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经验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经验
1、农业科技服务注重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所谓将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三方面有机结合,是指既重视科研和教育,又重视将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比如美国,政府把农业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等职能集中于农学院,建立起了以各州农学院为纽带,由各州农学院、农业试验站和推广站3个系统组成的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体制。这种农业科技体制对农业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乃至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为加强重点农业科技产业的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的转移、扩散及应用,中国台湾地区整合了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实施“行政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再如“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研发成果转化。
2、具有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1)以立法等形式确保农业科技服务经费的投入。经济发达国家通常采取法律、政策等权威的方式,来硬化农业科技服务的财政支出。美国联邦政府规定,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财政支出必须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加,并规定联邦政府用于各州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按l:4配套,同时也要求各州县政府必须通过财政预算来保证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落实。欧盟基于共同农业政策建立农业共同基金,保证其对农业科技服务的资金支持;为改善农业经营和农民生活,协助农户生产独立,选择集约化农业技术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把农村青少年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农业经营的接班人。日本政府于1956年以法令形式发布《农业改良资金援助法的有关规定》,该法规定都道府县向农户发放技术引进资金,稳定农业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
(2)政府作为农业科研的主要投资主体,为公立科研机构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与便利的条件。如法国,政府非常重视为农业科研提供经费支持,法国政府将国家农业研究院的研究经费纳入政府机关经费预算,其经费90%左右来源于政府拨款。为支持农业基础研究,法国政府优先满足实验室的经费需要,增加基础研究的经费,而且鼓励研究人员创新,如支持组建研究小组、营造充满活力和富有创造精神的研究环境、以及给年轻研究人员提供便利的科研条件。再如日本,国立科研机构是农业科研的骨干力量,其科研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如国立农林水产科研机构经费的99%来自农林水产省,都道府县农林水产研究机构经费的93%来自当地政府。此外,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则成立顶级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如韩国的农村振兴厅、中国台湾的农委会。这两个政府机构居于科研推广工作的主导地位,科研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并常年提供较高的科研经费投入。
(3)以提供补贴等方式鼓励民间力量从事农业科研。除政府作为农业科研经费投资主体外,美国农业科研机构为拓宽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投入渠道,还积极吸纳其它投资主体。如农业科研机构将研究项目推向市场,根据企业委托开展科研,以吸纳私人企业、农场主等资助;美国私人企业和以基金会名义的农业研究机构通过家族基金、企业自身及私人捐助等方式筹集科研经费;高等农业院校研究机构经费除得到联邦政府和国家科学基金拨款以外,还可得到各种基金组织、个人或企业的资助。而美国政府则对投资于农业科研的企业、农场主与高等院校等各种民间力量进行适当的补贴。各种公司的大量介入与政府提供的补贴,保证了农业科技经费来源,并使农业科技经费呈不断增长态势。
(4)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并在研究主体之间明确分工。国立公共研究机构主要从事一些基础性、长期性和关系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民间力量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如美国始终坚持农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方针,并形成了合理的分工。联邦政府在对公共研究系统研究经费的投入中,以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为重点;地区研究中心以基础研究为主,农业试验站以与本州农业生产有关的应用研究为主。欧盟的一些成员国在重视农业基础研究的同时,也重视农业应用研究。为优化配置农业科研资源,提高科研效率,加快农业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欧盟的一些成员国支持公共研究机构侧重农业基础研究,引导私人企业侧重农业应用研究。英国的公共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农业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私人农业研究机构侧重于农业生产资料和食品工业方面的研究。而在日本,国立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重大或应急的科学研究,其科研成果要求有学术、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地方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应用性、普及性和技术操作性研究,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
(5)重视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有机衔接农业科研和生产实践。为促进农业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美国政府注重开展多学科、多单位和多地区之间的横向合作,并积极开展政府科研机构与私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此外,美国农业科研十分重视国际间的合作,以期从国外获取新技术、新材料,用以发展美国的农业生产。日本则注重“官学民”相结合,即由周立和地方公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和民间组织等民间科研机构三大力量组成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并以国立机构为科研骨干,与地方和民间科研机构紧密协作,开展强有力的研究开发工作。荷兰、丹麦等欧盟成员国也构建了政府和民间组织合作,但以民间力量为主的推广体系。荷兰的推广体系中既包括居于主导地位、负责协调其它方面力量的国家推广组织,又包括农协组织、私人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民间推广力量。
3、高度重视农业教育
