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19-05-14 10:3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外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外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篇:国外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1-6-26信息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中国和美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框架有着很多的共同的东西,两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框架有着相似的结构和体系。很明显,我国的政策框架充分借鉴了美国的已有成果。

两国电子商务发展框架的不同之处在于:

1、水平与成熟度:

这是显而易见的。美国作为电子商务的发源地,有着完善的市场环境和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已广泛的在企业中推行,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也暴露了更多的问题,这使得美国政府制定政策时有着较多的根据和较强的针对性,因此体现出较高的水平和较强的权威性。而我国电子商务本身刚刚起步,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很低,必须由政府加以引导和推动,更何况,《指导意见》仅仅是一个初稿而已,还有诸多原则问题和细节问题悬而未决,因此,二者目前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2、整体结构与内容:

《政策框架》主体部分分为财务、法律与市场三大部分,我国则统称为发展电子商务所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

《政策框架》专门论述了“技术标准”,而《指导意见》仅在第三部分第六个问题“关于电子贸易的法律和规范”中有几句话提及。《政策框架》系统的论述了技术标准制定的原则(应由市场而不是政府来决定技术标准和其他互操作性机制;技术标准也不应该是强制的),需要制定标准的领域(电子支付,安全性,安全服务基础结构,电子版权管理系统,电子目录,电视会议和数据会议,高速网络技术和数字化对象及数据互换),这是《指导意见》所欠缺的。

《政策框架》的“内容”这一章节在《指导意见》则全然没有涉及。“内容”全面叙述了美国政府优先关心的领域(外国内容的比例、对广告的管制、对内容的管制、对欺诈性信息传播的限制、如何定义“煽动性言论”),和美国政府的相关对策。

《政策框架》第六部分“协调的战略”,强调了国际协调和国内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协作的重要性。《指导意见》则没有专门论述。

《指导意见》的第四部分则具有我国特色。它描述了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近期重点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应当首先从同政府有关的环节入手,稳步推进;加强政府的示范和引导,通过实施政府信息化,促进政府和企业的沟通;发展政府部门之间的间非支付性电子商务,促进有关部门在电子商务实施中的关系协调,推动管理部门联网,实现商务管理电子化;对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等等。

3、模式和导向:

《政策框架》在第一部分“背景”中就强调“本文所论述的战略的最强烈的动机就是在这种有害的行为站住脚之前预先防范这些行为”,而所谓的“有害行为”是指“政府对Internet加以性质完全不同的和范围广泛的管制”。在第二部分“原则”中,第一条就是“私营企业应起主导作用”。《政策框架》充分体现了欧美的自由市场传统,处处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强调行业自治与自律;处处强调通过谈判和市场主体自主达成的“契约”来解决问题。而政府的作用则被严格的限定在营造一个“可预测的、最简单的、前后一致的商业环境”以保证所有企业可以

公平、平等的展开竞争。“管制”、“政府参与”则被小心翼翼的在严格限定的条件下使用。可见,美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是“企业主导式”,导向是“市场导向”。

《指导意见》则没有明确提出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与导向问题。然而,我们不难看出,《指导意见》处处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处处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宏观规划和指导作用”,要“引导电子商务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应用”,要“鼓励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电子商务”,要“抓好重点领域、行业、地区、企业的电子商务示范工程”,要“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可见,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式”,导向是“国家利益导向”。

这些不同是与两国政府的不同职能、两国不同的治理传统、市场环境和电子商务发展成熟度造成的。

第二篇:国外生物燃料发展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生物燃料发展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XXX1

(1XXXXX,理学院,1XXXXX)

摘要:该文在介绍美国和巴西发展生物燃料的历程,战略目标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分析未来世界生物燃料的发展趋势。实现能源安全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各国发展生物能源的主要动力,而且这两大动力还将推动世界生物燃料发展规模的继续扩大,但是生物燃料发展大国都建立在本国原料农产品相对富余的基础上,我国应当从自身的农业资源禀赋出发,在技术研发,扶持措施和国际化战略方面对生物燃料开发利用进行综合的正确引导。关键词:生物燃料 乙醇 能源安全 温室气体减排

随着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日益强烈和原油价格高涨,近年来许多国家积极关注生物燃料的发展,将其作为提高能源供给安全、改善大气环境、创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节约原油进口的有效途径[1]。当前,全球生物燃料,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生产和使用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总产量从200年的182亿升增加到2009年的949亿升(EIA,2011)然而,生物燃料在全球运输燃料消费中的比重尚不足3%(Coyle 2007),未来发展空间还十分巨大,各国生物燃料的发展趋势和战略已成为各方关注焦点生物燃料发展热潮中,美国、巴西和欧盟在规模上占据绝对领先的地位。2009年美国、巴西和欧盟的生物燃料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45%、29%和15%(EIA 2011)这3个国家和地区在生物燃料发展方面都已提出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并且由于产量、产能、市场、技术等方面的领先优势,未来将对世界生物燃料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了解美国、巴西和欧盟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措施有助于把握世界生物燃料的发展概况和总体趋势。同时,也可为我国生物燃料的开发利用以及应对国际生物燃料发展所产生的诸多影响提供重要的政策。美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1.1 概况

美国的生物燃料产业在经历了近10年快速发展后,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燃料乙醇生产规模,2009年的燃料乙醇产量达401亿升是

10年前的7倍(RFA 2011),作为原料的玉米和大豆一直是美国的优势农产品,历年来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大量出口。2009年美国玉米和大豆产量分别占全世界的40%和32%出口量占全世界的66%和39%,其中玉米出口量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USDA 2011)。而美国乙醇工业在2009年消耗的玉米占当年总产量的24.5%(RFA 2011),充足的国内原料供应为生物燃料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按美国目前的规划到2022年生物燃料的使用量将达到1363亿升,比2009年产量增长34倍[2]。1.2 目标和措施

为了促进能源结构多元化,降低对石油过度依赖,从1994年开始美国政府就已在国内推行使用生物燃料。近年来美国政府更是将发展生物燃料来替代石化燃料,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作为能源政策的重点,2007年国情咨文中提出“10减20”的战略目标,即通过增加可替代能源的供给和提高汽车的燃料经济标准,在10年内减少20%的汽油使量 这相当于从中东进口石油3/4,其中生物燃料被视为主要的可替代能源,为此美国联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生物燃料发展政策框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通过立法确定发展规划。2005年8月美国颁布能源政策法(Energy Policy Act 2005)首次提出“可再生燃料标淮”(Renewable Fuels Standard)规定每年国内生物燃料的最低利用量,要求在车用汽油中混合生物燃料并逐年增加,生物燃料的规划利用量从2006年的15亿升增加到2012年的284亿升。2007年 12 月颁布的《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US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 of 2007)又提出了新的“可再生燃料标准” 目的在于增加清洁可再生燃料的生产及缩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美国对外国的能源依赖程度。相对于2005 年的标准,新标准中增加了对先进生物燃料的发展要求,并列出两类主要的生物燃料,常规生物燃料和先进生物燃料,常规生物燃料即由谷物淀粉生产的乙醇,先进生物燃料指除谷物淀粉生产的乙醇之外的其他可再生物质生产的燃料,它们包括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生产的乙醇。由糖类生产的乙醇、由废弃材料。包括植物剩余物生产的乙醇,通过有机材料转化而生产的丁醇或其他醇类。生物质柴油、生物气体;包括埋地气体和污水废物处理产生的气体等。新标准还延长了规划期限并提高了发展目标。要求2008年可再生燃料使用量达到340亿升,到2012年则要达到575亿升。其中至少要有75亿升的先进生物燃料,到2022 年,可再生燃料的使用量必须达到1363亿升。其中至少包括795亿加仑的先进生物燃。(2)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美国政府在2006年初出台了“美国竞争力计划”与“先进能源计划”两个涉及生物燃料发展的国家级研发计划,都强调加大研发投入,通过科学与技术进步,改变能源结构来实现“10减 20”的目标,并计划在2012年使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具有成本竞争力。美国联邦政府每年都制定高额的预算来支持研发计划,其中在涉及生物燃料方面的研发投入预算2006财年为0.9亿美元到2008年增加到1.79亿美元,2008财年预算还为3个创新生物能源研究中心提供75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以加速纤维质乙醇和其他生物燃料发展的基础研究。这3个研究中心由美国能源部于2006年拨款3.75亿美元建立,分别位于田纳西州、威斯康星州和加利福亚州 它们与国家研究机构 各大学和相关公司共同合作 主要研究从玉米秸秆 包括柳枝稷在内的杂草以及其他植物中提

