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团结一致 建设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团结一致 建设新农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从“建设新农村的历史背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内容”和“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工作”三个部分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第一部分:建设新农村的历史背景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党领导农民这支主力军,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走“农村改革推动城市改革”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了新的路子。现在,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民已经不满足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吃穿不用愁”的生活,而要求过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生活。为此,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形势所逼,人凡所向。了解建设新农村的历史背景要掌握3个要点: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我国国情;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农”工作在新阶段上的新目标。
第一个要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我国国情。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中国全局的根本问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党中央提出:“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共浙江省委九届十四全会通过的《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中提出:浙江省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1999年,在金华市开展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教育中,提出农村现代化目标是:“收入六千元,人寿八十年,种田打电话,农村像花园。”并争取在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2005年11月,党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
去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二个要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
前几年,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方面的阻力:一是受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部分农村企业开工不足,农民工就业困难,农村经济出现滑坡;二是受到国内需求不足和市场疲软的制约,农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农民收入增幅出随之减缓。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在座谈建设新农村时认为:“我国经济落后于他国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低,内需不足,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对外贸易。这个困境来自一个基本现状:5亿人从事农业,9亿农村人口,9亿人从20亿亩耕地里找饭吃。”这就是当今中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成为国民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关键。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扩大内需,开拓市场的希望在于农村,地于9亿农村人口。
扩大内需,开拓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但是,目前农产品和农村企业的产品也出现了“卖难”的问题。有一次,我带着一个由近10名记者组成的新闻采访团到全市农村采访。当我们在磐安县新渥镇采访集市贸易市场时,发现那里的柑桔只有0.20元一斤。农村的“跟着感觉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只有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扩大就业门路,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促进内需的扩大和市场的活跃,从而突破经济发展的低迷状况,形成新一轮国民经济增长的高潮。
第三个要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农”工作在新阶段上的新目标。
从纵向比较,近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农村经济有了飞速发展,许多地方实现了小康生活,而且在新农村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从横向比较,中国的农村还相当落后,青年人进城务工多,留在农村的是老人、妇女、儿童多。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扁担、粪桶、锄头,俗称农村的主力军是“993861”部队,使用的武器还是“1007”。农村生活贫困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2000年3月,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在给朱镕基总理的信中写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李昌平的疾呼已经过去7年了,在党中央的重视下,“三农”工作在连续多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三农”工作还必须有一个新的目标,以此激励广大农民群众为之而奋斗。这个奋斗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中有一个“村级指标体系”它由10项内容构成:
(1)农业机械化水平,包括:75%以上的机耕率、55%以上的机收率、3千瓦以上的农业劳均动力;
(2)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统一布局、统一供种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排灌、统一植保的程度;
(3)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800公斤以上;
(4)均纯收入5500元以上;
(5)人均拥有村级集体可支配资金180元以上;
(6)电话普及率30%以上;
(7)农村社会保障,其中合作医疗由专家评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投保率60%以上;
(8)村庄规划与建设,其中新建房拆旧率80%以上;
(9)环境综合质量,包括:村庄绿化水平、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垃圾集中处理专人管理、农村改厕(无露天厕所,使用安全卫生厕所)普及率80%以上;
(10)基层组织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农村社会秩序,包括;基层组织与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农业资源保护、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100%、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殡葬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是党和政府为农民绘制的宏伟蓝图,它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解决一个“知新农村,想新农村,干新农村”问题。
第二部分: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内容
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5项重点工作:一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二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三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项重点工作: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在第一项重点工作: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要做5件事:
第一件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件事: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三件事: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在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中,中央领导身体力行。去年4月,温家宝在四川巴中考察时对乡亲们说:“我心里始终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让农村孩子能上学,二是让农民看得起病,三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去年国庆节期间,温家宝在河北农村考察时又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为农民办好四件大事:一是发展农村经济。二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四是增加农民收入。可见,中央领导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是何等的重视。
第四件事: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做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当年,朱镕基总理在谈到浙江农村建设时说:我们浙江农村,是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我们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2002年度,金华市10件实事中就有“整治农村居住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内容,思想汇报《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团结一致 建设新农村》。
我们在婺城区塔石乡见到的:“远望溪中有一岛,近看是坐垃圾山;晴天日日在长高,洪水来后不见了。”就是垃圾处理不当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村庄整治工作迫在眉睫。
村庄整治的基本要求有3点:
第一点是:因地制宜,可采取新社区建设,空心村整理,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等有效形式。
