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农业产业链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启示
国外农业产业链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启示
汪金敖
一)国际农业产业链的研究与合作
荷兰等发达国家,巴西、阿根廷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几年中,对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和管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农业产业链相关的国际性组织(协会)有供应链理事会(Supply Chain,以下简称SCC)和国际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Food & Agribusiness ManagementAssociation,以下简称IAMA),他们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业产业链运作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各个会员中分享经验和成果,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业链的运作效率。
SCC是成立于1996年的独立的非赢利性全球性机构,目前已有800多个会员。SCC采用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作为供应链管理的行业标准。
IAMA是独特的将食品链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的各个利益主体连接在一起的国际性非赢利性教育组织,它是学术机构、企业和公共机构之间的桥梁,其核心领域是:教育和知识传播、食品链管理、食品安全等。
IAMA的业务部设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每年召开世界性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论坛、农业关联企业研讨会,并与其他国际性组织一起召开研讨会,讨论影响全球食品和纤维链的有关议题,由世界著名食品企业和农业关联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介绍产业链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加快信息分享的进程,确定研究的课题。2002年6月,IAMA在荷兰举办了第十二届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论坛年会和农业关联企业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就会议主题“经济、生态、社会标准”展开了深层次讨论,说明了制度创新、产业链各行为主体的真诚合作对于提高整个产业链运作绩效是至关重要的。会议的另一个主题是通过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并组织成功的农业食品企业或非赢利性机构介绍经验,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从而带动发展中国家农业、食品行业的发展。
1、荷兰的农业产业链运作
荷兰是世界第三大食品和农业产品出口国,仅次美国和法国,其农产品的75%供出口,每年给荷兰带来大约390亿欧元的收入,农业部门在国内总产值中的贡献率约占12%,生产总值大约为330亿欧元,基础农业为国民收入和就业的贡献率分别为3%和3.6%,观赏植物的栽培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销售额已达45亿欧元,近25%的荷兰物流属农业物流,在国内运输中每三辆车中就有一车运的是农产品。荷兰政府多年来将农业定位为:持续、独立、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荷兰政府对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即整个生产链都制定了标准,每个生产者都必须对其在整个链条管理中的作用负责任。
荷兰农业居世界领先地位,其关键因素离不开农业产业链组织的作用。荷兰将成功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概括为:研究、信息服务和教育、高质量常年供应稳定的农产品、具有强烈国际视野的市场组织。就农业管理体制而言,荷兰农业关联企业的产业链管理在世界上是先进的,被公认为是世界上首先实施农业产业链管理模式的国家之一。荷兰享有国际声誉的农业关联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研究机构有KLICT(ChainNetwork ,Clusters andInforrnation & Com-muninionTechnology,链网、链群和信息通讯技术)和ACC(AgriculturalChainCompetenceCenter,农业产业链竞争能力中心)等。ACC在果蔬、畜牧业、园艺业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由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新产品创新、市场细分、物流成本降低等问题的关注,产业链—价值链管理和运作就成为了管理者一个新的知识体系。近年来,荷兰利用约4500万美元的经费资助了60多个产业链和价值链试点项目。“链战略行动计划”在荷兰的实践以事实说明了企业价值链运作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产业链上各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双赢的效果。
2、加拿大的农业产业链运作
加拿大农业和食品委员会在职1998年开始价值链研究,并成立了价值链行动小组,研究由加拿大农村改革和发展基金资助。他们研究表明,驱动产业链发展的主权力量是市场细分、质量保证和制度成本下降。加拿大农业和食品委员会在下列三个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一是通过教育,提高人们对价值链的意识和信息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二是通过培训,为企业及相关的产业链组织提供获取价值链管理和运作技能的资源;三是通过种子资助,为新的行业“链”开展试点项目研究并提供资助。
3、澳大利亚的农业产业链运作
澳大利亚农业关联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特点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内向型企业。由于经济基础全球化的影响,联邦政府的政策向外向型转变,于1989年设立了“出口市场营销技能项目”(ExportMarketingSkills Program,以下简称EMSP)。该项目历时8年,旨在提高生产者和中小型农业关联企业人员对国际市场运作的理解,并提高“链”管理技能。
EMSP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通过9个项目来研究总结农业生产者和市场营销者在开发农业产业链竞争力方面获得的经验;第二阶段是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设计并开设了农业关联企业学士学位课程。该项目以整个供应链管理为主线,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受到各方面的欢迎。接着,澳大利亚农业、渔业和林业部门都设立了“食品和纤维链项目”,以支持澳大利亚食品和纤维行业开发并实施供应链技能,使农业产业链的企业之间能够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提供令消费者满意的食品。
4、巴西的农业产业链运作
巴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人口约354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32%;农业劳动力1450万,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2%。如果算上相关产业的就业劳动力,则占劳动力总数的40%。近年来,农业总产值占GDP的35%左右,有些农产品对世界起着主导作用,咖啡、柑橘、木薯、香蕉、剑麻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大豆、可
可产量居世界第二,牛肉、家禽、谷物、皮革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三。有鉴于此,农业关联企业的研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圣保罗大学商业、经济和会计学院Decio Zylbersztajn教授为首的一些巴西经济学家对果蔬、牛肉生产莲、蔗糖生产链等产业链中的组织结构、企业物流管理、产品质量与跟踪系统、住处管理、市场渠道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从而找出制约产业链绩效发挥的瓶颈,进而对如何提升产业链条的竞争力提出政策建议。