为提高农民素质,经济发达国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提供正规农业教育,并普遍开展成人教育、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等非正规教育。美国政府除赠地兴办农学院之外,还提供资金在贫困地区兴办中小学,在农村中学开办农业课程,在农学院开展成人教育。各州的研究中心、试验站也单独或联合举办以农业生产者为对象,期限不同、内容不一的各种培训班,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应用农业科研成果,并免费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咨询服务。法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学徒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几种方式。在培训时间上,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做到长短期结合。在培训方式上,做到形式多样,一方面发挥农业院校、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的作用,农业学校向广大农业生产者敞开大门,农民可以随时去资料室查找所需要的材料,接受农业科技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场地设施,让学员结合实际学习。日本政府一方面积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举办2~3年制的农业大学,开列农学和农业专门技术等相关课程,以培养大批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中等学校教育,提高基层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除发展正规教育外,日本还鼓励发展社会教育,如各级农民协会负责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农业技术试验场和农业技术普及所负责技术推广与生活指导教育等。
(2)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农学院的短期培训班,也有农技推广和研究人员深入基层,现场服务。美国政府规定,农学院的教授必须同时负责教学、研究和推广三项工作。农学院的教授按照自己的专业,承担教学——科研——推广任务,每年要用相当部分的精力从事科研与推广工作。这样,教授不仅可以通过从事研究工作来丰富其教学和推广丁作的内容,还可以通过从事推广工作直接把最新科技成果传授给农场主,以保证新技术及时应用于农业生产。同时,这种体制安排还可使教授通过深入生产实践,发现和收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来保证研究课题的实用性。为提高农业教育效果,日本的农业教育形式也较为灵活,除日本农协等社会教育主体提供形式灵活的一般培训,地方政府农业部门与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试验场也经常合作组织农民培训,如每年举办“农业节”,以农民喜闻乐见、简明易懂的形式,开展灵活有效的推广教育工作。
(3)重视提高学员实践能力。法国职业技术培训十分重视学员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学徒培训,要求学员有一半的时间在所选定的经营者或农场主家里跟班学习,了解生产经营全过程,并撰写培训总结,提交自己参加从事经营管理的设计方案和报告。否则,不能获得结业证书。各种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班,更多的是在实验室、温室、实习农牧场等场地进行,以此来提高学员的操作能力。
4、重视农业科技推广 经济发达国家主要采取以下手段:
(1)运用经济杠杆来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农业推广工作。如美国赋予推广人员国家公务人员的社会地位,推广人员的年收入平均可达4.5万美元以上,且推广人员的福利、保险、退休基金、推广奖励基金及职工家属的保险等全部由政府及州推广站承担,同时享受国家公务人员的其它待遇。日本政府从1963年开始实行的“普及津贴”制度使得推广人员的工资高于其它部门同等工作人员。此外还有意大利的“年度奖金”等。
(2)提供推广工作的组织和人力保证。在美国,农业部权力相对集中,为农业部参与和协调“三位一体”的科研教育推广体系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证。法国建立多层次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体系以保证科研推广工作顺利开展:一是成果推广署,主要负责科研单位、大学和企业之问的联结和沟通,并承担对技术转让项目提供无息贷款、为企业雇佣高级专家、免费培训青年企业家、资助企业研发活动等;二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署,主要任务是科普宣传、培训农业工作者和科普工程师,促进企业农业行会和研究单位的合作,对地方农业发展提出建议,对纳入国家计划的推广活动给予资助等;三是农业研究单位和专业技术中心,在农业部的资助下从事技术开发推广活动;四是专业技术协会,如农业生产协会、农产品加工协会等,这些协会及其分会遍及全国,深入到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农业工作者的利益,进行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此外,法国还有广布基层(市县一级)的由农业生产者自愿组成的农业推广组织,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日本通过政府推广机构和农协组织途径来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日本的推广组织由各级推广机构和农协设在各地的普及中心组成,各级推广机构由经过国家或地方考试的推广技术人员负责,并通过农协普及中心所雇佣的营农指导员来配合开展工作。日本还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第二篇: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经验漫谈
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经验漫谈
中国质量新闻网2005-05-27 00:00:00
农业标准化是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全球化而诞生的。随着世界各国对农产品安全、绿色、优质的日益需求和农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农业标准化迅速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业标准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综观美国、日本和欧盟各国等发达国家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措施,我们可以看到,实施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严格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是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从客观上对促进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贸易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标准化是随着农产品国内和国际贸易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的开展而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当今发达国家,尽管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仍然相当重要,特别是以农业标准化为技术支撑的组织化、产业化及市场化程度普遍较高,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基本上都实现了标准化,而且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支撑体系。美国
美国制定的农业政策和法规以促进农产品营销、加工和出口为主要目的,有关标准化工作也都围绕这个目标开展。美国与农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有4部,即“联邦谷物标准法”、“农业营销法”、“联邦种
子法”、“联邦食品药物化妆品法”。其中前三部法律由联邦农业部负责实施,后一部法律由联邦人类事务部负责实施。在农业部内,联邦谷物检疫局负责联邦谷物标准化法的落实和实施,具体组织制定小麦、玉米、大豆等12种谷物和油料产品的规格标准,并负责检验出证。这些标准和检验对国内来说是自愿的,但在发生纠纷时是强制的。事实上,强制国内贸易利益的各方以这12种谷物油料的标准为最终依据,对出口来说是强制执行的。美国每5年对标准复审一次,但一般只做小的修改———如小麦标准,近80年来几乎没有变动,只在1992年增加了蛋白质含量指标作为参考指标列入标准。
农业部联邦农业服务局负责实施“农业营销法”,制定水果、蔬菜、畜、禽等农产品标准,现有标准达400个,主要是农产品分类分级和检验方法标准。这些标准均为自愿性的,在实质上与谷物标准一致。农业部还负责“联邦种子法”的实施,主要抓两个环节:一是营销环节实施标签制,种子质量通过明示进行担保,其检验方法标准使用国际通用的ISTA规程;二是在生产和种子加工过程中建立“良好行为规范”,该规范由农业部制定,是指导性的。人类事务部食品药物管理局负责“食品药物化妆品法”的实施,同农业有关的仅涉及农副产品中的农药、兽药残留与卫生的限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是强制性的。
欧盟
欧盟有比较健全的农业标准化法律,对ISO、CAC等大多数是直接采用,其原因在于欧盟国家直接参与了上述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从而
