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8:1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某县的自然地理现状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工作的统称。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起因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滥垦、乱捕、滥伐、工程破坏及污染物质排放等等,其后果影响到大气、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生物资源等许多方面,其中植被破坏是

关键所在,因为其他多方面的变化都与植被状况密切相关。自然,要恢复改善生态环境,植被又处在关键地位,因为植被既能对近地小气候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又能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是一系列污染物质的吸收者和积存所;植被还能缓冲地表受外力冲击,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是一切陆地生物种群的贮藏库、避难所。只有恢复建设好植被,才能使生态环境中各个方面协调起来进入良性循环。因为森林植被体量高大,结构完备,所以森林植被建设处于植被建设的主导地位。

(二)某县的自然地理现状

某县土地面积4056平方公里,临近珠江源头,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环境地位,是珠江部分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养育着113万多某县人民,影响着珠江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某县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740米,山高坡陡谷深,山地面积50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2.4%),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83.6万亩。全县有林地11.6万亩,疏林地1.3万亩,灌林地54万亩,未成林地101.4万亩,无林地(包括荒山荒地、半石山地、岩山、开荒地)64万亩,森林覆盖率25.6%。石漠化面积23.6万亩。某县生态环境脆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二、某县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大气受到污染

某县城关四周的四家水泥厂,产煤区的改良焦厂、火电厂等,昼夜不停地排放烟尘,还有其它生产生活中不停地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造成了某县上空大气的污染。据某县环保局报道,某县烟道气烟尘浓度最大值为827毫克/升,最小值为286毫克/升;雨水的最高ph值为4.53,某县各地的大气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气平均环境质量为二级。

(二)水资源危机

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近些年来,某县河流流量严重减少,甚至出现了很多河流断流。一些农田因水资源短缺得不到灌溉;一些村寨因水资源短缺,一年只有约4个月吃上人畜引水工程的水,其余时间要到数里外的地方背(挑)水吃。

2、局部地区水环境恶化

某县的一些地区水体受到污染。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乌都河(某县段)、拖长江(某县段)。乌都河的污染主要是有机物污染,是看不见的污染;拖长江的污染主要是无机物的污染,是看得见的煤粉污染。

(三)固体废弃物排量日益增多,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不高

某县固体排放物主要是煤等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这些废弃物处理率不高。它们既占用土地、影响市容,又破坏生态环境。这些固体排放物存在的环境问题,矿区和人口密集区的人深有感触。

(四)植被破坏严重

由于某县人口多,农民为了获得粮食,大量毁林开荒,农作物从坡脚种到坡顶;过度放牧;各种工程建设活动日益增多,造成植被的严重破坏,现森林覆盖率只有25.6%。

(五)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难度越来越大

1、人地矛盾突出

人口多,土地少,有限的土地既要植树造林,又要种粮,还要放牧,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马依镇、大山镇的一些村寨,除了农民居住地周边几块土地的坡度在25度以下外,其余土地的坡度都在25度以上。如果25度以上的土地退了耕,就无耕地可种,而生态移民又难以做到。

2、未植树造林的土地难以植树造林

某县植树造林活动已经开展了近二十年,容易植树造林的荒山、荒坡、水边、地角、路旁已经种上树,剩下的是沙化、石漠化程度非常高或容易被人畜侵害苗木的土地。这些土地难以植树造林。

三、建设好某县生态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的力度,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除了对有关管理人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教育外,应着重对公众开展环境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的法制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逐步在某县中小学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知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从小养成良好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

生态治理必须体现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思想,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对可通过保

护措施而自然恢复的区域,应以保护为主,村庄、公路、铁路沿线等需要采取防护措施的地方则应加大绿化力度。

(三)保护好植被,营造天然堤坝

据研究,当大雨降落时,树冠和树叶可截留20%以上的雨量;林地上的枯枝落叶和杂草层能截留并吸收5——10%的水量,1亩林地比1亩无林地每年至少能多蓄水20立方米。森林植被对洪峰的最

大削减量可达到50%左右。保护好植被,等于营造了很好的天然堤坝。因此,应保护好某县的森林植被,做好某县的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作。