巴西和湖南有些相似之处,盛产柑橘。1995-1996年,巴西柑橘及其相关产品出口总值达160亿美元,主要市场为美国、欧盟和东亚。Maros Fava Neves和De-cio Zylbersztajn等利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对柑橘产业链上的消费者、分销渠道、农业加工企业和生产部门之间的交易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柑橘产业链上的生产者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比较高,且关系复杂,产业链成员之间大多存在机会主义行为。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更好地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途径是:减少纵向一体化层次,实施专业化生产,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有效的物流管理程序、分销渠道,改善链条上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认为提高柑橘竞争力的途径有:在加工企业和生产者之间签订长期合同,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利润共享,风险共担,对产业链运作目标和要达到的目标进行长期规划。
(二)国际农业产业链的研究与合作对我们的启示
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其实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深化和有益补充。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对我们农业关联企业的发展有如下启示:
1、农业关联企业进行农业产业链运作有利于加强其综合竞争力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看,农业产业链管理节约了交易费用,农业关联企业通过与产业链的结合产生了远远大于个体和的综合竞争力,进入农业产业链管理运作的农业关联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此外,“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业产业链管理,不仅加速了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通过与产业链的结合还增加了其产
品安全可信度。因此,农业关联企业加入农业产业链的运作与管理将有利于加强其综合竞争能力。
2、有效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长期以来,政府在农业发展中采取了直接干预的方式,通过对农产品进行补贴或以保护价收购农产品等政策来扶持农业的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关税壁垒和农产品配额逐渐取消,政府在农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对从农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者的产业链进行管理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制定出完善的符合WTO要求的产业链运作法律和政策,指导农业产业链的行为主体,使个体户、专业协会、农业关联企业等不断提高企业产业链管理水平。
3、提高农业关联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农业产业链有效运作的关键
由于供应链中信片段具有不对称性的特点,农业产品链中各企业之间及时、准确、通畅的信息共享是提高农业关联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特别是农业关联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手工处理信息的现象,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L)等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一些企业虽制作了网页,但企业在沟通过程中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电话、会议、合同上,网页涉及较多的是一些成员及其产品的介绍,电子商务活动少。为此,根据农业产业链的特点,农业关联企业应建立快带响应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企业间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规范化、灵活化、无纸化、使各节点企业之间得到及时、灵活、可操作的信息资源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4、吸纳更多农户加入农业产业链组织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农业产业链运作效益的发挥依赖利益主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真诚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然而,由于农产品市场的特殊性,相关利益主
体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户几乎是以无序竞争的形式,将农产品销给批发商或零售商。农户在分散经营条件下,市场交易成本高昂,难以分享农业产业链运作带来的效益。农业关联企业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公司+农户+市场”、“公司+基地”等形式,将外部的市场交易费用“内部化”,节约交易费用。另外,农业关联企业应通过产销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加强农户经营的计划性,克服农户收集信息的盲目性以及决策的从众心理,使公司与农户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双赢局面。
《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发展研究》第二章
第二篇: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班级:广告090
1姓名:孔祥玉
学号:2009112509
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今天我要谈的是新加坡的城市管理对我国城市管理的启示。作为城市管理的成功典范,新加坡成了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城市管理模式和方法。目前,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管理中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乱拆乱建、公平缺失等等,这些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国许多城市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面临的时空环境更加复杂,对城市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较早,在城市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管理模式,因此,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来审视我国的城市管理,进而完善城市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分离
“建管分离”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十分成功。该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分别由不同的相互独立的部门承担。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重建局负责,城市管理职能则主要是由市镇理事会行使。各部门之间除了定期进行交流外,一般相互不干涉各自的职权范围,权责明确,便于城市管理规范化进行。
2、城市管理实现法制化
新加坡城市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法制化的管理,这也是它成功的最重要经验。首先建立一套完备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同时,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很大,“严”字当头。另外,还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法纪监督稽查队伍和遍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监控网络。
3、重视宣传教育