使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结合在一起。法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在欧盟具有代表性,该国从事农业标准化的机构有两类,一是政府的,如法国消费部反诈骗质量管理处、生产交换局、国立农业研究院等;二是民间的,如法国标准化协会,该协会设有农业、卫生和包装处,从事农业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并与法国农业部有密切合作关系,受农业部委托承担该部赋予的标准制定任务,或在政府的支持下,承担ISO、CAC、欧盟等有关农业方面的标准制定任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建立起了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优质产品,使用优质标签;载入生产加工技术条例和标准的特色产品。使用认定其符合条例和标准的合格证书;以特殊方式生产符合生物农业要求的产品,使用生物产品标志;来自特定产地、具有该地区典型特征的产品,以某产地产品命名。该制度是建立在自愿参与、自觉遵守产品质量承包协议和有第三方监督基础之上的,它强调的是对农产品品质真实情况的证明。
日本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农林产品标准调查会”是该国的农林产品标准化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制订、审议和调查日本农林标准(JAS)和标准的普及宣传工作。农林水产省下设有专门的农林规格检查所,分布在各地,负责按JAS标准进行检查并检查品质表示符号(即农林产品认证标志)的符合情况。同时还制定了“农产品检查法”、“饲料安全法”和“肥料管理法”等法令。目前日本共发布了JAS标准409个。日本的农业生产标准化包含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工艺、农产
品的标准化等3个方面:
(1)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化。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对于生产特定的农产品来说,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如农田水利建设、道路及坡面的绿化等都有详尽的规定和标准。
(2)生产过程和工艺的标准化。日本对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有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农作物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特性试验方法和方案,到品种育成后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工艺规程,以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和贮藏方法等都非常具体。
(3)农产品的标准化,在日本市场流通的农产品,都是加工后符合一定标准的农产品。日本有严格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体系,其中商品规格体系是限制商品进入日本市场的有效手段,分为强制型规格和任意型规格两种,JAS规格(农产品)多为任意型规格。
日本是蔬菜进口大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就制定了严格的蔬菜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分级标准、包装规格标准、标识标准,其含义分别为:
(1)分级标准。日本的农产品一般分为L、M、S级,分级标准因品种标准而异,按商品的重量、长度、直径或综合这些指标分级。
(2)包装规格标准。包括包装重量、尺寸、材料、方法和标识。
(3)标识标准。外包装上要标明品种、规格、重量级别、产地、商标、流通期限、保存方法、生产者详细地址等内容,对加工制品还要包括原材料、容量等内容。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一个农业发达国家,该国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其主要经验有以下3个方面:
(1)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澳大利亚的农业标准分强制类标准和非强制类标准。强制类标准实际上是政府管理部门颁布的技术法规,涉及的范围较窄,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种子、农药和农产品的标识标准。大量的农业标准为非强制类标准,以行业自律为主,靠市场需求调节。目前,澳大利亚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包括产品品种、质量等级、生产技术规程、运输储存等方面的标准。
(2)重视农业标准的监督管理。澳大利亚农业标准的实施监督是采取政府部门分工负责的方式来实现的:
①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标准由检验检疫局负责贯彻实施。进出口农产品必须按标准进行抽样检验,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农产品一律不准进口和出口。对于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不进行强制检验,靠市场机制运作,由买卖双方协商。
②种子标准由初级产业和能源部负责实施监督。农业种子必须经种子检验站依据种子标准检验合格并颁发证书后方可进人流通领域,既保证了种子的质量,又防止了不良种子流入市场给农场主带来损失,有效地净化了种子市场的环境。
③农药安全标准由国家注册管理局负责实施监督。农药必须经国家注册管理局注册登记后才能进入流通领域,农场主使用农药必须遵循农药安全标准使用规定。
④检疫标准由检验检疫局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合)食品管理局共同
负责。
(3)加强农业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
①对质量管理进行立法,如《贸易公平法》、《出口控制法》等,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法规和强制性标准。
②将产品质量管理纳入政府行为。如在粮食收购中,实行国家验级员制度。这些验级员都是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保证了检验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③注意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和引导。为控制农产品质量,澳大利亚制定了严格的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完全实现了优质优价。如小麦不以水分、容重等分级,而是以蛋白质含量分等分级,对蛋白质含量太低的小麦,小麦局坚决不予收购,以此引导农场主积极种植优质品种。同时,澳大利亚谷物协会正在积极将ISO9000标准转化为本国农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标准,以此保证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现在该标准已制定出草案,待征求全国的农场主意见后,将发布为推荐性标准在全国实施。
第三篇: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及经验探析
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及经验探析
日期:2011-09-16来源:《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第3期 张丽莉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四种典型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及经验,获得了对我国科技服务的五点启示,要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主体;建立多渠道经费筹集机制;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理念。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关键词: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经验
农业科技服务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农业科技,改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最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由于社会制度、农业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形成了当今世界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与制度。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探讨、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有助于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一、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模式
