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及经验探析
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及经验探析
日期:2011-09-16来源:《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第3期 张丽莉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四种典型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及经验,获得了对我国科技服务的五点启示,要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主体;建立多渠道经费筹集机制;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理念。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关键词: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经验
农业科技服务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农业科技,改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最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由于社会制度、农业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形成了当今世界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与制度。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探讨、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有助于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一、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模式
1、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政府主导型模式是以政府推广服务系统作为整个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其他的服务主体处于辅助和补充的位置。政府推广服务系统直属于政府相关部门,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运作方式,运行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政府推广系统大体由省农业部、地区推广办公室和基层推广办公室三个层次构成。政府推广机构通过现场指导、专家解答、发放出版物等形式向农民提供免费的科技服务。除此之外,联邦农业部下属的农业科研机构、综合性大学中的农学院和科研试验机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私营企业、咨询公司、农民合作社、各种相关协会等也通过适当的形式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起补充作用。
2、政府与大学相结合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政府与大学相结合型服务模式是指政府积极与大学合作,政府从政策和宏观上把握国家的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由一所或多所大学组织和实施推广工作。该体制的主要特点:一是便于将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建立在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二是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三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能迅速反馈,从而使研究选题更具有针对性。
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实行的是以大学农学院为中心,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服务模式。美国的农业合作推广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联邦政府农业部内设的合作推广局,负责管理、协调全国农业推广工作;第二个层次是依托于各州立大学农学院下的农业推广站,负责具体推广工作;第三个层次
是县农业推广办公室,是州立大学农学院推广站的派出机构,帮助农民发现并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在上述三个层次中,州立大学农学院是农业推广工作的核心,各州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活动都是在她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农学院教授同时承担教育、科研、推广三个方面或至少两个方面的工作。推广经费由联邦、州、县三级共同负担。此外,私人企业、合作社等也发挥着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作用。
3、政府与农民合作组织共同分担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此种服务模式是指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国家推广体系和农民组织既分工又合作,扬长避短、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一般来说,政府推广体系主要承担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公益性职能:如农民技术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的短期培训;关系到产业竞争力的重大技术的示范推广;沟通农民与政府、科研、教育之间的联系;对农民推广活动的引导和指导;对农民家庭生活和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的指导等。农民合作组织主要负责社区范围的技术与经验交流、物资供应、产品推销、统一作业服务、农村家庭生活指导等。政府的推广体系比较精干、素质高、手段先进,完全进行无偿服务;而农民组织的推广与服务队伍非常庞大,具有民办公助、完全民办、微利服务等特征。采取这一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国家的农民组织化程度很高。
以日本为例。日本实行的是政府和农协双轨推广制,两个体系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政府设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健全的科技普及与推广组织系统,中央农林水产省的农蚕园艺局是国家对农业普及事业的主管机构,下设农业推广部负责科技服务工作,推广部下设推广教育改良科和生活改善科,各县农业行政机构内也设农业改良推广科,各地区设有农业改良推广所。农协是开展农村综合服务工作的民间组织,建立了与行政区划相对应的都、道、府、县农协组织,农协基层组织与政府机构的农业改良推广所配合,分片深入到农村,在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村信贷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提供服务。
4、农民组织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农民组织主导型服务模式的特点是以农民组织推广系统作为整个推广体系的主体。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一般具有历史悠久的合作传统,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比较发达。以丹麦为例。丹麦的农技推广服务由农业咨询与推广系统、农民合作推广系统和私营农技推广系统三部分构成。其中,咨询与推广系统包括全国农业咨询中心和地方咨询中心两个层次;各类行业协会和合作社构成农民合作推广系统。同时,许多私人公司在农技推广服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而言,丹麦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由各类农民组织主导的,农民组织在农技推广服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政府主要是通过扶持科研、教育,以及依法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来发挥作用。
二、国外农业科技服务实践经验
1、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多样化
农技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这决定了政府应该在农业科技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世界粮农组织调查,在上述模式中,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约占80%以上;非政府的推广体系约占7%;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仅占1%左右。可见,以政府领导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当今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主流。但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涉及研发、生产、流通、金融、保险、教育等方方面面,政府推广部门没有能力和财力去包办涉农的所有服务,需要教育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社、私人企业等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服务中来,分工合作,共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从总体来看,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多种组织形式共同参与的组织格局。
2、制度保障必不可少
