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粮食生产现状,农产品销售
我国粮食生产现状:特别是近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近10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016亿公斤,人均占有量380公斤,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迈上了新台阶,粮食进入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食物供给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9亿亩,产量突破5000亿公斤,其中谷物超过4500亿公斤。“九五”期间,粮食产量基本保持在5000亿公斤水平。1998年以后,由于连年丰收,库存逐年增加,市场粮价下跌,加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降至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2.16亿亩;粮食产量由1998年5123亿公斤降至4307亿公斤,减产816亿公斤,主要是稻谷、小麦和玉米等谷物减产。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保护耕地、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粮食、减免税收、建立直接补贴制度、加大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5.86亿亩,比2003年增加0.96亿亩;产量达到5016亿公斤,比2003年增产709亿公斤。其中,谷物面积12.9亿亩,增加1.36亿亩;产量4563亿公斤,增产820亿公斤。
对策:1.提高种粮积极性: 粮价如何,种粮成本怎样,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些年来,尽管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向农民发放种粮补贴和农机具补贴,还执行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政策,但种粮比较效益下滑,种粮不赚钱的现象依旧比较普遍,成为种粮农民的一块心病。他说,目前,我们面临着种粮不如种树、不如种菜、不如种草,更不如“种”楼房,这就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比较大。因而,今后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要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包括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粮种直补、农机具直补等,这方面的补贴力度加大,直接受益的是粮食主产区的农民。“一方面通过鼓励农民多种粮和粮食市场价格的提高而提高农民收益,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直接补贴,可以降低种粮成本,这也是稳定收益的一个来源。2.落实好两个“最严格”即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1.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验证了马尔萨斯(malthus)理论中关于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和人类福利有负面冲击的论断。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
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由此观之,我国人地矛盾非常突出,这给我国粮食安全增长带来极大困难。保持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经济,确保粮食安全,寻找一条经济、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道路,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需要构成危害,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发展(WCED),我们未来共同的追求,因此,必须树立生态经济观和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把发展经济、建设环境和节约培植资源结合起来。在战略目标上应该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三补一减”政策,适当提高粮价,控制农资化肥涨价,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以富裕农民为基础,建立多层次的土地产权流转机制,促进农民与土地的结合,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科学技术渗透,增加生产要素的投
入,保护耕地,建设好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粮增产、钱增收,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投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按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在生态破坏的地区是没有财富可言,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应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大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和退耕还林还草,兴修水利,防治水土流失,复垦撂荒地等措施,改善目前农业穷山恶水的面貌,改善生产条件,从而建立我国粮食安全的环境条件。
(二)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水是生物的生命线,有水才有粮。我国粮食增长缓慢,生态环境恶化,很重要的原因是水资源短缺和利用不合理,因此,对缺水问题,要从战略的高度采取治本措施,不能仅仅从微观上去研究,不能修修补补、小打小闹,要在搞好“南水北调”的同时,加速“大西线”垮地区调水工程(即引黄调水工程)的规划与实施,才能彻底解决我国大西北的缺水问题。同时,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63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因此特别重视山区生态建设,要搞好山区林草植被的恢复,建设好“绿色水库”,推行渗透、滴灌等节水农业,提高水价,清洁生产,建立节水法规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措施,这是保持我国粮食持续发展的首要举措。
(三)加强重点商品粮基地建设长江流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是我国粮食主生产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垮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沿海三个经济地带,流域内水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国家应在现已建成立441基地县、43个农场的基础上,扩大国家级和省级商品粮基地体系,安排充足粮食生产专项基金和农田水利建设基金,改造中、低产田(土),恢复水毁农田和撂荒地,利用南方优越气候条件,对冬板田、冬坑田(土)种植冬小麦、玉米和马铃薯;推行三熟制带状耕作,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从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增长。
(四)加强干群生态经济教育,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农业。发达国家农业贡献率70%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因此必须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完善教育、科研、推广和管理体系,决不能只重视教育
