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

时间:2019-05-12 19:0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

第一篇: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

摘要:发展都市农业,不仅要立足于我国现实,从我国以往的做法中吸取经验教训,还要认真总结各国在都市农业发展方面成功的经验,从中提炼出对我国有用的启示。通过比较分析在都市农业发展方面各具特色,并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地位的法国、荷兰、日本、新加坡四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农业;成功经验;借鉴;政策建议

国外都市农业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率先出现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至今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我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都市农业现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发展的主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尤以地处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京、上海、珠海和广州等地发展的最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差异巨大的国家。未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其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都市农业来保障城市居民的食物供应和收入增加,并不断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的观光、旅游和休闲场所,使城市居民能重新体验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都市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都市农业”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已出现于日本的有关文献中,其后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国家的学者相继开展了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而迄今为止,关于都市农业的概念和内涵仍无统一界定。如德国的都市农业限制为城市市民的庭院农业;而日本学者则定义为,分布在都市范围内的特殊形态的农业,主要经营鲜、活农产品;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对都市农业的定义是,受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所影响范围内的农业活动。综上,根据我国国情和都市农业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地区周边与间隙地带,集高效、产业化、科技、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依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于都市人民。它充分利用和依托中心城市,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对土地、森林等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摒弃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重点发展高效、集约的商品农业,并致力于延伸产业链,寻求农业产业化架构中一、二、三产业融和,目标就是引导和满足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都市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和谐统一。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从都市农业的基本内涵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出都市农业的下列基本特征:一是地域条件性,即城市化了的农村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大都市形成一体,它的发展易受都市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发展阶段性,不同的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主体功

能、产业形态不同,是动态变化的:三是多目标性,受大都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地理资源条件以及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是不同的,因地、因时而异。

2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2.1 法国的都市农业

法国巴黎大区是发达国家首都地区中面积和人口都接近北京的地区之一,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但仍有着非常发达的农业。农业面积59万hm2(占49%),林地27.9万hm2(占23%),非农业用地占27%。1995年郊区省的农业总收入55.5亿法郎(100法国法郎约合106元人民币)。从农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巴黎大区以种植业为主。在1995年郊区省农牧业的总收入中,种植业收入超过91.5%,畜牧业收入不到8.5%。从种植业的产品结构来看,谷物面积约32.7万hm2。占农地的55%;油菜、甜菜面积都在4万~5万hm2之间,总计占农地的16%;蔬菜、马铃薯面积分别为2600hm2和9300hm2,总计占农地的2%:果园1800hm2和花卉5000hm2,分别占O.1%和不到0.3%。

巴黎大区的农业生产是以私人农场为主。在近7000个农场中,种植大田作物的农场占70%,园艺蔬菜农场占11%,畜禽农场占6%。这个数值反映出巴黎大区农业的明显特点:

(1)农场规模较大,一般都有近几百公顷农田;(2)“菜篮子”产品的农场规模较小,一般为10hm2以下;(3)农业的经济效益较高,1981~1995年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总利润同总收入的比率大致保持在35%以下。巴黎大区农业对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并不明显。除农牧业生产外,农业对生态、景观、休闲和教育方面的功能比较显著,即利用农业限制城市进一步扩张;利用农业作为巴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绿色隔离带;利用农业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与居住区分隔开来。营造一种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利用农业作为城市景观,或者种植新鲜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需要的产品,有的作为市民运动休闲的场所,还有的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

2.2 荷兰的都市农业

荷兰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千米435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就是这样一个土地十分珍贵、农业资源相对贫乏、在20世纪50年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小国到60年代末一跃成为全世界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第三大农业出口国,某些

农产品如蔬菜、花卉、猪肉、马铃薯、鸡蛋等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荷兰农业产值仅占GDP的4%,但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却占全国出口创汇总收入的1/4。都市农业是该国整个农业现代发展龙头。荷兰的农业结构主要是牛奶制品、花卉及蔬菜,花卉、蔬菜及奶制品加工基地都在都市的郊区。由此可见,都市农业在荷兰这个面积不大的国家中起着主导作用。

