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建设社会义和谐农村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较广,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诸多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本文试就XX市市农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这一课题作一探讨。
一、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农村中存在着种种与和谐社会不相一致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
1、城乡收入差距在拉大,农村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迈出了很大的步伐,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我市同样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2004年,XX市市市城镇职工人均收入超过123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5240元左右。XX市85万农业人口中纯务农人口为30万(推算值),相当多的务农人口每人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XX市市弱势群体占比在某些乡村还很高。2003年,XX市市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99.78%,而在农村只有2517人领取农保基金。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91%,受益面达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90%,参保75.9万人,而得保人数只有7193人次,占比不到1%。如果将城镇居民享受的住房、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计算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将增大。
2、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经济是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带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目前农村面貌落后,规划混乱,耕地分散,道路等级低,返修年限短,公共基础设施很不到位,二次改水任务繁重。
3、群众对少数村干部评价不高。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干群关系较为和谐融洽。但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农民负担较重,干群关系趋于紧张。不少群众认为,自己现在有吃有穿,除了建房、让村干部调解纠纷外,一般不会找村干部,相反,村干部却一次一次地麻烦老百姓,收上缴款、号召农民装有线电视、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等。本来是有理的事情,由于少数干部工作作风粗暴,不注意方式方法,群众对干部失去了信任,产生了抵触情绪。该交的钱不交,该出的义务工不出,干部越提倡什么,他们越抵制什么。似乎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老百姓要做的,政府不提倡;政府提倡的,老百姓不愿做。
4、按章办事困难和阻力较大。
一些农民法治意识薄弱,有时迷信思想强于法治观念,增加了农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村民之间闹了矛盾之后,村干部很难按章调解。一些村干部反映,在处理村级事务和村民矛盾时,时常有招呼、求人情、走后门的现象发生。有时还会受上级部门的干扰,影响了处理的公正性。对少数不切实际的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乡村干部表示非常为难。有些村干部说:“现在的村干部真难当,对上要拥护,对下要维护。”有时还会与群众产生一些磨擦,影响干群关系。
5、特殊群体的利益要求与政策安排冲突大。
调查中发现,两类特殊群体的利益诉求比较强烈。一类是失地农民的权益要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规模快速扩张,被征用土地及失地农民的数量也不断增长,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同时,维护失地农民的权益问题要引起政府更加高度重视。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大多数采取,一次性买断式的“货币安置方式”。这种安置方式已经不足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从实际情况来看,现行征地补偿费用标准,都远远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土地被征用后,农民不仅失去土地,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稳定工作,生活没有稳定感。
另一类是行政村合并时退职村干部的待遇要求。2001年行政村合并,绝大多数乡镇对这部分清退的村干部采取一次性买断政策,即使是工作30多年的老同志,也不过是万把块的补偿。这部分人清退回家后,年事已高,再就业能力极低,其中很多人生活比较艰难,也没有保障,感到很不公平。当时,全市清退村干部的数量较多,仅xx镇一家就有178名。各级政府要认真对待,妥善研究解决。
6、孝亲敬老的良好风气有待进一步形成。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尊老敬老理应成为生活中的永恒主题。但是,在农村,不赡养老人、不孝敬长辈的情况时有发生。老百姓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妈妈在搓麻将,爸爸在拎沙浆,爷爷奶奶在喝冬瓜汤”,一些农村老人的辛酸可见一斑。在XX镇X村,有一个姓顾的老汉,独自一人住在一间危房中,虽然有5个子女,但无人管他。子女不愿为父亲支付仅180元的电网改造费,导致老汉长时间没有用上电。
7、农民精神生
活空乏。
农村的业余生活少之又少,农民的日常娱乐是以自娱自乐、自发性组织为主,缺乏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平时就是看电视、串门聊天,有些人经常聚在一起打麻将、扑克,平常连报刊杂志、电影都很少看。空闲的农民,特别是年青人就很容易受不健康的文化生活影响,也特别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在少数乡村,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乡村的对策思考
建设和谐乡村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政策先导、改革创新、民主自治等原则,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奋斗目标。
1、统筹安排,规范发展
乡村的和谐离不开科学统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乡村之间的共同发展,既是和谐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又是科学统筹的重点目标。和谐乡村建设需要取得全社会的资源支持,不是单个乡村和少数几个地区所能单独实现的。我国县级区域以上地区是相对完整的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因此,作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必须根据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总方针,针对本地实际,切实制定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建设战略规划、各乡村发展战略也要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要把和谐乡村建设目标具体纳入到新发展战略中去。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工程在沿海等许多农村已经普遍展开,这也是和谐乡村建设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地要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抓住“城市反补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机遇,抓住农村产业结构大调整和乡村建设规划新调整的契机,做好和谐乡村建设的规划工作。
和谐乡村建设规划的重点是发展经济,村强民富,村容村貌,社会保障,政策扶持,遵纪守法、道德维护方面,要有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分步实施,不断努力,实现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2、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为和谐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
