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彝族乡新农村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9:2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平彝族乡新农村工作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平彝族乡新农村工作调研报告》。

第一篇:和平彝族乡新农村工作调研报告

由和平彝族乡看新农村建设

——和平彝族乡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邹建国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根据和平彝族乡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样,本人提出如下探索与思考。

一、和平彝族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和平彝族乡地处大渡河南岸,位于金口河区中部中山河谷地带,地域以南北走向,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18公里,幅员面积40.73平方公里,辖罗回、解放、迎新、迎春、桠溪、蒲梯6个行政村55个村民小组,乡村户2200户,乡村人口8242人。

乡境内有中、小型水电站4座,总装机冶炼容量2160万千瓦。高载能冶炼、化工企业1家,生态农业企业2家。

乡境内主产玉米、水稻、土豆等经济作物,2008年全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304亩,粮食产量2860吨,人均有粮690斤。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426万元,净收入4426万元,人均纯收入3360元。但是由于境内高山村较多,平坝村较少,部分高山交通设施等级低,运行质量差,产业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薄弱,又给我乡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平添了许多困难,成为我乡新农村建设的难点,需要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区别对待,全面权衡,最终达到整体推进。

二、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的新任务、新课题,我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1.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市

场化发展的需要,分散小规模的粗放经营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村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二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我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三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4.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贯彻落实有待加强。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现农村儿童辍学现象仍然存在。从长远考虑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壮大师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规模和现代化水平,节约资源;减免农村义务

教育费、以及到城市就读借读费,让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5.农村药品市场混乱,新型合作医疗的减免力度不够。如今农民在医院看病、拿药费用相对较高,因此他们大多采取在医院看病后回家自己买药医治的方式,这就促使药品超市的兴起。不管是否有行医证拿到经营许可的便可开起药店,随之一些问题也便出现。尽管现在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出台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但是对医药费的报销比例及范围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三、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调研走访情况,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为民办好实事,解决群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水、电、路的新建与改造,还是民间纠纷的调解;无论是产业的发展,还是诸多纷繁复杂的信访问题;无论是农民的那“一亩三分”地,还是群众碗里的一口粮;无论是一个扶贫点的建设,还是整个集镇的建设,都关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民办好事实事,就发展方面来讲无外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就和谐方面来讲无外乎民间纠纷的调解、信访问题的及时处理、社会救济等。每一方面,从大划到小,次生出许许多多,对于农民来讲,也许某一件小事,就能让他火烧眉毛;对一个村来讲,某一条路的不通或水源的缺少就能阻碍这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民办好事,可大可小,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农民或一个集体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勿“勿以事小而不为”,应尽力服务好、做好每一件关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小事。

(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面对当前农村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镇、农村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切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抓好统筹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镇及农村社保制度的统筹发展,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四)要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

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要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级商贸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五)逐年完善新农村建设机制,逐年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有总体规划,但有总体规划还不行,总体规划总是有缺点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带来诸多不便,每年都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完善,每年都要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一次必要的规划,根据其现有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巩固提高办法等都要进行逐年修订完善,健全方案制度,严禁强迫百姓违背本意实施大规模的建新拆旧,给百姓增加负担,新农村建设应该根据当地实际,进行逐年规划,逐年建设,逐年推进。

(六)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式,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七)加快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认真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执行好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加强中小学教师管理,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教师合理交流制度。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0一0年六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乡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建设投入的逐步加大,我乡农村文化建设也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我乡于2009年完成了国债项目综合文化站建设,新建综合文化站300平方米,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各项配套设备也已陆续到位。但我乡所辖10个中心村(20个自然村)仅一个村有农村文化活动室,其他村的文体队开展活动都是借用庙宇或私人的场地。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及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我乡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处,新建农家书屋14家,但由于场地和资金原因,乡集镇没有体育健身设施,乡综合文化站的藏书仍来自于农家书屋的实施。

2、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

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又由于资金的缺乏开展活动的次数也不多。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一次,-1-

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文化活动又逐渐活跃起来,但形式单一,仅有一些歌舞、快板、小品等,难以吸引观众,甚至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也少有具有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乡农村光纤电视覆盖率达100%,除了打牌外,很难将人们的眼光吸引到文化活动上来,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

我县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在乡镇基本都是身兼数职,甚至工作重心都在乡镇的其它工作上,难以做到专干专用。全乡7支文体队,95%的人年龄都在60岁左右,又由于资金原因缺乏培训学习,演艺水平难以提高。全乡各类民间艺人20余人,由于没有资金扶持,多数人由于生活原因外出打工,极个别人也少有时间进行创作,更别说进行交流、学习、提高。