几点启示:(1)都市农业不仅可以满足本国需要,而且可以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基地。荷兰是一个工业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鹿特丹,发达的工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样小的一个国家,而农业的出口创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其做法是相当成功的。(2)都市农业以“菜篮子”为主体。荷兰发达的花卉、蔬菜、肉牛、奶牛及奶制品生产,基本上保证了都市人民日常的食品需求,国内需求占总产量的1/3,余下的还可以大量出口。(3)实现工厂化、专业化、自动化是都市农业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荷兰本来没有发展农业的优势,如耕地稀少,要填海造田,从而被迫走上农业工业化、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由于大力发展设施精细农业,荷兰不少农产品单产都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2.3 日本的都市农业

日本的都市农业指包含在都市内的农业及都市近郊的农业。日本也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城市扩张迅猛,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不断上涨。由于土地属于私有制,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一些农户不愿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于是将继续耕种的土地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保留了下来。以后人们发现,在城市星星点点的耕地上生产的嫩绿的蔬菜、鲜艳的花卉,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色,增加了观赏的景点,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日本的都市农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其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其特点如下:一是呈点状和片状分布。由于日本人多地少,日本政府为保护耕地采取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土地税制制度,所以在市区还保留了面积不大(5hm2以下)的点状分布和面积较大(5hm2以上)的片状分布的耕地。二是蔬果生产占主导地位的都市农业生产结构。这是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绿化环境的需要。三是园艺生产设施先进。在财政重点扶持下,园艺设施基本上实现了小型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四是都市观光、休闲、体验农业是都市农业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休闲需要。

日本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一是各级政府给予保护政策,据1996年日本全国农业委员会都市农业对策协议会的统计,日本全国都、道、府、县和市、村各级制定的振兴都市农业的举措(如低息融资、资助)不下250项;二是模式多样化,有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三是政

府关注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政府除加强正规学校培养农业劳动者外,对初次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们提供无息贷款、资助学习等相关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

2.4 新加坡的都市农业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经济国家,面积只有556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农产品不能自给,甚至连沙石、水、食品都需要进口,本地只生产少量蔬菜、花卉、鸡蛋、水产品和乳制品等,加上城市化发展后耕地不断减少,因此非常重视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

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有:(1)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这是新加坡重点的都市农业模式。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以追求高科技和高产值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园的基本建设由国家投资,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经营,租期为10年。其中有一个用气耕法(即在有空调设施的温室内种植植物,根部暴露在空气中,每隔5分钟喷洒含营养物质和肥料的制成雾水的冷水,不喷农药)种植蔬菜的农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热带国家以气耕法来种植蔬菜、生产富有营养而安全的新鲜蔬菜。蔬菜的生长期由土耕法需要60天缩短到30天,只是此种方式成本较高,当然如果生产高档蔬菜则优于进口;(2)农业生物科技园。占地10公顷,拥有现代化先进设备,进行新农业技术(如动植物基因研究、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开发工作。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法国、荷兰、日本、新加坡四国的都市农业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创造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我们在发展都市农业的过程中,应当认真吸取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以此促进我国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3.1 加强综合研究,因地制宜,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都市农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旅游、土地、地理、生物工程、规划设计、建筑园林、生态环境等各行各业的专家应携手合作,共同研究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施方案。同时,由于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大城市

之间在选择发展都市农业的方式和重点上有所不同。因此,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

3.2 政府应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都市农业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其发展更是需要我国政府的倡导与扶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政策支持。都市农业作为一种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现象,在政策上必须要与城市协调发展。但事实上目前我国政府只关注都市农业发展的产出效益,却很少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比如在发展都市农业中,必须有一部分土地要转而作为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功能的基础性资源,但现行制度却限制了这种转移,极大地制约了都市农业向具有高需求弹性的农业休闲、观光和体验等服务性农业方向发展。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快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体制,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2)金融支持。都市农业是一种集中高投入、综合高产出的产业,投资大,周期长,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迫使政府必须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方面要加大对支农资金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政府还要积极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对都市农业进行投资,扩大资金的来源。同时,政府也要加快对支农资金管理机制的创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产生良好的效益。

(3)法律支持。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与都市农业发展相联系的法律法规,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为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撑起一顶有力的保护伞。

3.3 都市农业发展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都市农业离不开资源优势,但资源优势不等于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必须同时面向市场,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要以市场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分析市场,研究市场,满足市场。一是要正确定位市场,坚持生产本地资源优势的特色产品:二是找准目标市场,如为高级宾馆、国际连锁店、大型加工厂提供订单农产品:三是生产提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服务,广

泛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绿色技术,采用新材料、新科技、新设施,提升档次,扩大展品销路;四是注重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包装、宣传,不断开拓市场。