新加坡政府认为法制化的管理只能“治标”,要真正“治本”需要从根本上减少城市环境的破坏行为,这就要依赖于广泛的宣传教育。因此,政府不断以各种形式对其居民进行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各项法律规章、维护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4、城市管理单位与居民有效沟通
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要负责机构—市镇理事会,把居民、城市管理中的承包商、基层领袖和政府部门都看作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始终保持着有效的沟通。市镇理
事会定期与建屋局、环境发展部等相关的政府部门举行会谈,通过宣传海报、布条、教育手册以及主办大型的活动来教育居民,同时还通过与基层领袖的定期会面以了解居民的问题和需求。
5、政府官员以身作则
新加坡城市重建局、建屋发展局、公园及康乐局、市镇理事会等公用事业局的工作人员每天巡视公园、绿地、街道等,对有损坏或者不合要求的地方及时进行整治。新加坡的总理也对环境卫生、绿化及整个城市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视,经常亲自上街巡视,亲自检查。因此,政府官员的重视保证了新加坡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的借鉴经验
1、借鉴可能性
城市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属性,才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我们认为,英美国家城市无论在经济、人口,还是在文化传承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性较大,可借鉴的地方不多。相反,新加坡作为亚洲国家,与中国城市具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加坡为城市国家,城市化率非常高。自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后,城市化率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两者在城市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共性;第二,新加坡经济较发达且保持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中国改革开改三十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取得较好成效,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还实现了“率先突围”。因此,两者城市发展思路有其一致性;第四,新加坡的人文历史具有中华文化的渊源,其城市建筑也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中国城市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两者的城市管理文化也有相通之处等。因此,两者的城市共性,决定了两个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
2、先进经验
我们总结出新加坡城市管理中可以值得我国城市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理念先进。新加坡城市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法治保障。在以人为本方面,新加坡致力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加强“花园城市”建设。在服务优先方面,新加坡政府树立亲商思维、服务理念,政府行为要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在加强法治保障方面,新加坡强调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特权,法律之上没有权威;二是城市管理体制科学。新加坡城市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国家发展部等行政部门之间职责是法定的,有关部门下属的多个法定机构,均由议会授权设立。新加坡城市管理协
调有力,成立了“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在拟定政策、综合协调有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加坡考评监督制度严格,其考评项目非常体系化,对每项指标都有十分具体的评分标准。新加坡社区自治程度高。新加坡政府在城市管理上很有特色的一点就是社会和公民角色的确立,它将城市划分为5个社区,并设立社区发展理事会,在推动社区自治和参与城市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法制环境健全。新加坡城市管理的法制化水平较高,建立了一整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没有回旋余地的法律体系,立法严密,执法严正。
总的来说,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是符合城市管理发展需要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改革与完善。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组建城市综合管理机构。我们有必要整合市与市有关规划、土地、市容等方面的协调机构的职责,由两地政府共同设立城市综合管理机构,指导两市城市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编制两市城市管理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协调实施,监督检查两市城市管理工作,负责两市城市管理考核,指导城市管理执法局执法工作,负责城市管理数字化管理与应急处理等。相关组建工作可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工作方案,报有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欧美城市管理中普遍适用的以“企业家政府”和“虚拟政府”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我国城市可以大胆借鉴,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引人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顾客至上意识,通过委托、招标、租赁、承包等形式,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转移给企业、社区和私人机构,政府只负责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管理标准制定、价格监督和服务质量监督,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实行企业化管理,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承担市政设施的招标、监理、鉴定等专业性工作,在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
第三,提高城市管理社会化参与程度。从城市管理的发展动向可知,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可以更新城市管理的观念,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因此,我国城市应着力于建立政府主导,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机制,实行城市管理市民听证制度,让市民从决策、执法、监督全过程参与城市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方案的科学性和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市民自觉参与城市管理、自觉遵守城市管理规则的积极性,因为来自于社会的规则,能最大程度得到群众的遵从。另外,我们还要发挥城市管理专家顾问组的作用,广泛吸纳专家和社会意见,择优配置社会智力,充分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城市管理社会化。
第四,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一方面,继续探索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建议由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牵头,进一步明晰我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行政处罚权范围的界限,明确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之间职责分工,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监督制度,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另一方面,建议对城市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疏理,做好立、改、废的衔接,以利于城市管理法制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同时,建议由市政府组织对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执法情况进行检查,完善监督措施,推进法治城市建设进程。