4、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近年来,乡文体事业经费均是由财政转移支付,科教文卫等打捆使用,2005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06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07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08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09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10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12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

5、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2003年机构改革,乡文化站更名为乡宣传文化服务中心,近两年来又出现了乡综合文化站的称法,使基层工作者对机构的谁知出现了混乱。由于微薄的财政转移支付,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对公益事业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没有积极性,根本谈不上谋发展。另外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交流机制,让文化专干在固定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缺乏必要的工作活力和激情。这一切让基层文化建设停留在喊口号,写报告,做形象地层面上了,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而且当地也没有形成一套包括文化产业运营机制、文化人才培养考核机制和文化建设效果评估机制等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和体制,盲目性、随意性很大,也没有专门一部针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特定法律。文化建设人治化倾向十分严重。

二、我乡农村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

一是用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近年来,乡文化站鼓励乡民间艺人积极进行创作,并为他们提供平台,让他们自己演出自己的作品,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我乡新农村建设面貌、党的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好人好事等的优秀作品,这些具有乡土气息的作品贴近群众的生活,使观众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吸引了一大批人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二是成立协会性质的组织。2007年10月,我乡在全县率先成立了首个县老年人体育协会万林分会,让七支老年文体队有了自己的组织,并从各队中选举德高望重的队员进行管理,吸引了一大批文艺骨干参与县乡学习,并经常组织开展文艺活动。

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

1、农村文化需求状况。目前,我乡乃至我县农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务收入,致使留守农村的群众90%以上为老、幼。除了在校学生,85%以上只有小学文化。农民家庭的文化支出99%为孩子的上学支出,其余为电视光纤费用。

2、存在的困难。中国农村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体现中华民族的诚信、中庸、厚道、内向的文化。目前我们正在经历市场化过程,人们在市场中更多的是注重市场本身存在的利益,并要以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获取利益,渗透到农村造成的后果就是损人利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个人主义加之农村的保守主义更加会阻碍农村现代化进程。加之电视媒体商业化运作,媒体之间的竞争,都在刺激观众的收视欲望,各种低俗、媚俗文化迅速大量蔓延,导致了基层文化的恶性膨胀,严重危害了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当今打开电视,接近农村、农业、农民的节目少之又少,但是很多东西都和农村社会脱节,致使农民的文化消费与现行的文化生产不能有机结合,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电视虽然是农民的心里依赖,在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垃圾文化渗透到基层为一些农民所接受,产生了一种错误认识,自以为是接受了时髦的先进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摒弃了原有的文化心里基础,用市场渗透的文化作为行事准则,摧毁了原有的乡土大地,不伦不类的文化意识形态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不利因素。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改变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除了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外,还需从以下方面努力:

⑴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一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人问题,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二是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可以采取政府对传统节俗文化采取资金补助或由政府组织举办节俗文化活动的方式,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

(2)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

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第三篇:新农村工作调研报告

新农村工作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新农村工作调研报告,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新农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一)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搞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工程,任重而道远。按照省委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统一部署,根据县委组织部的安排,我们***局派员对驻点张塝村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

调研,下面就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我县北部,是当地乡镇的一个城中村,距县城只有45公里。该村版图面积4平方公里,有15个自然塆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598口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440名,耕地面积有亩,其水田面积亩,旱地面积亩,山林面积1300亩,其中有林面积500亩。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靠务工收入,2010年全村经济收入1600万元,上年人均纯收入2600元。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目前还有负债110万元。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1、党员基本情况:该村设有1个农村党支部,党员有43名,流动党员13名,60岁以上的 11名,占 26%;高中及以上的 16人,占37%;困难党员 8人,占 19%;致富无门的 5人,占 %;致富带头人 24人,占 56%。

2、村党支部班子情况:村党支部委员总数为3人,40岁以下的1人,占

委员总数的3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人占100%。正在接受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5名,培养两年以上的2人。

3、村党支部作用的发挥情况:村级各项组织机构健全,按省委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要求建立了规范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切实可行的各项工作制度,村里能做到按章理事、按程序办事。两委班子成员整体素质较高均能在自身致富上起一定的带头作用,能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三、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张塝村2010年粮食种植面积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 亩,中稻种植面积 亩,晚稻种植面积

亩,油菜种植面积300亩,棉花种植面积亩,小麦种植面积 亩,玉米种植面积亩;农民应得粮食直补资金元,农资综合直补元,良种补贴资金元,自进驻张塝村,我们迅速进村入户逐一走访农户,我们通过听、问、看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农户对粮食补贴资金发放程序很满意,没有发现截留、挪用、抵扣粮补资金现象,资金发放全部以一折通形式直达农户手中。