取生物燃料的新技术。(3)通过财税政策培育市场,美国联邦政府对生物燃料的销售和生产施行减税,对乙醇进口实施特别关税政策,以扩大国内生物燃料的生产和使用,在销售环节对乙醇汽油混调销售商营业税减征额(Blenders’Credit)为每加仑乙醇51美分;对生物柴油混调销售商的减征营业税标准是以农产品生产的生物柴油为1美元/加仑,以其他原料如回收的餐饮和动物油脂生产的生物柴油为0.5美元/加仑;在生产环节,对年产0.3亿至0.6亿加仑的小型乙醇生产厂家的每年前150万加仑减征生产税(Small EthanolProducer Tax Credit);对纤维素乙醇的生产厂家可以加速设备折旧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E85(混合85%乙醇的汽油)的基础设施投资实施特别的减税措施

在关税政策方面,美国的乙醇进口关税为2.5%,但对从巴西进口的乙醇加征每加仑54美分,这是由于巴西的甘蔗乙醇生产成本要远低于美国的玉米乙醇生产成本,这一关税政策有效保护了美国国内的乙醇产业。近年来,美国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到粮食类原料不可能长期大量增长,粮食原料乙醇产量的增速预计将逐年放缓,而使用非粮原料的生物燃料产能将开始扩张

生物燃料的原料需求玉米、大豆等农产品,随之价格提高,使得农业生产的收益增加,预计未来几年美国玉米和大豆的产量仍可能持续增加,丰富的农产资源为美国生物燃料的发展提供了长期的支持。巴西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2.1 概况

巴西是世界上最早通过立法手段强制推广乙醇汽油的国家,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不供应车用纯汽油的国家,巴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蔗生产国。2009年巴西蔗糖的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世界的24.5%和41.9%,甘蔗自然成为巴西乙醇生产的主要原料。据估算乙醇生产消耗的甘蔗占全年总产量的56%。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供应以及成熟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巴西的乙醇生产成本较低,相对普通汽油已经具备了很高的市场竞争力,2009年乙醇产量为249 亿升出口量为35亿升,生物柴油产量为16亿升(EIA 2010)。据巴西农业部估计至2013年巴西乙醇燃料的年产量将增加到350亿升,其中100亿升用于出口,而巴西矿产和能源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在车用燃料乙醇与纯汽油消耗量之比已经达到0.63,生物燃料对化石燃料的替代程度已经相当高。巴西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1981年的81%降至目前10%以下[3],2.2 目标和措施

巴西发展生物燃料的主要目的是替代石油进口,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上世纪70年代巴西的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达到80%以上,1973年的石油危机后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使得巴西每年石油进口的开支急剧上升,从1972年的5亿美元增至1974年的28 亿美元,1979年的石油危机后这一数字更是超过100亿美元。巴西政府不得不承受巨额外债,国内通货膨胀加剧,经济增长受到制约,为了减少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巴西政府在1975 年11月以法令形式颁布了“国家乙醇计划”(PROALCOOL),用甘蔗生产的乙醇来替代汽油,从而减少石油进口,并为国内甘蔗生产者扩大市场(IAEA 2006),该计划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来刺激国内乙醇的生产和消费,(1)对全国的车用汽油设置强制的乙醇混合比例,即在全国范围内强制使用乙醇汽油来代替纯汽油。(2)为乙醇生产厂的建造提供政府贴息贷款,(3)国有石油公司以保证乙醇生产者合理利润的价格对乙醇进行统购。(4)将纯乙醇的零售价格控制在低于汽油的水5对纯乙醇燃料汽车减征营业税“国家乙醇计划”颁布以后,巴西的燃料乙醇伴随着政策措施的不断调整,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乙醇汽油并强制混合比例一直坚持至今

目前稳定在20~25%的范围内巴西的乙醇战略发展历程基本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1)初期 1975~ 1979年,在乙醇计划实施的初期,巴西政府主要利用当时已有的乙醇蒸馏

厂和制糖厂的蒸馏车间的生产能力,将生产的无水乙醇混入纯汽油,在这个阶段乙醇生产的基本建设投资得到了大量的政府贴息贷款的支持。到1980年在全国使20%乙醇汽油的目标基本实现。(2)快速发展期1980~1989年,1979年石油危机的影响使得巴西政府对能源安全问题更加警觉,开始积极发展纯乙醇动力汽车,1981年国家投入研发的乙醇汽车已经具备经济可行性,政府与国内汽车厂商签署了大规模生产乙醇汽车的协议,结果从1983年到1989年间由于乙醇汽车享受较低的营业税和对乙醇的价格管制节约了车主的开支,纯乙醇燃料动力的汽车占新销售,轻型汽车的绝大多数,其中政府对乙醇燃料价格控制的补贴资金来自于汽油消费税 但在整个80年代对乙醇生产者的价格补贴一直在削减。特别是1986年时国际石油价格下跌而蔗糖价格上涨以后,在生产方面,规模化乙醇生产的产能也在这一时期开始释放。从1980 到1989年的10年间乙醇的年产量增长3倍[4]。

(3)动荡,1990~1998年,巴西乙醇产量在80年代末停止了增长势头,然而由于乙醇汽车的普及使得需求仍保持增长,结果导致1990年开始需要通过进口弥补市场上的乙醇短缺,随后政府对乙醇汽车的优惠政策也被取消,又导致在90年代乙醇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几乎降为零,直到1996年开始乙醇才不再需要进口。在90年代国内不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局势下,巴西政府着力抑制通货膨胀和缩减政府开支,对乙醇生产厂的价格补贴继续降低,这迫使乙醇生产厂家不断提高生产率。国内的科研机构在乙醇生产效率和提高甘蔗产量,推广田间管理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到1996年乙醇的生产成本降至1980年时的2.3%。(4)自由市场期,1999年至今,随着燃料乙醇市场竞争力的提高1999年巴西政府放开了对燃料乙醇零售价的管制,让市场自由调节,市场上乙醇的价格一般是汽油价格的70%左右,这样的价格吸引力使得乙醇汽车重新畅销。乙醇汽车的销售量从1998年的1224辆增至2002年的56068辆