1、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政府主导型模式是以政府推广服务系统作为整个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其他的服务主体处于辅助和补充的位置。政府推广服务系统直属于政府相关部门,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运作方式,运行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政府推广系统大体由省农业部、地区推广办公室和基层推广办公室三个层次构成。政府推广机构通过现场指导、专家解答、发放出版物等形式向农民提供免费的科技服务。除此之外,联邦农业部下属的农业科研机构、综合性大学中的农学院和科研试验机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私营企业、咨询公司、农民合作社、各种相关协会等也通过适当的形式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起补充作用。
2、政府与大学相结合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政府与大学相结合型服务模式是指政府积极与大学合作,政府从政策和宏观上把握国家的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由一所或多所大学组织和实施推广工作。该体制的主要特点:一是便于将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建立在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二是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三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能迅速反馈,从而使研究选题更具有针对性。
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实行的是以大学农学院为中心,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服务模式。美国的农业合作推广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联邦政府农业部内设的合作推广局,负责管理、协调全国农业推广工作;第二个层次是依托于各州立大学农学院下的农业推广站,负责具体推广工作;第三个层次
是县农业推广办公室,是州立大学农学院推广站的派出机构,帮助农民发现并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在上述三个层次中,州立大学农学院是农业推广工作的核心,各州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活动都是在她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农学院教授同时承担教育、科研、推广三个方面或至少两个方面的工作。推广经费由联邦、州、县三级共同负担。此外,私人企业、合作社等也发挥着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作用。
3、政府与农民合作组织共同分担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此种服务模式是指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国家推广体系和农民组织既分工又合作,扬长避短、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一般来说,政府推广体系主要承担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公益性职能:如农民技术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的短期培训;关系到产业竞争力的重大技术的示范推广;沟通农民与政府、科研、教育之间的联系;对农民推广活动的引导和指导;对农民家庭生活和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的指导等。农民合作组织主要负责社区范围的技术与经验交流、物资供应、产品推销、统一作业服务、农村家庭生活指导等。政府的推广体系比较精干、素质高、手段先进,完全进行无偿服务;而农民组织的推广与服务队伍非常庞大,具有民办公助、完全民办、微利服务等特征。采取这一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国家的农民组织化程度很高。
以日本为例。日本实行的是政府和农协双轨推广制,两个体系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政府设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健全的科技普及与推广组织系统,中央农林水产省的农蚕园艺局是国家对农业普及事业的主管机构,下设农业推广部负责科技服务工作,推广部下设推广教育改良科和生活改善科,各县农业行政机构内也设农业改良推广科,各地区设有农业改良推广所。农协是开展农村综合服务工作的民间组织,建立了与行政区划相对应的都、道、府、县农协组织,农协基层组织与政府机构的农业改良推广所配合,分片深入到农村,在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村信贷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提供服务。
4、农民组织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农民组织主导型服务模式的特点是以农民组织推广系统作为整个推广体系的主体。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一般具有历史悠久的合作传统,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比较发达。以丹麦为例。丹麦的农技推广服务由农业咨询与推广系统、农民合作推广系统和私营农技推广系统三部分构成。其中,咨询与推广系统包括全国农业咨询中心和地方咨询中心两个层次;各类行业协会和合作社构成农民合作推广系统。同时,许多私人公司在农技推广服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而言,丹麦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由各类农民组织主导的,农民组织在农技推广服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政府主要是通过扶持科研、教育,以及依法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来发挥作用。
二、国外农业科技服务实践经验
1、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多样化
农技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这决定了政府应该在农业科技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世界粮农组织调查,在上述模式中,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约占80%以上;非政府的推广体系约占7%;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仅占1%左右。可见,以政府领导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当今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主流。但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涉及研发、生产、流通、金融、保险、教育等方方面面,政府推广部门没有能力和财力去包办涉农的所有服务,需要教育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社、私人企业等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服务中来,分工合作,共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从总体来看,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多种组织形式共同参与的组织格局。
2、制度保障必不可少
国外发达地区为使农业科技服务有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农业合作推广服务体系是建立在《莫里尔法》、《哈奇法案》和《史密斯-利弗法》三个重要的农业立法基础上的,日本的农技推广体系也是在《农业改良助长法》、《农业协同组合法》、《农业基本法》等法律的保障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这些法律明确了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成、经费的筹集、各组织形式的合法地位等,有利地保障了整个服务体系稳定的运行。
