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现代化的理论探析

时间:2019-05-12 19:0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技术现代化的理论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技术现代化的理论探析》。

第一篇:农业技术现代化的理论探析

农业技术现代化的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王伯鲁

论文来源:经济问题

从理论上剖析农业技术现代化过程,探索我国农业技术现代化的规律和模式,对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农业技术体系及其特点

农业技术是农业生产经验的凝结,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内涵角度看,农业技术就是按照动植物生命运动规律,并依据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对动植物种质与生长发育过程的人工干预机制,减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促使动植物生产方法、物质手段、操作程序等要素构成的体系。从外延角度看,农业技术因动植物种类、生长阶段、地域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表现为门类繁多的各种具体形态。尽管各类具体农业技术形态千差万别,但总的可以把它归结为生产农艺技术与品种技术两大类。前者是围绕动植物生长过程展开的生产方法、物质手段、操作程序等,后者是指改良动植物种质的方法、物质手段、操作程序等。生产农艺技术形态较为松散,从动植物生长的纵向来看,它是多簇阶段性或普适性技术单元的集成;从动植物生长的横断面来看,它则是多项阶段性技术单元的综合。这里的“阶段”是相对于动植物生长周期而言的,如间苗技术只在作物生长的幼苗期使用;“普适”是相对于地域环境、动植物品种及其生长周期而言的,如施肥技术在多数地域条件下,对于多数作物种类都被广泛采用,当然,阶段性和普适性之间又存在着交叉重叠关系。品种技术形态则是在生产农艺技术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专业化育种技术体系,兼有生产农艺技术形态的特点,集约程度相对较高。

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受动植物生命体内外多重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从而使农业技术体系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技术体系的特点:(1)组织结构松散特点。农业技术体系基本上是按动植物生长过程组织起来的,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动植物对技术的需求差异较大,因此,阶段性技术单元之间相干性差,缺乏内在联系,加之以漫长时间为纽带的组织形式,导致技术体系内部结构松散,集约程度低。这也是农业技术体系容易分散吸收外部技术体系成果的根本原因。(2)地域性特点。农业生产总是在具体地域环境中进行的,不同地域环境中动植物生长的自然因素差异较大,从而造成了创造或控制动植物生长内外因素的方法、物质手段、操作程序等之间的差异。因此农业技术的地域特征明显,体系普适性较差,这也是影响农业技术整体扩散与转移的主要因素。(3)开放性特点。近代以来,农业技术的来源呈多元化趋势,除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科学研究外,工业技术成果已成为农业技术装备的重要源泉,以机械力、电力驱动的大批农机具的引入及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工业品的广泛使用,迅速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相关科学技术体系成果向农业技术体系的多渠道转移与渗透,成为农业技术发展的外部推动力。(4)多层次并存特点。农业技术体系及其单元,按效率高低可分为原始技术、初级技术、中间技术、先进技术、尖端技术等多个层次。在现实农业生产活动中,各种效率层次的技术体系同时并存,其数量比例结构大致呈中间大、两端小的“橄榄球”形。在同一技术体系内部,不同效率层次的技术单元又犬齿交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影响农业技术体系效率提高的内在因素。

二、农业技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农业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从发展过程看,它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不断开发农业新技术;二是消化吸收与推广适用新技术。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从现代农业技术开发角度来看,农业技术创新就是农业技术体系的内涵提高与外延扩展,表现为传统农业技术体系功能的改进和新型农业技术形态的创建。古往今来,农业技术进步一直是围绕着提高农业技术效率这个中心展开的,它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设法扩大或提高技术的正效应;二是设法缩小或减轻技术的负效应。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农业技术开发过程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是这两条途径却始终决定着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的大方向。

现代农业高技术是指技术性能指标远高于同类传统农业技术的新技术形态,它是以第一条基本途径为主导的农业技术进步方式在当代的特殊表现,如在生物工程技术基础上定向设计、构建具有特定性状的新物种,搭载航天器的太空育种技术等。农业绿色技术是指技术负效应低于人类容许限度之下的技术形态,它是以第二条基本途径为主导的农业技术进步方式的现代形式。如节水灌溉、配方施肥技术等。在现代以前的农业技术发展史上,由于农业生态系统承载余量很大等原因,农业技术进步的第一条途径一直占居主导地位,而第二条途径多处于从属地位。进入现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等全球问题的激化,绿色技术的地位不断提高,正在与农业高技术发展方向走向融合,如高效低毒新农药、叶面喷肥等技术。“既高又绿”的农业技术发展新趋势,自觉综合了上述两条途径在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方面的优势,避免了各自的局限性,是农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

在现代科学革命的推动下,古老的农业科学在学科高度分化的同时,出现了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拓展了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空间。立足于现代农业科学基础之上的农业技术体系,在广泛吸纳现代新技术革命成果的同时,正在促使以动植物“二维结构”为主的传统农业技术,向动物、动物、微生物三者并重的“三维结构”的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由资源依附型的传统农业技术向智能依附型的现代农业技术转变,将出现陆地、海洋、太空三大农业技术系统相互交融,绿色、蓝色、白色“三色”农业技术多相并存、全方位推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新格局。

现代农业技术向生产领域的渗透与转移是实现农业技术现代化的关键。自农业技术开发从生产实践活动分化独立之后,技术超越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技术的地域性等特点,使农业技术的产业化问题更加突出。从技术扩散与吸纳角度看,新型农业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复杂影响。该技术的“市场收益大于应用成本”是实现转化的必要条件,市场收益与应用成本的差额越大,转化就越容易实现,反之亦然。而技术转移渠道的通畅,生产主体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流动资金等主客观条件,则是实现转化的充分条件。一般而言,技术内容或操作程序越简单,适应性越强,费用越低的新技术,向生产领域的渗透与转移就越顺利。

在现代农业技术向生产领域的渗透与转移过程中有两点应当强调:一是新技术的本地化适应问题。农业新技术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开发出来的,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与推广空间。该技术在不同地域的推广应用,往往先要结合该地区自然条件进行适应性改造,经过本地化改进环节,才能发挥出最佳效益。这一环节属浅层次的延伸性技术开发,多由新技术吸纳方承担。二是新技术的示范驱动问题。农业技术的效果往往要经过一个以上的动植物生长周期,才能逐步显现出来。在本地区没有先例的情况下使用新技术,不仅要承担成本风险和拓展市场费用,而且还要承担技术失败以及因缺乏使用经验所带来的风险等,这些风险和费用远大于新技术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障碍。因此,应先进行典型示范,积累本地化使用经验,才能减少新技术推广风险,全面带动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三、我国农业技术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代以前就建立了系统的农学体系,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技术比较发达。但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工业化进程滞后、社会动荡等原因,农业技术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大规模的农业技术现代化进程始于本世纪50年代,以人民公社制度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时期,建立了国家、省(区)、地区、县四级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农业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属政府行为,多注重增产效果,很少核算经济成本。这一时期农业技术尝试较多,走了不少弯路,但整体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商品(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投入较高以及地方财政拮据等原因,农业科研整体萎缩,许多县或地区一级农科所(站)名存实亡。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转为市场行为,农户注重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个别市场效益显著的实用技术得到推广与普及。近年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高于农产品价格涨幅的现实,抑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由于国家对农业投入力度不够等原因,这一时期农业技术现代化进程总体缓慢。出现了以常规性技术为主导,内容重复、覆盖面窄的农业技术开发现状,以传统技术为主体、多层次技术并存的微观农业技术应用现状,以及东、中、西部技术水平依次递减的宏观农业技术格局。

