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德城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德城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一、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初步形成了纺织、蔬菜果品、粮油饲料、畜产品等四大加工行业体系,2010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3.92亿元,增长
5.6%。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注重向规模化发展。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5家,过5000万元的4家,过1000万元的3家。农副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占农副产品常年产量的60%以上。目前,我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大,积极争取国家农业产业化项目。截至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
二是注重向组织化发展。近年来,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结方式,使我区农业生产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轨道,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29元,增长11.9%,有力推动了全区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全区各类合作组织达到138个,涉及全区4个镇(街)114个村,会员成员3000多人,涉及到蔬菜、养殖、科技等各个生产领域,带动农户近5000多户。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在全区建立起了紧密型或半紧密型生产基地,采用“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
1订单农业,订单面积达到2万亩。
三是注重向规范化发展。我区按照国际市场标准,编制种植业技
术规程,用标准化严格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有
效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有18个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
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此外,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3家通过GMP
(良好操作规范)认证,4家通过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3家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认证。
四是注重向品牌化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日益重视品牌建
设,企业注册商标、宣传推介、品牌营销意识更加强烈。环球、又一
村、永盛斋等一批老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同时涌现出了“金荷”莲
藕、“皇家粮仓”面条、“金斗”面粉等一批新的知名商标。目前,全
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省级著名商标4个、省级名牌产品4个、中国
驰名商标2个。
五是注重向多元化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始
从以往的单一农产品加工向集团化、跨区域、跨行业方向发展,如永
盛斋扒鸡有限公司由生产扒鸡发展成为生产牛肉、驴肉、狗肉等多个
品种的企业并成立德州扒鸡研究所,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
于一体的综合性实体。
二、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实力和品牌的制约。目前,全区固定资产超过500万元的农
产品加工企业有18家,占了总数的45%。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中,存
在发展欠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普遍存
在对高新技术、工艺、设备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产品低端粗加工较
多,精深加工较少,产品附加值得不到进一步提高,其加工产品多属
于中低端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是原材料供应的制约。从企业布局看,粮油、棉花类加工企业
较多,但我区粮油、棉花类农产品面积不大,满足不了企业加工对原
材料的需求,大部分原料需要从外地市场调入,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主要原因是总量不足,全区小麦面积10万亩左右,常年产量在
5万吨左右,根本满足不了企业原料的需求。此外,我区土地规模化程
度较低,地块分割明显,一家一户,各自为政,种植的小麦、蔬菜等
品种、型号多样,质量很不稳定,不便于加工成同一种规格的产品。
三是资金的制约。银行商业化经营机制客观上制约了对农产品加
工企业的信贷投入。当前,“稳健经营”是国家对各类商业银行降低
坏账、呆账的主要指针,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对各个中小企业更加采
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农产品类企业的经营稳定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可
以用来抵押的不动资产较少,所以寻求担保和贷款非常困难。大部分
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积累的资金有限,尤其是企业原料收购具有季节
性特点,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资金需求上比其他类型企业更集中、更迫切。但银行方面对其贷款进行的审查、审批、发放工作手续繁多、时间冗长,这些都难以适应时效性高、季节性强的农产品贷款需求,常常影响到企业及时使用资金,使企业错失发展时机。
四是利益联结方式的制约。目前我区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
方式以合同收购为主要形式,而这种合同方式在执行中还不规范,以
资金、技术、土地使用权等要素入股形成利益共同体的高级形式还很少。多数企业与普通农户的联结不紧密,因农民法制意识淡薄而毁约的情况时有发生,企业与农户之间总体上还处于松散型的状态,未能真正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同时,农户在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旦受市场变化、自然风险等因素影响,将承担更大的风险,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直接影响了生产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当前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快发展来解决。尤其要注重“两转三化”,即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努力把农业产业特的做大、大的做强、强的做优、优的做精、精的做出品牌;把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重要抓手,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建议做好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通过实施规划,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或兼并,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建议集中有限的扶持资金,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发展前景且带动力强的种、养、加、销大户,帮助其搞好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有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质量安全体系。建议一要鼓励产学研合作。采取培训班、洽谈会、展览会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研究开发。二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搞好质量体系认证。积极引导现有管理基础较好、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鼓励其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GMP、ISO9001—2000、HACCP和QS认证工作,以提高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三)建立优质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打响特色品牌。建议一要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一村一品经营。按照“高度重视、稳妥推进,搭建平台、搞好服务,严格操作、规范经营”的工作思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搞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强商标意识,及时注册商标,保护自己商标权和知识产权,并由区有关部门评定我区“十大名牌产品”,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户外广告等宣传媒介,积极对外推荐和宣传。企业要借助农博会、营销会等各种宣传平台,扩大产品宣传面,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品牌知名。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因此,规范合同契约订单,逐步扩大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营方式,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
(五)搭建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建议财政等部门确保