占2002年轻型汽车市场的4.3%。2003年开始引入的灵活燃料汽车(Flex Fuel Vehicles)可使用任意比例的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汽车,迅速普及2004年即占据17%的市场份额。据巴西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灵活燃料汽车已占新车产量的71.87%,车辆燃料的需求使得燃料乙醇的市场不断扩大,加之国际上燃料乙醇需求量的增加,近年来巴西燃料乙醇又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生物柴油在巴西的利用量相对较小,巴西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后因为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而中断。2002年10月政府重新启动“国家生物柴油计划” 旨在用以植物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部分替代常规柴油,其发展模式基本上借鉴了国家乙醇计划的模式,2005年政府颁布法令规定从2008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强制使用B2(按体积计算2%生物柴油和98%常规柴油)2008年至2013年可逐渐将生物柴油比例调整到5%之后强制使用B5[5]。总之。巴西生物燃料的发展特点是利用其甘蔗产大国的优势,通过渐进式地强制推广,财政扶持和价格杠杆支持产业发展,同时国内的汽车工业也积极配合了燃料结构调整,扩大了乙醇燃料的市场需求目前灵活燃料汽车的普及使得乙醇市场需求能够在未来保持长期的增长,巴西在发展生物燃料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望使巴西实现石油进出口平衡并成为乙醇出口大国,巴西的燃料乙醇产业也已经成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产业,这一优势的形成使得巴西在解决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保障能源安全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方面获益颇多,同时考虑到最近启动的生物柴油计划的促进作用,预计巴西对生物燃料的开发利用还将保持高速发展。

3发展趋势与政策启示

综上所述,各国发展生物燃料的主要动力是减少石油进口依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前全球交通运输部门的原油消耗占全部原油消耗的61.4%

(IEA2010),生物燃料的可再生性与石油燃料在物理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以及环境友好性使其成为各国发展石油替代品的一个主要选择,同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趋于严格,即便近来生物燃料的发展可能带来的粮食安全和环境资源破坏问题引发广泛关注,但这两大动力仍将在未来推动生物燃料利用规模的扩大主要国家都已形成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综合的政策措施。生物燃料在传统化石燃料中的混合比例成为各国纷纷采用的目标,预料未来生物燃料市场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在这一趋势的作用下,相关产业的投资,技术设备开发和汽车工业的燃料结构调整也将被带动,具备成本优势的巴西已逐渐将生物燃料产业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途径,未来将在生物燃料国际贸易中发挥主导作用国际上主要的生物燃料发展国无不是建立在原料农产品产量大大高于国内需求的基础上,而中国目前粮食生产只是基本满足国内需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并已经接近“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的18亿亩底线,仿照美国、巴西等国在现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生物燃料显然不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应该避免生物燃料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坚持利用非粮食原料的原则外,还应该禁止能源作物占用现有耕地,避免发展水资源,化肥消耗过大的原料品种[6]。

未来我国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发展重点将是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但都还处在起步阶段,与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在这个发展方向上,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由政府在创建投资环境和市场条件方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生物燃料发展政策的导向必须是明确和长期的,要将社会力量引导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方向上来,并严格限制生物燃料产业抢占现有农业基础资源,中国在发展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过程中,可以对新兴产业提供长期的金融,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支持,通过具体的财税政策对原料供给,生产加工,配送销售和消费等多个环节进行引导,确保生物燃料的市场需求和产能的协调增长,促进产业的平衡发展,同时在产业起步阶段应发挥我国国有能源和石化企业的作用,特别是在燃料流通和销售环节中,采用国家干预的市场手段来促进产业的发展由于生物燃料的开发利用在中国遇到诸多制约除完善政策上的引导和限制以外,还应在技术研发上寻找突破,毕竟与美国、巴西和欧盟一样。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也是我国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生物燃料作为我国寻求石油替代的主要途径之一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我国国情的限制又为生物燃料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生产技术上的创新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求纤维素乙醇等非粮生物燃料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突破,而该技术对中国的生物燃料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引导的技术研发在产业发展初期是非常关键的,生物燃料开发利用的一些基础的研发工作应该列入国家的核心科技计划中,在能源作物选择,提高生产率,纤维素乙醇生产以及农林作物生产剩余综合利用等方向上实现突破,同时还应积极开展与先进国家在生物燃料生产储运等方面的研发合作和技术引进[7]

。此外,我国在生物燃料开发利用上可实施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由于受到国内原料供应的限制在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还没有实现关键性的突破之前,我国对生物燃料的开发利用仍然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可以向外寻求发展空间,积极开展与具备农业资源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设备和农业政策方面的合作。同时在相关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国际生物燃料的发展趋势应对国际市场未来燃料结构调整的需求,发展适应使用多种燃料的灵活燃料机械部件,例如汽车,机械等燃料动力相关的产业,以及燃料的储运和销售终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参考文献:

[1] Coyle,W.“The FutureofBiofuels:A Global Perspective.”USDA,2007.[2] EIA.“International Energy Statistics”,U.S.Energy-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2011.[3]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Use of Biofuels or other Renewable Fuels for Transport” ,Di-rective 2003/30/EC,2003.[4] IAEA.“Brazil A Country Profile On 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2006, [5] IEA.“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0”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10.[6] RFA.“Climate of Opportunity Ethanol Industry Outlook 2010” Renewable Fuels Association,2011.[7] USDA.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 Production,Supply and Distribution PSD online database,2011.Foreign Biofue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

(1.XXX

(2.College of ScienceXXX University, 1XXXXX)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biofue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azil, and analyzes the future trends of biofuels in the world based on the history,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policy measures.Energy security and control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o-energy, and these two major impetus will also promote the world's biofuel development scale continues to expand, but the biofuel development countries are based on the relative surplus of domestic raw materials , China should start from it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endowment, in the techn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upport measures and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biofuels to guide the comprehensive right.Key words: biofuel ethanol energy security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第三篇:国外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相关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本站推荐)

国外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相关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政策分析

1.清洁能源管理相关政策

为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各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组织、立法、规划方面加强对清洁能源发展的管理。

统一、高效的政府管理机构是保障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基础。美国在能源部内设置了能效及可再生能源办公室,欧盟成立了可再生能源委员会,英国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应用办公室,印度将原有的非常规能源局升级为非常规能源部。这些管理机构统一行使本国在清洁能源发展领域的行政职能,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协调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动清洁能源的快速健康发展。

出台强制性法律也是一些国家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举措。美国仅联邦政府颁布的涉及清洁能源的法规前后就有52项之多,其中36项目前仍具有法律效力。日本和欧盟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印度虽没有专门的清洁能源法,但在其《能源法》、《节能法》等许多法律中都包含了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内容。

加强清洁能源的规划管理是各国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有效手段。各国普遍重视清洁能源规划,政府牵头对清洁能源资源进行详细评估,并制定明确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引导清洁能源发展。欧、美一些国家对风能资源的详细评估一般由政府牵头组织,风能资源图谱精度达到1×1千米,美国加州的风能资源图谱精度甚至达到200×200米。在掌握详细资源情况的基础上,各国政府制定了清洁能源发展规划。美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电力需求总量15%的目标。欧盟提出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

2.清洁能源生产相关政策

各国对清洁能源生产的鼓励政策主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价格激励等。

财政补贴。主要包括对清洁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或清洁能源产品提供直接补贴,以及实施低息贷款的信贷扶持政策。如西班牙对光伏发电项目提供40%的投资补贴,加拿大为每千瓦时风电提供相当于风力发电成本与常规发电成本差额一半的产品补贴,意大利对屋顶光伏系统提供相当于项目投资85%的免息贷款。

税收优惠。主要包括对清洁能源税收减免,或是对非清洁能源实施强制性税收政策以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美国从1992年起对风电实施生产税抵扣政策,每千瓦时风电可享受1.7美分的生产税抵扣;加拿大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实施每年30%的加速折旧,以减少固定资产税;欧洲多个国家对个人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免征所得税;瑞典和英国对非可再生能源发电征收电力税,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竞争力。

