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微博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19-05-12 06:3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外微博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外微博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篇:国外微博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微博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来源:中组部党建研究网添加时间: 2012-8-16

2010年以来,微博不仅在全球发展态势迅猛,而且在政治参

与、组织动员、新闻传播、意识形态斗争、舆论引导等领域引发

了诸多变革,目前我国各网站微博用户总和已近3亿,成为全球

微博用户第一大国,微博管理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中的重要

问题。从全球来看,加强微博管理是各国的共同趋势,我国有必

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做法。

一、国外微博管理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各国不断加强相关法规建设。近年来,包括美国等西方

国家在内的不少国家都在制定和完善有关微博治理的法律、法规,主要体现在:一是专门针对微博制定法律法规;二是完善涉及微

博的其他相关法规。美国曾陆续颁布超过130项互联网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被认为是拥有互联网法律最多和最重视互联网

管理的国家之一。

(二)多个国家在实践中以多种方式探索微博实名制。尽管对

微博实名制还存在一些争议,但不少发达国家仍在以各种方式不

断探索实名制。在美国,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和谷

歌新推出的“谷歌+”社交服务,都是实名制的严格执行者。日本

虽然至今尚未作出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决定,但普遍采用IP地址备

案和手机实名注册等方式的准实名制。

(三)严厉打击微博谣言、网络恐怖行动。近年来,Facebook、Twitter和其他社交网络在印度成为恐怖分子、民族分裂分子使

用的工具。针对这一问题,印度政府2008年修订的《信息技术

法》规定,对在网上散布虚假、欺诈信息的个人处以罚金或最高

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对利用计算机技术破坏印度领土完整、主权

统一、国家安全或对人民实施恐怖行为的个人或团体,判处有期

徒刑甚至终身监禁。

(四)强化网络运营商的管理责任,完善网络内容过滤监管机制。澳大利亚采取了严格的网络过滤监管措施。2008年,澳大利亚开始对网络内容进行等级分类,并进行网络过滤。根据这个审查计划,澳大利亚的网络服务运营商被要求强制性屏蔽那些“拒绝被分类的内容”。

(五)新闻从业者的行业规定日趋严格。针对媒体从业者在微博发信息所产生的问题,美国、英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守则和规定加以严格管理。如路透社要求记者们要三思而后“贴”,并在《网络报道守则》中对记者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规范;美国《华尔街日报》对于记者如何使用Twitter和SNS等社会性媒体也有类似的规定。在这方面,西方不乏媒体记者或主持人因为在微博上发表敏感言论而被迫辞职或遭惩罚的案例。

二、当前我国微博发展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国拥有最大、最复杂的微博空间,舆论引导难度大。微博在我国发展迅速,用户庞大、身份复杂,并具有强烈的表达和政治参与意愿,因而容易滋生不良的舆论导向。

二是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微博成为各种利益群体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国处于矛盾多发期,一些利益群体把开放的微博作为诉求权益的主要渠道,某些无序的表达和政治参与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诸多线上纠纷有演变为现实冲突的趋势。

三是缺乏经验,治理难度大。由于微博是新生事物,在微博管理方面我国还没有经验,也缺乏相应法律规范,治理难度大。四是匿名注册,微博用户自律差,自由度过大,谣言泛滥。我国互联网自开通以来主要采用用户匿名注册的方式,给网民以极大的自由度,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在匿名的环境下,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盛行,导致微博谣言、诽谤、攻击泛滥,甚至还存在网络非法结社、组织社会行动的现象。

三、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微博治理之道

(一)要从政治稳定和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微博管理。西方舆论大肆炮制“2012年中国动荡年”、“中国崩溃论”,并不断叫嚣要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在我国推行“阿拉伯之春”。因此,要加强微博的建设和管理,避免微博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维护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社会稳定。

(二)借鉴他国经验,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为促进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根据本国国情进一步制定完善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法规体系。北京市于2011年12月16日正式公布施行《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这是我国微博发展管理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

(三)不断完善微博实名制。从《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实施情况看,用户身份实名认证有利于净化微博空间和促进微博健康发展。立足长远,应进一步扩大网络实名制,同时完善网络实名制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避免出现用户隐私泄漏和信息安全问题。

(四)提高微博运营商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管理责任。商业网站是推动微博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微博网站只有打造公众信任的微博品牌,才能赢取长远的经济利益。

(五)完善微博内容审查机制。从各国的微博管理经验看,没有一个国家的微博有绝对的言论自由。目前我国的微博舆论已经不是自由不自由的问题,而是自由严重过度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内容审查机制,打击淫秽色情信息、侵权信息、政治性攻击言论和各类谣言,同时大力治理网络水军。

(六)加强规范媒体、媒体人士和“意见领袖”的微博使用。国外媒体对于媒体从业人员的微博言论有着严格的限定。对此,我们可适当借鉴,规范媒体、媒体人士和“意见领袖”的微博使用,特别是要引导那些“粉丝”达到一定数量的“意见领袖”负责任地发表言论。

(执笔人:刘瑞生)

第二篇:国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煤矿安全★

国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何刚张国枢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淮南市,232001)

摘要分析介绍了几个典型国家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帄及经验,提出了对我 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启示。

关键词煤矿国外安全生产启示国外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与安全管理水帄 1.1煤矿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健全