第二点是:以村容村貌整治,废旧坑(水)塘和露天粪坑整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清理,打通乡村连通道路和硬化村内主要道路,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集中场院、农村基层组织与村民活动场所、公共消防通道及设施等为主要内容进行整村整治。
第三点是:使整治后的村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质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障,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
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开展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金华市提出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经过4年多的努力,使一部分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有农民对我们说:解放以来共产党在农村办的三件事我们最拥护,第一件就是土改,我们分到了土地;第二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地又分到我们手里了;第三件就是政府解决了我们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整治农村居住环境和社会风气”、“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康庄工程”等,这些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政府正在帮助我们解决。
第五件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中心问题,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有的农民认为,自己留在农村没有出息,这是错误的。在很多相对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或者比较发达的国家,农村是一个田园风光相当秀美、人们生活也明显有幸福感的地方。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很多城里人出现了向农村的回流。这点其实不仅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乃至在日韩,包括我们国家台湾省,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
插播《农村包围城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在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维护农村合理的结构,摒弃封建思想和宗法思想。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农民。
第二项重点工作: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在第二项重点工作: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要做6件事:
第一件事: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件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第三件事: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第四件事: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
第五件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第六件事: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上“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6件事中,我对“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个展开。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农药叫滴滴涕,在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世界上曾经发生过“滴滴涕”灾难。
1939年发生了一件事,似乎对全世界的农民以及对诸如疟疾一类热带病流行的地区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有一种新的、“安全的”、名称为滴滴涕(即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的商品名)的杀虫剂被发明了出来。发明滴滴涕的化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滴滴涕的神奇之处是昆虫一碰到它,便因神经系统麻痹而被杀死。将它喷洒在农作物上,或喷洒在带菌昆虫赖以繁殖的沼泽类地区,会收到良好的灭虫效果。
在后来的30年间,千百万吨嘀滴涕在全世界被使用。在非洲,它可能拯救了几百万人的性命。消灭了虫害,农民的收成剧增。
但不久以后,科学家们开始担忧,因为有些昆虫对滴滴涕产生了抗药性,药效不如从前那样明显了。人们还发现,动物在吃了喷过滴滴涕的植物后,滴滴涕能在其体内积累。由于滴滴涕在动物体内未被降解,这使人担心它会通过食物链传递下去。
摸索水污染奥秘的美国专家鲁斯·帕特里克女士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滴滴涕积聚对鸟类为害极大。鸟类从吃下的昆虫那里吸收了滴滴涕,从而使所产的蛋壳变薄。薄蛋壳很容易破碎,致使幼鸟死去。既然滴滴涕能影响鸟类,难道它不会影响人类吗?于是写下了《寂静的春天》。反对使用滴滴涕。
1972年,美国已限制其使用。现在,美国、欧洲国家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已完全禁止使用滴滴涕。
“滴滴涕”灾难告诉我们,“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第三项重点工作: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在第三项重点工作: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做9件事:
第一件事: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件事: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
明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全部免征农业税之时。浙江省已经率先免征了农业税。免征农业税可以说是终结了城市向农村汲取税费的时代,开启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代。
第三件事: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第四件事: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第五件事: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第六件事: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第七件事: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第八件事: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第九件事: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第四项重点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在第四项重点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做5件事:
第一件事: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
湖南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孩子从进学校门到高中毕业,在上世纪80年代共需支出108元,90年代需支出约8000元,到2004年则需支出约3万元。
第二件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
第三件事: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
第四件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
第五件事: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今后一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三农”工作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政府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还不如改革开放前。改革前,农村还有赤脚医生、合作医疗,还有各种产前产后的服务中心等等。而现在这些医疗、教育、信用合作制度,这些产前、产后的服务,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已是老网破了,新网又没有织好;老人们走了,新人们还没有接上。许多必须公共事业,在大多数农村正处在一种瘫痪的地步。所以说,现在相当一部分农村的居住和生产环境在恶化。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的工作就要顺从农民的意愿,尊重当地历史和文化传统来建立一种新的体制。像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所说的那样,新农村的建设,不需要花很多钱,而是重在建立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我认为就是农民、农村和农业所必须的公共品提供的机制。
所谓公共品,就是一家一户提供不了的,必须要由政府来提供的,像教育、卫生,环境保护,或者说科学知识传播、文化和必要的基础设施等。城乡居民应该有平等地享受现代文明、现代经济和科技恩泽的机会。所以说,我们不仅要提供,而且要创造一种不断为农民提供公共品的机制。一旦这种机制建立了,农村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五项重点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第四项重点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做6件事:
第一件事: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第二件事: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第三件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第四件事: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第五件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
第六件事: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6件事中,我对扶贫政策作一个展开。
当前,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孔雀东南飞,资源东南运。西部人有想法是正常的。中央提出东部要支持西部开发也是非常正确的。但中部的同志有情绪,2005年中部地区的代表曾提出:“我们即不是东,又不是西,我们不是东西。”去年“两会”上,中央提出“中部崛起”。这也是一种扶贫的方法。
下一页
