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产品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不仅面临机遇,也遭遇巨大挑战。本文从我国近年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历史数据出发,研究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
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从农产品贸易总额上看,加入WTO前,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都处于徘徊状态年贸易总额为249亿美元,到1999年降为216亿美元, 2001年缓慢回升至279亿美元。2002年开始,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出现了显著增长的态势,到201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达1208亿美元,2011年前8个月的农产品贸易额已达965.5亿美元。2001年底至2010年底9年间农产品贸易总额增长了三倍多,年均增速达17.7%。2011年前8个月农产品出口38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7%;进口584.4亿美元,同比增长30.1%。不过,农产品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由1997年的7.65%下降到2007年的3.56%,2009年有所回升,为
4.14%。其中,农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下降趋势较明显,由1997年的8.17%下降到2010年的3.26%;进口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5.93%下降到2006年的4.04%,2010年又回升至5.19%(见图1)。可见,农产品进口占我国总进口的比重变化不大。
图1 1997 ~201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及占全国进出口的比重(单位:亿美元;%)
注:2011年数据为前8个月的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1997年至2009年的数据来自《农村经济绿皮书》(2001 ~2010);
2010年和2011年数据来自《海关统计月刊》2010年第12期和2011年第8期.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在中国贸易额中所占比重急剧下降。
从1980年的28.5%下降到2004年的4.5%,2008年更下降到3.9%。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加速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中国选择的发展模式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土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努力将中国打造成为世界工厂。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中国贸易政策的重心必然转移到工业产品上。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必须服从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和贸易政策,服务于大局,以保证中国工业品的出口。根据与世界贸易组织达成的协议,中国在加入WTO减让表中所包含的977种农产品的平均关税2004年已降低到15%,而世界农产品的关税平均水平为62%。如果按照中国农产品实际进口的情况加权平均,则中国的实际农产品进口关税水平仅为7.7%。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贸易产品与世界各国贸易进行博弈的必然结果,在这个博弈进程中,中国的农民和农业为中国贸易的大政方针的顺利实施作出了牺牲。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严重
近年来,我国农产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增长迅速,但二者增长速度不一致,这导致我国在农产品贸易中的逆差。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改变了长达20年中国农产品外贸顺差的格局。此后4年一直是贸易逆差,2008年逆差高达181.1亿美元,2010年逆差更升至230.4亿美元。中国农产品已经进入逆差时代。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容易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占较大比重的产品是水、海产品及其制品和食用蔬菜、水果、坚果及其制品。这几种农产品均是容易受到国外技术性检测的产品。一旦这些产品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不但会对我国农产品总体出口产生重大打击,而且会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声誉,甚至会对我国整体出口商品的声誉造成不利影响。
(四)政策和体制障碍
与发达国家在农业补贴和税费政策的方面的政策相比,我国给予农民的支持较少。如在农产品出口补贴方面,2000年欧盟(欧盟15国为一个成员)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超过20亿美元,这一补贴额占到世界出口补贴总额的85%以上。而我国则较少。
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体制性障碍也十分突出。地区封锁和地区垄断现象严重;垄断定价和垄断性收费长期存在于交通领域;我国的垄断性货运航空运费也比其他国家高出很多,高昂的运输成本对花卉等鲜活产品的出口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在粮食生产和销售方面,我国各生产区目前仍在实行的计很强的划性流通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粮食国际竞争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一)加快对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农产品生产的投资力度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及覆盖率对加强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及对农产品质量要求增高;各国对进口农产品实行的各种检验检疫政策也越加严格。然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研水平及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等都离不开更大程度上对农业的投资。
(二)加强农业吸收对外直接投资(FDI)
一方面,引进 FDI 对农业具有生产率增长、技术外溢、资本形成、制度变迁等多重效应。要进一步改善农业投资环境,确保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与外商对接的企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外资投向与布局;加快农村专业知识的普及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对农产品产生“出口诱发效应”,即扩大国外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同时通过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东道国对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壁垒,从而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和竞争力的提高。