我国人口多,未来30年将净增4亿多人,耕地少,且正在以年均600万亩的速度递减,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足于技术进步,加速实现农业技术现代化。英国经济学者希克斯(John R.Hicks)对技术类型的划分,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

(YujiroHayami)与美国学者拉坦(Vcrnon W.Ruttan)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理论研究,以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技术现代化的实践经验都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进步路线。从我国农业生产和技术发展现状出发,农业技术现代化应推行以下发展战略:

1.全面滚动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战略。农业技术系统是在内外交互作用中进化发展的,农业技术进步有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反过来,良好的外部环境又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条件。应树立系统科学观念,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及其相应的社会支撑体系,尤其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新技术吸纳能力;优化农业技术发展的科技、教育、经济、社会、政策等外部条件,形成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合力和正反馈驱动机制。同时,农业技术系统结构松散与多层次并存等特点决定了农业技术系统发展的不平衡性,即在不同时期总有制约系统技术效率提高的约束技术要素存在。国家应集中开发资金、科技力量,对农业约束技术和带有普遍性的关键技术组织重点攻关,避免分散和重复研究,以实现农业技术开发的重大突破。

2.引进、开发与推广并举战略。实践表明,引进先进技术是促进本国技术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发达国家有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是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现代化的主要技术源泉之一,应扩大对外技术交流,积极引进适用先进技术。同时,农业技术的地域性特点又要求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进行适用农业技术的自主开发。应在广泛吸纳国外先进技术与新技术革命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出适合我国地域特点的大批现代农业技术。再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快速推广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技术成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先进技术的普及率及其

在农业技术体系结构中的数量比例,使农业技术的引进、开发与推广诸环节紧密衔接,生产农艺技术形态与品种技术形态协调高效运转。

3.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协同推进战略。农业技术是朝着节约稀缺性生产要素的方向发展的。从农业技术发展史来看,机械技术属节约劳动力型技术,生物技术是节约土地型技术,两类技术之间存在着内在互动联系。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生态工程的启动,以及非农建设用地的连年累积,人多地少的矛盾运动客观上要求优先发展节约土地资源的生物技术。应以生物技术为核心,提高农业单产。此后在生物技术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等第二、三产业领域转移的拉动下,适时、适度推进节约劳动力资源的机械技术发展,使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间协调发展。

4.农业生态技术发展战略。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与物质循环等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地确定生产结构,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统一的高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实现农业生态化必须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特点,开发配套的生态农业技术(如绿色技术、有机技术等)系列,以替代现行的非农业生态技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具有保持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等优点,但生产效率低下,应运用现代高技术成果进行“扬弃”性改造,实现向“既高又绿”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的跃进。

5.技术递进与技术跨越并行战略。技术递进是指沿着技术效率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依次进行的农业技术更新改造活动,是经常性的农业技术进步模式;技术跨越是指沿着技术效率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一次跨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技术阶梯,直接跃入更高效率技术形态的脱胎换骨式的农业技术更新活动,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反常模式,是实现农业技术现代化的一条捷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取技术递进模式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是积极稳妥和切实可行的一般性战略选择,恕不赘述。但这一模式对农业技术体系中的某些环节或部分欠发达地区却并非是最佳选择。农业技术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组织结构松散等特点,使这些技术环节或区域已具备了实现技术跨越的前提条件。应打破常规,创造适当的技术、经济等社会条件,促成农业技术跨越的实现。技术递进与技术跨越模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推进农业技术现代化过程中,应依据农业技术发展现状,并行实施技术递进与技术跨越战略。

第二篇:农业技术传播理论

青 岛 农 业 大 学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浅谈农业技术推广途径

学 生 姓 名初福梅

学号412032010

课 程 名 称技术推广理论

2012年12月17日

摘要:本文以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及推广途径为例,分析不同推广途径下成果转化效率。加快双业科技成果推广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模式,建立健全农业风险机制,改善行为环境,引导行为主体,改变传播方式,有效促进农户积极采用新技术。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途径影响因素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看,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0年底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51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45%,目前仍在下降,全国耕地每年平均减少433万亩,“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把它转化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的动力.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一40%,推广度仅25%,获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53.5%。这与发达国家的70%一80%既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去甚远,这种低的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业靠科技增长的空间还比较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大有潜力可挖,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现实生产力之间存在着障碍,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效率不高的原因除了政府缺少政策和投入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实际推广工作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户在技术传播与扩散中的作用。而仅仅将农户看作是农业新技术的被动受体。有效的推广应是了解农户的需求,为农户提供适当的适用技术信息与咨询,帮助农户在既定的资源限制下做出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决策。本文通过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和推广途径的实征研究,分析农民采用新技术过程中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确定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方向,提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有效对策,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意见。

农业技术的扩散或传播是指一项技术或创新由最初采用者或采用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采用者或采用地区,使创新得以普及应用的过程,它是由众多的农户个体采用新技术所导致的结果,通常指在较大的区域内农户群体对技术应用行为的总和,是总体意义上的技术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指出:“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我国长期以来沿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属狭义农业推广。广义农业推广指的是通过教育过程,帮助农民改善农场经营模式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和收入,提高乡村社会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1.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途径实证分析

1.1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研究推广背景

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秸秆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致使机场关闭、高速公路交通受阻时有发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同时作为资源的秸秆也因随着焚烧而浪费,秸秆问题已引起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的高度重视。1999年科技部决定在秸秆焚烧较严重的区域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工程”,通过该工程将努力使项目区在两年内基本消除秸秆焚烧问题,同时通过技术示范能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技术和产业化服务方面的经验,拟选的区域是经济发达地区、大城

市郊区及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周边受剩余秸秆危害较大的地区。

1.2超高茬麦田套稻推广途径与方法

农业推广途径与方法是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在长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积累出来的一系列组织措施、服务方式和工作技巧,由于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既具有农业科技成果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各地农技推广人员根据本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创造、使用了不同形式的推广途径与方法。

1.2.1示范法

示范法是推广工作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向农民展示某一新成果在生产实际应用中所获得的结果或某一新技能实际操作过程,是一种可以用全部感官去学习的推广方法。美国推广专家南伯提出:用农民的实际成功经验去推广新技术,更能引起农民学习的兴趣,它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更容易被接受。由于农民接受信息有限,经济基础薄弱,承担风险能力低,推广工作中采取示范法行之有效,特别是像超高茬麦田套稻前期像“荒田”,与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相差很大,甚至是对传统技术的一种冲击和挑战,只有成功的的示范才能消除农民的困惑。示范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示范方法.①自身示范。姜堰市姜堰镇农技站站长刘长河第一年在自己的5.2亩责任田中首先示范该项技术,当年获得成功,第二年所在的村示范面积就达200亩。②方法示范。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对某种技能的示范,通过看、听、做、讨论相结合的办法,使农民自身学会操作,达到真正掌握技术的目的。姜堰市运粮乡在超高茬麦田套稻播种期、立苗期、生产中期、成熟期组织村组干部、农技员、科技示范户共同田头考察超高茬麦田套稻的生长情况,乡镇农技员在田头讲解有关技术操作要点,发放有关技术资料,使农民掌握该技术的重点,使农民认识该技术、了解该技术的效果,并产生使用该技术的愿望.③成果示范,成果示范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导下,把当地经过试验取得成功的科技成果有计划地在一定面积上进行实际应用,做出样板,示范给其他农民,引起他们使用该技术的兴趣,鼓励推动他们共同效仿,达到推广新技术的目的。