3、建立协调机制
国外农业科技管理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成全国统一协调管理和协作网络,强调政府对农业科研管理与协调的职能,有的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协调机构,对于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具有重要作用。
4、信息化手段被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都把信息技术迅捷地应用到了农业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农业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图形分析理论技术、“3S”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例如,在美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覆盖了美国的46个州、加拿大的6各省和美加以外的7个国家。
5、注重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的紧密结合各国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农业企业的合作较为密切,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的桥梁和纽带,有力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美国的合作推
广体系就是依托于州立大学农学院,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促使科、教、推广三位一体的实现。
6、保证充足的资金投入
稳定的资金投入是农业科技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外政府一般都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明确服务经费的筹措方式,以保证经费投入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如日本的法律明确规定推广经费由国家和都道府县共同承担,包括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交付金和农业改良普及对策费补助金。前者中央政府承担60%,都道府县负担余下的40%;后者是中央政府向都道府县提供的推广补助费。
三、国外农业科技服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以上各种农业科技服务模式,虽然国外的农业发展状况与中国国情有一定的不同,但由于受农业本身生产特点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有着很大的共性,仍然能够从他们的经验中得到许多启示。
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与世界许多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法律系统建设上存在很大差距。虽然我国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但在服务主体、服务内容、经费筹集等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必须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服务相关立法工作的进程,以保障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主体
科技服务主体是连接科技成果与农民的纽带,科技服务的工作都是由服务主体具体实施的,因此要大力培育中国科技服务主体。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公益性服务机构的改革;大力培育各类新兴服务组织;鼓励科研院校采取各种形式开展或参与农村科技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创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发挥其服务带动作用;提高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素质。
3、建立多渠道经费筹集途径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但鉴于农业科技服务的性质,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科技服务需求。因此,应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前提下,按照“政府为主,多元投入”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来,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经费多渠道投入的新机制。
4、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网络化建设水平不高,只停留在服务本辖区内农户的阶段,而且信息平台的功能较弱,信息资源贫乏。要加快步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组织严密、传输快捷、准确有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传播系统,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
5、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理念
我国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是从上到下的“贯彻”式推广,这种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推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农业生产,它忽略了农民作为科技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必须进行创新。要从传统的“农技推广”转向“农业推广”或“农村推广”,从过去技术示范与行政干预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法,转向“以人为本”、“自下而上”、“参与式”的推广新理念。
第四篇:农业科技服务110
**政发[2012]68号 **二〇一二年信息化及农业科技
服务110(12396)工作安排
各行政村:
为进一步推进我镇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服务“三农”。根据原州区科技局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对我镇2012年信息化及农业科技服务110(12396)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服务农民为宗旨,以信息资源为核心,通过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信息在广大农村的低成本、高效率传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等重点工作,实现科技更廉价、更有效、更快捷地为农民致富服务。
二、强化措施、加强管理、做好信息化工作
一是加快发展和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区科技局确定我镇田堡、**、上马泉、驼巷等四个村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村,并对各村的信息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为我镇拓展信息服务体系的深度和广度,以信息为手段更好地服务“三农”,形成区、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区科技局将加强信息服务点和信息员的动态管理,各相关村信息员要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应用水平。
二是努力实现信息服务新模式。我镇将抓住区科技局大力普及应用新农村村务管理、电话会议、短信群发等三项新的信息化服务手段这一机遇,示范村信息员要充分利用宁夏“三农呼叫中心”服务平台,组织群众开展网上培训、网上咨询、网上诊断等活动,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信息员队伍和新型农民,进而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产业开发,依靠科技、信息资源开拓市场,增加收入。
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电子政务村务村村通工程。由区科技局牵头、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协助,将在我镇通IPTVD的行政村大力实施农村电子政务、村务村村通工程,搭建村级“三务”公开平台,使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落实。
