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市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中颇具潜力的增长点。但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质量仍然较低,还不能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市农产品出口面临各国绿色壁垒的挑战,农产品出
口一直面临严峻形势。为了增强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应围绕“立支柱、调结构、改传统、上规模、抓创新好范文版权所有、出名牌、立标准、保质量、建基地、扶龙头、拓市场、争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区位和口岸条件好的优势,按照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品加工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市场销售网络化,厂区建设园林化,企业组织“产加销”一体化的要求,重点培育若干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一体化基地示范工程,发展百家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的省、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千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62,每年提升3.5个百分点;总产值力争达到210亿元,平均年递增17以上,实现比2005年翻一番的目标;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目前的0.61:1,上升到1.2:1;农产品加工增值率由目前的44上升到94。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主要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重点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优质、安全、卫生、方便、营养、保健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以适应、满足市场需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国内城乡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2、坚持优势发展的原则。结合区域农产品生产资源比较优势,规划好区域产业产品发展布局,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优势,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着力培植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并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3、坚持科技创新原则。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与国内外现代技术、装备、先进生产工艺相结合,引导选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实现传统产业生产现代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开发新技术,引导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
4、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实施国际、国内先进生产加工品检验检测标准,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续性发展,不上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
5、加强宏观指导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肓目辅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定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现代水平。
(二)重点领域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我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及产品是:
1、茶叶及饮料类加工业:提高茶叶内在品质和包装质量,集中力量打造“绿雪芽”品牌,争取创立一两个国家级品牌,大幅度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发展花茶绿茶速溶、保健茶、茶饮料、果汁饮料、矿泉水、太空水。
2、水产品加工业:紫菜、海带即食品及黄色深加工品,烤鱼虾、鱼罐头、鱼松、海洋保健食品。
3、果蔬加工业:槟榔芋、榨菜、绿笋、葡萄、草莓、龙眼、魔芋、马铃署、生姜、油奈等特色产品深加工,果蔬保鲜储藏运输。
4、食用菌加工业:食用菌保鲜储藏运输,食用菌烘干品精包装,食用菌生物制品。
5、林产品加工业:纤维板、刨花板、胶合板、竹胶板、竹木漆器具、竹木藤草工艺品、玩具、竹木日用品及家具。
6、粮食、饲料加工业:精制大米、精制粉干、系列饼干、混合饲料。
7、肉蛋乳加工业:肉制品系列生熟加工食品、烤鸭、咸蛋、松花蛋系列,牛羊鲜乳、酸乳、学生饮用奶,禽蛋孵化。
三、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制定发展规划
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区域资源优势,选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尽快编制出本级政府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引进、试种、技术推广工作,强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要根据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与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相配套,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加工一体化基地。
(三)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化运行机制
在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积极引导推广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通过定单、合同、土地入股等形式,与更多的农户建立有效利益联结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结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使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四)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围绕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按照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产业特色,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建设粮油食品、果蔬、食用菌、茶饮料、畜禽、水产品、竹木工艺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促进全市初步形成若干个大的特色经济带、经济区,实现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协调发展。以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为重点,在全市建立一批农产品加工一体化示范工程。积极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择优扶持培育100家省市级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其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专”产品的企业。引导支持企业加快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
(五)强化农产品科技创新体系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组织企业参加全省项目成果交易会,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所联合组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帮助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各类人员培训,帮助企业引进各类专业人才。
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订和健全我市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创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重点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企业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收集整理国内外主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标准并公布和组织实施;建立动植物检疫,农药、鱼药残留检测,环境质量检测,出口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并与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形成良好服务网络;抓好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
