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是农机化工作的着力点

时间:2019-05-12 19:1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增收是农机化工作的着力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增收是农机化工作的着力点》。

第一篇:农民增收是农机化工作的着力点

农民增收是农机化工作的着力点

菏泽市农机局

摘要 本文阐述了农业机械化在我们菏泽市这样一个农业大市的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分析了当前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研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内如何围绕农民增收调整农机化的工作重点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措施。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民增收 产业化 结构调整 科技创新

前言

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最关键的是农民增收,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农民增收将是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机化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是当前农机部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1050万亩。我市发展农业机械化有突出的地理优势,机械化总量已达相当规模,全市农机总动力达920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4万台,机引田间作业机具17.9万台,农用运输车44万辆。全市农作物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其中机耕100%。机播90%,机收85%,机械排灌溉100%,农副产品机械运输98%,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0%。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实践证明,任何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农业机械在农业科技进步中发挥载体作用。我市近几年推广了机械深耕、小麦精播、小麦联合收获、玉米点播、玉米秸秆还田、秸秆青贮、化肥深施等机械化技术,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对农业科技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这几项技术的应用,全市每年可增产小麦6.1亿公斤,节约小麦良种2400万公斤,减少收获损失2325万公斤;增产玉米4.8亿公斤,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5%,加上机械植树保、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每年增加经济效益可达16.4亿元,而且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机服务增加了农机经营者的收入。随着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农机服务已经逐步形成一个社会产业,为其经营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我市农机服务组织主要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修配网点、农机销售网点和个体农机经营户。全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以及个体农机户发展到58.3万个,从业人员64万人,农机经营服务收入达22亿元。目前我市的农

机服务增收途径主要有五种:一是农机运输。由于农机运输车辆的迅猛发展,农机行业拥有了一支强大的运输队伍,现有各类农用运输车50多万辆,其中有4万辆从事专业运输。每台专业运输车平均纯效益在8000元以上,全市此项农机服务为农机户增加收入3.2亿元。其余非专业运输车辆也在农业生产、农产品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我市现有小麦联合收割机4000台,今年有3500多台参加了跨省市作业,平均每台联合国收割机年收入2.5万元,此项可为我市机手增加收入1亿多元。现在,农机户已打破了原来购机自用的自然经济意识,树立了市场观念,广泛开展了市场化、专业化的经营服务,投资农机服务领域成了一些农民发家致富的首选项目。全市每年农机作业纯收入都在2亿元以上。三是农业工程开发。我们积极组织了农业机械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去年全市农业机械完成工程土方量1600万方,纯收入可达3000万元。四是农副产品加工。我市拥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机械8.4万台,据调查,每台机械每年纯收入约3000元,共可创收2.5亿元。五是农机供应、维修服务收入每年可达3000万元。以上农机经营加上其它农机服务一年纯收入可达8亿元左右。

(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我市农业机械已承担了70%以上的农业生产劳动量,特别是劳动强度的降低,使农村青壮年劳力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或输出到外地打工,不仅促进了本地二三产业发展,还使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增加了农民收入。像我市这样二三产业欠发达地区,目前劳务输出是扩大本地资本积累、发展本地经济的做有效的路子。统计数字显示,我市农村劳动力输出已达80万人,加上在本市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达100多万人,每个劳动力每年纯收入平均在5000元以上,仅此一项可为农民带来收入约50多亿元。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每年为我市直接或间接增加收入近70多亿元,农民人均近千元,当然这些收入的增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农机化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市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2320元。像我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和农业大区而言,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分天下有其一”。

二、要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化必须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要确保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进一步发挥作用,必须把农民增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机化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方面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使农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发展并满足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要着重解决好五个问题:

(一)搞好农机化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引导和调控。要确保农机化健康发展并争取最大效益,除了其本身自发地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于外,还要发挥好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搞好整体发展规划,并采取法规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加强引导和控制,抓好规划的实施。当前农民已成为农机化投资的主体,这种松散型的投资群体的投资趋向不光是根据市场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还受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的影响,从而造成很大的盲目性。这就要求我们政府部门要根据科学的研究结果做到总量控制。要搞好宣传引导,使农民了解当前的农机化信息,帮助他们得出准确的判断。要做好资金引导,必要时政府要拿出一些农业发展资金用于补贴新型机械的购置和推广应用,降低农机户的投资风险,激励农民群众的投资热情。要搞好政策扶持,对重点发展的机械在挂牌、发证、培训、收费等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促使其快速发展。如联合收割机的跨区作业证制度 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以后,还可在其它机械上借鉴这种做法。