离开乡村经济建设,和谐乡村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发展乡村经济的举措。要利用好乡镇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水面、闲置厂房、劳务人才、地理位置等多种条件,最大限度地增加收入来源。要积极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帮助村民就近发展项目。积极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培养外出村民的家乡感情,多为外出成功人士回到家乡提供可以共赢的机会和细致周到的服务。要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转包,提高土地的规模产出率和效率。要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对农民经纪人的培训力度,增强农村经纪人奔市场的意识和创市场的本领。要完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鼓励农民走专业合作发展道路,提高走市场经济道路的能力。要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工企业龙头。要做好招商引资的工作,欢迎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外商资本进村开发,大力发展乡村股份制、合作制和外商投资企业经济。
3、进一步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改善干群关系
农村干部是建设和谐乡村的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实践者,起着先导作用。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是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新时期村干部既要自主致富的能力强,又要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强,具体要做四个“有”:即有自己致富和引导村民致富的项目,有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有为群众服务和奉献社会的觉悟,有不断取得新的业绩群众给予的公认。简称为“有项目、有本领、有觉悟、有公认”。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行“海选”、“直选”等选举方式,为符合条件的农村致富强人选进村领导班子提供一些合法、合理的机会。要积极支持、指导村干部的工作,促使更多的村干部成为“双强型”的现代农村干部。要认真执行考察责任制,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监督工作。要积极鼓励、安排机关优秀年轻人员和农村知识分子到村任职,为村级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改善农村干群关系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主动权在干部身上。农村干部要牢牢记住,只有把组织好群众,服务好群众,奉献好群众,才能有和谐的干群关系。改善农村干群关系必须把握这样几条原则:一是服务至上原则。群众有什么发展愿望、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新的创造,我们干部就应该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出现在群众中间。二是公平公正原则。“公生威”的道理古来有之。农民兄弟衡量干部好坏的传统标准主要就是看干部办事是否公道,为人是否正派。要做到公平公正,必须坚持“四讲”要求:即讲民主、讲条文、讲程序、讲情理。其中“讲民主”是基本前提,“讲条件”和“讲程序”是基本保证,“讲情理”是必不可少的补充规则。三是制度约束原则。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制度建设。只有建立一套好的制度,才能约束出好的干部。要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工程招标、宅基地一年早知道、计划生育早公开、征兵指标早公布等规定。做到“请吃不到,办事不拖,送礼不要”,长期坚持,毫不动摇,村干部的威望就会很高。做到严格执行村民选举制度,确保把群众自己信赖的人选上来,群众就会由衷称赞,村里的各项工作就会开展得很顺利。四是民主监督原则。中国特色的村级政治建设基本精神是坚持村民自主管理。村干部就必须自觉接受民主监督。
4、发展农民,塑造好建设和谐乡村的主体队伍
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要求“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把农民发展问题作为一个大战略提了出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问题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现在,当绝大多数的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发展便为农民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农民往往把“发展”理解为“发财”、“做官”,“办事更成功”、“关系更融洽”等,这是一种形象朴素的理解,也是农民发展面临着的基本要求。从时代要求来看,农民发展包括着这样一些涵义:加快农民从温饱到全面小康的进程;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培养代表农民利益的“政治表达”等等方面。农民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主要形式。
农民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思想状况和人生追求,在生动的社会生产和社会交换中,农民要自觉接受社会知识和社会教育,形成积极奋进的精神;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制度安排,政府和社会要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一些资源条件。如何实现农民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证农民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要继续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保证农民自由充分流动。要加快改变农民的不公平境况,在就业、受教育、医疗保险、卫生保障、获取信息、政府援助等方面切实保障农民的合理合法权益,还农民以平等的发展权。二是帮助农民拥有充分的发展资源。农民获取发展资源的能力是较低的,他们往往只有劳动力资源,而且是处于单个分散状态,缺乏较强的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农民进一步获取资本、技术、知识、信息、权利等资源,以谋求更大的发展。在这方面,政府组织、金融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责无旁贷。三是提高农民自主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一个农民发展中带有根本性的关键问题。因而,农民教育工作就必须得到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大培训计划要长期进行,在基层要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坚决纠正和改变农民教育培训中的散漫现象。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放到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的主要位置上来加强。只有源源不断地输入有知识、有技术、有志向的年轻人,农村才能真正自主发展。
5、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文明乡村建设步伐
古人语:“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天地之“正气”何在?世界万物“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天地之“正气”就与“河岳、日星”同在。一个和谐社会,必是正气浩荡的社会,必是精神文明荡漾的社会。和谐与精神文明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对照建设和谐乡村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艰巨而紧迫。要结合经济建设,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孝亲敬老教育”、“互相合作教育”等主题教育。要加强对农民学校、农民公园、农民健身场地等阵地和基地建设。要综合发挥各种媒体和多渠道的文明宣传教育作用。要创建富有乡村特色的文明节日,促使乡镇精神文明长效发展。
6、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跨越不了的一道坎。农村中存在的大量社会矛盾和最困难的发展问题之一也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保障这一块。农民对医保、养老、救助、就业等方面的保障要求非常强烈,这些都是农民的最切身的大问题。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完善最低生活保障规定,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保险等)制度,放宽小额放贷或无息贷款准入门槛,改变保障程序繁琐、保障原则欠公平等状况,逐步缓解农村社会保障困境。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财力的增强和农民思想觉悟、互助精神的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7、营造农村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