支农资金重点投入农产品加工企业。金融部门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纳入本部门工作的重点,放宽担保抵押贷款的条件,并把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优先扶持对象。二是建议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好农业信息网。从农业专项资金里拿出适量资金,落实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经费,责成专人负责农产品信息的维护更新,加强对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和市场情况的分析,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信息、项目、政策等全方位的服务,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信息快餐”,享受科技时代带来的实惠。并依托农业信息网平台,积极探索开展电子商务以及物流信息化试点。
第二篇: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武汉市农业局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经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将达到580家,实现产值950亿元、利税27.4亿元,资产总额达到840亿元。
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组织领导,促责任目标到位。2009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意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900亿元目标写入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将此目标列为今年2号议案。张学忙副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工作。2010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市直各部门围绕全市统一部署,结合各自职能,明确了部门服务的具体措施。市郊各区结合自身特点,对目标进行了细化,并成立专班抓落实。全市上下基本上做到了发展有规划、奋斗有目标、工作有措施、落实有专班,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责任明确、任务到位的工作机制。
(二)抓金融支持,促加工企业壮大。通过争取财政支持、引导融资对接等措施,落实和完善一系列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壮大。一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近年来,市财政每年落实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补贴资金2000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原料基地;安排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加工技改专项补贴。二是大力开展银企对接,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融资难问题,近年来每年都组织2次市级各有关部门、金融机构、担保中介机构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对接活动,为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直接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去年先后协助30多家加工企业融资超过10亿元。三是大力创新融资方式。市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所与市农商行合作,已为农业企业提供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抵押融资近2亿元;通过重组壮大,新的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已经累计为企业委托放贷达1.8亿元,担保6.2亿元,为有效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抓龙头企业,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坚持外引内扶,大力扶植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是抓招商引进,培植龙头企业主力军。依托武汉特大城市交通区位和物流、信息、资金、科技优势,坚持优势互补,以质取胜,着力招引扛大梁的加工项目,高龙水产总投资1.29亿元,建成了年加工8万吨的水产加工线;湖北绿泉蔬菜投资6900万,建成日加 工100吨全自动化绿色豆芽生产线2条;总投资5.5亿元的娃哈哈恒枫饮料有限公司已完成一期投资3.6亿元,当年实现产值3.96亿元。二是引导和扶持本地企业在加强自身规模与实力的同时向外拓张。华发羽绒将原有工厂迁至武湖加工园区内,不仅规模得到扩大,还引进合作伙伴,将业务由原来单一羽绒加工拓展到羽绒及羽绒制品深加工;江夏区灵星禽业公司增加3000万投资,组建了集团公司,并在新洲建成年加工1万吨的保洁蛋生产线2条,扩大了公司实力和带动力。三是抓整合,扶持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天种公司正在积极进行股改,9家企业已进入上市后备库。
(四)抓园区建设,促企业集群发展。重点是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市区各级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园区发展,东西湖国家级食品工业加工区在原有17.9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3.5平方公里新规划的基础上,区政府利用三个国资公司,整合资金21.35亿元,加快食品加工区“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了4.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全部被可口可乐瓶装商生产(武汉)有限公司租用;黄陂区武湖农产品加工园区内台湾农民创业园内“七通一平”正在加紧建设,园区总规模面积达到6.2平方公里,全区近20家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扎堆园区;蔡甸姚家山加工园区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三镇食品公司新农牛肉项目完工投产,世林福幸、新牧人食品公司入驻建设;新洲区先后规划了阳逻、汪集、徐古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其中汪集工业园区级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了园区内4.1平方公里“三纵一横”主干道水泥路面建设和高压线路改造;江夏大桥农产品加工园规划面积2000亩,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投资9000万元的藠头深加工项目和年加工5万吨水产品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汉南卓尔工业园由政府搭台,卓尔控股集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园区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在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引导园区内企业加强合作对接,形成企业与企业上下游合作产业链条,真正实现行业企业集群发展。
(五)抓板块建设,促加工原料基地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把优势产业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根据龙头企业对原料要求,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订单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围绕企业生产发展建设基地,近年来重点围绕来福如意、武汉新辰、武汉小蜜蜂等蔬菜加工企业,建设新洲双柳、东西湖惠安两个10万亩蔬菜板块基地和江夏山坡4万亩藠头基地。全市今年新建12万亩的正规化基地,重点推进蔬菜、水产板块和畜牧小区建设,以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
(六)抓优化服务,促发展环境改善。积极开展了企业服务年活动。印发了《市农业局关于优化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上门服务,加大扶持力度,从融资、项目支持、农商对接、优化服务环境等方面促进企业发展,并在优惠政策落实、配套基地建设和相关手续办理上 跟踪服务。实行了重点龙头企业调度制度,按月对50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分析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制定了市农业局领导走访企业工作制度,要求市农业局每个局领导对口联系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共对100家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二、当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总体上偏小。尽管武汉近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良好,但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经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作坊,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更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即使是规模较大的178家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放在全国范围内看,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规模依然偏小。2009年武汉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只有4家,排在第一的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与杭州娃哈哈集团的432亿元、河南漯河双汇集团的400.7亿元相比,差距很大。非龙头企业则大多受规模的限制,无法进行现代化生产,也无力开拓外面的市场,只能靠自己产品的低价销售占据农村或本地市场,使得收益甚微,企业难以支撑,生命周期较短。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武汉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还是近些年的事情。