国外发达地区为使农业科技服务有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农业合作推广服务体系是建立在《莫里尔法》、《哈奇法案》和《史密斯-利弗法》三个重要的农业立法基础上的,日本的农技推广体系也是在《农业改良助长法》、《农业协同组合法》、《农业基本法》等法律的保障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这些法律明确了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成、经费的筹集、各组织形式的合法地位等,有利地保障了整个服务体系稳定的运行。
3、建立协调机制
国外农业科技管理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成全国统一协调管理和协作网络,强调政府对农业科研管理与协调的职能,有的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协调机构,对于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具有重要作用。
4、信息化手段被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都把信息技术迅捷地应用到了农业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农业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图形分析理论技术、“3S”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例如,在美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覆盖了美国的46个州、加拿大的6各省和美加以外的7个国家。
5、注重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的紧密结合各国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农业企业的合作较为密切,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的桥梁和纽带,有力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美国的合作推
广体系就是依托于州立大学农学院,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促使科、教、推广三位一体的实现。
6、保证充足的资金投入
稳定的资金投入是农业科技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外政府一般都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明确服务经费的筹措方式,以保证经费投入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如日本的法律明确规定推广经费由国家和都道府县共同承担,包括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交付金和农业改良普及对策费补助金。前者中央政府承担60%,都道府县负担余下的40%;后者是中央政府向都道府县提供的推广补助费。
三、国外农业科技服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以上各种农业科技服务模式,虽然国外的农业发展状况与中国国情有一定的不同,但由于受农业本身生产特点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有着很大的共性,仍然能够从他们的经验中得到许多启示。
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与世界许多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法律系统建设上存在很大差距。虽然我国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但在服务主体、服务内容、经费筹集等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必须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服务相关立法工作的进程,以保障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主体
科技服务主体是连接科技成果与农民的纽带,科技服务的工作都是由服务主体具体实施的,因此要大力培育中国科技服务主体。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公益性服务机构的改革;大力培育各类新兴服务组织;鼓励科研院校采取各种形式开展或参与农村科技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创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发挥其服务带动作用;提高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素质。
3、建立多渠道经费筹集途径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但鉴于农业科技服务的性质,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科技服务需求。因此,应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前提下,按照“政府为主,多元投入”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来,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经费多渠道投入的新机制。
4、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网络化建设水平不高,只停留在服务本辖区内农户的阶段,而且信息平台的功能较弱,信息资源贫乏。要加快步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组织严密、传输快捷、准确有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传播系统,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
5、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理念
我国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是从上到下的“贯彻”式推广,这种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推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农业生产,它忽略了农民作为科技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必须进行创新。要从传统的“农技推广”转向“农业推广”或“农村推广”,从过去技术示范与行政干预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法,转向“以人为本”、“自下而上”、“参与式”的推广新理念。
第二篇:国外农业产业化模式
国外农业产业化模式
国外农业产业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逐步形成的。在农业产业化的浪潮中,各国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北美、欧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业等产业,都普遍推行了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有的已实行跨国经营,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也纷纷出现了“农、工、商综合体”之类的模式。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作社模式
合作社模式主要有农牧业生产合作、生产资料供应合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经营管理和技术信息咨询合作以及信贷保险合作等。这种模式在欧洲较普遍,大多是中、小农户自愿联合集体加工或销售,社务由全体社员协商,一人一票,民主议决,其收入一般是在扣留必要的公共积累后,按社员投入多少进行分配。在合作社巩固和发展的基础上,各地合作社又自愿按产业联合,逐步组成从地方到中央的联社。例如,芬兰25600个奶牛户(占全国80%),组成47个乳制品合作社,经营牛奶的加工和销售。经过资产重组,以股份制形式组成全国联社性质的公司,产品多达1400种,加工量占全国的77%,年营业额已达18亿美元之多,企业资本迅速扩张,竞争力大大增强;美国家庭农场一般都参加几个不同性质的合作社,平均每个农场参加2个合作社;在德国,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参加1~3个合作社,各种农民合作组织的最高联合机构是设在波恩的德国赖夫艾森合作联社,它代表农民在经济、法律、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利益,负责咨询并设立合作组织基金,保持与政府及国内外农民合作组织的联系。
2.专业协会模式
这是一种以农民为主体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把分散的农场或农户通过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形成利益结合、互相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如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共同出资建立的农民自我服务组织,其组织系统包括区、县、中央三级,业务范围包括信贷、购买、销售和生产指导等,日本农协批发的农畜产品占批发总量的60%以上。澳大利亚设有全国羊毛协会、羊毛销售经纪人协会、羊毛出售商协会和羊毛加工者协会,分别代表羊毛生产者、经纪人、销售商和加工商的利益开展
业务。这四方面的代表共同组成澳大利亚羊毛交易所,经营全澳90%以上的羊毛销售。交易所在全国设立8个销售中心,每个销售中心是一大型的室内市场,陈列着各种展箱、样品以及质量鉴定书和价格标签,买主与经纪人签订购买合同,一般经纪人收到羊毛后两周内将其卖掉,收取货款。
3.企业集团模式