1.2.2宣传培训法

在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中,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和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的传播媒介,传播适合农民需要的科学技术信息,而且反复传播以引起农民注意和重视,当激起了农民兴趣时,向农民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报纸、书刊、录相、VCD片等),并结合现场示范,以确保农民试种成功。江都市塘头镇推广该技术时,首先通过有线广播向农民反复传播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信息。当农民产生兴趣时及时向农民提供技术资料,提供的技术资料有超高茬 麦田套稻技术标准图、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问答、超高茬麦田套稻操作光盘及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规程,使农民掌握技术细节,确保试种成功。在农民采用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过程中,超高茬麦田套稻是一项水稻轻简栽培的综合技术,涉及到栽培、植保、肥料等多个学科,为了使农民便于掌握该项技术,同时培训简单明了。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要靠广大农民的田间实施,因此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是推广该技术的重要手段,在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对推广区域的农民进行广泛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使广大农民尽快的掌握该技术。培训方式有以下四种:①举办短期培训班,对推广区域的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首先使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熟练掌握该项技术,然后再由他们传播给农民。②田间培训,不同生育时期由农技推广人员在田间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群众一学就会,学了就用,效果明显。③以会代训,利用县、乡、村召开的各种会议,讲解技术,发放技术资料。④送科技下乡。利用送科技下乡的机会面对面的向农民宣传该项技术,发放有关技术资料。

1.2.3技术承包

根据农民承担风险能力有限特点,开展技术承包,推广单位或推广人员与农民在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运用经济手段和合同形式推广技术,合同对双方责、权、利进行明确,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技术承包中农技推广部门创立了技术服务“三分之二”模式。该技术服务模式的含义是:在同一生态区应用同一技术,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获得成功(如达协议产量或效益指标),即为成功,未成功者责任自负。这一模式也是技术承包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技术承包过程往往个别农民(懒者)放弃投入,不主动配合技术实施,从而导致农技服务吃了辛苦还要经济培偿。技术服务“三分之二”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并不放弃对个别农民(徽者)或典型田块的具体督促检查,相反,更多精力于传帮带。技术承包这种推广途径以服务为宗旨,技术承包是为了推广农业技术,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利益,为农民服务,为麦套稻技术推广创造条件;以技术为核心,技术服务是提高农民科学技术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麦套稻技术扩散的重要保证;责权利分明,通过技术承包调动了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有三个有利于,一有利于农民创造更多的效益,二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三有利于其他技术的兼顾。技术承包推广农业新技术普遍存在一个兑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合同的签订与兑现难以规范,测产与实产问题上纠纷多。实践证明技术承包对开始使用该项技术的农民来说还是较受欢迎的。

1.2.4综合服务法

综合服务法也叫物技配合法,是超高茬麦套稻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法,示范推广过程中以农业技术为推广核心,提供配套的物质服务,以物质保证相关技术的真正落实。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除做好技术服务外,还需要适宜的良种和专用的育秧剂、除草剂。在示范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要使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能够发挥最大的增产作用,必须抓好“两关”,一是立苗关,二是除草关。超高茬麦田套稻直接将水稻种子撒播到小麦田中,由于田表湿度、鼠害等原因,单位面积达一定的苗数是一个技术难题,而获得一定的苗数是高产的基础。超高茬麦田套稻是旱作水作并重,杂草类型既有早作又有水作,类型复杂,解决好除草问题是超高茬麦田套稻获得高产的关键。针对这一技术难题,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进行深化研究,研究出两种配套的专用药剂,一是解决立苗的“早秧保姆”种子包衣剂(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96117076),二是解决除草的专用除草剂“稻谷金除”(国家实用专利,专利号:ZL95lll巧7.4)。

通过两种配套药剂的使用,很好地解决建立了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稳产问题。物技配合法实现了过去单纯服务型向有偿、无偿服务相结合的过渡,解决了技术服务与物质供给相分离的矛盾。同时,专用药剂的销售也给推广部门带来了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壮大了推广部门的经济实力.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策

通过分析比较了该技术推广几种途径,对影响技术推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影响该技术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的大小,但如何排除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的障碍因素,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特提出如下对策:

2.1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高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科技成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策工作,要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针对目前县乡两级农技推广组织“线断网破”的局面,政府出台有效管理办法重建农技推广组织,建立一种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的体系。.推广经费要得到保证。一些公益性农业科技成果在推广中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排他使用性弱,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盈利甚微,一般农业推广组织兴趣不大,但作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和持续农业发展的项目,政府推广组织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这种推广服务,但相应的工作经费应得到保证。

.推广组织上要改革目前的推广体制,健全各级推广体系,建立以“县为中心、乡为枢纽、村为重点、户为对象”的农业推广网络。.推广技术服务上,应变目前“以技术为中心”的推广机制为“农民为中心”的推广机制。推广内容上,从单纯根据高产要求来选择推广技术转移到更多的考虑农民需求和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上来,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的综合技术。推广过程应是“推广员一农民一农业技术”而不是“推广员一农业技术一农民”。

2.2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途径

作为一项被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成果本身的水平、增产的幅度、产生效益的周期、直观效益的明显程度、农民需求性、适用性是限制该成果推广的主要因子,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网络健全程度、自然资源状况的差异也是影响农业推广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模式。对有益生态、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项目可采取政府引导、行政干预的推广途径,2.3建立健全风险机制

由于广大农民拥有的信息和能力有限,加之创新和转化具有的不确定性,使风险遍历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程,创新风险、决策风险、技术风险等等,都使成果转化的机遇和危险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而风险的存在,使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户都容易过多地局限于自身利益,望风险而却步。加之还缺乏一个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使农民接受新成果、新技术的积极性受到削弱。因此,化不确定因素为确定因素,增强各个体的高抗内质和担险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2.4促进农户积极采用农业新技术

农户对农业新技术需求不足,采用不积极主动,是由行为主体和行为环境两方面亡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行为环境方面的因素,因此,改善行为环境,引导行为主体,改变改进技术类型是有效促进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重要措施。.改善行为环境,增强农户对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吸引力。行为环境是指农户采用农工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即是农户家庭要素环境,外部环境即社会环境。农户家庭子最重要的要素是土地资源要素,必须通过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农业劳动二行业转移,加速农村城市化步伐,减少农业劳动力,并采取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车土地向农业能手集中,培植农业专业户,打破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土地资源局「术采用规模效益。在社会环境方面,重点是基础环境、市场环境和农技体制环境;境方面,要致力于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农民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至强农村职业教育,从农村中小学生抓起,添加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教材,并及时组乏农业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本世纪农村科技进步的骨干:第二,要深入开展农村教育,通过短期培训、科技讲座、自学、函授、“绿色证书”等方式提高成年农民水平。第三,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增添地方电视教学节目,反复播放农凶像带。利用农村有线广

播,技术关键期进行技术指导,印发有产新技术的科普资寻接受大量农业技术信息源。第四,要定期组织学校、科研单位举办科技集市、科挂这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集大众传播与面对面传播于一体的传播方式比单一传播方式.改进技术传播行为,加强技术传播者与农户的联系。

第三篇:农业技术

优质鲜食甘薯配套栽培技术

南方城市的农村一般都以种植水稻和红薯为主。为了提高产量,提供了栽培的技术。

甘薯营养丰富,养分平衡,营养价值不低于米、面,经保鲜贮藏可做到周年供应,近年来,随着对甘薯保健功能的研究和开发,国内外市场对优质鲜食甘薯需求不断增加,因此选用优质鲜食甘薯品种结合配套栽培技术生产优质鲜食甘薯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途径。