3.4 都市农业发展应坚持以高科技为支撑

从新加坡来看,其作为一个城市经济国家,在国土面积有限、自然资源贫乏的条件下如此成功地发展都市农业,主要优势是依托高科技、高产值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和恶化,更要坚持以高科技来支撑都市农业的发展。当然,以高科技支撑都市农业的发展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推进都市农业生产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的转变。从总体上说,我国都市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当前我们应当下决心淘汰落后的传统技术,引进实用的高新技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导都市农业向高科技型经济过渡。二是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制定新的人才战略,加快对都市农业生产者知识性、技能性培训的力度。

3.5 根据城市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都市农业模式,实现都市农业的多功能

城市发展水平是决定都市农业发展道路的准绳。它决定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对于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可以发展如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以加强生态功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对于一般地区则需要以生物农业、创汇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为主,提升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而在一些传统的产粮区,则可以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和新物种的应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结语

综上,法国、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成功经验给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很多借鉴与启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发展都市农业中就要完全按照他们的成功模式照搬过来。由于各国土壤所孕育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不同,应充分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都市农业发展体系,促进我国都市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远景设计研究院

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都市农业是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与间隙地带区域范围内,随着都市经济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农村和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服务于都市居民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经营形态高级化、多样化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发展都市农业,对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夯实城乡一体化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都市农业定义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都市农业规划经验,对都市农业定义如下: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2、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市政建设、工业建设用地剧增,耕地日益减少,基本农田保护压力骤增,制约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排灌、路渠等基础设施老化、地力退化,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抵抗自然灾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害能力差。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农业用地的困难,畜牧养殖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受到较大限制。

农业投入机制和扶农政策亟待完善

在农业信贷上,除农村合作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融资环境较差,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够,相应的担保体系也不健全,农业风险保险保障机制并不健全,妨碍了农业产业发展。并且在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后,扶农政策尤其是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吸引社会资金、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政策优惠度不高,吸引力不强。

农业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动植物疫病仍呈多样化、常年化态势,疫情日趋复杂,防控难度大;工业“三废”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仍然严重,农业投入品监管、科学使用仍有差距,管理、生产、消费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引导强化,尤其是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等,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是巨大挑战。

3、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培育各类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都市农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要大力培育各类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科技进步、培育品牌、发展深加工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健全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和监督,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培育一批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安全化、社员技能化的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完善农民专

业合作社数据库建设。

突出产业功能拓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创新农业经营理念,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观光旅游相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功能拓展,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功能区块的特色为基础,精心包装组合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开展生态景观、果园风光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休闲度假游。培育一批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区。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维护,是提高农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营造良好人居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大力保护土地资源。通过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地改、土地增减挂钩等,集约、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4、都市农业发展措施保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工作新发展

加快建设都市农业,首要的是加强领导,更新观念。树立统筹城乡发展观念,克服传统农业观念束缚,将“三农”工作纳入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范畴,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与城市生态建设、市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新发展。科学制定全区都市农业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作好规划目标的细化分解,建立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三分三改”工作,促进资源要素流动。

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元化

都市农业是技术、资金密集的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增

加投入十分关键。由于农业的弱质性,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聚积效应”。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增加国家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广泛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为补充,金融信贷投入为驱动,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农技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突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突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

提高农业应急能力,保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三防两安全”建设,有效应对农业突发事件,保证农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针对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自然灾害,组织专家进行灾害防御研究,建立农业应急技术标准和应用规程,制定完善抗台防洪、森林火灾、重大动物疫病、植物有害生物入侵、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和应急反应机制,强化体系预防能力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第三篇: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2009-4-7 中宏数据库

摘要: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借助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的智能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都市农业将极大地带动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农产品

作为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我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

一、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都市农业具有发展导向的差异性、农业功能的多样性、产业间的融合性等特点,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开放循环的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要素流动,一产必然向二、三产延伸,二、三产自然反哺农业,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互促,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度融合,农业的内涵不断拓宽。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和肥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有活力的农业新产业。设施农业的发达程度是现代农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种苗业。充分利用城市科技、人才、资金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良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农业高端产品,积极发展农作物良种、蔬菜种苗、花卉苗木、优质畜禽、名优水产良种培育基地和现代化包装业。

(三)农产品现代物流业。逐步在城市形成以大型物流企业为龙头,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较强的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

(四)观光休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后出现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与建设,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农业经营特色的经济区域。