第二篇: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努力建设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努力建设新农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从“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个部分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第一部分:认清形势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党领导农民这支主力军,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走“农村改革推动城市改革”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了新的路子。现在,党中央又重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任务。分析当前形势,我认为要掌握三个要点: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奋斗的目标;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农”工作在新阶段上的新目标。
第一个要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奋斗的目标。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问题。我国13.1亿人口有近7.4亿是农民,农民不富,中国不可能富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不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全国的现代化。
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首先宣布了党中央的“四个现代化”宏伟设想: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国防。
1956年,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我国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书的谈话中,提出建设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问题。
当时,农业现代化的标准还不统一,我们汤溪一带的口号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吃穿不用愁”,还有的说:“吃的是油,穿的是稠”。
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正式宣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已经达到。
根据法国对外贸易保险公司(COFACE)2007年公布的报告,中国人均GTp已经突破1700美元。
我们浙江省2006年,人均GDp已经达到3975美元。在全国排名第四位。
我们**地区的义乌市2005年人均GTp就已经超过5400美元。
1998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999年春,中共浙江省委九届十四全会通过了《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纲要》提出:我省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1999年冬,在**市开展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教育中,我们提出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我市农村实现:“收入六千元,人寿八十年,种田打电话,农村像花园。”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2005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首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要求。
2006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二个要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
前几年,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方面的阻力:
一是受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部分农村企业开工不足,农民工就业困难,农村经济出现滑坡;
二是受到国内需求不足和市场疲软的制约,农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农民收入增幅随之减缓。
这就是当今中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由此可见,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成为国民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关键。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扩大内需,开拓市场的希望在于农村。
扩大内需,开拓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但是,前几年,农产品价格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1999年冬,我带着一个由10余名记者组成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教育新闻采访团到全市农村采访。在磐安县新渥镇采访集市贸易市场时,发现那里的柑桔只有两角一斤。而当地的消费者还认为太贵了,有位老大娘在讨价还价中说,柑桔一角一斤我才买。到了武义县的桔树山上,更使人瞠目结舌,白皑皑的大雪盖在桔子树上竟露出许多红红的斑点,原来是满山的桔子无人采摘。农民伤心地告诉我们说,出售桔子的收入还不够支付采摘桔子的工资支出。这件事可以折射出当时农村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的这种“丰收不增收”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农村消费者的兜里也确实没有钱。
由此可见,只有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促进内需,活跃市场,从而突破经济发展的低迷状况,形成新一轮国民经济增长的高潮。
第三个要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农”工作在新阶段上的新目标。
从纵向比较,近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农村经济有了飞速发展,许多地方实现了小康生活,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从横向比较,中国的农村还相当落后和不平衡,青年人进城务工多,留在农村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扁担、粪桶、锄头。针对这种现状,有人称:现在农村的主力军是“993861”部队,使用的武器还是“1007”。农村生活贫困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2000年3月,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在给朱镕基总理的信中写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李昌平的疾呼已经过去7年了,在党中央的重视下,“三农”工作在连续4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三农”工作还必须有一个新的目标,以此激励广大农民群众为之而奋斗。这个奋斗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第二部分:明确任务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中,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5项任务:一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二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三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项任务: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重点要做5件事:
第一件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件事: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三件事: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在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中,中央领导身体力行。2006年4月,温家宝在四川巴中考察时对乡亲们说:“我心里始终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让农村孩子能上学,二是让农民看得起病,三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2006年国庆节前,温家宝在河北农村考察时又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为农民办好四件大事:一是发展农村经济。二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四是增加农民收入。
2006年10月2日,温家宝在重庆潼南县龙门村的一个农家院里与农民一起开座谈会,一只鸡跑了进来,温家宝笑着说:“它也想听听我们的座谈会。”
可见,中央领导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是何等的重视。
第四件事: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思想汇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努力建设新农村》。
做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当年,朱镕基总理在谈到浙江农村建设时说:我们浙江农村,是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西方人则说我们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怎样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呢?主要有3点:
第一点:因地制宜,可采取新社区建设,空心村整理,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等有效形式。
第二点:以村容村貌整治,废旧坑(水)塘和露天粪坑整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清理,打通乡村连通道路和硬化村内主要道路,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集中场院、农村基层组织与村民活动场所、公共消防通道及设施等为主要内容进行整村整治。
以我省的“双整治”为例,2002,**市10件实事中就有“整治农村居住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双整治”内容。
我们在婺城区塔石乡见到村民把垃圾倒在河床上,久而久之溪中形成了一坐垃圾岛的景象。我为当地干部“赠送”了一句打油诗的上联:“远望溪中有一岛,近看是坐垃圾山”。当地干部立即回答了下联:“晴天日日在长高,洪水来后不见了。”就是当时农村垃圾处理不当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村庄整治工作迫在眉睫。