第五,挖掘城市文化的独特价值。在城市管理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国城市文化潜在的社会经济价值,凸显城市文化要素,张扬城市个性。
第三篇:国外农业产业化经验与启示
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及启示
郭生河
(龙岩市农业学校福建龙岩364000)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本文列举了美国等国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通过分析,对如何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得到了一定的启示。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验启示
农业产业化,国际上通常称之为“农业一体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和龙头企业带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公司、农户和基地相结合的农村经济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一体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1.1 美国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美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20世纪五十年代,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高度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产业化大格局已全面形成[1]。其经营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农业的合同制经营。这种形式是通过工商运输大公司与农场主签订合同的办法,把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与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联结起来,形成产供销(或产加销)的有机综合体。美国的绝大部分农产品如饲料、肉鸡、水果、蔬菜、蛋等都是根据合同生产的。二是农场主合作社经营。这种形式是由若干农场主自愿联合组成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联合经营农业。这种合作社并不改变家庭农场的经营地位,它主要为农场主提供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收购、销售、储运、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服务。三是农工商综合企业。这种形式是指大公司(工业、商业、或金融垄断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大农场,并把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农业生产本身、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乃至科学技术研究等各个环节联结起来,组成有机的农工商综合体。这种农工商综合体的特点是实行完全垂直一体经营,生产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经营规模也较大[2]。
1.2 日本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一个群岛国家,农业经营的土地规模十分狭小,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的家庭个体经营为主[2]。日本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产业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成功地创造了一条不同美、英、法、德等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小规模家庭经营
1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日本如此之快地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的作用是息息相关的。日本农协是一个具有二重属性的农业合作社,一方面它是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的经济组织,另一方面,它又是政府借以推行农业现代化及其他农业政策的中介机构。农协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开展一系列的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比如:农协组织可以为组员集中采购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价格上可以得到优惠。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农协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发展农业和农村社区福利,开展了包括对农业经营进行宏观和微观上指导、生产资料购买、资金存贷、农产品仓储、运输、加工、销售、保险,以及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关的问题研究、出版和教育活动,深受农民的欢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日本农协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这与日本政府对农协在税收、价格、信贷、流通以及设施等方面,有许多优惠政策,给予补贴有关[3]。如:在税收上,日本对农协法人采用特殊税制,农协所得税率为23%,事业税率为8%;而一般企业的所得税率为40%,事业税率为12%,等等。
1.3 泰国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泰国是我国的近邻,经济上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泰国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在GDP中所占比重一般为50%--60%。泰国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是实施农业工业化战略,并经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实施战略的突破口和关键。其经营形式主要有:农业合作社;“政府+公司+银行+农户”经营模式;家庭农场生产模式。农业合作社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由农民自愿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并为农户提供有偿服务的。政府不干涉合作社具体事务,但在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合作社在实际运行中尽可能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提高了经济和政治地位。“政府+公司+银行+农户”经营模式实现了政府、银行、公司和农户四者之间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和紧密合作,这有利于用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分散的农户进行农产品生产,发展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家庭农场在泰国具有相当的规模,这些农场经营管理水平高,技术先进,商品量大,在农村商品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4 荷兰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荷兰是一个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的发达国家,享有“欧洲门户”之称。荷兰虽然农业人口少,农业增加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它却是一个农业和农村发展非常成功的国家。农业为国民提供了丰富的高质量的食品,农业净出口要占全部产品净出口(不含服务出口)的90%左右[3],是世界上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这主要得益于它充分采