(四)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退耕还林要把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搞好退耕还林,就是要把退下来的耕地利用好,农民感到退耕还林后的经济效益不比退耕前的差,才能使农民愿意退耕还林,达到稳定退耕还林的效果。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农、林、牧的关系。首先,要有以林为主的思想意识。综合治理应定位在生态功能的发挥上。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大力发展林业,是实现某县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道在于兴林,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粮丰,粮丰才能致富。根据某县各地土地条件、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合理安排林种,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林与经济林,使植树造林成为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其次,要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搞好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

1、加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投入

因地制宜地修建一批蓄水池、沉沙涵、排灌水渠、拦河坝、防护沟道等工程,实现截流、蓄水、拦沙、沉沙的目的,并解决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

2、加大坡耕地的改造力度

大力植树造林,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尽量退耕还林(草),对25度以下的坡耕地要加快坡改梯的进度,切高垫低,砌筑硬坎,通过运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建立一批稳产高产农田,增强蓄水保土功能。

(六)大力推广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一是限期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二是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要尽量采用能耗、物耗小,排污量少的生产工艺;三是大力发展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等,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减轻农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四是提高“三废”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三废”的资源化。

(七)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法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依据,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是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根本途径。应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打击各种乱砍滥伐林木的违法犯罪行为,还应杜绝修路、开矿等直接或间接破坏森林植被的行为。同时还要依法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其它不法行为,使生态保护工作赢得公众的有力支持,最终达到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目的。

第二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某县的自然地理现状(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工作的统称。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起因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滥垦、乱捕、滥伐、工程破坏及污染物质排放等等,其后果影响到大气、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生物资源等许多方面,其中植被破坏是关键所在,因为其他多方面的变化都与植被状况密切相关。自然,要恢复改善生态环境,植被又处在关键地位,因为植被既能对近地小气候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又能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是一系列污染物质的吸收者和积存所;植被还能缓冲地表受外力冲击,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是一切陆地生物种群的贮藏库、避难所。只有恢复建设好植被,才能使生态环境中各个方面协调起来进入良性循环。因为森林植被体量高大,结构完备,所以森林植被建设处于植被建设的主导地位。(二)某县的自然地理现状 某县土地面积4056平方公里,临近珠江源头,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环境地位,是珠江部分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养育着113万多某县人民,影响着珠江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某县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740米,山高坡陡谷深,山地面积50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2.4%),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83.6万亩。全县有林地11.6万亩,疏林地1.3万亩,灌林地54万亩,未成林地101.4万亩,无林地(包括荒山荒地、半石山地、岩山、开荒地)64万亩,森林覆盖率25.6%。石漠化面积23.6万亩。某县生态环境脆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二、某县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一)大气受到污染 某县城关四周的四家水泥厂,产煤区的改良焦厂、火电厂等,昼夜不停地排放烟尘,还有其它生产生活中不停地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造成了某县上空大气的污染。据某县环保局报道,某县烟道气烟尘浓度最大值为827毫克/升,最小值为286毫克/升;雨水的最高ph值为4.53,某县各地的大气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气平均环境质量为二级。(二)水资源危机

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近些年来,某县河流流量严重减少,甚至出现了很多河流断流。一些农田因水资源短缺得不到灌溉;一些村寨因水资源短缺,一年只有约4个月吃上人畜引水工程的水,其余时间要到数里外的地方背(挑)水吃。

2、局部地区水环境恶化 某县的一些地区水体受到污染。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乌都河(某县段)、拖长江(某县段)。乌都河的污染主要是有机物污染,是看不见的污染;拖长江的污染主要是无机物的污染,是看得见的煤粉污染。(三)固体废弃物排量日益增多,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不高 某县固体排放物主要是煤等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这些废弃物处理率不高。它们既占用土地、影响市容,又破坏生态环境。这些固体排放物存在的环境问题,矿区和人口密集区的人深有感触。(四)植被破坏严重 由于某县人口多,农民为了获得粮食,大量毁林开荒,农作物从坡脚种到坡顶;过度放牧;各种工程建设活动日益增多,造成植被的严重破坏,现森林覆盖率只有25.6%。(五)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难度越来越大

1、人地矛盾突出 人口多,土地少,有限的土地既要植树造林,又要种粮,还要放牧,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马依镇、大山镇的一些村寨,除了农民居住地周边几块土地的坡度在25度以下外,其余土地的坡度都在25度以上。如果25度以上的土地退了耕,就无耕地可种,而生态移民又难以做到。