所谓的社会矛盾主要是相对于政治矛盾、经济矛盾而言的社会个体、群体之间的利益纠纷和冲突,可以表现为群众之间、企业之间、政企之间以及干群之间的多种矛盾。建设和谐农村就要善于调处各种社会矛盾。我市各地农村普遍建立了大调解机制,乡镇建立了五级调解工作网络,做到镇有大调解中心,片有大调解工作组、村有调解委员会,村民组组有调处小组,组以下有调解工作信息员,同时左右联动,乡镇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社会矛盾大调解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必要职能。
正确调处社会矛盾,本质上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牢牢地作为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协调各方利益、落实政策、帮助指导发展等实际工作中维护好群众利益。要坚持“调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把握社会矛盾发生发展的演化轨迹,主动出击,做到“关口前移”,把预测排查调解工作做实做细,把社会矛盾控制在可化解的尺度内。对涉及领域广、突发性强、群体性高、极易消化的一些特殊的社会矛盾,我们更要倾注力量,综合运用好政策、法律、经济、行政和思想道德教育等多种手段进行有效协调解决。
第二篇:吉林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吉林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本文分析吉林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调整社会保障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7)09-0058-03
吉林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年在中央的大力扶持下,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全面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自主创业者等进入社会保障体系;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新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各项结构发生了变化,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所占比例由原来的38.6%提高到49%,过渡性养老金和调节金的比例相对下降。“多工作、多缴费、多得养老金”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全省各类参保企业都实现了省级统筹。用人单位缴费比例由24%降低到23%,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医疗保险制度已基本覆盖城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取得初步成功。24个县参加了合作医疗试点,覆盖农业人口840.17万人,农民参合率达74.32%。“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国债资金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有很大改善。城镇医疗保障取得新进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取得初步成功,社区的医疗保障服务网络日益健全。城乡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已开始从单一救助向综合救助发展,从基本生活保障向医疗、住房、教育等保障过渡。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建立了大病医疗费报销与常见病救助相结合、医疗费报销与零利润药店相结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大病医疗费报销相结合的新型医疗救助模式。农村低保制度开始普遍建立,全省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特困人口全部纳入到制度化保障体系之中。农村特困户保障工作已由传统的临时救济阶段,发展到对象明确、覆盖广泛、资金稳定、管理规范的制度性保障的新阶段。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吉林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常性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障供给相对不足。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主要靠国家财政支持。近两年来,中央一再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支出的20%左右用于社会保障,但由于缺乏立法约束。导致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带有一定随意性,在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中,70%以上来源于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不足30%。而绝大多数地区对大病医疗等社会保障缺乏财政补贴机制,尤其对低保人员等困难群体没有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二)资金拨付压力较大。一些市县养老失业保险当期发放有一定的缺口。国有企业转制后。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投入非正式部门就业,致使国有企业和职工参保呈下降趋势,而非正式部门就业特点决定养老保险基金很难由机构缴纳,稳定税源减少。目前吉林省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近60%没有参保。企业或雇主为临时性就业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比例非常低,交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31.5%、21.7%、11.2%、6.3%、2.8%。养老、失业金入不敷出,一些地区养老金发放额度大于当年筹集额度,如果再增加标准,既有的剩余可能会迅速吃掉,一些地方目前已出现单纯用转移支付的资金保支付的情况。
(三)缴费标准偏高,部分企业、群众缴费能力不足。现行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是从1986年开始实行的,在缴费制度上,它以职工工资的收入为计费标准,按照规定的比例来提取。目前这一比例为40.6%,其中企业负担29.6%,职工个人负担11%。较高的缴费负担令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或亏损企业疲于应付,我们在对就业状态和参保的行为作交互分析时发现,那些想参加社会保险却最终没有付诸行动的大多是经济收入低的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强烈反映全部缴纳各种社会保险存在困难,倾向于给职工增加工资,由职工自行解决保险问题。
(四)历史遗留问题严重影响弱势群体参保行为。到2006年,吉林省已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并轨”工作,但新旧两种制度的衔接存在一些困难。一些企业由于经济效益长期不好,没有给职工交纳保险费用,或时交时停,而职工下岗后想要自己交保险费则首先要补上以前的欠款而且还要补交滞纳金,这笔钱大多数下岗职工都无力承受。另外,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无法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以致于职工下岗后无法参保;大量的集体企业职工被排除在优惠政策之外,使他们参保困难。为降低成本,企业想尽办法逃避为职工缴保险费的责任,使本应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保险费用都落到个人身上,加重了个人负担。
(五)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保障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分割运行,制度不对接,造成参保者在正常区域流动与居民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之间的矛盾。部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地区规定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比例偏低,与商业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比较,优势不明显,导致居民参加意识不强。由于城镇居民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保障力度不同、制度边界模糊等原因,导致一部分企业逃避责任,把职工人为地降为“居民”,从而降低了保障待遇。
(六)人员短缺,经办机构的管理能力弱。伴随着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大批国有企业职工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表明其身份的档案归人劳动保障部门进行专门管理,使其工作量陡增。再加上日常要维护300万人缴费和100万人发放管理任务,社会保障部门几乎都处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而大量的社会保障宣传动员工作被放在社区。目前社区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人员工资待遇和参保待遇等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导致落实任务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管理体制变化,社区管理责任目前已由区上升到市或省,一些基层政府开始有意无意回避责任,一些部门在下达工作任务时,没有给予社区充分的资金支持,社区经费严重不足,一些经办业务直接受到冲击。