用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发展高效农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荷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大农场经营,实行高度集约经营和专业化经营;二是农业合作社组织。荷兰采取以家庭农场为主的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模式,一方面是因为荷兰人多地少,特别是农用地的缺乏;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人口少,大约71%的农场平均不到2个劳动力,但是,农民普遍接受了较高文化教育,国家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机构也十分发达,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合作社组织是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广泛存在并作用于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领域。合作社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5 以色列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该国不仅耕地少,而且水资源严重缺乏,气候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然而,以色列的农业却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以色列农业的成功主要是得益于其因地制宜地走自己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以色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重要措施和根本保证,除此之外,还与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低息贷款等措施直接或间接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宏观调控及建立农业区域合作组织和农业专业组织等支撑与服务体系是息息相关的,这些措施都促进了以色列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有效地发展。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启示
纵观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做法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的集约经营,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产品商品化、企业规模化、管理企业化和服务社会化的经营方式[4]。借鉴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经验,对提高龙岩市及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 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要积极扶持和引导
国外的经验表明,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政府部门通过制订政策、提供低息贷款等措施直接或间接地对农业生产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如,(1)政府给合作社各种优惠政策。(2)实施农业信贷支持政策。(3)采取低税收优惠政策。因此,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部门要制定和落实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关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和引导。
2.2 重视大型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培育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是关键环节。它一方面连接着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连接着生产基地的千家万户,担负着开拓市场、疏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供服务等综合功能。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竞争能力的大小和带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成效。例如,泰国正大集团就是农业产业化的最佳典型。
2.3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本质,是维系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在美国,通过农业的合同制经营、农场主合作社经营和农工商综合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和利益调节机制,使农业生产的供、产、加、运、销等部门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泰国,特别是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形式,把小农的个体经营纳入公司社会化大生产的协作范围,并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在荷兰,农村家庭农场与合作经济组织为了各自的利益和效益结成利益共同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2.4 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
从各国农业产业化的成功实践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国家,合作社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从基层到全国都比较健全,这些合作社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得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占据着重要地位。例如,在美国,有5/6的农民参加了合作社,而家庭农场一般都参加几个不同性质的合作社,平均每个农场参加2个合作社;在荷兰,每人平均至少是3—4个合作社的成员;泰国70%的农民参加了农业、土地、渔业等各种合作社,另有奶牛、农产品、菠萝等合作社;以色列80%的农产品是由集体或合作组织生产的。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和帮助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2.5 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是基础
纵观国外农业产业化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都非常突出,这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化农业的国家,其通过长期演进,已形成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带等10个各具特色的农业带。在美国50个州中虽然有37个州从事商品蔬菜生产,但主产区比较集中,并且形成西南冬季蔬菜基地、中南冬季蔬菜基地、东南冬春早熟蔬菜基地和北方冷凉蔬菜产区四大产区,以上
四大产区的蔬菜产量约占美国蔬菜总产量的90%左右[3];荷兰是农业产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区域化布局突出。全国由西向东已形成了三个主要生产带,即西部沿海园艺生产带、中部奶类生产带和东部、南端畜牧生产带[2]。各地发展农业产业一定要根据实际,以行政区域为基础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区域化布局,集中连片种植。
2.6 农业服务社会化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农民进入市场都是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一般是通过合同方式将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服务统一起来,形成综合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如在农工商综合体系中,农业生产者一般只从事某一项或几项农业生产作业,而其他的工作都是由综合体提供的服务来完成。这种一体化的全程服务,不但经营风险大幅减少,而且也使综合体的整体效率大大提高。例如,在美国,农场主的某种需要通过打电话就可经按时得到高质量的服务。