第三点:使整治后的村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质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障,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
另外,还可以发动在外地工作的原村民,回故里参加新农村建设。
这样做一是可以收集信息;二是可以招募人才;二是可以引进资金。用原村民的脑和钱,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例如,婺城区白龙桥镇叶店村的村两委在老村改造过程中,就能充分运用了这三点。
第五件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第二项任务: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重点要做6件事:
第一件事: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件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第三件事: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第四件事: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
第五件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第六件事: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上“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6件事中,我对“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个展开。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农药叫滴滴涕,在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世界上曾经发生过“滴滴涕”灾难。
1939年发生了一件事,似乎对全世界的农民以及对诸如疟疾一类热带病流行的地区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有一种新的、“安全的”、名称为滴滴涕的杀虫剂被发明了出来。
在后来的30年间,千百万吨嘀滴涕在全世界被使用。消灭了虫害,农民的收成剧增。据测算,10年间光非洲由于使用了滴滴涕,就拯救了几百万人的性命。1948年发明滴滴涕的化学家米勒由此而获得诺贝尔奖。
但不久以后,科学家们开始担忧,因为有些昆虫对滴滴涕产生了抗药性,药效不如从前那样明显了。人们还发现,动物在吃了喷过滴滴涕的植物后,滴滴涕能在其体内积累。由于滴滴涕在动物体内未被降解,这使人担心它会通过食物链传递下去。
摸索水污染奥秘的美国专家鲁斯女士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滴滴涕积聚对鸟类为害极大。鸟类从吃下的昆虫那里吸收了滴滴涕,致使所产的蛋壳变薄。薄蛋壳很容易破碎,会导致幼鸟死去。既然滴滴涕能影响鸟类,难道它不会影响人类吗?于是鲁斯写下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反对使用滴滴涕。
1972年,美国已限制其使用。现在,美国、欧洲国家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也完全禁止使用滴滴涕。
“滴滴涕”灾难告诉我们,“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第三项任务: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重点要做9件事:
第一件事: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件事: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
第三件事: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第四件事: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第五件事: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第六件事: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第七件事: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第八件事: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第九件事: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第四项任务: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重点要做5件事:
第一件事: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
湖南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孩子从进学校门到高中毕业,在上世纪80年代共需支出108元,90年代需支出约8000元,到2004年则需支出约3万元。
第二件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
第三件事: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
第四件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
第五件事: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第五项任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重点要做6件事:
第一件事: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第二件事: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第三件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第四件事: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第五件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
第六件事: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第六件事中的“易地扶贫”在**地区具体表现为“下山脱贫”。7年前,我们**县正在大张旗鼓地宣传箬阳乡修公路到某某行政村时,武义县却在大抓“下山脱贫”。两个县委、县政府作出不同的选择,谁优谁劣大家都应该清楚。当年,**县沙畈乡芝肚表村在支书李春兴的带领下也想修10里公路进村,总投资60多万元,为70多户农民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后来通过对比,最终选择了“下山脱贫”的道路,在琅琊镇安了家,现在村里的农民已经尝到了甜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5项任务,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
第三部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讲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群众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轰轰烈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主要成绩有以下5点:
第一点,粮食连续三年稳定增产。
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近三年分别增长2.2%、2.6%和1.1%;在涝、旱、台风、冰雹等自然灾害较多的情况下,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继2004、2005年分别增产775亿斤、291亿斤之后,又增产269亿斤。这是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三年增产;单位面积产量也连续三年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
第二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粮食品种优质率不断提高,2006年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比重分别达到55.2%和69.1%,比2003年提高17.2个和14.5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2006年棉花、糖料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7.8%和16.2%,肉、奶、水产品产量增长4.6%、18%和2.8%。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全国初步形成了以58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
下一页
第三篇: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专题
特别推荐1
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全力做好“十二五”医改重点工作
卫生部部长 陈竺
三年医改取得重大进展,未来四年医改工作启动在即。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成效,分析新形势、新挑战,明确未来改革基本思路,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一)三年医改取得重大进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医改取得突出成效。
人民群众通过医改得到更多实惠。
三年来,“看病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设施落后、服务能力薄弱的状况显著改变,城市大医院“三长一短”问题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有了较大改善。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从2008年的80.3%提高到2011年的83.3%,农村地区从75.6%提高到80.8%。
三年来,城乡居民开始享受到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参合农民自付医药费用比例从2008年的73.4%下降到2011年的49.5%,看病就医经济负担大大减轻。根据我部2011年医改专题研究,两周未就诊比例农村居民从2008 年的12.4%降到2011年的6.1%,城市居民从6.4%降到4.0%。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2011年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增长速度均控制在7%以内,减缓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势头。
三年来,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多居民形成了健康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慢病患者得到了系统化、规范化健康管理,越来越多重点人群获得了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显著改善。据对十省(区)考核,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
三年来,国民健康指标继续改善。2008—2011年,孕产妇死亡率从34.2/10万下降到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14.9‰下降到12.1‰。随着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我国居民健康指标已进入较快改善时期,这是老百姓得到的最大实惠。
