众生、利达、聚兴、天盛9个牧业企业,维群、映泓、绵山陈醋厂3个加工企业和宏大1个林牧企业共13户龙头企业,进行了实地察看和情况了解,并听取了畜牧局对有关工作的介绍,而后进行了集中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建设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龙头企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大大加快了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了整个农业产业效益的提高,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工商大户成为农业开发的主力军。我市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多,起步早的优势,引导、支持工商大户开发农业,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全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批龙头企业乘势而起,开发领域越拓越宽,规模越做越大,特色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形成具有介休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到目前,我市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工商大户达到260户,总投资3.5亿元,形成较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16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户。投资开发的领域涉及种籽培育、生态林种植、林果种植、牧草种植、温室蔬菜花卉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此次调研的13户企业中,省级龙头企业为聚兴、环飞、维群3户,在建企业有天盛1户,投资总额2.3185亿元,就业人员1105人,直接或间接带动省内农户63147户。
2、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作用有所增强。龙头企业的强势发展,带动了我市种养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拓展了农民的增收渠道。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农业大户直接或间接带动全市3.45万农户,在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就业的人员达到4000余人。维群公司每年可转化玉米87272吨,相当于20万亩玉米产量,解决了介休、平遥、孝义、汾阳、灵石3万农户的销售问题;建雄粮油家禽实业公司带动农户200余户,并为农户长期提供无偿防疫、技术指导和服务;鑫宇禽类产业公司2004年8月投产,目前已发展农户40户,肉鸭养殖大棚40个,涉及4个乡镇7个村的农民。
3、产业级次和产品档次明显提升。我市龙头企业在积极谋求发展,实施品牌战略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改变了我市农副产品绝大部分以初级原料形式供应市场的状况,提升了农业产业和产品级次。聚兴公司、环飞公司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和14001环境认证,映泓公司、陈醋厂通过了ISO9000认证,聚兴公司生产的兆兴等品牌肉制品已形成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映泓公司则已形成果蔬汁和碳酸饮料两大系列7个品种,新的系列产品正在研发之中;维群公司围绕玉米深加工这一产业,延伸以玉米淀粉为依托的产品,形成从粗加工到再加工到精细加工的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另外,龙头企业具有规模优势,更加注重农业科技的引进与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级次和产品档次。瑞兴公司和众生公司正在建设和筹建的沼气工程,既对粪便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又生成了新的能源;众生公司去年引进发展“长大”二元种猪1000多头,以大户为主销售自繁种猪2000多头,提升了我市养猪户品种级次,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4、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推进。我市龙头企业注入资金开发农业的行为,与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政府和农民的调产要求保持了一致,所以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推进。维群玉米加工企业生产转化正常,使玉米价格一路上扬,我市玉米种植面积由不足7万亩达到了15万亩;宏大农业公司租用我市城关乡罗王庄村汾河滩地,种植三倍体毛白杨3000亩,建成我市最大的三倍体毛白杨生产基地,在宏大公司带动下,全市三倍体毛白杨种植面积已达到4万亩;畜牧业因投资回报率高、见效快、农产品加工业附加值大、技术含量高成为我市龙头企业首先的经营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我市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一大批规模养殖户,全市规模养殖户发展到12520户,其中养鸡470户,养猪户962户,全市猪饲养量达到11万头,鸡饲养量达到134.3万只。这些都促进了我市主导产业的成型,目前,我市玉米、肉猪、肉鸡、林浆纸一体化四大主导产业已具雏形。
总之,龙头企业将工业的经营理念、人才、技术和雄厚资金带动了农村农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注入了强大活力,加快了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专家级乡土人才,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和农民的整体水平因此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调研活动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部分龙头企业生产能力闲置,经营困难。调研中我们发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龙头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销售障碍,自身发展举步维艰,带动农户的作用大打折扣。红源公司以奶制品生产销售为主,具备每小时1吨的生产能力,但受蒙牛、伊利等品牌企业还原奶事件影响,市场萧条,乳制品价格下跌,加上营销乏术等原因,每天的生产量仅为1吨,开工严重不足。映泓公司、陈醋厂亦存在类似情况。
2、资金不足,后期投入难以为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都由具有一定资金积累的民营企业、工商大户组建,先期基础投入比较充足,积累资金消耗大且快,致使后续发展资金短缺,大大延缓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进程。农业企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承担着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双重风险,与工业项目相比贷款更难。因此资金不足已成为龙头企业目前面临的共性问题。