价格激励。主要是对清洁能源发电项目给予高于其他常规能源发电项目的售电价格,以鼓励清洁能源发电项目的发展。价格激励可分为固定价格、浮动价格和特许权价格。固定电价即由政府明确规定各类清洁能源产品的市场价格,如德国在2009年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中规定了各类清洁能源发电的电价。浮动价格是指参照常规电力价格制定一个适当比例,使清洁能源发电价格随市场变化而浮动,如西班牙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选择竞争加补贴的浮动定价方式。特许权价格指通过特许权招标确定的价格,英国在1990—2002年间曾经实行过招标特许权价格。

3.清洁能源电能上网相关政策

在清洁能源电能上网环节,各国主要通过配额制和强制上网制度保证清洁能源发电量的输送,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有条件的“全额收购”政策、严格设备入网检测和“对等义务”原则等手段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配额制。即要求电力公司在销售电力时,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电量来自清洁能源发电。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以及美国的多个州目前都实行了配额制。丹麦、荷兰等国还规定,每收购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就可获得政府颁发的“绿色证书”,该证书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强制上网制度。指电力公司必须优先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随着风电等间歇性清洁能源发电规模的扩大,部分国家开始实施有条件的“全额收购”政策。如德国在2009年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中规定,在危及电网运行时,电网运营商可以限制100千瓦以上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出力;电网运营商可以选择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商签订购电合同,通过对未能收购的电量给予合理补偿的方式实现“全额收购”。

设备检测认证制度。各国普遍通过严格的设备检测认证制度来保证并网清洁能源发电设备的质量。如丹麦实行了强制性的风电设备检测认证制度,英国、希腊等国实行的制度虽然不属于强制认证,但风电场投资者在购买设备时也都会提出认证要求。

“对等义务”原则。指电网运营商有义务收购清洁能源发电量,清洁能源发电商也有义务保证尽量减少对电网造成的冲击。如西班牙在规定电网运营商有义务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同时,也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商有义务提前通知电网运营商将会供应多少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如果实际供应量与预测量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可再生能源发电商要向电网运营商缴纳罚款。

4.清洁能源消费相关政策

在能源消费环节,各国对消费者的鼓励政策主要是用户补贴和绿色电价政策。

用户补贴主要是对消费者进行直接补贴。如欧洲大部分国家对太阳能热水器用户提供20%—60%的补贴,日本对家庭光伏发电产品的补贴额度最高达到40%。

绿色电价政策是指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倡导用户以高出常规能源的价格购买清洁能源发电量。如荷兰政府规定用户有购买最低限量清洁能源电能的义务,美国部分州也提倡居民用户自愿以高出正常电价10%的价格购买可再生能源电能。

5.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相关政策

各国政府主要通过分担研发费用、利用政府贷款等方式帮助开拓市场的政策,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和装备的发展。

各国在清洁能源技术研发阶段采取由政府分担研发费用的方式降低私人投资者的风险,鼓励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如德国早期风机研发几乎完全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美国政府在可再生能源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给予100%资金补助,在研发和试验阶段给予50%—80%的资金补助。

在清洁能源市场开拓方面,各国政府也利用各种方式帮助企业迅速形成规模生产。如丹麦、荷兰等国通过提供政府贷款的方式推动风机产品出口,日本也利用政府援助渠道推动太阳能发电设备的海外出口。

二、对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启示

1.政府的支持引导是清洁能源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各国发展清洁能源的实践表明,政府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是清洁能源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清洁能源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市场化条件下,清洁能源资源的评估和规划,必须在政府的牵头组织下开展;清洁能源的生产、输送和消费环节,必须在由政府制定的合理可行的市场运行机制作用下,才能协调运转;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装备制造,也必须依靠政府对基础研究的大量投入以及对市场的培育才能发展壮大。

2.系统、完整的产业政策是保障清洁能源发展的必要措施

清洁能源发展较好的国家一般也是清洁能源发展政策支撑体系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国家。欧洲发达国家和美国的清洁能源发展政策,覆盖了清洁能源管理、生产、输送、消费、研发和装备制造的各个环节。在政策的配套上,既有宏观政策,又有与其配套的微观操作细则,增强了政策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如美国在联邦政府层面出台了《能源政策法》后,各州政府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绿色电力采购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等配套政策;丹麦在制定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同时,建立了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质量认证和标准化管理体系,保证了并网发电机组的质量,促进了清洁能源生产和输送环节的协调发展。

3.从技术手段和政策规范两方面入手,消除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中的障碍

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一是成本较高,二是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对发电设备和电网技术要求较高。

根据各国发展清洁能源的经验,消除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障碍,必须从技术手段和政策规范两方面人手。技术手段是指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成本,提高间歇性清洁能源发电的预测精度,加强对清洁能源发电和并网的控制能力,提升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对电网的适应性和电网对清洁能源电能的兼容性;政策规范手段是指建立清洁能源发电设备的检测认证机制,严格清洁能源发电机组入网和运行标准,必要时对问歇性清洁能源发电机组的出力进行控制。从清洁能源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加强技术控制手段,严格设备检测认证和并网制度,有利于消除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中的障碍,推动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4.清洁能源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认同与支持 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清洁能源利用成本要高于传统能源。消费者在享受清洁能源发展带来的环境改善的同时,也必然要承受能源消费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清洁能源的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认同与支持。欧洲发达国家和美国都比较注重对清洁能源利用的宣传和鼓励政策,利用媒体广告、清洁能源示范项目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清洁能源的接受程度。正是因为消费者对清洁能源的认同和支持,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绿色电力价格等清洁能源消费市场的政策才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也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

三、促进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建议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制定清洁能源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大清洁能源技术研发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清洁能源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协调清洁能源产业链各部分的关系。

由政府牵头组织开展各类清洁能源资源量的详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统一协调清洁能源与其他电源及电网的规划建设,加快对清洁能源送出配套电网工程的审批;在风电等间歇性能源比较集中的地区,对调峰电源的建设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组织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制定风能、太阳能清洁能源发电的技术标准和并网导则,并强制推广执行。推进清洁能源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市场准入门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促使企业消化清洁能源利用的核心技术,促进清洁能源产业科学高效发展。

加大政府科研经费投入,重点扶持一批清洁能源企业和研究单位,集中力量,加快核心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建立国家级权威的清洁能源发电设备检测认证机构,保证设备质量,促进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健康发展。

2.进一步完善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价格财税政策

与国外政策相比,我国目前清洁能源发展的价格财税政策中偏重于生产环节,对输送和消费环节的鼓励力度不够,应进一步完善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价格财税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和覆盖面。

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应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改变目前的风电等清洁能源发电定价方式,将招标定价机制改为固定电价机制,按资源情况分地区制定标杆电价,不以价格作为中标的评判条件。

为保证风电等间歇性能源的接入和送出,往往需要增加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并建设配套的电网接入和扩容改造工程。对其他电源提供的调峰等辅助服务,应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对电网企业满足风电接人和运行的投资,应建立合理的补偿或成本分摊机制,按照建设成本和一定的投资回收期确定补偿标准。

3.提高清洁能源电能控制水平和电网智能化水平,完善“全额收购”政策

深入研究风电等间歇性清洁能源运行规律,开展对风电机组出力的预测研究工作,提高预测精度。加强清洁能源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和运行控制水平,使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具有较好的电网适应能力。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电网调度和控制技术水平,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适应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的要求。

参照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全社会成本最低的角度出发,完善可再生能源“全额收购”制度,允许电网运营商在特殊情况下限制风电机组出力,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也允许电网运营商通过合理补偿方式来调整清洁能源收购额度,降低对调峰机组的需求,减少电网投资,提高电网利用效率。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意识