(五)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是集科技核心区、科技示范区和科技辐射区三种功能为一体,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企业。它以企业化的方式独立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或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中心,以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示范、推广为手段,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企业利润增长和农民富裕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六)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现代农业增长方式。

(七)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并无太大改观,而都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实践表明,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将成为制约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都市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影响都市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二)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对农产品在市场运行中还存在较多的行政干预。农副产品的产销信息相对闭塞,其生产经营组织、营销手段和方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

(三)资金、科技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都市农业是依靠大城市提供的高科技来发展的,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1%,农业技术推广费用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2%,这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科技投入不足。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表现为开发项目没有重点,融资渠道不畅。另外,目前我国发展都市农业的科技投入不够,主要表现在科技原创及突破性创新少,技术集成不够,新型资源整合平台缺乏,科技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四)政府规范和扶持力度不够。伴随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政府以新的经济活动规则来规范和扶持。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一个权威的主管部门来统管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地方政府也不大重视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更缺乏具体的法规政策,使都市农业发展艰难。

三、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对策

未来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应呈现“五个化”:一是功能发展多元化;二是产业发展集中化;三是手段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四是经营国际化;五是农民高素质化。基于此,发展都市农业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农业单一生产功能的局面,迅速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农业的多种功能包括:一是产品功能为市民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即使都市农业不能完全满足市民副食品的需求,也可起到补充调控作用,特别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保证城市供给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生态功能为城市提供绿色生态屏障。如,水稻田既是耕地又是湿地,能有效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三是服务功能通过完善科技、认证、物流、会展、信息等服务平台,构架起大中城市服务全国农业的桥梁。四是就业功能使农产品供应链连接起各行各业,这不仅可为未来的都市农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也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围绕农业的多功能性进行农业经营模式的转换。

(二)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区县功能定位,结合本地区自然禀赋优势来发展本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利用现代化的物

质手段和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现代农业以“特”、“优”、“名”、“精”、“新”等为基本特点,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都市近郊地区发展以科技、精品、观光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其建设模式以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景观绿地、花卉公园等为市民体验农耕和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的观光型农业为主。远郊地区是农产品的主产地,以“优质、高产、高效”都市农业为重点,建设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垂钓乐园、少儿农庄等。

(三)创新都市农业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多元化。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单纯依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的过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人体系,都市型现代农业才能形成可靠的资金支撑。应加大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力度,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投资。政府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

(四)培育都市农业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借助城市发展起来的快速道路体系,农业物流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运输时间,延伸农产品的可达性和科技性,利用农业物流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物流的发展。如,荷兰农业的高价值得益于其强大的物流系统。在荷兰,近25%的物流属于农业物流。荷兰的冷冻行业非常发达,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居世界第一。荷兰的航空货运也非常发达,据统计,全世界65%的花卉贸易就是通过荷兰进行交易的。在强大的物流体系支撑下,荷兰农产品加工体系得到大力发展,而且精深加工的水平比较高。而农业物流在我国却是最为欠缺的环节。我国在发展农业物流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连接城乡道路体系和网络系统,从外部环境上给予保障。二是借助农业协会组织,把物流系统延伸到乡村。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提升产销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四是开发先进的采摘、运输、储存技术,减少农业物流中的损失。

(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采用多种渠道培养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形式,各发达国家对农业教育都十分重视,有着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减少,而农业生产却大幅度增长,这与农民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在劳动力方面的主要障碍,不是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而是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不高。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开办培训班,资助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六)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打造都市区域农业品牌。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开发更多的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城郊的一些地方可依托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辖区内的特色,打造区域农业品牌。如,北京市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形成了一系列知名农产品,怀柔板栗、门头沟樱桃、大兴西瓜、平谷鲜桃、通州花卉、昌平苹果、房山磨盘柿等一批区域农业品牌已经逐步引领市场。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力度。在农业生产上,要立足于对广大消费者负责,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发展无公害、绿色安全农产品,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条,保证城乡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应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延长销售半径,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来源:《经济纵横》2009年第2期)(葛永红,王亮)

第四篇:海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

海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

一、海口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好处

海口市紧扣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主题,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迈上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了以出岛、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农业格局,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为丰富全国居民“菜篮子”、“果盘子”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