鑫宇公司推广的肉鸭养殖项目,成本低、风险小、销售形势好,但由于企业实力局限,流动资金不足,对农户发展肉鸭所需的1.5万元启动资金不能进行及时扶持。农户、企业申清贷款较难,对我市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
3、人才短缺,综合管理跟不上,产品竞争力不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营销人才的严重短缺,对我市龙头企业的制约更直接,更严重。我市龙头企业管理者在原来从事的行业积累了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但与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及技术管理还存在一些差别,其经营管理的理念局限性很大。另外,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品牌战略任重而道远。映泓公司生产的“绵泉牌”果茶,质量、口感、营养均属佳品,但受营销力量局限,饮料市场虽大,产品销路不畅。公司采取花巨资做营销策划,请营销专家培训,付高薪于现营销人员等多种措施,市场运作仍然没有起色,预期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4、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运作不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关系。企业和农民的关系是松散的,尤其是遭遇市场风险时,企业往往将风险转嫁到农户身上,对龙头企业及农户及相关产业造成极大的损害。环飞公司在乳鸽形势好时,给农户收购价格为每只乳鸽8~11元,农民饲养乳鸽每只可获纯利3--5元,一户农民饲养20对种鸽,可获纯收入840--1400元,2001年全市养鸽户达到6000户。2002年乳鸽市场暴跌,公司的收购价格也随之跌到6--3元,农户饲养乳鸽不仅不挣钱还得赔钱,由于养鸽户没有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纷纷倒闭,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的养鸽业从此一蹶不振。2003年环飞公司大量收购乳鸽后,遭遇禽流感事件冲击,乳鸽市场萧条,产品积压,蒙受了严重损失后元气大伤,今年乳鸽市场形势较好,但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恢复养鸽产业的可能性已是微乎其微。
5、农业宏观调控不到位,职能部门指导监管服务力度不够。目前,企业农业宏观调控机制未得到有效确立,完全靠政府的行政行为,难以控制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活动。而且,对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也不够,例如对于龙头企业有损农民利益的行为,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力度的力度不大。再如新投资兴办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应该科学论证,但相关职能部门从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角度,审核把关,科学规划,提高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科学决策水平还不高。另外,动物防疫工作及技术服务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动物防疫工作目前抓大村放小村的做法,不能保证防疫工作覆盖全市,也难确保我市不发生大的疫情。
6、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我市甚至我省也未形成完备的专职中介服务机构。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加强宏观协调,加强组织领导。有必要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产业化领导组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尤其是龙头企业建设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宏观协调管理工作,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在我市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合力。一是实现对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在龙头企业的认定上实现能者上、弱者下,不搞终身制,不搞一刀切。尽可能出台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对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制定必要的扶持、奖励措施。二是对新投资兴办的龙头企业要加强前期调研论证工作,要确保产业产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另外农业企业大多和食品行业有关,场址的选择要慎重,应该尽可能选在污染较小的丘陵区。三是要进行合理规划。是否可以考虑在丘陵区建设农业园区或农业加工小区,解决企业的占地问题、污染问题。四是要加强协会组建工作,充分发挥协会的中介服务功能。五是实施品牌战略,促进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更大成绩。
2、完善投入机制和资金安全使用监督机制。采取国家和地方提供优惠的信息贷款、企业自主筹集资金等多渠道投入机制,确保企业有充足的后续发展资金;国家和地方的项目资金重点放在对农户的补贴上,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建立健全资金安全使用监督机制,确保专款专用和专项资金使用安全,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和产业延伸提供足够的资金及安全的资金使用环境。
3、注重人才引进,充分发挥人才中心作用。分区域或分行业对我市相关企业进行所急需人才的调查摸底工作,通过举办较大型的人才洽谈会等形式,引入一批管理人才、策划人才、营销人才及信息管理人才或对我市现有人才进行合理配置,研究建立事业人员流动管理办法,鼓励、支持学有所长的事业人员到企业兼职,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既可以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又可以解决单位人浮于事问题。
4、组建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实践证明,只有大企业,才更便于开拓大市场,打造著名品牌,真正带动农户发展。针对我市尚无一家知名度较高企业的实际,要筛选一户重点企业或组建企业集团,集中精力重点扶持打造出一个拳头产品,实现率先发展,形成突破,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绩。
5、积极培育市场,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产业化的成效主要通过市场来体现,建立长期、稳定、畅通的市场体系,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极为重要,同时,要加强管理人才、策划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提供优质的服务。
