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中的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2 19:2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中的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中的问题研究》。

第一篇: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中的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中的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2)

张艳芳

[摘要]在回顾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历程的基础上,对农村金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为今后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基础薄弱地区的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农村金融改革;信贷补贴;非正规金融

农村金融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共同发展,以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在促进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并不理想,基本上可以说是“机构不足加机构,补贴不足加补贴,监管不足改监管”的修补式发展模式。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历程

自1979年以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划分为以下

四个阶段①:

1.第一阶段(1978年~1993年):恢复调整和全面改革阶段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明确提出,“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大力发展农村信贷事业。”1972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中国农业银行从当时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出来,开始专门承担农村信贷业务。它的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

1982年,国务院颁发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坚持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遵守国家金融政策和接受农业银行领导、监督的前提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

1986年4月,根据国务院的指示,邮电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文,邮政储蓄正是在全国开办存款业务。开始时邮政储蓄的存款采取缴存人民银行并收取手续费的办法,1989年起改为转存中国人民银行并收取存款利息,邮政储蓄由代办转为自办。

在这一阶段,中央放开了对民间信贷的管制,允许民间自由借贷,允许成立民间合作金融组织,并允许多种融资方式(股票、债券、票据贴现)并存,多种金融组织、多种信用形式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涌现了一些农业企业的财务公司、乡镇金融服务机构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基金会。中央对民间信用的肯定,集中表现在中央对待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政策上。中国农业银行当时为支持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要求各地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融资活动不要干预,并通过信贷业务给予引导。

2.第二阶段(1993年~1996年):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阶段

这一阶段的农村金融市场,是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的时期。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通过改革逐步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督和管理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密切配合、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1994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通知》以及《关于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省级分行有关问题的通知》,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始组建,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对于农村信用社,中央继续强调商业化改革,计划在1994年基本完成县联社的组建工作,1995年大量组建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但实际执行远

落后于规划。

199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建立和完善以合作经营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按照这一决定,农业发展银行增设了省级以下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也与农业银行脱离了行政隶属关系。

在这一阶段,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也就此确立。

3.第三阶段(1997年~2004年):重点改革农村信用社阶段

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确定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此后,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处于获取利润和降低风险的考虑,开始大规模撤离农村。

留在县和县以下的少量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率更高的非农产业和地区。

1998年4月,国务院决定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缩减了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将其原有承担的提供扶贫贴息、农副业综合开发等非粮棉油企业贷款划回农业银行。同年11月,又将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的粮棉加工、附营企业贷款划转到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业务只剩下单一的粮棉油储备、收购、调销等纯政策性贷款。

这一阶段的农村金融市场中,国有商业银行淡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受到较大限制,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撤并,邮政储蓄仅开展存款业务,剩下的农村信用社逐渐成正规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力军”。

1999年以来,我国积极探索农村信用社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其管理体制。为促进农村金融创新,1999年7月和200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分别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推动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业务。

2000年7月,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首先从江苏开始试点,在常熟、江阴和张家港三个县级市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并在县(市)联社入股基础上,组建了江苏省联社。

以2002年3月中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03年1月中发布的《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为先导,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国发[2003]15号文件”,即《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这标志着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开始在8省(市)进行试点。此次改革还设计了花钱买机制的“正向激励机制”,为此中央银行发行专项再贷款和专项票据,来分步骤地置换各地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此后,各试点省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相继成立,新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也在各省成立。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银监会、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对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农村信用社在交由省级政府管理后,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省政府和省联社在农村信用社监管、风险防范和处置方面的职责分工。

2000年~2004年,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基本维持原有格局,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陷入停顿,农村信用社仍为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心。中国农业银行逐步撤出在县和县以下的分支机构,农村金融业务逐步减少。2001年~2004年期间,中国农业银行撤并了达到总数1/3的10,313个支行及其以下机构,到2004年末,县及县以下机构剩余19,109个[1]。此外,针对邮政储蓄,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7月下发《关于将县及县以下邮政储蓄以再贷款方式返还农村信用社使用的通知》,开始以再贷款的形式将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信用社使用。

4.第四阶段(2005年以后):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阶段

从2005年开始,农村金融改革超越农村信用社改革,要求在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的基础