(二)搞好农机化结构调整。当前我市农机化发展结构不很合理,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机械多,畜牧、养殖、加工机械少;粮食生产机械多,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少等等,这与当前农业的发展要求不很适应。要大力调整农机化结构,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一是调整装备结构,积极转变农机化增长方式,调整大中型机械与中型机、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其它各业生产机械的比例,尽快改变目前大中中型机械发展失调的格局,提高机械配套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提高。二是调整农机化生产结构,由农作物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向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转变,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种植业机械化转变由种植业机械化向农林牧、副渔业机械化转变,由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拓宽农机作业领域,拉长农机服务链条,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特别是当前重点围绕把我市发展成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突出发展畜牧、林业两大农村支柱产业来调整农机化发展结构。在种植业机械方面,要把发展重点从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机械向花生、蔬菜、设施农业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方面发展。三是大力调整发展模式和发展布局。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走向市场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农机化运行机制。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突出各自特色,逐步形成区域发展优势,与合理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布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和布局的调整。

(三)加快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是加强农机新机具的研制开发,走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联合的路子,将人才资源与资金、市场有机结合,优化配置,使用权这形成合力。二是认真实施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加大农机科技投入,加快农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增加农机科技投入,使一些农机节本增效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广畜牧业和林业机械化技

术,重点搞好玉米秸秆青贮和牧草收获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引进林业生产和加工机械。继续把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园区或示范点作为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总抓手,加强对示范园区或示范点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逐步探索创新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的机械化管理、服务模式,促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要培育和壮大新的农机投资主体,用市场的手段引导非公有经济组织成为农机科技创新的主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参与农机投资领域,促进现有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引进市外的先进适用机械,并坚持科研、生产、推广相结合,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农机人员的培训,尽快使农机新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三是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在农机科研、生产、推广等领域,通过合资、合作、租赁、技术承包等形式积极引进外来资金、人才、先进经验和技术,并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农机科技创新投资体系,尽快改变我市农机化发展资金不足、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快我市农机化科技创新。

努力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要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仅要增加机械装备总量,还要把现有机械组织好,提高其利用率,同时这也是提高机械投资收益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市农业动力机械总量较大,一部分机械“吃不饱”,有些机械甚至造成了重复购置浪费,究其原因,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而又缺乏有效的统一组织所造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组织力度。这里提供两条较成熟的经验,各地可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形式借鉴。一是在三夏、三秋季和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机械作业高峰期,组织农业机械开展作业会战,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益。大型机械可以由市县统一组织,中小型机械以乡村为单位统一组织作业。二是引导农机户走向联合,以县乡农机服务组织为依托,组建一批农机合作组织示范典型,带动和帮助农机户成立农机服务公司,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实体型或松散型农机合作组织,把一家一户的机械相对集中起来,统一对外作业服务。我市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服务大队和跨区作业服务分队,就是对这种联合体的一种有益探索,一些县乡也成立了不少类似的组织,要认真总结推广。

(四)努力搞好农机部门职业教育培训,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劳务输出。要充分利用农机化学校这一有利教育资源,立足农机,面向社会,以市农机职工中专为龙头,各县区农机化学校为依托,形成全市劳动力职业技能农机培训和就业服务网络,开办各类长期、短期培训班,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培训的办学模式,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界限,不断拓宽办学门路,广开招生渠道,扩大办学规模,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利用现有的就业门路,建立辐射全国的职业介绍组织,努力探索农机部门的招生、培训、就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五)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农机化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对农机化工作的领导,加大农机化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了解、关心、支持农机化工作,解决农机化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各级应把农机化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各级财政应把农机化发展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各有关农业开发性资金应向农机化倾斜,农机化专项补助资金要确保专款专用。二是依法规范农机化市场。要依法规范农机生产、销售、修配、作业、中介服务等市场行为,加强农机市场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以及欺行霸市、坑农害农行为,依法保护农机经营者与使用权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机化市场健康发展。三是严格执行农机化有关税费政策。据调查,目前我市拖拉机收费存在诸多超标准收费、搭车收费、自立名目收费、乱罚款等。主要表现是:国家规定对农业机械的税费该优惠的没优惠,如公路养路费等;按规定不该收的收了,如车辆购置附加税、车船使用税、营业税、环保费等;地方自立名目收费,如运输车辆建勤费、货运建设基金、超吨管理费等;还有一些搭车收费,如教育集资、维修卡费、报刊杂志费等。这些超范围、超标准、乱集资、乱收费严重损害了机手的利益,增加了农机户的负担,如不及时纠正,农民投资兴办农机的积极性将被严重挫伤,势必影响农机化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对这种行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决予以禁止。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机化》2003年第2期、第3期

2、《菏泽市2002年度农机化统计年报》(信息来源:菏泽市农机局)

第二篇: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县农民增收工作汇报

2012年5月

**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渭北旱塬沟壑区。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辖*镇、*个行政村、*万人口。2011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580元,今年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6940元,增速20%。

一、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阻碍了农民增收的步伐。我县已初步形成了“稳粮、优果、扩畜、强劳务”四大主导产业,但是大部分农业生产处于初级生产阶段,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一是加工不足。目前,高档次、深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发展缓慢,造成农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对农民稳定生产和稳步增收极为不利。二是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习惯的影响,当前难以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抗市场风险能力差。龙头企业少,“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使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三是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县上耕地少且水利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服务跟不上,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少,农产品价格低,生产成本大,经济效益差,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有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2、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1-