(三)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与美国、巴西等农产品出口强国相比,我国在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规模、出口的产业集中度、产业集群等方面与这些国家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和竞争力提高的瓶颈。为此,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和优良农产品,依据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构筑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结构;扶植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强农业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使科技进步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中的贡献率有明显提高,龙头企业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政府要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企业间建立学习交流机制,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产业环境;政府加强制度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和政策支持。
(四)在 WTO《农业协定》的框架内加强对农业补贴
农业补贴是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最直接的途径。农产品出口补贴能降低农产品出口价格,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WTO 农业补贴政策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规范“绿箱”、削减“黄箱”、取消“蓝箱”。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农业的高额补贴相比,我国对于农业的补贴在加入 WTO后的近几年才真正起步,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还不够系统和完善,补贴力度小,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增强。为争取公平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地位和环境,确保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经验,在 WTO 农业补贴政策的允许范围内,将农业补贴政策目标长远化,补贴结构合理化,强化财政补贴管理。
(五)积极扩大农产品出口
加快扩大农产品出口是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在发展中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农业和农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竞争力较弱,通过扩大出口可以更好地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出口农产品,从而巩固农业的发展基础,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水平。扩大农产品出口就要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产品出口品种、增强品牌意识、拓宽出口渠道;大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和进口替代作用的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
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出口农产品的行业组织建设,推动企业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行业协会,规范农产品出口秩序,积极应对农产品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陈小红:《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国际商贸,2012(1)。
[2]张晓山:《“入世”十年:中国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习与探索,2012(1)。
[3]李二敏:《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研究》,经济纵横,2011(11)。
[4]解小平:《论我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国际商贸,2011(11)。
[5]张阿娟:《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改变及影响》,国际商贸,2011(12)。
[6]杨艳红、熊旭东:《加入WTO十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国际比较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1(12)。
第二篇:河南农产品对外贸易分析
河南农产品对外贸易分析
农产品贸易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个国家非常重视,采取了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农业的竞争性。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主要农作物的播
种面积及产量在全国占具重要的地位,其中,小麦、芝麻、红麻、大蒜产量居全国首位,河南省食品工业是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农副产品加工在国内已具有规模优势,一些传统农副产品因其独特的品质,在国内市场上享有盛誉。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出口小省,出口潜力很大,提高河南省优势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对河南省的经济推动意义重大.一、我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一)取得的成效:
1.农产品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在我省开放带动战略的指引下,近年来我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2002年、2003年我省农产品对外贸易额分别为4.85亿美元、7.10亿美元,同比增长18.98 %、46.24 %;其中农产品出口分别为2.31亿美元、3.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34%、38.66%;农产品进口分别为2.54亿美元、3.89亿美元,同比增长25.75%、53.13 %。
2.农产品贸易市场呈多元化趋势。我省农产品国际贸易在巩固原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拓了东欧、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新兴市场贸易增长强劲,与传统市场齐头并进,改变了我省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亚洲市场一枝独秀的状况,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欣欣向荣局面。1999年,我省向亚洲、非洲、欧洲、拉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的贸易额分别为11797万美元、849万美元、5621万美元、461万美元、3760万美元、2177万美元,到2003年,与各洲贸易额已分别达到23571万美元、1052万美元、6448万美元、16242万美元、17069万美元、6605万美元,分别增长了99.81%、23.91%、14.71%、3423.21%、353.96%、203.40%,各洲贸易额趋向均衡化发展。