鲜食甘薯不仅要求外观好看,大小整齐,薯形较短,两端较钝,无条沟,芽眼浅,皮色鲜艳光滑,薯肉黄至红色或紫色,烤煮后,口感香、甜、糯、软,纤维少,适宜山东及周边地区种植的优质鲜食甘薯品种有:鲁薯8号、北京553号、冀薯4号、济薯16号、济薯5号、济薯18号等。

一、苗床育苗

苗床育苗是甘薯生产的重要环节,育苗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酿热物温床育苗,火炕育苗,电热温床育苗,冷床覆膜育苗。生产上应根据各地自然条件、耕地制度、育苗条件和育苗技术水平合理选用。

下面主要介绍酿热物温床育苗:

建床: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靠近水源的地方建床。床长应根据地形和薯苗需求量确定,宽度一般为1-1.5米,床坑深43厘米,底床呈两边深,中间略高的弧形,东西床向南边比北边略深一些,底部填大约25厘米深的湿酿热物,上覆8-10厘米厚的干净床土,酿热物床有两种,一种是斜坡式,全于接受阳光,北墙高于,采用南北

种薯选择:最好选择经过脱毒的种薯。排除前剔除有病害、虫斑,裂缝,破损的薯块,选留颜色鲜明,大小整齐,健全无病的种薯。

适时排种:排探时间应根据当地气温条件和适宜栽苗期合理安排,一般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度以上时开始苗床排种,济南地区以3月中旬至4月初为宜。排种时分清种薯头尾,头部及皮色鲜艳的背面朝上,大小种薯分开排,种薯大式出苗稀的品种密排,种薯小或出苗多的品种可适当稀排,大薯出芽较慢,应排在苗床中部,小薯排在床温较低的四周,要求薯块顶部朝向一致,长薯斜排,短薯直排。保证上端整齐,以确保出苗齐,出苗匀,在种薯大小适宜的情况下,(排种密度:一般大田生产用苗床每平方米排种25公斤左右,高产田用苗床每平方米排种18公斤左右),排种过密,薯苗密集,苗子细弱,排种过稀,受光条件好,苗子粗壮,但对苗床的利用不经济,种薯排好后用50%多菌灵或50%托布津800倍液均匀喷洒在种薯上,上覆一层厚约3.3厘米的细土,然后浇透水,沿苗床用竹条扎一拱形架,上覆塑料薄膜,四周压土封严。加盖草帘,保温保湿。

苗床管理:要使种薯出苗早、足、壮,必须采用前期高温催芽,高温防病,中期平温长苗,后期低温炼苗的管理方法,抓好保温、保湿、通风等措施,以保证薯苗正常生长,出苗前主要是提温和保温,苗床温度应保持在25-35度,进行前期高温催芽,待太阳出来后揭去草帘晒床,以增加地温,下午4点前盖草帘保温,出苗前一般不浇水,如果床土过干,可在晴天中午适当浇水,以利出苗。

一种盘状制品

制作方法:

考核要点

一要细腻、光滑、软硬合适

二要层次鲜明、色泽均匀

三要馅料柔软、挞皮酥脆

层酥蛋挞的原料:

皮料:高筋粉 300克

中筋粉900克

清水800克

精盐10克

片状酥油1000克

改良剂10克

馅料:鸡蛋液250克

绵糖 185克

牛奶 300克

淀粉 10克

将牛奶倒入盆中进行加热,加入绵糖继续加热搅拌,煮开,将鸡蛋液倒入容器中用蛋抽搅散,倒入煮开的牛奶中搅拌均匀,再用筛子过滤,备用,将中筋粉倒入搅拌机内,加入高筋兴,改良剂、精盐,搅拌均匀,加入清水,继续搅拌,将面团搅至面筋扩展,关闭搅拌机,取出面团,将面团分成两份,在案台上撒上干面粉,将面团用手压平,再用走锤擀面长形面片,包入片状酥油,在压面机表面撒上干面粉。对面团进行擀压,压至0.5厘米厚,进行去边折叠,继续擀压,最后压至0.3厘米厚,去边,表面喷洒少许清水,再将面片卷成直径5厘米左右的圆柱形,用手将边压平,卷实。用保鲜膜包上,放入冷藏柜中,1小时左右即可,揭去保鲜膜,用裁纸刀切成1.5厘米厚的小圆柱,在案台上撒些干面粉,将小圆柱擀成面片,将面片放入蛋挞膜中,由上向下压实,将其余的面片做完,放入烤盘中,将挞汁倒入挞膜中,七分满即可,打开烤箱,把蛋拓挞放入烤箱中,烘烤温度设置为上火230摄氏度,下火195摄氏度,烘烤13分钟左右即可。打开烤箱,取出烤好的蛋挞,将蛋挞去膜,放入竹筐中,这样,层酥蛋挞就制作好了。

第四篇: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题目

1、世界现代化发展经历了哪三次浪潮?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和经验与教训是什么?

(一)现代化的第一次浪潮

现代化的第一次浪潮形成于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英国是此次现代化浪潮中的核心国家。它有双重动因:一方面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蒸汽机的使用和各种机器的发明,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伴随着经济革命而出现政治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都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工业化进程。随后形成了农业革命以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化,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由此,世界各文明区也拉开了发展的差距。新兴工业国的工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传统农业国保持着古典农业文明,经济基础依然以农业为主,社会发展处于停滞和徘徊阶段。

(二)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

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美国在其间的发展最为迅速。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巨大成就后,继续向周围地区扩散,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美国很快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并在20世纪初经济实力超过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开启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的现代化表现出“欧化”或“西化”的特征。已经步入工业化的国家,依靠洋枪、大炮,疯狂地向海外扩张,将世界上许多国家拖入到这一浪潮里。面对西方的扩张压力,中国、日本、埃及、土耳其等东方国家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社会方式,力图通过输入工业化的方式来探索现代化的道路,只有日本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进入了工业化阶段,而其他国家依然苦苦挣扎、徘徊在现代化的边缘。这次现代化浪潮的基础是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世界铁路建设迅速发展,机器化大生产快速推行,科学技术革命风起云涌,世界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了30-40倍,因而,社会生产力的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了第一次现代化浪潮。西欧北美的核心地区已初步实现了现代化,各国的发展水平趋于接近,形成了世界的发达工业区,表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三)现代化的第三次浪潮

现代化运动的第三次浪潮涌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此次现代化浪潮取得最为较大成就的国家和地区,是东亚的日本及通常被称为东亚“四小龙”的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至今出现了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二战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发展突飞猛进,出现了全球性的社会大变革。它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步进行,它的物质基础是非再生性石油能源的使用,以及微电子技术和人工合成材料等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20世纪末,人工智能、互联网络、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的革命,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了世界规模的经济增长,加速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西欧、北美、日本等国家进入现代化的高级阶段,第三产业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出现了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为特征的生产的高科技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第三世界国家也步入了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中国等按照现代化的道路发展了自己的工业化,改变了世界发展格局。新加坡、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探索出一套以出口为特点的现代化道路,以远远超出早期工业化国家相同阶段的发展速度,跳跃式地实现了现代化。西亚、北非等阿拉伯国家依赖丰富的石油资源,大量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由半农半牧社会走上了经济突发性增长的道路,形成了以石油工业为支柱的畸形的工业化。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也通过探索自主性工业化的道路,正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现代化已成为全球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

2、试从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分析中国早期现代化滞后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回眸