从世界发达国家实现安全生产事故低发的成功 经<验看,专业化的技术支撑机构在控制重大灾害中 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英国、日本、法 国、俄罗斯、德国等均设有国家级的技术支撑机 构。例如,美国的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MSHA)下设有匹兹堡安全与健康技术中心、国 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和认证中心等科技支撑机 构。其中:匹兹堡安全与健康技术中心下设粉尘、矿山电气系统、矿山事故处理、矿山废料和土工工 程、自然和有毒物质、顶板控制、通风等7个部(所),负责在MSHA实施监察时向其提供技术支 持,对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并对事故的抢救工作 提供技术和装备的支持,为矿山企业提供安全方面 的工程技术性帮助。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主 要负责矿山安全与健康领域的应用技术的开发和研 究,为采矿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提供新技 术、新成果。

这些发达国家的煤矿生产技术支撑机构性质上 均为社会公益型,依靠国家政府拨款,开展独立的 事故分析鉴定、现场验证以及事故预防基础研究。在技术手段上,一般均具备一流的大型试验验证设 备设施,并拥有用于宏观管理的数据库系统和事故 模拟仿真的软、硬件条件,煤矿生产技术支撑体系 十分健全。

1.2煤矿安全检查执法严格

(1)在美国,有关矿业安全的法律法规制度科 学

严密,可操作性很强。1977年通过的《联邦矿

国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业安全与健康法》,其确定四大原则:一是安全检 查经常化。每个矿井每年必须接受4次安全检查。二是实行事故责任追究制。特别是伤亡事故,蓄意 违法的责任者将被罚款和判处有期徒刑。三是安全 检查

“突袭制”任何提前泄露安全检查信息的人, 可能被罚

~ © 1994-2010

款和判处有期徒刑。四是检查人员和矿业 设备厂商供应者均负连带责任。监察人员出具误导 性的错误报告,矿业设备供应不安全设备,都可能 被罚款和处以有期徒刑。其次,安全监察人员权大 责重。在执法领域,美国煤矿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强 调独立性,在机制上防止检查人员与矿主、地方政 府形成利益同盟。各地联邦安全检查员每两年必须 轮换对调,任何煤矿发生了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 故,当地的安全监察人员不得参与该事故调查,而 由联邦办公室从外地调派安全监察员进行事故调 查。根据法律,安全监察人员如果发现事故隐患,有权责令煤矿立即停止生产,如果泄露检查信息或 误导调查,则可能被判刑。

(2)德国煤矿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制定上 也

是十分严谨的。特别是他们的执法部门,执法严 格,一丝不苟。《煤炭安全法》是联邦宪法的一部 分,各州还有自己的法律法规,形成了完整的法律 体系。德国的煤矿安全监察中,有三支安全监察队 伍定期或不定期对矿井进行巡查。国家安全生产部 门人员每周都突击检查井下安全,矿工投保的工伤 事故保险联合会的安全专家不定期到井下巡查,矿 山安全管理人员全天不间断地检测井下安全,每支 队伍执法都非常严格。

(3)英国早在1843年就成立了矿山安全监察

局,作为政府监察机构管理私营矿山,重点对煤矿

生产进行监察,确保最高安全水帄,进行事故调 查;提出各种条件下的安全作业方法;对矿山安全 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提出建议,并与有关国家 和国际安全机构开展合作等。矿山安全监察局成立 以来,矿山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逐年减少,成为世 界上井下开采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4)在加拿大,很多煤矿都设有由管理人员代

u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表和矿工组成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负责有关 安全的工作。该委员会每月进行一次严格的安全检 查,及时召集会议,提出检查发现的问题,并对事 故、事件和危险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提出改进建 议。

1.3实行强制性培训

(1)德国政府规定,所有矿工都必须经过至少

3年的矿业学校以及矿山实际工作的培训。在正式 成为矿山职工之前,必须通过矿山组织的集中的安,全生产培训。在工作中他们还要定期进行培训。长期没有安全事故的矿工还会获得相应的工资增长 奖励。

(2)美国《联邦法典》中的“矿产资源卷”对 采

矿业人员的培训作出了详细规定,包括经营者在 内的所有矿山人员都必须在上岗之前接受培训,而 且在上岗以后每年也要接受再培训。同时要求,各 矿山企业必须按照美国法律制定矿山培训计划,安 排培训课程并保存培训资格证明文件。矿山人员的 培训是由MSHA中的教育、政策和发展司负责。其下设国家矿山安全与健康学院和东西部的两个现 场培训中心,对矿主、矿工和安全监察人员进行培 训,每年的培训经费为1000万美元。在美国,MSHA集中或在有关网上发布矿难调查报告和安 全分析资料,供有关人员培训学习。

(3)加拿大将安全培训计划列为煤矿的主要工

作计划,每个矿都设有专门的技术培训机构,负责 制定和实施有关采矿的岩石力学、地质和地质力学 方面以及通风、井下支护、锚杆支护、详细的撤柱 计划及不稳定岩层顶板切割等课堂和现场的培训计 划,针对性很强。加拿大昆萨姆煤矿还明确规定: 每名作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都应做好当天安全 工作的充分准备,确保煤矿安全。

1.4强调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1)美国非常重视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运用,矿业采掘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很高。例如,推广 安全性比较高的长壁开采法和推广新型通风设备、68 坑道加固材料和电气设备等。同时,MSHA下属 的技术认证中心每月都在网上公布通过认证的新产 品目录,加以推广。