**属旱作农业区,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县份,冰雹、霜冻、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呈周期性发生趋势,农业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发展受自然制约严重,加之政策性农业保险滞后,部分高效农业发展受阻,一些成熟果实收获受损,很难保障农业稳定增收,农民持续增收。

3、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民增收质量。

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12万人,其中文盲占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到25%。劳动者文化程度与其收入水平呈正比,由于接受教育层次低,造成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致富能力有限,掌握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的困难较大,对生态循环农业、节本增效农业等所知甚少,加大了高科技含量农业生产项目的推广难度,无法形成现实的经济效益。

4、劳务输出程度不高,影响了农民非农性收入的增加。一是由于劳动力务工技能培训跟不上,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高,特色优势不明显,形成不了能占有市场的劳务品牌,外出务工的人员大多数属于体力型劳动力,“吃身体、吃青春”,工资性收入低。二是由于我县城镇化进程较慢,农村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狭小,农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长点。三是劳务输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力日渐明显。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方面,大量劳力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技术力量缺乏和部分耕地撂荒,劳务输出与农业

主导产业之间“一头重、一头轻、一头热、一头凉”的问题普遍存在。

5、农村土地制度呆板,束缚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土地制度是农村根本的经济制度,但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阻碍土地的集中。土地问题成为制约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因素,在农产品基地建设中,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经常为个别农户的不配合而导致土地调整困难,规模化经营无法实施;在种植小区和新村建设中,个别群众常以土地联产承包到户“长久不变”而处处阻挠,土地置换困难,矛盾凸现,影响生产发展。

二、工作措施

(一)调整结构促增收。坚持走种养结合、生态有机之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绿色果品、畜牧富民等工程,实现农业产业协调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1、粮食生产稳面积、提单产。以稳定小麦、玉米生产面积为主,以增加复种指数为手段,提高粮食产量。年种植粮食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2-15万吨,种植油料0.6万亩,总产0.1万吨。同时,狠抓良种统繁统供、地膜栽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重点技术推广,确保良种统供率达到95%以上,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总产,使农民人均粮食纯收入年净增80元。

2、果业生产强管理、抓质量。依托全国优质苹果示范县区

域优势,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方向,以发展绿色有机苹果为主攻目标,做大做强果业生产,做精做优“品牌优势”,不断提升苹果产业经营效益。年引进优良品种4-6个,更新改造果园3万亩,建设标准化示范园3万亩,认证有机苹果示范园1万亩,苹果总面积稳定在50万亩,挂果面积达到35万亩,力争到2013年苹果总产达到56万吨,产值突破15亿元。全面推行“四项关键技术”,大力推广“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产业模式,围绕打响“***”、“**”苹果品牌,积极发展碘硒果、牛奶果等有机特色果,精心设计贴字工艺果,做精做细优势品牌,争取50%以上的果品进入高端市场,实现果业人均年增收610元的目标。

3、畜牧生产重扶持、上规模。以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和全市500万头PIC商品肉猪板块建设项目为重点,坚持规模养殖和零星养殖相结合,采取财政补贴、奖励扶持、生猪保险、贷款担保等措施,扶持群众发展生猪养殖,2012年新建千头祖代种猪场3个、600头商品代种猪场40个、万头示范村40个,生猪存栏50万头、出栏100万头,实现生猪养殖大县目标。2012年实现畜牧业收入3.6亿元,2013年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畜牧年增收330元。

4、特色产业重品牌、增效益。按照精准化、市场化、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开发**老玉米、土豆和**西甜瓜、大葱,以及大棚蔬菜、烤烟等特色产业,力争到2013年,**、**、**等镇实现“一乡一业”,使全县35%的村实现“一村一品”,60%的农户有稳定的增收门路。年

新增设施蔬菜大棚1000座,种植烤烟1.4万亩,实现人均特色产业年增收120元。

(二)政策推动促增收。认真落实中、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2012-2013年落实各类支农惠农补贴资金7927.67万元。其中,小麦良种补贴资金215万元,补贴面积21.5万亩;玉米良种补贴资金427万元,补贴面积42.7万亩,地膜玉米面积397万元,补贴面积39.7万亩;粮食直接补贴资金599.96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3988.71万元,补贴面积75.49万亩,退耕还林补贴资金2300万元。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扶贫救济等制度,年发放农村义务教育补助资金、蛋奶工程专项资金、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3259.8万元,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资金3499万元,农民人均年增加转移性收入65元。

(三)激活资本促增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土地复垦整理项目,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基本农田率达到98%以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承包经营和房产确权发证工作,积极培育农村产权市场,鼓励和支持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交易农村产权,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农民人均年增加财产性收入65元。