3.农产品出口结构明显改善。目前我省农产品出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初级农产品比重降低,加工农产品比重上升,熟肉制品、脱水蔬菜、调味食品等一大批高附加值、高创汇农产品纷纷打入国际市场,远销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以出口量最大、增长较快的生猪及制品出口为例,从2000至2003年,生猪出口仅增长了0.3%,而猪肉等制品出口则增长了2.23倍。同时,我省出口的农产品不仅有传统的生猪、粮油、大蒜、茶叶、中药材、手编工艺等,又新增了磨粉小麦、食用菌、麻类、花卉、山野菜等。特别是2002年11月22日我省5000吨优质小麦顺利出口到印度尼西亚,结束了我国没有磨粉小麦出口的历史,为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
4.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03年,面对全球贸易性技术壁垒频频高筑以及周边国家发生禽流感的严峻形势,全国对日出口鸡肉仅剩4家企业,我省就占了2家,分别是“大用”公司和“永达”公司。韩国从我国进口的鸭肉,80%以上来自信阳的华英集团,且每吨高出内销价格5000元。来自日本、韩国的众多客商常常驻守企业等待发货。小麦出口达130万吨,创汇1.5亿美元,首次进入国际期货市场,树立了河南小麦的良好形象。在香港实行“7+13”药物残留控制的严峻形势下,供港澳地区的20余万头活畜全部合格,受到了质检总局和商务部的表扬。漯河2003年出口5万吨冻猪肉和3千吨肉制品,其中冻猪肉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5%,在国际上打响了“漯河制造”的品牌。2003年信阳市淡水产品出口占全国的20%,深受韩国、日本客商的青睐。
5.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随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统一和逐步融合,我省加快了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步伐,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自身的生产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打破小而全的农产品生产模式,加大了对优势农产品生产的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富有河南特色的农产品国际品牌,使得我省出口能力逐年增强。以我省竞争优势较强的大宗农产品生猪及制品、蜂产品、大蒜、苹果汁出口为例:2000年,其出口金额分别为4390万美元、653万美元、639万美元、692万美元,到2003年,其出口金额已分别达到8828万美元、1189万美元、2526万美元、2450万美元,三年间,分别增长了101.09%、82.08%、295.31%、254.05%。与此同时,进一步压缩了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农产品的生产比重,增加了进口数量,主要表现在对大豆的生产和进口上。2000年到2003年,我省大豆种植面积由56.47万公顷下降到50.34万公顷,减少了10.86%,大豆进口却从4109万美元增加到23872万美元,增长了480.97%,占同期进口增加额24510万美元的80.63%,是我省近年来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省农业通过快速融入国际市场,调整了生产结构,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益。
6.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结合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优势,我省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出口基地,这些基地正逐步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全省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根据2004年2月我厅在全省进行的创汇农业情况调查:截止2003年底,我省农产品出口基地已达181个,基地出口额(含通过沿海企业出口)达到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相当于同种口径我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7%。同时,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逐步形成了以鹤壁、信阳为重点的禽肉,漯河、周口、许昌为重点的肉类,郑州为中心的食品加工,驻马店、周口为重点的芝麻,三门峡为重点的苹果汁,郑州、开封为中心的大蒜,南阳、商丘为重点的辣椒,信阳为重点的淡水水产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出口区域,这些农产品出口区域优势的形成为我省农业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7.一批实力较强的农业出口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我省出口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不少企业与周边群众联合,建设自己的种植、养殖基地,调整出口结构,健全自控体系,采用“公司+基地”、“公司+协会+农户”等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增强了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历经了一次次风雨洗礼后,我省农业出口企业管理日臻完善,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崛起了“世界肉王”——双汇、“世界鸭王”——华英等一大批以“农”字打头的产、工、贸企业集团。2003年,日本农林渔产省官员在考核我省华英、大用、永达对日禽肉熟制品注册时,高度评价了这些企业的基地、软硬件建设和质量安全水平,对河南有这样的企业感到非常惊讶,表示将全部推荐为对日注册企业。在检查情况通报中,我省未被通报一个问题,3家熟肉加工企业顺利通过对日注册,在全国排前三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出口规模小是全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突出问题。2009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仅为全国的1.3%,占全省外贸出口的6.9%,同比2005年下降1.2个百分点,与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其主要原因如下:
1.出口基地发展滞后。目前,全省出口农产品原料仍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小规模、小生产、大群体”的格局,未能形成大规模的标准化种养殖、加工体系,难以保持农产品出口质量稳定性;同时,种植、养殖、生产和深加工方式不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甚至部分传统产品出口逐年萎缩。2009年全省加工产品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比重比2005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