上,逐步建设“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200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要求“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尽快启动试点工作”,“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则进一步指出“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

从2005年起,有关部门开始制定“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有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委主导的“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工作于2005年在5个试点省开始实施。2006年末,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允许在农村金融市场新设“村镇银行”(在县或乡一级,可由各类资本投资新设)、“贷款公司”(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在乡或村一级新设)三类新的金融机构。随后在2007年初公布了有关的《暂行规定》和《审批指引》,此外还放宽了农村地区现有银行业金融及机构的兼并重组政策,并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开设分支机构。

(此皆屁话,可以忽视)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金融经过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政策性功能、商业性功能和合作性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为金融业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突出表现为金融机构对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不到位,信贷资金不足,农村缺乏足够的金融资源,农户和农村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信贷约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1.正规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位

1998年至今,中国农业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撤并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导致大部分农村地区出现金融机构单一化、金融市场日益垄断化的局面。

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农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健全,退化为“粮食银行”;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比例很高;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不提供贷款;农业保险不到位,贷款风险集中于金融机构,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主要表现在免除营业税。

2.非正规金融功能受到限制

民间借贷作用巨大,但没有获得应有地位,现在多处于地下状态,潜在的金融风险较大,政府不能有效监管,打压多于引导,因而制约了民间金融的作用。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有限,机构可持续性差。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NGO发起成立的小额信贷机构采取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这些机构只能依靠募集的捐赠资金运作,又不能纳入正规金融的资金融入和调剂体系,从而极大限制了其信贷供给的能力,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

3.农村资金分流严重,支农资金严重不足我国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置及其功能定位导致农村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国有商业银行农村网点基本只吸收存款,很少放贷。邮政储蓄吸收存款,只存不贷,吸纳的资金全部存在人民银行,实际等于把农村资金抽到了北京。部分地区信用社出于自身财务可持续发展的考虑,通过转存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方式,将资金抽离农业和农村。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每年约有2,000亿元流出农村。

4.信贷补贴已经被广泛地用于扶贫

小额信贷的目标是让贫困的农村家庭能够达到获得金融机构服务的收入水平,解决贫困农户的“贷款难”问题。目前,我国小额信贷的主体是农村信用社开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是指农村信用社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许抵押、担保的贷款。2002年中央明确要求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贷服务以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

贷款难的问题,但仍无法满足广大农户的资金需求。至2006年10月,覆盖面只占全部农户的27.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补贴性扶贫排斥了市场性金融,导致了信贷矛盾的恶化,越是贫困的地区,金融服务的发展越是缓慢。

5.信贷约束,缺乏支持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所必需的基础条件

正式的贷款通常都需要抵押,农民难以满足这些抵押要求。农民拥有的最大资产是土地,但是却没有土地的所有权。目前我国农村缺乏针对小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机构以及抵押替代机制、信用评分工具等的缺乏,大大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发挥。在越南,土地使用权证可以用于获得抵押贷款,因此,土地使用权证在推出后,农民获得的贷款数量大幅增加。我国土地使用权的交易制度才刚刚起步。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公布的《决定》中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按照依法资源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三、政策建议

在经济和产业化较好地区的农村,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信用社经常行贷款和非正规金融)、多层次(抵押贷款、信用贷款、五户联保、保证贷款)的金融供给渠道解决各类产业化主体(龙头企业、致富能人和广大农牧户)的资金需求。在基础薄弱地区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优势明显,应大力促进农村内部互助性和专业商业性金融组织互补发展。其中,互助性借贷依据血缘、地缘等关系形成互助性合约,借款依靠社会资本和信誉;商业性借贷是非亲友民间借款,包括专门放款人、民间集资、金融互助会以及其他企业借款等,这部分借贷目前比重不高,接近于市场性金融,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篇: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推荐)

题目: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一)农村金融的概念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概念

(1)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就是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是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是货币、信用、金融与农村经济组成的‘融合体’”、“是农村货币资金运动中的信用关系”、“是以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是指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

(2)农村金融改革及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改革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农村金融改革单指农村信用社改革,广义的农村金融改革蕴涵极其宽广,既包括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国家对资金流动的引导、农村融资媒介的创新和发展,也包含农村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以及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保险的发展等问题。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单纯考虑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难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根本问题,必须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全面改革