四、农村民生情况

1、该村20xx年有困难户118户,涉及贫困人口383人,已落实农村五保待遇 7 户,保障人口 7 人,落实农村低保待遇 户,保障人口99人,落实优抚待遇9人,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7人,落实独生子女待遇1人。所涉资金全部以一折通按时直发农户。

2、该村现有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124名,其中原迁移民34名,后续移民90名,按照国家政策原迁移民每年每人600元生活补贴均以一折通形式如数发放到对象手中。

3、通过调查该村民生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村支部村委会始终把关注民生、惠及民生、保障民生牢牢抓在手上,每落实一项民生政策他们都按规定程序不走样、落实政策不偏差来严格要求,村民心气顺、无怨言。

五、农业生产情况

1、该村属丘陵地貌,土地贫瘠,耕地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耕地不足亩,大部分村民沿用的还是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主要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由于现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基本农田排灌困难,大面积农田面临望天收,耕地利用率低,大面积农田只种一季稻,基本上是为了粮食自给。尽管国家有这么好的种粮补贴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依然不高,仍有东干渠以上不能排灌的基本农田处于抛荒状态。该村村民谈起种田还是连连摇头,他们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种植1亩一季稻能收稻谷900斤折款900元,需要投入良种100元,化肥农药150元,人工500元,水费20元共计770元。到农民手中所剩无几,因此还是有很多农民弃耕外出打工。座谈时他们强烈呼吁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够管一管农村水利设施维修这一块。

2、该村现有山林面积1300亩,大面积是荒山,林木覆盖率不足30%,主

要是松树,杉树。有少量樟树。当地村民对林业创收没有明确思路,谈起山林开发利用思想顽固,既不愿意利用用外资开发,也不愿意承包本村农户经营,他们害怕山林被承包经营村民烧柴成问题,抱着山林就是为了老百姓用材的思想,村民滥砍滥伐现象比较严重也非常难于管理,所以该村山林很难发挥效益。

3、该村现有果园三个,分别坐落在一组、六组、八组、约计面积200亩,因果园果树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栽植的,品种老化无钱改造升级不能产生效益,目前一组梨子园无人承包处于闲置状态,已发包出去的两个果园场收益低微。当地村民对果园场经营颇有微词热切盼望村级投入资金改造变成村级支柱产业。村里还有意杨经济林基地1个约计面积100亩,基地树木长势良好,这是该村今后的一笔财富,但后期必须加强管护严防人为破坏。

六、农民就业情况

该村现有劳动力资源837人,劳动

年龄内795人,实际从业人员780人,其中在本地从业340人,外出从业人员440人,外出人员中政府组织的40人;中介组织外出的20人;企业招收的80人;农民自发外出的300人;外出人员中主要从事第二产业,年收入均在万元。该村为增加群众就业门路还大力进行招商引资,通过村支部、村委会不懈努力现已引进两家服装生产企业可安排就业人员300名,其中圣威狼服饰已成为村党员双建双带基地,该基地发挥了技术培训、安置就业的双重作用。该村实现了不出家门口就能就业。但是村民自主创业成效不明显,尽管群众创业热情高涨,但缺乏创业可行性项目和创业基金,他们急盼政府引导支持和给予资金扶持。

七、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当地群众反映该村近几年各项社会事业有所进步,主要是以下几方面成绩明显:

1、村民住房条件大面积改善,全村共有395户,已有%的农户住上了楼

房。2010年以前国家投入危房改造资金35000元帮助村改造危房6户,使6户困难户住进新房。

2、该村有80%农户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其中有40%农户吃的是镇水厂统一供应的自来水。3、20xx年数字电视光纤就已拉通,全村98%的村民看上了有线电视或数字电视。目前只是数字电视还没有实现整体平移,老百姓期望看上数字电视,但他们对收费偏高有异议。

4、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该村就实现电话通村组,截止目前村有92%的农户用上了固定电话或手机,村已建电信基站1座,联通基站1座,移动基站1座,全面实现通话信号全覆盖无盲区。

5、全村有14%的村民步入信息高速路用上了互联网,学会了在网上查询信息、发布信息、网上购物。

6、村里有60%农户拥有摩托车;有8户购买了小汽车,大宗电器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

7、全村有适龄少年儿童256名,得益于国家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好政策全部在校上学,部分贫困生享受到了生活费补贴,连续10年实现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群众对义务教育政策拍手叫好,只是对教育收费不规范小有意见,比如说学校推行的学生平安保险、学生奶征订、课辅读物征订、学生生活费等等没有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