2.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条件:1.农产品的需求大,要求高。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农产品消费需求及档次不断提升。超市通过发展“农超对接”,指导农产品基地的生产,不仅能够满足与扩大国内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有利于更多的农产品走出国门、开拓世界市场。条件二:连锁超市行业发展快,规模大。随着门店数量和销售规模的快速增加,连锁超市在我国零售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网络布局逐步完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货源和价格竞争优势不断增强,不仅是日用消费品的主要提供者,而且成为鲜活农产品流通的重要主体。条件三:农业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增加。截至2009年3月底,全国依法登记并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3.9万个,登记成员1200多万。条件四:超市和农民开展农超对接积极性明显提高。发展农超对接对于超市及农民来说,都是互惠互利的。发展农超对接有利于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降低物流成本等优势。发展农超对接弊大于利。好处:首先,农户和超市签订购销合同,解除了农户为农产品找销路的忧虑,也降低了这方面的成本,减少了销售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对农民安心搞好农产品生产、保障增收,有积极意义。其次,超市直接以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骨干农户为货源采购地,也同样降低了采购成本和采购风险,对提高超市的效益,也有明显的好处。第三,超市本着对消费者负责、对本企业声誉负责的态度,会要求农户提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而农户为了保全这条营销通道,会最大程度生产、供应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对保障城市居民的健康权益、提升整个社会的诚信理念、道德风尚,有积极作用。
优点一:有利于建立农民与零售商之间稳定的购销关系,促进农产品销售。发展农超对接既能够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产销信息不衔接问题,使农民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专心致力于农产品生产;又使超市获得了数量稳定、质量可靠、卫生安全的农产品货源,促进了农产品销售。优点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超对接模式,解决了农产品销售渠道难的问题,农民就可以花更多心思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上。农民的积极极性高了,那么农民的收入自然而然跟着增加了。优点三: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我国农产品交易时间长、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发展“农超对接”,能够有效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让利于农民和消费者。同时,还能够促进社会物流的形成与发展。优点四:有利于对农产品进行全程监督,提高产品的质量。超市直接参与了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是农超对接与农产品传统流通模式的最大区别。超市按照食品卫生和质量安全标准提出要求,农民按照超市要求进行生产,超市和专业合作社给予技术指导,并提供统一的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确保了农产品质量。优点五:有利于树立农产品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前农产品的生产受种子、技术、自然得原因影响,农产品的质量、规格参差不齐,很难形成品牌发展。发展家超对接,由超市提供种子、技术指导,有利于改善农产品的种植条件,实行全程监督,确保农产品的质量,有利于农产品的品牌的形成及树立。优点六:有利于降低农产品进超市的费用,形成共赢的农产品零供关系。农产品入超市费用高,是一个老大难题。发展农超对接,使双方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不仅减少了农产品进超市的收费,而且改善了零供双方的利益关系,形成了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3.农业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独立或相对独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家庭经营的特点:是一种弹性很大的经营方式,可以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农业家庭经营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占据主要地位是农业中微观组织的最重要特点。
第二篇:农产品加工现状
3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前景农产品加工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
大。一是人们对食品的多样化要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了可靠的基础。三是发展生态和绿色农业要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四是生物工程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五是精深加工后农产品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关系国计民生及关联农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具有广阔的展前景。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面实现小康生活的首要任务;同时,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扩大内需,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而提高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西部地区农业可食资源丰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较快地提高西部地区的造血功能,为西部大开发做出贡献。此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繁荣城乡市场、拉动内需、带动小城镇建设、扩大外贸出口、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均予以高度重视,对农业产后的科技投入比例不断增加,产后科技投入比例达60%以上;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应用与设备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标准及控制体系日趋完善,资源利用率超过90%;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是我国全面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切人点.它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解决好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才能实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跨跃式发展”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近年来,我国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小麦、稻谷、棉花、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前我国粮食总产近5亿I.肉类总产6 000多万t,奶类总产1 oOo多t水果6 ooo多I,蔬菜4亿多t,均居世界前列。大量的农产品为近13亿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生 活保障。但是,200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o.3~0.4):1,而发达国家为(2.2~3.7);1(美国3.7:1,日本2.2:1);我国深加工用粮不到总产
量的8%,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我国工业食品约占饮食消费25%左右,而发达国家在90%以上;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90%以上的蔬菜都是经过商品化加工处理后进人流通领域,而我国仅为30%左右;德国的苹果加工量占总产量的75.2%.而我国仅为8%;美国、巴西的柑桔加工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而我国不到10%。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我国不及l/3。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的严重滞后。
第三篇: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粮食安全情况调查
