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 城(乡)居民收入历史变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关于“
城乡居民收入历史变化”的调查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城乡居民收入历史变化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经学校研究决定,利用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利用大二下学期的暑假(2012年8月)在家乡县区进行调研,并通过走访家乡部分家庭,了解基本状况,通过研究当地经济变化发展及模式转变、政府管理体制、生活环境变化、改革开放所取得成就等几大方面完成居民收入问题现状的调研报告。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走访及资料搜集
调查时间:2012年8月
调查范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
一、我的家乡—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简介
夹沟镇三面环山,一面平川,半山半湖,海拔在50—300米,地域面积170平方公里,9万亩耕地,建成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镇区3平方公里,常住 1.2万人口。2007年底,所辖行政村41个,280个村民组,全镇总户数17942户,总人口66732人。居民除汉族外,还有回、蒙、苗等部分少数民族。
夹沟镇属中心建制镇,自古为皖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基础设施完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镇内交通十分方便,可谓四通八达。除206国道、京沪铁路纵贯全境外,还拥有夹支、夹五两条县道。截至2007年底,已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各行政村主干道均实现水泥硬化。电视差转台一座,已开通光缆有线电视网络;电信网络实现全覆盖;架设10kv工业专用线路一条,电力供应充足。
夹沟镇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风物宜人,为农业生产和旅游参观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产业结构
夹沟镇是农业大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是皖北优质烟基地,还盛产棉花、优质鲜食薯及小杂粮等经济作物;盛产蔬菜,也是蔬菜良种繁育基地;水资源丰富,拥有三座小型水库,七条主干河流;荒山荒坡面积广,山林4万余亩,干杂果面积17000余亩;牧草丰富,养殖业极为发达;2006年被国家命名为绿色农业示范基地。
夹沟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沸石、碱石、石英石、花岗岩、页岩、瓷石、高岭土、白云石、枣红色大理石等,多为一级品。
特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了丰富的人文资源景观。境内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大五柳风景区,与五柳景区一体的还有五柳汉文化遗址、天然溶洞、二郎寺、大龙泉寺(古称流沟寺)、马皇后故里等景区。同时景区与国家级森林公园——皇藏峪隔山相望,与大方寺原始森林相邻,与孔子弟子闵子骞墓、祠相接,是旅游、休闲、度假胜地。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优越,夹沟镇正逐步由农业大镇向工业强镇转变。目前全镇拥有各类企业5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年创产值3亿元。2007年度,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 1.6亿元、工业产值3亿元,完成财政收入4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比2006年度提高了14%。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党的惠民政策不断落实,农民收入年年增加,农村住房、医疗卫生大有改观,二层小楼鳞次栉比,农家小院宽敞明亮,村村拥有卫生室,人人加入合作医疗,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改善。
展望未来,夹沟镇充满生机活力。按照镇委、镇政府制定的“保持稳定、抓住机遇、深
化改革、扩大开放、富民强镇”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劳务输出”三大主题,全镇人民秉承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凝心聚气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等各项事业的健康、有序、协调、稳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59409,男30556,女28853。家庭户户数17639,家庭户总人口(总)59322,家庭户男30507,家庭户女28815。0-14岁(总)17038,0-14岁男9234,0-14岁女7804;15-64岁(总)36924,15-64岁男18804,15-64岁女18120;65岁及以上(总)5447,65岁及以上男2518,65岁及以上女2929;户口本地住在本地58749。
资源特产香稻米
二、调研的方法、范围
本次调研报告选择了自然村20户居民,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考虑到收入来源以及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别,一些没有收入及长期稳定的工作者将被剔除,如农村外出打工者、学生等。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
三、抽样计划
1、访问地点:直接到随机抽取的受访者家中进行访问。
2、访问对象:必须是具有收入条件的人,严格意义上说是18岁以上的人
3、如对方拒绝受访,不要过多强求,可以另外访问他人
4、总之要有礼貌,对于接受受访的人要表示感谢
四、调研的目的、意义
通过对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的调查,分析居民收入问题,总结出居民的生活质量。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居民正常消费并且日常生活不受其影响,并初步分析引发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的主要原因。