(一)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全市初步形成以香蕉(年产14万吨)与荔枝(年产1.1万吨)为主的热带水果产业、以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为主的优质瓜菜产业(年产37万吨)、生猪(年出栏100万头)与文昌鸡(1000万只)等畜禽产业、以优质水稻为主的粮食产业等第一产业,以及以畜禽、果菜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和休闲农业(全市已建成休闲农业园区52家,其中省级示范点13家)等第二、三产业。目前,马坡洋、雄丰洋、五一洋、龙头洋、富教洋等12个2011、2012年冬季瓜菜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加快实施建设,力争建成精品工程;全市建成畜禽生态养殖小区79个,大大提升畜牧产品标准化水平;今年扶持海南罗牛山禽业有限公司30万只蛋鸡场等3个蛋鸡基地也正实施改扩建。

(二)设施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改善

设施农业装备起步发展,全市建成钢架大棚1250亩,1

简易大棚6000多亩;水果节水基地8万亩,建成农产品冷库31个,年预冷能力120万吨。农机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1.6万千瓦,拖拉机4839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42台,小型拖拉机4097台,水稻联合收割机343台,耕整机3644台,配套农机具1963台,机耕水平达到73%,机收水平达到71%,综合水平达到48%。

(三)区域化、规模化格局初步形成构建产业集群,形成几大农业特色产业区,即:以大致坡、三江镇为重点的文昌鸡产业区;以海榆东线、海文高速沿线各镇为重点的生猪养殖产业区;以龙泉、遵谭镇为重点的火山特色瓜果产业区;以南渡江沿岸为重点的冬季瓜菜产业区;以大坡、三门坡镇为重点的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产业区;瓜菜、水果、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规模化生产基地初步形成。

(四)产业化、市场化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形成“基地生产-冷藏加工-运销”的果菜产业链、“种鸡场-孵化场-养殖小区-育肥场-加工厂”的文昌鸡产业链和“养殖小区(饲养场)-加工-检测-出岛(出口)”的生猪产业链;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市发展专业合作社1091个,入社农民10171人,带动农户45650户,主要产业几乎覆盖了全市所有农业产业。打造全省农产品物流中心,全市建成各类型农贸市场98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3家,年交易量达50多万吨,交易额超过15亿元。

(五)生态循环低碳农业建成新亮点

全市以畜牧发展为主线,沼气建设和推广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探索建立“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目前共建成79个农村畜禽生态小区示范点,建成大中型沼气、联户型工程220处,以施用沼肥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0万亩,受益1200多个村庄19000户,“三沼”综合利用率达95%,沼气用户年节支增收近3000元。

(六)综合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个(筹建,市编办尚未批复下文),市级农产品流动监测站1个,区级流动监测分站4个,1个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区域站),23个镇级农产品质量流动检测服务站,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22个,基地和田头收购站(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点)49个,另外,22个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正在选址规划中,初步架构起市、区、镇、村(基地)“二级四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网络,扩大了检测工作的覆盖面。同时,根据各监测站点的监管职责权限,我市成立了专门的监管员队伍,建立了督导员、检查员、检测员、巡查员“四员制度”。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达212人。

二、海口都市农业建设优秀单位

(一)海口盛民瓜菜专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于2007年10月成立以来,在我市瓜果菜种植、收购、冷藏、分级、包装、运销的过程中积累了成功经验,业绩显著,连续多年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肯定和奖励。

该合作社主要从事瓜果菜种植、收购、冷藏、销售,集产、供、销为一体化的服务经济合作组织,是海口都市农业建设中的佼佼者。几年来,通过采取“四统一分”的经营方式,即:统一种子、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和分户种植管理。常年冬季瓜菜发放和销售种子农户种植椒类3.1万亩,瓜菜8000亩,预计产量达到8万多吨,总产值达到

2.3亿元。瓜菜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成都、乌鲁木齐等城市,年运销量逐年增加,2011年运销量达到6万吨,2012年预计运销量达到9.5万吨。

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省农业厅、市农业局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社员入股的形式共投入资金863万元,在海榆东线32公里处建设占地30亩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现已完成一、二期高温冷库工程,总库容面积2500平方米,容量为2500吨的田头预冷库,日可预冷加工1000吨瓜菜,解决就业岗位150多人,同时拉动了运输业、包装业、饮食业等服务行业的繁荣与发展。2012年,该合作社又通过社员入股的形式投资600万元,兴建日产50吨制冰厂,1500平方米的瓜果菜收购、分拣包装车间大棚。兴建800平方米瓜果菜检测室、信息平台办公室、农户培训中心综合大楼,逐步建成集预冷、运销、交易、分拣、检测、包装、制冰、培训、生产基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第五篇:改善我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建议