这是国际国内资本向农业倾斜而形成的综合或专业的企业集团。如意大利的全国农业合作社联合会菲亚特集团、皮雷利集团所经营的大型农场和公司以及水果收购、分级、贮存、保鲜、加工和销售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综合企业。企业集团向农业生产者提供财政、物资和技术援助,参与农场(农户)的经营管理,并根据市场情况对农畜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供货时间等提出严格要求,农业生产者必须按合同的约定进行大批量的、均衡的、标准化和高质量的生产,不能满足合同要求的农业生产者将被淘汰。近年来,跨国农业企业集团迅速崛起,它们在兼并有关食品加工企业之后,成为世界性的跨国农业集团。如可口可乐公司,1990年收买了与食品加工有关的销售额达39亿美元的华垂斯食品公司,一跃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跨国农业综合企业。
4.其他模式
韩国的农协和产、学、管、研一体化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农业在本国发展现代农业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发展农业和农村社区福利,开展资金存贷,生产要素购买,农产品仓储、运输、加工、营销、保险,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研究、出版和教育等支持性活动,深受农民的欢迎。泰国的“农业工业化”战略与“政府+公司+银行+农户”模式,使农业从单纯的原料供给者上升为制造业的参与者,使产品加工业成为泰国出口业的支柱,使农业和工业的关系进入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新阶段,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前苏联的农业跨单位合作和农工一体化等等。
国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不管采取哪种模式,都是立足农业,发展农业一体化,以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推进一体化的发展,在一体化结构中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扶持一体化的发展。
第三篇:农业科技服务110
**政发[2012]68号 **二〇一二年信息化及农业科技
服务110(12396)工作安排
各行政村:
为进一步推进我镇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服务“三农”。根据原州区科技局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对我镇2012年信息化及农业科技服务110(12396)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服务农民为宗旨,以信息资源为核心,通过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信息在广大农村的低成本、高效率传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等重点工作,实现科技更廉价、更有效、更快捷地为农民致富服务。
二、强化措施、加强管理、做好信息化工作
一是加快发展和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区科技局确定我镇田堡、**、上马泉、驼巷等四个村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村,并对各村的信息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为我镇拓展信息服务体系的深度和广度,以信息为手段更好地服务“三农”,形成区、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区科技局将加强信息服务点和信息员的动态管理,各相关村信息员要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应用水平。
二是努力实现信息服务新模式。我镇将抓住区科技局大力普及应用新农村村务管理、电话会议、短信群发等三项新的信息化服务手段这一机遇,示范村信息员要充分利用宁夏“三农呼叫中心”服务平台,组织群众开展网上培训、网上咨询、网上诊断等活动,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信息员队伍和新型农民,进而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产业开发,依靠科技、信息资源开拓市场,增加收入。
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电子政务村务村村通工程。由区科技局牵头、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协助,将在我镇通IPTVD的行政村大力实施农村电子政务、村务村村通工程,搭建村级“三务”公开平台,使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落实。
三、借助科技、发挥优势,开展农业科技服务110(12396)工作
2012年我镇将紧紧围绕马铃薯种植、设施农业、生态移民等工作突出农业科技110在信息服务,技术保障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利用各种服务手段,积极与上级部门农业专家联系,为群众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一是大力宣传农业科技服务110(12396)热线电话作用。通过散发传单、广播宣传等形式扩大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的认知度和宣传面,促使12396热线电话做到家喻户晓,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二是发挥手机资源数据库作用,扩大手机农情信息发送量和辐射面,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气象、新技术、新品种及农副产品购销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指导农户防灾减灾,搞好农业生产。
附:科技110宣传标语
二O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信息化 农业科技 安排
报:区委办、政府办、科技局
发:各行政村
原州区**党政办公室2012年4月23日印发
附件:
宁夏农业科技110宣传标语
1、农业生产有困难,请拨123962、拨12396,农业专家在身边
3、拨12396,农业科技送田头
4、农业科技110—12396,农民致富好帮手 5、12396热线心中留,农业生产不用愁
6、拨12396,农业专家为您保驾护航7、12396,全国农业科技服务热线
8、农业科技110随时随地为农民朋友服务 9、12396是咱农民朋友的服务热线
10、农业生产有困难,12396服务热线在身边
第四篇: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2013年09月03日 14:43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1期 作者:张胜利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摘要: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本文在对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政府扶持、协会推动、市场导向和协调发展等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研究。
关键词:国外休闲农业,典型模式,经验启示,借鉴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1、2、3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1865年,意大利专门介绍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感受农业野趣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乡村旅游类型诞生。20世纪30~4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取得较大发展,并逐渐向美洲、亚洲所在地区拓展[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各国的休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休闲农业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笔者通过对国外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其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研究。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从国外不同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思想理念、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因此各国休闲农业在发展形式、组织机制和效益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1.1 以日本为代表的绿色观光旅游发展模式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气候高温多雨,国内资源贫乏、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农业规模小,因此政府希望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因而,日本休闲农业奉行“回归自然”的理念,强调市民实践体验,通过农园吸引市民租地经营,农民在公园里生产、生活、休闲,实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一体化经营管理。为了有效推动绿色观光旅游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农业土地法律体系,在硬件配套设施、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目前日本国内有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观光农园,内设动物广场、牧场馆、花圃、跑马场、射击场等各具特色的设施,同时配有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为观光农园赢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1.2 以法国为代表的专业农场发展模式