五、调研状况概述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来,镇党委、政府带领村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交通便利的良好区位,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2007年农民的人均收入3100比06年增长14%。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11年数据统计,夹沟镇7万多人口,4万人的劳动力市场,外出打工人员在1.7万余人,占劳动力的40%。近些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呈增长趋势,但在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
能、文化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近日,随着埇桥区2012年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实施工作要点的下发,标志着埇桥区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工作启动。其目标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多元支撑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一是提升就业服务。健全城乡均等化就业和人才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免费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和专项就业服务政策,全面实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程。
二是支持自主创业。重点支持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
三是扶持小微企业。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小微企业新增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财政奖补。建立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贷款、债券、租赁等综合金融服务。落实对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四是加快农民增收。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增量规划。结合重大产业转移项目用工需求,扩大转移就业规模,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就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
五是完善社保体系。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费、重度残疾人救助、抚恤优待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六是健全工资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物价涨幅水平,定期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保持年均增长15%以上。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七是提升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扩大基本药物实施范围,巩固基层医改成果。实施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降低居民文化消费支出。
七、总结
通过暑期期间对家乡的随机走访和问卷调查,让处在学校的我们感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农村居民收入的显著增长。另外,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
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调查人:
调查时间:2012年8月
单位证明:
第二篇:关于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调查报告(本站推荐)
关于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论文
启新08材化生
Q08860110 孙一菁 Q08120111 吴 梅 Q08130112 许玲玉 Q08120113 俞晨玲 Q08120128 倪文斌
作者承诺书
独创性承诺
本课题组成员郑重承诺:所呈交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调查报告 》,为本次社会实践调查的研究成果,尽我(们)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论文、论著、技术报告和研究数据等),并无篡改、伪造研究数据,隐瞒不利数据等行为。愿意接受专家评委和全校师生的审查,如若查出存在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数据等情况,调查报告成绩同意按0分处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超过全文25%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总评成绩同意按“考试作弊”处理。
课题组全体成员签名:日期:
关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课题组成员完全了解浙江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课题组全体成员签名:
日期:
关于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调查报告
启新08材化生Q08860110 孙一菁
Q08120111 吴 梅
Q08130112 许玲玉
Q08120113 俞晨玲
Q08120128 倪文斌
摘要: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突然爆发,导致美国陷入自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继而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世界正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对全球范围内人民的收入情况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本次实践针对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金融危机,收入变化,产生的影响,应对措施。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及社会安定都造成了巨大影响。时隔两年,金融危机是否已经过去,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变化如何呢?为了解这个问题,我们组织了此次关于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实践调查,力求实事求是,从百姓的角度看金融危机,正视困难,寻求解决方案。