改善我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建议

作 者:蒋和平辛 岭发布时间: 2009-7-7 7:43:08

农业补贴是政府对农业支持与保护的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从2002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补贴的政策,为了了解这些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我们到四川、湖南、河南等地调研,通过深入调研,发现我国实施农业补贴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提出关于改善我国农业补贴的一些政策建议:

1.关于粮食补贴政策

(一)增量粮食补贴资金要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倾斜

实行粮食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提高了种粮农民的收入,稳定了粮食的生产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土地抛荒在一些产粮区仍然存在,而且种粮面积还在逐年下降。因此,增量粮食直接补贴资金应致力于促进细碎农地的整理和中低产粮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鼓励粮地流转和种粮农民的专业合作,推动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另外,建议新增的补贴资金重点应向粮食主产县和种粮大户倾斜,增加对种粮大户扩大种粮规模的补贴,调动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二)适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于支撑和稳定粮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重点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应继续实施。重点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要建立在对粮食供求关系判断十分准确的基础上,并适时动用储备粮调节供求关系,尽量使市场价格能稳定在“最低收购价”之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普遍的一个呼声就是希望明年继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使粮食收购价格上涨的幅度不低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使农民种植的粮食能卖一个好价格,提高他们的收入。根据这几年的情况来看,粮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跟不上农资的上涨速度。因此,建议在CPI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以农民提供的商品粮数量进行直接补贴

我国现行的粮食直补依据是以实际种粮面积进行补贴,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国家花了钱,进行了补贴,不一定能多收粮。如果补贴依据改为以农民交售的商品粮多少进行补贴,可以激励种粮农民多产粮。农民卖的粮食越多,得到的补贴就越多,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越高。采用按农民提供的商品粮数量补,在粮食供求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可以起到激励农民多出售商品粮,促进粮食供求平衡的作用。另外,以农民交售的商品粮总量进行补贴,可以避免一些“弄虚作假”。这些年来,大多数地方相关种粮补贴基本上发给了农民,但也确有极少数地方,对粮食直补,或有所截留,或挪作他用等等。而以农民交售的粮量进行补贴,农民卖多少粮食,国家补多少钱,不存在中间环节可以从中弄虚作假来冒领国家的补贴。还有就是以农民交售的粮量进行补贴,可以使粮食直补资金补贴给那些在真正种粮的农民,而不是那些虽承包了责任田的农民,但实际不种田已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一批种粮大户,使他们能有效地利用国家粮食直补资金,使其真正用在粮食生产上面。

另外,我们建议,此种方法应该首先在湖南、河南、黑龙江、吉林等省粮食主产区进行试点,待试点取得较好的效果之后再在全国范围推广。

(四)建立“粮食利率”调控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利率”调控机制,就是通过提高或降低“粮食利率”,调控国家粮食供给,达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当市场粮价低于均衡价格,粮食供过于求时,通过提高粮食利率,降低储粮成本,吸纳储粮,鼓励国家粮食储备企业增加粮食储备,减少市场粮食流通量,促进粮食价格合理回升;反之,降低“粮食利率”,提高粮食储存成本,督促储备企业向市场抛售粮食,增加市场粮食流通量,保障粮食供求平衡。

(五)对财政困难的县配套资金给予减免,并给予适当工作经费补贴国家和省要加大对粮食直补的投入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对财政困难县给予政策倾斜,根据粮食实有面积进行全额补贴,不需要财政困难县配套资金,避免财政困难县因为无钱补贴只好控制补贴面积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对乡镇、村给予适当的工作经费补贴,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六)加强管理,实行资金的封闭运行,确保种粮农民利益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农民补贴资金的实际发放过程中还是存在补贴资金发放不及时,以各种借口用补贴资金抵扣农民应缴纳的各种费用,改变补贴资金的使用方向,存折不发放到农户手中而是由乡村干部集体代领。农民补贴资金具有项目多、标准高、规模大、政策性强的特点,工作落实上面临要求高、群众涉及面广、部门多、工作压力大。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强管理,从多方面协调,确保农民的补贴资金能及时拿到手。因此,要实行资金的封闭运行,对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一律由财政国库专户直接拨入委托代发机构,将资金直接打入接受补贴的农户储蓄存折,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安全到达。抓好政策宣传和信息公示,有利于农民了解粮食补贴政策,为补贴资金发放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关于生猪补贴政策