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已达95%以上。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用不到十年时间取得如此成就,被国际社会誉为创造了世界奇迹。
基本药物制度取得阶段性进展。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没有其他任何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展开如此大规模的药物制度改革。
医改在一定意义上重新构建调整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功能互补、上下联动,中西医机构并举并重,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合作并存、协调发展的服务格局,成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组成部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我国长期坚持的“预防为主”方针有了制度安排,这是医改的一个突出亮点。
经过几年努力,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将长久地造福国民健康,也为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探索了中国式解决办法。
卫生事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随着各项医改任务落实,一些长期困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开始出现好转趋势,有的正在发生变化,有的已经出现重大结构性改善,这是我们多年来希望看到的改革效果。
一是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发生较明显变化。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预防、重高端轻基本、重西医轻中医的问题正在扭转,公共财政投入向基层、农村和公共卫生倾斜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2009和2010两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净资产增幅达55%,县级医院增加39%,均高于城市医院增幅。与此同时,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数量、学历、知识结构也出现向好趋势。2011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数达到120万人,比2005年增长18.7%,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从23%提高到40%。过去5年,中医师占医师队伍的比重从10.3%提高到12.2%。
二是人民群众卫生服务利用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群众更加认可和信任基层卫生服务,其服务利用出现增长趋势。近年来,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增长较快,2011年比2005年诊疗人次增加11.9亿,增长了45.7%;出院人数增加了2022万,增长1.2倍。
三是城乡和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分别为55%和21%,城镇显著高于农村,2011年这个比例分别增至89%和97%,农村反超城镇。监测显示,城乡居民健康指标差距也在缩小,孕产妇死亡率城乡之比由2005年的1:2.15缩小为2010年的1:1.01;婴儿死亡率的城乡差距也从7.2个千分点下降到5.9个千分点。农村住院分娩率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由2003年的34个百分点下降到2010年的2个百分点。上述进展说明,医疗卫生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间健康差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四是卫生总费用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200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
重高达60%,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分别仅占16%和24%。2010年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下降到35.5%,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到28.6%和35.9%。这一重大结构性变化说明我国卫生筹资结构趋向合理,居民负担相对减轻,公平性显著改善。
还必须看到,近年来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在业务量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努力挖掘内部潜力,开展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这既是医务人员对医改的奉献,也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提高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据调查,2011年与2008年比,城市住院病人不满意率下降7个百分点,农村下降13个百分点。
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医改,我们发现,医改对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医改构建起群众看病就医的安全网,缓解群众后顾之忧,扩大了即期消费进而拉动内需;医改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医改促进了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增长,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所有这一切,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有中国特色的卫生筹资和服务制度、卫生经济学评价体系、卫生循证决策机制在努力探索中渐趋成熟,体现了我国在民生领域内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创新。
总而言之,三年改革实践和成效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所确立的我国医改的目标、方向和原则是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是可行的,符合卫生发展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我相信,这些重大变化,必将极大振奋广大医改工作者的信心,必将激励我们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把医改推向深入。
(二)充分认识“十二五”时期医改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深化医改的内外环境都呈现出新特点。
从卫生发展的内外环境看,一是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方式快速变化,人口老龄化加
速和疾病模式转变,给我国居民带来沉重的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二是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快速转型与升级,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对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期望更高。三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总体上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的社会服务业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卫生事业的规模、功能、结构和服务模式都还没做好应对上述挑战的充分准备。
从医改本身来看,改革进入深水区,体制机制性矛盾凸显。一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依然存在,特别是优质资源仍然短缺,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二是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相对缓慢,转变卫生发展方式在认识上和实践上还要不断探索。三是各地改革进展不平衡,一些关键环节尚未取得突破,医改成效与社会期望之间还存在差距。
但我们也要看到,“十二五”时期,仍是深化医改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仍然具备推动医改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物质条件、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这就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以及三年医改积累的成功经验。卫生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知难而进,迎接新挑战,夺取医改新胜利。
(三)重点突破,全面完成 “十二五”医改任务。深化医改需要进一步突破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全面取消以药补医,理顺补偿机制。
如果要问当前医疗卫生领域最需要革除的机制性弊病是什么,我想多数同志的回答是:以药补医。这一机制推动了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造成了药品滥用,扭曲了医务人员行为,腐蚀了我们的队伍,必须彻底根除。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机构的确依赖以药补医维持运行发展,目前药品收入仍然是补偿的重要渠道。改革以药补医必然触及到医疗卫
生单位的现实利益。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维护这种不合理的机制,还是下决心破除以药补医?我们认为,为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为了卫生队伍长远建设,这个机制早晚要改。现在改、彻底改要比将来改、拖泥带水地改要主动得多、有利得多。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的部署和要求,主动争取政府领导,努力创造条件,落实取消以药补医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稳步推进价格改革,争取“十二五”期间在全系统稳妥有序地革除以药补医弊端。今年300个试点县先行推开,力争2013年在县级医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
2.全面推进支付制度改革。
按项目付费制度和以药补医结合在一起,是导致大处方、滥检查问题的主要原因。按项目付费的价格形成机制,也使医务劳动的技术价值难以体现。这种支付制度既浪费了卫生资源,也不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要把支付制度改革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抓手,大力推进。根据国际经验,支付制度是医疗保险机构控制费用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支付制度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既管新农合又管服务提供的优势,率先推进新农合的支付制度改革。同时,要与医保、物价等其他相关部门协调,抓紧总结各地近年来试点经验,制定实施方案,确定适应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不同类型服务的支付方式,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人头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要把临床路径与支付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做好费用测算等基础性工作,确保支付制度改革与取消以药补医同步推进。