此次调查我们小组采取的方式是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地点为图书馆。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100%。本文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金融危机前后城乡居民收入变化情况比对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同领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尽管此次危机起始于美国的金融体系,并使欧美等国家的金融体系遭受重创,一些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破产,还有一些金融机构损失惨重。但是,中国金融体系所受的直接影响却很小。主要是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程度有限,对于危机中给欧美等国金融机构造成大规模损失的金融衍生产品,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的数额都不大。因此,中国金融体系在此次危机中没有出现问题和动荡,保持着良好的运行态势。因此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居民的收入变化情况不是很大。但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在这次调查当中,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农村和城市居民收入变化情况还是不完全一样的。
在本次调查中,有75%的调查者来自农村,25%的调查者来自城市,有54%的调查者是来自沿海地区。在其中的农村居民中,金融危机前家庭每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到2000元的人数最多,占全部农村调查者的30.67%。金融危机之后家庭每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到3000元的人数最多,占4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经历过金融危机,农民的收入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经济增长受危机冲击而放缓,中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有一部分涉及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带动一部分低技能劳动人口就业,增加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能够为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设施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也使得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依靠现有收入获得更多的实物消费。
在其中的城市调查者中,金融危机前家庭每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到5000元的占28%,而金融危机后在3000元到5000元的也占2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很小,同时也在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城市居
民的每月平均收入水平分布较宽,且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地区。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各城市经过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骄人成绩,GDP成倍增长,人均GDP节节上升,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对外实现全方位开放,国际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城市国际竞争力增强。2008年,虽然有金融危机,面临国内外环境的不利影响和许多不确定因素,但以积30年的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成就为基础,经济发展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各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绩。
二、金融危机对各行各业产生的影响
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影响。
房地产行业:
3、4月的时候,海外投行欲借内地楼市低迷之际四处寻觅优质项目,买入意愿十分强烈。近日,几大海外投资机构在楼市急于“出货”的消息引人注目。自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在外资投资中国的主战场——房地产市场上,便接连传出各大海外投资机构计划出售在华物业的消息。
纺织行业:美国金融危机扩散对我国纺织业主要有两方面影响:一是美国占全球市场的比重萎缩,二是造成全球市场的萎缩。东方艾格分析师马文峰分析。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中国纺服行业 服装出口量价齐跌。
玩具制造行业:目前,合俊已关闭了其在广东的两家生产厂,涉及员工超过6000人。熟悉合俊集团的晁钢令教授称,这是他目前所知国内受美国金融风暴影响最大的一个企业,因合俊的业务严重依赖美洲市场的出口,而今年上半年外围经济环境不佳,导致其上半年就亏损2亿港元。例如,金融危机冲击中国代工企业 东莞合俊集团玩具厂倒闭
钢铁行业:全球的经济衰退已经蔓延到钢铁行业,钢材销售量急剧下滑、钢价持续下跌、钢厂减产、铁矿石库存不断增加等迹象表明,钢铁行业的“冬天”已经来临。“如果市场情况得不到改善,那么该减产就减产,该停产就停产。”在10月12日的首钢“三创”经验交流会上,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无奈地挥了挥手。这句话道出了国内钢铁行业的现状。就像钢铁企业遭遇成本危机 中国拟修改铁矿石谈判机制
汽车行业:汽车出口或梦断美国金融风暴? 零部件生产商或遭灭顶之灾。金融危机中国汽车企业和汽车出口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动荡仍在持续,国内汽车市场已受波及。国内车商近年来大展拳脚的出口业务首当其冲,遭受致命一击。另外,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商正在接受更加猛烈冲击,由于在规模、技术等方面竞争力较弱,部分企业甚或遭受灭顶之灾。在出口配套市场和出口售后市场这两大类零部件出口市场中,国际配套市场的总需求下降非常明显,恢复到年初的水平可能还需要1到2年的时间。因此,已经参与国际配套的供应商可能会面临已计划的订单量实施时减少的情况。