2.7 加强教育,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教育是强国之本,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必由之路。例如,以色列就非常重视教育,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高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以色列的文盲率只有1%,高素质的农民不仅能很快地掌握新的农业技术,而且能在实践中创造和发明新的技术和方法。这是以色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有力保证,也是以色列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荷兰的高效农业之所以取得举世关注的成效,这与其重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是紧密相关的。因此,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就必须加强教育,特别是对农业人口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掌握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 何肃雅.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花生产业进程[J],河南农业,2005,(5):34-36.[2] 赵保佑,张成智主编.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4.[3] 赖作卿 著.产业分化与企业成长—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1.[4] 胡雪梅,王滨等.国外农业产业化对中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4.4.作者简介:郭生河,男,1964年生,龙岩农校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遗传育种学的教学工作。联系方式:***;guoshenghe45@sina.com
第四篇:国外煤矿先进安全管理经验的启示
国外煤矿先进安全管理经验的启示摘要:本文借鉴了南非、美国、德国等几个煤炭工业较为发达国家在立法、监管监察、教育培训、技术支撑方面的先进安全管理经验。从体制机制、责任落实等环节系统剖析了导致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原因。最后,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了通过完善法制机制、推广先进煤炭企业管理模式来逐步改善我国煤炭安全生产现状的几点建议。关键词:煤矿;国外;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启示引言:
煤炭是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主体。作为基础产业,煤炭工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总体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众所周知,中国的煤炭产量全球第一,百万吨死亡率则远高于美国、南非、印度等国家。虽然我国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但事故多发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直接影响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国外煤矿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坚持以人为本,把安全摆在煤矿一切工作的首位。
一 国外煤矿先进安全生产经验
(一)健全完善的安全法制。南非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煤矿事故也是频频发生,每年死亡人数都上千人,一次死亡上百人的重特大矿难有上百起。针对此严重局面,1987年南非组织专家对事故的性质、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首先加大煤矿安全立法,依法管理煤矿安全。南非没
有非法采矿,若发现违法开采的由警署依法拘押,否则,追究警察局的渎职行为。目前,南非煤矿事故多发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死亡人数大幅下降,百万吨死亡率进入先进国家的水平。
2美国煤炭行业能有现在较高的安全生产水平也是从立法开始的。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都比较落后,美国煤矿处于安全事故多发期。1910年,美国设立了矿业局,进行矿山安全生产方面的研究。1913年成立劳工部,其主要职责之一是矿山安全生产管理。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联邦煤矿安全法规,规定由内务部矿业局对煤矿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建议。1969年,联邦政府制定了新的美国历史上最严格、最全面的煤矿安全法规《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从此,美国煤矿业生产走上事故低发率的阶段。1993-2000年的八年间,整个煤炭行业没有发生过一起死亡三人以上的事故。
(二)独立严格的监察机制。
1美国有着独立的安全监察机构,煤矿安全监察员与煤矿无任何隶属关系,他们必须具备煤矿和现场工程师的资格,每年到安全培训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进修。各地的联邦安全检查员,每两年均会对调轮换。只要煤矿发生一起3人以上的死亡事故,必须由联邦从外地调监察专员对事故进行调查,而当地的联邦及州政府安全监察员不得参与事故调查处理,保证了执法的严肃与公正。
2为保证煤矿安全生产法规切实执行,德国建立了严格的四个层次的执法监督机构,即州政府设立企业经济能源与交通部,州下设专
职矿山与能源管理处,各区设安全监察部,另设煤矿行业协会。这些机构从不同角度对煤矿安全生产实施监督和监察,共同协调处理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问题。这样,煤矿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事故隐患,都能被及时发现和消除。
3严格的上岗培训教育。
在德国,政府规定所有矿工都必须经过至少3年的矿业院校及矿山实际工作的培训。工作中,还要定期接受安全再培训。长期没有安全事故记录的员工还会获得增加工资的奖励。同样,美国法律均对采矿从业人员的培训作出了详细规定,包括经营者在内的所有矿山人员都必须接受岗前培训,而且在工作期间每年也要接受再培训。4先进适用的技术支撑。
任何一个安全生产事故低发的国家都充分说明了专业化的技术支撑保障在控制重大灾害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等均设有国家级的技术支撑机构,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为矿山企业提供安全方面的工程技术性帮助,负责矿山安全与健康领域的应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为采矿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提供新技术、新成果。
二 我国煤矿事故多发原因剖析
(一)体制不顺,监管监察存在漏洞。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煤矿行业的监管监察力度在不断的加大,监察体制机制也在逐步完善,但不能否认仍然存在漏洞,给投机者留下可乘之机。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省以及地方的煤监局或行业管
理部门的综合或专项监察例行公事,监管监察流于形式;二是地方监管单位与大型煤炭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利害关系,执法活动的严肃性受到挑战;三是为了保证工作业绩,监管单位存在掩盖监管地域安全生产事故的现象;四是监察队伍职业道德欠佳,执法过程中腐败现象较为严重,降低了企业重大隐患整改的严肃性、强制性。
(二)煤矿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