二、调整社会保障政策的建议
目前,吉林省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需要做出进一步努力。要坚持稳步推进、积极而为的原则;要保护各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更要严格征缴秩序,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严肃性,激励和惩罚相结合,扩大费源;要进一步探索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基于底线公平的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底线、以卫生保健和服务保障为基础、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而超越“底线”的社会保障需求则可
视不同情况灵活处理,体现差别。建立基于底线公平的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首要的是以“有差别的统一”模式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衔接,在最基本的保障项目(养老保险、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上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为完成这一目标,第一,要推进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城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可设计为全体劳动者的基本养老项目,而不分城乡之别,以确保城乡全体劳动者的最基本生活的平等。当然,农民年老领取相当于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养老金时,所承包的土地应做出相应调整。第二,要建立全民统一的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做好非企业职工、农民等所有其他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目标是保障全体居民都不致因大病而影响基本生活乃至陷于贫困。第三,要推进实行全民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现阶段可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实行制度的城乡衔接乃至统一,资金完全由国家与社会提供,但给付标准可视具体地区情况而定。
(二)强化征集缴工作力度,积极扩大费源。深入开展民营企业进社保活动。对有缴费能力但长期不缴费企业。要实施惩罚措施,并实行主要领导包保责任制,保障扩面工作不落空。建立重点费源监控制度。对劳动密集型和缴费困难企业,实行差别化政策。一是按照“低门槛、广覆盖”的原则,由企业根据不同的缴费能力执行不同的保障水平。如企业可以只缴纳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建职工个人账户而享受住院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应待遇;也可缴纳医疗保险50%的统筹基金,享受相应的住院医疗保险待遇。二是多方筹集资金,解决困难企业缴费难的问题。因地制宜。采取“三三制”解决困难企业的参保资金,即由企业、政府和社会各解决三分之一的办法;有的地区可采取政府、单位、个人分别按40%、40%、20%负担。从而落实困难企业职工的参保。三是由政府承担解决困难群体医疗保障的主导责任,以财政支持为主。同时倡导全社会的帮扶,建立困难群体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机制。
(三)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全省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是指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完全一致,而是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一致。应努力构建以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贫困人口、灾民、“三无”和“五保”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为主体,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和临时救济为补充,以统一的社会救助服务网络为基本载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民政部门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物价指数及总体生活水平,制定一整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全省各大、中、小城市分成若干层次,对每一层次的城市和县镇给出一个参考标准。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框架是非常简单的,没有考虑不同家庭的需要差别,也没有考虑贫困家庭中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因此,要通过对低保对象家庭的实际状况和需求的调查。了解中老年人、孩子、残疾人及单亲家庭的特殊需求,将低保金向没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倾斜。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低保对象,如孤寡老人、孤儿以及单亲家庭等,给予高于标准10%―20%的低保金。
(四)切实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低收入人群体基本生活。随着城市低保制度和农村救灾救济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不断完善,在城乡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真正从机制上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主体、运行机制、工作范围等问题,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尽快构筑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最低生活保障与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相结合,政府救助和社会互助相结合,资金救助和实物帮困、互助服务相结合的目标,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方位提高城乡贫困群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当前尤其要突出社会救助主体,应以民政部门为核心,构建一体化的社会救助管理与操作体制,避免过去政出多门的现象。如,在县级以上政府成立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或办公室,统揽各项救助政策;乡镇、街道应建立社会救助管理所。形成救助工作平台。整合各项救助行为;尽快建立与低保相配套的社会专项救助体系,加强在衣、食、住房、取暖、医疗、子女就学、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救助力度;建立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帮助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等贫困家庭解决大病医疗问题;形成和完善以灾害的监测评估、综合协调、社会参与和具有较强能力的灾民紧急救助体系;继续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元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基本方向,建立健全由国家、多种所有制单位、社区和居家供养等形式构成的服务网络;加快完善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主办、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把国有福利机构推向市场,为全社会福利机构面向市场的竞争创造平等的环境。各级政府应确保救助经费的稳定投入,并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保证各项救助政策的落实。
(责任编辑:李悦佳)
作者简介:付 诚(1963-),男,吉林和龙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政策。
第三篇: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 者:吉祥
工作单位:东张小学