(四)龙头带动促增收。围绕粮、果、畜等支柱产业积极

争取引进、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储藏与加工,实现增值增收;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合作新模式,突出抓好大秦绿色生态养殖种植基地、**生态农业发展实业有限公司、陕西**果业有限公司三期冷库群建设和速冻甜玉米加工、南北果业有限公司冷库群建设,以及出口果品加工生产流水线等重大项目落实工作。同时,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年组建苹果营销、生猪养殖等各类专业合作社60个,年增加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55元。

(五)劳务输转促增收。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坚持城镇农村统筹、培训服务齐抓、就业创业并举,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抓培训、抓订单、抓维权,巩固现有成果,实现劳务输出技能化、组织化、长期化。年转移就业培训达到1.6万人次,新增外出劳务1万人,力争使全县在外务工人员稳定在8.6万人,年创经济收入12.67亿元,确保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增加360元。

第三篇:农民增收工作年终总结

农民增收工作年终总结

农民增收工作年终总结1

一、基础环境

XX乡辖10个村子行政村子,77个村子民小组,共3008户,10380人,现有劳动力5398多人,此中富余劳动力1080人。XX乡20xx年农民增收计划目标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45元,比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773元增加1772元,增长12%。

二、主要做法

(一)增强领导,精心组织。

(二)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

(三)鼎力扶持种养专业互助社组织,进步农民生产组织化水平。

(四)增强农业技巧培训,巩固好传统财产财产。

(五)加大外出务工经济推动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六)培育农村子致富带头人,建立范例,以点带面,充分调动群众争当致富能手的积极性。

(七)充分施展县机关单位的挂钩作用,以匆匆民增收工作队为带动,引导农民增收。

三、完成目标任务

1、主要经济指标:我乡第一财产值1397万元,增加值796万元,农民增收增加1346元,增幅9.5%。

2、特色财产成长:新成长笋用竹780亩。

3、培育新行农业经营主体:成长丛林人家2家(四川省康养中心、秋枫山庄丛林人家)。

4、新村子扶植:扶植幸福标致新村子10个,创建绿美新村子10个,,创建省级“四好村子”1个,市级“四好村子”8个,县级“市好村子”8个,规范治理新村子聚居点示范点1个,打造田园综合体1个。

5、村子级集体经济成长:已全面打消“空壳村子”。每个村子都有必然的村子级集体经济收入。

四、工作责任

1、落实责任。成立由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业财产化办公室、各村子包村子组长、村子支部书记、村子主任、村子文书为成员的农民增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财产化办公室。

2、增强阐发。乡党委班子每季度末召开1采集农民增收专题研究阐发会。

3、树立台账。订定了本想农民增收、实施,树立完善工作台账。

4、增强记账治理。我乡龙门村子有10户记账户,乡财产化办公室、统计站工作人员按期不按期到记账户家中指导记账户规范记账,进步了记账质量,督匆匆按时上报县统计局。

5、增强档案治理。增强对农民增收刚在的材料搜集和档案治理,规范树立农民增收工作档案。

6、强化稽核治理,认真做好省、市抽检和稽核工作。

7、增强信息上报。按时上报农民增收工作相关资料,按时上报本想农民增收工作半年总结和年终自查申报。

五、存在的问题

固然我乡在匆匆进农民增收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引进龙头企业的力度不敷快,项目征地租地等政策办事等方式较慢;

2、农民市场意识不强、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是造成农民增收滞后的一个紧张原因,改变农民的思想不雅念,进步农民的生产技能任重而道远;

3、我乡的农民增收的渠道窄,主要是寄托经济产品和家庭饲养业,没有农副产品加工包装附加值增值收入,财产布局调剂还有待增强。

六、往后的工作偏向

一是推广先进的生产技巧和经营理念,鼎力打造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品,专业互助社组织,进步生产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改变农民不雅念。充分应用长途电视教导系统,鼓吹党的富农政策、今世农业生产技巧和经营理念,改变“传统小农思想”,共同县就业局等部门,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技能型人才,鼎力图取县农业局、就业局等的支持,选送优秀人才外出学习培训技能。

三是加快引进企业项目,增加就业岗位。争取为我乡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四是扶植农产品加工基地,扩张增收渠道。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使农产品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实现农民增收。

五是充分应用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立异经济增长方法,成长区域特色财产,变资源优势为财产和品牌优势,逐步成长具有区域特色的财产链或财产集群。

六是增强设施农业扶植力度,鼎力吸引域表里企业在我乡投资扶植设施农业,在巩固现有设施农业大户的根基上,充分施展大户的先导作用、带头作用,以奏效益、显造诣来加强农民对设施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七是加大打工经济推进力度,继承开展农村子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整合劳务输出相关部门的资源,推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增强治理维护务工人员的正当权益,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和司法律例咨询办事,赞助办理劳务、劳资胶葛,使劳务输出朝着康健有序的偏向成长。

农民增收工作年终总结2

20××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对农民增收工作高度重视,切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协调,采取农林牧渔业并举,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镇农民收入得到较快提高。现将工作自查总结如下:

一、农民增收基本情况

20xx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015元,至20××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269元,与20××年同比增长25%。

二、主要做法

20xx年,我镇重点围绕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林业、渔牧业、种植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较快提高。

(一)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增收。立足我镇实际,因地制宜改种市场需求旺、效益较好的特色农作物。通过抓示范、调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等为主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改造低产田、提高栽培技术和复种指数,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至20××年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440亩,与20××年同比增885亩,增长1.48%;总产量7362吨,与20××年同比增263吨,增长2.56%。按当年价计算,20××年粮食产值2129万元,同比增12.64%,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100元。

二是抓好银杏种植基地示范建设。自去年县委、县政府“211”工程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紧扣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银杏产业种植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生态农家乐和特色生态养殖,促进农民增收。全镇按照“三园一基地”(精品采叶园、精品采果园、精品观光园、优质育苗基地)和“公司+业主”、“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银杏产业。目前,全镇共种植银杏15000亩,基本建成林桐山村至圆井眼村、省道片、县道片、明月片四个银杏产业带,实现农民年人均纯增收500元。

(二)抓好养殖业促增收。20××年全镇水禽产业完成麻鸭出栏108.23万只,白鹅出栏36.34万只,麻鸭保种2万余只(其中保护500只以上的大户5户,共保种5800只);全年生猪出栏4.83万只,存栏3.31万头;肉牛出栏0.2万头,存栏0.24万头.在大区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全年肉羊出栏1.78万只,存栏1.03万只;兔出栏2.47万只,存栏1.99万只,同时在老鹰岩村、黄泥沟村、五里桥村、林桐山村新建成现代畜牧生猪养殖小区各1个,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800元。

(三)抓好生态林业建设促增收。重点抓好退耕还林等生态造林工程建设。20××年以来,全镇共完成退耕还林造林 1万亩,发放现金补助1176.6万元,农民从中增加收入1176.6万元,实现农民年人均纯增收130元;

四)抓好劳务收入促增收。加强农民转产转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重点工程和城镇转移,拓宽农民就业门路。20××年,多次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举办各类农业技术专题培训班5期,受训人数1200多人次;全镇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多人,劳务收入年增加1000万元以上,农民年人均增加收入250元以上。

(五)落实惠农减负政策促增收。20××年,我镇全面落实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贴、农机购置等各类补贴支农政策,通过减负促增收。

(六)抓好秋冬种开发促增收。20××年,我镇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调整秋冬季农业结构,改种市场需求大、生育期短、见效快的蔬菜等农作物及农副产业生产,广开增收门路,千方百计促农增收。全镇秋冬菜生产年均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秋冬菜总产值年达1700万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xx年,我镇的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有如下六个方面:一是随着我镇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业耕作土地存量将会减少,传统种植的发展空间将变缩小;二是农业生产受干旱、洪涝及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制约,影响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农业生产投入还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转换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难度较大;四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粗放型经营现象严重,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增收速度缓慢;五是我镇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工作相对滞后,龙头企业少,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六是农资价格上升不降,农民对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经费投入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类试验、示范工作的开展和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等。

四、今后的工作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好农民增收的工作领导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完善农民增收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二)合理布局,做好规划。在强力推进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预留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空间,对接做好发展特色农业的区域布局规划,以项目实施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带基地建设,使农业特色产业带建设与全镇的区域布局相衔接,加快我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三)完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发展机制,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金融支持、科技支撑、企业和农民投入的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对从事优势农产品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以及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等,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投入,建立重点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奖励资金,通过直补或协调信贷支持或招商引资等,对市场前景好、有优势的特色种养业品种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做大做强我镇特色农业产业。

(四)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环节,着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科技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健全和完善我镇农业、渔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服务和指导,抓好特色农业示范点(片)建设,突出新技术、新品种的集成示范和配套应用,推动我镇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五)调整结构,培植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四个银杏产业带的银杏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林业体制改革,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抓好畜牧养殖业,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六)加强农民培训及转移就业。要不断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量化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任务,多途径地有组织的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不断扩大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空间,积极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篇: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问题。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有一个大体的先后顺序。最早是农业问题,即如何发展农业以保障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问题;之后是农民问题,即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的问题;最终是农村问题,即大规模开展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的问题。从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观察,目前可能正处于由解决农业问题向解决农民问题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上。

资本“下乡” 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下降

农民纯收入可以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的四大来源中,家庭经营收入占的比重目前仍是最大的。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527元,占到49%。但是,这一比重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04年,这一数字还是60%。5年时间,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还是相当可观的。家庭经营收入占比的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加,这符合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量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经营领域,农民通过家庭经营中获得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倾向性问