(2)南非是世界著名的矿业大国,采矿业是南 非

经济的支柱产业,采矿技术和设备都非常先进。南非自1993年组建矿山安全研究咨询委员会

(SIMRAC)以来,已投资12500万兰德用于矿山 安全

与保健研究,其中煤矿安全技术研究资金约占 20%,主要用于开发减少发生瓦斯和煤尘爆炸、预 防死亡事故的新技术研究和运用。例如,矿山通风 和冷却新

技术、最佳灭火技术、自备式自救器、地 下作业柴油机废气排放控制技术,以及减少煤矿瓦 斯爆炸的危险,改进连续采煤机采区巷道通风,减 少老塘和废弃地下场所瓦斯的产生、累积和散播的 新技术等。

(3)2004年,德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只有 0.04,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一直很重视煤矿安 全技

术的研发。在井下矿工可通过“数字眼镜”查 看出现故障的机器,电脑会给出非常详细的、有动 画演示的维修步骤,矿工不需要亲自去检查机器, 完全由电脑来自动识别物体,并检查和处理数据。矿山采用“全自动车自动选煤”先进技术,部分代 替了矿工执行危险工作,如在危险环境下分拣煤等 工序。通过“井下WLAN无线局域网系统”,大 大缩短因故障而停工的时间,提高了矿工排除故障 的效率,降低了危险概率。

国外煤矿安全生产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国外主要产煤国的煤矿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经

验值得我们借鉴,特别在安全生产监管和执法力 度、安全培训、生产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得力措施值 得我国学习。

2.1明确责任制,严格执法

首先,明确政府首长责任制和煤矿企业法人责 任制。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摆在更加重要的位 置,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强化煤矿企业安全 生产主体责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国务院 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建立并落实预防煤矿事故的 责任制,监督检查煤矿预防事故的情况,及时解决 煤矿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同时,明确安全生产监管 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监督检查和查处职责, 建立各部门联合执法的机制,安全监管监察、国土 资源、发改委、煤炭行业管理、工商管理与公检

中国煤炭第32卷第7期2006年7月

法、纪检监察等部门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其次,加强煤矿安全法制建设,严格执法。严 格执行《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把《小煤 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煤矿安全规程》等一系列 规章和标准的贯彻到位,把煤矿安全工作逐步纳入 比较健全的法治轨道。

2.2强化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

首先建立培训机构,推进煤矿安全培训标准 化建设。按照产煤区域,建立相应安全培训中心,大型、特大型煤炭企业都应建立安全培训基地,中 小煤

矿可以委托培训中心培训。可借鉴美国的做 法,开展矿区教育服务,充分利用培训资源,普及 小煤矿的安全知识培训。

其次,加强监察力度,取缔无证上岗。要严格 按照我国《矿山安全法》和《煤炭法》的规定,矿 山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未经安全,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矿长经依法培训合格,取 得矿长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安全监察部门应依法监察,并 对无证上岗的企业和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另外,要注重安全培训效果的评价。煤矿安全 培训工作应充分体现现代安全生产培训理念,利用 先进的培训手段,将安全培训的内容,贯彻到全体 从业人员心中,这才是安全生产培训的真正目的。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就成为评价安全培训效 果的客观要求。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煤矿生产单位,建立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认证资格、培训经 费、安全技术及装备的投入,以及事故伤亡情况等 方面的考核指标;要加大安全监管力度,采取定期 与不定期进行检查评价,全面提高矿业人员的安全 素质和安全意识,实现减少和消除事故的最终目 标。

2.3增加投入,提高煤矿科技水帄

通过政府和企业等多种渠道增加煤矿生产的安 全投入,抓好煤矿安全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不 断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安全设施,强制性 淘汰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与装备,有重点、有步骤 地对煤炭行业进行安全技术改造,提高本质安全水 帄。另外,国家要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和完善煤矿 安全生产科研机构,重点围绕煤矿瓦斯区域预测、地质构造超前探测、瓦斯爆炸预警、煤与瓦斯突出 和冲击地压的预测预报,以及矿井突水、火灾、粉

国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尘等主要灾害防治与重大事故抢险救援所需要的共,性、关键性技术和装备开展应用性研究,提高防 灾、抗灾和救灾能力。

2.4采取倾斜政策,解决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问题

专业技术人才是保障煤矿安全,保证煤炭企业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国家要充分利用 原煤炭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给予其优惠政策和经 济上的扶持,继续保持地矿类专业的招生。另一方 面,煤炭企业应主动加强与原煤炭院校的沟通与联 系,建立有效的培养和用人合作机制,利用设立专 项奖学金,提前签署培养就业合同,设奖、贷学金 资助贫困生等特殊措施引进人才;煤矿还应为学校 提供实习场

所,接受教师和学生到矿区进行社会实 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校企合作关系。此 外,践,建立产

还应大力推进煤炭企业的体制改革、产业结构 升级和技术革新,要抓住目前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好 的机遇,采取措施提

高煤矿职工的待遇,使煤炭能 留得住人才。

2.5加强矿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素质

创建丰富与独特的安全文化,如企业安全哲 学、现代安全管理、大众安全生命观、安全价值 观、安全思维、安全行为、安全法规和安全习俗等 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在矿区要树立“安全 第一” “安全为大” “安全至上” “安全超越一 切”的大安全观;要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煤炭企业 建设与发展的总体布局,组织开展安全文化研讨、演讲、宣传、文艺汇演和网络等多种形式,以矿井 为中心建设安全文化长廊,形成了有助于加强煤矿 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要把安全文化建设与干部考 核和职工工资挂钩,创新安全文化教育机制,充分 调动职工参加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加强矿 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素质,使煤矿安全工作 从根本上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 董维武编译.美国联邦矿山安全健康监察局26年的 成功经验[J ].中国煤炭,2005(6)

