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市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广州市居民收入情况调查
前言: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更好地结合,我利用大二节假日时间在县社区进行调查,并通过走访各类家庭,了解基本状况,通过研究当地经济变化发展及模式转变、生活环境变化、改革开放所取得成就等成就等几大方面完成居民收入问题现状的调研报告。
通过对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的调查,分析居民收入问题,总结出居民的生活质量。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居民正常消费并且日常生活不受其影响。并初步分析引发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的主要原因。
调查内容
数据显示:
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对广州市内的居民进行日常消费物价指数对居民生活影响的调研,覆盖10个片区,不含增城和从化,成功访问回收样本总量3000个。而被访对象均为在广州居住3年或以上,年龄在25-65岁的“正宗老广”。
抽样居民平均月收入5952.1元
2013年广州平均工资每月约5952元 吃住花超一半
研究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居民的平均月收入为5952.1元,不过《报告》也指出,事实上,收入在2000-3999元的市民最多,达到了35.8%。其次是4000-5999元,有20.4%,超过五成的居民收入在2000-5999元之间。
在人群差异方面,与其他人群相比,更多的在职人员收入在4000元以上。而退休人员的收入多在2000-3999元,失业人员的收入更多在1999元以下。
超过半数老广今年未涨工资
存在问题
虽然近些年安康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突出的体现为:
1、高低收入家庭参保支出差距明显。(居民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高低收入户参保支出的差距十分明显。低收入家庭由于收入水平低,参保支出主要用于生存型的养老保险支出,差距不大。而用于个人医疗基金支出比差距较大。具有收入效应的住房公积金支出高低收入家庭比更是高,这是居民家庭收入悬殊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2、高低收入差距有所拉大。
从统计资料看,各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都在逐年增高,但由于基数不齐,增幅不同,导致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且扩大趋势未改,国家调控行业收入显著高于其它行业,特别是服务业收入水平较低,电力、烟草、金融保险业职工收入居各行业之首。以农村信用社为例职工平均月工资为4000元左右,而餐饮服务业职工平均月工资仅为1300元左右。此外,由于企业内部利益分配的引导和监管制约机制尚未完善,企业主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很大,因此在较高的人均收入数据背后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群体、行业之间日益增大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以及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弱势群体”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3、工资性收入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效应不容忽视。居民工资性收入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态势,而工资性收入是推动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工资性收入增加额占全部收入增加额的51%,因此工资性收入增减对居民收入影响较大。要保持下一年度市区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势必要使单位职工工资保持可持续增长态势。但近年来,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呈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好局面,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就内部来看,中小企业作为就业的最大蓄水池,但因规模小,融资难,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导致效益低,较其他类型企业职工增收更难。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对中小企业冲击很大,企业订单减少,销售不畅,利润减少,职工增收受到影响。
4、人情消费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居民家庭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互赠礼品、礼金作为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之间交往的一种形式,已由过去单一的红白喜事发展到现如今的逢年过节、子女升学、乔迁生日、甚至看病求医等多种形式,并且礼金数额逐年攀升,给许多居民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社会需求稳定增长。当前,非国有经济及从业人员的比重快速提高,企业人员流动加快,客观上使企业职工参与社会保险的难度增大。再加上部分企业负责人保障意识不强、社会保障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非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障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这部分职工的收入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消费行为十分谨慎。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力度,尤其是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参保率,做到应保尽保,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另外,要继续探索居民收入的长效稳定增长机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要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使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切实提升这部分居民的消费能力。
二是加大最低工资标准的执行力度,对违规违法企业实施严厉处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收入,在剔除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条件下的津贴、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等项目以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然而,相当一部分企业把应剔除的项目包括在最低工资以内,掩盖了企业支付的最低工资标准不达标的事实。另外,有些效益较好的企业,本来有能力支付较高的职工工资,但也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职工工资。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和专项检查,对企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要进行严厉处罚,提高法规的威慑力。
三是研究制定低收入居民价格补贴机制,使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要通过各类途径探索完善对低收入居民的长效补贴机制,明确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政府调整最低工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作为启动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及核定补贴标准的重要依据,使价格联动机制作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充,并与之衔接,共同构成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体系,使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对人情消费进行合理引导,利用法律法规和民间非政府组织改革民间陋俗。当前,居民的人情消费压力很大,形成了繁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做好文明引导和劝导工作,鼓励居民把人情消费的支出投入到发家致富中去。与此同时,各级党政机关公职人员更要做好表率,在抵制过度“人情消费”、大操大办方面,要自觉遵守法纪,带头移风易俗,讲文明、树新风。目前,我市一些地区成立了“移风易俗理事会”治理请客送礼,但效果不明显,治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真正把这件实事办好。
总结