3.强化新农合的风险保护机制,合理设置管理体制。
新农合作为农村居民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实现了广覆盖。“十二五”期间,随着筹资水平不断提高,要把增强对农民健康的风险保护作为巩固完善制度的突出
重点,在普遍提高参合农民受益程度基础上,做出有效制度安排,建立稳定的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今年,政府对新农合的补助将提高到240元,各地区要从新增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建立省级统筹基金,用于重特大疾病保障,并与医疗救助有效衔接,使重特大疾病补偿水平达到90%左右。年底前全面实施儿童白血病等8个病种的大病保障。还要在三分之一左右的统筹地区,将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I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等12种疾病纳入保障范围。同时通过实施规范化治疗,做好费用控制。要探索利用商业保险形成多重补充保险机制,分担重特大疾病高额医疗费用。各地要积极协调财政、民政等部门,落实上述任务,最大限度降低参保群众的灾难性医疗支出,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当前一些地方正在进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探索,这必然涉及到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体制问题。我们认为,在大卫生体制下统筹保险制度和服务提供管理,有利于实现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费用控制;但考虑到目前管理现状,制度整合以后,也可实行相关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合署办公”的形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与管理体制调整事关重大,必须在省级政府层面上科学论证、审慎决策,并征得国务院主管部门同意。从基本国情看,多数地区应按照国务院确定的部门职责分工,保持现有管理体制不变,维护制度稳定运行。
4.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要继续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不断巩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今年,各地区要对基层综合改革开展一次“回头看”,对各个环节的政策、措施、任务和工作目标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找出薄弱环节,明确未来几年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要切实巩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抓住落实投入政策、规范采购供应、严格零差率销售等关键环节,推动基
本药物制度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常态化健康有效运行。要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继续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落实对乡村医生的各项政策。乡村医生历来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研究并妥善解决其身份和保障待遇,不断加强培养培训,提高服务能力,确保基层网底不破。
5.全面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促进医疗机构良性竞争。
医疗卫生服务最显著的特点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让群众通过方便畅通的渠道和充足的信息,增加他们对服务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促进医疗卫生机构良性竞争。近年来,医院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改善医院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尚未普遍建立规范的医疗服务信息社会公开制度,既不利于接受社会监督,也难以让公众获得清晰有效的信息,并据此对不同医疗机构服务优劣、质量好坏做出判断和选择,信息化对医疗机构良性竞争的促进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十二五”期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将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服务安全、质量、费用等信息进行排序,定期向社会发布。我们要转变管理理念,从维护患者权益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把改革监管方式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措施,推动医疗机构改进服务,形成良性竞争。
多元化办医格局有利于满足群众的不同层次需求,促进竞争,提高效率,控制费用。要贯彻落实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各项政策,新增医疗服务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并在政策和管理上一视同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
6.创新工作方式,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意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制度载体,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转变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十二五”期间,要创新组
织领导方式,借鉴北京、重庆等地做法,以开展健康城市(城镇、社区、乡镇)创建活动作为制度平台和工作抓手,将国民健康政策融入各项社会政策,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要创新工作方式,借鉴湖北、山东等地做法,整合管理、服务、技术、资金资源,形成面向群体、面向社区、面向家庭,协调高效的服务团队。要创新服务内容,逐步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群众受益范围。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推广中医药预防适宜技术。要以流入地为主,特别重视并优先解决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均等化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要严格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规范化、精细化的工作标准、技术规范、服务流程,强化绩效考核,把考核结果与经费投入和个人奖惩挂钩。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实现“健康中国2020”打下坚实基础。
7.全面推进药品集中采购。
药品集中采购是药品生产、流通、价格、使用链条的关键环节,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用药负担。不断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对实现各项医改目标关系重大。“十二五”期间,要在总结过去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制度、全面推进。要统一药品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办法,实行质量优先、招采合一、量价挂钩。要逐步将耗材、设备采购纳入集中招标采购范围。对部分专利药、高值耗材、大型设备,要探索面向国内外生产厂家集中采购。对进口产品实行以国际采价为基础的集中采购。
8.创新人才培养和分配激励机制。
医改三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激励医务人员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人才问题依然是卫生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探索、取得更大突破。要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体制。要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不断增加全科医生的数量,使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全科医
生。要建立和实施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要创新基层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建立特岗医生制度,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培养规模。适应卫生改革发展要求,大力培养护理、公共卫生、中医药、药剂、卫生管理等各类紧缺人才和高层次医教研人才。
“十二五”期间,要创新医务人员分配激励机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体现医务劳动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医务人员总体收入水平。扩大岗位绩效工资实施范围。推行岗位管理,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医院收支结余着重用于改善医务人员待遇。
(四)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为医改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和精神动力。