由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尽管近些年武汉充分发挥科教 大市的优势,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拿出大笔资金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总体来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与武汉的资源禀赋、科教优势、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应。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不多,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全市除3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三)品牌创建相对滞后。虽然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创造的产值较为可观,并形成了八大产业集群,但精品名牌少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只有爱帝针织内衣和统一果汁饮料2个中国名牌,均于2004年评定,此外,汉口精武鸭于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自2004年以来,6年时间内,武汉市没有培育出一个农产品加工业中国名牌。上述3个品牌,不论是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都强差人意。爱帝针织内衣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高,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6.9亿元,实缴税金1420万元,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武汉统一果汁饮料得以上榜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了台湾统一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虽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实缴税金1.4亿元,但与娃哈哈、汇源果汁、可口可乐等行业巨头相比,差距很大;汉口精武鸭2009年销售收入才4.6亿元,实缴税金也只有724万元,显然还处于成长初期。
(四)精深加工较为薄弱。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左右,其中深加工占80%,武汉市分别只有55%和40%左右。从武汉市已经形成的农产品加工业八大产业集群来看,粮食、油脂、蔬菜、水产、饲料等半数以上的产业集群以粗加工为主,即使是以深加工见长的乳制品、猪肉制品和禽蛋制品产业集群也存在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拉得不长,加工产值在行业中占比较小等问题。以水产加工为例,武汉市2009年水产品总产42万吨,而武汉市水产品产业集群的年加工能力只有14万吨,且有相当比例属于粗加工,即使满打满算,只能消耗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五)产业外向度不高。2009年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创汇1.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亿元,只占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1.2%。而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30亿元,和武汉市同年水平基本持平,但其农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160亿元,占该市全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30%。可见,外向度不高是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业发展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
(六)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近年来,虽然政府在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不可否认,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仍不容乐观。一是农业企业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农业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实力有限,且多数位于农村地区,缺乏高价值的抵押物,在申请贷款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一般金融机构在这方面难以通融。目前由于市农业担保公司的介入问题虽有所缓解,贷款门槛高的问题仍然存在。二是
三、有关工作建议
第三篇: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重点农产品商品基地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农产品结构的调整,荆州市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展到质的提升,成为了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
一、荆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初具规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门类
到2005年,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550家,从业人员21.5万人,年创产值17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0%,占轻工业产值的70%,农产品加工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3%,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围绕大宗农产品加工,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粮食、油料、棉花、林木、食品饮料、水产品、畜禽产品、水果、纺织(服装)、造纸、医药等十大产业门类,其中粮食、棉花、油料、森工等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95%以上。目前,全市粮食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油料加工能力达50万吨以上,棉花加工能力达260万担,林木加工能力达100万立方米
(二)积极推进优势板块建设,资源优势得到了有效利用
如何将 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各地充分利用极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扶持和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既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得到了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又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按照中、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结合荆州实际,我市把水稻、棉花、油菜、瓜果菜、畜牧、水产、林木森工确定为7大优势产业,并制订了建设规划。目前,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被纳入全国优势产业带建设规划,优质稻、双低油菜、优质猪、优质水产品、速生丰产林、柑桔、优质棉被纳入省九大优势产业带建设规划。随着结构调整的升级,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六大原料基地,即250万亩优质稻基地、35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130万亩优质棉基地、180万亩水产养殖基地、150万亩意杨基地、200万头优质三元杂交猪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三)涌现出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近几年来,先后引进了英国吉象、上海望春花、四川剑南春、湖北金龙泉、中粮集团五丰行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我市,通过引进一批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加工生产线,建成了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荣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湖北银欣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开发了松滋白云边酒、天颐双低菜籽色拉油、银欣福娃雪饼等一批名牌产品,提升了荆州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已有6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家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2家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几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形成了以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湖北金安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或近5亿元的第一梯队,以湖北五湖集团、荆州市天绿源米业公司、湖北键良粮油有限公司、荆州基立新型复合材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第二梯队,以洪湖德炎水产品有限公司、荆州市森鑫人造板有限公司、石首市恒欣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第三梯队。同时,还有一大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大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应运而生。如洪湖蓝田的系列食品、德炎水产品公司的系列水产品、公安金安和洪湖洪林的棉纱、监利银欣集团的米业及其食品、监利天河以虾类为主的水产品、沙市的皇冠味品和大风车食品、公安的津津乐味品、江陵的文龙鹿酒等都走俏市场,深得用户的好评。特别是天颐科技股份公司生产的天颐牌系列色拉油、银欣集团生产的福娃雪饼和荆珍雪米、荆楚种业的荆楚牌系列农作物种子、金安纺织公司生产的荆雄牌纯棉纱、吉象公司生产的吉象牌纤维板等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并形成一定影响,有的还打入了国际市场。目前全市有1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通过了省级产地认定,面积达80多万亩,共获标识性农产品94个,其中绿色食品标志67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27个,居全省第一。