2.农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落后。2009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低于100万美元的企业占72%。同时,生产企业的产品保鲜、运输手段和技术相对滞后,储藏、冷冻冷藏设施陈旧,平堆冷库约占90%,立体货架冷库不到10%,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标准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出口产品很难实现季产年销或反季节销售,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附加值;
3.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出口意识不强,国际贸易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多数企业缺乏对进口国农产品技术标准的了解,难以有效突破技术、绿色等贸易壁垒;遇到涉外贸易纠纷往往回避,行业商协会还不能有效帮助企业开展应诉;
4.质量标准检测体系落后。部分企业在基地建设、产品生产等环节没有标准或标准落后,一些出口原料基地不能满足出口需求,大部分企业自控检测能力低,特别是初级农产品加工企业不能开展有效检测。不规范使用农药、兽药情况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2008年河南省有11批次产品被国外检出不合格,其中因药物残留和重金属超标引起的有8批次。2.出口创汇龙头企业较少。2003年,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组织,山东有12098家,而我省只有4620家,国家级重点企业,山东省31家,我省只有14家,2004年新增9家,总数也只有23家,出口创汇过千万美元的企业,山东有150家,我省仅有21家。
3.对外注册企业数量较少。目前我省有164家(次)出口企业获得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74家(次)出口企业获得国外卫生注册,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62%、2.45%。由于国外注册数量较少,妨碍了我省农产品的直接出口,一些农产品不得不通过其它省份企业实行间接出口。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大宗农产品竞争力较弱。河南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夏粮产量占全国的1/4,但粮食生产成本比国外高,加之国家政策限制,难以形成出口优势。
二是出口针对性研发经费不足。河南省农产品结构偏重于内销,出口意识不强,出口产品也多是面向海外华人市场,新产品研发投入费用较少,而针对出口市场产品的研发投入则更少,影响了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的深度开拓。
三是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距主要出海港口600公里左右,虽处于农产品保质保鲜、冷链运输所需的最佳运输半径,但由于专业物流、口岸建设滞后,未能将全国农产品集散地的地理优势转化为出口区位优势。
四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由于省内出口农产品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其技术水平含量较低,农产品出口主要是靠价格竞争,缺乏自主创新。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以下情形:创新的动力不足,不想创新;创新的风险太大,不敢创新;创新的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创新融资太难,不能创新。综上所述,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总体上看还是有较大潜力的,如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就必须要突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加工优化升级,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规模,加强出口调控确保产业安全,提高河南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各类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的挑战必然更加凸现,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供求变数的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挑战。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河南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出口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农业大省和农产品加工业大省优势,积极实施农产品出口“十大主导产业”,以出口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支撑,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紧紧依托河南省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品种优势,强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施出口带动战略,形成河南农产品出口的新优势、新特色、新亮点。
(一)加快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
加快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高效、生态、绿色、安全的种植养殖模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出口结构,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优势。1.壮大生猪、家禽、食用菌、蔬菜及种子、水果等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出口农产品基地,巩固传统出口优势;2.培育芝麻、花生、肉牛、红枣、茶叶、水产品、蜂产品、中药材等潜力巨大的出口农产品基地,形成农产品出口新优势;3.实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培育花卉种植出口基地,不断提高牡丹、月季、腊梅、绿化苗木等品种的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农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
(二)培育出口优势农产品
进一步优化出口农产品结构,巩固提升具有优势的肉类产品和果蔬产品的出口份额,扩大速冻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的出口规模,提高出口食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1.大力发展鲜冷冻肉、分割肉、调理肉、熟肉制品出口,积极发展肠衣、腊肉等传统中式肉制品出口,巩固提升猪肉出口优势,扩大禽肉出口规模,发展牛羊肉出口;2.重点发展果汁、脱水蔬菜、速冻果蔬、果蔬罐头出口,扩大食用菌、板栗、大蒜、辣椒等特色产品出口规模,提高果蔬产品出口竞争力;3.强力推进具有中华传统美食特点的速冻水饺、汤圆、粽子等产品出口,积极发展速冻菜肴、速冻面点、速冻预油炸食品、速冻烘焙食品出口,形成出口新优势;4.扩大发展具有优势的苹果、花生、芝麻、蜂蜜、茶叶、大蒜、山药、红枣、果脯、肉脯、饼干等休闲、保健食品出口,形成出口新特色;5.巩固味精出口优势,大力发展复合香辛料、糖醇、天然食品添加剂等产品出口,扩大调味品出口规模。