(六)扶持和发展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各种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打击假冒产品、协助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向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给予有力的金融、财政支持
1、金融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给予重点优先的保障。各级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要求。尤其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为完成国内外定单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给予重点保障。
2、放宽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建设项目贷款抵押条件,确定合理贷款期限。对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新建、扩建、技改项目,属于创新研发新产品项目、出口创汇项目、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及装备的项目都应视为可信项目,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各级金融部门要积极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取贷款,当年新增加贷款中,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努力达到30以上,其中,农村信用社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要占新增贷款的60。
3、地方财政要积极扶持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财政要从预算中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用于扶持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各家商业银行应大力支持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成为信用担保公司的协作银行。
(二)落实税收支持政策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国内、外资投向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建设。由外商提供技术的,允许外商控股,并可以技术入股,最高可达35。
2、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到境外创办企业、设立营销网点、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对企业作为实物投资的出境设备、器材、原材料等,凭有关证件享受国家出口退税和资金、外汇管理等支持政策。允许境外带料加工装备企业将获利后五年内所获利润充实资本金。企业境外投资返回利润享受所得税“二免三减半”政策。好范文版权所有
3、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对农产品加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所发生的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在缴纳企业所得税中抵免扣除。
4、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所、大专院校实行产学研结合,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科研机构或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研发资金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和建立研发中心、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检验检测中心所需费用可以在税前列支。
5、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国内没有的技术和设备,要落实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6、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要落实暂时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
7、要落实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进项抵扣率由10提高到13的政策。
(四)其它配套措施
1、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用地问题。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时,在占补平衡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城镇和工业建设农用地转用指标。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利用调剂、整理和置换等办法,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产品市场潜力大、带动力强、出口创汇企业的发展建设用地,简化土地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做到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对成片开发“五荒”山地面积达100亩以上的用地,按所在地段使用权出让地价标准减征60,五年内免征城镇建设配套费。对村镇和旧城改造中盘活存量的土地,可按盘整出来的面积置换建设用地。其盘活存量的土地和新征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收入,要用于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土地使用权在规定使用年限和用途范围内,经土地管理部门核准办理有关手续后,可转让抵押和继承。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法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兴办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产业化经营基地和企业。探索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银行按揭方式向工业园区购买土地。
2、电力部门要优先保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电。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农业用电优惠价格。
3、市经贸委、计委、科技局、农办应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的技改项目、五新项目、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农业新技术推广等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立项和经费。
(五)切实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将其列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要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避免“一刀切”“一哄而起”或搞重复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意见。
各级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乡镇企业、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财政、科技、卫生、金融、税务、环保、工商、质检、电力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转变职能,改善服务,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篇: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策略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策略
摘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颇具潜力的增长点。但就总体而言,还不能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质量较低,专门用于加工的农产品不足,产加销各环节联结不紧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不健全、加 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 出一些意见。