煤矿企业主体责任意识薄弱,直接导致重特大事故频发。一是安全投入不足。虽然近几年,通过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等手段,安全投入有大幅度增加,矿井生产条件有很大的改观,但仍有部分企业尤其是小煤矿不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安全欠账较多,严重影响安全生产。二是管理混乱,责任落实不到位。大多数煤矿管理机构不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安全给生产让路,导致责任落实不下去,安全监管难度加大。三是煤矿技术人才匮乏。由于对人才强企重视不够,许多矿井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或非常少,加之相当一部分煤矿业主、煤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少、能力差,煤矿安全缺乏管理技术保障。四是从业人员培训走过场。煤矿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安全意识差、违章事故频繁,其根源就是全员培训力度不够,大多数培训都是走过场,疲于拿证,应付检查,给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
(三)自然条件恶劣,技术更新滞后。
随着煤炭开采强度及深度的不断加大,水、火、煤尘、瓦斯、顶板冲击地压等自然灾害对安全的威胁愈加严重,生产过程中诸如低透
气性煤尘瓦斯抽放、深部煤层冲击地压等很多技术难题得不及时有效的解决,事故发生征兆的预知性、可控性无法准确把握。
三 提高国内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启示
1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法制、机制体系
不断加大煤炭行业安全立法,逐步建立以《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为核心的矿山安全法律子体系[5]。在执法监察机制上要有创新,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腐败现象的发生。比如在组织执法监察时,从不同的地域抽调专业监察人员及纪检人员,对执法队伍及被监察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约束等。进一步加大对安全生产事故责任人员的处罚力度及提高工伤死亡的赔偿标准。
2总结煤矿企业先进成熟管理经验与模式,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在党中央与国务院的重视下,近几年煤炭行业的发展变化很大,主要表现在煤炭企业生产积极性较高、安全生产状况稳步改善、企业管理水平逐步精细、职工素质进一步提高,但不能忽视,仍有很多煤炭企业,尤其是中小煤矿生产组织管理粗放,重生产、轻安全,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来驾驭企业的运行,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亟需在煤炭行业全面推广适应性、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模式,强制企业重视并实践先进的精细管理,逐步实现从落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安全型管理转变,提高整个煤炭行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四 结论
国外煤矿的安全生产先进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彻底改变事故多发现状,必须从国家的立法、监管监察机制,企业的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培育等主体责任落实上获得突破与创新,方能不断夯实煤矿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实现我国煤炭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国外高职院校就业管理经验的启示
(二)国外高职院校就业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与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在校企合作方面,美、德两国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关起门来办教育,使大学生培养严重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要,导致相当部分大学生动手能力差,毕业后不受企业青睐,难以就业。我国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研究和预测,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和企业、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应该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更早地树立自己的职业观, 在课程设置方面,削减一些与本专业无关或与本专业就业关系不大的科目,同时也应该加强通识教育。可以尝试吸收和借鉴国外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结合本国高校和企业的实际,探索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2、建立全程化的、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指导模式(183页)
德、美两国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他们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求职择业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此外高校把就业指导和咨询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职业和岗位予以肯定,投入大量的就业指导经费,重视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管理队伍的建设,其就业指导师一般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多年从事社会工作的经验,并具有很强的心理咨询分析能力,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和个性化的指导。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基本属于“临阵磨枪”型的短平快模式,大多只向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内容仅限于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技巧培训、就业政策指导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内容。而忽视对在校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职业准备的前期指导,使毕业生仓促走上社会。
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构建全程化的、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指导模式势在必行。从大学生入学开始,依据大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等方式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大学生分年级、分阶段地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目标,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强化就业技巧,使大学生以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熟练的实践技能走向工作岗位。
3、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辅导
美国就业指导以“职业生涯理论”为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与学生职业生涯贯通起来,强调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
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辅导是大势所趋,职业生涯辅导引导学生以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个人的职业选择,对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进行设计,并制定相关措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辅导涵盖了职业指导、学生个人发展、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等重要内容,将视点从关注学生择业期的一个点扩展为对人一生发展的关怀。在职业指导期间,个体在就业期是被动地适应职业。在职业生涯辅导过程中,个体则将自己调整为经过对自身深入的分析与对职业的成熟思考,从而主动地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