摘要:通过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调研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对策进行讨论与研究,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作出一下诠释,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相应的理论数据,达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体育教育是中小学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但又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与整个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推进全民运动健身计划与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整体全面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改善,健康状况也大大提高。特别是倡导要提高全民素质与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育受到广大人们的关注与关心。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教学的萌芽阶段,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农村体育教育教学的目前形式出发,全面分析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并为今后的体育教学发展提供一系列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一、前言
培养全面发展社会青少年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育教学是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现在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是建设全面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的一大重点。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已红红火火的进行着,但其中仍有不足。解决这些问题不足,学校领导第一要转变观念,要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农村教师要合理安排教育教学时间,要多样化教学, 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比例最大,体育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全面素质人才的一项重任。然而,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等与地方差异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目前大多的现状是活动经费少、专业教师配备少、课内外体育活动少、体育活动场地和体育锻炼设施设备少。这些现象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制约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因素 2、1.1 场地器材不足、资金短缺、重智育轻体育
在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普遍不规范,场地面积受到大大的限制, 学生在学校活动的范围比较小, 人均占地面积达不到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的要求,针对农村的大多现实情况是在运动场地上,很多学校的活动场地与篮球、乒乓球场地共用,场地的受限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顺利进行,阻碍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并且使学校现有的一些器材得不到有效利用。场地器材的不足也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教学的开展,让学生体验不到器材对锻炼与活动乐趣。农村大多数学校只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观念还没有改变,多数学校倾向重智育轻体育。有些学校直接随意改变教育教学计划,随意缩减体育教育教学的课时量;有的学校课程表上的体育课安排了却得不到保证,经常
被用于补习语数外等主科科目挪为他用,或是用来开会或组织其他活动项目;还有的学校甚至干脆直接取消了毕业年级的体育课,使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一定的保障。2、1.2 教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体育教师担负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种工作状态。为提开展的各项活动与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长期都在条件艰苦、环境极差的现实中艰辛付出。师资力量为教育之根本,其中水平的高低与结构的合理直接接影响着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资质。受传统教育教学习惯的影响, 一线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上对体育教师评价的也比较片面,体育教师艰辛劳动付出的成果得不到认可与肯定。在业务考核、进修学习、职称评定等各方面体育教师也不能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这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妨碍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顺利发展。再者目前中小学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学历、年龄以及专业结构普遍的不合理,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人员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这在农村学校已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2、1.3 学校领导的重视不够
在农村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都是抱可有可无的态度。一直存在不按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课时数目开齐开足体育课,对已经开设起来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重视度不够,没有计划和安排,检查与指导更不及时,以致使已开展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高。2、1.4 教学目标明确不足
在农村中小学学校中一般很少有设立的专职体育教师,大多数的学校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来上体育课。就形成了大多数体育教师备课都是走形式,课堂教学是自由式的。即无授课计划也无教学大纲,上课无教案已是体育教师普遍存在“三无”现象,不能因地制宜地根据有限的教学条件来进行教学,教学目标问题也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师争论的问题,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教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没有一定把握。同时,也因专职体育教师的缺乏,体育课开设的不重视,体育教育教学就显得较为随意,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成绩。2、2 解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问题的措施 2、2.1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与器材设施设备资源
现有的体育场地与器材设施设备要充分用于课堂教育教学中。短时间内实现高标准的场地与器材设施设备在农村中小学中不可能一下有大量资金投入,只能根据目前的需要逐步来完善和补充,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也要改变在体育课中因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课的心态,要着眼于现实,针对实际情况来计划着实施体育教育教学。2、2.2 教育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因材施教
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不同,在上课之前认真吃透教材,选择最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给学生多一些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学生主动思考与自觉练习,同时还要做到“活而不乱”。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学习与活动,这样学生的身心健康才会得到有效发展,教育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明显好转。2、2.3 逐步加大农村地区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
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在上级管理部门也要大力度,能够设立出体育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专人负责”,来解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因场地器材设施设备匮乏而导致的低质量状况。同时也要多渠道多途径的筹集经费,多利用社会与爱心组织给予学校物质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2、2.4 加强师资队伍力量