8、村民全部参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村里建了规范的医疗卫生室,免费为所有60岁以上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做到了定期免费跟踪服务,农民就医最远距离不到1千米。

9、部分村民参与了社会养老保险,保险途径有社保、商业保险、还有部分农民工在外务工厂家给他们购买了养老保险。

10、村里建起了远程教育基地、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和休闲活动场地,村民学有阵地、玩有场所。

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通过考察,张塝村近几年已投入资金120多万元修通通村水泥路千米,通组水泥路3千米,45%的村民出行比较方便,还有55%的村民急盼修通通组水泥路,他们说:有一脚好路不仅出行方便还可降低生产成本。

2、湾村大面积排水系统不畅,没有统一规划设计,时常引起邻里纠纷。

3、村里渠道、塘堰基本处于停用状态,水利基础设施老化,百姓不愿出义务工村里又无钱修善,村民对此意见比较大。

4、村民保护环境意识不强,垃圾乱堆乱放,村里没有固定的垃圾存放点,村民厕所随处乱搭乱建严重影响村容村貌。

九、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情况

村里基层组织机构健全,各项社会管理比较有序,基本实现村民自治、民主管理。

1、村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较好,建村以来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村里成立了护村队,设立了治安中心户,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上交;只要是发现矛盾纠纷苗头都能做到第一时间化解。

2、村里还成立了计生协会,自动入会会员达到了243名,计生协会在管理该村计生事务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xx年该村目前无政策外生育,在计生协会的作用下,该村计生工作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老百姓称之为计生协会是计生对象户的娘家。

3、该村在重大事务上均能做到三公开,特别是村级财务上透明度是相当高的,村有民主理财小组并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工作定期接受审核,按期上墙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对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收集并把处理结果反馈当事人。另外,调查中我们看到村级党务政务公开栏上惠农补贴资金、农村五保低保、村级财务等均已

上墙公布。据村民介绍该村在落实上级惠农政策上一律是由村民代表会说了算,代表会决议及时向村民公开。

十、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

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民真切享受到了国家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但也暴露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调研梳理群众反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基层组织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也要加强,能力亟待提升。

2、农村公益事业进展缓慢,甚至有些公益设施根本不能发挥作用,无人管也无人问,百姓出现了极端思想总认为现在所有建设都是国家出钱,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3、人员流动性大,计生工作难以开展。

4、农民致富门路不宽,缺资金、缺技术依然是制约农民致富的瓶颈问题,虽然国家有支农信贷政策,但信贷手续繁杂资金到位不及时影响百姓信

心。

5、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孩子不能享受到良好教育,这一现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

6、村级债务化解事关农村稳定,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

7、农民对国家政策理解不深不透,有一种只想索取不想履行义务的错误思想,就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么好的政策也难以推行。

8、农村土地市场亟待规范,老百姓错误认为自个儿的承包土地想用来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卖就卖,想建房就建房,一度还有些地方出现顶风违建。

9、农村弱势群体生活条件差,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逐年增多这一社会问题亟待关注。

10、农村村民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村民大局观念不强,参政议政水平不高。

以上是我们工作队一行通过进村入户调查的一些基本情况,由于我们调

查工作不够深入有些情况还了解的不够彻底,新农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我镇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也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十二五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稳步推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转型跨越,推动我镇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现状

我镇现有涉农办事处X个,共X个行政村,农户数XXXX户,农业人口XXXX人,耕地面积XXXX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XX个。近年来,我镇上下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农村

工作始终坚持上级党委、政府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广特色产业种植,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实施移民扶贫开发,健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农业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以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为主题,引导群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节水设施农业,形成了以农家乐为主的特色产业。

2、农业产业标准化体系日渐完善。以基地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场大户,推动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以狮山茶场客家风情园为代表,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生产,带动了周边XX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直接解决了XXX多人的

就业问题。XX年引进茶叶新品种黄金芽等优良品种在XX分场建立高产示范基地,目前基地面积XXX亩。

3、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坚持高起点定位,以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为目标,以项目为抓手,农户参与为主体,社会帮扶为补充,以整组推进为主要形式,以合水分场试点村为突破,全面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道路铺筑,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进。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镇发展战略,扎实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狠抓措施落实,组织实施了林业特色产业、重点生态公益林、新农村绿化美化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全镇林业生态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5、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凸显。抢抓省、市全力支持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机遇,动员组织广大移民群众全力开展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呈现出统筹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40%,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匮乏,尽管近几年全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农业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结构因素。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相对偏大;蔬菜、畜牧产业链条仍不够完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而有的加工企业与基地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畜牧业生产还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

2、市场因素。现有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还不畅,农产品在市场开发上还没有完全走出去,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