在2008年全国农村经济收益分配格局中,农民经营所得最终占到可分配净收入的70.6%。这一比重在2003年为74.3%,2000年为77%,新世纪以来基本上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各种留利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5.90%提高到2003年的6.98%和2008年的9.01%;外来投资者分利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1%提高到2003年的1.69%和2008年的1.81%。在一些发达地区,这一下降趋势看得更加清楚。浙江省绍兴市数据显示,农民经营所得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已经由1989年的78%下降到1997年的64.2%,再下降到2003年的51.1%,到2009年,这一比重已经跌落到了47.3%的低水平。资本不足 阻碍农民合作获取经营利润

在农业农村经营领域,农民获得收入的比重下降,主要是因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投入需要增加,而单个农户却缺乏必要的资本,从事经营的领域逐步收窄,大量资本趁机“下乡”,资本获得收入的比重逐步上升。畜牧业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规模养殖所占的比重稳步提高,1996年规模饲养量在全行业的比重还只有6.3%,2006年达到50%,2008年已超过60%。大多数规模养殖的是资本主导企业形式的养殖。真正农户主导的、家庭形式的所谓散养户占的比重逐步降低,农户逐步被迫退出畜牧业经营。统计数据上的表现就是,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出售畜禽产品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的比重却不断下降。

资本逐步占领农业农村经营领域的局面,必须加以改变。要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一定要把农业农村经营领域留给农民,要让农民首先能够在农村通过经营获得收入。即使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它们都明确限制资本进入农村占领农民经营领地。要解决单个农户资本不足和农业经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矛盾,我们也应该学习日本、台湾等地的经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要通过机制创新,让合作社能够支配一定数量的资本,能够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守住农业农村经营领域;要让合作社有能力获取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再通过合作社内部的分配机制,把这部分利润转换为农民的收入。

从数量上来看,近两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很快。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16万家,比2008年年底增长90.8%;实有入社农户约2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32%。但是,合作社发展质量还亟待提高。从目前情况看,合作社还不能很好地帮助农民以合作方式支配资本获取经营利润。当前,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合作层次较低。绝大多数合作社局限在技术信息服务领域,真正能组织农户统一购买农资或销售农产品的为数不多,能开展农产品加工的更是寥寥可数。二是合作机制不顺。合作社内部规范的治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不健全,社员不太愿意参与合作社的管理监督,合作社对社员的民主权力也不太尊重。三是合作积极性不高。农民入社动机不强,退社较为随意。入社后参与活动较少,合作社内部凝聚力不足,一些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小于市场交易量,一些合作社与社员的交易量小于与非社员的交易量。

这三个问题其实是有因果联系的。第一个问题是根本,它是产生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的原因。只要合作社无法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它就无法获得这部分收益,分给社员的也就不多,农户入社得到的利益自然不多。因此,农户入社的积极性不高,且随时可能选择退出。在这种情况下,显然难以建立规范的治理机制,这样的合作社发挥的作用不大,且随时面临解散的危险。由此可见,合作层次决定了合作收益,且直接影响到合作机制的建立及合作积极性的提高。而合作层次不高,主要是因为合作社缺乏足够的资本,没办法进入农产品流通加工领域。

推动合作社发展,要在加强政府服务、培养合作人才等多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但最核心的是要保证合作社能够占有足够的资本。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够作为合格的市场经营主体进入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才能够拥有为社员谋利的手段。为此,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好为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的平台,推动产业合作和信用合作的结合。

交易份额认购成就新一代合作社

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传统合作社同样因为缺乏资本而陷入经营困境。这迫使它们进行制度创新,发展成为新一代合作社(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它们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具体而言,我们在发展合作社时,首先要确定流通和加工的最佳规模,再据此确定所需资金数额,然后把加工规模分解成若干交易份额(deliver share)。社员入社时按规定必须认购交易份额,并同时要求按一定比例出资,通过调整比例,使得社员出资额之和刚好等于合作

社所需资金数额。交易份额规定了社员交售给合作社的产品数量,社员交售产品总数刚好等于合作社流通加工的最佳规模。如果社员当年产出不够,允许其从市场购买予以补齐;如果超出,超过部分由合作社视情况决定是否收购。

通过这一系列制度创新,就可以为我国合作社发展建立起灵活的筹资机制和资金利用机制。合作社在出售交易份额的同时获得了一笔稳定的资金,借此购买固定资产,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业务。有了固定资产后,合作社就可以进入金融体系,获得银行贷款;就可以创办或控股农产品加工企业、铺设销售网络,获取加工销售环节利润。合作社利润按交易份额分配给社员,由于交易份额和社员认购资本额成正比,按交易份额分配也相当于按认购资本额分配。合作社通过参与加工和销售,扩大了社员合作的范围,也提高了社员分红回报率,增强了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社员认购交易额的积极性增加,反过来又保证了合作社的资金来源,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只有为合作社经营提供足够的、可支配的资本,才能够帮助农民利用合作社实现对资本的集体占有和控制,才能够帮助农民占据农业农村经营领域并获取更多的收入。通过努力,目前农民经营所得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的趋势完全能够得以止住。单此一点,农民收入每年就能够增加0.5%。如果再能够把这一比重提高到2000年的水平,农民收入就能每年增加3.5%左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唯一的一个量化指标,就是要保证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换言之,必须保证农民收入每年6%左右的增长速度。通过制度创新,让农民通过合作社实现收入每年增加3.5%,对完成全会规定的目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新一代合作社中,由于社员出资的数量始终从属于交易份额,而交易份额取决于农户生产的规模和与合作社的惠顾额,社员同时作为所有者与使用者的特征没有改变,合作社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因此,引入资本后的新一代合作社仍然是基于农产品生产的合作,是劳动的合作,而资本的合作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它仍然是以自愿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为导向的,而不是以投资者的资本增值为导向的。