当地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招聘专业体育教师,逐步改变体育教育教学无专业教
师的现状。要加大培训力度,多选拔具有热爱体育、关心孩子、责任心强的教育工作者,对体育工作者的境界、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掌握体育教学理论的专业知识要加强。学校领导也要全面提高自我认识,逐步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各方面待遇,做到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并且每学都提供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结论
学校教育工作中体育教育教学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通过认真分析了解各种问题的原始根源,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大力度改善教学场地及体育器材设施设备,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努力加强与改进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学校各部门领导也要加强师德建设,为体育教师外出进修和外出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全面素质,严格执行考核考评制度。提高体育教师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心,这样才能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得到有利改变,来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结束语 总之,在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备受重视的同时,一线的农村体育教学工作也存在着很大的空间改善。作为农村体育专以及兼职教师的我们,要努力克服场地器械设施设备等一些不利因素,加强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深入探索,充分利用,大力自行开发各类体育有利资源,立足课堂,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分析和思考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才能真正落实好体育素质教育,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提体育文化素养,进而促成稳步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实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
第四篇:机关作风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6月18日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糜之风这“四风”的问题。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关任由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民心,失去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从而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对于集团公司度危求进,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下面我就机关作风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剖析:
一、管理干部作风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机关作风主流是好的,作风建设的成效是显著的,群众反响也普遍较好。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机关干部作风还很不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一些老的问题以新的形式重新抬头,一些新问题冒了出来,有些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尤其是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基层、群众对此反应强烈。机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在三个层面。
(一)领导干部层面作风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创新。表现在思想不够解放,服
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意识淡薄。有的满足于于既有成绩,抓发展缺乏动力,争先进没有锐气;有的部门利益至上,本位主义比较严重;有的工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乐于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
2.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表现在民主意识不强,主观臆断,听不进下属的意见;搞“一言堂”,独断专行,强迫命令;不负责任,说了不办,定了不干,对基层群众要求解决的问题答复时讲的很好,却迟迟没有解决。
3.关心下属不足和不敢管、不敢抓并存。有干部反映,有些领导不好接触,不易交流,除了要求下属工作外,对他们其它方面的情况漠不关心,没有进行很好的交心谈心,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有的领导对下属的一些不正之风是听之任之,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抓严了怕得罪下属,“老好人”思想严重。
(二)机关干部层面作风问题。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 1.学风不浓。有的干部缺乏学习紧迫感、自觉性和主动性,脑子空空,素质平平。有的知识结构老化,学用结合不紧,造成与实际工作脱节,能力不适应岗位要求。有的把大部分业余时间忙于应酬,玩风太盛。
2.精神不振。部分机关干部感到提拔无望,缺乏奋发向上的动力,放松对自己的党性修养,人生观出现偏差,利己思想严重,见好处就争、见好事就上,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有的对全局不关心,对大局不热心,对发展不尽心;有的有思想情绪,上班混日子、出 2
工不出力;有的工作标准低,做工作差不多即可,干事业不创一流、过得去就行。
3.观念不新。主要表现在开拓创新意识不足,思想因循守旧,缺乏锐气,满足于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习惯于依样画葫芦,不善于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善于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的业务不熟,难以提供有效服务。
4.责任心不强。有的同志不珍惜自身岗位,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怕担责任,动辄拿制度规定推诿了事。有的对工作热情不高,行政不作为,遇到矛盾不是积极主动去解决,而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能躲就躲。
5.作风不实。表现为缺乏民本观念,服务态度生硬,作风松懈散漫。有的习惯于生搬硬套、“文山会海”,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存在“三多三少”现象:文件发得多,具体落实少;会上讲得多,会后落实少;限制“不准”多,监督处理少。
6.效率不高。有的机关干部打着按程序办事的幌子不作为,形成“领导急,群众急,一些办事人员不急”的现象。群众办一件事要往返跑几趟还没有着落,感觉工作效率太低。
(三)机关层面作风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1.会议多、文件多、检查评比多。忙于参会,忙于发文,忙于应付检查成为许多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检查评比接二连三,内容大同小异,基层忙于招架。
2.行政行为随意性大。依法行政的理念不强,讲关系不讲制 3
度,曲解政策规定。有些职权部门监管就是罚款,且处罚弹性大,存在着随意性。只懂得用足权力,不懂服务指导。
3.铺张浪费比较严重。有些干部节约意识淡薄,在用水、用电、办公用品等方面仍存在极大的浪费。会议规模越办越大,行政成本越来越高。
4.机关纪律比较松懈。有的机关考勤制度形同虚设,上下班迟到、早退现象比较普遍,脱岗、虚岗、串岗问题纠而不绝。有些同志不务正业,上班时间上网玩游戏、聊天、看股市行情。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机关工作作风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体制机制弊端。由于机关工作人员吃的是大锅饭,工作上做多做少一个样,工资上做好做坏一个数,甚至是做多了还会惹来麻烦、引来是非、招来矛盾,从而产生了对工作上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躲就躲,能溜就溜的不负责任思想。
(二)管理考核疲软。机关工作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激励考核制度,没有一套“奖优罚劣,褒勤贬懒”的奖惩考核体系,没有形成“能者留,平者让,庸者走”的机关人员流动制度。机关工作忙闲不均,苦乐不平,做事的人是少数,议论事的人是多数,工作上没有紧迫感危机感,没有目标追求,没有精神寄托。有的机关人员在一个岗位十几二十年不变,工作年年打不开局面,但仍然稳坐钓鱼船,可谓是“铁打的军营不动的兵”,严重影响并挫伤了想干事者的积极性。