品质量安全管理仍然滞后,优质不优价的问题较为明显。

3、机制因素。在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短期内还难以破题;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与农户、与基地衔接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的需求。

4、资金因素。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同时,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

5、客观因素。近两年中央新政策的相继出台,在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一些现实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表现在部分干部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沿袭着传统的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

乡村组织原有职能在逐渐弱化,对农民的约束力较差,组织难度较大。

三、建议和对策

1、突出产业规模效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按照集中连片、节水示范、特色高效的要求,围绕农家乐特色产业,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引领、利益驱动、政府扶持、项目支撑、部门服务、龙头带动等措施,大力扶持推广以农家乐、农家客栈为主导产业,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2、强化科技示范引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从人、财、物方面逐步加大对茶叶基地的支持力度,重点推广农业高效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充分发挥高效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拓宽信息流通渠道,逐步开展专家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质量监控、资源共享、产品交易等工作,推动农业萌生新的亮点、新的发展空间,逐步形成强势品牌。

3、持续推进扶贫开发,着力改善

发展环境。按照项目做支撑、政策做保障、产业做龙头、基础做铺垫的要求,采取适当集中、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的模式,集中财力物力扶贫攻坚,把覆盖移民乡村、增加移民收入的产业开发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带动,推进移民乡村土地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移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着力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4、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全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资源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创新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统筹投入、集中建设的新农村模式,加大农业和农村资源整合配置力度,集中力量打造连线成片的居民点改造精品亮点。实现农村人口向集镇、城镇的逐步转移。

5、加快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转型。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改革作为扫除障碍、激发活力、推动发展的有效手段,不断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跨越。一是进一步完善配套田间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全面提升农业节水水平。二是依托土地流转政策,健全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合同文本,完善土地流转作价评估、流转补偿、合同签证等管理制度,积极动员农民采取转让、转包、租赁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引进经营能力强、资金实力厚的种养大户根据当地发展要求进行产业开发,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由大场大户、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三是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就近吸纳部分富余劳动力,变农民为工人,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

第四篇:安化彝族乡教育事业发展调研

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调研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安化彝族乡

摘要:安化彝族 教育小学 初中

主题:教育事业发展参与者:坝思源

教育是民族振兴之本,一切科技、人文、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今年暑期,我以教育为为主题、主要采用访谈的形式进行了一次调研。

安化乡是位于江川县境西北部,距县城西北16公里,乡境内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一彝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者自己的生活。安化乡教育始于清代前期,至今二百五十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该乡教育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952年,增办了董炳、新庄两所初级小学,1956年起,较偏僻的山村也设置了教学点。1966年,安化乡单独成为县的一个直属单位(公社),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增办了无所村办小学,并把安化小学正式定为安化乡中心学校。1974年10月创办了安化乡中学,校址设在中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工作被列入党的议事日程,全民办教育,国家投资、集体筹资,人们群众集资投劳改善教学条件。至1993年,全乡兴建校舍达8386平方米,总投资113.16万元,学习彻底告别破烂寺庙。1980年,县人民政府、教育局对山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关心,把安化附设中学转为县办中学,正式定名为安华中学。1993年,安化中学在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师生几年来的努力,劳动建校,是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教学设施大为改观。1985年来,兴办了教师宿舍、教学楼、修建了厨房、大门、篮球场、花坛等。建设了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图书馆、会议室等。彻底改变了1980年前“学生入学自带床铺。学生上课缺桌少椅”的状况。至此,一所设施基本完善的乡办初中初步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迅速发展壮大,师资力量、生源广增,升学率逐年增大,设施日益完善,安化中学面貌焕然一新。完成了全乡青少年基本无文盲的目标。随着交通的发展,安化人民与县城的交流越来越多,文化、经济的交流不可或缺,近年来,与县城距离较近的前卫镇办学质量迅速突出,安化人民也会把自己的子女送至前卫中学择校读书。随着交流的增多,近几年,政府把安化中学、前卫中学的合并提上日程,自2008开始,前卫中学也在大力兴建校舍,扩建学校,为合并做准本,今年九月,两校正式合并,安化中学的教师调用至前卫中学。新生入学军训已经开始,这次合并,是江川县教育事业的一次转折,是一面旗帜,象征着山区教育的发展新高。调整学校布局,集中办学势在必行