第一阶段,现代化的挑战和准备期。

第二阶段,中国现代化动员和探索期。

第三阶段,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和受挫期。

第四阶段,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创新和加速发展期。

(二)中国早期现代化延误的原因分析

1、社会动荡不定

2、文化转型困难

3、革新力量不成熟

3、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试述加速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对策思路。

答:(1)我国所面临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国外方面:

第一,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中,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随着冷战结束,西方发达国家已把政策的重点放在经济竞争上,使得世界市场中对资源和市场份额的占有成为争夺的焦点。我国在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某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较快发展对我国也构成了有力的挑战。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经济的崛起,将对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产品的出口带来直接的经济压力。另外,原苏联地区和东欧的经济正逐渐走出低谷,开始复苏,特别是俄罗斯虽然经济困难很大,但仍是继承前苏联的一个大国,各方面都有一定基础,今后随着国内问题的解决,预计仍将在世界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也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压力和影响。

近期,随着我国与各国贸易的不断扩大。由于区域化和集团化为主要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将增大我国出口障碍,使经济摩擦加剧。我国在亚洲的主要贸易国和地区,如日本、韩国、香港等,由于他们的经济直接受到美国和西欧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影响,使这些对美国经济依赖较强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出口增长速度下滑,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美国对我国商品进入美国实行种种不合理的限制,也限制对我国高新技术的出口。随着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逐步升级,使我国扩大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增加了难度。1992年欧洲大市场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我国的贸易壁垒,使我国对这一地区扩大出口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和限制。

目前的世界贸易中,高科技产品、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比重逐步增加和初级产品价格下降的趋势,这将影响我国一些传统的资源性初级产品的出口。在决定国际比较利益的因素中,科学技术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国际分工格局使发达国家贸易地位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下降。高新技术如信息处理、通信、精细化工等产品都属高效益、高附加值的产业,它们市场占有率扩大速度高于传统产业1—2倍,劳动生产率、利润率的增长幅度则更高。在国际贸易中这些产品80%都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与此同时,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比重下降,因其附加值低、价格低,导致和润率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显著改善,但出口初级产品的比重仍占30%左右,制成品中初级加工产品比重仍然很大,这种状况使我们在出口商品上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只有尽快降低出口商品中的初级产品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才能改变目前的不利状况。

第二,我国面临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的压力。冷战结束后,某些西方大国仍在沿用冷战时期那种思维模式,利用种种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推行自己主张,甚至以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侵犯别国主权。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不愿意看到21世纪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行列里屹立着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所取得的成功。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对我国发展进行牵制,不断制造摩擦和矛盾6他们有意夸大我国经济实力,甚至别有用心地编造和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阻挠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国,对我国外贸出口、技术引进以盈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等方面设臵诸多障碍。

就国内方面来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对于实现我们的未来奋斗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1)农业问题。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薄弱,不适应人口增加、生活提高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的投入不足,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还比较落后,因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与工业关系不够协调,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下降,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由于农业发展的基础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甚至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国家对农业扶持的力度,使农业能够面向大生产,面向大市场,不断提高农业自身发展的能力。

(2)国有企业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经济机制不活,许多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格局中,如果不能保证和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尽快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将会带来多方面的严重后果,最终将会影响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国有企业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目标,同时把改革与改组、改造、管理结合起来,特别要解决好国有企业负债和冗员过多等历史包袱,下决心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深入进行。

(3)人口与就业问题。从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通过实施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从60年代后的30‰以上降低到90年代的11‰左右,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实在太大,所以虽然人口增长率在大幅下降,但人口的绝对数仍然大幅度增加。现在我国每年新增人口至少相当于2个海南

省或4个新西兰的人口,每年净增劳动力有1200多万人,而且在未来的20一30年中,我国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仍将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在农村有1.5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在城市,随着改革的深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下岗人员还将增多。这种巨大的就业与再就业的压力,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4)社会治安问题。社会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目前我国社会治安问题比较突出,盗窃、抢劫、诈骗等侵犯财产犯罪严重,以流氓恶势力为主的有组织犯罪,特别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拐卖妇女儿童,贩卖毒品、卖淫嫖娼等屡禁不止,有的还呈蔓延之势。贪污贿赂、走私贩私、偷税骗税、金融诈骗等经济犯罪花样翻新,十分猖獗。以上治安问题如不能采取得力措施进行有效的治理,那么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

(5)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这必然导致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的稀缺资源更加紧张,而且经济增长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二是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扩大就业与保护资源和环境也是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保持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重大问题。

(6)地区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时,地区发展差距扩大,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不仅表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绝对量的差距扩大,而且表现为相对发展速度和差距扩大。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地区发展存在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差距过大,则不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社会部分成员之间收入差别悬殊,也是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又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抑制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关系,实现共同富裕。

(7)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也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许多新课题。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有所滋长,一些已经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又重新出现并且蔓延,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民主法制建设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不解决好这些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物质文明建设就会失去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2)加速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对策思路

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结合邓小平1985年以来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发展战略结论,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具体为: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相互结合,“三管齐下”。

战略措施之一:“两个开放”相互促进,使中国迅速融入世界现代发展的先进潮流。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①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必须顺应对内对外开放的世界潮流。据此,“我们制定了两个开放的政策,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这两个开放不行。”③这样一种“大开放观’’,是建立在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对世界潮流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的。根据这种“大开放观”采取的开放措施,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中国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争取在五十到七十年时间内发展起来。”③“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④无论是对内开放,即搞好改革,增强自身机体的生机和活力,还是对外开放,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目的都是使中国尽快发展起来。(2)措施的系统性。一方面,从中国作为大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在对内开放,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前提下,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国外文明成果,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从世界的系统联系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现实出发,扩大对外开放,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对内开放,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自身的生机和活力。(3)开放的全方位性。对内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网络式的开放格局,对外开放也是全方位的,在对象上是向全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在内容上则“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4)坚定的方向性。从“两个开放”的战略措施一出台,就有人认为这是在搞资本主义,或者担心会导向资本主义。邓小平明确地指出,实行这种战略措旋是要在开放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于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权在人民手里,经济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因此,这只能活了社会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而这又

有利于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方向。(5)长期有效性。“两个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是要长期坚持的,在实践中必然是长期有效的。不仅本世纪实现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离不开它,“在下个世纪的前五十年内中国要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不能离开这个政策,离开了这个政策不行。”“到了后五十年,我们同国际上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更不可分,开放政策就更不会变了。”①

战略措施之二:科教兴国夯实基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这也是建立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的基础上的。为了有效地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措施,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做法:第一,加强教育,更新观念。针对部分干部重视具体生产和经济工作,轻视科技、教育的传统观念,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教育,帮助他们懂得,日益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的竞争,最后又都归根为智力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又是教育的竞争。因此,要想占领竞争的有利地位,就必须启动科技这一牵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更为根本的是要开启教育这一保证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从而大大强化了科教兴国观念。第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一是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激发经济和社会对科技的实际需要,创造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良好社会条件,尤其是强化和完善企业的科技进步机制,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工作主体和投资主体。二是贯彻《科技进步法》,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保证财政科技经费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幅度。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实施切实可行的科技发展战略,包括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优化科研组织结构,合理分流人才,形成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强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建立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积极发展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在一些重要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瞄准世界科学前沿,重点攻关,力争在我国具有优势的领域中有重大突记!,做好走向知识经济的准备。第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教育投资是战略性投资的观念,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①并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改变条块分割、“小而全”的状况,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鼓励自学成才。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从而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在我们这个12亿人口的大国,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不可比拟的。有了人才资源优势,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战略目标就完全有把握达到。战略措施之三: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创造现代发展的独特优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本质和实际需要,又是为了有效发挥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防止和消除其负面效应。邓小平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①采取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措施,就是要:首先,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全面把握和实行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包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其中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其他几个方面的两手抓,实质上都是围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展开的。其次,坚持从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一方面给社会主义事业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增强了人们的民主意识、平行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也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狭隘功利主义、损公肥私等,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我们就是要从这种实际出发,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社会和人们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防止和减少各种消极丑恶现象的发生和泛滥。再次,切实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在新的情况下,在客观上由于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惩腐倡廉等工作一“虚”二“难”的特点,在主观上因为有些领导干部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他们往往只把经济建设视为“硬任务”,抓得比较硬,而把精神文明建设等视作“软任务”,抓得比较软,甚至放任丑恶现象滋长蔓延,因而在他们管理的地区造成类似资本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的严重后果。这种情况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将存在。采取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措施,有助于干部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抓好这些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这样,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创造现代发展的独特优势。