第五篇: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的障碍解析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小康社会 农业产业化 合作组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农民增收始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除初期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79年-198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5.18%,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个百分点外,以后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1986年-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3.62%,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5个百分点,98年-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为3.58%,两者差距扩大到了3.3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慢,直接影响了对农业的投入,迟滞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进而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党的十六大从根本上确立了农民增收全局性的战略地位,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十六届三中全会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高度来推进涉及“三农”问题的各项改革。由此可见,扭转农民收入增速下滑,确保农民收入进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快车道,是我们党和政府一直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指出农民收入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文件要求全党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一、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原因

(一)体制的制约

1、农村上层建筑的不合理性成为农民增收的巨大障碍 基层政府冗员多,农民负担重,是中国“三农”问题中的突出问题。基层政府因人设机构,“对口”设机构,加上级政府下派与分流人员,致使近年来干部职数不断膨胀。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县、乡两级政权财供人口达到3000多万人,村级干部需要由村民负担的全国有730万人,实际供养经费6000多亿元,由农民负担的有2000亿左右。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记者见面会上所指出的那样,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因机构臃肿给农民造成的负担占农民实际负担的40%左右。不仅如此,近年来许多基层政府耗费大量资金建设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是加重了农民负担。

2、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农民增收难以逾越的一个坎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国人口已增加到13亿,人均耕地减少到约1.2亩,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确立的0.8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的危险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困在有限的耕地上,导致农民劳动收益率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急需要从农村转移出来。但是,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和歧视性用工制度以及种种不合理的收费,抑制了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愿望,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经济也面临着减员增效的巨大压力,加上本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难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城市本身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与再就业压力增大,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加困难。

(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社会各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向农业经营者所提供的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各种经济和技术服务的总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但是作为农村社区内部向农民提供各类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农民自治性组织――—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明显滞后。不少地方尤其欠发达地区,村干老化、无人干的现象十分普通。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力下降幅度很大,就我市而言,好一点的村级财力只有2万多元,少的村不足1万元,加上转移支付仍不足以支付村、组干补贴。严重挫伤村两委成员及组干的工作积极性,农村基层组织不稳定因素增加,加上缺乏有效协调组织,“一事一议”难以实施,农业基本建设和村里的社会事业无人问津,不少村级组织实质上已经陷入瘫痪。与此相应农村传统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功能丧失贻尽,在传统的合作组织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组织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已经完全背离了初建之宗旨。不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它们中绝大多数已经异化为赢利性企业。不少地方供销社实质上已经分解成个体工商户,它们完全以自身的利益为准绳同农民打交道,逐渐演变为与农民博奕的市场主体,它们的服务宗旨荡然无存,逐利已成为其经营的根本目标。另一大合作组织由社员入股,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农村信用社早已脱变为“官办”金融机构,股份合作制名存实亡。在商业化经营的目标的影响下,同时也因为农户的贷款具有分散、量小、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信用社的支持重点偏移到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甚至干脆转移出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出农村的资金每年有2000亿元左右。其次,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农业产业化通常被称作“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它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为“龙头”,根 据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关系。应当讲在初级农产品的供给处于总量阶段性过剩的形势下,这是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这一经营模式的绩效没有很好的显现出来,反而问题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龙头”企业难寻,欠发达地区尤甚,难以表现出带动效应。二是由于公司与农户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市场信用关系,“订单农业”的履约率低。三是由于农民组织化的程度低,谈判的地位低下,公司在剩余价值的分割上往往占据主动,依旧是资本支配劳动,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三)农民素质偏低,影响了农民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最终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

人力资本理论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教育是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因素。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强农村社会发展的根本。但是现行教育费用制度造成农民受教育机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在的农村教育体制设置,基本上仍然按照小学村办、初级中学乡办、完中县办的原则设立。由于基层政权财力有限,农村教育投资远落后于城市。据调查资料显示,普通小学的教育经费农村人均水平为519.16元,城填的人均水平为841.11元,初中生的教育经费农村人均水平为861.64元,城镇人均水平为1423.85元。义务教育水平差距尚且与此,更不用说农村继续教育了。不少县、乡在“双基”达标过程中负债累累,难以成为农村教育的投入主体,教育经费的不足导致农村各类教育水平难以提高,是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本原因。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问卷调查显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达到54.9%,但文盲、半文盲劳动力仍占8.5%,接受过农业职业 教育的仅占农村总劳力的7.3%,接受过有关资格培训的人数仅占劳动力的5.7%。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谋求就业的机会、取得收入的渠道。现在,随着城市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越来越高,不少原本在城市打工的低素质劳动力不得不重新返回农村,失去了取得工资性收入的机会,导使非农收入减入,农民收入的提高受到直接影响。