(三)主观思想被动。有些人长期在机关工作,过惯了按部就班的、老调重弹的稳定日子,平时不注重加强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养成了懒惰拖拉的工作作风,组织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松懈,我行我素,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过多地考虑计较个人得失。有的对工作心不在焉,人在曹营心在汉,影响了机关工作的秩序,败坏了机关工作风气。
三、加强关作风建设的对策措施
机关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仅涉及面广,而且要求越来越高。要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创新思路和手段,持续改进机关作风,不断提升机关效能。为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按照反“四风”的要求,集中研究和解决机关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以下几个环节,把机关作风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一)把重点锁定在强化思想作风建设上。思想作风建设是机关作风建设的根本和基础。要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机关作风建设的全过程,使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和职工群众的意愿,以机关好的思想作风建设,促进集团现代化的进程。
(二)把突破点选择在提升机关效能上。效能效率是机关服务水平的直接体现。抓效能效率,就是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抓效能效率,就是抓党、政的执行能力。机关各部门要把效能效率建设作为作风建设的永恒主题,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1.要确立机关效能建设的标准,就是“群众满意、基层满意”。机关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如何,要由群众来发言,由基层来评议。要通过年底民主评议、综合考评等方式,结合平时考评情况,对机关部门进行分类综合评估,评议结果要同奖惩机制及干部选拔机制挂钩。
2.要突破机关效能建设的难题,就是“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不作为是最大的失职,慢作为是最大的弊端,乱作为是最大的腐败。各部门都要进行自查自纠,纪检监察要加大对不作为、乱作为人员的查处力度,追究当事人及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3.要狠抓机关效能建设的重点,就是“优化流程、简化环节、强化监管”。一是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流程。机关各部门要对行政管理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和再造,全面理清各部门内部的关系,对管理过程或办事程序进行重新设计和安排,落实并公开各岗位的办事项目、内容、程序、期限,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优化工作程序,提高效率和质量。二是进一步推进效能监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过程管理,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效能考评制、责任追究等制度,用健全的制度规范机关干部行为,保证机关工作有序运行。
(三)把着力点放在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素质上。机关服务能力强不强、服务水平高不高,关键在队伍,关键在素质。机关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队伍管理,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过得硬的干部队伍。
1.切实增强服务发展的本领。当前,我们机关干部面临最大的挑战是能力的挑战,最大的危机是本领的危机,最大的恐慌是知识的恐慌。机关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新理论、新法规、新知识为重点,切实增强各级干部服务发展的本领。每位机关干部都要牢固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切实加强专业知识、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学习,为服务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2.切实增强争先创优的活力。要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作风和效能建设情况列入绩效考核、考核。要强化考评机制的激励作用,创新干部考察考核办法,把争先创优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提高干部考察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进一步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努力形成“工作争先、干部进位”和“有为就有位、无为就退位”的新局面,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3.切实增强勤政廉政的意识。廉洁和高效是机关运作的基本要求,是机关工作人员的从业规范。不廉政是腐败,不勤政也是腐败。全矿机关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名位观,不断强化服务发展、乐于贡献的宗旨意识,始终做到潜心于政、精心于业,服从大局,忘我工作,使管理体现在服务中,奉献落实到行动上,为职工群众多做好事、多做实事。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深化廉洁文化进机关活动,强化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和监督,加快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使各级干部在制度约束下干事,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经营的顺利健康发展。
(四)把根本点建立在健全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上。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不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坚持以效能建设为核心,细化量化考核标准,探索一套能够真实反映干部绩效的考核和评价办法,形成稳定、长效的作风建设监督、评价运行机制。
总之,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探索,并切实推进。
鲍店煤矿纪委廉政室审理室主任 杜辉
电话:***(5)922491 8
第五篇:关于农村中拆迁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中拆迁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拆迁工作的每一步都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涉及到拆迁关系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城市功能的提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房屋拆迁管理工作更是一项程序严谨、操作规范的工作。拆迁建设要想达到“拆迁一处,造福一片,稳定一方”的基本目的,首要的前提是必须规范拆迁管理,是全面履行拆迁管理职能的基础。然而在当前的拆迁过程中,确实面临很多的问题,本文简单的谈谈拆迁中问题与一些对策。
关键词:拆迁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房屋拆迁范围和力度逐步加大,当前农村房屋拆迁中情况越来越复杂,也暴露了一些情况和问题
一.拆迁中产生的问题
(一).“非正规拆迁”成了当前农村房屋拆迁的主要模式
目前,农村房屋拆迁的模式可分正规拆迁与非正规拆迁二种。正规拆迁模式是指在履行依法拆迁审批手续后的房屋拆迁行为;非正规拆迁模式是指未依法办理房屋拆迁手续的房屋拆迁行为。正规拆迁模式中.一种为履行征地报批后的拆迁,简称为征地拆迁,另一种为收回国有土地的房屋拆迁,称为国有土地的房屋拆迁。从近年来各地农村房屋拆迁情况分析,正规式的房屋拆迁明显减少,而非正规式的房屋拆迁显著增多。非正规式拆迁成了当前农村房屋拆迁的主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办理征地拆迁相关手续太复杂。一方面,依法履行征地拆迁手续,不但要办理拆迁方案等的审批手续.而且还要办理征地报批手续。征地报批环节多、要求高、程序复杂、时间冗长。在履行村民代表签字、征地听证、政策处理等工作程序中,村集体和被拆迁农民会提出较高、较多甚至较苛刻的要求.如要求提供优裕的安置条件、提高征地拆迁及补偿安置标准、给予高标准保障等等.一旦目的达不到.就不会顺利地签字盖章.致使征地报批手续无法办理;另一方面,征地拆迁模式中办理房屋拆迁审批手续时.必须提供安置用房、落实安置地以及拆迁资金等,这对于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来说难度较大。而对于适用新的集体土地拆迁政策来说,商品住宅平均价适用问题又会衍生较多问题:商品住宅平均价格要求与当地的商品房价格相接轨.且须向社会公布,而目前大多数地方的商品住宅平均价要大大超过当地的安置房价格,有的甚至超过近一倍左右。如适用新集体土地拆迁政策,将会造成当地大量的安置房屋闲置和拆迁资金缺1:3.还会造成新老拆迁项目过渡障碍以及相关社会问题等。