[2] 邵祥理.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煤炭工程,2006(3)

[3] 王军,汪达慧.论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帄的方法 和途径[J ].中国煤炭,2006(2)[4] 李学来.我国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煤炭,2005(6)(责任编

辑孔晋华)

第三篇: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班级:广告090

1姓名:孔祥玉

学号:2009112509

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今天我要谈的是新加坡的城市管理对我国城市管理的启示。作为城市管理的成功典范,新加坡成了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城市管理模式和方法。目前,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管理中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乱拆乱建、公平缺失等等,这些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国许多城市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面临的时空环境更加复杂,对城市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较早,在城市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管理模式,因此,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来审视我国的城市管理,进而完善城市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分离

“建管分离”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十分成功。该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分别由不同的相互独立的部门承担。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重建局负责,城市管理职能则主要是由市镇理事会行使。各部门之间除了定期进行交流外,一般相互不干涉各自的职权范围,权责明确,便于城市管理规范化进行。

2、城市管理实现法制化

新加坡城市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法制化的管理,这也是它成功的最重要经验。首先建立一套完备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同时,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很大,“严”字当头。另外,还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法纪监督稽查队伍和遍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监控网络。

3、重视宣传教育

新加坡政府认为法制化的管理只能“治标”,要真正“治本”需要从根本上减少城市环境的破坏行为,这就要依赖于广泛的宣传教育。因此,政府不断以各种形式对其居民进行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各项法律规章、维护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4、城市管理单位与居民有效沟通

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要负责机构—市镇理事会,把居民、城市管理中的承包商、基层领袖和政府部门都看作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始终保持着有效的沟通。市镇理

事会定期与建屋局、环境发展部等相关的政府部门举行会谈,通过宣传海报、布条、教育手册以及主办大型的活动来教育居民,同时还通过与基层领袖的定期会面以了解居民的问题和需求。

5、政府官员以身作则

新加坡城市重建局、建屋发展局、公园及康乐局、市镇理事会等公用事业局的工作人员每天巡视公园、绿地、街道等,对有损坏或者不合要求的地方及时进行整治。新加坡的总理也对环境卫生、绿化及整个城市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视,经常亲自上街巡视,亲自检查。因此,政府官员的重视保证了新加坡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的借鉴经验

1、借鉴可能性

城市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属性,才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我们认为,英美国家城市无论在经济、人口,还是在文化传承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性较大,可借鉴的地方不多。相反,新加坡作为亚洲国家,与中国城市具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加坡为城市国家,城市化率非常高。自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后,城市化率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两者在城市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共性;第二,新加坡经济较发达且保持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中国改革开改三十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取得较好成效,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还实现了“率先突围”。因此,两者城市发展思路有其一致性;第四,新加坡的人文历史具有中华文化的渊源,其城市建筑也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中国城市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两者的城市管理文化也有相通之处等。因此,两者的城市共性,决定了两个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

2、先进经验

我们总结出新加坡城市管理中可以值得我国城市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理念先进。新加坡城市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法治保障。在以人为本方面,新加坡致力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加强“花园城市”建设。在服务优先方面,新加坡政府树立亲商思维、服务理念,政府行为要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在加强法治保障方面,新加坡强调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特权,法律之上没有权威;二是城市管理体制科学。新加坡城市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国家发展部等行政部门之间职责是法定的,有关部门下属的多个法定机构,均由议会授权设立。新加坡城市管理协

调有力,成立了“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在拟定政策、综合协调有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加坡考评监督制度严格,其考评项目非常体系化,对每项指标都有十分具体的评分标准。新加坡社区自治程度高。新加坡政府在城市管理上很有特色的一点就是社会和公民角色的确立,它将城市划分为5个社区,并设立社区发展理事会,在推动社区自治和参与城市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法制环境健全。新加坡城市管理的法制化水平较高,建立了一整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没有回旋余地的法律体系,立法严密,执法严正。

总的来说,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是符合城市管理发展需要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改革与完善。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组建城市综合管理机构。我们有必要整合市与市有关规划、土地、市容等方面的协调机构的职责,由两地政府共同设立城市综合管理机构,指导两市城市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编制两市城市管理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协调实施,监督检查两市城市管理工作,负责两市城市管理考核,指导城市管理执法局执法工作,负责城市管理数字化管理与应急处理等。相关组建工作可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工作方案,报有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欧美城市管理中普遍适用的以“企业家政府”和“虚拟政府”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我国城市可以大胆借鉴,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引人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顾客至上意识,通过委托、招标、租赁、承包等形式,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转移给企业、社区和私人机构,政府只负责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管理标准制定、价格监督和服务质量监督,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实行企业化管理,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承担市政设施的招标、监理、鉴定等专业性工作,在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