6、大力推进城镇化。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带动农民向城镇转移,减少农户,逐步改变人多地少的状况,走规模经营之路,大力推广运用农业先进技术,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经济竞争力。
7、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增强基地农户抗风险能力。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系统和应急反应机制,定期向农民发布灾害发生信息和防治方法,着力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系统和防控灾害的有效措施,提高对农业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反应能力,努力降低风险,以保护农户发展种养业的积极性。
第四篇: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推进农业产业化 促进赶超式发展:为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农业的传统优势,彰显产业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再创农业大市新优势,在对近年来全市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粮食、竹木、家禽、中药材、油茶、生猪、肉牛、苎麻、果业、有机农业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现就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赶超式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2009年底,我市拥有各类产业化组织512个,比2003年增加173个;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达34.8亿元,同比增加18.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同比增加132亿元;产业化经营吸纳和安置农村劳动力10.7万人。
(一)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6家,范围涉及种养加、购销、运输、市场流通等领域。全市127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为32.2亿元,销售收入134.9亿元,税后利润5.6亿元,出口创汇7326万美元,带动农户56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56%,通过产业化经营增收47717万元,户平增收852元。今年通过重新认定和申报晋级,目前我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宜丰猕猴桃酒业有限公司、仁和集团、罗宾公司、高安维尔宝食品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44家、市级龙头企业70家。
(二)区域特色日趋明显。我市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的区域特色产业:一是以上高金农米业、丰城恒天、高安维尔宝为主的粮食加工和转化产业;二是以樟树仁和集团、天齐堂为主的中药材加工产业;三是以丰城华英、圣迪乐为主的禽业加工产业;四是以罗宾公司、奉新康达、靖安邓氏园林、铜鼓金仁为主的木竹加工产业;五是以青龙高科、万华科技为主的油茶加工产业。此外,万载、铜鼓逐步形成了有机农业产业带;靖安已建成全省唯一的“中国椪柑之乡”;高安成为全省最大的肉牛产业区;上高、袁州区继续保持传统苎麻产业带;全市年出栏生猪460万头,是全省最大的生猪产业基地。
(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我市各级积极规范农产品行业协会、商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截止2008年5月,全市通过兼并、重组和调整,经注册登记和有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57个。入股成员总数15551人,注册资金总额10883.83万元,被带动的农户普遍比一般农户增收30%以上。全市有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了国家级示范点(铜鼓众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高安上湖蔬菜专业合作社),樟树西堡生猪等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了省级示范点。
(四)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全市农业产业争创品牌取得实效,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农业“三品”基地监测面积扩大到111.65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13.26万亩,产品42个;绿色食品基地面积79.13万亩,产品48个;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19.26万亩,产品3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个(樟树仁和、四特酒)、中国名牌产品2个(樟树玉珠大米、春丝面条)、江西省著名商标24个、省名牌产品1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上高圣牛大米)、江西名牌农产品19个、获绿色a级认证12个、绿色aa级认证2个。樟树是全市创品牌最多的县市。
(五)科技创新取得突破。丰城的江西恒天实业有限公司是江南以大米为原料规模最大的生物糖浆企业,通过与南昌大学共同研究开发了蛋白肽,去年蛋白粉出口数量5500吨,其产品蛋白含量居国内同行业之首,深受国外客商青睐,产品全部销往韩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奉新的江西康达竹制品集团有限公司有五项产品技术获得国家专利,目前该厂的竹地板实现了产品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全覆盖,并远销日本、欧美等国家。
二、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产业已走在全省前列。但与各地发展势头相比,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期望相比,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总体上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缺少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龙头企业与基地联系不紧密,有的产业有龙头没基地,有的产业有基地没龙头,龙头与基地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三是地域分割比较普遍,画地为牢,各自为“龙”,没有整合资源和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四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运作机制和以政府为引导的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市场的拉动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五是领导重视程度有差异,有的认为对财政贡献小,不愿花大的精力抓。