其一,准确选择生猪补帖时机,刺激养殖户发展生猪生产

生猪补贴要重点放在生猪市场价格过低,生猪养殖户盈利较少甚至出现亏损时实施,这样可以坚定生猪养殖户信心,帮助生猪养殖户渡过难关,刺激大多数生猪养殖户恢复发展生猪生产。如果在生猪市场价格较高时也对其进行补贴,这时对刺激养殖户发展生猪生产其实效果是不明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其二,调整生猪补贴对象,稳定发展生猪生产

国家扶持生猪产业发展补助政策不应该一刀切,通过调研发现,生猪补贴的普惠政策其实际实行效果不佳,不能从根本上来稳定和促进生猪生产,所以我们建议:第一,增加生猪补贴的生猪生产环节,不仅要对能繁母猪进行补贴,而且要对仔猪进行补贴,因为仔猪也是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的重要形式,对稳定和发展生猪生产和满足市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整合使用国家生猪直补资金,要重点补贴那些原有规模场扩大规模后的增量部分和新建的规模养殖场的补栏部分。

其三,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生猪大县奖励的范围

由于仔猪和种猪外调亦是支持各地生猪生产发展的重要形式,对稳定和发展各地生猪生产和满足市场同样和商品猪外调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建议国家除了对生猪调出大县给予奖励外,还应该对种猪养殖大县、种猪外调大县以及对区域生猪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种猪外调大县给予同样的奖励。其四,调整生猪补贴的方向,刺激生猪生产向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调整现有生猪补贴资金的支持途径,重点加大对规模化、标准化生猪生产的支持力度。集中资金,对规模化猪场标准化圈舍、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生猪规模出栏予以重点补贴,以刺激饲养场(户)生猪生产向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其五,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平台,指导生猪生产有序进行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加强对生猪存栏数、出栏数、种猪数、饲料价格等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工作,完善供需监测及预警系统,及时为农户和企业提供科学、前瞻的信息服务。要健全生猪生产及市场信息进企业、进养殖户的服务网络,及时为企业和养殖户提供生猪及饲料产销、市场供求等信息,指导生猪生产有序进行,避免生猪生产的大起大落。

其六,加强行业信息引导,规避市场风险

加强生猪行业信息引导,以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为重点,科学建立生猪行业信息联系点,加强生猪疫情、价格、存出栏情况等行业信息发布和对生猪生产及市场形势的预警预报,充分发挥信息对生猪产销的引导作用,正确引导农户发展养殖业,规避市场风险。

其七,解决相应配套资金,完善生猪补贴工作

由于收集有关生猪生产补贴信息的工作量大,包括生猪补助的申请、核对、复核、审批、上报、验收等等程序,时间又紧,涉及到县里许多职能部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完成这项工作,所需经费较多,加大了县财政负担,尤其对于西部地区财政收入不多的县来说,负担这部分费用是很困难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生猪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所以我们建议在国家下拨西部地区生猪补贴资金时,应同时按一定比例下拨这部分配套的生猪补贴工作经费。

3.关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

1)首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需进一步调整完善

一是扩大单机特别是价值较高的大型机械的补贴额度。我们在河南许昌调研中发现,2006-2007年的购机补贴中,价格在几千元的机具补贴比例基本达到30%,而价格在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以上的机具补贴比例在14%左右。这对于人均纯收入普遍较低的农民来说,购买1台农机补贴后仍然高达几万元或十几万元的大中型农业机械,还只能是望“机”兴叹。建议落实地方补贴资金,允许使用地方资金在30%的补贴限额内,对当地需要重点推广的机械累加补贴。

二是实行燃油补贴。应出台对农机户的燃油补贴政策,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农用燃油价格。

三是要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农机户在春耕和夏收前购回机具并发挥作用。四是协调相关金融部门,实施购置大中型农机具信贷政策,并降低或免除贷款利息,甚至可以利用一部分购机补贴资金鼓励贴息贷款。

五是补贴机具不能停留在大田农机具上,应根据农业机构调整情况和高效农业发展形势,调整补贴机具的种类,加大对高效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六是为使补贴资金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以补贴为主的情况下,适当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对重点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

2)其次,增加相应工作经费要保证农机管理部门特别是基层部门的工作经费,让他们全力为农机事业服务。另外,建议在专项资金内设立必要的项目组织、宣传、培训、管理、监督等工作经费,按补贴资金的10%进行核定。在下达购机补贴政策时,逐级按比例适当明确推广工作经费。