三、借助科技、发挥优势,开展农业科技服务110(12396)工作
2012年我镇将紧紧围绕马铃薯种植、设施农业、生态移民等工作突出农业科技110在信息服务,技术保障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利用各种服务手段,积极与上级部门农业专家联系,为群众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一是大力宣传农业科技服务110(12396)热线电话作用。通过散发传单、广播宣传等形式扩大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的认知度和宣传面,促使12396热线电话做到家喻户晓,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二是发挥手机资源数据库作用,扩大手机农情信息发送量和辐射面,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气象、新技术、新品种及农副产品购销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指导农户防灾减灾,搞好农业生产。
附:科技110宣传标语
二O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信息化 农业科技 安排
报:区委办、政府办、科技局
发:各行政村
原州区**党政办公室2012年4月23日印发
附件:
宁夏农业科技110宣传标语
1、农业生产有困难,请拨123962、拨12396,农业专家在身边
3、拨12396,农业科技送田头
4、农业科技110—12396,农民致富好帮手 5、12396热线心中留,农业生产不用愁
6、拨12396,农业专家为您保驾护航7、12396,全国农业科技服务热线
8、农业科技110随时随地为农民朋友服务 9、12396是咱农民朋友的服务热线
10、农业生产有困难,12396服务热线在身边
第五篇: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范文
农业标准化是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农业标准化不仅是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农业应对加入WTO新情况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成为现代农业的新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增强,农产品、农业科技以及信息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采用国际标准、农业标准的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都是以高度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为基础。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初步建成了基本满足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体系。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与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WTO后农业面对更直接的全球经济竞争新形势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
随着世界各国对农产品安全、绿色、优质的日益需求和农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近30年来,美国、日本和欧盟各国等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它们的主要做法是:
1、实施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
一方面,他们十分注重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化,如日本在1980年~1985年期间,对其农田道路坡面植被设计、施工等制定了标准,坡面形状、排水沟和不同地区种植的植被类型、种类等都要按照标准进行建设。鉴于有机农业在环保、健康以及持续发展上的重要性,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一样,非常重视有机农业的发展,即按照欧盟农业环保法规的有关规定,要求农民在经营常规农业转为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经历2年~3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间及以后生产中不能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及药品,并要求农户在从事有机农业的一切活动中,必须按照有关标准或法律规定进行。
另一方面,他们也非常注重农业生产过程与工艺的标准化,如欧盟各国在进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依据国际统一标准(ISO9001)、欧盟统一标准(HACCP)、国家标准(BRC)、行业标准EUREP/GAP等,并把这些标准贯穿于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而且其标准覆盖率达到98%~100%,使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包括从农作物种子选育和育苗时候的培土到使用的肥料、农药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车间的卫生条件、加工设备的条件、包装材料、储运时间、温度以及储存的天数等都要遵守有关食品安全检查和质量保证标准。日本在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工艺标准化上则更加具体,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
2、严格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
如果说注重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标准化主要是注重产前、产中标准,那么注重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则主要注重产后标准。目前,发达国家无论在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上,还是所采取的措施都是非常严格的。发达国家除履行IS09001、《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国际标准以外,其各国政府还参照国际通行标准,根据本国实际,颁布一系列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的法规和政策,如欧盟统一标准(HACCP)、国家标准(BRC)和美国的水产品和禽肉生产加工操作规程等,以保证其农产品的加工生产达到安全与质量标准。在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他们还有强大的执法体系作保障,对不达标农产品一方面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另一方面是实行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制度。
3、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构筑农业“技术壁垒”
针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速度日益加快的趋势,发达国家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农业标准,这些农业“技术壁垒”主要包括: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如欧盟在近年宣布禁止使用的农药从旧标准的29项增加到了新标准的62项,茶叶农药标准最少含量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制定严格的质量认证和检测程序,如美国目前已建立了近60种认证体系,尤其在实行HACCP管理后,要求所有对美国出口的农产品企业都必须获得HACCP的资格认证;制定了严格的标签和包装标准,如欧盟1999年对所有来自中国的货物木质包装实行新检验标准,要求木质包装不得带有树皮,不得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虫蛀眼,木材必须热处理,使含水量低于20%;环保标准不断升级,如欧盟目前已启动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凡是达不到该系统标准的农产品不允许进口。