三、有关建议
(一)制定求真务实的规划。针对我市的实际情况,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
第五篇:2011年科技工作调研报告——最终稿
陕西煤业化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科技工作调研报告
为了推动建设集团“科技创新,品牌创优”的战略,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制定的工作目标。按照集团领导的部署安排,我会同技术中心、生产技术部,从2011年3月15日开始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就集团所属各单位科技、信息、技术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在研项目和完成项目的基本情况,工法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十个方面,对矿建一公司、矿建二公司、天工公司、铜煤建设、韩城分公司、澄合分公司、中煤公司和华瑞公司进行了摸底调研。
这次对集团公司科技、信息化工作的摸底调研,采取了走入现场,查看资料,听取汇报,座谈分析,走访业主,问卷调查和单独询问等方式进行,确保了本次调研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下面我就将本次摸底调研的成果向大家做一全面的汇报:
一、目前,建设集团科技工作现状
1、调研的组织情况和调研成果。
从本次摸底调研工作来看,各单位都能够对建设集团下达的科技工作任务和本次调研活动予以积极配合。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单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按照摸底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编写汇报材料,组织安排相关工作负责人进行汇报,对调查问卷进行及时回复,并对本单位在科技与信息管理工作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开展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好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单位对科技工作比较重视,科技工作的开展初具规模。譬如,矿建一公司,该单位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科研主动性强,极积寻求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扩展研究范围,密切关注行业内各方面的科技信息,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参加行业协会的创先评优。目前该单位在2011年建设集团级项目立项达到3个,并取得了2010年煤炭建设协会评选的“煤炭行业建设工程先进QC小组”称号,获得“2011年陕西省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二等奖两项。同时,矿建一公司与建设集团技术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汇报科技项目进展情况和科研信息管理工作中的需求、困难和建议。通过这些工作的展开,极大地促进了建设集团科技工作分级管理模式的构建。
2、当前各单位在科技与信息化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1)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科研实力薄弱。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单位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到位,似乎科研工作与建筑施工企业相距甚远,施工企业只要按进度完成工程施工任务即可,对“科技”二字敬而远之。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本次调研范围内,有37.5%的单位至今没有开展科研及科技创新工作。
调研中还发现,各单位的科研实力普遍较薄弱。目前,建设集团的科研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二级单位自身承担或与其他企业合作。这一类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普遍学历不高,理论知识水平欠缺,文字组织功底一般,这就导致了目前已立项的项目提交的申请书和实施方案书写不够规范、内容不够详实。另一类是与高等院校合作,第二类项目由于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理
论技术支撑,项目整体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科研实施过程中过于依赖合作院所,在项目结题后,企业独立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科技创新的实效性不足。
(2)科技工作职责不清,科技项目实施过程流于形式。
调查显示,个别单位没有明确专门的科技工作负责部门,大部分单位没有专职科技管理人员,在已接受调研的8家单位中,5家单位是由工程技术部兼管科技工作,且人员配置不到位,另3家单位甚至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和专职人员。这就导致了科技项目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大大降低了科技工作效率。
部分单位科技项目进展安排较乱,项目进度落后,项目的立项计划与实施严重脱节。(2010年就有近一半的科研项目没有按计划完成,而顺延至2011年。更严重的是其中一家单位在2010年初立项的两个集团级项目,直至调查之日,仍没有实施,其中一项甚至没有实施方案!)(3)科技工作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制度不健全。
科技管理制度是保障科技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各二级单位应在遵守煤化集团和建设集团科技工作管理办法的前提下,制定出详尽的、针对性更强的,适合本单位现状的管理制度。
然而本次调查中发现,8家单位中只有一家单位建立了科技工作管理制度,而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科技项目活动资金的管理都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4)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没有打开局面。
QC小组活动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