——以于都县罗坳镇三门村为例
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作者:徐书林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公事管120
1指导老师:潘丽君
二0一四年二月
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江西农业大学大学 南昌商学院学院 公事管1201班 徐书林
调查时间:2014年1月22日
调查地点: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三门村
调查对象:所在村庄
调查方法:询问村民及实地走访调查
第一篇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可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等同而视。今年寒假,响应学校的号召,我利用今年寒假时间参加了学校的关于农村粮食安全情况调查活动,对所在村庄的粮食安全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我所在村庄耕地约2000亩,人口2500户,属于小型村庄,主要耕种水稻与花生。水稻一年两季,分别为春秋两季。春季一般每年的三四月份开始播种(即清明节前后),当年的七八月份就可以收获夏季粮食。秋季一般在每年的八月份开始播种,十月中旬到下旬左右就可以收获。花生也是一年两季,同样分为春夏季,春季一般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开始播种,每年的八月份就可以收获。这一季的花生农民大多数是用来榨花生油的。秋季每年的九月份开始播种,十一月份收获,秋季花生一般是农民为了第二年留种子,才稍微种一点。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每年水稻产量每户有1000KG,花生产量有200KG。几十年来,本村耕地经历了“由衰到盛再到衰”的阶段,10年前,由于耕作技术制约,尽管耕地面积广阔,但没有高效化肥及现代化的耕作机械的帮助,收成不是太好,农民将收获的希望寄托在天气的风调雨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科技实力都有了显著提高,10年后机械化耕作普及到我所在的村庄,收割机、犁地机„„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雨后春笋般投入了使用,农忙时节不再有全家动员的忙碌场面,也不再有数日的辛苦劳动,然而粮食产量却有了极大改善,由10年前的亩产量300斤到了现在的900斤,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篇 粮食生产存在的安全的问题、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地表水局部污染比较明显,属于有机污
染类型,空气污染继续加重,尘类颗粒物是本地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农业设施相对落后。仍然有些人采用手拉肩扛的运输方式,使用镰、辘轳等古老的生产方式进行作业,与其他农业大省比远远落后,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3、耕地面积占用。随着城镇化脚步加快,城镇面积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耕地成为建筑,耕地变为住房,面积逐渐减少。
4、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涝灾害一直是困扰南方的一大问题,本村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
5、农技队伍不够健全。基层农技人员年龄普遍老化,知识退化,工作趋行政化。农技队伍线断、网破、人散现象突出。
6、种粮主体老龄化。新农民越来越少,接班越来越难。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缺乏,年轻人都基本外出打工。目前种粮大户平均年龄50岁以上,小学及文盲占三分之二以上,总体素质不高,且后继乏人。
第三篇 个人确保粮食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安全工作的领导。粮食安全事关稳定大局,确保粮食安全,既是经济工作,更是政治任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工作,牢固树立粮食安全风险意识,进一步落实粮食工作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制,承担起本地区保护耕地、发展粮食生产、搞好总量平衡、落实地方储备、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秩序的责任。要根据当前粮食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考核重点,完善考核办法,真正使粮食安全责任制成为推动粮食工作的有效抓手。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切实做到领导重视,政策到位,考核严格,齐抓共管,整体推进。
(二)进一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围绕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能力,搞好规划并落实措施。
一是要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死守耕地红线。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积极实施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建立完善耕地补偿机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强耕地产出能力。
二是要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保证粮食生产功能的发挥。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投入及设施维护管理,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倾向的有效监管,保证良田种粮。
三是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技服务配套网络,为农民提供全面、专业、便捷的农业公共服务。四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五是要加强农业主体培育。鼓励和引导企业向粮食生产领域和加工领域延伸,积极发展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粮食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加快土地流转,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激励引导年青人特别是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
(三)进一步提升粮食调控保障能力。
一是要加强仓储能力建设。要继续扩大成品粮储备规模,充分发挥储备粮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稳定器”的作用。要加快现有粮食仓库的整合和升级改造,从信息化、绿色储粮、完善功能的角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仓储设施改造建设工作。
二是要提升仓储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储备粮管理的各项政策规定,深入开展仓储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做到储备粮规模、仓储、费用三落实。要加强对粮储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充实技术人才,改善队伍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
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藏粮于民”。
(四)进一步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一是要完善粮食供应应急预案。
二是要加快粮食市场建设。做到合理布局市场网络,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档次,强化配送功能。要谋划启动嵊新二地共建粮食市场,加快市区粮食市场新建项目建设进度,提高批发市场辐射功能。
三是要切实提升粮食应急加工能力。
四是要加强产销协作。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粮食的理念,鼓励企业和种粮大户到省外直接承包(租赁)土地,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开展订单生产和收购。