第三,提高城市管理社会化参与程度。从城市管理的发展动向可知,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可以更新城市管理的观念,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因此,我国城市应着力于建立政府主导,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机制,实行城市管理市民听证制度,让市民从决策、执法、监督全过程参与城市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方案的科学性和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市民自觉参与城市管理、自觉遵守城市管理规则的积极性,因为来自于社会的规则,能最大程度得到群众的遵从。另外,我们还要发挥城市管理专家顾问组的作用,广泛吸纳专家和社会意见,择优配置社会智力,充分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城市管理社会化。

第四,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一方面,继续探索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建议由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牵头,进一步明晰我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行政处罚权范围的界限,明确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之间职责分工,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监督制度,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另一方面,建议对城市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疏理,做好立、改、废的衔接,以利于城市管理法制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同时,建议由市政府组织对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执法情况进行检查,完善监督措施,推进法治城市建设进程。

第五,挖掘城市文化的独特价值。在城市管理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国城市文化潜在的社会经济价值,凸显城市文化要素,张扬城市个性。

第四篇:探寻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城市管理的启示(写写帮推荐)

探寻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城市管理的启示

摘要:城市管理是工业化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大规模的城市管理建设,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城市管理水平达到56%,初步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三大城市群。尽管如此,由于我国的城市管理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不免出现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病端倪初露、城市管理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从国外的城市管理实践来看,城市管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管理的主要动力,因而城市管理必须与经济协调发展。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城市规模,变更城市建设观念,建设卫星城镇,分散城市中心城市人口压力。我国的城市管理还正处于上升阶段,必须加快中西部城市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推进城市管理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转变;控制大城市规模,加快中小城市发展。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实践;国外管理经验

第一章

我国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现状

1.城市发展速度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同国民经济一样进入了生机旺盛的时期。我国的城市化骤然加速。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9.9%,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预计为50%,三十年增加了三十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这在同等经济水平条件下的发达是不多见的。同时城市化数目从1978年的192个增加到如今的668个,其中百万以上大城市166个,城市人口从1978年的1724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5.9亿人,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了近乎三十倍。

2.中小城市迅速崛起

中小城市是指市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近年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县镇企业,大量的乡村人口开始涌入城镇,中小城市迅速发展。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近日发布,指出中国成建制的城市668个,其中地级以上287个,县级建制市368个。在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62个城市属于中小城市。就全国而言我国的中小城市数量大2160个,占全国的城市数量的56%。

3.初步形成了三大城市群

城市群是指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的联合体。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在沿海初步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

(二)我国城市化中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三十年来我国的城市管理成就斐然,然而我国的城市管理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现在已经凸显出来。具体来说我国的城市管理存在下列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水平低、城市病初露端倪。

1.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城市管理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与中部和西部地区形成明显的阶梯形状,城市管理水平的发展也表现出梯度状态。目前我国城市管理的发展速度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沿海快于内陆。

2.城市人口膨胀

城市人口膨胀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受城市承载力和城市功能的限制,城市对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都有一定的限制。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是推动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管理,我国城市人口正在以每年1800万的速度增长,预计从2005年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预计将从5.6亿增加到9.1亿。大规模的人口集中到城市给城市的的就业医疗卫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城市交通拥堵

交通拥堵是典型的“大城市病”。这种城市病的主要特征是:一是潜伏期长,一般在20至30年;二是一旦爆发,就迅速转移并形成“城市管理综合症”。交通拥堵的病因源于城市功能紊乱。这种状况多发生在全国的一线城市,以北京为例,2009年末,北京全市实际常住人口1972万,流动人口超过千万,这意味着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的目标提前10年被突破;北京市每增加1个人,每日交通出行量增加2.64次,新增交通供给能力将很快被人口增量所抵消,六环路以内地区日行总量已达3500万人次。人口快速增长,交通超负荷运行、城市急速扩张,给城市的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4.城市住房困难

伴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住房需求迅速增长,高房价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高房价日益蔓延。2011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5.1%。特别是北京、上

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和一线城市更为明显。央行公布调查显示,超过70%的居民认为房价“过高,难以接受”。高房价将拉低城镇居民生活幸福感、城市生活功能逐渐被弱化,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埋下潜在危机、抑制社会中间阶层扩大、加剧城市社会矛盾.5.城市环境恶化

目前,中国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远超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二是城市空气质量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三是城市固体废物排放量巨大,符合环保要求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二次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在50%的垃圾处理率中只有10%达到无害化处理,大多数垃圾只能简易填埋,使一些城市陷于“垃圾围城”的境地;四 是有毒有害的有机物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危险废物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各类污染已经由城市蔓延至小城镇和乡村。

第二章

国外城市管理趋势

在探索城市管理的实践中,尽管西方各国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但从总体而言,呈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大趋势:

(一)人文管理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管理向更加人性化方向发展。城市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落脚点。现代城市管理以人的自我控制、自查自律为管理的主要手段,是一种具有现代管理意识和人文精神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它依靠思想文化的灌输,价值观念的认同,感情的互动和良好风气的熏陶。

(二)科技管理趋势

科技的发展将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性,为城市的科技化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条件;信息化也将带来城市各方面管理的科学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普遍将信息和网络技术作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民主、法制管理趋势

民主制度与法制建设不可分割。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可以更新城市管理的观念,参与某些重大事项的决策讨论,建立市民新的价值取向,以及用现代城市文明准则规范市民的行为方式,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城市管理模式法制化也是现代城市管理模式的重要

趋势,随着法制化进程加深,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必然成为城市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由于法制有强制性、规范性和稳定作用,它能起到行政手段、经济方法起不到的特殊作用。城市管理涉及面广,许多内容交织交叉,需要运用法律的手段加以规范,通过制订全国性或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城市管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与范围。