加快新产品研发。针对日本、韩国、港澳等传统市场和欧美、东盟、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的需求,加强禽肉、果蔬、花卉、调味品、中药材、速冻食品、精深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适应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三)壮大出口农业龙头企业
大力培育一批出口经营主体,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利用良好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1.支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品牌和市场网络优势,进行横向重组和上下游整合,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强的创汇骨干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开展出口卫生登记备案和国外卫生注册,按照国际先进标准进行生产管理、产品加工和储运销售,努力培育一批出口知名品牌,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鼓励与境外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利用其资金、技术和境外销售渠道优势提高产品水平,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稳定可控的原料基地,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稳步扩大和提升出口规模;2.依托农业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出口主体。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组织形式和机制的创新。培育农业专业化合作生产组织,建设各种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面向国外市场,调整出口经营方式,提升加工深度,提高出口农产品附加值;3.加强行业商协会建设,提高农业贸易组织化程度,在农产品出口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形成规模、信誉良好、管理规范的行业专业组织;4.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承接境内外农业产业转移,吸引著名外向型农产品龙头企业来豫投资兴业。鼓励省内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到境外建设种养加基地,充分发挥河南省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加工技术和产能比较优势,合理规避贸易壁垒,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四)加速建设服务支撑平台
努力建设农产品出口的科技研发、质量安全监测、物流口岸、人才培养、宣传推介等平台。1.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的推广应用,提高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广应用肉制品在线检测、速冻米面食品安全控制、油料低温脱脂、果蔬天然保鲜、传统中式食品现代化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储藏技术研发,提升产品档次。加强特色农产品优质品种生产技术和设施的研发,着力解决特色种植养殖业的关键技术,重点推广优质特色新品种及配套技术;2.进一步完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快制定河南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完善检测网络,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确保出口农产品稳定增长和质量安全。鼓励引导农产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等体系认证,支持省内更多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获得国外注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环节、各关键点进行信息收集记录并实现逆向查询,逐步建立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3.积极建立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认真实施全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冷链物流密集带,完善速冻食品、生鲜果蔬、肉奶制品等低温物流设施和花卉恒温物流设施,实现与国内外冷链物流网络高效对接,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优质服务;4.建立农产品出口监测预警机制。营造农产品出口的良好环境,要把出口农产品预警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和反馈工作作为主要内容,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行业自律,积极采取应诉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努力创造一个有序的国际贸易环境;5.推进农产品出口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它包括建立出口农产品企业的诚信不良纪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以及行业退出机制,围绕以企业责任为基础、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建设,加强农产品出口生产企业与经营者质量信用建设和信用分类监管等。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及措施
1.建立完善支持农产品出口的工作机制。加强宏观政策和出口工作指导,各级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确保农产品出口企业享受国家和省制定的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与商务、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联系,跟踪国际贸易市场行情和政策动态,及时有效化解贸易争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外贸发展促进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专项资金要向出口农产品企业及基地予以倾斜,优先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支持和帮助其做大做强;3.加大融资保险支持力度。对农产品出口重点企业的信贷加大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挥信用保险作用,扩大信用保险覆盖面,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4.推进出口农产品大通关建设。建立完善适合农产品出口特点的快速通关机制,对鲜活、易腐等特殊出口货物,设立专门窗口,特事特办,提供通关便利。规范完善24小时预约通关制度, 推广“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便利企业通关;5.积极开展农产品境内外促销活动。组织农产品出口企业参加境外农产品及食品博览会、展览会、展销会。积极推进农业对外经济交流合作,努力创造条件,更多地举办、承办国际性农产品及食品贸易和招商洽谈会、展览会,提升河南省农产品和出口企业的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
第三篇:美国1980-2009对外贸易状况及分析
美国1980-2009对外贸易状况及分析