二、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农业是短缺自然经济状况下的农业,农业生产的目标是解决10多亿人的温饱问题,追求的是农产品数量,质量问题长期被忽视,农业标准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新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农民为了增加产量和收入,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造成我国不少地方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过高。另外,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三废”对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越来越大,直接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农业标准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迫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并在一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总体而言,面对农业结构调整、面对全球竞争愈演愈烈的新形势,我国农业标准化显得十分不适应。
1、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对农药、兽药残留限量要求太少,缺乏完善的残留检测方法标准体系。如我国的多数新鲜速冻蔬菜只要求检测六六
六、甲拌磷、杀螟硫磷和倍硫磷等4种农药及汞、砷两种重金属,不符合我国蔬菜生产农药使用情况和环境状况;1999年我国农业部发布了109种兽药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规定,但目前仅发布了其中的52种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没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
2、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行业多,体系混乱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分属农业、商业、外贸等多部门,由于行业的差距,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之间存在层次不清、强制与推荐性标准界限不明等问题,在适用范围、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复、矛盾等不协调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制定企业标准无所适从,同时给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检验判定带来困难。
3、部分农产品质量标准多年未修订,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标准化工作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及相关基础研究薄弱,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修订周期长、对市场经济发展反应不及时。许多标准如粮油标准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距今已有20年左右,标准中的有些项目已不适应产品的发展要求。
4、农产品标准采标率低,与国际标准差距大
农产品标准的水平代表一个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保护水平。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于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标准多达8000多项,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采标率都在80%以上,但我国农产品标准的国际采标率低,以蔬菜为例,我国蔬菜目前尚没有采用CAC标准.采用ISO标准的比例仅为3.4%。
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和不完善以及监督实施不力,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农产品分级不严、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了安全性差、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严重问题。近年来,我围已发生多起因食用含有违禁药物或药物残留超标的畜产品而中毒的事件。农业标准化水平的落后,也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外贸出口。因此,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基本工作,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对于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并且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对建立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是非常有益的。笔者认为我国农业标准化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我国的农业标准水平
认真研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分析、研究、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尤其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的相关标准,可以大幅度地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提高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2、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活动
通过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活动,及时了解国际标准化组织、区域标准化组织以及主要贸易缔约国的标准化工作计划,对正在制定的标准或其提供的标准草案及时提出意见,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地提供给我国的相关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和贸易机构,避免因信息的阻断,产生不应有的标准壁垒和损失。
3、主动承担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制定工作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70%,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起草和验证工作,使我国在国际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我国农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贸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
4、充分利用WTO规则,制定我国相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
WTO打破了农产品贸易关税壁垒,但是允许以食品安全为由建立绿色技术壁垒。我们要充分利用该规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我国相关农产品的高水平质量标准,设置我国的技术壁垒,保护我国农业。
5、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标准化中去,同时,要鼓励农业生产企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或它们之间的联合体,按一整套国际先进的标准组建高水准的实验室,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权威的质量保证平台,还可以促进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发展。
6、加强农业标准的宣传与贯彻
要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的示范推广工作,引导农民、农业生产企业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体系,大力改善监督检测手段,实现监督检测的现代化,确保农业标准贯彻执行。
一、欧洲四国考察见闻,欧洲畜牧业较发达(指欧盟十五国),多数国家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土地总面积324,269千公顷,农业用地面积140,627千公顷,耕地73,499千公顷,永久性草场56,006千公顷(草场面积约合8.4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27%。欧盟十五国2001年人口3.77亿人,农业人口1565万人,占总人口的4.15%。2001年存栏牛8141.5万头,生产牛肉745.5万吨,平均胴体重281.3公斤,产牛奶17121.2万吨,平均单产5904.7公斤;存栏羊11884.2万头,生产羊肉103.4万吨,平均胴体重14.1公斤;存栏猪12182.5万头,生产猪肉1754.3万吨,平均胴体重86.7公斤。此行专家顾问团考察团主要考察了荷兰、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四国畜牧业发展情况。