第三章 国外城市管理对我国基层政府的启示

——创新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模式

(一)创新工作思路,实施市容长效管理机制

管理是整治的延续,更是巩固和提升城区环境整洁有序的关键。把加强城市管理,创造更加宜居的人文环境,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把科学化、精细化体现在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把市容环境整治、管理、巩固好,让群众长期受益。

1.理顺管理体制

实行大部门制。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整合优化组织结构,组建市容和园林,统筹协调市政、环卫、综合执法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强化属地管理。坚持把加强市容管理作为街道的重要职能,建立以街道办事处、辖区各单位、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为主体的工作网络,努力形成属地管理、部门履责、共建共享、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明确部门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分工,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和管理空白等问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城市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例会,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研究,限期解决。

2.建立“六大员”网格化管理机制

合理划分网格。通过深入调研,按照科学、高效、便捷的要求,结合实际,把全区划分为街级管理网格。为便于作业管理,深化完善万米网格管理,将街级管理网格按照居委会四至范围划分为社区级管理网格,确保管理质量和效率。明确工作标准。制定组织管理、道路环境秩序、道路环境卫生、居民区环境、园林绿化、市政道路、道路交通安全、建设和拆迁工地、路灯照明、夜景灯光及海河和津河等网格化管理十项标准,确保职责明确,管理到位。落实责任到人。按照划定的网格区域,在每个网格内设置了保洁员、设施管理员、综合执法

员、菜市场管理员、巡查监督员、考核监督员等“六大员”。保洁员、设施管理员、综合执法员、菜市场管理员为各单位一线管理或作业人员,负责本单位承担的管理和作业任务;巡查监督员由环卫、市政、综合执法、交管等相关责任单位派出人员组成,对本单位一线管理或作业人员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整改并实施考核;考核监督员由市、区、街分别派出,按照属地管理要求,对各责任单位进行考核,确保每一条道路、每一片绿地有人管、有人问。加强管理监督,在各社区居委会和繁华办统一悬挂管理网格责任分工一览表,内容包括每一条道路、每一个居民院落城市管理事件、部件的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维修、养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信息采集责任人,保证网格化管理公开、透明。在各网格内设置“道路和居民区城市管理监督信息牌”。道路信息牌插放在每条道路中间位置的绿地内,居民区信息牌设置在居民区出入口处的明显位置,信息牌将管理责任单位和“六大员”姓名、联系电话及网格管理单位、指挥中心的监管电话全部公开,采取专项检查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方式,使市容管理全方位、全过程处于群众监督之中。

3.提升精细化和机械化水平

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对占路经营的困难户、残疾人进行全面调查摸底,通过建立专业市场引导一部分,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解决一部分,通过制定标准规范一部分,通过严格执法取缔一部分,最大限度减少“六小”回潮反复问题。对垃圾箱桶进行编号,实施垃圾箱桶专人巡回保洁制,确保垃圾、渣土得到及时处理。实行道路分等级、勤务划区域、巡查不漏点的管理新模式,确保道路环境秩序井然有序。大力提升环卫作业水平。加大对环卫设施的投入力度,引进电动机扫车和专用电动三轮保洁车,不断提高环卫工人和保洁队员的待遇,降低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稳定环卫和街道保洁队伍,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环卫作业的质量和效率明显。

(二)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进程

市场化是推进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有效形式和发展方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探索干管分离,努力提升市容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1.推进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市场化

对市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办。具体工作中,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拨出专项经费,通过招投标,引进公司,由专业信息采集员负责对区域内的市容面貌、环境卫生、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等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后通过城管通手机及时上报并督促解决,改变了过去市容管理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促进了市容监管的公平、公正、公开。实行市场化运作,步入了信息快速上报、快速处置、快速解决的良性循

环轨道。

2.推进繁华区环卫管理市场化

通过公开招标引进了物业公司,负责卫生保洁,实行全天候扫保作业,对石材路面实施高压冲洗,清理辅路及卫生死角,维护公共设施、马路家具、绿地的清洁,保持繁华地区优美整洁的市容环境。

3.推进环卫公厕保洁市场化

按照市场准入和招投标管理程序,聘请专业招标代理公司对公厕招标事宜进行商讨,对符合环卫资质的社会企业进行严格审评,公开、公平、公正的开展招投标,最终选定维善保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全区公厕的保洁和维护。政府管理部门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等各种手段,加强对作业单位的指导、管理和监督,确保保洁质量。通过市场化运作,公厕作业质量明显提高,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实现了零投诉。

(三)加强监督考核,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不断建立完善市容管理的长效考核监督机制,努力构建决策、执行、检查、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

1.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信访投诉、督查督办、工作例会、效能问责、考评公示、兑现奖惩等六项制度,使市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对作业单位的工作进行量化。明确规定,信息采集员每天巡视检查繁华地区和重点地区、主干道路、次支道路和里巷道路,每周对居民区巡视检查2次。实施多层面的巡查检查。聘请市容环境义务监督员进行日常检查,开通市容环境投诉热线,对城市管理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监督考评。