家具行业:订单下降 企业转型势在必得。进入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已经暴露无遗,整个中山家具出口行业接到的订单同比估计少三四成,一些“内功”不好的企业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还是个问题。
航运业:航运业整体为周期性行业,近些年航运市场高点使得船东增加了大量的船舶订单,即使不考虑需求下降,都足以让航运业进入下行周期,而基于中金宏观组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未来更加看淡,我们认为航运市场的盛宴已经过去,08年将为周期的顶点。干散货市场:由于订单量巨大,将面临3-4年的下行周期,目前预计09-10年平均BDI为5000和3000点。油轮市场:未来三年的下行周期只在2010年可能会有所反弹,成品油轮运价下行幅度将略好于原油轮。集运市场:在09年将继续低迷,2010年是否能够走出低谷尚取决于欧美经济走势。给予航运股整体“跑输大盘”评级,未来建议“回避强周期,区间交易弱周期”,四季度季节性旺季带来股价反弹将是出货机会。我们将中国远洋、长航油运、中海发展和中海集运盈利预测不同程度下调,同时将中海发展和中远航运评级从“推荐”下调至“审慎推荐”,中国远洋和长航油运评级分别从“推荐”和“审慎推荐”下调至“中性”。保险行业:富通集团股票价格暴跌 中国平安海外投资巨亏。还有股市,风险投资,期货行业,债券市场等,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上述的现象来看,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是太大。主要表现在当前贸易影响不大;直接投资影响不大;对中国金融业整体的影响不大,但是信心预期对中国的波及比较大。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我国金融政策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为抵御金融危机提供了有利盾牌。
从我们的问卷调查来看,超过60%的人认为金融危机对股票等风险投资企业影响最大,但是由于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对外有所开放但尚不充分,这就决定了此次金融危机对该业的影响也比较有限。或许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听到股票怎么怎么样,所以会给人造成一种思维的定式,会认为股票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大。当然也有一部分认认为房地产和银行收到的影响较大,这的确也是,而且有相关报道称:富力、美林基业这些房地产巨头今年底校园招聘几乎全部取消。因为过去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异常红火,吸纳了不少大学毕业生,但今年这部分就业市场将面临很大萎缩。其他各行各业也多多少少受到了影响,但是在我国强大经济基础的支持下,影响都只是暂时的,而且很难会动摇我国的经济之根。因为从大多数参与问卷的人的答案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都充满了信心,他们都相信,我国会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顺利走过这一次的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及家庭经济担忧情况
根据调查,普遍被调查者认为金融危机带来的劳动力的减少导致就业、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2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以后他们消费更加谨慎,更加愿意把钱投入到银行中,并且他们对未来的消费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大。在我看来,金融危机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影响还是就业需求的减少,不得不说每年这么大数量的应届毕业生投入到就业市场中,另外加上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倒闭,倒闭企业的失业的工人数量,这个数字式巨大的,令人恐惧的,更令市场和人民恐惧的,这必然会导致整个就业市场的扭曲,正在就业或者被失业和无业人员的内心恐慌,是很不利于市场发展的,人们不敢乱消费,乱投资,只能把钱都放在银行,他们担心有一天自己也没有的经济来源,所以必须得为自己铺好后路,显然,这是非常不利于市场经济流通的,长此以往,市场将更衰败更萧条,经济危机更严重。虽然如此,当我们对被调查者询问是否对未来家庭收入有信心时,将近75%的人表示还是持以很乐观的态度,同时,他们表示还是对现在的家庭经济情况很有信心。这种现象应该说是很积极的,人们担心自己的经济情况,所以更努力的创造自己的经济,不仅仅对于自己,对于社会和国家都是很有利的,话说有了动力才会努力,试问假如当时我们一直处于极度紧张的氛围而不努力改变这种局势,我们是不是会这么快的度过那次可怕的金融危机?众所周知,中国是唯一一个在08年的金融危机中仍然保持GDP增长的国家,这是需要怎样的一种努力和坚持,至此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一个在危难前仍然屹立不倒的神话。我记得那年我全家都是在近乎绝望中度过的,因为我家里购买了很大数量的基
金,本来一直是以一种很好的势头在增长着,但是突然从某一天开始它都持续在跌跌跌跌,那些本来很多的盈利就不说了,甚至连本钱都开始在赔了,家里对此都有很大的反应,知道爸爸的压力很大,我一直都没有表态,但是一直希望能快一点度过低谷,我相信这不只我家的低谷,更是千千万万人家的低谷,不过好在,金融危机已经过去,现在社会的经济正在一点点的复苏,从问卷调查中体现出来的以后经济的勃勃生机,相信已经让大家都摩拳擦掌,蠢蠢欲动了吧。
四、从容应对金融危机
面对这次的世界金融危机,我国表现出了一个大国的责任感。我们首先从自己内部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在调查中,也有30%的人认为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通过多种手段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方法是有利于我们平安度过金融危机。这些得力于我国一直贯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也得力于政府对金融危机发展的趋势和中期世界经济增长的判断。
但是当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时,中国经济也同样迎来新挑战。在当前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下,由于中国经济本身也处于一个景气周期下行的阶段,中国经济要做到独善其身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政府还是提出了很多有利的措施。在去年的时候,杭州市政府多次发放购物券,而后又衍发出旅游券,电影券等等,为拉动内需做出很大贡献。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方向,扩大投资保增长,扩大消费保民生,扩大就业保稳定,实施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扩大内需,增加财政支出带动社会投资,计划两年增加投资4万亿元,相当于去年GDP的14%。结构性减税约5500亿元,对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和工业品下乡给予财政补助。