(二)农村金融现在发展状况

已逐渐形成系统,因为农村市场大,发展前景好,农村金融占金融界的重要地位;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但是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支持部够;农信社等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已发挥越来越要的重要,但是仍存在制度及内部系统的不足之处;我国农村金融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农村金融的繁荣。

(三)农村金融现在存在的不足和应该改进的地方

1,农村金融的挑战和风险

农村金融问题一直被视做中国金融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农村资金回流城市、农民贷款难、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效率低下、信用环境不好、资产质量差以及抵押担保物不足等,一直是令业界和决策层感到棘手的问题。

2,改进的方法,措施,途径

(1)体制改革

(2)机构改革(一系列包括农信社,农邮政等机构改革)

(3)发展新型农村金融(如小额信贷,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四)农村金融未来发展前景

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机遇

结合我国的拥有的优势,基础,今年来国家的政策扶持,国内外的机遇等谈未来我国的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状况

第三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资助、清华经管学院主办的为期三年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首年研究工作已完成,成果研讨会于12月2-3日在清华举行。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甘肃省政府省长助理陈有安应邀出席开幕式并发言,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教授、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郑海泉致辞。汇丰与清华于今年3月18日就项目合作正式签约,由汇丰赞助清华1000万元进行为期三年的农村金融研究

当前,中国政府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政府规划的首位,而此研究项目的目标即是支持中国政府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此项目还着眼于让600位清华学子有机会深入农村,增强对中国农村地区的了解,从而帮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教授说:“汇丰支持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对国家、农村和农民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清华经管学院高度重视,并进行了积极的组织和实施。该项目不仅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中……

汇丰银行主席郑海泉说:“汇丰通过与清华大学的合作来支持中国新农村的建设。我们的合作项目得到银监会及各级政府的支持。清华师生不畏艰苦,深入农村,获取了一手资料。汇丰北京分行的员工也组成了志愿者队伍,参与农村调研,从而深切感受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将与清华大学更紧密地协作,以确保这个重要的研究项目对中国农村的发展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第一年的研究任务已基本完成,主要工作包括:组织了170名本科生分赴青海、新疆、甘肃、河北四个省区的29个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社会实践与调研活动,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了四省的农村金融现状、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及教育水平;同时根据项目的总体目标,设计了由教师为主承担的专题研究,包括:农村金融市场经营模式的国际比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设计、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模式研究农村“小额贷款”可行性研究、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相关政策建议、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研究等七个子课题,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结集出版。

此次研讨会共邀请40多位农村金融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各地政府官员参会,与项目研究的师生们共同就项目阶段性成果进行交流研讨,对研究报告进行修改完善。通过此次研讨会的召开,项目第一年研究成果的水平得到巩固提升,产生一些具有实际政策意义的建议,并为项目第二、三年的研究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

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2006年阶段性研究成果摘要:……

⑴ 农民对突发支付性需求的低应对能力、农业的低风险抵抗能力、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增加非传统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需要的资金投入都决定了农民对贷款的迫切需求。本次调查中,需要贷款的农户占调查总户数的63.8%;贷款需求的最低数额为20元,最高数额为500万元,中间值为10000元。可见,小额贷款是农户最为迫切的需求。

⑵ 农民收入低和抵押品的缺乏导致农民的贷款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虽然66.9%的农户可以得到贷款,但是其中51.3%的农户的贷款需求是由非正式途径(主要是亲友互借)提供的。可见,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远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⑶ 商业银行吸收了富裕农户的存款(18.4%农户),给予农户的贷款却很少(4.5%农户)。可以说商业银行退出了农村的贷款市场,却没有退出农村的存款市场。

⑷ 农户从正规金融得到的贷款额度与家庭收入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3。所以,正规金融的贷款服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扩大了农民的收入差距。…… ⑸ 农户贷款最重要的原因是补充生产与经营成本,占需要贷款农户的45%,其次是治病(占17%)和子女教育(占13%)。所以,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解决农民的医疗和子女教育问题,可以有效地缓解农户的贷款需求。……