二是办理国有土地房屋拆迁手续难度大。
办理国有土地房屋拆迁手续主要是国有土地收回批准文件的获得相当困难。因为国有土地的收回批准,执行的是国家土地管理法第58条之规定。其一:收回国有土地必须报经批准权限部门批准.而批准权限是原征地时的批准机关,即至少要得到省级政府或国务院的批准。其二:收回国有土地时,除了对收回土地的补偿等有关问题要梳理清楚外,还必须向被拆迁人告知地上建筑物的补偿安置等相关情况,即国土部门在履行土地收回程序时,还应与建设部门做好协调沟通。由于受上述诸多条件的制约.办理国有土地房屋拆迁手续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三是多数被拆迁人法律意识淡薄。房屋拆迁对被拆迁人来说,实质性的问题是补偿安置问题.即拆迁中被拆迁人获得利益的多少。由于非征地拆迁模式补偿安置条件相对优越.很少会有拆迁人去关注“程序合不合法、手续全不全面”等非实质性问题。
(二)历史及后遗症问题严重暴露
农村房屋拆迁,虽然对当地的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推进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产权权属不清现象严重
被拆迁房屋土地权属未登记、错误登记、模糊登记、重复登记等现象较为普遍;还有不少村未将土地使用权证发放到产权人的手上,而由村里集中保管,致使历史遗留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并催生了大量违章建筑。二是违章建筑成了新农村建设中的“毒瘤”。
近年来在拆迁大量房屋的同时,也涌现了大量的违章建筑。可以说。新产生的违章建筑数量可以与过去几年的拆迁量相提并论。这些违章建筑既有土地违法,也有规划违法,甚至部分地块,户违章建筑率高达95%。由于违章建筑的建造时间界定困难,导致政策处理难度增大。三是房屋性质及用途认定难。
过去农村房屋拆迁中以住宅拆迁为主,乱搭建现象较少,相应的住宅与附属用房住宅与非住宅之间的认定问题也较少。但近年来由于“住宅用房擅自改为工业性或经营性质的房屋,住宅附属用房(农用仓房)、工业性质的房屋擅自改用为住宅性质的房屋,其中甚至还有集体土地改变为国有土地性质的房屋”等改变性质用途用房的大量涌现,在目前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的情况下,造成拆迁中如何界定房屋性质及用途等问题和矛盾不断积累,使拆迁工作陷入被动。
四是各自为政的操作弊端在现今拆迁中日益显现。房屋拆迁是一个较强的行政性工作。各地在拆迁中,除了按国家和政府有明文规定的政策外。有较多内容不但没统一,而且也难统一,由各地政府以及房屋拆迁单位在实施操作中自主规范。各地以完成房屋拆迁为目的,在政策的基础上,另行设定或增加补偿标准,缺乏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其最终的结果,将造成拆迁户之间互相攀比。拆迁项目难度大增。
五是安置房的质量和产权证问题成为上访的新增点。
其一,安置房屋套型不合理和质量问题严重。在近年大量农村房屋拆迁中,安置用房的建造绝大多数是由政府或者拆迁人指定的拆迁单位实施的,由于对拆迁安置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安置用房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等环节上,未作充分的调查、摸底、分析、论证,与被拆迁人的沟通协调工作做的不够,加上房屋建设时的工程管理跟不上,导致拆迁安置用房建造的套型与群众要求不相符合。小区的档次和房屋的质量也较低劣,群众极不满意;其二,安置房手续不合法。近年来大量拆迁是政府实施的公益性公建性项 目,安置房建设往往存在未批先用、少批多用等问题,导致安置房屋交付使用后,拿不到合法的权属证书,被拆迁户只能通过上访、信访、群访等行为,维护自己的权益。此外,没有及时解决村集体村级发展留用地、对村集体利益保护不力、不解决历史征地后。
(三)拆迁中形成的各种矛盾
1、土地城乡二元制管理体制与土地市场同一性的矛盾。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土地管理模式,即同一块相同用途的土地,因其国有、集体不同属性而地价大不相同。这一体制在拆迁补偿过程中表现出较大差异。如城庄9号地块中的砖瓦厂,按集体工业用地政策来补偿,每亩不足10万,如按国有工业用地政策来补偿,则每亩可能高达30万。相同的土地市场、相同的土地、相同的用途,如此大的补偿差价,一般的被拆迁人难以接受。
2、群众高期望值与政府坚守政策底线的矛盾。
在拆迁过程中,多数群众期望值较高,相互攀比,与政府讨价还价,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最起码不能损失既得利益。如在确权过程中,一些群众把沿街住宅改成店面,希望政府能按店铺来补偿;一些既成事实的违法建筑,希望政府能按合法建筑来补偿;一些经过改造出租的原猪舍等附房,最好能按住宅来补偿如不能按他们的要求来确权,这些人会牺牲眼前的既得利益,多数不肯签约,有的甚至相互串联,共同向政府施压。对政府而言,确权和补偿都有规定,不可突破政策的底线,否则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引发连锁反应。
3、安置房建设滞后与项目快速推进的矛盾。
征地拆迁、安置房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是互动的,安置房能否及时落实,基础设施配套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了拆迁工作的顺利推进。在项目建设中,往往有重项目进度、轻安置建设的现象,有些项目已经开始建设,安置房的用地还没着落。一些拆迁群众眼见为实,不相信图纸,对纸上房屋不踏实,也害怕过长的过渡期会影响生活,客观上也造成了部分被拆迁人拖延时间、滞缓拆迁。
4、强制拆迁的长周期与项目要求高效率的矛盾。
执行等一系列程序。从裁决到法院强制执行,一般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而项目建设往往是早开工、早收益,对时间要求比较高,政府在时间上往往处于劣势,不敢与钉子户打持久战。有的项目为了息事宁人。早日拆除,往往会对已经作了 强制拆迁裁决的拆迁人适当退让,迁就让步。这样虽然拔了“子”,加快了拆迁,但却没有做出“样子”,使其他拆迁户也觉得“坚持就是胜利”,会把钉子户视作榜样。
5、宣传工作不到位与群众耍本明白帐的矛盾。
拆迁难表面看是由于拆迁户工作不好做,实质上也有宣传发动工作不到位的责任。我们许多拆迁宣传工作流于形式、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没有实实在在替被拆迁人着想,没有明白把拆迁补偿政策讲透,没有把江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被拆迁人个人利益关系讲清,使一些没弄清补偿政策的老实人怕吃亏,使一些似懂非懂的“精明人”想钻空子,使一些确有实际问题的群众找不到合适的解决途径,造成一些拆迁户有抵触、观望、犯难情绪,影响了拆迁的进程。
二.拆迁问题中的解决方案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拆迁氛围。宣传的声势越大、针对性越强、拆迁的阻力就越小。宣传目的一是统一思想、提高干部认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广大群众了解大项目带来大发展、大开发带动大建设、城市化带动大提升的积极意义;二是要贴近实际宣讲政策,让广大群众了解、理解、支持征地拆迁工作。树立“加快城市化建设,群众是最大受益者”观念;三是要强拆一件、触动一片,通过“以案说法”等形式,说明抵制征地拆迁肯定将少得实惠,造大声势,为顺利推进征地拆迁工作鸣好锣、开好道。
(二)坚持安置先行。体现以民为本。
要切实从维护群众的角度出发,在项目启动前,事先考虑安排被拆迁群众的安置出路,做到安置先行。加快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建设,让被拆迁户及时介入,参与设计、建设、管理,让群众吃放心丸。要真心实意帮助村级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努力做到与主体项目同步规划、同步报批,消除村干部的思想顾虑,使其能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投入到征地拆迁工作中。
(三)坚守政策底线,坚持公平公正
为切实体现拆迁补偿工作的公平公正,不让老实人吃亏,就必须严格执行政策,坚守政策底线。要“软硬兼施”,对积极配合征地拆迂工作的拆迁户给予奖励,对漫天要价、提不合法和无理要求的钉子户,要选准典型,进行行政强制拆迁。一旦进入行政裁决、行政强迁程序,就严格执行到底,不迁就,不退让。今天严格执行政策,就是为了明天减少钉子户,这个项目与钉子户强硬到底,是为了彻底打破其他群众“大闹大收益,不闹没便宜”的跟风心理。
(四)严格土地执法,遏制违法建设。违章建筑是拆迁过程中争议最大的难点、各方利益的交织点,也是百姓关注热点,直接关系着拆迁进展快慢。当前,随着我区土地供需矛盾的加剧,违法建筑有明显的反弹趋势。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作为职能部门,国土分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各街道(镇)和有关职能部门一道,主动坚决地制止国土违法行为,特别是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严重侵犯农民利益、群众反应强烈的违法建筑,争取查处一批,拆除一批,动一动真格,切实遏制新违法用地发生。
(五)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拆迁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选调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同志从事拆迁工作;要加大各项培训力度,学习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及相配套政策,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要不断强化拆迁工作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锻造~支拉得出、打得响、拆得动的拆迁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