业方针目标或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人的素质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并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是通过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全过程的方式,提高企业的效益、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而达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本次调查发现,目前绝大部分单位均没有开展QC小组活动,其中2家单位在几年前还开展过此项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和激励,近两年此项活动已处于停滞状态。今年获得煤炭建设协会评选的“煤炭行业建设工程先进QC小组”的一项QC活动成果,上周矿建一公司和矿建二公司组织的3项QC活动成果分别获得陕西省工程建设二等奖,该三项QC小组活动成果也都是在事后整理,缺乏实施过程的轨迹,原则上是不符合QC小组活动的要求。目前,技术中心已制定建设集团相关管理办法,待通过建设集团审批执行后,望各单位根据集团的管理办法要制定相应的过程管理和实施措施。
(5)信息化呈现需求强烈、基础薄弱、认识不到位及应用不畅的特点。
建设集团各二级单位整体对信息化的需求都比较强烈,主要体现在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上,但对管理手段信息化缺乏高度认识,目前还停留在视频会议、BBS等交流、沟通方式等低端认识上,管理手段信息化的核心:是提升企业总体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目前虽然我们根据各自需求,建立了本单位自己交流使用的简单的信息化系统,但无法形成有效的建设集团的资源共享。还有各别二级单位尚未有信息化建设的计划和安排。并且由于缺乏自下而上的业务流程管理及信息化统一规划
与部署,各业务间无法形成有效的衔接,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及重复建设。目前作为建设集团统一部署的OA办公系统,仅各二级单位领导能登陆应用办公,没有发挥OA协同办公的真正功效,同时由于地域、网络带宽、软、硬件等原因,许多二级单位OA系统存在访问速度慢、打开、下载文件等待时间过长等诸多问题,造成OA使用率低、功能应用不畅的现象。
二、做好科技管理工作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通过本次摸底调研,我们认为掌握了目前建设集团科技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虽然通过一年的辛勤努力,在科技工作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科技工作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为了使建设集团科技工作快速、持续的发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措施:
(1)实行技术创新工作的分级管理组织结构。为便于科技计划下达、编制、组织与科技创新、转化推进,建设集团在二级单位建立技术分中心(或技术攻关组),主任由二级单位分管技术管理工作的领导(或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担任,牵头负责各二级单位科技工作的规划、科研项目的提出、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和科研成果的总结等工作。
(2)建设集团推行专业技术带头人制度。建设集团分别按照矿山建设、房屋建筑、机电安装、路桥市政及综合管理五大专业,在国内同行业的重点科研院所或行业协会选聘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和教授5到8名,作为建设集团“专家级”技术带头人,并聘请为技术中心的在编人才,以满足国家对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的高级专家及博士人数的标准。专业技
术带头人对所从事专业技术的整体发展、科技项目总结、知识产权取得、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学术交流等专业事项承担带头人的职责。
(3)建立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工作体系和保障机制。通过制定并完善“建设集团科技工作管理体系”、“专业技术带头人管理办法”、“专业技术工作业绩考核管理实施细则”及“科技工作专项奖励配套办法”等激励制度,并下达科技项目、质量创优、工法、专利技术及知识创建计划,保障建设集团科技研发团队快速健康成长。
(4)加强技术人才培养与储备。建设集团通过招聘大学本科学历和硕士学位以上技术人才、通过“岗位练兵”,“在岗培训”,“导师带徒”等手段,快速提升科技研发人员的发展规模与业务素质。计划到“十二五”末,公司科技研发人员达到200人以上,以适应建设集团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工作的需求。
(5)开展对外技术、学术交流。建设集团要迅速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合作创新机制,加强对外技术、学术交流与互动,开辟一条具有煤化建设特色的技术创新途径。积极组织并参加行业协会、兄弟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专业培训、学术研讨、科技展览、技术交流等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主管部门的战略合作力度。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委托攻关等多种渠道,提高建设集团科技工作的投入产出率。同时还要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已有的国家实验室和检测机构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共享检测试验研发资源,重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建设集团经济效率。
(6)统一思想、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为了强化建设集团各级管
理人员及单位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避免企业各部门各单位对信息化建设的误解,导致信息化实施工作发生偏差或者执行力不够。今年开始通过会议动员、推广学习和强化培训等方式,使各单位各部门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用、高效。从加强OA的使用与管理入手,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信息管控科学化。优化、改善现有OA的内外部运行环境,顺畅OA协同办公,加强OA的使用与管理,建立以事务处理流程与期限挂钩为依据的考核制度,默化新的办公习惯,逐步建立起办公文档资料“电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体制,形成建设集团信息化管理推广的起点。对公司所有日常办公业务分别进行流程梳理、流程改造、流程优化与流程固化四步推进。
总之,科技创新、人才兴企是建设集团“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摆在我们广大技术人员面前的难题。我们每个技术工作者都要科技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清楚的工作思路,以建设集团的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立足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克难攻坚,为实现建设集团“做大做强”的预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