二战以后,大发战争财的美国开始了经济贸易高速发展的进程,致力于国际贸易市场的开发。美国,一直以来都奉行“自由贸易”,无论是在进口还是出口,都一直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下面,我们就从1980年-2009年的数据中具体分析一下美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一、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
美国作为一个资源及其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例如黄金、石油和铀等,然而许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于外国进口。被誉为“世界粮仓”的美国由于地广人稀,农业科技化水平比较高,所以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占世界农业出口市场的一半以上。当然,一些高科技产品也是美国出口的大头之一。近二十年来,美国的出口额一直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且上升幅度也逐渐加大。
由于美国的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内需是非常厉害的,所以美国不得不通过大量进口来满足人们的需求。除2001年由于经济衰退和911事件的影响,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美国进口有所下降外,且2008年下降幅度较大,其余年份都处在上升的阶段中。而美国进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产品、工业产品和日常消费品上。
二、对外贸易差额
美国的贸易逆差在21世纪以后愈演愈烈。1993年,中国对华第一次出现了贸易逆差(由于中美统计方式不同,所以美国认为第一次是出现在1983年),后来就逐年扩大,美国就提出了“中国威胁了论”。的确,巨大的贸易逆差对美国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2010年1-6月美国的贸易逆差的统计中,主要集中于中国、墨西哥、日本这些国家。其实美国的令人震惊的贸易逆差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的全球化程度比较高,对外依存度很强,另一方面是跨国公司内的贸易流通比较强。即使美国的出口额是非常庞大的,但是却无法巨额的进口相抗衡。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龙头,只要它经济强劲有吸引力,其逆差就可能没法消失。
三、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以2007年为例)
2007年美国前十大贸易伙伴
由此可以看到,美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中最重要的是加拿大。美加两国接壤,交通比较便利,具有天然的优势,再加上北美贸易自由区的建立,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作为美国的第二大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同时,也有农产品、钢铁、塑料和木浆等,且一直处于较大幅度增长中。而中国对美出口以机电产品及纺织服装、玩具、家具、鞋和箱包等消费类产品为主。由此可见,中美进出口结构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第四篇: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但制约外贸稳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
从国际看,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欧债危机略有缓和,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于稳定,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有所提振,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可能有所改善。但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削弱经济增长潜力,刺激经济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日益凸显,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困难较多,加上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态势不会明显改观。
从外部看,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下行风险增大。从目前情况看,2013年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只要不出现大的外部冲击,再度出现危机或“二次衰退”属小概率事件。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历时三年,其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露,旧疾未愈,又添新伤,更加凸显了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世界经济增速可能长期低位徘徊,面临下行的严重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将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4.5%下调至4.0%。2013年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主要有:
一是欧洲主权债务风险上升。欧洲问题国家债务规模史无前例,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在从希腊等边缘国家向意大利、西班牙等核心国家扩散,从公共财政领域向银行体系扩散,市场信心极其脆弱,引发金融市场持续大幅震荡。各成员国债务链相互交织、经济联系紧密,危机加深并拖累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的可能性上升。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陆续进入偿还高峰期,如果不能及时出台有效的救助措施,一旦欧洲银行业风险集中爆发,必将对世界经济金融体系产生新的重大冲击。
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从目前情况看,世界经济复苏动力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有所恢复,但总体呈现政策支撑效应减弱、传统增长动力仍较疲弱、新增长动力尚未形成的格局。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投资需求疲弱,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尚未形成。财政金融政策空间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债务问题而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会削弱经济增长动力,“流动性陷阱”导致扩张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制约。新兴经济体则面临通胀上升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