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具体是指各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以农场经营为主的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农场基本上都是专业化经营,主要以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等形式存在。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的经验交流、信息传递和业务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不断发展,行业自律作用逐渐凸显,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民经营休闲农业,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进行休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3].1.3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葡萄酒旅游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作为开展休闲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其休闲农业特别重视葡萄酒旅游产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主要依托葡萄庄园的田园风光、酿造工艺生产设备、特色美食、葡萄酒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同时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促使休闲农业向第2产业和第3产业延伸,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从1810年开始,葡萄酒酿造和销售开始走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形成了60多个葡萄酒产区,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6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4大葡萄酒出口国[4],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据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统计报道,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就吸引410万国内游客和66万国外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国外休闲农业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民俗文化、科技水平等优势,形成多样化的项目开发经营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其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2.1 政府适度扶持
国外政府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如日本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20多部,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规体系[6];国外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精品景区实行以奖代补,并设立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如在1992年,美国专门设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基金”,推行“旅游政策会议”制度,确保国家的重大决策充分考虑旅游收益[5].2.2 协会积极推动
国外休闲农业通常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来提高休闲农业质量,从而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管理者不断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最终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以及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等行业协会均有力推动了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2].2.3 坚持市场导向
国外休闲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内外贸、产供销、农科教于一体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如澳大利亚依托本地龙头产业葡萄酒,通过拓展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和体验等新型职能,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4].2.4 协调均衡发展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注重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重视控制休闲农业活动对资源所造成的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强调休闲农业在促进工农协调和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注重提升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创造社会文化效益。
国外休闲农业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我国实际来看,加强休闲农业发展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策完善是根本,市场运行是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休闲农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制订我国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个人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制订并完善我国休闲农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
3.2 坚持以农为本、彰显文化,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要坚持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增收为目标,融合1、2、3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入发掘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休闲农业文化,突出文化底蕴厚实、景点丰富多彩的特色,拓展多元功能、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园,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3.3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营销与品牌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突出自然生态为重点,加强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业的结合,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整合农、林、牧、渔和旅游文化等资源,依托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精品点、精品休闲农庄和精品农家乐,组织开展展示推介活动,形成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重点培育乡村旅游著名、驰名商标和品牌,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3.4 坚持创新服务,规范培养,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水平与经营机制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创新的理念盘活我国传统资源,将农业资源与创意相结合,开发丰富多样的创意农业产品,打造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农村农庄,形成创意农业产业带。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服务、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要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任重道远,无法因循已有的模式,在实践中将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难题,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注重吸取国外成熟和有益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农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充分调动各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就能够实现突破,道路会越来越宽广,我国休闲农业的前景最终也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7-25.[2]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5):470.[3] 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0-105.[4] 李甲贵,贾金荣。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6):106-109.[5] 赵俊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2(5):27-31.[6] 朱明,程勤阳。日本的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4(9):16-18.作者简介:张胜利(1978-),男,汉族,湖南溆浦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