80年代起,安化彝族乡按照分级办学原则,形成了“村村寨寨办学校”的格局,教学点最多时达到24所学校,到2001年,全乡共有中心完小、完小、村小20个,在校小学生最高峰时达到 1100人。如今,由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初显,农村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再加上安化山区村庄分散,100人口以下的小村庄有5个。以前村村办学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体现为:一是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由于村小学生减少,一校一师,一师多用现象日益严重,师资严重浪费。二是教育发展水平严重失衡。村小与中心小学和完小学之间的办学条件悬殊很大,有的甚至连必备的教室、黑板、课桌椅都严重不足,师资也存在较大差异,村小教师多是本地老师或年纪大的老教师。三是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条件差、师资弱,教师既当教员又当炊事员,教师很少有进修、研讨、搞教育教学

科研的机会,再加上中心校很难以对校点和教师进行管理约束,学生在校时间无法保证,教师教学时间也不能保证,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差。四是无法满足新教育的需求。小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开设英语和信息技术课程,对于边远村小根本无法按需求配置教育资源。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已成为多数农村小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1、集中办学是优化资源配置,达到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收缩校点集中办学后,整合了教育资源,发挥规模办学的优势,能有效解决教育人力、物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破解教育发展不均衡这一难题,使学生的养成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生巩固率、升学率和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所有教职工集中,有利于学校组织教研活动,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小学生的课程设置更加科学系统,办学效益日益提高。家长都说: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比以前的村小好多了,孩子到学校读书做家长的放心。

2、集中办学是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收缩校点前,由于教师进取心不强,敬业精神差,工作随意性盲目性大,教学环境差,以致教学质量差,学生学习成绩差。集中办学,搭建了一个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师育人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新型平台。规范的学校管理,良好的学习氛围,优越的教学环境,齐全的教学设施使教师的整体优势得以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春季安化全乡调整学校布局集中办学后,全乡仅有3个校点1002名在校小学生,其中寄宿生676名,所有学生接受了现代教育教学。孩子到中心小学后,接触面广了,视野开阔了,学习成绩特别是综合素质提高很快。

存在的困难

要建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实施集中办学,对于安化这样的山区少数民族乡来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困难:

1、办学经费紧缺。一是建设资金缺口大,学校实行寄制后,增加大量的学生,原有的教室、宿舍、活动场地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就学需求,如:光山完小每个宿舍18平方米,平均住学生12名,住宿拥挤,教室、宿舍、食堂、活动场地是学校建设的重点,财政虽然安排了专项资金,但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严重的不足。二是寄宿学生生活费无保障。据调查,每个寄宿小学生每月自交伙食费15元,国家补助20元,每生每月伙食费35元,实际每生每月需要40—60元的生活费。政府虽然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家长要按时支付其子女的生活费,无疑又是一大难题。

2、师资队伍难跟上。学校实行全员寄宿后,寄宿生的年龄参不齐,一二年级的学生7、8岁,年龄太小,生活无法自理,这就要求学校增加管理员、校医等专业人员及岗位,而目前没有这些人员和人员编制。其次,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更长,活动量增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这就要求教师更有爱心和耐心,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至今为止,全乡4所小学仍然没有英语教师,以致学生不能接受小学英语教育,英语教育一片空白。

3、学校管理难度大。寄宿制学校建成后,学生相对集中,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低龄学生增加,无疑会给学校的管理增加难度。一是低年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吃饭、穿衣、睡觉、洗手洗脸甚至是伤风感冒,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老师的精心照顾。二是许多村庄距离学校较远,学生上学回家返校路上存在安全隐

患。如:烂泥箐和朱家大地距离安化中心校近10公里,道路路窄弯急,如遇到雨天,学生走路往返学校十分困难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建议和对策

调整学校布局集中办学,是实施“科教兴乡”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新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倾斜,确保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落实。

二是要落实寄宿制学校的后续资金。如果寄宿制学校的后续经费无法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无法保证,那还谈什么寄宿制学校的优越性呢?

三是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确保贫困寄宿生不流失。

四逐步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寄宿制学校办学效益。要加大学校的管理力度。针对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学校一方面要尽可能为低年级学生配备多名专职生活教师,以便负责学生的吃住、就医及其他常规护理,晚上安排学生多开展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为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实行定时、定点统一护送在校住宿学生回家或来校,减少学生家长到学校接送孩子的困难。

心得体会通过这次调查,我近距离了解了自己所在地区的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各位老师、学生的谈话让我获益匪浅,从到村子里与当地人民的聊天中,更进一步的切身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村民们都怀着感激之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调查的时间虽然不多,但我深感这次实践带给我心灵上的感动。我们国家虽然日益富强,但总体来说,依然有很多山区的人民生活质量低于人均水平,在物质生活不能保障的情况下,谈何教育,谈何教学。我们何其有幸,能坐在敞亮的教室里,用着先进的设备,更有优秀的老师谆谆教诲,或许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改变很多同龄人的现状,但是,四年后,十年后呢?我们当下所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一切,发奋图强,为的是将来能为那些孩子们贡献一份力量。那些孩子,他们淳朴、认真,不仅踏实努力的学习,而且回家帮助父母做农活,没有太多的要求,一直很懂事,他们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思考的闪光点,希望他们能把这份纯真和认真持续下去,相信有一天,蛹变成蝶。