2、未植树造林的土地难以植树造林 某县植树造林活动已经开展了近二十年,容易植树造林的荒山、荒坡、水边、地角、路旁已经种上树,剩下的是沙化、石漠化程度非常高或容易被人畜侵害苗木的土地。这些土地难以植树造林。

三、建设好某县生态环境应采取的对策(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的力度,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除了对有关管理人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教育外,应着重对公众开展环境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的法制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逐步在某县中小学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知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从小养成良好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 生态治理必须体现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思想,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第三篇: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机构所处层面的外部运行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而且还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信用环境建设、金融债权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金融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平稳增长,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二是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积极支持商业银行股改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不断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三是狠抓信用环境专项治理,通过开展信用工程创建,评定企业信用等级,清收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严厉打击各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营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四是担保、评估、会计等中介机构初成规模,充实了金融生态链。五是金融机构健康发展,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经营效益稳步提高。六是密切了政银企三方关系,增加了金融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在看到金融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的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较差,金融生存空间狭窄。县域经济总量较小,支柱产业少,产业结构不合理,致使金融生存空间狭窄。农业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长期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差别逐渐拉大;县域工业化程度低于中心城市,企业普遍规模小且分散,经营管理不规范,比较效益偏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因此金融机构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成本高、风险大,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影响县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二)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供求失衡。县域金融市场不发达,投融资结构单一,间接融资占有绝对高的比例。大部分企业自有资本金严重不足,资金来源大量依靠银行贷款,形成对信贷资金的大量需求。但同时信贷供应却出现总量萎缩、结构失衡的趋势,国有商业银行调整分支机构后县域金融服务受到抑制,资金外流严重,致使农户、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满足率低,在较大程度上延缓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农村金融市场功能不全。县域金融机构功能简单,服务手段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农村金融体系还不健全,商业银行基本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后,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由于经营机制转换没有到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金融需求,农业贷款的供需矛盾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致使民间金融交易活跃。

(四)信用体系、中介机构不健全,信用环境改善效果不佳。社会信用环境较差,部分企业骗取贷款、贷款违约、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屡禁不止。征信体系建设进程不快,信用资料的收集和共享不足,银行在贷款风险评估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中介机构数量少,专业化服务水平、专业素养和信誉度低。县域融资担保机构发展缓慢,担保难、贷款难的现象不能有效解决。

(五)银政、银企协作不够,“三赢”的局面尚未形成。政府部门对金融业缺少具体支持措施,对金融机构取多予少,税费项目多、环节多,银行交易成本很高。银企之间、银行与农户之间,虽然依存度非常高,但彼此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交流不充分,缺乏诚信基础上的合作,“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严重影响了金融生态的平衡和优化。

(六)对银行债权重视不够,贷款安全难有保证。受执法和司法环境的影响,银行债权保护面临手段少、难度大,效果差的困境。一是企业改制时银行债权落实难。二是银行胜诉案件执行难,存在案件胜诉率低、执行率低的情况,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三是企业破产时金融债权受偿难。大部分破产案件审理适用政策性破产规定,使模糊的劳动债权优先于银行债权受偿;有的法院还任意否定抵押的效力,导致有抵押的债权回收机率相当低,受偿款被基层政府挪用不能兑现。四是个别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多头贷款,逃避金融监督。五是社会征信系统建设缓慢。由于缺乏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对个人贷款所蕴涵的风险不能适时进行监控。同时部分私营企业财务人员多为“包包帐”,经营状况无报表,更不能做到日清月结,有的虽然做了报表,但为逃避税收,做假帐、做假报表、提高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依然存在。六是部分法规条款对金融机构抵押权、质押权的保护力度较弱。如2004年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的新司法解释规定,在民事案件的执行过程中,对被执行人及其抚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破产法》规定清算程序上把银行排在最后,且未明确金融机构对欠债不还的债务人享有无条件的破产起诉权