4、结合我国阶层结构变迁的特点与存在问题,谈一谈培育和优化我国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对策。

转型期我国阶层分化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但较之改革开放前,其阶层分化表现出了某些较为显著的特性:

其一,阶层分化中政治身份逐渐淡化,而经济地位彰显。

其二,职业差异对社会分层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其三,阶层之间的垂直流动幅度加大。

其四,社会关系资源在阶层分化中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阶层结构变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从总体而言,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正处于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或“菱形”演变的过渡时期。与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相比,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还有很大的距离。

首先,就社会阶层结构而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过小,与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阶层之间的贫富分化过于悬殊。

其次,就影响和制约阶层分化的社会机制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资源配臵机制与收入分配机制不尽合理,使社会公平度下降;二是对社会弱势阶层的关照和保障不力,使社会偏离行为加重;三是现代社会流动机制还不尽顺畅,刚性社会结构向弹性结构的转变尚未完成。

培育和优化我国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思路

第一,及时并正确把握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基本走向,建立切实可行的各阶层利益协调机制。

第二,深化体制改革,清除社会成员自由流动的制度性屏障。

第三,不断完善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缓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安全阀”。

第四,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培育和壮大社会的中间阶层。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发展战略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发展战略大体上经历了如下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战略

所谓传统发展战略是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发展战略。它盛行于20世纪50至60年代。这种发展观认为,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因此,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尽可能提高经济增长率。

第二阶段,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基本需求发展战略

基本需求发展战略是70年代出现的影响最大的一种替代发展战略。它是国际劳工组织在1976年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就业大会上提出来的。这种发展观包括了两个基本思想:第一,强调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第二,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阶段,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提出的。

这一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包括:(1)强调社会发展应当坚持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2)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同时,不能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的发展与消费机会。(3)强调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

6、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转移?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说到底,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应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应克服过去片面地把社会规律凌驾于人的主体选择、人类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之上的倾向,确立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的发展是整个发展的中心,又是对任何发展形式的最终检验标准。那种无视人的存在,把人曲解为既定历史命运的消极承受者观念,应坚决摒弃。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就必须高扬人类的主体意识。人类在发展中遭逢的种种困厄、难题和冲突,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战争威胁、物欲横流等,只有从人类意义出发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人类只有在主体精神层面逐步改变旧有的生存态度和发展观念,运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看待各民族国家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现实关系,正确认识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21世纪的人类社会才会更健康、更稳定、更快速的发展。

其次,确立全球化发展观。自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把东半球和西半球联系在一起,使人类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间确实同住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球开始,便揭开了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序幕。然而,只是到了今天,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协同发展,全球才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全球化时代才开始到来。全球化作为一种发展观,它所揭示的是一个以全球主义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以所有国家协同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观。现代的发展本质上是世界性的,虽然在今天各个国家和民族仍是现代发展的载体,但是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处在世界整体关联不断加深的影响之下。这是因为,在今天世界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体系,这个体系作为全球大系统。对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制约作用。因此,每个国家和民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都必须首先确定其在世界整体体系中的地位,同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以及自身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这样,每一个民族都能找到最佳的发展道路。全球化发展观要求世界所有国家的人们都要有全球意识,无论是制定自己国家的发展战略,还是认识和解决各种发展中的问题,都应该有全球视野,唯有如此,检验全球带来福音。

第三,确立全面协调发展观。社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领域和子系统的突进,都将使旧有的系统失衡,它必须使各系统有序地协调发展,市场才能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在社会发展中,经济因素无疑是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条件和物质基础。这就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①由于这个原因,经济增长就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但是,经济的决定作用又是通过其他各种发展要素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孤立地、片面地突出经济发展,将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失调,打破社会发展诸要素的最佳配臵,不仅经济难以发展,而且即便达到相当发展水平,也难以发挥出较大的社会效益。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经济发展要同政治、社会、文化、人自身等诸层面的发展保持适当比例,并且协同发展,否则,过快的经济增长有可能成为祸乱之源。巴西这颗闪烁的慧星、伊朗这个破灭的经济神话,巴基斯坦分裂的不幸结局,……都是很好的例证。它们从反面说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一个社会要想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就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做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人自身等诸层面的协调发展。

第四,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出现于本世纪80年代。1987年联合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环境关系再认识,是当代人对自己与后代人关系再认识的结果,是人类面对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生态失衡等难题所制定的战略对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发展观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并且把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把人类文明的标尺臵于对自然界的改造程度,似乎人类不改造自然,不战胜自然,就没有体现自身的价值。当人类已经具备了足够毁灭地球,毁灭整个自然界能力时,仍然把人类与自然臵于敌对状态,其结果只能是毁灭自然,同时也毁灭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界,顺应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人类不可以凌驾于自然环境之上,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应在其承载能力之内。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地球上长久生存繁衍下去。在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观确立了一种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方式。即后代人同当代人一样,也拥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他们的这些权利应当受到尊重,当代人在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本条件。当代人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不应超前消费本属于后代人的环境与资源财富,为了后代人的生存和幸福,保持和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当代人对后代人应尽的责任。当代人在发展自己,满足自我需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去关心后代,关心久远的未来,只有这样,地球才会成为人类永远的家园。

第五篇:税务稽查现代化理论研讨

税务稽查现代化的思考

作者:博虎20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税务稽查事业得到较好发展,尤其在“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思路下,税收模式实现了征、管、查三分离,税务稽查作为一个独立执法主体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促进了经济税收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开始转型发展,税务稽查作为税收征管的重要步骤和环节,逐渐成为税收征管的重中之重。面对全球一体化经济趋势和深化税收体制改革的要求,什么是税务稽查的现代化、税务稽查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税务稽查现代化是我们面对的焦点和重点问题,也需要我们借鉴国内外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一、税务稽查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一)国外税务稽查管理现代化经验

1、税务稽查管理理念

当今,世界各国税务机关普遍重视稽查工作,一方面将财力、物力和人力向稽查部门倾斜,并借助科技力量和法律武器为税务稽查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加强税务稽查案源信息管理,以提高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税务稽查管理体制 一是美国税务稽查管理。美国联邦、州、地方的各级税务局中设有专门的、单独的税务稽查机构,均由国内收入局下设的稽查部来管理,主要负责案件查处工作。稽查部下面还设有欺骗调查特别小组,调查组的工作人员一般与罪案调查部和美国律师时务所紧密合作,共同办案。

二是德国税务稽查管理。德国税务局内部设有征收分局、稽查分局、调查分局(即税务警察机构)等机构,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稽查的职能,但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共同形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征、管、查、侦一体的税收征管体系。