三是全球性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相继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全球性通胀压力持续加大。今年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价格“高烧不退”,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持续整体走高。9月越南、印度、巴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涨22.4%、9.7%、7.3%;美国、英国分别上升3.9%和5.2%,欧元区连续十个月超过欧洲央行设定的2%调控目标。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宽松货币政策。英国已经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央行维持低利率并将重启长期再融资操作,美国宣布将低利率水平维持到2013年中期,并推出4000亿美元规模的扭曲操作。土耳其、巴西等部分新兴国家货币政策也从抑通胀向促增长转变。未来一段时期,国际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风险增大,大宗商品市场可能频繁大幅震荡,全球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四是非经济因素干扰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不散可能进一步影响相关国家社会稳定,一些国家通胀、失业、社保等问题和两极分化加剧相互叠加,可能导致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各种风险触发点增多,都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去年以来,英国、德国、希腊、法国、泰国等多个国家爆发大规模群众抗议示威或骚乱。近期,旨在声讨金融制度偏袒权贵和富人的“占领华尔街”示威游行,短短两个月已蔓延至四大洲1500多个城市。此外,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仍在持续,直接影响全球石油稳定供应。
五是国际金融和商品市场仍可能持续动荡。近期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均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巴西等也降息刺激经济,可能引发各国货币汇率频繁大幅波动,国际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冲击全球金融稳定。美国、俄罗斯等粮食主产地遭受重大干旱,导致全球小麦、玉米减产,中东地缘政治持续紧张极易冲击石油供应,加上全球货币政策宽松,投机资本涌入商品市场炒作牟利,农产品和能源价格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六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对外采取部分关闭国内市场的办法,扶持本土产业,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投资活动。世贸组织监测,2012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82项新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进口额的0.9%,且限制措施应对危机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国产业复兴的一面上升,影响更为深远。一些国家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态度保守,想方设法加以限制。在选举政治的催化下,部分国家经贸政策甚至出现“去全球化”的危险倾向。
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和下行风险增加,势必对中国外贸稳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
一是国际市场需求不振。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补库存效应减弱,明年外需有可能继续萎缩。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持续恶化。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年初70左右一路下跌至9月份的45.4。欧盟迫于主权债务危机,各成员国不得不紧缩财政,既制约经济复苏,又将不可避免影响社保、养老等福利支出,削弱消费者支出意愿。9月份欧盟消费者信心指数为负19.1,为25个月来新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也将抑制需求增长,制约中国企业进一步开拓新市场。今年前9个月,巴西进口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7个百分点。
二是融资难度增大加剧外需萎缩风险。欧洲银行系统受主权债务危机牵累陷入困境,各家银行纷纷收缩业务范围、降低风险忍耐度,造成信贷银根紧张、融资输血功能受阻,贸易融资深受影响,加大外需萎缩风险。美国银行业也远没有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经济增速放缓减少了贷款需求,低利率降低了投资回报,市场波动加剧增加了投资风险,加强监管抬高了经营成本,经营压力越来越大。金融系统不稳定将是影响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变数。
三是经贸摩擦形势更加严峻。尽管今年以来针对我国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和案值有所下降,但摩擦强度不减,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屡遭滥用,政策性和体制性摩擦更加突出。部分发达国家经济衰退与选举政治周期叠加,经贸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形形色色的“中国责任论”层出不穷,要求中国承担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国际责任。
四是非经济因素可能对中国外贸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冲击。中东局势动荡对中国企业开拓中东市场以及稳定石油供应的影响仍不容忽视。近年来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频发,不排除个别国家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从而影响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此外,“占领华尔街”运动的走向仍不确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一运动对我国经济乃至外贸的影响要密切关注。
从国内看,保持我国外贸平稳发展既具备一定基础和有利条件,也面临成本上升等压力。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必将对中国外贸发展形成强有力支撑。同时,我国外贸传统比较优势依然存在,新的竞争优势逐步形成,市场多元化战略稳步推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成长,特别是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磨练和洗礼,抵御风险、拓展市场和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但是,国内一些制约外贸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叠加,外贸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增加。劳动力工资、原材料价格、人民币汇率、贷款利息、厂房租金等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贸企业的价格优势,挤占了企业利润,致使外贸企业尤其是小微型外贸企业不堪重负。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导致有单不敢接、不愿接,也将加大结构调整难度。商务部重点联系企业出口利润指数由今年4月份的106.9降至9月份的101.2。利润下降导致企业技改、研发、品牌等环节投入不足。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比2012年可能有所回落。