(五)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要整合部门力量,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规范粮食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引导粮食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农业、粮食、物价、工商、质监、食监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对粮食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行为,着力营造公平、规范的粮食市场秩序。
二是要加强索证索票,实行源头追溯。
第四篇 惠农政策
一: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直补
2007年粮食直补每亩9.46元,农资综合直补每亩23.14元,两项合计每亩32.6元。农民通过乡农村信用社采取存折形式直接兑付补贴资金。工作中以村为单位,对补贴标准,核定到户的补贴面积和补贴额等主要政策和内容张榜公布,取得广大农民的认可。
二:农机补贴
标准是对购机进行30%补贴,持村委会证明信,身份证,乡镇政府证明信报名,确定补贴对象后方可购机发放,还要对机手培训。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渠道及标准:中央及地方财政(省、市、县)分别扶持参与者每人20元,共40元,参加者个人筹资10元,每人每年筹资总额为50元,合作医疗覆盖率75%以上。
3、正常分娩补助100元
4、农村五保户、贫困家庭成员缴费部分由民政部门利用医疗救助资金并按规定程序资助参加合作医疗。
五、教育工作涉及“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
1、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现在六周以上适龄儿童全部上学。每学年只交教科书费、作业本费,中学学生报名考试费,寄宿学生交住宿费,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2、学龄前儿童基本上全部入园。
六、民政局对弱势群体救济工作。
1、农村低保:人均补贴标准25元/月。
2、通过个人申请,村委会评议,公示,上级审批。
3、对五保户、低保户纳入新型合作医疗,使弱势群体的治病难得到解决。
第五篇 农民对惠农政策的感想及个人感受
农民对于国家的惠农政策非常的高兴,因为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在国家的政策中得到了一定的补贴。对此我个人觉得对于国家的补贴要花到实处,同时要善于学习科学知识,科学种田,要学会珍惜粮食。
第四篇: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XX大学 XX学院 XX班 XXX
调查时间:2009年7月22日
调查地点:XXXXXX
调查对象:所在村庄
调查方法:询问村民及实地调查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可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等同而视。今年暑假,我利用课外时间参加了学校的暑假实践调查活动,对所在村庄的粮食生产现状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我所在村庄耕地约2000亩,人口2500户,属于中小型村庄,主要耕种玉米与小麦。几十年来,本村耕地经历了“由衰到盛再到衰”的阶段,50年前,由于耕作技术制约,尽管耕地面积广阔,但没有高效化肥及现代化的耕作机械的帮助,收成不是太好,农民将收获的希望寄托在天气的风调雨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科技实力都有了显著提高,10年后机械化耕作普及到我所在的村庄,收割机、犁地机、播种机„„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雨后春笋般投入了使用,农忙时节不再有全家动员的忙碌场面,也不再有数日的辛苦劳动,然而粮食产量却有了极大改善,由50年前的亩产量300斤到了现在的900斤,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变化离不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开明政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高科技技术应用推广到农业生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来抓。6年来,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和“四补贴”资金逐年增加,今年良种补贴等“四补贴”资金由2003年的3亿元增加到1230亿元,尤其是中央财政3月初就提前预拨了“四补贴”资金1116亿元。水利部加大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和抗旱水源调度力度。中国气象局认真做好春季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各地也纷纷出台扶持粮食生产的配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报道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增加,面积减少,比重下降。全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00万吨(1984年40731万吨)、45000万吨(1993年45649万吨)和50000万吨(1996年50454万吨)三大台阶。粮食播种面积,1980年为117234千公顷(17.59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1,1990年为113466千公顷(17.02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5,10年间面积减少3768千公顷(5600多万亩),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2000年为108463千公
顷(16.27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3,10年间面积又减少5000千公顷(7500万亩),比重下降7.2个百分点。
然而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方面没能够被足够重视,当前面临许多困难,产生了许多问题。、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地表水局部污染比较明显,属于有机污染类型,空气污染继续加重,尘类颗粒物是本地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农业设施相对落后。有些偏远山区仍然采用手拉肩扛的运输方式,使用镰、辘轳等古老的生产方式进行作业,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比远远落后,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3、耕地面积占用。随着城市化脚步加快,城市面积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成为市区,耕地变为城市,面积逐渐减少。
4、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涝灾害一直是困扰南方的一大问题,今年东北的特大旱灾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其他诸如冰雹、沙尘,寒流等,都使农业生产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
我国的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要使这个问题获得全面、持久的解决,就需要整个国家的人民做出共同努力。
1、控制人口的增长。能控制人口,又能提高粮食产量,粮食供应就会得到保障,人民的营养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2、依靠科学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开展新的绿色革命,提高农业生产率;重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及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为了不断增产粮食,保证人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一方面要为农业生产开拓新路,大力开展生物科学的研究,利用遗传工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产量;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3、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中国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耕地面积还在不断缩小。因此,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就必须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