加大环境意识宣传和教育力度政策,提高消费者对清洁能源的接受程度,通过各类媒体向消费者介绍清洁能源对改善生态、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建设清洁能源利用示范工程,在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率先使用清洁能源;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清洁能源的投资,鼓励电网企业开展绿色营销,销售清洁能源电力;对自愿高价购买清洁能源的组织和个人,通过绿色能源标识等方式给予鼓励。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意识,为清洁能源拓展更大的市场,增加清洁能源消纳能力,为清洁能源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四篇:国外汽车保险发展对我国汽车保险的启示

国外汽车保险发展对我国汽车保险的启示

运输1101 陈强 3110405027

目录 汽车保险的起源和发展................................................................................................2 1.1 1.2 2 汽车保险的起源....................................................................................................2 汽车保险的发展....................................................................................................2

世界各国汽车保险的发展现状和特色........................................................................2 2.1 2.2 2.3 2.4 2.5 美国“从人主义”的汽车保险制度....................................................................2 英国“完全市场细分”的汽车保险制度............................................................2 德国的汽车分级保险制度....................................................................................3 法国社会管理功能突出的汽车保险制度............................................................3 日本有效保护交通事故受害者的汽车保险制度................................................3 我国汽车保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3.1 3.2 我国汽车保险业的发展历程................................................................................3 我国汽车保险业的发展现状................................................................................4 影响我国汽车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4 4.1 4.2 4.3 我国汽车保险制度不够完善................................................................................4 我国汽车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5 我国汽车保险奖惩系统不完善............................................................................5 解决上述问题的相应对策............................................................................................5 5.1 5.2 完善我国汽车保险制度........................................................................................6 治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6 我国从中得到的启示....................................................................................................6 6.1 6.2 6.3 6.4 车险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7 保险监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费率和核保政策................................................7 拓宽车险销售渠道................................................................................................7 保险公司应加强独自开发新的车险产品及相关服务........................................7

总结................................................................................................................................7 汽车保险的起源和发展

1.1 汽车保险的起源

国外汽车保险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当时.随着汽车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出现与发展.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意外伤害和财产损失随之增加。尽管各国都采取了一些管制办法和措施,汽车的使用仍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引起了一些精明的保险人对汽车保险的关注。

1896年11月由英国的苏格兰雇主保险公司发行的一份保险情报单中刊载了为庆祝“1896年公路机动车辆法令”的顺利通过而于11月14日举办伦敦至布赖顿的大规模汽车赛的消息。在这份保险情报中还刊登了“汽车保险费年率”。

最早开发汽车保险业务的是英国的一法律意外保险有限公司一1898年该公司率先推出了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并可附加汽车火险。到1901年保险公司提供的汽车保险单已初步具备了现代综合责任险的条件.保险责任也扩大到了汽车的失窃。

1.2 汽车保险的发展

20世纪初期汽车保险业在欧美得到了迅速发展。1903年.英国创立了汽车通用保险公司并逐步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的专业化汽车保险公司。1906年,成立于1901年的汽车联盟也建立了自己的汽车联盟保险公司。到1913年汽车保险已扩大到了20多个国家汽车保险费率和承保办法也基本实现了标准化。

1927年是汽车保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美国马萨诸塞州制定的举世闻名的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的颁布与实施,表明了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开始由自愿保险方式向法定强制保险方式转变。此后,汽车第三者责任法定保险很快波及到世界各地。第三者责任法定保险的广泛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汽车保险的普及和发展。车损险、盗窃险、货运险等业务也随之发展起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汽车制造业的迅速扩张。机动车辆保险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成为各国财产保险中最重要的业务险种。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汽车保险已占整个财产险的50%以上。世界各国汽车保险的发展现状和特色

2.1 美国“从人主义”的汽车保险制度 美国被誉为“轮子上的国度”,汽车保有量极高。美国的汽车保险是随着汽车工业和保险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美国的保险公司向汽车用户提供服务和收费时,在保险的相同的条件卜,保险公司确定保险费率的依据更多考虑的是人的因素,而不是车的因素。通常,保险费的多少随着投保人的年龄、性别、驾驶经验、违规记录、抽烟与否、婚姻状态、居住地点和汽车价值、种类等的不同有着很大差别。因此同一辆汽车由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不同,保险费率可以相差3倍,即同一辆汽车由于投保人的不同其所支付的保险费能相差3倍、英国“完全市场细分”的汽车保险制度。

2.2 英国“完全市场细分”的汽车保险制度 英国汽车保险历史悠久,世界上第一张汽车保险单便在这里诞生。车险的保费收入多年来一直是财产保险业务的龙头险种,而每个家庭在这个项目上的支出约占家庭总开支的1/10。英国机动车辆保险通过许多因素综合加权的方式确定保费,这种做法:一方面,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投保车辆的风险状况,更加注重驾驶员的因素,将代表不同风险的投保对象进行区别对待,可以让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体验到缴费的公平;另一方面,对于驾驶记录差、屡次造成事故的司机,高额的保费附加是一种有效的经济惩罚手段,激励消费者养成遵守道路交通法规、安全驾驶的习惯。例如,英国居民生活常识中就包括要尽可能保持“无赔案记录”,当有了一年“无赔案记录”,第二年去保险公司续保时可以获得较大的折扣。为此,被

保险人在因一些小事故向保险公司索赔前通常会仔细考虑,看选择获取理赔还是保持“无赔案记录”更为经济。因为驾车一年不出事故可以享受30%的折扣,连续3年安全驾驶将可以得到高达60%的折扣。如果长期保持安全驾驶记录,一年的保险花费只有不到200英镑。这些承保制度客观上实现了防灾防损,减少了事故发生的频率和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最大化地体现了保险的社会效益。费率制定的先进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推动了英国车险市场新的变革。由于采用多因素加权计算保费,很多公司都为此专门设计了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

2.3 德国的汽车分级保险制度

德国的车险业务也是德国非寿险业务的核心。德国保险公司往往将汽车保险分为不同等级,作为核定保险赔偿率的依据。当然,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做法。也就是说,等级越高,说明这种车出问题的概率越低,保险赔偿率就越高,如果事故后保险赔偿金额一定,保险等级高的车事先交的保险费用就相对少。以大众POLO为例,根据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和保险公司的评价,这款车的保险等级定为10级,每年只要交350欧元保险费就够了;而同类级别的车一般为13级或14级,要交65(Yv700欧元。所以,据此而定的汽车品牌保险等级在国外早己成为消费者选购汽车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而国外各大汽车厂商为了保证品牌的市场占有份额,也纷纷把这些问题作为技术课题加以研究解决,以提高自己产品的保险等级。

2.4 法国社会管理功能突出的汽车保险制度

法国车险市场是个较为成熟和规范的市场,竞争充分,产品丰富,市场细分度高。法国汽车保险业的经营区域和范围已经大大超越传统保险的内涵,汽车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愈加突出。比如,保险公司为减少酒后驾车事故发生率,允许客户在因饮酒而不能驾车时,可在保险公司报销一次交通费用;在重大节假日,保险公司会适时在大的娱乐场所进行查验,并对因饮酒不能驾车的客户提供交通服务;有的保险公司内部设立汽车修理研究中心,为保户提供修车价格指导或为汽车修理厂提供技术培训等。

2.5 日本有效保护交通事故受害者的汽车保险制度

日本是世界上第三机动车保险大国,其将汽车保险分为两种,一种是自赔责保险,其性质是强制性保险。另外一种是民问的商业保险公司所经营的保险,就是“汽车综合保险”其性质为非强制性保险,投保与否由汽车拥有人决定。