第五篇:三台彝族饮食文化调研报告

三台彝族饮食文化发展调研报告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追求文化美食和绿色饮食,现代饮食也注重文化含量,提倡健康饮食、平衡膳食和文化美食。而乡村特色菜餐饮美食具有浓郁的绿色餐饮色彩,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因而,大力推动彝族特色饮食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了凸显三台彝族饮食特色,挖掘其市场,宣传其文化,现对我乡彝族饮食进行了调研,并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三台乡位于大姚县境西北部,地处大小百草岭山系,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72公里,东连昙华乡,南接石羊镇,西连铁锁乡,北与湾碧乡接壤,国土面积455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92个村民小组,有彝、汉、傣、傈僳等民族。全乡海拔在1600至3657米之间,平均气温14℃,气候冷凉。全乡共有2961户1197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3%。有耕地12685亩,其中水田46亩,彝族以种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洋芋、包谷、白芸豆、等耐寒作物为主。畜牧业以猪、羊为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经济收入主要是核桃。

二、饮食文化现状

三台拥有丰盛的物产资源,一年四季许多原料都可以制作特色菜品。全乡共有一定规模的餐饮业12 家,餐饮业均属个体经济性质,其中以经营滇菜、彝族风味饮食的最多,其次是经营回族风味饮食的。但到目前为止,三台饮食文化仍属于依赖型、封闭型的,绝大多数“

1迷宗菜”在餐馆是寥寥可数,仅限于在民间宴席和接待亲友中纵向传

承。特色菜肴一般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进行,不存在菜品的包

装、储存和销售环节。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相当狭窄,无经济效益,难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乡具有发展绿色餐饮的优势,但菜品制作较为

粗放,文化内涵不够,吃老本,缺乏创新,个体小餐饮企业,经营满

足消费需求大众化的正餐、小吃服务为主,缺乏特色菜品和规范的服

务,经营地点散、杂,没有特色正餐、地方小吃、团体供膳、没有上

规模、上档次的酒店支撑,餐饮业发展不具有地方特色和规模化。

三、独具特色的三台彝族饮食文化

三台的彝族人民凭借彝乡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自然资源,用

勤劳的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三台的彝族特色菜肴有很多种,奇绝的彝族美食,至今仍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十分可惜。

“苦荞粑粑蘸蜂蜜” 苦荞粑粑是三台彝族的一种主食,苦荞是

高寒地区出产的一种粗粮,用料为高山苦荞面和山泉水,用生铁锅片

加栎碳子母灰烙成,外皮黄脆,内心酥软,因为苦荞粑粑味道略苦,所以在彝族地区,每当春暖花开盛产蜂蜜的季节,把苦荞粑粑烧好或

煎好后,蘸上清凉香甜的荞花蜜,味美可口,令人回味无穷。(三台

多底河波乍小组)

“土锅羊油茶下烧洋芋”其烹调方法古朴平实,(用料为:山茶、山羊油、炒米、香料、食盐)土锅羊油茶有润肺、养颜等作用,而且

味道鲜美可口。加上彝族地方洋芋多,吃法一样多,不论天晴下雨,在三锅桩内烧上一大堆洋芋,不能全熟,有七成熟就可以吃了。烧洋

芋颜色看起来呈暗金色,有一种泥土的香味,香得你流口水。加上一

碗味道鲜美的羊油茶,叫你不想吃都不行。(在三台的过拉地村委会,有比较真宗的土锅羊油茶)

“燕麦炒面”燕麦炒面,燕麦,古称麦、油麦,燕麦面是将洗淘

晒干后的燕麦炒熟磨細后,加入适量白糖或椒盐做成甜咸两味“炒

面”,或用塑料袋包裝的燕麦粥。由于燕麦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可冲饮、熬粥、干食或捏成奶油糌粑,是一种居家或旅行的方便食品,有“绿色色食品新貴族”的美称。(三台多底河茨咕噜)