(四)坚持因地制宜,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区域优势和园区特色
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按照县有优势产业、乡村有骨干品种和拳头产品的要求,在调整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上进档次,取得了初步成效。如石首市的平原林业,松滋市、公安县的生猪和水果,洪湖市、监利县的水产和粮食,沙市区、荆州区和江陵县的无公害蔬菜,都已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近几年,各地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连片发展,向工业园区集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洪湖新堤水产品加工出口区、洪湖蓝田食品加工专业区、监利新沟大米和食品加工园、沙市岑河针纺工业园、公安夹竹园农特产品加工园区等,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区域经济和园区特色。
(五)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
近几年来,各地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组织和引导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到农村建基地签合同,有效地推动了优势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各类农村市场中介组织达到3500多个,其中专业协会达到600多个,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网络农户达60多万户,带动基地400多万亩次。具体来讲,大致有五种模式:一是以湖北天荣现代农业股份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二是以湖北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三是以公安县民惠贸易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农户”模式;四是以荆州区川店镇花卉苗木等专业协会为代表的“协会+农户”模式;五是以荆州康尔美家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通过合同、合作、股份等形式与农民结成紧密或松散的利益关系,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如松滋的荆州云祺实业有限公司通过银企联手、校企联姻、村企联建、户企联结,采取完善扶持政策、挂靠科技后盾、建设专业基地、培植经营大户等措施,由云祺公司发起成立的云祺生猪产销协会已发展会员1500余名。该公司采取“七提供一回收”的紧密联结形式,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先后与14个乡镇近2000农户建立了紧密型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关系。为推动生猪品改,扩大优质“三元猪”生产规模,该公司还开展了以粮换猪、以猪换饲料等新业务,建立了“三元仔猪”市场和相对稳固的育肥猪回收销售体系,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近几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有一些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与当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不够。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而言,主要表现是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目前,我市虽然有1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但年营业收入过5亿元或近5亿元的只有3家,税后利润过1000万元的只有6家,年上缴税金过1000万元的只有2家。就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而言,主要表现为“六多六少”,一是粮油加工多,其它加工少;二是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较低;三是传统工艺多,高新技术少;四是小型分散多,规模经营、集团化经营少,目前除天颐科技、天荣现代农业等少有可数的几家企业外,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在县域内,并且主要分布在乡镇,有的甚至在村组,业主大都是以一品一业自发发展起来的,缺乏集约经营和规模效应;五是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六是内向型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少。
第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亏损企业比重大。据初步统计,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有30%左右亏损。造成企业效益差、亏损严重的原因,主要是产品附加值低,加工利润微薄,无利可图。有的是经营不善,还有政策问题。如国有粮食企业由于国家政策变化,许多自营企业没有了原来的优惠条件,收购资金缺乏,经营陷入困境。
第三,管理体制不适应,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脱节,服务和管理部门协调困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分布在农村的企业难以享受家产品加工环节利润,不利于发挥农产品加工与农业的互补优势。
第四,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手段相对落后。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且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有的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质量检测手段也很差。这既不利于企业打造新的品牌和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产品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第五,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一是企业贷款难。目前明显存在着大企业贷不足、中企业贷款难、小企业贷不到的问题。二是土地政策影响企业扩大规模。龙头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新上项目,需要连片征用土地,但加强土地征用管理的政策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流通不畅。当前整顿超限超载,不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运输成本增加,企业难以接受,导致农产品销售受阻。
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思路和对策
农产品资源丰富是荆州的一大特色,又是荆州的优势产业。加快推进优势板块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是荆州蕴藏的巨大潜力。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平均为3.7:1,国内先进地区为2:1,而荆州为1.1:1。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经验,引进利用现代加工技术,下大力气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向农产品加工广度、深度和精度进军,是推动荆州经济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荆州农产品加工业完全可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实现较快速度的发展,使之成为荆州经济的重要支撑。
(一)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目标
发展荆州农产品加工业,要立足现有资源优势和加工企业基础,按照原料生产基地化、企业经营规模化、技术装备高新化、加工产品优质化的要求,明确发展思路,实施一个“3”、两个“6”、两个“8”战略,即“36688”计划。
一个“3”,就是抓住三大重点,即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主导产品精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
两个“6”,其中一个就是力争建成6大基地,即监利县粮食加工基地、洪湖市水产品加工基地、石首市林木加工基地、松滋市食品饮料加工基地、公安县棉花加工基地、城区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第二就是实行6个转化,即在加工方式上,从分散型加工逐步向集中加工区域转化;在加工层面上,从初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转化;在加工门类上,粮食从精米加工为主向食品加工转化;棉花从以轧花的初加工为主向纺织、成衣加工转化;畜禽、水产品从活鲜产品加工为主向冷冻分类加工转化;林产品加工从提供工业原料为主向工业制成品转化。