二、改善县域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建议

(一)努力构建稳定的经济环境。经济决定金融。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关键在政府。各级政府要关心金融业的发展,发挥好引导、监督和维护的作用,组织协调多个领域、不同部门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减少对银行正常信贷活动的干预,建立良好的信用维护机制,制止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发生,支持银行处理不良资产和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搭建政银企协作平台,促进了解和合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对农村信用社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其消化历史包袱,改善经营状况,增强金融服务功能。金融机构是改善金融生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改进对县域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自身各项业务的全面发展。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把促进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出点子,当好参谋和助手。要对农村信用社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其消化历史包袱,改善经营状况,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二)努力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社会无信则乱。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一是政府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信用意识。继续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推动农村信用环境的根本改善,培育和规范多元化的信用主体,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开辟多种抵押担保形式。二是积极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由地方政府牵头组建符合县域经济需求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并鼓励建立民间出资的商业化担保公司和会员出资的会员制担保公司,分散和化解银行信用风险。三是要加快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人民银行要认真做好金融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升级准备工作,扩大数据采集内容,增加信息产品种类,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同时要借鉴上海的经验,做好个人信息收集整理工作,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全省乃至全国联网查询,为各家金融机构和有关单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四是要广泛开展“金融生态模范城”建设工作。各金融机构要继续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对优质企业加大授信,对不守信用企业加以限制,引导企业树立良好金融信用;企业在改制、重组、破产过程中,不逃废、悬空金融债务,银行要合理利用相关政策,依法给予支持;农村信用社要在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创建“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活动,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五是设立以信用征信、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的企业信息系统,推动全市加速形成重诺守信的良好信用文化。

(三)努力构建规范的制度环境。一是要搭建政银对话平台。要建立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由人民银行、市政府金融办牵头,每季度召开一次由发改委、经委、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和各家金融机构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掌握国家金融政策,分析判断金融运行态势,协调解决金融运行中的有关问题,通报经济发展状况和重大经济决策,为金融机构支持全市经济发展,调整信贷结构,确定信贷投向,促进银企合作提供依据。二是搭建银企沟通平台。由发改委、经委、人民银行牵头,会同经贸局、工商界局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及时筛选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企业和项目,分行业、分区域不定期举办专题洽谈会、推介会,多渠道促进银企合作,有效满足企业项目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需求。三是形成更紧密的日常工作联系制度。政府财金办要主动与人民银行、银监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分析研究金融运行动态,定期通报金融运行的主要情况。同时要及时协调解决各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中与企业间存在的问题,加强银企间的沟通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特别要积极支持各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对商业银行股改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要高度关注,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应解决,切实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

(四)努力构建完善的法制环境。法制环境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法律环境会直接影响金融生态。建议立法机关认真研究,及时出台有利于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形成的法律规定。加快《合作金融法》、《农业保险法》等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的立法进度,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尽快修订《破产法》,加强对债务人的约束,规范企业破产清算程序,保障所有债权人公平受偿的权利。改善金融生态的法制环境,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金融诉讼案件的执法力度。人民法院要加强金融案件审判工作,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作用,提高审判、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维护正常的社会信用秩序。在受理金融诉讼案件时,要积极推广简易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对审结的案件,要加大执法力度,切实提高金融债权的执行回收率。二是建立对逃废金融债务的惩戒制度。由银监部门牵头制定逃废债务黑名单的认定办法和惩戒程序,建立金融机构黑名单同业共享信息库和逃废债同业联合制裁制度;工商部门要充分运用登记、年检等手段积极支持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整顿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政法部门要牵头制定对恶意逃废债企业的限制措施,并对逃废债企业及其法人代表在媒体上公开曝光,依法打击财产转移行为,有效维护金融债权。三是依法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银监部门要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教育广大群众有效识别非法集资和变相非法集资行为。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银监部门对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的调查取证工作。对银监部门认定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公安部门要依法迅速查处,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四是加强反洗钱工作。由人民银行牵头,各金融机构参与,公、检、法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完善的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从源头上监测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相关的异常和可疑资金活动,及时发现并截断违法犯罪活动赖以生存的资金链条,防止其扩大和蔓延,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金融秩序。

(五)努力构建协调的市场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金融市场,对于提高资源配臵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快担保体系建设步伐。要围绕扩大规模、规范运作、防范风险、发挥效益的原则重点,多渠道筹集担保资金,尽快形成防范风险能力强,制度健全完善,业务操作规范,担保范围覆盖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金融机构要加强与担保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在企业资信调查、贷款风险评估、贷后监督等方面协调联动,形成安全有效的保、贷、还运行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对中介机构的依法治理机制。加快完善中介行业自律和行政监管的相应法规,明确监管机构及其职责。完善中介组织有关刑事法律和违法的责任追究机制。财政局、审计局、司法局、工商局、国土资源局、房管局等部门会同人民银行,要建立对涉及金融活动的中介机构的业务监测体系,规范中介市场,规范有关当事人的行为。