在劳动力与信贷成本、出口退税政 策方面,政府都应该出台更加积极的政 策。在货币政策方面可考虑扩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额度。出口退税应该成为一项中性政策,而非用于刺激或遏制贸易增长的政策工具,因此,可以考虑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出口企业实际承担的国内增值税负担的水平。
在控制危机的同时,中国把应对危机作为一种机遇,利用危机的压力推动中国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即从主要靠出口拉动增长逐步转向主要靠内需拉动增长。这既是中国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也是对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各界对中国发展转型要求的积极回应。总的来看,这些政策符合中国实际。在个人来说,在危机中磨练能锻炼人更快的前进,在个人与家庭来说,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提倡低碳节能生活是帮助我们度过金融危机的好方法。在国外09年,连圣诞节这样的大节日也节约的庆祝着。中国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改良生态。我们相信,中国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将为人类幸福作出独特贡献。
综上所述,2008年,虽然适逢金融危机,但以30年的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成就为基础,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各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我们对中国都充满了信心,我们都相信,我国会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顺利走过这一次的金融危机。在正确的政策带领下,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李栋巍.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财税与会计,2003,(09).[2]王晓东.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深层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3,(02).
第三篇:城乡居民收入调查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2011.02.20)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每到过年,大家都会把过去一年的生活盘点一下,那么2010年全国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国家也做了盘点,国家统计局随机抽选6.8万个农村住户和6.5万个城镇住户,直接入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其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那么对于收入的变化普通人有什么亲身感受呢?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家庭消费逐渐多样化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条胡同里,住着傅民一家。傅民是小学老师,丈夫王盛辉是一家企业的员工,他们11岁的女儿正在上小学。自从2008年,傅民家被国家统计局抽中做住户调查后,傅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对家里的收支做详细的记录。大到工资收入,小到买的零食都在记账之列。在傅民的账本上,记录了她这几年工资的变化:2008年12月的工资2700多元,到了2009年12月份是2900多元,2010年12月份3400多元。
傅民告诉记者,2010年9月,北京市给她补发了一笔11700元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按照政策,从09年1月开始给教师职工发放义务教育绩效工资,这是傅民以前没有的一块收入。
傅民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夫妻二人的工资,妻子傅民的工资每年都在涨,而且增幅有逐年扩大的趋势。那么在企业工作的丈夫王盛辉呢?王盛辉说,2009年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2010年月收入提高到5000元,今年随着公司效益的增加,也会有20%左右的提高。
记收入也要记消费支出,只有计算了消费支出,才知道自己收入的增长有没有跑过消费的增长?那么支出又如何能做到笔笔不落呢?傅民说,比方去超市买东西,回家后就照着购物小票一项一项来记,像去市场买菜等花销,回家后都会及时记上。
像这样的收支账本,傅民家每月都有一本。调查员每月20号来收账本。以09和10两年为例,09年傅民全家可支配收入是89568元,10年是104824元,增长了17%。他们一家的收入是增长了,那么消费支出呢?据了解,傅民家09年总支出57062元,10年是68688元,增加了11626元。王盛辉告诉记者,这多支出的1万多块钱主要用于小孩儿利用假期去韩国、云南大理旅游。他认为,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跟家庭收入的增长密不可分。
同住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杨谦家,也是被随机抽中的调查户。家里只有杨谦和老伴儿罗小芳两个人,他们都是企业退休员工。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老两口的退休工资、妻子退休后被返聘的工资和房屋的租金。2009年,剔除集中提取住房公积金75000元的影响,杨家正常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是104626元,2010年是126504元,同比增长20.9%,也就是增加了2万多元的收入。
杨家收入的主要增长点是国家对离退休金的调整,这也是促进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杨家消费性支出从09年的6万多涨到了10年7万多,增长了11.1%。这和收入增长的20.9%相比,杨谦感到很满意。他说,收入增加了就有钱在体育健身和其它娱乐活动方面进行消费了。
杨谦家和傅民家增收的主要原因,分别来源于养老金、离退休金等转移性收入的上涨和
工资性收入的上涨。他们两家消费支出的增长具有共同点,都花在了健身、旅游等改善生活质量的方面。这两户是城镇居民生活的缩影,那么北京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整体状况如何?呈现怎样的趋势呢?