第五篇:国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与借鉴
国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与借鉴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法国、荷兰和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异同,这些国家都有强有力的政府扶持、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和发达的科技与教育。以此为基础,提出建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思路,就是要确立国家主导的模式体系、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提高产学研结合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水平。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借鉴;国内外比较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之间更需要架起一座桥梁,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诸方面都需要农业科技的强力支撑;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也是我国农业科技赶超国外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手段和力量。因此,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指从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性研究到成果的中试,到市场(生产第一线)的整个过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探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许多学者将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类型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按照世界农业发达国家采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我们可以把这些基本的模式划分为五种类型:首先是美国的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第二是荷兰、法国的合作社为主的社区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第三是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使用的农民协会形式;第四类是以色列等国家的举国体制;第五类是澳大利亚等国使用的混合型体制。多年来,我国形成了传统的研官学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当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都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企业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主体,都在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因此,研究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对我国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确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几个主要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比较
一般而言,农业科技成果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公益的农业科技成果,这类公益性产品注定这些成果在转化过程中不会产生多大效益和利润,因此,没有企业或组织主动承担这些成果的转化,而农户或农场也不愿意花较多的钱用于购买这些产品和技术来改善生产条件,针对这类科技成果需要建立国家级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从农业科研的研发到中试再到转化,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第二类是能够见到效益的品种和技术,如优良种子,获得保护的专利、品种保护权等,针对这类农业科技成果,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作后盾,需要强大的现代化企业来运作;第三类是具有公益性特点的市场化产品,这种成果纯粹是由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利用国家提供的科研项目产生,在转化中社会效益往往大于经济效益,比如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需要的科技成果都具备这种特点。美国、法国、荷兰、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均为农产品净出口国。但是这些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又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道路和模式上,由于历史、机制、体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成果转化模式。(一)美国、法国、荷兰、以色列等国家的鲜明特点 1.美国的“三位一体”为特点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美国是一个超级经济强国。美国的农业同样达到了高度现代化的水平,其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具有可耕地面积1.52亿hm2,可用于放牧的牧场5.6亿hm2。美国是现代农业的典范,地大物博,农业人口相对较少,只有600余万人以农为业,但是其农业生产总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而美国农业的高度发展,则是同美国卓有成效的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分不开的。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始建于l9世纪60年代,实行的是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模式。这一模式,以州立大学为依托,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把大学带给人民而实现帮助人民自助的目的”。它是以Morrill法、Hatch法、Smith-Lever法三个法案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1)“三位一体”的中心和依托是各类州立大学;(2)“合作”是“三位一体”模式;(3)“三位一体” 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推广和服务;(4)“三位一体”开展庞大的成人教育工程。
2.法国的农业及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法国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农业和食品进出口大国。2003年,法国农产品总值为650亿欧元,占欧盟15国的23%;法国农业以市场价格计算的农产品附加值占农产品总值的50%左右,约320亿欧元。这与法国政府加强和完善农业研究和技术推广体系,以及土地经营方式多元化、农业经济组织合作化和政府强有力的农业补贴政策等措施分不开。法国设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金字塔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最上层是农业成果推广署及农村发展署;第二层是农业研究单位和专业技术中心;最低层是农会系统、农业合作社系统、农业技术协调协会、农业资源与发展服务中心等推广服务体系。农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是法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特色。其中仅农业合作社就由3800个企业、130万个社员和12万多名雇员组成,涉及到90%的农业领域。其分会遍及全国,深入到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其任务主要是:维护农业工作者的利益,进行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
3.荷兰的农业及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荷兰是仅次于美国、法国的世界主要农产品、农业食品和园艺生产及出口大国,其国土面积只有4.15万km2,从事农业的人口只有区区30万。但是其花卉生产和出口额雄居世界第一位,其他农副产品,如马铃薯、牛奶及奶制品在欧洲乃至世界上都有重要地位。荷兰农业现代化程度非常高,其单位劳动力农业增加值居世界第一,每公顷农业用地农业增加值居世界第二。荷兰农业取得的成绩与其发达的农业科研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分不开,荷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实行政府与地方或农民合办,由国家推广机构、农协组织及私人咨询服务组织组成,其中,国家起主导作用。同样,荷兰也有完善的农业合作社体系作为补充。荷兰的农业研究可以追溯到l9世纪,1876年荷兰建立起了第一个农业试验站,目前全国拥有100多个农业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在农渔部属下的农业研究局的统一管理下从事研究工作。荷兰于1890年就成立了农业咨询局,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与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密切配合。各省则设有省农业咨询局。推广人员除了负责推广工作外,还从事研究试验和教育工作。在大田作物方面,将全国划分为6个推广地区,每区约有6千农户,设有推广主任1人。并配有1~2名推广人员和若干名助理人员协助工作。在园艺作物方面,全国划分为18个推广地区,畜禽乳业划分为19个地区,推广人员经常进行调查访问,并采用开会、放电影、演讲、发印刷品、举办农业展览以及巡回表演等方式传授新技术。