关键字:农产品加工建议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 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 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 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 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经 营为基本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 化。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科 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加 工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 用技术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促进 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发展,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农产品加 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重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 安全标准;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主要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 工制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 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 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3.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既要 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企业。
4.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选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 备,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
5.发展和保护相结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 产,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特别注意不能上污染严重和 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
6.加强宏观指导。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 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开始就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
(二)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粮、棉、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 豆、稻米深加工为主,配套发展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能力。发展各类专用粮油产品和营养、经济、方便食品加工。
2.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工。肉类重点发展猪、牛、羊、鸡、鸭、鹅、兔等产品 深加工;奶业要优先提供优质、营养的学生饮用奶;水产品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 等水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加工,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推广净菜上市,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等;注重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
3.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皮革等传统加工。鼓励发展精制糖,发展名优茶、有机 茶和保健茶;发展丝和麻加工系列制品;积极开发牛、羊等皮毛(绒)深加工制品;合理利 用和开发食用菌等农业野生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
各省、划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规划》和《全 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等有关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重点做好对市、县两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 导,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三)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四)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 一体化经营。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 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农产品加工制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优先 开发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产品 加工技术。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 心。各地有关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
(六)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修)订和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抓好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 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
(七)扶持和发展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各种专业化中介组 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协助
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的作用。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国家投入力度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 企业的技改投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 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乡镇企 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外经贸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
(二)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
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 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完成国内外订单生产所需流 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应把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 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符合股票上市条件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可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三)落实税收支持政策
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与法定退税率一致的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尚未达到法定征税率的 农产品,应优先考虑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 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 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从事 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要落实免征3—5年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四)其他配套措施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时,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 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生产经营需征用土地应依法报批,各项费用按合理标准收取。电力部门要保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电。