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城镇住户调查处工作人员杨守国介绍,总的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低收入群体增幅要快于平均水平。统计图表显示,低收入群体2010年的可支配收入是13692元,比09年增了13.2%,这个增幅比平均水平要高出4.5个百分点。
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比较大,不仅是北京市,也是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的特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
那么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居民收入怎么样呢?记者走访了以农业收入为主的黑龙江省。张亚文家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前进村的普通农户,一家三口还有位90岁的老母亲。她告诉记者,2009年她的家庭总收入是27260元,2010年45560元,增长了6成多。其中粮食收入增加了近2000元,增加原因是产量和收购价格的提高;牛具费增加了近5000元,增加原因是家里马匹出租率的提高;另外就是她和丈夫赵海农闲时打短工的收入也增加了2000多,增加原因是打工工资的提高。
扣除生产经营成本后,张亚文家2010年人均纯收入是7934.76元,比09年上涨46.7%。
同村的沈继辉家以种粮和养殖蛋鸡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253.6元,比09年上涨42.7%。
除了调查户之外,为了看看农户们的普遍生活水平,记者又随机走访了几家农户。发现不少家都有电脑、大屏幕液晶电视和汽车,有的甚至一家就有三台车。相比之下,两个调查户的收入在这个村里也就是个中等水平。
村民们告诉记者,现在种地不花钱,政府还给补贴钱。另外现在还有医疗保险,这跟收入都有直接关系。这几年农村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
国家统计局住户办主任王萍萍说,总的来看10年城乡居民收入是稳定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其中一个特点是农民的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这是1998年以来第一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教授认为,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缩小这样一个迹象。特别在农村内部,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超过了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出现一个缩小这样一个现象。城市内部也出现了这样一些同样的现象。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低收入人群能够分享到一个增长的成果。
2010年,不少地区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养老金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升了城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幅度。而在农村,国家的各种补贴和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再加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农民工工资的提高,农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政策的调控使得百姓整体收入增长的同时,收入的差距也在缩小。在未来的日子里,国家的努力和百姓的期盼都是同一个目标:让大家的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全体百姓都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新成果。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重要论断为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增收难度更大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一个低谷期。1997~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3.97%,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平均值(7.33%)低3.36个百分点。
具体到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是停滞甚至是下降的。
2000~2002年,全国减收农户占42%。城
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不仅没有改善,而且在不断恶化。1997~200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7.8%,比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3.8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11:1。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达3.2:1。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但基础并不牢固,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些根本性的、长期的、深层次的因素并没有克服。现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产品供应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形势最严峻的时期,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得最大的时期。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发出的第一个专门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性文件。文件科学分析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变化和农民增收面临的严峻形势,明确提出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收入,强化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综合性政策措施,特别是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方面制定了更加有力的政策。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应该说中央的思路越来越明确。1998年中央就提出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科学判断;1999年中央提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0年又提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2002年中央提出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多予、少取、放活”;2003年中央又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
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三农”问题上的郑重承诺。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断,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些重要论断为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继续清理各种针对外出民工的歧视性政策,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公平环境在降低农民外出就业门槛,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方面,最近两年政策力度很大。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了一个保障外出就业农民权益的政
策文件。今年国务院在最短的时间里出台了废止收容遣返制度的政策。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在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应的文件。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对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我们的调查表明,已经制定的这些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还有一些针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歧视性的政策需要解决。
尽快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就业民工的就业证、健康证等不合理的证卡,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坚决纠正各种变相收费。1994年,劳动部颁布《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暂行规定》,根据这项规定,开始实施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制度。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要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从实际情况看,这种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就业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大多演变成以管理之名,行收费之实。这种证卡制度对外出就业农民带有明显的歧视性,这种做法损害了进城农民平等的就业权利,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也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农民有序流动的作用。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在农民办理各种证卡时,收费过多、过滥。虽然中央出台了清理对进城农民务工乱收费的政策,但有的地区继续变相向民工收费。例如,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的调查,在国务院已明令取消对进城就业农民不合理的收费之后,某个大城市在民工办理就业证和健康证时,又变相乱收费。农民办一个就业证,要交50—60元的“培训费”,办一个健康证,办证费、体检费和培训费加在一起要收114元