深化医改是十分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世界性难题。要破解难题,不仅需要硬件条件改善和体制机制创新,更需要精神引领、价值支撑和道德坚守。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尤其需要弘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作为鼓舞士气、统一意志的鲜明旗帜,作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既继承了中医大医精诚和西医尊重生命的优良传统,又发扬了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新时期医学创新精神,并不断孕育着当代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当前我们需要集中全行业的智慧凝炼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上半年,各地卫生系统要紧密结合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卫生行业文化建设,开展一次关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讨论,这是一个广泛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提高思想道德意识的教育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在讨论时,要注意把握和引导好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紧密结合医药卫生改革实际,充分认识弘扬职业精神对实现医改目标的重要作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医改的目标。这是党和国家、人民群众以及医疗卫生工作者共同意志的体现,也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实现这一目标既要靠体制机制建设,又必须有先进文化支撑,有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必须依靠一支有信仰、有追求、公众信赖的队伍为之奋斗。通过这次讨论,要使广大医疗卫生人员从国家和人民利益高度,更深刻地理解做好本职工作与落实医改任务、实现医改目标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改革、投身改革,推动改革,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紧密结合卫生队伍建设实际,充分认识弘扬职业精神对调动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如何保护好、发挥好、调动好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卫生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课题。虽然经过多年探索,一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一些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有些问题甚至还没找到好的解决途径。例如,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何建立体现医务劳动特点的工资福利制度,使医务劳动者有体面的收入和有尊严的收入来源,如何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队伍的侵袭,都需要在现实中予以回答和解决。在关于职业精神的讨论当中,我们既要按照医改文件要求,落实以岗位责任、绩效考核为核心的分配制度改革,强化经济激励,提高收入水平;又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经济物质激励与职业精神激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经济激励不是唯一的,更不是万能的,救死扶伤的社会价值和解危济困的职业尊严不能用金钱衡量。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最终还要靠崇高的道德和精神力量。我们必须坚持弘扬高尚的职业精神,辅以合理的物质激励,真正把全体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投身医改。
三是紧密结合改善执业环境的需要,充分认识弘扬职业精神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作用。随着医改的推进,医疗执业环境和医患关系有向好的趋势。但是,近期一些严重医患纠纷事件提醒我们:改善医患关系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并且需要医患双方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医疗卫生工作者尤其要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要弘扬职业精神,提高道德修养、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与支持,用高超的技术、优良的服务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与抚慰。同时,新闻媒体和卫生宣传、健教机构既要宣传医疗卫生工作者救治病患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更要大力宣传医学的特点、规律和局限性,让群众理解现阶段医学技术并不能包治百病,也不能改变生命周期的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和理性就医,增进医患相互理解。当前,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医患关系新特点,建立健全专门机构接受和处理患者投诉,要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维护医患和谐的作用,要创造条件普遍建立第三方调解、建立医疗责任保险等处理医患关系新机制。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使医患关系在“十二五”期间有根本好转。
第四篇: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积极行动
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积极行动
认真做实迎省第二轮教育综合督导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各校长第一次评估工作汇报会上讲话李仕东
各位校长:
2013年迎省第二轮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已刻不容缓,必须列入重要行事日程,科学谋划,积极行动,聚焦标准,全面铺开各项准备工作。
九月二十九日,中心校组织召开的迎省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动员及培训会议,则是中心校发出的向迎省评估工作准备冲刺的信号令;集中下发的迎评估《实施方案》、《实施细则》以及评估标准等相关材料,则是迎检的目标和行动指南;十月十二日莅临承德县三沟学区中心校迎检学校的参观学习,则是迎评估工作的专项引导和准备工作的启动。面对迎省评估工作的艰巨任务和重重困难以及为期不足两年的准备时间,我们更需坚定信心,排难拓进、齐心协力、共克时限,着眼高标准,从现实出发,精心组织,全力准备,刻意打造。
依据中心校以及各校的现实情况,为推进各校迎省评估准备工作的全面落实,我代表学区中心校从落实角度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迎省评估准备工作已经成为目前乃至2013年的教育管理中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从中心校到各校必须高度重视,强力地去抓,决不能掉以轻心,得过且过,以及盲目地老牛赶山式去准备。为此,加强组织领导至关重要。各校要立即成立迎省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班子全员参与,担负起全面领导和组织工作。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切实做到各尽其责,各尽所能,积极行动、全面推开各项准备工作。
中心校的“迎省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学区的迎评估准备工作的领导、组织、指导与考评。具体分工为:
修校长负责迎评估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考评以及硬件建设;
李校长负责具体组织、策划、安排、业务指导、工作督察、材料汇报以及幼儿园评估准备工作。
刘校长负责具体教学评估工作的组织、指导以及各室建设、仪器配备、学校文化内涵发展、特色建构等;
臧书记负责党建、少先队(含少科室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与督导; 孙校长负责学校管理、环境(绿化、美化、硬化、生产劳动基地)建设、教学设备装备以及安全档案等的组织、督导;
白主席负责基础建设、各种报表、成教迎检工作以及财务、基建档案等组织、管理、督导;
王主任负责教研教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文化活动以及教学、学籍档案的组
织、指导、督察;
关秀玉负责数学仪器装备,仪器使用以及教师档案的组织、管理与指导;
王欢负责科学实验仪器配备、实验教学及其相关档案,以及迎评工作过程中的影视资料的储存、专题片制作等;
翟春玉负责英语学科迎检工作和微机室、多媒体、图书室等管理以及迎检材料打印等。
王仲涛负责音体美和少先队工作的指导与活动材料(含学生小制作等)的储备、文书档案管理指导,以及幼儿园迎检具体工作;
各校要参考中心校的分工安排,将本校迎省准备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个人,明确出具体职责及其组织管理权限,进而发挥出每个人的组织、创造才能,将准备工作做到极致。
二、理清程序把握重点
迎评工作是一项综合工程,任务重、责任大、头绪多,所以,必须理清头绪,明了工作程序,把握每个阶段重点,逐项落实,逐步推进。整个迎评工作概括讲可分以下几个程序:
1、认识学习(10月)——重点提高认识、学习标准、明确任务;
2、组织分工(10月)——重点成立组织、明确责任、组织到位;
3、摸底登记(11月上旬)——重点对照标准,摸清底数,登记建账;
4、规划安排(11月中旬)——重点制定规划,科学安排、确立目标;
5、准备完善(12月—2012年12月)—重点全员行动,逐项准备、打造特色;
6、攻关冲刺(2013年1月—5月)——重点打造环境、硬件装备、巩固提高;
7、自查完善(6月—7月)——重点对标自查、全面总结、查漏补缺;
8、模拟评估(8月份)——重点完善材料、人员培训、模拟评估;
9、呈报验收(7—8月份)——重点呈报材料、专家督导、整装待检。
三、清点整理 摸清底数
首先,责成专人,集中时间,在学习标准、了解评估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对本校现有设备仪器(包括图书)进行一次彻底地清查,全面整理,凡是过时的、废旧的、没用的全部清除。然后,对所剩余的以及新添置的仪器和图书,重新建立《仪器明细账》,一一登记,并对照《各科仪器配备标准》(上板城小学按一类标准,西大庙、第二小学、卸甲营、上台子、漫子沟等五所小学按二类标准,其他三所小学按三类标准),列表登记出所缺仪器、设备名称种类、件数,准确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各校要将今天下发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登记表和所缺仪器统计表等在11月10日,上报中心校一份(用电子表格亦可)。
摸底统计工作要求做到三要:一要“清”——认真清查;二要“准”——准确填报;三要“实”——确为本校实际。
四、制定方案明确目标
这次迎评工作是一项硬任务,工作必须要做到有条不紊,步步推进,项项落实,且保质保量,高水准达标。所以,各校要针对评估内容、标准及其方法,依据本校的实际进行科学谋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迎评估的《实施方案》,将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以及重点,细化到每个时段内,具体到每个人身上,明确出各时段的具体任务,每个人的具体责任。真正使《实施方案》成为迎检准备工作的指导纲领,使所有人员都清楚了解与掌握什么时间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做到怎样的标准等。这样,才能保证迎检工作落到实处,在日常工作中有序开展,不至于出现做无用无效的工作以及临时抱佛脚加班加点的现象。
各校《实施方案》的制定,要简洁、明了、具体、可操作,切忌说套话、虚话、不切合实际。所定方案于十一月十日上报中心校
五、完善档案储备材料
各种档案尤其是教学教研档案,也是这次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进一步完善所有档案仍是当前乃至今后的一项长期任务。
首先,责专人分种类负责专项档案;
其次,负责人是必须认真学习档案整理要求,熟练掌握整理方法,准确地进行档案整理;
第三、按原来整理方法将10—11学在12月份前整理完;教学档案必须按教学评估标准分类整理。本学以及以后的档案按市教育局新下发的办法整理。
此外,从现在开始在细致整理、完善文字档案的同时,要注意积累与储存照片,尤其是影视资料,也就是说凡学校召开的会议(尤其是主题校会)、各种活动、主要工作、各种基建以及反映学校发展、提高方面的工作等都要及时进行录像。影视档案是最有说服力的,而且也能相应地为以后制作专题片储备所需的底料。
同时,在档案整理时要力求正确归档、书写工整,装订规范,整齐入盒入橱。
六、落实课标扎实教研