六、切实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统一规划,统筹 安排,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要实行分 类指导,注重实效,避免“一刀切”、“一
哄而起”或搞重复建设。有关部门和地区,要在 巩固、提高东部地区和城市农产品加工水平的同时,积极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中 西部地区和小城镇流动。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牵头研究和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计划、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财政、科技、卫生、金融、税务、环保、工商、质检等行政主 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转变职能,改善服务,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008年我国农产品产销形势分析.[2]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谈创意农业与新农村建设.[3]2008-2009年中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4]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5]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三篇:促进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方案
促进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工作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会议精神,以服务“三农”为主线,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使我镇乡镇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是成立组织,建立了机构,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相关部门担任成员。企业具体负责,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格局。
二是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促进我镇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三是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的筛选申报工作。围绕我镇主导产业,认真筛选项目,积极申报争取资金扶持,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的实施,推动我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是做好创业富民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按照国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要求,通过抓组织、建基地、稳质量、重实效,有力地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
五是实施绿色通道工程。以保证我镇农产品的正常运输,会同交警队统一印发农产品运输“绿色通行证”无偿发放给农产品运销企业和运销户,对拉运农产品的车辆一律做到不挡、不查、不扣、不罚,保证农产品的顺利运输。
六是加强招商引资和新上项目工作。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一批产品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项目在我镇投资落户,将为我镇市种、养、加工走向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转化升级的“平台”。
七是做好农产品品牌认定工作,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今年重点作好农产品品牌申报工作,并引导骨干企业进行商检注册,增强企业竞争力。以此推动和促进企业进一步提高档次和水平。
八是发挥中介组织和协会的作用,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市场行情,建立销售网络,帮助企业销售产品。充分发挥协会在抱团抢市场、联手抵御风险、统一打品牌的作用,提高我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篇: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武汉市农业局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经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将达到580家,实现产值950亿元、利税27.4亿元,资产总额达到840亿元。
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组织领导,促责任目标到位。2009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意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900亿元目标写入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将此目标列为今年2号议案。张学忙副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工作。2010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市直各部门围绕全市统一部署,结合各自职能,明确了部门服务的具体措施。市郊各区结合自身特点,对目标进行了细化,并成立专班抓落实。全市上下基本上做到了发展有规划、奋斗有目标、工作有措施、落实有专班,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责任明确、任务到位的工作机制。
(二)抓金融支持,促加工企业壮大。通过争取财政支持、引导融资对接等措施,落实和完善一系列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壮大。一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近年来,市财政每年落实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补贴资金2000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原料基地;安排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加工技改专项补贴。二是大力开展银企对接,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融资难问题,近年来每年都组织2次市级各有关部门、金融机构、担保中介机构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对接活动,为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直接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去年先后协助30多家加工企业融资超过10亿元。三是大力创新融资方式。市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所与市农商行合作,已为农业企业提供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抵押融资近2亿元;通过重组壮大,新的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已经累计为企业委托放贷达1.8亿元,担保6.2亿元,为有效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抓龙头企业,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坚持外引内扶,大力扶植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是抓招商引进,培植龙头企业主力军。依托武汉特大城市交通区位和物流、信息、资金、科技优势,坚持优势互补,以质取胜,着力招引扛大梁的加工项目,高龙水产总投资1.29亿元,建成了年加工8万吨的水产加工线;湖北绿泉蔬菜投资6900万,建成日加 工100吨全自动化绿色豆芽生产线2条;总投资5.5亿元的娃哈哈恒枫饮料有限公司已完成一期投资3.6亿元,当年实现产值3.96亿元。二是引导和扶持本地企业在加强自身规模与实力的同时向外拓张。华发羽绒将原有工厂迁至武湖加工园区内,不仅规模得到扩大,还引进合作伙伴,将业务由原来单一羽绒加工拓展到羽绒及羽绒制品深加工;江夏区灵星禽业公司增加3000万投资,组建了集团公司,并在新洲建成年加工1万吨的保洁蛋生产线2条,扩大了公司实力和带动力。三是抓整合,扶持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天种公司正在积极进行股改,9家企业已进入上市后备库。