2.严格考核监督

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构建区、街、社区三级联考机制,采取分级考评、互相考评、强化整改、社会监督的办法,确保市容管理的长效机制落实到位。按照“重点路段和重点部位管好、次要路段和区域管住、小街小巷管理有序”的要求,将道路划分为主干道路、次支道路、里巷道路三个层次,依据不同的管理标准实行分级考评。适时组织各相关责任单位互比互学互看,促进管理水平提升。将考评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并进行复查考评。复查问题加倍扣分、督办整改并实行责任追究。

3.严格落实奖惩

坚持用足用好“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对考评中成绩突出、连续名列前茅的部门和单位给予奖励。对同一问题多次未能达标的,加大扣分力度,对屡次未能达标的部门和单位给予

处罚。

第四章

总结

城市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开展创建城市管理先进网格和示范道路活动,在繁华地区实施“一岗多责”的管理模式,动员更多单位、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网格化长效管理措施,推进城市管理再上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劲.公民社会与社会层级结构重塑[J].柳州师专学报.2007(04)[2] 李靖,刘鑫淼.善治:彰显公共性的社会管理新理念[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05)[3] 王珏林.城市管理方式的理论创新研究[J].中华建设.2008(08)[4] 薛曦.市容环卫也“数字”[J].上海信息化.2006(03)[5] 陈平.依托数字城市技术 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03)[6] 张国红.信息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及相互融合[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02)[7] 彭东辉主编,王士忠等编写.流程再造教程[M].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4 [8](美)曼纽尔·卡斯泰尔(ManuelCastells)著,崔保国等译.信息化城市[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9] 钱振明等著.善治城市[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 [10] 陈易编著.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11] 杜治洲著.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的互动[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12]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13] 蔡立辉著.电子政务:信息时代的政府再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14] 石峰,莫忠息编著.信息论基础[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第五篇:国外安乐死的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安乐死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安乐死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还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中国的历史传统中有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在当今的年代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在很多人得眼中自己的生命不单单是自己的,是父母给予的应当珍重。这里主要通过对于日本对于安乐死的立法来看到中国的情况,日本和中国的文化有着较大的相同度,在一定的程度能很好的说明问题。一.安乐死的意义

安乐死源于希腊的EUTHANASIA一词,原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又由于安乐死是一种特殊的死亡形式,至今对它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我国的学者普遍认为安乐死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及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用人道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的过程,它的目的是通过人工调节和控制,使死亡呈现出一种良好的状态,以避免精神和肉体的痛苦折磨,达到舒适或愉快,即改善死者濒临死亡时的自我感觉状态,维护死亡时的尊严。二.日本安乐死的发展

日本最早的安乐死案例出现于1949年,直到1990年,共发生了六起安乐死案例,全部都是所谓的积极安乐死,并且是由亲属执行结束患者生命的。1976年,日本安乐死协会试图通过一项根据患者意愿撤除生命维持治疗措施的法案,这项法案起草于1979年,法案起草结束后,有关协会成员努力游说议会成员,但是最终由于社会的反对声音过高而没有进行表决。根据该法案起草者的意思,法案所倡导的安乐死应当是消极安乐死,也就是放弃生命维持治疗,而不是现在所说的积极安乐死或者辅助自杀。后来,安乐死协会开始改变策略,把注意力集中于患者活遗嘱的执行上,而不再试图改变法律。

2.1日本关于临终关怀,特别是终止生命维持措施的政策

日本卫生与福利部和医学会1989年印制了生命临终措施指导手册。该手册在前言中写道:根据探讨中的对人类尊严的尊重和患者家人心理负担的考虑,对于仅仅是为了延长患者临终生命的医疗措施需要重新思考。例如,对于心脏即将停止跳动和呼吸系统将要终止的病人,所采取的心肺复苏措施只能是延长患者的痛苦„„从今以后,类似情形的医疗保健措施应当尊重患者意思和自主决定权。而且。1992年3月,日本医学会生命伦理委员会印制了一份题为“给临终关怀医生的建议”的报告。这份报告基本肯定了患者的活遗嘱。

1994年,日本科学委员会死亡与医学保健专门委员会出版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明确指出,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停止生命维持治疗措施是可以允许的。第一、患者的病情是现有医学条件所无法逆转的;第二、必须病人在清醒时表达了自己的要求;第三、终止治疗措施必须由医生实施,而不能由患者家人实施。这份报告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终止治疗方面,也多处提到了“有尊严的死”一词,尽管死亡与医疗保健专门委员会没有详细论及“安乐死”,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禁止“积极安乐死”。报告指出“杀死„„通过药物方式,尽管是为了减轻患者痛苦也不可允许。”

三.中国安乐死的发展

1988年7月5日,中华医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法学会、上海医科大学以及其他有关单位,联合发起召开了“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与会的各界代表一致认为,尽管中国在实际工作中,安乐死,特别是消极的安乐死几乎经常可以遇到(积极的安乐死,在中国已经公布至少7个案例,实际上大大超过此数),通常并不引起法律纠纷,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现在还不存在为安乐死立法的条件。

自1994年始,全国人代会提案组每年都会收到一份要求为安乐死立法的提案。在1997年首次全国性的“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上,多数代表拥护安乐死,个别代表认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

3.1中国安乐死立法之路

第一次尝试:在1988年七届人大会议上,最早在全国人大提出安乐死议案的是严仁英和胡亚美,两人分别是中国妇产科学和儿科专业的泰斗。严仁英在议案中写下这么短短几句话:“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与其让一些绝症病人痛苦地受折磨,还不如让他们合法地安宁地结束他们的生命。”