教学工作是这次评估的重中之重,深入教学、扎实教研,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既是评估重点,也是我们常态化工作,因此,我们务必做实做深做强。
1、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开足所有科目,尤其是音体美等,保证课节,要有相应的教案,编制符合标准的课表存档。同时,强调一下,所有教案都要书写规范、标准,并分学期分科保存好,已备评估之用。
2、积极推行“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方法,构建一批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精品课堂。要特别做好日常示范课、典型课等影视存档。扎实教学工作管理,打造本校教学特色,并用几个词高度概括、浓缩出本校教学特色经验。同时,要科学提出本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策略、方法等。
3、扎实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逐步形成特色的教研活动体系,提炼出具有本校标志性的特点。同时,要特别注重积累完整的活动材料(包含照片、录像),尤其是活动成果的资料等。
4、认真组织开展各科活动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各种活动(包括经典诵读、习字书法、演讲征文、绘画制作等)材料存留归档。
5、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教学,依据现有条件按照各年级科学实验计划,如实上好相关的实验,做好各种实验记录。实在不能做的实验也要按试验计划补齐10、11学的各年级各学期的实验记录。
6、结合“主题阅读教学”,提高图书借阅率,做实读书使用痕迹记录,补齐各学期图书借阅登记,存留一定的读书借阅、阅览以及读书活动的影视资料,7、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沙龙,广泛开展听课活动,做好每学期教师的《读书笔记》、《听课笔记》以及发表的论文、教学反思等相关资料。
8、积极支持教师深造学习,逐年提升学历水平,记录好教师培训(含典型培树)活动的轨迹,存留表现成果的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应的(含影视)资料。特别是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复印件。
七、发展内涵打造特色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切入,一个是学校的科学、规范、严细管理;另一个是深入扎实而内涵丰富的学校文化建设。同时,这两项工作在很大程度又是相辅相承,融为一体的。因此,在日常开展过程中要注意积累下列材料:
(一)管理方面
1、各学期的学校组织、制度、考核奖励办法、管理会议以及表现各种管理措施实施过程的相应材料(例如:工作检查、督导、考核、评比、表彰、座谈、家长会、安全演练以及各种开学典礼、期末总结、主题班会、法制报告、专题讲座等会议)。
2、科学概括总结学校管理经验、管理特色、且浓缩成两三句话。
3、学校党员活动、少先队活动,学生会活动等具体活动记录、资料等。
(二)学校文化建设
1、科学制定出办学目标、办学思想、校训、教风、学风、校风;创造出校歌、校徽、班歌、班徽、班训等,设计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标识;
2、每学期要有不断修改、完善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特别是突出具有本校历史传承、未来发展的特色的文化主题;
3、推行以“双自主”为核心的文化建设,以及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具体活动过程的相关资料,尤其是影视资料;
4、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的记录、作品、成果等。如:1)大课间活动照片、录像、活动安排;2)体育运动会、专题体育竞赛、业余训练、学校群体活动;3)艺
术节、文艺节目表演、红歌大合唱、课前一支歌、文艺活动竞赛等;4)读书诗会、朗读、演讲、征文、10分钟晨读、读书交流会等;5)书法、绘画、校刊、小报、摄影、小制作、泥塑、根雕等;6)学生参加的生产劳动过程、各种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叠被、整理内务、烹饪、野炊、医疗救护等)活动等。每学期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活动材料,尤其是照片、影视资料。要想有这些资料则必须如实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中心校是支持各校多组织开展一些具有特色和创新能力的活动的。
5、注重提炼出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形成特色,并能高度概括成一、二句话。
八、改造硬件美化环境
至于基础设施、设备、房屋科室、仪器、实验桌椅、仪器柜橱等大型硬件建设主要靠上级来装备的。但我这是所说的“硬件”,是指上级不值得装备而我们又能力所能及完成的。例如:
1、适量的课桌椅的更新;
2、校园绿化面的扩建、生产基地的建设以及绿化特色的构建;
3、室内外墙壁粉刷、文化环境的布置;
4、校徽、宣传橱窗、展板制作;
5、小面积的地面硬化;
6、基本办公活动设备添置(如录音机、电子琴、简单的文体等活动器材、幼儿玩教具、室内活动器材等)。因此,这些基本的简要的设施设备,我们又能够做到的,各校就要认真谋划、科学地制定出分学期逐步改造、建设的计划,并按照计划分期分批分项去完成,不断进行硬件建设,提升校园建设水平,美化校园环境。在这基本建设上既要有计划地投资,又要舍得投资,更要节省不必要投资以及避免重复投资,一定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尤其是下大力不断去绿化、美化、硬化,创造出显性的美的校园。
九、专业培训等待迎检
这是2013年上半年的主要任务,但是,从现在开始凡有上级检查、外校同行参观学习,以及学校组织活动时就要进行有意识的专项人员培养,培训。训练出一些精干的、能说的、应变能力强的迎接人员,以备迎检之用。同时,注重迎检汇报材料的准备,每学期要试制作一段反映本校本学期主要工作及其业绩的专题片等。
各位校长,以上是我想到的目前我们在迎检前需要做的一些主要准备工作,这肯定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边做边完善,逐步把迎检准备做实做强。总而言之,迎检这项艰巨任务又摆在我们面前,这幅沉重的担子又压在了大家的肩上。虽然我们在座有部分校长已体验过迎接第一轮评估验的的艰辛和劳累,但是,这次较比上一次难度又大了很多。因此,我希望在座人员不要畏惧,不要怕难,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克服困难勇气和完成任务的决心,齐心协力,在中心校统一领导下,恪尽其职,竭尽所能,扎实做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力求届时高水准、高质量地完成迎省综合督导评估的任务的!
2011年12月18日
第五篇:认清形势明确任务1
认清形势明确任务
迎接新挑战实现新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
春节刚过,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集通复线项目部迅速将各项工作转入正轨,召开了春节收心会,认真研究查找2011年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经验,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提出2012年工作思路和措施。现汇报如下:
一、项目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集通复线项目部在2011年,一班人紧紧围绕集通线双线建设的管理工作,克服缺乏经验、人员少、任务艰巨等诸多困难,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争先创优的精神和求真务实、抢抓机遇、拼搏进取的作风,切实加强管理,推进了集通复线项目部的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的铁路建设任务,于2011年月实现了平哲段和兴贲段的顺利开通。自2011年月开始,我们集中精力搞好平哲段和兴贲段的剩余工程和(什么重点工作)取得很好的进展。今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集通复线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难题。(都有什么困难例举一下)
当前,面对铁路转变发展方式、转换经营机制、推进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按照中央关于保持铁路建设良好势头和铁道部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转换经营机制及铁路建设“保在建、上必需、重配套”的要求,认清当前形势,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实现集团公司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但也深深的感到,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形势任务。
一方面,(例举对下一步工作有力的方面)。另一方面集通复线建设任务的加大和经营形势的发展,给复线项目部工作带来了挑战,深感责任重大。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不足。(主要是什么原因)
二是
三是
四是项目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创先争优活动需要进一步深化。
三、2012年工作思路和措施
加快复线建设实施进度,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积极做好前期工作、争取早开工、早建设、早受益。加强项目部的内部管理,形成严管、立规、有序、高效、责明、的管理模式。
根据以上措施,2012年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1.坚持依法合规,推进项目建设。
根据路局铁路建设工作的部署和安排,依法合规,加强
管理,集中力量,全力以赴,推进集通复线建设的进展工作。
一是加快在建工程进度。(例举在建工程的完成时间节点)
二是推进后续项目建设。(二期、三期的基本情况)在建设管理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建设单位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协调关系,加快进度,确保合法推进。第二是要优化施工组织的实施,加强标准化管理,采取有效的激励约束手段,对项目施工进行全过程盯控。第三要狠抓安全质量管理。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关,盯紧施工现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强化专项整治;注重样板引路,打造精品工程。第四强化投资过程控制,加强建设资金的管理。认真做好验工计价,加强物资采购供应和合同的管理。确保建设资金的有效使用。第五积极采取措施,做好维稳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解决农民工工资纠纷和老百姓利益问题。
2.强化内部管理,推进项目部的建设。
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办法,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推进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要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深化学习型班子建设,提升领导班子执行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严防腐败发生。
三要进一步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加强员工学习培训,采取多种方法推进员工队伍素质建设,为项目提供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