日本汽车保险的宗旨是为了,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消除“穷肇事”和减少或消灭“肇事逃逸”事件的发生。政府推行实施强制性保险制度,也就是强制性要求所有拥有汽车的人必须加入自赔责保险厂。我国汽车保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1 我国汽车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汽车保险业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汽车保险进入我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但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处于外国保险公司的垄断与控制之下,加之旧中国的工业不发达,我国的汽车保险实质上处于萌芽状态,其作用与地位十分有限。

1949年10月,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财经委员会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并开办汽车保险。当时主要承保地方国营交通运输部门和国营厂矿的汽车。私营工商业投保的汽车起初占30%以上,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比重逐年降低,并与1954年停办了汽车公众责任险。1959年1月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召开“停办国内保险工作会议”。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各国驻华领使馆等外国人拥有汽车保险的需要,开始办理涉外业务为主的汽车保险业务。

1980年,我国保险业开始复苏,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逐步全面恢复中断了25年之久的汽车保险业务,以适应国内企业和单位对于汽车保险的需要,适应公路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事故日益频繁的客观需要。但当时汽车保险仅占财产保险市场份额的2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机动车辆迅速普及,机动车辆保险业务也随之迅猛发展。在此后的20年问,机动车辆保险在我国保险市场,尤其在财产保险市场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到1988年,汽车保险收入超过20亿元,占财产保险份额的37.6%,第一次超过企业财产率。从此以后,汽车保险一直是财产保险的第一大险种,并保持高增长率,我国的汽车保险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3.2 我国汽车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机动年保险业务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保费收入从2001年的421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4 005亿元,年均增长22.7%。2012年我国机动车商业险收入规模达到2 891亿元,其中车损险和商业第三者责任险贡献最大,两者保费收入占到我国商业车险收入的74%,其他险种相对较少。具体保费收入增长如下图所示:

图1 2005-2013年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增长趋势图 影响我国汽车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4.1 我国汽车保险制度不够完善

 车险不能充分体现保险的补偿和保障功能

我国的财产保险公司把车险承保业务当作一块重大利润来源,当客户出险时,拖延赔付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能完全体现保险的补偿和保障功能。国外许多保险公司在承保利润方面儿乎为负值,而是依靠资本市场投资来获取盈利。

 车险费率厘定方面不够合理

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价格应当反映价值,费率应当能够科学反映风险情况。我国车险虽自2003年1月1口起实行自主费率,但山于发展时间短,各大保险公司还不能实现信息共享,还存在“一刀切”和“价格战”问题。另外,目前我国车险费率体系基本上属于“从车费率”,即影响费率的因素主要是与机动车辆本身有关,而西方国家大都采用“从人费率”或者是“从人”加“从车”的费率模式。从原理上讲“从人”因素较“从车”因素更加合理。

 车险市场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在经营车险时大多以价格竞争来赢得市场份额,存在恶性费率竞争。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机动车辆保险服务质量是一个较大问题。根据新华网的一项调查资料显不,被调查车主中有6成人对现在使用的保险不满,“服务质量差、服务内容没特色”。发达国家车险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各大保险公司山价格竞争转到服务竞争。

4.2 我国汽车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  逆向选择问题

逆向选择在保险市场上的表现有两方面:一是关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在保险市场上,消费者对自身的风险状况比保险公司更清楚,而保险公司的保险费率是根据平均风险水平厘定的,对于那些高出平均风险水平的消费者购买保险是有利可图的,因此越是风险高于平均水平的消费者越倾向于购买保险。这就迫使保险公司提高费率,而提高费率必然迫使低风险消费者退出保险市场,进一步恶化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二是关于保险产品信息的不对称,保险公司拥有关于保险服务信息优势,推出的保险产品也口益复杂化和多样化,而且很多保单的条款在表述上专业词汇较多,模糊不清。相比较而言,投保人处于信息弱势地位投保人对各险种的认识以及对保险合同条款的理解,基本来自于保险代理人的解释。因此,许多对自己的保险需求和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并不是很明确的潜在消费者则被排挤出保险市场。

 道德风险问题

道德风险是一种交易后的信息不对称。在签订保险合同之后,保险公司不可能比投保人更清楚保险汽车事故发生的真实情况,投保人就处于信息占有的优势地位。车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问题集中体现在频发的车险骗保案上。对于车主来说,参与其中的原因在于骗保可以省掉一部分保养车的费用。道德风险的存在,将破坏市场均衡或导致市场均衡的低效率。道德风险增加了保险的赔偿负担,推动了保险费率的上涨。

4.3 我国汽车保险奖惩系统不完善  保费等级数少

在我国目前最多只有10个级别,而国外奖惩系统的等级数一般都有20个以上。以韩国为例,韩国的初始等级为100%,最高220%,最低40%,每5个水平为一级。发生事故后,有责任的投保人会得到一些惩罚的点数。投保人每有1点上升10个保费水平。划分的等级数直接关系到BMS在减少风险非同质性中的作用,等级数越多,BMS制度就越有效。

没有考虑索赔额因素

我国绝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奖惩系统在根据驾驶员的驾驶记录确定其级别时,通常只考察了他的索赔次数,对于其索赔金额并不计较。这不仅对索赔金额小的投保人不公平,也不利于保险人对投保人进行风险评估。

 奖惩力度不够

比利时的BMS系统比较发达,奖惩方案有18个等级。最高等级的保费水平为200%,最低等级的保费水平为60%。各保险公司之间建成了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以防比投保人通过转移保险公司来摆脱过去索赔的惩罚。我国虽然已经实施了奖惩制度,但山于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不够大,故而还不足以发挥BMS对驾驶员的约束作用。

 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汽车投保人信息平台

我国车险投保人续保时如果选择另一家保险公司,则该公司一般没有关于此客户以往索赔记录的资料,要对他的风险质量进行评估,实施奖惩就很困难。所以,如果某个投保人本来风险质量很差,一旦他换一家保险公司投保,就可以逃避 BM5对他的惩罚,这使得BMS在我国的运作效力欠佳。解决上述问题的相应对策

5.完善我国汽车保险制度  充分体现保险的补偿和保障功能

各大保险公司应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防灾防损上,通过降低事故发生率来实现自己的利润。而当客户出险时,保险公司会以各种方式给客户提供方便,比如在定损前预先赔付,还有在客户修车时提供替代车服务,这不仅给受害者以赔偿,更体现了保险公司的人性关怀,从而提高了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 厘定合理的车险费率

各发达国家的车险费率厘定均山多种因素决定,基本上包括:车辆保养情况、行驶区域、车型、历史赔付纪录、年行驶里程数,驾驶人年龄、职业、性别、驾驶年限、投保人不动产拥有情况、信用记录和结婚年限,等等。而各国山于国情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我国应根据具体情况健全费率体系,将“从车”因素和“从人”因素结合起来。各大保险公司应实行信息共享,根据风险状况的不同制定较为科学和合理的价格机制。

 将产品设计和服务相结合,确实体现产品的创新 中国汽车保险业应该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恶性的费率竞争,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将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设计相结合,凭借自身的服务推出的特色产品,才能理性地赢得市场份额。如提供种类繁多的细分保险项目,供投保人依据自己的情况与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组合;在续保、防灾防损上及当投保人出险时,向投保人提供细致的服务等。