两个“8”,其中之一就是搞好8个结合。一是“大中小”相结合。既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又要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型加工企业,促进扩展壮大,向中型和大型加工企业迈进。二是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既要加强技术创新,开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又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实行原始集累。三是大宗产品与特色品牌相结合。要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挂靠品牌、打造品牌,逐步形成一批知名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要发展大宗农产品的加工,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和市场供应的需求。四是拓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要在争创农产品品牌,保证国内市场的有效供应的同时,又要瞄准国际市场,实行“外向带动”。五是开展技术创新与发展传统风味产品相结合。根据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求和产品市场需求,引进和消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和成果,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同时,要注意保持和发展地方传统风味产品的加工,形成特色产品。六是发展加工园区与培植市场相结合。按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布局的要求,农产品加工要形成加工园区或加工区域,同时,要注重培植市场,做到既有“市”又有“场”,使农产品加工业有相应的园地加工,加工后的产品还要有相应的市场销售。七是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产品供应基地相结合。要按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设计要求,采取就地就近的办法,切实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保证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充足的产品资源。八是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本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外商的资金优势、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以及国内外的市场优势,挖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潜力;同时启动民间资本,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二个“8”就是形成8大产业,即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林木加工、水产品加工、畜禽加工、水果加工、蔬菜加工。
(二)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科学指导,分类实施
农产品加工,必须由企业来实施。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上,既要考虑农产品资源分布状态,又要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形成的市场和品牌,还要考虑农产品产区的地理、交通等条件,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荆州的实际,农产品加工区域可按以下布局:粮食加工以监利为主,棉花加工以公安、沙市为主,油料加工以江陵、监利为主,水产品加工以洪湖、监利为主,林产品加工以石首、沙市为主,水果、蔬菜产品加工以松滋、荆州区为主,畜禽产品加工以公安、松滋、监利和荆沙城区为主。在具体实施中:
1、以产品多元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一是以天荣、银欣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开发精制米面及米面制品。天荣公司目前建起了10万吨精米加工厂、10万吨面粉加工厂和18万吨饲料加工厂,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综合加工能力最强的粮食加工企业。银欣公司拥有4个精米加工厂,可年加工稻谷25万吨,并建有年生产饼干6万吨、米果3万吨的食品加工生产线,粮食加工能力在县市中首屈一指。要继续做大做强这两个企业,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力争这两家企业消化粮食达到80万吨左右,占全市商品粮总量的60%以上。二是以天荣饲料、通威饲料、津纲饲料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开发饲料产品。荆州畜禽、水产养殖业发达,年饲料需求量100万吨以上。要进一步加快饲料业的发展步伐,提高产品质量,使饲料加工产值规模达到10亿元左右。三是以白云边、黄山头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开发优质酒及酒精产品。在扩大优质白酒生产规模的同时,利用荆州稻谷资源丰富的优势,争取国家支持,发展符合环保方向、节约石油资源的燃料酒精。四是以基立公司为龙头,大力开展稻草、稻壳、米糠等的综合利用。公安县基立新型复合材有限公司用稻草加工中密度纤维板,广泛应用于家俱制造、室内装饰、地板基材等领域,产品具有无毒、环保、阻燃的优异性能,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重点新产品推广项目。目前该公司年生产中密度纤维板能力5万立方米,每年消耗稻草12万吨,带动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
2、以提高附加值为目标,继续抓好棉花深加工。荆州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现有奥达、一棉、沙棉、金安、正源等年产值过亿元的棉纺企业5家,但棉花加工主要集中在纺纱、织造领域,印染、服装行业发展滞后。要进一步抓好棉纺行业的改造升级,在此基础上配套印染后整理,发展服装加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强纺织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棉籽和短绒的综合利用,拓宽棉花加工的获利空间。
3、以扩大规模、形成特色为重点,突出抓好油料加工。荆州是国家规划的九大特色农产品基地--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基地的核心地区,发展油菜籽加工大有可为。要紧紧围绕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大龙头,做好双低油菜加工这篇文章,把荆州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双低油菜生产加工基地。目前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油脂加工企业,油菜籽加工能力达到了50万吨,“天颐牌”双低油菜籽色拉油产品已进入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大型超市。
4、以综合利用为根本,稳步发展林木加工。湖北吉象人造林股份有限公司以意杨等短周期林木为原料加工中密度纤维板,生产规模全国第一,可年产纤维板22万立方米、印刷板1000万平方米。要以吉象公司为龙头,以森鑫、东森、福洪等企业为支撑,大力发展人造板加工,使荆州板材加工能力达到50万立方米以上,成为中国重要的人造板加工基地。在此基础上,依托蓝星、共创等家俱市场的辐射,引进国内外家俱制造企业,大力发展家俱制造,形成“前店后厂”的发展格局;依靠帅伦纸业、大枫纸业、拍马纸业等企业的带动,利用荆州稻草、芦苇、棉杆、竹木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造纸业。
5、以科技攻关为先导,突破性发展水产品加工。围绕三个方面加大科技入关力度。一是全力突破“四大家鱼”加工,积极开发鱼糜食品,提高“四大家鱼”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大力开展名优特色水产品加工,进一步扩大名优特色水产品养殖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大力发展鲟鱼、黄鳝、青虾、甲鱼、乌龟、长吻鱼危、田螺、螃蟹等产品的加工,加快开发甲鱼精、龟胶油、鲟鱼籽酱等高附加值产品;三是加快发展水生植物加工。同时,要充分发挥荆州湖泊面积大、水生蔬菜多的优势,积极开发菱角粉、藕粉、莲心茶、莲米粥等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6、以成品化、系列化为方向,提高畜禽加工水平。发挥中粮五丰行公司的市场网络优势,开展畜禽屠宰和分割加工,扩大冷冻分割肉出口。加大天荣公司100万头生猪屠宰、50万头牛羊屠宰、1000万只鸡鸭屠宰等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产。积极引导鲜肉制品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方向发展,同时搞好动物器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药物提取。
7、以提高加工能力为手段,加快发展水果加工。抓住上海望春花公司投资果汁加工项目的有利时机,利用松滋、公安等地丰富的柑桔、砂梨资源,大力发展果品的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冷链运输,重点开发果汁及果汁饮料、罐头、果酒等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和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引进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为水果加工提供优质果源。开展果皮渣的综合利用研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8、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标准,积极发展蔬菜加工。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及加工食品,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积极推行净菜上市。以荆州市新力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扩大魔芋、冬瓜、西瓜等产品的加工规模。以天荣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4万吨蔬菜速冻库为载体,大力发展速冻蔬菜、保鲜蔬菜,建立荆州蔬菜出口基地。以荆州市皇冠调味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挖掘传统工艺,发展有地方风味特色的各种干制菜、腌制菜。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发展脱水蔬菜、蔬菜汁、蔬菜脆片、蔬菜罐头等产品,推动蔬菜产业的大发展。
(三)切实加强协调服务工作
1.加强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产品加工有关事宜的协调和服务工作,不断解决农产品加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研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的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地域、所有制界限,协调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各级主管农产品加工工作的业务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和业务指导,搞好技术服务,为领导当好参谋、为企业服好务。