(四)抓园区建设,促企业集群发展。重点是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市区各级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园区发展,东西湖国家级食品工业加工区在原有17.9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3.5平方公里新规划的基础上,区政府利用三个国资公司,整合资金21.35亿元,加快食品加工区“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了4.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全部被可口可乐瓶装商生产(武汉)有限公司租用;黄陂区武湖农产品加工园区内台湾农民创业园内“七通一平”正在加紧建设,园区总规模面积达到6.2平方公里,全区近20家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扎堆园区;蔡甸姚家山加工园区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三镇食品公司新农牛肉项目完工投产,世林福幸、新牧人食品公司入驻建设;新洲区先后规划了阳逻、汪集、徐古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其中汪集工业园区级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了园区内4.1平方公里“三纵一横”主干道水泥路面建设和高压线路改造;江夏大桥农产品加工园规划面积2000亩,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投资9000万元的藠头深加工项目和年加工5万吨水产品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汉南卓尔工业园由政府搭台,卓尔控股集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园区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在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引导园区内企业加强合作对接,形成企业与企业上下游合作产业链条,真正实现行业企业集群发展。
(五)抓板块建设,促加工原料基地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把优势产业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根据龙头企业对原料要求,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订单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围绕企业生产发展建设基地,近年来重点围绕来福如意、武汉新辰、武汉小蜜蜂等蔬菜加工企业,建设新洲双柳、东西湖惠安两个10万亩蔬菜板块基地和江夏山坡4万亩藠头基地。全市今年新建12万亩的正规化基地,重点推进蔬菜、水产板块和畜牧小区建设,以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
(六)抓优化服务,促发展环境改善。积极开展了企业服务年活动。印发了《市农业局关于优化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上门服务,加大扶持力度,从融资、项目支持、农商对接、优化服务环境等方面促进企业发展,并在优惠政策落实、配套基地建设和相关手续办理上 跟踪服务。实行了重点龙头企业调度制度,按月对50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分析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制定了市农业局领导走访企业工作制度,要求市农业局每个局领导对口联系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共对100家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二、当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总体上偏小。尽管武汉近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良好,但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经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作坊,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更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即使是规模较大的178家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放在全国范围内看,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规模依然偏小。2009年武汉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只有4家,排在第一的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与杭州娃哈哈集团的432亿元、河南漯河双汇集团的400.7亿元相比,差距很大。非龙头企业则大多受规模的限制,无法进行现代化生产,也无力开拓外面的市场,只能靠自己产品的低价销售占据农村或本地市场,使得收益甚微,企业难以支撑,生命周期较短。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武汉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还是近些年的事情。由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尽管近些年武汉充分发挥科教 大市的优势,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拿出大笔资金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总体来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与武汉的资源禀赋、科教优势、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应。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不多,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全市除3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三)品牌创建相对滞后。虽然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创造的产值较为可观,并形成了八大产业集群,但精品名牌少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只有爱帝针织内衣和统一果汁饮料2个中国名牌,均于2004年评定,此外,汉口精武鸭于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自2004年以来,6年时间内,武汉市没有培育出一个农产品加工业中国名牌。上述3个品牌,不论是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都强差人意。爱帝针织内衣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高,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6.9亿元,实缴税金1420万元,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武汉统一果汁饮料得以上榜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了台湾统一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虽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实缴税金1.4亿元,但与娃哈哈、汇源果汁、可口可乐等行业巨头相比,差距很大;汉口精武鸭2009年销售收入才4.6亿元,实缴税金也只有724万元,显然还处于成长初期。
(四)精深加工较为薄弱。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左右,其中深加工占80%,武汉市分别只有55%和40%左右。从武汉市已经形成的农产品加工业八大产业集群来看,粮食、油脂、蔬菜、水产、饲料等半数以上的产业集群以粗加工为主,即使是以深加工见长的乳制品、猪肉制品和禽蛋制品产业集群也存在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拉得不长,加工产值在行业中占比较小等问题。以水产加工为例,武汉市2009年水产品总产42万吨,而武汉市水产品产业集群的年加工能力只有14万吨,且有相当比例属于粗加工,即使满打满算,只能消耗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五)产业外向度不高。2009年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创汇1.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亿元,只占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1.2%。而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30亿元,和武汉市同年水平基本持平,但其农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160亿元,占该市全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30%。可见,外向度不高是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业发展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
(六)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近年来,虽然政府在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不可否认,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仍不容乐观。一是农业企业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农业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实力有限,且多数位于农村地区,缺乏高价值的抵押物,在申请贷款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一般金融机构在这方面难以通融。目前由于市农业担保公司的介入问题虽有所缓解,贷款门槛高的问题仍然存在。二是
三、有关工作建议