5.2 治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 建立和完善信息收集系统

引起汽车事故的原因很多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可分为人、车、环境三个因素:人的因素驾车主要包括驾驶员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身体状况、以往肇事记录等;车的因素主要包括厂牌型号、车型、使用性质、车况、安全装置等;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行驶龄龄区域、道路等级等。保险公司可以与交通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实行信息共享,收集关于保险标的的风险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建立客户风险信息系统,对投保人的风险等级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分类管理并约束投保人对免赔额的选择,能够使投保人的免赔额约束更具有科学性,更有效降低或减少逆向选择。

 完善法律法规

完善的保险法律体系是一国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保证。目前,针对我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违规操作严重的情况,需要尽快出台《中国保险监管基本法》、《保险信用评估法》等保险监管法律体系,使我国的保险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保障保险信誉机制发挥作用。

 政府干预

首先,加强法制建设。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来要求信息优势方向信息劣势方提供信息,以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其次,政府应当调整监管重心,加大对车险市场上保险中介的监管。依法打击不法中介,对保险中介的市场准入资格进行严格审查,提高保险中介从业者的从业“门槛”。而对于保险公司的监管,则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检查市场运行状况与预防市场偏轨上,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大的自山发展空间。最后,通过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来促使代理人信息得到较好显不,保证车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从中得到的启示

借鉴国外汽车保险制度的经验,得出许多启示,找出中外车险水平的差距,有利于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6.车险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与德国相似,我国车险改革初期仍以较低层次的费率竞争为主要营销手段。因此,在改革启动之初的2003年前半年,车险费率一路走低,同时,赔付率则逐步攀升。与德国不同的是,仅半年多时间,我国车险市场的平均费率就开始呈上扬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多年的市场经济进程己经为车险改革打卜了较好的制度基础。车险改革之前,财产险市场除人保和中华联合外都是股份制公司,有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人保虽然由于体制等诸方面原因转型较慢,但股改后公司经营理念调整得也很迅速,局部地区人保费率开始上调。另一方面,传统财产险领域竞争亦很激烈,不存在较高的利润空间,保险公司只有通过主动的战略调整、产品创新及内部架构重组,公司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德国的激进式改革花了近五年时间才走向规范,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未及一年,市场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基木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对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国外经验告诉我们,作为财产险的重中之重,车险改革不会一墩而就,对改革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风险,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前瞻性的准备,车险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6.2 保险监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费率和核保政策

我国车险费率改革应分阶段逐步推进,分阶段地引入了折扣贴现率、投保人特定费率,并在基木保费的基础上适用浮动费率。而后再根据保险公司各自特点自行制定的自由费率制度。先实行附加保险费率的自由化,再等时机成熟时实行纯保费的差别化。为了缓和对汽车保险市场的冲击,确保车险消费者认同费率自由化,应对车险费率分阶段逐步实行自由化。

6.3 拓宽车险销售渠道 与品牌汽车经销商结盟,构建车险大超市,对我国保险业未来的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方向。汽车保险协会成员公司可以与品牌汽车经销商结盟,构建车险大超市。协会各成员将各自公司开办的险种、保障范围、费率、售后服务等个性化的保险产品。车险费率市场化后,为降低业务成木,各保险公司应创新销售渠道,大力发展车险营销的电子化及银行保险。由于车险的被保险人具有分散性的特点,代理制度成为我国现行车险市场营销模式的主流。同时,电子商务的出现将引发保险领域的一场新的竞争。对于财产保险公司而言,机动车辆保险是最适合利用网络进行电子商务经营的业务之一。另外,开展银行保险业务,有利于利用银行覆盖面)‘一泛的营业网点,降低业务成木。同时各保险公司还要在服务上推陈出新,遵循“以人为木,服务至上”的市场原则,从价格竞争转向产品与服务的竞争。

6.4 保险公司应加强独自开发新的车险产品及相关服务

各保险公司设应该计既符合客户需求又具备自己公司特色的保险产品,加强独自开发新的车险产品及相关服务,使费率竞争和产品及服务竞争并驾齐驱。可以参照美国等机动车辆保险的险种构成,根据保险条件调整保险费,在传统汽车保险产品的基础上,开发长期储蓄型产品。可以效仿那些成功的实行“从人主义”的费率模式的国家,将投保额度按驾驶员的驾驶纪,年龄,家庭成员和地区环境几方面来计算。用投保人的驾驶纪录来控制续保时费率的幅度。如投保人在往年投保期间发生理赔事故,则上调其保险费率,而幅度依事故的大小、投保人应承担责任的轻重、被罚款的多寡而定。现今我国家庭一辆车往往是几个人共同开的,因此,保险公司可以按照家庭成员拥有驾照的人数来制定保险的费率。同样年龄的计费方式可以通过不同的年龄段来实现,一般青年人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高于中年人,因此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卜,保险公司对中年人收取的保险费可略低。从发达国家的保险产品来看,国外车险做得更细,更多样化,我国车险改革后,主险基木没有改变,只是附加险增加了,但还不够完善,还要借鉴国外汽车保险的经验,取长补短,找出差距,从而设计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保险产品。总结

汽车保险是伴随着汽车工业发展而来的,在拥有百年汽车工业历史的欧美国家,早已形成了健全完善且各具特色的汽车保险制度,虽然不同的国情导致各国汽车保险制度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的先进理念和完善制度都值得我们学习。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汽车消费的增长必将带动汽车保险业务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按照入世协议我国将逐渐开放保险市场,中国汽车保险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将直面国外保险巨头的竞争。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发现和总结我国现阶段汽车保险制度的不足,通过借鉴国外汽车保险行业的经验加以解决和改善,逐步完善和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汽车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黄东杰.汽车保险的起源和发展[J].汽车与保险,2007(6).[2]辛桂华.影响我国汽车保险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10(4).[3] 陈力华,杜建耀.汽车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J].特区经济,2008(10)[4] 周唤雄.浅谈我国汽车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J].管理科学.[5] 周莎丽.中国汽车保险市场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N].咸宁学院学报,2009(8).

第五篇:国外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陈生萍

(吉首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摘要:我国农业电子商务还处在网上农业商务信息服务发展的初期。与国外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电子商务

领域的成熟度比较高,应用发展比较快。当前,通过分析国外农业电子商务的特点和经验,从而得到一些对中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农业电子商务;国外应用发展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F713.36;S 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有了较大进步,但是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一直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薄弱环节。与国外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电子商务领域的成熟度比较高,应用发展比较韩国等。

网民的27%,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光缆、卫星和无线上网也增至7%。目前,互联网技术如同拖拉机一样,已成为农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美国互联网的普及刺激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多的人从疑虑观望转向大胆使用,并从中尝到了甜头。美国农业部、商务部还与美国小企业,以推动包局联合成立了“小企业电子商务工作组”括小型农企在内的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有效利用资源,避免重复劳动。可以说,电子商务促进了农业信息流动,提高了市场透明度和市场协调性,跨越了时空距离,提高了企业的客户战略定位,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了交易环节和交易成本,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农业从业人员可依据网上实时市场信息,锁定交易对象,捕捉最佳交易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据统计,2003年以来,美国农业电子商务的销售额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而

快。在这方面排名前列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日本、电子商务的运用给美国农业从业人员带来了新的竞争

1国外农业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现状

1.1美国:互联网的普及刺激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将互联网作为加速农业信息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政府致力于加速农村地区网络设施的建设。美国农业部相关报告显示,2007年,美国配有互联网接口的农场数量已从

2005年的51%上升到了55%;拥有电脑或租用电脑的农场数量从2005年的55%上升到了59%。美国农

村高速上网日益普及,其中使用拨号上网的比例从

2005年的69%下降到了目前的47%。DSL、光缆、同期全美零售额的增长速度仅为6.8%。2007年,美卫星和无线上网更加普及,DSL上网人数已占农村国从事在线交易的农场数量已经达到35%,比2005