三是意大利税务稽查管理。意大利设立了财政警察、税务法院、税务监察服务中心等机构协助财政部共同管理国家的税收工作。财政警察隶属财政部的具有独立军队编制的部门,主要职能是查处偷漏税案件。税务法院完全独立于财政部,隶属于本级法院,主要职能是处理税务诉讼案件及税务执法人员的违纪问题。税务监察服务中心和税务信息处理中心属于私营部门,主要职能分别是分析偷漏税情况,向财政部提供税收检查的重点行业、企业和确定行业平均收入和应纳税额及税收稽查结果的量化分析。

3、税务稽查人事管理

一是美国税务稽查人事管理。税务局稽查人员约占税务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强。稽查人员的评级制度共设14级,9级以下是新手,只有最高级别的才能实施对国家的重点税源户的稽查。稽查人员中有各门学科领域的专家,如计算机专 家、石油天然气专家等。对于转让定价案件,往往由总部牵头,派驻各地的代表提供资料并协助稽查。还编写有分行业的税务稽查手册,供稽查人员在具体介入该行业时查询使用。

二是德国税务稽查人事管理。规定税务刑事调查人员必须有一年以上税务稽查员经历,并经考试合格、接受特殊培训。对税务稽查人员实行高薪养廉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税务稽查人员在岗享受警察津贴,退休金也比一般公务员高。

三是罗马尼亚税务稽查人事管理。规定税务稽查小组必须由3人组成,其中一人负责审查会计报表,一人负责审查账簿,一人负责审查发票。往往要求成为稽查员之前必须有一两年的税务局工作经验,有资格进行入户稽查的必须是较为资深的稽查员,一般稽查员只能对企业申报的纳税资料进行书面审查,这样可以避免对企业的无效滋扰。

(二)国外税务稽查管理现代化经验的比较结论 通过上述简要介绍,可以看出,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的税务稽查,一是在税务稽查理念上,税务稽查优先运用高科技手段,革新税务稽查方法和手段,不断降低税收成本。二是在税务稽查体制上。实行完全独立于征收体系之外的稽查模式,即将税务稽查与税务征收机构分别设置。三是在强化稽查职能上。国家赋予了税务稽查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设立税务警察机构。只不过在意大利是外设机构,在德国是内设机构。四是在税务稽查人力配置上,优先税务稽查人员,走税务稽查专业化人才和高薪养廉道路。

(三)税务稽查现代化综述

从国外税务稽查现代化经验比较的结论可以看出,所谓税务稽查现代化是指根据本国税收经济环境的实际情况,明确划分税收征管和稽查的权限、职能,从上到下确立独立的稽查地位,统一、合理地设置内部工作机构,优先配给税务稽查人、财、物资源,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一支科学、务实、公正、廉洁的税务稽查队伍,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不断降低税收成本,为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其核心是科技加科学管理。

二、税务稽查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

(一)当前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困难和矛盾

1、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实施的大征管模式下:

一是税务稽查实行地(市)“一级稽查”,稽查人力、财力、物力均隶属于本级税务局领导和管理,税务稽查发展受到一定约束。

二是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的一个重要环节。税务征管部门实施日常检查,稽查部门实施专项稽查。当税收征管部门在约谈纳税人、案头审计、布置纳税人自查、反避税调查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有严重税收违法行为的,移送稽查部门处理。但在税收中心任务严峻形势下,税务征管为促进收入任务的完成,往往越权实施税务稽查的一些职能,或者该移送税务稽查的不进行移送,或者税务稽查抓收入而偏离了稽查 工作职责,税务征管与稽查部门权力时有交叉。

三是尽管《税务稽查规程》规定,国地税稽查部门尽量实施联合检查。但实际情况是各自进户检查或者实行形式上的联合,加大了税收成本。

四是税务稽查内部实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工作机制。上下级内设机构、设置、职能不一,四分离工作机制也没有完全实现。

五是税务稽查人员老龄化严重,稽查人才得不到交流和调整,基层税务稽查人员流失,稽查专业化人员严重缺乏,稽查人力资源薄弱。

六是稽查经费没有正常的来源渠道,主要靠上级部门零星拨付,比较紧缺,难以保障正常办公需要,办案经费得不到保障,稽查设备更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制约了稽查壮大发展。

七是信息稽查系统没有联网运行,稽查方法落后,稽查手段不得力,尤其在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中没有司法制约权,打击税收违法犯罪活动的深度、力度均不足。

2、面临的主要矛盾

以上问题形成制约税务稽查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税务稽查体制发展滞后与经济较快发展的矛盾;二是税务稽查力量薄弱与税收违法犯罪活动猖獗的矛盾;三是现代化方法和技术手段落后与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 职能的矛盾。

3、发展的主要困难

要解决税务稽查工作的问题和矛盾,我们还面临着以下几个困难:一是税务稽查现代化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体制改革受到思想桎梏。二是税收基础数据不完整,内外联网硬件设施不到位,数据分析、提取软件开发部成熟,数据资源不能整合应用。三是稽查人财物力资源得不能合理配置,阻碍税务稽查发展。

(二)税务稽查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

在通往税务稽查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面临以上问题和矛盾,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会遇到一定困难。但是正是这些问题、矛盾和困难给我们提供了实行税务稽查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

税务稽查现代化的目标是从税务稽查的实际工作出发,树立依法治税、科学发展的观念,对内整合税收稽查人财物力资源,对外树立依法治税的公平、公正形象,逐步推进税务稽查体制改革,不断提升税务人员执法能力,建立一支公正、文明、高效、廉洁的税务稽查执法队伍。与税务稽查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标准是合理的管理体制、独立的执法地位、高科技的信息应用、有力的执法手段和公正、公平的执法效果。

三、税务稽查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一)实现税务稽查现代化的主要步骤 要实现税务稽查现代化应经由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实施税务稽查管理体制改革,准确定位税务稽查的地位、职能及其合理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系。

第二,整合和优化税务稽查人财物力资源,在税务系统内部优先配置、优先应用,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服务税务稽查工作,走税务稽查现代化发展道路。

第三,大力提升税务稽查人员的素质,以人为本发展税务稽查专业人才,推进税务稽查现代化进程。

第四,根据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和丰富税务稽查办案方式、方法和手段,有效发挥税务稽查现代化的职能作用,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实现税务稽查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1、提高税务稽查现代化思想认识

要解决税务稽查现代化问题,首先必须在思想上认识税务稽查现代化,进而才能够推行税务稽查现代化改革。要通过宣传和教育,让领导干部的思想转化到现代化发展的思路上来,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参与税务稽查现代化改革,保障税务稽查现代化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2、深化稽查体制改革

税务稽查要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首先要解决好自身体制问题,进而就可以解决稽查力量薄弱、经费不足等等问题。我们建议,可以在稽查体制上合并国地税稽查局,实行省级稽查垂直管理体系,市级推行“一级稽查”管理体制,撤销各县(市)稽查局,构建“大稽查”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第一,赋予税务稽查独立主体资格。把税务稽查从征管体系中分离出来,全省国地税合并为一个稽查局,赋予省级稽查局行政管理、业务指导和组织重大税务案件查处的职能。市级只设一个稽查局,赋予选案、审理和执行工作职能。根据县(市)经济区域结构,市级稽查下设3-4个稽查分局,只从事税务检查工作。这样稽查管理更加统一、协调、方便,税务稽查质量也得到保障。