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分配制度是随着我国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但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样,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允许收入差别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内的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愈大愈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所以,这样就很好的客观的解释了,社会仍存有的贫富差距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肆意不管呢?不是的。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针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再次分配的问题,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为此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且政府的调节在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把贫富的差距消减至最小的范围内。感想
此次调查结束后我深有感触,不知不觉中,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30年里,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回顾总结过去,努力把握现在,着眼开创未来,在对抗贫困,对抗落后的战争中,取得了历史性的骄人战绩.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充满希望的21世纪里,县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中国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
第二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08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07年 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责任编辑:范文之家)
第三篇:社区居民收入调查报告(模版)
社区居民收入问题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毛泽东思想、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经学校研究决定,利用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利用大一下学期的暑假(2010年7、8月)在xx县xx社区进行调研,并通过走访各类家庭,了解基本状况,通过研究当地经济变化发展及模式转变、政府管理体制、生活环境变化、改革开放所取得成就等成就等几大方面完成居民收入问题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我的家乡——xx社区基本简介
xx县是xx省xx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xx省西部,xx市东北端。东部依绕xx河与xx县、xx市为邻,南部与台安县搭界,西部与xx市接壤,北部、西北部与xx自治县为邻。xx县下辖17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51个社区居委会、417个村委会。面积2436.01平方千米,人口63.40万
(一)地形地貌
xx县地处绕阳河下游地区,西部、北部为50-100米的低矮丘陵,是医巫闾山的一部分,中部为开阔的平原,南部为洼地。平原地势平缓,土质肥沃。
(二)水文状况
河流纵横。主要河流有绕阳河及其支流东沙河、羊肠河等。河床坡量小,含沙量大。
(三)经济概况
⒈农业 xx土质肥沃,现有耕地面积117917公顷(176.9万亩),是全国重点产粮县,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主产高粱、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小麦。1991年以来,粮食年产量一直稳定在5亿公斤以上。由于粮多、菜多,畜牧业发展迅速
⒉畜牧业 xx县饲养的牛、羊、猪、鸡、鹿及其它畜禽种类有20余种之多。年生猪饲养量70万头,蛋禽饲养量600万只,水果产量2000万公斤。森林覆盖率达16.1%,活立木总储量123.5 万立方米,是国家平原绿化达标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及生猪生产基地县。
⒊工业 xx工业基础雄厚,现已形成化工、建材、食品、煤炭、轻工、机械加工、铸造、纺织等八大工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xx县乡以上工业企业266个,其中县营工业企业67个。县造纸厂、制碘厂人均创利税分别在全省和全国同业中居首位。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7亿元,其中县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亿元。
xx社区位于xx县北部,该社区人口较为密集,居民收入在全县位于前列。该社区共有居民312户,人口1314人。
二.调研的方法、范围
本次调研报告选择了xx社区100户居民,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考虑到收入来源以及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别,一些没有收入及长期稳定的工作者将被剔除,如农村外来打工者、学生等。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
三.抽样计划
1、访问地点:直接到随机抽取的受访者家中进行访。
2、访问对象:必须是具有收入条件的人,严格意义上说是18岁以上的人
3、如对方拒绝受访,不要过多强求,可以另外访问他人
4、总之要有礼貌,对于接受受访的人要表示感谢
四.调研的目的、意义
通过对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的调查,分析居民收入问题,总结出居民的生活质量。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居民正常消费并且日常生活不受其影响。并初步分析引发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的主要原因。
五、xx社区居民收入现状调查
xx社区300多户居民中工资性收入的居民占百分之六十,个体经营收入的占百分之四十。
(一)工资性收入增长。一是居民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5000元,同比增长2000元;二是由于营经济迅猛发展,居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7000元,同比增长3000元;三是居民在本乡地域外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5500元,同比增长1800元。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我社区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6000元,同比增长1700元。占全部纯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五,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家庭经营收入中一、二、三产业收入均呈平稳增长态势。
(三)财产性纯收入下降。年我市农村居民家庭由利息、租金、红利、土地征用补偿等纯收
入构成的财产性纯收入人均元,同比下降,占全部纯收
六、居民收入变化特点
(一)xx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贡献最大
从2007年至今我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持续稳定上涨态势。三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出持续稳定上涨态势。2009年较2007年相比增加了2048元,增长20、9%。拉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近年来,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及各类津贴补贴政策的落实到位,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呈现快速增长。从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人均8000元左右,同比增长7、3%,占到了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的59%,成为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转移性收入,人均2561元,同比增长0、7%,占总收入的27.0%。位居第三的是经营净收入,人均1464元,同比下降8.1%,占总收入的9.0%。
(二)高低收入差距依然明显,但呈现逐步缩小态势
根据近两年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数据资料,将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按其收入五等分组,各组所占比重为20%,由低至高排列,分别为低、较低、中间、较高和高收入组,然后对五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首先从增速上来看,2009年,全部被调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10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69元,增长了6.0%。其中,低收入组增加了690,增长14.4%,;高收入组增加了510元,增长了2.9%。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但增速却相对较高。
(三)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较大
从各行业在岗职工收入水平来看,不同行业收入水平不尽相同。其中,服务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垄断行业收入水平较高。将我州2005年各行业收入及人员情况根据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进行由低到高排序,其中最低收入行业是住宿餐营业,其年平均工资是10569元,最高收入行业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其年平均工资是26940元,两者相差16371元,比值为1:2.5。