第二次尝试:1994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32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要求结合中国国情尽快制定‘安乐死’立法”议案。

第三次尝试: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有170位人大代表递交了4份有关安乐死立法的议案。

第四次尝试:1996年,上海市人大代表再次提出相关议案,呼吁国家在上海首先进行安乐死立法尝试。在随后于1997年首次举行的全国性“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上,多数代表拥护安乐死,个别代表认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

3.2中国安乐死事件

1986年发生在陕西汉中的我国首例安乐死案件,曾历经6年艰难诉讼。医生蒲连升应患者儿女的要求,为患者实施了安乐死,后被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案件审理了6年后,蒲终获无罪释放。但这并不意味着安乐死的合法性,安乐死仍是违法的,只不过由于蒲连升给患者开具的冬眠灵不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危害不大,才不构成犯罪。

2003年8月3日,我国首例安乐死案主要当事人王明成离开人世, 王明成的“安乐死”请求之所以被如此关注,在于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我国首例“安乐死”案的犯罪嫌疑人。但是在他自己却不能实现安乐死的愿望。三.结论

在我国,受到儒家对于生死观念的影响,在“不知生、焉知死”的文化中,人们对于死亡充满了害怕和恐惧。死,总是和黑暗、鬼神等联系在一起。这种传统的文明在现代文明出现若干年之后,依然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观念并没有被安乐地死所代替。在伦理,道德,观念,社会舆论以及国策等条件的束缚之下导致人民对于安乐死的要求不像西方国家那么的迫切。制度的不一样,历史的不一样导致者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文化,观念和意识。较于西方自由的人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关于安乐死的研究源于日本的传入,所以在很大的一方面我们不能不说安乐死是一个外来的文化,中国对于这个问题很大程度的接受只在于传统的看法,即普遍接受了一种传统的安乐死定义,即无痛苦死亡法。

目前学术界依照不同的标准将“安乐死”分成不同的种类: 1.根据终止生命的行为方式不同,分为积极的“安乐死”与消极的“安乐死”。积极的“安乐死”又称为主动“安乐死”或仁慈助死,指医务人员采取促使病人死亡的措施结束病人的生命。消极“安乐死”又称为被动“安乐死”或任其死亡,是指对那些身患绝症处于极端痛苦的病人停止、放弃救治,包括停止使用生命的辅助设施和药物,使病人自然地死于疾病。

2.根据被实施安乐死的病人是否明确表达愿望,分为自愿“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死”。自愿“安乐死”指的是患者在意志清醒的时候,有过明确的表示,不愿意忍受疾病的折磨,而愿意实施“安乐死”。如通过立遗嘱。而非自愿“安乐死”针对的是那些无行为能力的病人,主要是指脑死亡、植物人和先天性疾病的婴儿实施“安乐死”。

从日本的立法过程中我们可以大致的看出,安乐死在日本备受关注和争议,日本成文法律尚无关于安乐死的规定。但是从案例的处理方式上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消极安乐死,虽然仍存在较大争议,但是日本社会和民众绝大部分能够接受它已经做出了肯定性规定。尽管消极安乐死从法理上讲在日本属于违法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但是由于其已经基本上被社会接受和认同,所以在日本还没有因消极安乐死而受到法律追究的案例。对于积极安乐死,日本社会和民众所持的是积极反对的态度,而且积极安乐死属于日本刑法上确定的犯罪行为。从日本发生的积极安乐死案例来看,行为人都以杀人罪的罪名受到了刑事处罚,但是,从量刑上看明显较轻,不同于其它杀人罪,这说明人们认为它的社会危害性较小。

而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学术界讨论,以及近年来关于安乐死案例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对于安乐死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和日本很类似,对消极安乐死有着较大的肯定性。而积极安乐死存在着很大的讨论。从中国政府对安乐死立法基本持者否定的态度来说,安乐死在立法方面有着很大的阻碍,其中积极安乐死是一大方面。

虽然国外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对于安乐死设立了法律进行规定,但是用于中国的现在的国情还是不符合的。在亚洲东方文化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从中国,日本等国家现在对于安乐死的立法态度以及讨论。对安乐死的认可只在存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认可,不能接受安乐死的积极死亡方面。所以说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对安乐死的立法都会很片面的或是保持现状不立。文化,道德,观念,伦理等等思想上的影响对安乐死中国化的进程有着无可估计的阻碍。但是它的发展却也是必然的要求,人的自由,人的本性等人对于自身的追求,不可不导致于安乐死的进程的快速发展。因此,安乐死在中国的发展将是冲突传统,也是人的解放的发展。

下载国外微博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外微博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的差异,各国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不尽相同。纵观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即......

    国外汽车保险发展对我国汽车保险的启示

    国外汽车保险发展对我国汽车保险的启示 运输1101 陈强 3110405027 目录 1 汽车保险的起源和发展 ...........................................................................

    国外普及义务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普及义务教育对我国的的启示(一)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现状1.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但......

    国外科技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科技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121胥彦玲 何 丹 吴晨生 12(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100037)(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100101)[摘 要] 科技馆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

    国外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国外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支持实践告诉人们,盲目追求企业规模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反,世界经济规模越大,中小......

    浅谈国外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欧美一些国家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样也是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其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研究与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财务......

    新加坡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合集)

    新加坡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预算管理是现代国家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一国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新加坡在吸收西方发达国家财政......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林水中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盐城 224051 摘 要:在分析了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