“全羊肉汤锅” 主要选用肥壮的黑山羊,宰杀后开膛洗净内脏,用火燎去羊头、羊脚皮毛,在炭火上烤黄后用锤锤碎内骨,最后连羊

血、肚杂、羊肉全部切块一锅煮。全羊汤锅是彝族人民喜爱的风味名

吃,这种吃法的好处是无膻味、汤白、味浓、肉香,而且营养丰富。

“坨坨肉”在彝族地区的饮食特色食品中,坨坨肉是很受欢迎的,彝族将坨坨肉放在簸箕里,一块肉就有一个拳头大小。彝族人以坨坨

肉让人感到了他们的待客的热情和大方,也看到他们粗犷豪放的一

面。这种猪的肉质比较好,因是放养的猪的肌肉较为紧密结实,而猪

多以山上的高寒植物为主食,肉质也带着高山上的醇香。屠宰后的猪

直接放在地上,用草堆放其上烧烤,将体外猪毛烧光,这时猪皮也烧

黑,彝族人就将其刮干净,俗称烧毛猪。坨坨肉放入锅的冷水中,煮

时放些木姜子入汤,一般不再放入其他调料,锅架在锅庄上用柴烧煮,煮两涨待水面的泡沫消失就行了,这时肉刚熟,就须捞起,肉此时还

有弹性。彝族人一般在小簸箕中拌以盐就行了,这算是最纯正的坨坨肉。但现在许多人还要加辣椒、花椒,并习惯采用炒的方式在热锅中拌和以上调料,以增加香味。但是坨坨肉本身要求是尽显猪肉本色,不要太多的太复杂的调味品,就是放也要尽量少一些。坨坨肉显现出猪肉的原汁原味,体现了彝族传统的饮食文化。(在三台的博厚村委会,能吃到比较纯正的坨坨肉)

还有黄家湾支裸坪的“带皮鼠干巴”,“山猪大排”“清汤蜂王浆”“凉拌山韭菜”,博厚拉么格小组的“骨头酱”“松萝茶”都是民间宴席和接待亲友中美传的特色菜肴。

四、彝族饮食文化的出路

1、三台的彝族特色饮食要利用人无我有的天时地利,挖掘民间传承,在“彝特”上巧做文章,树立自己的品牌;并多开展一些民间烹饪技艺交流活动,因为是同行,“真佛面前烧不得假香”,要拿出一些“绝活”,使人“刮目相看”,这样使一些民间技艺既得到传承,也得到发展。

2、发展彝族特色菜肴。我乡各种可食用的物种原料丰富多样。特别是野生菌、山茅野菜遍地可寻,野生高蛋白昆虫多,野生香料和保健药材品种繁多,发展特色菜烹调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

3、倡导绿色、环保。特色菜鲜嫩清香、酸辣适中,讲究原汁原味、酥而不烂、嫩而不生,这些特点正好符合了当今“绿色食品”、“生态食品”的饮食潮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加快我乡彝族特色饮食文化发展,让广大食客认识三台彝族饮

食,迷恋彝族饮食,把饮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机地融于餐饮过程中,使菜点品种、质量、服务水平、用餐环境等各个环节都能充分体现三台独特的饮食文化,从而既给消费者物质上的享受,同时又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让人们馋涎欲滴、乐而忘返。

下载和平彝族乡新农村工作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平彝族乡新农村工作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干河彝族乡马鞍山新农村项目建设

    干河彝族乡马鞍山新农村项目建设 简介马鞍山村隶属于干河彝族乡碧云村民委,属半山区。位于干河乡南部,距砚山县城9公里,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距碧云村民委5公里。壮族村寨,全村共有......

    易门县铜厂彝族乡碧多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杨永波)

    铜厂彝族乡碧多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铜厂乡人民政府派驻碧多村委会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杨永波一、 碧多村基本情况碧多村委会是易门县铜厂乡的一个行政村,地处铜厂乡西南面......

    新处乡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处乡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也是全面......

    新农村调研报告(推荐)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中央连续几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庄整洁、......

    镇雄县林口彝族苗族乡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合集五篇)

    镇雄县林口彝族苗族乡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为扎实有效地搞好挂钩扶贫工作,结合“四群”教育活动的开展,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周应斌一行8人于4月16日至4月20日到镇雄......

    乡农业工作调研报告

    **乡农业工作调研报告一、**乡基本情况**市**乡是根据甘肃省疏勒河项目总体规划,由省农垦疏勒河建设指挥部于***年开始实施,***年初结束。经过*年的开发建设,实际完成投资**万......

    彝族地区厉行勤俭节约调研报告

    彝族地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调研报告***乡党委书记——****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民族,彝族有一句谚语“一顿不做成九顿吃,就不会过日子;九顿不做成一顿吃,就不能......

    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最终版)

    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一) 乡村公路是乡镇人民对外联系、发展经济、交流文化的纽带。近几年,我县乡村公路建设发展较快,全县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