(六)努力构建高效的农村市场

要加快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形成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合理分工、多元化、多层次、市场化程度高的农村金融体系,为“三农”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金融服务。农业发展银行要正确处理信贷集中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适当逐级下放贷款审批权,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金融政策环境继续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完善运行机制;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办法,用好利率浮动政策,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其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农村信用社自身良性循环;商业银行要加强资金流向引导,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农村具有还款来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内中小企业发展。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农村信贷风险;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机制,保障农户存款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和规范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金融需求。政府部门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辅导支持,帮助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赢利能力及诚信自觉性,从根本上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第四篇: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

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

省委书记谢伏瞻在省委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会的讲话中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着力破解突出问题。”近一段时期,我省全面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环境治理,创造洁净蓝天,取得初步成效。“十三五”时期,我省各地各部门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努力破解环保难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大气和水污染形势严峻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强力推进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工程,推进多污染源综合治理。通过持续努力,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达标率明显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河南2015年PM10累计浓度为170微克/立方米,PM10和PM2.5分别距离目标相差55微克/立方米和15微克/立方米。今年上半年,全省18个省辖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46.8%(85天),照此推算,距离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190天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

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地表水距离全年达标要求仍有较大差距。2016年上半年,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直管县(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达标率为78.7%,同时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耕地污染不容忽视。我省局部地区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镉、钒、铅等重金属污染物点位超标率较高。全省除濮阳外,各市调查点均有污染物超标现象。

意识有待增强,制度有待完善

我省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主观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认识不深入、不全面,仍然坚持粗放式发展的固化思维,坚持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保护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特别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企业效益下滑,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在治污上犹豫不决、左右摇摆。

发展方式粗放。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发展方式转型,是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呼声。但在传统粗放发展的惯性作用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忽视了日常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忽视了新兴产业的引导培育,导致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产业发展滞后。

城镇化资源能源集约化水平低。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方城镇化是靠大拆大建和挤占大量土地资源强力推进的,整体设计忽视了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优化布局和合理搭配问题,造成道路拥堵、城市内涝、环境质量堪忧等城市病,推高了通勤成本、生活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

相关污染治理法律制度不完善。我省环境污染治理的有关立法大多是配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立法几乎空白,而且新法新规出台耗时太长。地方在污染治理过程中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无形中恶化了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我省环境保护处于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转折期,又处于负重前行的攻坚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须加快补齐生态环境这一突出短板。

充分认识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破解环保难题的决心和信心。污染治理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子孙后代发展命运的民生工程。因此,必须切实提高绿色发展的自觉性,把绿色化的要求和标准全面融入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之中,强化经济发展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联动协同效应。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建立生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为此,需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强化需求导向和供给侧改革力度,鼓励企业改进更新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持续降低工业增加值的单位能耗,减少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排放水平,出台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大力发展现代旅游和信息产业,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品质,促进自然与人文、生态与产业融合对接。打造全国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推行“互联网+”,实现互联网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大对各地市和直管县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行动的落实督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的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制订河南省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鼓励城市新区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加快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推广使用高性能、低材耗、利废型、可再生和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筑材料。地级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柴电混合、气电混合等节能环保汽车的公交比例,提高公交覆盖率与分担率,发展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和新能源交通等运输装备。加强雨洪资源的收集利用,加快推进城市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完善生态城市建设和考核指标体系。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尽快完成《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河南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和《河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立法的调研制定工作,制定《河南省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河南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国家、省里和有关职能部门颁布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落实环保部重污染天气预警和水污染“黄牌”、“红牌”处罚措施。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要求,对未完成大气和水污染工作目标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继续公开约谈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问题严重的实施涉气项目和新增水污染项目限批,并依法问责追责相关责任人员。

第五篇: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与对策

作者:张勤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效应日益凸显,林业产业是规模最大的循环经济体,加快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但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林业法制观念薄弱;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城市林业建设规划不合理。加强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要提高观念意识,建立有效的生态林业建设机制;完善和健全政策和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加强监管力度;依靠科技力量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关键词:林业 生态环境建设 问题 对策