4、尽量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把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同支持和援助贫困国家、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确保国家和家庭粮食安全置于国家发展政策的首要地位,使社会的所有部门、各行各业都能保护和促进农业增产。
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的提高,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温家宝总理在河南考察农业生产时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可见一个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还会面临更多困难与挑战,新的时期,我们将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第五篇: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本人是一个地道的农民,除了在部队服役三年,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这次学习的过程中,从我所在村庄的粮食生产现状调查,再联系到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形成了以下的工作报告。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可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等同而视,我自己也有5亩责任田,每年都还会做做农活。我所在村庄是丰城市张巷镇邹坊村委会,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耕地约2000亩,人口1500户,属于中小型村庄,是属于赣抚平原地带,主要耕种水稻。几十年来,本村耕地经历了“由衰到盛再到衰”的阶段,50年前,由于耕作技术制约,尽管耕地面积广阔,但没有高效化肥及现代化的耕作机械的帮助,收成不是太好,农民将收获的希望寄托在天气的风调雨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科技实力都有了显著提高,10年后机械化耕作普及到我所在的村庄,收割机、犁地机、播种机„„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雨后春笋般投入了使用,农忙时节不再有全家动员的忙碌场面,也不再有数日的辛苦劳动,然而粮食产量却有了极大改善,由50年前的亩产量300斤到了现在的1000斤,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变化离不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开明政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把稳定发展粮食
生产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高科技技术应用推广到农业生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来抓。6年来,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和“四补贴”资金逐年增加,今年良种补贴等“四补贴”资金由2003年的3亿元增加到1230亿元,尤其是中央财政3月初就提前预拨了“四补贴”资金1116亿元。水利部加大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和抗旱水源调度力度。中国气象局认真做好春季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各地也纷纷出台扶持粮食生产的配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报道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增加,面积减少,比重下降。全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00万吨(1984年40731万吨)、45000万吨(1993年45649万吨)和50000万吨(1996年50454万吨)三大台阶。粮食播种面积,1980年为117234千公顷(17.59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1,1990年为113466千公顷(17.02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5,10年间面积减少3768千公顷(5600多万亩),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2000年为108463千公顷(16.27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3,10年间面积又减少5000千公顷(7500万亩),比重下降7.2个百分点。
然而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方面没能够被足够重视,当前面临许多困难,产生了许多问题。、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地表水局部污染比较明显,属于有机污染类型,空气污染继续加重,尘类颗粒物是本地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农业设施相对落后。有些偏远山区仍然采用手拉肩扛的运输
方式,使用镰、辘轳等古老的生产方式进行作业,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比远远落后,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耕地面积占用。随着城市化脚步加快,城市面积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成为市区,耕地变为城市,面积逐渐减少。
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涝灾害一直是困扰南方的一大问题,今年东北的特大旱灾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其他诸如冰雹、沙尘,寒流等,都使农业生产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
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要使这个问题获得全面、持久的解决,就需要整个国家的人民做出共同努力。
控制人口的增长。能控制人口,又能提高粮食产量,粮食供应就会得到保障,人民的营养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依靠科学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开展新的绿色革命,提高农业生产率;重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及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为了不断增产粮食,保证人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一方面要为农业生产开拓新路,大力开展生物科学的研究,利用遗传工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产量;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中国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耕地面积还在不断缩小。因此,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就必须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
积产量。
尽量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把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同支持和援助贫困国家、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确保国家和家庭粮食安全置于国家发展政策的首要地位,使社会的所有部门、各行各业都能保护和促进农业增产。
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的提高,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温家宝总理在河南考察农业生产时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可见一个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还会面临更多困难与挑战,新的时期,我们国家将针对粮食生产的现状进行改进,以达到粮食稳产增收的目的,切实保障粮食的安全,保障粮食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