(一)荷兰王国地处北欧洼地,平均海拔低于海平面3米,土地有限,仅41864平方公里,其中有一半低于海平面。人口1550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占全国总劳动力的4.9%,但农业劳动者生产的农产品可供养3000万人,一个农业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可养活80个人。荷兰农业生产主要是畜牧业、花卉业和种植业,三业的比重分别为55.1 %、34.7 %和10.2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高达84.37 %,成为荷兰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荷兰畜产品以出口为主,其出口量占生产总量的65 %,出口额约占总出口额的20 %。在荷兰畜牧业生产中,75%为奶牛业,畜牧业以家庭牧场为经营单位,每个牧场平均经营35-40公顷土地,养奶牛100头左右,2001年牛存栏405万头,牛奶总产量为1075.5万吨,人均占有698.88公斤。
在荷兰,考察团参观了阿姆斯特丹WAIBOERHOEVE(来以斯塔)公司畜牧研究所试验农场,并同该所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该所针对荷兰近年来人工成本高于奶产品三倍的市场变化,在重点研究内容上,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不同饲养方式的对比研究,采用高效饲料定量配给法和地上塑料打捆拉伸膜青贮等技术,使畜牧业由粗放型饲养生产转向现代畜牧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给考察团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荷兰,像这样的研究所试验农场共有9个。在管理体制上,主要靠商业企业和农民资助,研究成果则通过开办讲座、培训等向农民有偿咨询,同时规定每年9月30日向社会开放。
(二)法国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养牛业是法国畜牧业的主体,不仅家畜品种多,而且生产水平高,法国牛存栏头数为2000多万只、羊1000万只,而且品种多、质量高。法国畜牧业种草养畜的先进技术、科学化的管理经验、商品化的市场经济调控、家庭牧场的经营方式、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快速的信息系统、知识更新的专业培训、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持证上岗条件保证等许多方面都体现了世界畜牧业发展的前沿水平。
考察团参观了法国农业部国家牧场培育和饲养的夏洛来、利木赞肉牛,蒙贝利亚乳肉兼用牛、兰布兰羊、夏洛来肉羊、萨能奶山羊等世界著名品种。肉牛体重公牛一般在1000-1300公斤,母牛一般在600-700公斤,平均日增重1200克以上,奶牛产奶量一般在8000公斤以上。这些品种不仅对法国的畜牧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全世界的养牛业、养羊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法国在坚持良种登记、建立国家登记档案,种子公母牛选种选配制度,形成一整套良种繁育体系及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方面积累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对发展新疆畜牧业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另外,法国人工草场面积大,质量好,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并已建成永久性高产改良人工草场。与此相配套的是合理的载畜量,这样既保证了牛羊有足够的饲草满足营养需要,又使草地得到保护、生息和繁衍。这一做法对我们具有同样的借鉴作用。
法国除具有良好人工草地之外,还同步发展牛羊饲料工业。青干草晒制、地窖青贮和地上塑料打捆青贮,保证了牛羊越冬的饲草饲料。补充饲料则根据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年龄、不同体重和生产目的相配合,加工成颗粒饲料供给饲养农户,农户经常邀请畜牧技术推广站的推广专家对饲料配方进行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另外,饲料矿物质舔块是牛羊微量元素的有效补充,舔块放在饲槽旁边,牛羊可随时获得微量元素的有效供给。
(三)德国畜牧业十分发达,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60%以上,全国农业可利用面积达1716.2万公顷,其中可耕地1167.6万公顷,放牧草场454.5万公顷,占26.5%。德国对发展农牧业十分重视。全国农户不到60万户,而农户年投资总额约为300亿马克,年营业额700亿马克,其中400亿为饲养业,300亿为种植业。全国有62万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仅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83%的农产品自给自足。畜牧业主要以奶牛、肉牛和猪为主,生产水平高。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实行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已成功的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道路。据介绍,德国的各种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50-70%,种植业为畜牧业生产了80%以上的谷物饲料,特别是玉米种植为德国畜牧业提供了大量的饲料,1986--1990年,原联邦德国玉米收获面积从18.7万公顷增加到22.8万公顷,东西德统一后,1991-1998年则从28.3万公顷增加到34.1万公顷,八年间面积增加了20.5%。同时,德国在畜牧业生产中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养牛的牛粪均采用化粪池堆积、塑料薄膜掩盖发酵处理,然后用粪罐车运往草地进行喷洒,这样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肥沃了牧草地,我们在多天的考察旅行途中,见到了许多牧场及牛群羊群,却未见一起乱堆粪便的现象,可见他们的环境意识很强。德国畜牧业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生产水平高。2001年,德国的牛肉生产屠宰头数为435.3万头,居世界第9位;每头胴体重321公斤,世界排名第3位;总产1460万吨,居第8位。猪肉生产屠宰头数4399.2万头,排名第3位;每头胴体重92.5公斤,世界排名第12位;总产407万吨,居第3位。
考察团在德国重点参观了慕尼黑市肉联厂。这是一家建厂已100多年、市政府下属的非盈利性企业,每年屠宰牛8000头,每周屠宰猪5000头。其经营模式是:肉联厂提供场地、设备和卫生检疫等服务,屠宰加工则由肉类经销商完成,政府对肉联厂给予补贴,肉联厂上交政府16%商业税,肉类经销商上交政府7%增值税,每个经销商都有自己的肉品品牌。肉联厂通过动物宰前保护手段的改进和宰后的肉品检测(肉品含水量、细菌指标、抗生素含量)提高了肉品的卫生质量,特别是疫病防治从饲养源头进行跟踪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保证了社会大众的食肉安全,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四)意大利领土面积的23%为平原地带,35%为山地,42%为丘陵地带,最大的平原是位于意大利北部地区的波河平原,森林覆盖面积大约为21.1%,共计64,000平方公里。意大利以原材料加工为主,中小企业在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98%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意大利的企业显示出专业化程度高、适应能力强、产品出口比例大等特点。意大利皮革鞣制加工技术世界领先,皮革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考察组参观了威尼斯标洛乔万尼区一家年加工600万平方尺手套皮革的私营皮革厂,主要了解了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以及厂家进口新疆产原皮的数量、质量要求和合作意向。
二、思考和建议、欧洲畜牧业发展的前沿水平,对发挥我区畜牧业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牛羊特色产业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从考察的情况看,(本文来自本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