4.以色列的农业及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色列土地贫瘠,其国土总面积的45%是沙漠,且水资源极其贫乏,有可耕地面积44万hm2,人口630万,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但是,以色列却以这样的自然条件创造了农业生产的新奇迹,以4%的农业劳动力可创造了10%的GDP。成为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发展的典范,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所学习。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科研、推广和服务是以色列农业高度发达的源动力,科研开发是后盾,推广和服务体系是动脉。以色列国家建立了一套由政府部门(农业部等)的科研机构和社区(基布茨、莫沙夫)及社会科研机构相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每个科研机构都定期将研究的成果推广用于农业生产,使这些科研成果很快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色列每个农业科研人员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
(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异同及对我国的借鉴
我国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如表1所列)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1.强力的政府扶持力度。各国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是多方面的,不但包括宏观发展政策,而且包括稳定的资金政策等。美国有莫尔法案支持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法国、荷兰则通过法律来确定农业发展的方向,避免出现农业波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以色列政府每年的农业科研专项经费有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在国家农业部的农业科研经费中,有50%是定向拨给国家农业研究组织。我国近年来同样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从2003年开始,中央连续6年(2004~2009)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指导性意见,北京市更是将投入郊区和城八区的比例连续三年扩大到了52:48以上。即使这样,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仅为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 ~5%的水平。
2.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美国、法国、荷兰与以色列都是市场经济国家,主要特征就是企业是市场的微观主体,政府部门是服务机构。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一一科技创新领域,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其成果以具有显著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成果为主,而具有较强公益性的产品则主要交给国家科研部门完成。因此,市场经济是农业科技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完成转化的基础条件。我国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真正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的影响仍然存在,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3.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纵观以上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了生产、研究和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例如美国的三位一体,农业推广、教育和科研工作都由农学院承担和独自完成,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仅起配合、协调作用。荷兰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被誉为荷兰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的三个支柱。而法国、以色列等国也将生产、研究和教育实现了有机结合。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在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有目的的生产,在生产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在生产中发现关键环节与节点,用研究创新来完善,而教育则主要体现在技术教育,就是实用技术教育,通过教育体系把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有效传播,形成了新的消费、生产、研究、创新与教育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究创新体系。
4.发达的科技与教育。先进的科技成果也需要有知识的生产者去应用,同我国目前农村生产现状不同的是,我国农民总体上受文化教育程度水平不高,农民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在8年左右,相当于初中二年级。北京市是人均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年底,北京市在乡村的171.4万从业人员中,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9%,高中(含中职)占29.1%,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4%;从技能素质上来看,郊区农民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农民比重不足20%;这些数字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少数发展中国家。与此相比,这些农业发达国家的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当高,美国全国人口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有17.4%,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80%以上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同样,荷兰、以色列、法国等国家人口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24%的以色列劳动人口拥有大学学历,法国60%的青年农民达到中等农业技校毕业水平。
三、建立我国高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体系的思考 按照国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经验,我国应当向国外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和借鉴:
第一,确立国家主导的模式体系建设思路。就是要建立剥离经营型服务职能的国家公益性科技推广体系,包括建立省市以下按照优势产业集聚区域设置跨乡镇的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体系,研究产学研相结合的“引泉”服务体系的政策支撑体系;强化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培植和发展民营专业技术服务及科技中介组织体系。
第二,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就是要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从业素质和消费群的科技文化素质,要把农业生产理念贯穿到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通过教育树立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树立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理念。
第三,提高产学研结合的水平。就是要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包括利益分成、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等内容。
第四,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水平。要建立以市场、企业和生产者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完整体系,要坚持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要以市场为需求出发点,以服务一产劳动者为目标,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