2.实行政策扶持。一是激励政策。鼓励干部带头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二是资金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开展银企对接,组织农业、金融、财政等部门以及重点龙头企业建立银企对接机制,向银行推介龙头企业,让银行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状况,放心贷款。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四是继续认真执行“绿色通道”的政策,简化办证程序,以真正做到方便快捷、促进流通。五是建立担保机制,为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提供保证。同时,制定政策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民间借贷、帮助代储产品等多种途径筹集收购资金。
3.加强信息传递。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信息网络的作用,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信息的传递与服务,让农产品加工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形势,依据市场需求,及时组织生产,供应市场。
4.推动科技进步。增加对农产品加工科研与开发的投入,加快农产品加工方面的人才培训,促进科研机构与加工企业的信息沟通和合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第四篇: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bb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bb县财政局
bb县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处4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辖6镇11乡,533个行政村,285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万人,占总人口的96%;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是一个经济穷县、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县,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落后,经济基础较差,加之地处内陆,地上无山,地下无矿。同时,bb县也是一个传统农业县,是国家命名的粮食、棉花生产基地县、中国红枣之乡,农产品资源丰富,优势较为明显。
近年来,我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抓好了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巩固和发展基础财源。一是突出抓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围绕产业化基地建设,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的生产布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畜牧业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其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牵动bb县农产品快速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农产品新的增长点。按产业化的要求,种植业走农工贸一体化,畜牧业走工商贸一条龙的发展道路,真正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把农民的产、加、销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加工增值、销售服务等增加财政收入;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第三产业
税收,使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三是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集约化生产。大力发展高新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特色农业,利用bb县传统农业大县的优势,大力发展师范农业、精品农业、订单农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对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产品资源情况
bb地处黄河故道,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小麦、红枣、尖椒、花生、棉花、蔬菜、林果、西瓜等。粮食种植面积110万亩,总产44万吨,其中小麦80万亩,总产28万吨,特别是近几年优质专用小麦迅速发展,2006年达到60万亩,占麦播总面积的75%;玉米3 0万亩左右,总产1 6万吨,其中优质专用玉米面积2 5万亩。棉花种植在1990年鼎盛时期,面积达到5 3万亩,近年来,虽面积有所减少,但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0万亩左右,仍是豫北地区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花生种植面积3 0万亩,总产7.5万吨。红枣种植面积4 6万亩,年产1 2万吨,产值2.4亿元,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之首。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 5.8万亩,总产145.8万吨。尖椒面积达到4 0万亩,总产9万余吨。bb林业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 4.6%(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高16.4、13.6、11.8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达200万立方米,是全国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县。林果面积16万亩,年产各种优质水果
10万吨,产值1.2亿元。以羊、禽、猪、牛为重点的畜牧业也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县畜禽养殖小区22个,规模养殖户5528户,羊、猪、禽、牛年饲养量分别达到77万只、93万头、950万只、9.7万头,肉蛋总产8.9万吨,畜牧业产值达8亿元。
二、农产品加工现状
bb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农业的企业化为手段,强力实施农业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 9 5家,占全县企业.总数的77%,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一)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已初步形成了花生、尖椒、腐竹、棉花、山绵羊、红枣、木材等8 大产业链。目前,以星河油脂公司为龙头的花生产业链,不仅带动了全县30万亩花生基地稳步发展,还在周边地区建立了稳固的花生生产基地。全县共有花生加工企业9家,从事辅助生产专业户2200户,从业人员10000余人。以宋都味美斋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尖椒产业链,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年产辣椒酱1000余万瓶,加工尖椒2000吨,创产值5000余万元,带动了全县8万户尖椒种植。以双安豆制品公司为龙头的腐竹产业链,三安腐竹加工小区拥有腐竹加工企业126家、500条生产线,年加工腐竹1.5万吨,创产值1.2亿元,带动了大豆、养殖、沼气、运输、彩印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以意隆、腾达纺织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棉花产业
链,全县共有纺织印染企业20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带动了全县5万户农民种植优质棉20万亩,其中意隆公司拥有固定资产6000万元,年产值1.5亿元,年加工棉花8万吨。以茂华羊业公司为龙头的山绵羊产业链,公司现存栏良种肉羊2000余只,年可提供优质种羊和商品羊3800只。改良山绵羊3万余只,辐射带动1000余农户养殖优良种羊,已成为豫北地区生产规模最大、建筑标准最高、饲养品种最优,集科技示范、良种繁育和推广、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肉羊生产企业。以豆公、石盘屯为代表的木材产业链,全县拥有木材经营加工企业300多家,年经营加工木材1 5万立方米,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2.2万余人,带动4000户农民从事木材加工生产,已成为豫北最大的木材加工集散基地。以康辉食品公司、永盛枣制品公司为龙头的红枣产业链,全县红枣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能力2万吨。
(二)资源招商成效明显,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针对我县工业基础差、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状况,近年来,坚持把培育和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工作重点。一是选择一些规模大、实力强、技术新、市场广的重点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重点培育、重点扶持,指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搞好新产品开发,增强企业自身实力,星河油脂、意隆纺织、腾达纺织、瑞鑫巾业、宋都味美斋、双安豆制品等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二是积极开展农业招商。近年来,我们立足农产品资源及现有企业优势,强化对外合作,坚持资源招商,取得了
明显成效。引进资金6亿元,建成了金星啤酒、汇鑫肉制品、广源纺织、盛群麦芽等80多家起点高、规模大的涉农企业。林业招商取得新突破,引进了总投资2200万元的溢美木业项目,正在做前期工作,即将动工建设。目前,全县拥有3产品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0余家,固定资产5亿元,年创产值15亿元。