⑹ 非正规金融的贷款利率水平明显高于正规金融,使得低收入农户的最终加权利率水平为14.5%,少数农户支付的利率水平达到30%。但是没有一个农户因为高利率而产生民事纠纷。高收入的农户愿意接受高利率和实际接受高利率的比重都大大低于低收入的农户,说明低收入农户看重的主要是信贷的可得性。如果利率水平提高,将减少一部分高收入农户对借款的需求,增加对中低收入农户的供给。即,利率水平提高或自由化可能使得中低收入农户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贷款。

⑺ 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贷中对高收入农户有高覆盖率,实际覆盖率和毛覆盖率分别为49%和92%;随着收入水平的降低,信用社的覆盖率有明显下降,对收入水平低于3000元的农户,两个比率分别下降为58.3%和31.5%。信用社这种啄序的结果使得大部分中低收入农户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融资支持。

⑻ 信用社的贷款啄序还体现在对不同的贷款主体实施不同的贷款配给标准。在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中,贷款的上限水平在5万元人民币左右。而能够获得较高数额贷款的农户通常是高收入农户,低收入农户基本无法获得较高数量的贷款。在信用社的贷款实践中,大多数信用社并没有有意识地、明确地制定主要向高收入农户贷款的政策,但在“信用村”和“信用户”的确定中、在“信用等级”的评定中,农户收入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这使得高收入农户可以获得较多的贷款数量。而对于低收入农户,如果可以从信用社获得贷款,其贷款的数额往往较低,仅是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数额。所以,对于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只能帮助他们维持生计,难以帮助他们走向富裕。

⑼ 作为“农村金融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尚不能完成满足具有广泛、持久的小额信贷需求的任务,实际上也不具有农村金融领导者的地位。为了满足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放宽市场准入,放松利率管制,将其纳入金融监管系统,形成多种机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可能是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和缓解农村金融抑制的途径。

⑽ 从技术层面讲,金融机构通过小额信贷的发放,逐步建立农户的信用等级评估制度,为最终实现较大额度贷款的信用发放创造条件,是一条可行的扩大农村金融的覆盖面,同时使得金融机构具有可持续性的途径。

第四篇:农村金融改革

农村金融改革

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正处于尝试阶段,在调查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改革的目的所在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而良好的金融服务。所以,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在摸索中勇于创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农村经济中逐渐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与作用。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服务定位和宗旨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实行“小额、分散”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存贷款业务不能超出县域经济区域。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既要坚持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坚持商业存在原则,达到资本保值升值的目的。村镇银行只要在坚持信贷标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下,审慎经营、科学管理,合理运用定价机制,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首批提出试点的村镇有6个,仪陇县金城镇是其中之一。仪陇是国家贫困县,全县幅员面积1767平方公里,人口10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2万人。当地银行业机构原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其中邮储机构不发放贷款,农行县支行的信贷审批权限比较有限,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是该县信贷增量投入的主要力量。截至2007年3月,该县各项存款余额4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9 亿元,县域存贷44.37%。因此在仪陇建立一家村镇银行和一家贷款公司比较符合当地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从数据上似乎也可以证明村镇银行目前的改革试点是成功的:惠民村镇银行开业9个月时间,截至200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68 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08 万元,其中对97户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16笔、850万元,贷款余额520万元;对91户农户累计发放贷款95笔共210万元,贷款余额188万元;实现收入21.1万元。

在对村镇银行的介绍中还不可避免的谈到村镇银行区别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地方,从银监局的报告中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募集资本的开放性。村镇银行可引入本(外)地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自然人资本。四川仪陇村镇银行引入的就是南充市商业银行以及四川本地的其他几家企业。二是服务的社区性,村镇银行不得跨社区办理存贷款业务,可有效满足当地金融服务需求。三是由良好银行发起,有利于将成熟的业务产品推广到农村。南充市商业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二级城市商业银行,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现在的人员引入和业务管理基本都是依据南充市商业银行进行的。四是法人治理相对健全,业务流程相对清晰,经营机制相对灵活。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成立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对24.5万农户计29亿元的统一授信。

村镇银行在农户眼中的定位

在经营者与农户眼中,与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市场三大机构的区别才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落脚点。