。实际上,办证单位并没有向民工提
供真正的培训服务,完全是“搭车”乱收费,这种做法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再如,南方某个城市,过去办理暂住证340多万个,每年收费金额约10亿元。
2002年中央要求取消对进城农民务工不
合理收费的政策后,为解决承担外来人口管理功能的户管员的工资来源问题,又决定对出租
屋开征治安管理费。治安管理费的征收,很可能会转嫁为外来工的打工成本。最近几年,要求取消就业证和健康证的呼声很高,建议:2004年下决心取消这些不合理的证卡;严厉查处强迫农民接受培训,以培训之名,向农民乱收费的行为;明确要求输入地政府将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费用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中,绝不能变相向企业或个人转嫁负担。
抓紧研究取消暂住证的问题。199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决定实行统一的流动人口就业证和暂住证制度,以提高流动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从这些年实际执行的情况看,目前实行的以暂住证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已经在暂住地扎下根来,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常住居民,但仍不能享受本地居民的权利。现在,有的城市(如沈阳等)提出要对外来人口实行“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并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实行的暂住证制度。
暂住证制度对外出就业农民来讲,不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从某种程度讲,甚至是一种带有歧视性的政策。新的居民身份证管理条例已经颁布,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精神,建议适时取消对外来人口实行的暂住证制度,实行暂住申报制度。
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用于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而言,人们对开发自然和生态资源,对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等都有了足够的重视,但对于开发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见得都认识到位了。据了解,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
进城务工的农民中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农村大部分没有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由于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就业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讲,取决于9亿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才能把沉重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可以说,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从中央的角度讲,对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也越来越重视。今年国务院六个部委专门制定了农民工培训计划,国务
院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决定也明确提出,今后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培训2000万人次以上。对农民的就业培训问题,要把握四个政策要点:一是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二是
把满足市场需求和尊重农民意愿作为根本出发点,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等等。特别是要防止以培训之名,对农民乱收费;三是建议推广“劳务培训券”制度;四是加强对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的支持力度。
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与农村发展需求严重脱节。由于经费短缺,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萎缩,人员大量流失。建议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把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可以通过高职在农村扩招,每年从800万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中逐步转出300万—400万农村青年,其余400万人经过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回到农村创业或进城从事二三产业。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意义重大,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实行“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助生活费)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而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这是城乡之间最大的不平等,解决农村与城市之间基础教育的不平衡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是不断增加的,从1994年的485.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19.97亿元,其中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从1994年的286.8亿元增加到了2000年的597.66亿元。但是,我国财政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1994—2000年,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为57.7%。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间教育投入的大致格局是:中央和省级的教育投入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较少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投入的职责基本上由基层政府承担,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县乡政府承担。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只承担补助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责任。应该看到,过去随着义务教育管理层次逐渐下放,基层政府和农民承担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这种分级办学体制在加重了基层政府和农民负担的同时,在客观上也迟滞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延续乃至扩大。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基础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县级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要求教师工资由县级政府负责统一发放。
2002年4月中央又强调指出,农村义务
教育要实现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政府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两个重大转变。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和投入体制的确立,对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应看到,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府财力薄弱,基本上是“吃饭”财政,由县级政府负责统一发放教师工资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应看到,由于过去欠账多,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如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问题、大量危房问题。据调查,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状况不是改善了,而是进一步恶化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缺口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矛盾不是缓和了,而是加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状况一定要有一个客观的估计。即使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政府投入已占了大头,也应该清楚,这种投入还是低水平的,远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11年,只相当于美国上世纪初的水平、日本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在教育投入中,投入小学的社会收益率是最高的。而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将钱投在补贴学生的学费和课本费上,效果会更好。1907年日本就实行了6年的强制免费义务教育,1947年又实行了9年强制免费义务教育。最近国务院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文件提出争取2007年农村困难家庭享受“两免一补”。