农民增收问题,就实质而言是二个方面:一是减负;二是农业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增长。因此要彻底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我们必须减法、加法一起干,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切实做到精简机构与层次减轻农民负担

我国目前政权有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可以说层次太多,而且均对口设置机构,机构与人员膨胀严重。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展了乡镇撤并精简机构工作,到2003年底,五年撤并了7400多个乡镇,乡镇总数由撤并前的46400多个减少到39000多个。现在不少地方也正在进行撤村并村工作。随着农业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不少以农业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乡镇,将逐步失去相应财力保障。因此,新一轮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要有大动作,以适应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可以考虑分几步走直至彻底减少政府层次。第一步,小村并大村,撤乡并镇。从水平层面彻底减少机构与人员。第二步,撤县建市撤销县级政权,把镇级政权改为派出机构,形成“3+1”行政格局。即政府层次分为中央、省、市三级,加上镇一级派出机构,从垂直层面减少机构与人员。同时重新界定和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划分好各级政府事权,并给予相配套的财权。从现行政权运行的机制来看,县、乡两级政权职能主要是贯彻和执行中央和上级 政府的方针政策,实质上是执行机构,执行机构重置只会增加行政成本,导致效率低下。农业税的停征将使不少县、乡(镇)政府的行政事务大为减少,人员将更加富余。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3+1”的行政体制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而且这样变革对发展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最终打破超稳定的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

现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的发挥主要是依靠乡、镇党委领导下的党、政、经基层政权的组织体系,一个以农民为主,为农民服务的农村社区合作组织一直就没有建立起来,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必须对传统合作组织进行改造,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制度变迁探寻农户以最低成本,最快捷方式,顺利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积极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一种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它的核心是把传统农业中相互分离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连接起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农户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可以有效避免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同时也可以顺利实现农产品与市场对接,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因此,各级政府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创业扶持与服务,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同时也要加 强引导与监督帮助农民与之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三)努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加非农经营收入

目前,农村中有5亿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亿多。2002年底与1996年相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中,非农经营收入比重已从29.26%提升到51.7%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大的亮点,而支撑农民非农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外出务工。因此,如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绿色”通道,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移动是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用。在二00四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中央为破除农民工进城的体制性障碍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这无疑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进城务工的热忱。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双增的态势不可避免。城镇就业压力的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构成障碍。目前,进城务工的1亿多农民中,农民身份并没有变化,大多数人不能也不愿意摆脱原先赖以生存的土地,使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处于不稳定的就业状态,难以完成形式和本质都兼备的就业领域转移。因此必须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定农民退出农村的决心。积极推动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落实一号文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各项措施,增强转移劳动力资本积累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有效的转移。

(四)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的竞争力

目前农民素质的偏低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的关键性因素,农民收入低又进一步影响到农民家庭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消费。使他们的新生代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农村教育体制变革势在必行。首先,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实行资源重组,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其次,改革农村教育费用制度,严格实行义务教育一费制,同时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由县、乡(镇)政府向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转换。以彻底改变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比例与费用比例的巨大反差;第三,加强农民继续教育和科技培训力量。利用农村教育制度改革的整合资源,创办农民培训学校或农民夜校,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和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

参考文献:

《十六大报告》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 二OO四年“中央一号文件” “人民网”的有关数据资料

安庆市委党校讲师

钱晓春

2004年11月

下载农民增收是农机化工作的着力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增收是农机化工作的着力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增收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农民增收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陈锡文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3年会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使我国过去五年的GDP年均增长了7.7%,其主要的动因是在于......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市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xx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7月)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省相关决策部署,适时召开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制定出......

    农民增收年工作情况汇报

    为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农民增收年”工作,市委、市政府从今年2月中旬至10中旬,利用八个月时间,在全市普遍开展了“抓千户、促增收”活动,现将工作情况做以简要汇报。一、主要做法(......

    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

    带动农民增收(范文模版)

    围绕“三大要素” 把握“三个环节”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努力提高群众自身发展能力,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浅谈农民增收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农民增收问题 作者:李 霞 高生荣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10期 摘要:本文对农民收入问题概况及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作出分析并提出建议。关键词:......

    农民增收先进材料

    多措并举抓发展 凝心聚力抓增收 ——xxx乡抓农民增收工作侧记 xxx乡地处xxx西南部,全乡总面积,辖7个村36个村民小组,1788户,6447人。全乡总面积9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56亩,3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