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

与中国农业银行的比较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优势就是全国的网点以及规范的服务”,这是金城镇居民的话。农行全国联网系统优势使在外打工的当地农民有了最快捷、安全的方式将其资金进行异地划转,所以农业银行总是门庭若市,而居民也为排队长龙而苦恼。村镇银行的进入在短期内似乎也无法改善这种局面。由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于本土,所以其资金划转在跨行跨地区方面只能通过南充市商业银行和兴业银行的系统进行。而且目前在当地只有一家营业网点,虽然计划实施自助服务柜台,但很多农户根本无法使用。所以,无论是从村镇银行还是从农户个人的时间以及成本方面来看,村镇银行的存款获取是没有优势的。即从存款业务来讲,村镇银行需要把握好尺度才能在当地长期发展下去,农民也才能从中得到切实的益处。

与农业发展银行的比较

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的贷款中,也有令人深思的地方。其中的贷款创新点在各媒体中都有报道,比如当地的獭兔养殖 但是这种看似新颖的贷款模式却是在政府的带领之下进行的 这让人看到的是一家政策性银行的做法。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企业,村镇银行依靠了很多的政策扶持,但其盈利模式是什么?风险又由谁来承担?从这点上看,村镇银行的组织资本构架与其盈利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现在靠政策扶持,将来又怎么办?如果仅仅是依靠政策的话,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何在?

与农村信用社的比较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第一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产物,那么就首先来分析下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区别。在农村信用社主任的眼中,僵化的体制以及落后的人员素质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资本的开发性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清的还有更现实的问题 外来性。虽然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优质的当地银行,但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它对于金城镇这样的农村来说是水土不服的 至少在短期来看。首先,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典型的城市商业银行,其优质的业绩来自于其在二级城市的投融资经验,而对于山区农民的金融需求而言,外来经营管理理念和外进人才是无法适应当地状况的。其次,从本地获取金融人才而言,很现实的方法是从农村信用社“挖人”。但是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员工在当地的高工资地位待遇以及长期的客户关系网络等等原因让已经在改进的农村信用社“放人”几乎不可能!这样看来,本来的人才优势则有可能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瓶颈”。

同时,在农户眼中农信社是给予过他们贷款支持的。不仅是村镇银行,早在2005年开始,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就已经对所有农户实行了授信,村镇银行的授信“不过是再走一遍别人走过的路而已”。虽然在银行中了解到村镇银行的授信额度有所提高(小额信贷),但对于只需要对农业生产提供金融帮助的农户来说,村镇银行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额度的提高。村镇银行的良好思路也在于此:比如,在农业保险方面,南充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方之一 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在此方面有着一整套的国际经验。村镇银行需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在当地进行实践 这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比拟的优势。

孟加拉乡村银行

尤努斯及其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可谓众望所归。正如该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所称: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的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后才会成为可能。小额贷款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从社会底层的发展看,也有利于提高民主和民权。穆罕默德•尤努斯已证明自己是一位可以将构想转变为数百万人们获益的政治行动的领导者。他的构想已经使孟加拉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数百万人受益。尤努斯和孟加拉乡村银行已证实,哪怕是最穷的穷人,也可以为自身的发展作出努力。这适用于任何文化和文明。尤努斯,这个在美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孟加拉吉大港大学任经济系主任的孟加拉上层精英人士,以满腔的激情、虔诚而强烈的道义感去关注那些处于饥饿与赤贫中的穷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无比的坚韧,挑战传统的金融体系和固执的经营理念。从1974年开始,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他从27美元(贷给吉大港大学附近村庄的一名妇女)微不足道的贷款艰难起步,发展成为拥有近四百万借款者(96%为妇女)、1277个分行(分行遍及46620个村庄)、12546个员工、贷款总额达40多亿美元、还款率高达98.89%的庞大的银行网络。其为贫困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的成功,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村银行信用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现在有23个国家仿效格莱珉乡村银行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农村信贷体系。就连美国这样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成功地建立了格莱珉网络并有效实施反贫困项目。

现代金融体系中,贷款需要抵押担保已经成为一种顽固的习惯。银行家用繁密的法律条款来限制客户,保证自己不受损失。在未获得任何抵押的情况下向穷人发放贷款一向被传统的银行家普遍认定为一件行不通的事。因为,在这些人看来,穷人的信用与智慧,都不足以使他们利用贷款创造合理的增值,因此向这些穷人贷款注定得不偿失。尤努斯创建的格莱珉银行正好相反,它的基本假设是:每一个借款者都是诚实的。“我们确信,建立银行的基础应该是对人类的信任,而不是毫无意义的纸上合同。”尤努斯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贷款对象仅限于穷人,额度很小,无需抵押,被人们称为“穷人的银行”。