第三,要加强补贴机具的后续服务

建议农机生产企业延长农机售后服务期,在产品销售集中的县建立零配件供应点和维修点,或者与农机推广部门联合进行“三包”服务,以解决好购机户维修和购买配件难的问题;重视对农机购买户的技术培训,可与农机培训学校结合起来组织学习先进农机具的操作和维修技术,变被动修理为主动养护。第四,妥善处理政策执行中的矛盾

农机补贴目前仍不能实行普惠制,政策实施区内也不能全部得到满足,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群众不能享受到政策优惠,甚至因政策实施而失去一部分既得利益。要做好耐心、细致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对于补贴机具价格与市场价格不一致的问题,一要督促各农机供应企业切实履行的价格承诺,严格执行补贴目录中销售价为最高限价的规定,价格只能下浮,不能上涨。

4.对其他农业补贴的建议

(一)对农业灌溉水费进行补贴

目前,农业灌溉水是唯一向农民收费的项目。存在以下问题:水费征收难,收取率低,造成灌区供水单位普遍亏损,由于缺乏维修养护基金,许多排灌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农业生产发展受到影响。另外,由于入地“大锅水”,按亩平摊水费的不合理性,加之农民对免除水费政策的期盼,加剧了水费征收

难的矛盾。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应该对农业灌溉水费进行补贴。可以按照种粮面积将水费补贴直接兑现给农民,这样不仅可以保持水管单位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动力,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民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建议首先在粮食主产区部分省市进行试点,然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

(二)对马铃薯良种进行补贴

2008年是联合国确定的马铃薯年,马铃薯是世界也是我国第四大农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加、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效益的不断下降以及水资源的短缺和膳食结构的改善,马铃薯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但是由于没有大规模推广脱毒种薯,我国马铃薯单产水平较低,单产提高空间很大。据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介绍,如果采用新品种、新工艺,我国马铃薯的单产水平可以提高一倍以上,并且商品薯品质改善后价格也会有所提高。目前推广脱毒种薯的马铃薯种植示范区亩产量较全国平均亩产提高100%-150%(因生产条件及品种而异)。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能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另外发展马铃薯产业可以部分缓解生物能源原料匮乏问题。我国近年来出台的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良种补贴政策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实际效果,使数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但是马铃薯良种补贴仍是空白。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尽快出台马铃薯良种补贴相关政策,并在中部和西部地区部分马铃薯主产区进行试点。

(三)对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予以补贴

对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抖予以补贴,促进这些产业部门发展的同时降低生态农业的成本。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既是维持农业高产出的手段,也是造成农业自身污染的主要原因。而农药和肥料的使用又是当代农业增长中难以替代的投入。所以,在维持农业产出增长的同时又要改善环境质量,使用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是可靠的选择。使用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可能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减低农业产业收入能力,如果没有政府对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补贴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换就难以真正实现。

(四)设立农业结构调整补贴,促进多功能农业区的发展

虽然我国经过了多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以粮为纲”的农业结构逐步转变为农、林、牧、渔各业并举的格局,但从农业发展多功能性的需要而言,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受的资本约束和技术约束依然较大。所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还需要政府财政大力支持。设立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补贴是发达国家促进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因此,增加政府的专项补贴项目已经不仅是深化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多功能性农业的迫切需要。

作者单位: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下载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外有机农业发展

    国外有机农业发展一、全球有机农业的发展概况1.全球有机耕作面积概况据Helga Willer在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共有3700万hm2的有机农业用地,大洋洲是全球有机耕作面积最大的......

    国外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陈生萍 (吉首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摘要:我国农业电子商务还处在网上农业商务信息服务发展的初期。与国外相比,一些发达......

    国外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1-6-26信息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中国和美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框架有着很多的共同的东西,两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框架有着相......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促进我国非赢利组织健康发展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促进我国非赢利组织健康发展 朱忠发 (江汉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 非赢利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当前正受到国外政府的广泛重视。本文......

    国外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合集五篇)

    国外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它不仅关系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关系着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长期竞争能力。但农业基础设......

    关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及其完善

    关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及其完善 马妍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一班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有效的农业政策有利于促进农业的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因......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政策层面]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政策方面: 我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政策建议及发展前景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政策建议及发展前景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栽培历史悠久,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地位举足轻重,所以 “三农”问题历来为党和政府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