(三)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特色初步形成。近年来,我们坚持推行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升级步伐,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注重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格局。目前,已建成了以星河油脂公司为龙头的花生加工基地,以二安双安豆制品公司为龙头的豆制品加工基地,以卜城永盛枣制品公司为龙头的红枣加工基地,以跃进食品公司为龙头的三粉加工基地,以豆公乡为代表的木材加工基地和以六村乡为代表的尖椒生产基地。其中花生加工基地和豆制品加工基地被批准为省农产品加工基地。在行业龙头的带动下,花生、红枣、木材、三粉、腐竹、尖椒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全县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专业村39个,超千万的23个,专业加工户(点)90000多户。按照“小区化布局,工厂化生产,公司化经营,行业化管理”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其规模发展,集中发展,二安腐竹加工小区和豆公木材加工小区初具规模。全县初步形成了以棉纺印染、粮油加工、食品饮料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引进和培育了金星、康辉、星河、老倔厨等一批知名品牌,区域经济特色初步显现。
三、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比较低,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差,农产品资源优势还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少,产业层次低,链条短,综合效益不高。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抓规模。我县农产品加工业最突出的问题是转化率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要进一步扩张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壮大产业实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辐射带动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粮油加工业产值达到3 0亿元,其中星河油脂公司达到2 0万吨生产能力,年产值2 0亿元;纺织印染业产值达到1 2亿元,其中意隆公司达到1 5万锭能力,年产值4.5亿元;食品饮料业生产规模达到4 0万吨,年产值1 0亿元。
(二)抓招商。下步要立足我县的资源优势,围绕沿海发达地区相关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和培植一批规模大、外向型、高效益的龙头企业,膨胀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
(三)抓龙头。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对现有经营状况好、产品有一定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扶持措施,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红枣、尖椒、花生、蔬菜为主的大宗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拓宽发展空间。重点抓好星河油脂、意隆纺织、宋都味美斋、康辉食品、汇鑫肉制品、腾达纺织、瑞鑫巾业等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实力迅速增强,规模迅速扩张,市场迅速扩大,有效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四)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目前我县的红枣、腐竹、木材等产业发展层次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还不高,下步要进一步完善小区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由小规模家庭作坊式向大规模、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由自身滚动发展向更多的利用社会资金、资本运作方式转变,由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向项目联合、做大做强转变,力争在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实现新突破。
作者:bb县财政局安理军
联系电话:77119***68
第五篇: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筑农民增收的战略支撑农民增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它事关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沱江是国家优质粮棉基地和湖北省优质水果、水产品基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筑农民增收的战略
支撑。
一、尽快更新思想观念,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加工业的主攻方向思路决定出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性。农产品加工业不单是工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农业问题,而是涉及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来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需求不足这一难题,促进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就是扶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观念,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抓出成效。沱江是农业大市,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呈异军突起之势,且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成为市域经济发展中颇具潜力的增长点。到目前为止,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6家,形成了粮油加工、果蔬加工、棉纺加工三大板块,农产品加工业的外向度也有了明显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另一方面,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2003年,全市棉花产量达1.23万吨,油料作物产量达4.65万吨,水果总产达19.9万吨,生猪出栏达50.82万头,家禽出笼574.55万只,肉类总产量达4.58万吨,水产品产量达3.64万吨,粮食作物因灾虽有所减产,但总产量仍达到24.5万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粮油、果蔬、棉纺、水产品、木材等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加快推进农工贸一体化,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把我市建成农产品加工业强市。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打造“强势主体”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关键。因此,必须按照“大小并举”的要求,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强、外向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强力招商兴龙头。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成本低、工业发展空间大等综合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之一,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要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和美日欧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吸引这些地方的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从建设项目库入手,精心选择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通过采取定向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力争在引进投资过5000万元、过1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二是扶优壮强育龙头。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要求,选择若干家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重点扶持,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在地方财政、纳税奖励、提供用地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享受招商引资项目同等待遇,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骨干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精深加工项目,以及先进设备的引进和更新的贴息贷款。精心筛选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争取进入国家、省专项扶持笼子。大力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努力改善出口企业的通关环境,帮助其解决报关、商检、退税、货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要把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实力强、资信好的企业要加大授信额度,允许龙头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商标等开展质押贷款。三是启动民资建龙头。瞄准全市30亿元的储蓄存款,进一步加强对民间投资意义、作用和各级政府鼓励民间投资的方针政策的宣传,组┎芳庸し矫娴拿裼么蠡Ъ跋冉湫拖稚硭到趟歉矣谕蹲省⒙氏确⒓抑赂坏奶寤岷途椋镏嗣欠岣煌蹲手叮銮客蹲室庠福し⑼蹲嗜惹椤M保涌旖ㄅ┎芳庸げ嫡咝畔ⅰ⒓际醮葱滦畔ⅰ⑹谐⌒枨笮畔⒃谀诘耐蹲市畔⑼纾ㄆ谙蛏缁岱⒉寂┎芳庸し矫娴耐蹲收摺⑼蹲氏钅俊⑼蹲适找娴刃畔ⅰN骼嗝窦渥时鞠蚺┎芳庸ひ稻奂⒁慌┎芳庸ち菲笠怠?br>三、加快配套基地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建好“第一车间”稳定的农产品配套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与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加强配套基地建设,使之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一是加强规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规划工作是做好农产品基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自身资源优势为依托,加