收稿日期:2008-04-15

作者简介:陈生萍(1964-),女,高级实验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管理。第09期陈生萍:国外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113

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远高于1997年的20%。加拿大联邦、省级政府农业部门设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无偿向农场主、乡村居民、农产品经销商、加工企业等提供农业法规、政策、标准、灾害、经营管理及农产品供求趋势等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中心信息采集渠道:一是召开农场主、协会等有关方面参加的各种研讨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二是向政府统计部门、气象部门采集信息;三是向各类协会采集信息;四是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五是问卷调查收集信息;六是从报刊上获取信息;七是建立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库,有计划地安排这些专家到农场去提供服务,并在服务中了解情况、收集信息。信息中心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

农业信息服务方式:一是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发布信息;二是开设信息咨询免费电话,直接答复农民咨询的问题;三是通过网上电子邮件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四是以传真或邮寄资料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五是派专家到农场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六是进行培训,教会农民如何咨询问题、如何上传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使用信息等。

1.2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大

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日本农林水产省于2000年12月制订了关于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战略,总的战略目标是缩小农村与城市的信息化差距,使农村充满活力。其特点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的根本变革。日本农业电子商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综合性网上超市、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和农产品网上商店等。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如在日本网上市场中实力位居第一的“乐天市场”,可通过购买、出售、拍卖等方式交易水产品、肉类、蔬菜、面类、大米等众多商品;综合性网上超市数量在日本呈剧增之势;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各类农产品信息公开,价格透明,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即可实现实时交易,削减了中间流通费用;专门的农产品网上商店,通过和生产者之间直接签订合同,节约了成本,降低了价格,且从农户直接进货,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因此,这种专门的农产品网上商店颇具竞争力。

通过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网站介绍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市场行情等是日本农协为农民服务的方式之一。该网站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日本各地农产品的优良品种、栽培技术、农业机械设备、市场行情信息、日本农协设在各地的事务所及服务项目等。通过网站提供的信息,生产方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借鉴先进方法,采用适宜技术以提高自身农产品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消费方可以从中挑选满意的产品一饱口福。方法很简单,打个电话,日本农协的相关人员就可以送货上门,服务到家。如果你想了解前一段在北京和上牌大米的情况,该网站就有详细的介绍,甚至连种植期、出穗期、穗肥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有详细说明。

此外,日本政府为加强电子交易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立了通用的农产品定货、发送、结算标准,并对批发市场的电子交易进行了改造。

1.4韩国:大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鼓励和奖励农民

参与电子商务

进入新世纪,韩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负责具体实施的机构是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于2000年开发构建了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农产品网上交易。到2004年,韩国已建立了5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由于电子商务的多种益处,韩国政府积极提倡、鼓励和奖励农民参与电子商务。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训农民使用网络的方法和开展电子商务的技术,使更多的农业生产者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目前,韩国有农户主页8000多个。农民在主页上发布自己的产品信息,与需求方直接洽谈交易。过去因为有中间商,农民的产品不能卖到正常价格,而通过因特网,供需直接见面,解决了类似一系列问题,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益。据介绍,通过农业电子商务,韩国农民比利用传统销售渠道(如批发市场等)增加收益18%,韩国消费者减少支出18%。2006年,韩国依靠农业电子商务的成交额达20亿韩元。

海等地出售的每公斤近200元人民币的日本“越光”心免费帮助农民制作产品推介主页,提供软件,并培

1.3加拿大:农业信息体系健全,形成了多元化、多

层次的信息服务格局

加拿大农业信息体系健全,计算机网络、3S技术(即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广泛,政府、协会、公司、大学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了多

元化、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格局。

2国外农业电子商务的特点

2.1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普及

114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工作研究第20卷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是发达国家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这些国家,农村信息通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计算机网络也随之发达。这些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使农业生产者能更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得市场信息,有效地减少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

网上农业商务信息服务是加快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从政府投入、法律法规、保险、科技体制及成果转换等方面来促进其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应逐步完善信息服务市场的法制法规、信用体系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保护知识产权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信息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通过实行农业保险制度,规避农业风险非常必要;加大对关键农业技术公关和成果转化上的投入;建立丰富的信息资源库、挖掘多种网络和渠道资源,构建农村信息化保障机制。

2.2农业电子商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电子商务正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已有电子商务平台根据其市场和用户定位不同,可以分为信息咨询和电子交易两大主要类型。前者的目标是实现市场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以提供农业市场信息、农业生产咨询信息等内容为主;后者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商品交易的电子化,以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服务的网上交易等内容为主。农业电子商务的专业化发展,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过程日益精细,操作方式也大大改进,促使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3.3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完善的物流体系,能够提高电子商务的效率与效益,从而支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农业电子商务,不仅有专业化的电子服务平台,而且农产品物流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很高。我国农产品生产分散,规模小,流通效率低,应逐步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储运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物流体系,促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2.3农业电子商务的全程化服务

随着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深入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生产过程或单一的经营环节,而是渗透到农业生产经营的整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企业或农户对商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电子商务的全程化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使发达国家农业的原有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其原有的劣势逐步改善以至消失,极大地增强了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3.4完善农产品信息标准化建设

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信息标准化,我国农产品在信息标准化建设上相对滞后,制约了农产品网上流通的发展。为了适应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引导我国农产品更好地走向世界,应加快信息标准、规范和信息立法工作,政府或行业机构应联合科研机构、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等部门,完善农产品质量等级、包装规格、交易结算等信息标准体系,以更好地实现农产品的电子交易。

3国外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3.5促进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

农村市场主体对信息的需求多种多样,要求有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在服务内容上有

所侧重。发达国家的农业电子商务已迈向专业化,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并结合农业生产比较分散、信息化程度不高的现状,鼓励在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中引入多元化投入机制,提倡由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专业化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明确用户群

3.1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农业信息

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较缓慢,东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网络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根据实际情况,我国应以农“三电合一”等项目建设,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与平台、信息技术等硬件环境的建设,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范围,提高农村的信息化程度,为发展网上农业商务信息服务提供保障。

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为切入点,通过“金农工程”、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农业商务信息服务。

4结束语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

(下转第154页)

3.2加强改善网上农业商务信息服务发展的软环境

下载国外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外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外信用担保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信用担保政策对我国的启示发布时间:2009-11-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信用经济,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关系,是其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

    浅谈国外图书馆发展政策及其启示

    浅谈国外图书馆发展政策及其启示 在以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的藏书量的关系的政策和指导原则上,图书馆要坚持图书挂馆藏的慈善研究指南是为IUPUI大学图书馆全面收集准则的一部分......

    国外商业街的发展及对我国建设的启示

    日本商业街浅评:传统与现代的交错 类别:我的文章 评论 浏览(667) 2009-01-08 11:38 标签:商业街银座地下电器商店 日本商业街在世界上是颇具特色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商业街,......

    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my2007年以来,各大银行都瞄准了庞大的中国私人银行市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我国私人银行起步较晚,与国......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2009-12-24 12:11:38[摘要]随着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其对我国发展轨道交通的启示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其对我国发展轨道交通的 启示内容 提要: 借鉴国外城市轨道 交通 建设中融资的先例及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出一些浅见。......

    国外支付体系的发展对我国启示5篇

    国外支付体系的发展对我国启示 支付体系是实现货币债权转移的制度安排和技术安排的总和。支付体系在现代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安全、高效的支付体系对于方便人们生产......

    国外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对我国高新区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外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对我国高新区的启示 作者:费丽萍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5期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国外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历程,剖析它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