第五篇: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重点农产品商品基地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农产品结构的调整,荆州市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展到质的提升,成为了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
一、荆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初具规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门类
到2005年,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550家,从业人员21.5万人,年创产值17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0%,占轻工业产值的70%,农产品加工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3%,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围绕大宗农产品加工,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粮食、油料、棉花、林木、食品饮料、水产品、畜禽产品、水果、纺织(服装)、造纸、医药等十大产业门类,其中粮食、棉花、油料、森工等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95%以上。目前,全市粮食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油料加工能力达50万吨以上,棉花加工能力达260万担,林木加工能力达100万立方米
(二)积极推进优势板块建设,资源优势得到了有效利用
如何将 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各地充分利用极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扶持和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既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得到了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又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按照中、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结合荆州实际,我市把水稻、棉花、油菜、瓜果菜、畜牧、水产、林木森工确定为7大优势产业,并制订了建设规划。目前,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被纳入全国优势产业带建设规划,优质稻、双低油菜、优质猪、优质水产品、速生丰产林、柑桔、优质棉被纳入省九大优势产业带建设规划。随着结构调整的升级,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六大原料基地,即250万亩优质稻基地、35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130万亩优质棉基地、180万亩水产养殖基地、150万亩意杨基地、200万头优质三元杂交猪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三)涌现出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近几年来,先后引进了英国吉象、上海望春花、四川剑南春、湖北金龙泉、中粮集团五丰行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我市,通过引进一批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加工生产线,建成了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荣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湖北银欣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开发了松滋白云边酒、天颐双低菜籽色拉油、银欣福娃雪饼等一批名牌产品,提升了荆州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已有6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家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2家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几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形成了以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湖北金安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或近5亿元的第一梯队,以湖北五湖集团、荆州市天绿源米业公司、湖北键良粮油有限公司、荆州基立新型复合材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第二梯队,以洪湖德炎水产品有限公司、荆州市森鑫人造板有限公司、石首市恒欣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第三梯队。同时,还有一大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大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应运而生。如洪湖蓝田的系列食品、德炎水产品公司的系列水产品、公安金安和洪湖洪林的棉纱、监利银欣集团的米业及其食品、监利天河以虾类为主的水产品、沙市的皇冠味品和大风车食品、公安的津津乐味品、江陵的文龙鹿酒等都走俏市场,深得用户的好评。特别是天颐科技股份公司生产的天颐牌系列色拉油、银欣集团生产的福娃雪饼和荆珍雪米、荆楚种业的荆楚牌系列农作物种子、金安纺织公司生产的荆雄牌纯棉纱、吉象公司生产的吉象牌纤维板等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并形成一定影响,有的还打入了国际市场。目前全市有1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通过了省级产地认定,面积达80多万亩,共获标识性农产品94个,其中绿色食品标志67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27个,居全省第一。
(四)坚持因地制宜,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区域优势和园区特色
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按照县有优势产业、乡村有骨干品种和拳头产品的要求,在调整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上进档次,取得了初步成效。如石首市的平原林业,松滋市、公安县的生猪和水果,洪湖市、监利县的水产和粮食,沙市区、荆州区和江陵县的无公害蔬菜,都已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近几年,各地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连片发展,向工业园区集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洪湖新堤水产品加工出口区、洪湖蓝田食品加工专业区、监利新沟大米和食品加工园、沙市岑河针纺工业园、公安夹竹园农特产品加工园区等,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区域经济和园区特色。
(五)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
近几年来,各地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组织和引导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到农村建基地签合同,有效地推动了优势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各类农村市场中介组织达到3500多个,其中专业协会达到600多个,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网络农户达60多万户,带动基地400多万亩次。具体来讲,大致有五种模式:一是以湖北天荣现代农业股份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二是以湖北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三是以公安县民惠贸易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农户”模式;四是以荆州区川店镇花卉苗木等专业协会为代表的“协会+农户”模式;五是以荆州康尔美家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通过合同、合作、股份等形式与农民结成紧密或松散的利益关系,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如松滋的荆州云祺实业有限公司通过银企联手、校企联姻、村企联建、户企联结,采取完善扶持政策、挂靠科技后盾、建设专业基地、培植经营大户等措施,由云祺公司发起成立的云祺生猪产销协会已发展会员1500余名。该公司采取“七提供一回收”的紧密联结形式,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先后与14个乡镇近2000农户建立了紧密型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关系。