第二,赋予省、市级稽查局人事选配权。把撤销的各地(市)国地税稽查局人员择优录选到省稽查局中,再从全市税务系统中考核评选出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的人员,充实到市级稽查局。可以有效集中稽查力量办大案,解决稽查人员力量不足问题。解决干部职数职务问题,市级稽查局领导受省级任免,市级稽查局对中层领导有任免权力。

第三,赋予税务稽查独立执法权。赋予市级稽查局局长强制执行及税收保全措施、查询纳税人储蓄账户等权利,在稽查局内部设立税务警察机构,扩大执法权限,从而强化稽查职能,独立办案和执法。第四,建立稽查经费保障机制。省、市稽查建立一个保障稽查经费来源的长效机制,独立于税务局,切实解决办公条件、稽查装备力量、办案经费、信 8 息化稽查建设及干部职工福利等困难和问题。

3、加强税务稽查队伍建设

一是加快稽查队伍转型。加快收入型稽查向执法服务型稽查职能转变。通过稽查体制改革来实现执法服务型稽查队伍的根本转变,要坚决取消税收收入任务,既是在经济危机下,也要抓住稽查对经济税收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整顿规范税收秩序这个重点工作入手,深层地解决好经济税收问题的根源。转型要注意坚持执法基础上的服务,不能只服务不执法,或者只执法不服务。要在执法上严明,服务上优化,执法服务两者都不能偏废或者偏颇。

二是增强干部队伍科学管理水平。通过加强民主集中制、学习交流制、领导干部实地调研制,建立团结型、学习型、务实型领导班子。通过层层抓领导抓落实,统一思想认识和行动。通过激励竞争机制,增强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工作活力。通过领导和同志互动评选,强化工作责任。尤其要摸索出一套有效可行的选人用人机制,发现培养人才,在适合的岗位上、用合适的人、干可干的事。还要在精细化稽查上狠下功夫,从细节上规范提高稽查管理水平。

三是建立税务稽查人员的优选工作机制。在现有税务稽查人员中开展干部择优选拔工作,实行稽查人员能级管理和稽查岗位末位淘汰制,用高层次的素质要求税务稽查人员,用丰厚的待遇留住专业化人才,从而形成稽查人员良好的内外交流局面。

四是紧紧围绕形势教育培训。开展形势教育,认清肩负 9 的政治任务和工作责任,理清当前的政治经济、国内国外、税收发展的形势及国家的大政方针、主导思想,理清思路,达成税务稽查工作目标、任务、重点工作的统一认识。

五是改善稽查人员知识结构。建立长期学习培训的机制,包括大力营造学习氛围、制定学习规划、建立学习教育经费专用机制,建立学习教育激励机制、倡导互动交流调查研究型学习、开展典型性案件分析评审、分批组织干部到扬州税校等高学府深造等等,都是要提高稽查人员业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服务。

六是建立专业化税务稽查队伍。加强复合型人才是一个方面,但要在跨越多个知识领域的基础上培养精兵强将。要着力培养一批精、专人才,着力培养能够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选案的专业人才、能够开展税务稽查行政应诉的法律人才、能够开发税务稽查查账软件的研发人才,利用肯专研、能专研、精专研的人力资源的影响力和执行力,引领整个稽查业务队伍水平不断提高。

七是凝聚稽查队伍力量。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增强干部职工的亲和力、凝聚力。通过开展献爱心活动,深化稽查干部职工同患难、共度难的团结力。

八是促进稽查队伍作风转变。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和树立典型单位、人物和事迹,培养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谨执法、作风过硬、求真务实的稽查队伍。

4、不断创新发展稽查工作方式及方法

一是加强稽查指标确定和考核。把选案率、处罚率、入 10 库率等作为重点指标,与目标责任制挂钩,科学分析,合理制定,监督落实,加强考核,用量化指标促进稽查质量建设,提高稽查工作效能。

二是创新稽查工作方式方法。通过确定项目、实地调查的方式方法掌握重点税源状况,通过优化选案指标增强选案科学性,通过限时稽查提高稽查效率,通过交叉检查互相评审办案得失,通过检查分析来提高检查质量,通过评审报告制度严把审理关口,通过制定入库办法促进稽查查处效果。通过研发行业税收稽查查账软件破解税收查账难题,通过固定证据,改变粗放查案方式。

三是切实开展稽查调查研究。每年选择1-2个稽查难点问题,集各级稽查部门的智慧和力量,深入实践调研,互相交流探讨,解决稽查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推进稽查工作效能不断提高。

5、大力推进稽查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化、现代化科技手段,筹划稽查信息化长远发展规划,把稽查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思路和具体想法收集整理,明确稽查信息化建设要求。要构建征管和稽查一体化的大税收信息管理体系,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提高稽查信息化硬件设施层次,着力培养专业化的信息化人才,为稽查信息化后续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6、提高税务稽查震慑效果

加大查处力度,对税务违法犯罪行为一定要加收滞纳金,从严从重处罚,实行定期曝光,运用税务稽查刚性执法 11 职能,警示了税收违法犯罪分子,从而降低了税收成本,发挥了稽查震慑作用。

7、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和稽查内控监督

从机制上约束、遏制不廉洁行为,从提升稽查廉政文化层次上营造公正廉洁氛围,从执法监督上加强依法行政,尤其要通过加强稽查各个环节的执法活动内控监督,防范稽查风险。可以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反面事例警示、制度管人管事、活动促廉等方面,建立文明廉洁、公正执法的稽查形象。

参考文献与资料:

1、《税务稽查体制国际比较与借鉴》,枣庄市国家税务局网,2008年12月。

2、《国外税务稽查经验及其借鉴》,《涉外税收》2008年第2期,作者杨默如。

下载农业技术现代化的理论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技术现代化的理论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技术总工

    职位标签: 农业技术指导( 种植 园艺 花卉 农林) 职位职能: 农业技术总工 职位描述: 职位描述: 1、负责农业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与生产管理工作。 2、现场技术指导:负责生产基地作......

    农业技术教案

    第一单元 种植水稻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农业产生中常见农作物的现代种植技术,包括水稻、玉米、脱毒马铃薯、油菜、烤烟、油桐、茶树、柑橘、葡萄、豆类蔬菜、白菜类蔬菜......

    农业技术培训班

    玉米农业技术培训班 为提高我村村民农业技术知识,种子选购技巧,维护农民群众最基本的利益,让农民得到实惠,我村邀请种子公司来我村讲解最新型种子,并且提供最新种地技术,现场演示......

    农业技术培训教材

    农业技术培训教材(一) 时间: 2009年1月5日 地点:连职工培训学校 授课人:杨新辉 参加人员:全体干部职工 科目: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汪建江 从表中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总水量......

    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简单三招, "治"出了新风新气象——铁炉白族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开展治庸问责小记12月6日晚,铁炉集镇,华灯已初上。 “陈益生吧?你说的新栽茶苗长势问题我已经清楚了,原因是在前期......

    农业技术教案

    课题: 第二单元农业技术 一. 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土地使用和育种),产中(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产后(动植物产品的贮藏加工)各环节的技术展开,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和......

    农业技术报告

    南白庄初隶属于赵县前大章乡,距县城15公里,全村耕地面积亩,全村人口人,涉及农户户,是典型的粮食生产村,全村小麦套种玉米是主要种植形式。前些年,由于品种落后,退化严重,机械作业,技术......

    农业技术综合基础知识

    农业技术综合基础知识 土壤学 作物栽培学 矿物学 气象学 推广最新法律条例 植物病理学 植物虫害学 一、农业实用技术知识450问(政策法规) 1、什么是三农问题?答:农村、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