紧制定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具体规划。全市要以“一江、两河、三线、四区”为轴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恢复巩固发展优质稻、棉花、双低油,大力发展水果、畜禽、蔬菜、水果、速生丰产林,形成八大优势产业。要按照“突出特色建成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把优势产业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当前,要加快发展双低油菜、速生丰产林、黄桃、食用菌等配套基地,以满足龙头企业日益增长的加工需求。二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切实抓好协调和服务。在龙头企业发展之初,依靠其自身实力建设配套基地是不现实的,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至关重要。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企业、农户、中介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基地建设。要加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服务,积极为企业和农户排忧解难。要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缓解基地建设的资金难题。要统一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齐心协力参与基地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基地集中化程度。当前,由于土地实行的是分散经营,导致农户生产数量多、规模小、生产形不成规模,原料供应分散,基地化程度极低,农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前提下,稳妥有序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建立稳固可靠的配套基地。
四、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龙头企业和农民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如果两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就会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双赢”为目标,把企业与农户之间简单的买卖关系变成利益调节关系,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由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从而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向“订单”农户发放预购订金。在订单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大力规避市场风险。龙头企业要及时收集国际国内市场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另一方面要大力规避信用风险。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企业、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合同的履约率。二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合同关系中的地位和承担法律责任、履行合同义务的能力。同时,也使龙头企业由面对千家万户,变为只面对一个或几个合作经济组织,从而降低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必须围绕各类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倡导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兴办专业合作组织,统一供种(肥料、农药)、统一标准生产、统一收购加工。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支持,正确引导。同时,督促其完善内部组织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三是探索建立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同类龙头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商会、协会等组织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开发、教育培训、价格协调、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功能,切实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着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农产品加工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护和发展,关键在于推动科技进步。一是实施技术创新,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快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引,加大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力度。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各项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技术创新、技术投入的力度;大力推广农科教与龙头企业联姻,实施产学研一体化;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企业。二是扎实抓好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和完善各类科技培训体系,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中心等农技部门在技术推广方面的主导作用,引进、推广一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优良品种,为加工业资源不断地提供符合要求的优质农产品原料。鼓励农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科技创新和推广实用技术全面落实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三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高度重视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安全卫生。参照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加快制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创造一批优势农产品和名牌产品。支持和推动龙头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
六、推进加工园区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手段推进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建设,不仅有助于形成集聚生产要素的“洼地”,为招商引资提供载体保障,而且有助于培育骨干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区域结构的优化。目前,我市的安福寺镇“三峡果蔬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入园企业已达4家。从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在园区建设上还须进一步加大力度。要实施优惠的政策措施和优质的服务,引导和促进各种要素向园区集中,大力培育园区产业优势。一是要切实抓好园区规划。要以建设全省知名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为目标,在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城镇品位的提升,有利于环境治理,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认真抓好园区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严格控制在园区建设分散的住宅、办公按非生产用地,防止土地浪费。强化园区规划用地管理和环境影响体系,对入园企业严格把好项目审查关,禁止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进入园区。对科技含量高、产品市场前景较好、成长性较好的项目优先鼓励进驻园区。二是要理顺园区管理体制。要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实行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实体经营、多元投入。在园区设立管委会,负责制订园区发展规划,统一报批入园投资项目,做好对入园企业的跟踪服务和管理,负责园区内安全保卫,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保障入园企业依法自主经营。同时,采取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等形式成立开发建设公司,由负责建设园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以及园区内土地的征用、开发、建设,并搞好招商引资的具体工作。三是要优化园区服务环境。要在园区内实行代办制服务,由园区管委会配合市行政服务中心为入园企业代为办理注册登记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类手续。对入园项目的服务性费用,由市制定统一的最低收费标准,由园区管委会实行一个口子收费再按比例分发给有关单位。除处理突发性事件和治安、刑事案件,进行安全检查外,未经市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组织不得进入园区检查或收费。各级管理、服务、收费等部门必须大力优化园区服务环境。实行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公开、收费标准公开,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要通过不断改善环境、优化环境,凸现环境优势,构筑园区建设的“服务高地”,以吸引更多的农产品加工项目落户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