为推动生猪品改,扩大优质“三元猪”生产规模,该公司还开展了以粮换猪、以猪换饲料等新业务,建立了“三元仔猪”市场和相对稳固的育肥猪回收销售体系,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近几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有一些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与当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不够。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而言,主要表现是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目前,我市虽然有1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但年营业收入过5亿元或近5亿元的只有3家,税后利润过1000万元的只有6家,年上缴税金过1000万元的只有2家。就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而言,主要表现为“六多六少”,一是粮油加工多,其它加工少;二是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较低;三是传统工艺多,高新技术少;四是小型分散多,规模经营、集团化经营少,目前除天颐科技、天荣现代农业等少有可数的几家企业外,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在县域内,并且主要分布在乡镇,有的甚至在村组,业主大都是以一品一业自发发展起来的,缺乏集约经营和规模效应;五是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六是内向型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少。
第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亏损企业比重大。据初步统计,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有30%左右亏损。造成企业效益差、亏损严重的原因,主要是产品附加值低,加工利润微薄,无利可图。有的是经营不善,还有政策问题。如国有粮食企业由于国家政策变化,许多自营企业没有了原来的优惠条件,收购资金缺乏,经营陷入困境。
第三,管理体制不适应,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脱节,服务和管理部门协调困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分布在农村的企业难以享受家产品加工环节利润,不利于发挥农产品加工与农业的互补优势。
第四,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手段相对落后。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且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有的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质量检测手段也很差。这既不利于企业打造新的品牌和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产品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第五,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一是企业贷款难。目前明显存在着大企业贷不足、中企业贷款难、小企业贷不到的问题。二是土地政策影响企业扩大规模。龙头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新上项目,需要连片征用土地,但加强土地征用管理的政策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流通不畅。当前整顿超限超载,不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运输成本增加,企业难以接受,导致农产品销售受阻。
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思路和对策
农产品资源丰富是荆州的一大特色,又是荆州的优势产业。加快推进优势板块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是荆州蕴藏的巨大潜力。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平均为3.7:1,国内先进地区为2:1,而荆州为1.1:1。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经验,引进利用现代加工技术,下大力气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向农产品加工广度、深度和精度进军,是推动荆州经济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荆州农产品加工业完全可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实现较快速度的发展,使之成为荆州经济的重要支撑。
(一)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目标
发展荆州农产品加工业,要立足现有资源优势和加工企业基础,按照原料生产基地化、企业经营规模化、技术装备高新化、加工产品优质化的要求,明确发展思路,实施一个“3”、两个“6”、两个“8”战略,即“36688”计划。
一个“3”,就是抓住三大重点,即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主导产品精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
两个“6”,其中一个就是力争建成6大基地,即监利县粮食加工基地、洪湖市水产品加工基地、石首市林木加工基地、松滋市食品饮料加工基地、公安县棉花加工基地、城区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第二就是实行6个转化,即在加工方式上,从分散型加工逐步向集中加工区域转化;在加工层面上,从初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转化;在加工门类上,粮食从精米加工为主向食品加工转化;棉花从以轧花的初加工为主向纺织、成衣加工转化;畜禽、水产品从活鲜产品加工为主向冷冻分类加工转化;林产品加工从提供工业原料为主向工业制成品转化。
两个“8”,其中之一就是搞好8个结合。一是“大中小”相结合。既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又要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型加工企业,促进扩展壮大,向中型和大型加工企业迈进。二是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既要加强技术创新,开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又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实行原始集累。三是大宗产品与特色品牌相结合。要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挂靠品牌、打造品牌,逐步形成一批知名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要发展大宗农产品的加工,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和市场供应的需求。四是拓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要在争创农产品品牌,保证国内市场的有效供应的同时,又要瞄准国际市场,实行“外向带动”。五是开展技术创新与发展传统风味产品相结合。根据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求和产品市场需求,引进和消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和成果,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同时,要注意保持和发展地方传统风味产品的加工,形成特色产品。六是发展加工园区与培植市场相结合。按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布局的要求,农产品加工要形成加工园区或加工区域,同时,要注重培植市场,做到既有“市”又有“场”,使农产品加工业有相应的园地加工,加工后的产品还要有相应的市场销售。七是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产品供应基地相结合。要按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设计要求,采取就地就近的办法,切实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保证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充足的产品资源。八是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本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外商的资金优势、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以及国内外的市场优势,挖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潜力;同时启动民间资本,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二个“8”就是形成8大产业,即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林木加工、水产品加工、畜禽加工、水果加工、蔬菜加工。
(二)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科学指导,分类实施