1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1.1林业生态建设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实现生产发展,必须高举生态建设旗帜,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不动摇,大力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才能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在充分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果品、苗木花卉等林业产业,让林业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让广大村民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充实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袋子,推进新农村建设。

1.2林业生态建设在人与自然和谐中的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反应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经历了由和谐到失衡、再到新和谐的旋律上升过程。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的提高。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才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为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提供重要保障。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不仅将产生巨大的生态、社会效益,而且将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

1.3林业生态建设在林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森林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木材和林产品需求急剧增长,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量越大。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又对保护森林资源提出了强烈要求。森林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的刚性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立足国内解决木材和林产品供应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可以为农民提供最适应、最直接、最可靠的就业机会,充分释放

林地、沙地、湿地资源和物种资源及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潜力,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近年来,一些省市通过城市绿化,改善了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但由于对林业生态建设目标、方法和建设策略等在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林业生态建设投资效益偏低、建设规模和效果与生态建设要求严重不符等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

2.1 林业法制观念薄弱

目前,我国缺乏全面的、有影响力和可操作性强的林业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一些基层领导和干部为了上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建设统计数字,存在统计不严肃甚至弄虚作假,严重挫伤了林业生态建设者的积极性。

2.2 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

一些省市对林业生态建设国家法律法规认识不到位,资金控制不严,管理不到位,出现业务部门和主管部门过多、各部门之间权职不明确等现象,致使资金使用不当或因技术准备疏于管理和不充分,从而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给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2.3 城市林业建设规划不合理

在城市林业规划阶段,忽视了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缺乏对自身水文、地质环境的了解,过度追求花、草、灌木等城市园林式景观建设,缺乏科学依据地引进生长于南方的而北方少见的树种,而放弃了符合本地乡土特点和生长环境的本地树种;过于追求成林效果不惜成本购买大量成活率低老树和大树等,不仅破坏了树木成长的原有的生态体系,也大大增加了管护成本。此外,林业建设队伍薄弱、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配套资金不到位、林业科技人才缺乏以及林业生态环境推广工作不利等问题,也严重地制约着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3.1建立有效的生态林业建设机制

我国的丘陵山地面积较多,且地形较为复杂,降雨量分布不均匀,且有的地方暴雨频繁,而有的地方则经常干旱。尽管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大,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受经济发展以及传统的林业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林业仍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因此,大力宣传生态林业的重要性以及内涵,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意识,是建设好生态林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再者,生态林业建设涉及面较广,是一项全社会且全民受益的建设事业。因

此,做好这项工作不能只靠有限的人力、物力,必须靠全社会的力量才行,故又必要对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进行加强,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从而来实现林业的生态建设。

3.2加强监管力度。

各乡镇和村要将林业管理职责落到实处,努力做好本乡镇辖区内的伐区检查以及验收工作。建立伐区采伐管理以及验收登记台帐,强化伐区的监管力度。要加强林业砍伐的监管力度,对乱砍乱伐的要给予严厉的处罚,以免下次再发生类似的情况。并在采伐结束后,林木采伐者要及时的向乡镇伐区检查验收小组提交验收申请,只有经伐区验收合格的木材才得以销售。林业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林业,就不可能有人类的今天,更不可能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保护好我们的林业资源,确保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 依靠科技力量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将生物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全面依靠林业生态科技成果,因地制宜地加快林业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丰富林区建设内涵,不断拓展新时期林业发展空间,实现资源型林业向生态型林业的转变,形成多种技术、多种林业产品和生态旅游等多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加快符合当地特色的林业产品的开发,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张诞生.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现状与优化对策[J].现代园艺,2011,(17).[2]周 威.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对策[J].农家科技,2011,(4).[3]郑云生.林业生态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1,(7).

下载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机关作风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6月18日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农村,要实现中国梦,环境保护必须应是农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农村环境发展和农业现代......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当前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协调发展难点突出。一是农业产业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与国有金融收缩农村信贷所形成的矛盾。随着县域农业......

    湖南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湖南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姜霞 夏喜衡摘要:生态环境是一种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的特殊资产,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

    探讨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讨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派出所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派出所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笔者是资源县公安局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近期通过两个月对基层派出所信息化建设调研,了解到资源县各派出所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了派出所信......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马琴梅)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久而深刻的命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和观察了解社会变化的窗口,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