据有关资料,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贫困学生约1500万人,如果按每个学生平均每年减免学杂费、课本费300元计算,每年需要45亿元。就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财力来讲,应该有能力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方面走得更快些。
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既要着眼于控制耕地征占规模,更要着眼于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用不同方式剥夺农民的土地,已成为新形势下侵犯农民利益的主要形式。
农民讲,过去基层政府是吃“肚皮”(指计划生育罚款),现在是吃“地皮”(指低价征地、宅基地乱收费等)。在征地制度改革的政策上要把握好五点:一是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实行公平补偿,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二是要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地转为非农用地计划的控制下,应允许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合理流转。这方面广东省正在进行探索。三是对各地竞相压低土地出让价的做法要坚决予以纠正。四是要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五是抓紧制定规范征地行为的法律法规。“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五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统计调查报告分析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统计调查报告分析
据新华社电 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20日首次公布了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中位数。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6194元。
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比平均数低2692元,增速低0.6个百分点。报告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受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金和离退休金,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的影响,城镇低收入户收入增速较高;同时高收入户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所以中等收入户增速相对较慢。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比平均数低783元,但增速高1.2个百分点。报告分析指出,2011年大多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但棉花、土豆等部分农产品价格急跌也造成部分农户减收,甚至亏损,拉低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数的增长速度。
从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存在问题:
(一)收入水平低
2010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8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3321元和634元,均居全国第18位。从本次调查看,43.9%的城镇居民和32.4%的农村居民对目前的收入水平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二)部分群众生活状况不尽如意
调查中,16.4%的城镇居民和17.4%农村居民对生活状况不满意或很不满意。除了收入因素外,影响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物价水平。去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今年前4个月涨幅达5.3%,这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尤其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三)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被广泛认同
2010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达3∶1,两者绝对差距由2005年的5830元,扩大到2010年的10503元。并且,地区间、行业间以及行业内部收入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调查中,65.6%的受访者认为“行业收入差距过大”,61.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高管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过大”,50%的受访者认为“区域收入差距过大”。与此同时,对“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差距较大”、“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认同度,也分别达49.4%和47.2%。
收入分配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面对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突出。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建立健全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建立城镇居民增收长效机制。
改进和完善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待遇。积极扩大就业,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积极扶持生活困难群体自主脱贫。
(三)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让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积极发展专用粮食和蔬菜、林果、畜牧水产等高收益产业,促进农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健全营销网络,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培植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农村分散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和城镇聚集,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积极探索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治理乱摊派、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
(四)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完善年薪制、职工持股、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等分配制度。合理调节行业收入分配,加强对垄断行业和收入过高企业的工资内外收入的监管。规范职务消费和公务消费,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福利待遇货币
化。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治理整顿不合理收入,依法取缔非法收入。加大监察力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禁止拖欠、克扣工资等侵害职工利益的行为。加强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发展和完善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式扶贫机制。认真解决好低收入群众的医疗、子女就学困难等问题。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既要发展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以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但我国城乡差别形成的时间较长,影响因素较多,需要体制改革和观念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间的有机协调,逐渐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解决.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居民收入差距调查
3、郭国峰,刘孟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探究 【J】经济问题,2007.(2)
4、杭行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复旦教授.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