农产品加工,必须由企业来实施。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上,既要考虑农产品资源分布状态,又要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形成的市场和品牌,还要考虑农产品产区的地理、交通等条件,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荆州的实际,农产品加工区域可按以下布局:粮食加工以监利为主,棉花加工以公安、沙市为主,油料加工以江陵、监利为主,水产品加工以洪湖、监利为主,林产品加工以石首、沙市为主,水果、蔬菜产品加工以松滋、荆州区为主,畜禽产品加工以公安、松滋、监利和荆沙城区为主。在具体实施中:
1、以产品多元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一是以天荣、银欣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开发精制米面及米面制品。天荣公司目前建起了10万吨精米加工厂、10万吨面粉加工厂和18万吨饲料加工厂,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综合加工能力最强的粮食加工企业。银欣公司拥有4个精米加工厂,可年加工稻谷25万吨,并建有年生产饼干6万吨、米果3万吨的食品加工生产线,粮食加工能力在县市中首屈一指。要继续做大做强这两个企业,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力争这两家企业消化粮食达到80万吨左右,占全市商品粮总量的60%以上。二是以天荣饲料、通威饲料、津纲饲料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开发饲料产品。荆州畜禽、水产养殖业发达,年饲料需求量100万吨以上。要进一步加快饲料业的发展步伐,提高产品质量,使饲料加工产值规模达到10亿元左右。三是以白云边、黄山头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开发优质酒及酒精产品。在扩大优质白酒生产规模的同时,利用荆州稻谷资源丰富的优势,争取国家支持,发展符合环保方向、节约石油资源的燃料酒精。四是以基立公司为龙头,大力开展稻草、稻壳、米糠等的综合利用。公安县基立新型复合材有限公司用稻草加工中密度纤维板,广泛应用于家俱制造、室内装饰、地板基材等领域,产品具有无毒、环保、阻燃的优异性能,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重点新产品推广项目。目前该公司年生产中密度纤维板能力5万立方米,每年消耗稻草12万吨,带动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
2、以提高附加值为目标,继续抓好棉花深加工。荆州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现有奥达、一棉、沙棉、金安、正源等年产值过亿元的棉纺企业5家,但棉花加工主要集中在纺纱、织造领域,印染、服装行业发展滞后。要进一步抓好棉纺行业的改造升级,在此基础上配套印染后整理,发展服装加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强纺织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棉籽和短绒的综合利用,拓宽棉花加工的获利空间。
3、以扩大规模、形成特色为重点,突出抓好油料加工。荆州是国家规划的九大特色农产品基地--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基地的核心地区,发展油菜籽加工大有可为。要紧紧围绕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大龙头,做好双低油菜加工这篇文章,把荆州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双低油菜生产加工基地。目前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油脂加工企业,油菜籽加工能力达到了50万吨,“天颐牌”双低油菜籽色拉油产品已进入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大型超市。
4、以综合利用为根本,稳步发展林木加工。湖北吉象人造林股份有限公司以意杨等短周期林木为原料加工中密度纤维板,生产规模全国第一,可年产纤维板22万立方米、印刷板1000万平方米。要以吉象公司为龙头,以森鑫、东森、福洪等企业为支撑,大力发展人造板加工,使荆州板材加工能力达到50万立方米以上,成为中国重要的人造板加工基地。在此基础上,依托蓝星、共创等家俱市场的辐射,引进国内外家俱制造企业,大力发展家俱制造,形成“前店后厂”的发展格局;依靠帅伦纸业、大枫纸业、拍马纸业等企业的带动,利用荆州稻草、芦苇、棉杆、竹木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造纸业。
5、以科技攻关为先导,突破性发展水产品加工。围绕三个方面加大科技入关力度。一是全力突破“四大家鱼”加工,积极开发鱼糜食品,提高“四大家鱼”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大力开展名优特色水产品加工,进一步扩大名优特色水产品养殖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大力发展鲟鱼、黄鳝、青虾、甲鱼、乌龟、长吻鱼危、田螺、螃蟹等产品的加工,加快开发甲鱼精、龟胶油、鲟鱼籽酱等高附加值产品;三是加快发展水生植物加工。同时,要充分发挥荆州湖泊面积大、水生蔬菜多的优势,积极开发菱角粉、藕粉、莲心茶、莲米粥等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6、以成品化、系列化为方向,提高畜禽加工水平。发挥中粮五丰行公司的市场网络优势,开展畜禽屠宰和分割加工,扩大冷冻分割肉出口。加大天荣公司100万头生猪屠宰、50万头牛羊屠宰、1000万只鸡鸭屠宰等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产。积极引导鲜肉制品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方向发展,同时搞好动物器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药物提取。
7、以提高加工能力为手段,加快发展水果加工。抓住上海望春花公司投资果汁加工项目的有利时机,利用松滋、公安等地丰富的柑桔、砂梨资源,大力发展果品的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冷链运输,重点开发果汁及果汁饮料、罐头、果酒等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和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引进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为水果加工提供优质果源。开展果皮渣的综合利用研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8、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标准,积极发展蔬菜加工。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及加工食品,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积极推行净菜上市。以荆州市新力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扩大魔芋、冬瓜、西瓜等产品的加工规模。以天荣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4万吨蔬菜速冻库为载体,大力发展速冻蔬菜、保鲜蔬菜,建立荆州蔬菜出口基地。以荆州市皇冠调味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挖掘传统工艺,发展有地方风味特色的各种干制菜、腌制菜。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发展脱水蔬菜、蔬菜汁、蔬菜脆片、蔬菜罐头等产品,推动蔬菜产业的大发展。
(三)切实加强协调服务工作
1.加强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产品加工有关事宜的协调和服务工作,不断解决农产品加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研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的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地域、所有制界限,协调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各级主管农产品加工工作的业务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和业务指导,搞好技术服务,为领导当好参谋、为企业服好务。
2.实行政策扶持。一是激励政策。鼓励干部带头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二是资金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开展银企对接,组织农业、金融、财政等部门以及重点龙头企业建立银企对接机制,向银行推介龙头企业,让银行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状况,放心贷款。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四是继续认真执行“绿色通道”的政策,简化办证程序,以真正做到方便快捷、促进流通。五是建立担保机制,为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提供保证。同时,制定政策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民间借贷、帮助代储产品等多种途径筹集收购资金。
3.加强信息传递。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信息网络的作用,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信息的传递与服务,让农产品加工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形势,依据市场需求,及时组织生产,供应市场。
4.推动科技进步。增加对农产品加工科研与开发的投入,加快农产品加工方面的人才培训,促进科研机构与加工企业的信息沟通和合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