实践证明,小额信贷是满足穷人信贷需求的一种很好的信贷方式,自创立以来,这种信贷受到了穷人的热烈欢迎,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诚如尤努斯在自传《穷人的银行家》所说:“如果我们把给予富人的相同或相似的机会给予穷人的话,他们是能够使自己摆脱贫困的。穷人本身能够创造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我们必须去做的只是解开我们加在他们身上的枷锁而已。”在一个嫌贫爱富几成气候的时代,尤努斯和他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所作所为,的确令人感动,为此,让我们为他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再一次鼓掌!

第五篇: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第一章信用合作社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世界第一个信用合作社的诞生。世界第一个信用合作社于1849年在德国诞生,它的创始人被称为“实践家”的威廉雷发巽(xun),当时他任某市市长,当时德国农民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农民问题,他在当地组织了60多家比较富裕的人,创立了“清寒人救助社”,为穷困农民提供比较低利息的资金,帮助农民购买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当时它的目的就是反抗高利贷,以后逐步发展和规范,1872年在德国莱茵地区第一个农民信用合作社创立,后来在德国称之为“德国雷发巽银行”。

第二节我国第一个信用合作社的诞生。最初合作思想是在“五四”运动传人我国,1923年6月在河北省香河县我国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诞生,它当时是雷发巽式的信用社试点。

第二章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变迁

第一节中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变迁

1、中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创建

(1)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体系的创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第一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应本质“集中统一、城乡兼顾、减少层次、提高效率、力求精简”的方针创建金融机构。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农村金融方针。1951年7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农业合作银行正式成立,当时没有设立分支机构,1952年7月撤销,后来创立了农业银行,建立了省、市、县级分支机构。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真是雨后春笋。村镇银行、农村财务公司等等。

(2)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试办和初步发展。

旧中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种种原因………。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金融体制,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有“三社”即人民公社、供销社和信用社,但是现在只有信用社不断发展壮大,人民公社已经不存在,供销社在大部分农村也是没有声音。只有农村信用社一社继续生从在农村,但是正在改革之中,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我们现在有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也有农村信用合作社。195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适应人民公社化的形势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的决定》,实行了所为的“两放、三统、一包”,人民银行的农村营业所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合并组成了人民公社信用部,这样农村信用部就成为“所社合一”和“政企合一”的特殊单位。农村信用部受上级人民银行和人民公社管委会双重管理。1959年人民银行农村营业部由人民银行收回,农村信用部下放给生产队管理,生产大队建立起了信用分部。(当时没有成立农业银行,农业银行的前身就是人民银行农村信用部)。

1962年11月人民银行根据《关于农村信用社若干问题的规定》,全国各地试行恢复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性质,明确了信用合作社组织独立,是国家银行的助手,在业务上受人民银行领导。哪些信用合作社的机构设置可以按人民公社和经济区设立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生产大队设立信用站。现在我们全市没有农村信用站(于2004年整顿农村信用站工作时,全部撤销)。

下载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中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中的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金融改革调查报告

    大学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回顾与解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农村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在新的国际和国内金融形势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农......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工商0801 康家健 08201110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引言】 2004年初,《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当前对农村信用社的几种创新模式及其存在的缺陷以及通过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的阐述,提出了几点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三农产权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和......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推荐)

    农村信用社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今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就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当前对农村信用社的几种创新模式及其存在的缺陷以及通过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的阐述,提出了几点意见和看法。本......

    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

    此次会议的主题“民营经济和中国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讨论意义的题目之一,从我国金融界来看,目前绝大多数银行是国有的,虽然有一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但股份多元化是......

    深化南宁市农村金融改革

    深化南宁市农村金融改革 周 娟 随着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发展逐渐向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转变,对资金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尽管近年来,南宁市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取得......

    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在体制改革已进行30多年,经济改革在许多领域全面深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的今天,垄断行业改革滞后显然不符合社会期待。 在中国,垄断行业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