(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xx县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和实施方案,扩大了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由单位扩展到个人,启动并着力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工作的发展。
七、居民收入现状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安康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突出的体现为:
1、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2003至2007年五年间,锦州市GDP年均增长10.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5%,而xx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居民收入滞后GDP 2.7个百分点,滞后于财政收入11.1个百分点。
2、增长慢导致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2003年xx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5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2.7%,到2007年的8051元为全省平均水平。
八.居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一)内外经济环境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增收
近年来,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呈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好局面,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就内部来看,中小企业作为就业的最大蓄水池,但因规模小,融资难,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导致效益低,较其他类型企业职工增收更难。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对中小企业冲击很大,企业订单减少,销售不畅,利润减少,职工增收受到影响。
(二)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不均,行业间收入差距仍较大。
从统计资料看,各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都在逐年增高,但由于基数不齐,增幅不同,导致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且扩大趋势未改,国家调控行业收入显著高于其它行业,特别是服务业收入水平较低,电力、烟草、金融保险业职工收入居各行业之首。以农村信用社为例职工平均月工资为4000元左右,而餐饮服务业职工平均月工资仅为1300元左右。此外,由于企业内部利益分配的引导和监管制约机制尚未完善,企业主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很大,因此在较高的人均收入数据背后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群体、行业之间日益增大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以及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弱势群体”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就业市场的供需影响职工正常增收。
受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及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本价格下滑,影响职工收入正常增长。
(四)部分城乡居民的主观因素影响其就业增收
有的待业人员期望值高,因找不到体面轻松的工作,或因岗位辛苦、待遇低而宁愿吃低保不就业;被征地农民中有的有劳动能力却无就业愿望,也有的有参赌酗酒等不良嗜好,吃完“征地补偿”再吃“低保”。部分城乡居民受传统的小农意识影响较深,有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创业增收的进取精神,存在着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创收思维方式和投机取巧、侥幸获利思想,不仅自我封闭了就业增收之门,而且危及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九、主要生活成本调查
根据走访各类家庭,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得出目前居民的收入成本主要有四大关键词:养房、养孩、看病、吃药。约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是贷款买房,每个月的月供大约在800-1000左右。社区中一半的家庭中都有老人,因此看病的费用在生活总支出中也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大多数居民认为生活压力较大,生活舒适度一般。
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居民收入水平通常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2、突出抓好地方企业的发展和提效。目前我社区高收入群体的家庭多有人就业于事业单位中,因这些企业效益好而收入较高,但大多数人群是就业于地方中小型企业中,只有地方企业效益取得整体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加,最终才能促进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有效提高。
3、提高低收入家庭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就业率,对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至关重要。同时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物价变化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4、进一步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力度,提高收入水平。在扩大财源和尽力争取转移支付额度的基础上促工资改革的到位,按方案及时足额兑现津贴标准,促进收入水平的较快提升,力争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总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作为“十一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因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和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发展城乡经济,不断增强我区综合经济实力。要根据农牧区和城镇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和结构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方法,通过改革完善分配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等措施,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增收方面的思想束缚和技能障碍,关键是要提高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和就业能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人民群众收入作为政府工作的优先目标。
十一、结语
此次调研结束后我深有感触,不知不觉中,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30年里,xx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回顾总结过去,努力把握现在,着眼开创未来,在对抗贫困,对抗落后的战争中,取得了历史性的骄人战绩.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充满希望的21世纪里,xx县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中国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
您正浏览的文章《社区居民收入问题现状调研报告-文秘范文》由 个人简历 网:
第四篇: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 带领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 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 水利 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 和谐社会 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2018年关于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2018年关于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范文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XX年 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相关内容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之某镇居民收入情况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