在国内能源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扩大进口政策支持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进口增长有望继续快于出口,贸易平衡状况将进一步改善。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努力克服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注重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地区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强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不移地扩大进口,为企业扩大进口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继续为全球贸易平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中国纺织品的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中国纺织业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纺织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从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纺织品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给我国纺织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遭受到各种新的贸易保护和贸易壁垒。本文将对中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状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出口现状和出口贸易中出现的问题等。
关键词:中国纺织品出口状况贸易问题
一、引言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之一,从1994年至2008年,我国始终保持世
界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特别是2008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额为1896.24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额的29.34%。虽然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我国的纺织业受到巨大冲击,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但是经过一年的调整,我国的纺织业迅速恢复和发展。2010年,我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065.3亿美元,突破2000亿美元,出口同比增长23.6%,较2008年增长11.5%。其中纺织品出口770.5亿美元,增长28.4%,较2008年增长17.8%,服装出口1294.8亿美元,增长20.9%,较2008年增长8.1%。2010年12月,纺织品服装出口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当月出口199.2亿美元,同比增长18.6%,环比增长4.7%。其中纺织品出口73.7亿美元,同比增长18.6%,环比增长4.2%,服装出口1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8.7%,环比增长5%。
二、中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状况
(一)外贸出口现状
纺织业是我国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1: 2001~2009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与出口总额
1852.2亿美元。8年间实现了三倍多的增长。而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导致09年出口额出现小幅度的回落,回复到1670亿美元,但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仍有13.9%。纺织品出口额的波动趋势,较出口总额显得不是非常明显。尽管纺织品出口额和我国出口总额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纺织业出口额的增幅却低于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如下表2所示,纺织业出口总额所占比例从01年至08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在经济危机影响下,09年的纺织品出口额回落幅度也低于出口总额的波动幅度。
表2:纺织品出口额与出口总额
(二)出口市场
1、国外市场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香港和阿联酋,占纺织品出口总额的将近
70%(见表3)。
表
表3:中国2008年纺织产品
2、国内市场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
江、广东、上海、山东、东部沿海四省一市就集中了全国
80%以上的规模的纺织企业,73%的从业人员,82%的销售
产值,88%的出口交货值和超过90%的外商、港澳台资本。
浙江为29%,江苏为17%(见表4)。
表4:2008年中国前五位纺织品
(三)贸易规模
从表5可以看出,2002年和200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规模增长迅速,从200
1年的532.8亿美元分别增长到2002 年的 617.69 亿美元和 2003 年的 804.84 亿美元,增长率由 2001 年的 2.31%上升到2002 年的 15.66%和 2003 年的 27.72%。此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继续保持在 20%左右,直到 2008 年增长率下降为7.98%。从出口规模和增长率来看,我国纺织品服装的总体出口比较平稳,各年均保持大额顺差,并且服装的出口要大于纺织品的出口,前者基本为后者的 2 倍。
表5:2001-200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规模
(四)贸易方式结构
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导,且一般贸易发展迅速,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发展比较缓慢,边境小额贸易等其他贸易方式有较快发展,但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依然较小。2008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纺织服装1317.99亿美元,增长3.6%,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69.5%。同期,加工贸易出口409.1亿美元,增长4.7%;其他贸易出口122.7亿美元,增长79.8%。
三、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
当配额从国际贸易舞台退出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进口产品的技术门槛也越抬越高。据商务部发布的《200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22大类出口产品中有18类遭受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损失金额达到691亿美元,占全年出口额9.07%。其中,纺织产品的直接损失比较严重,为298.7亿美元,占我国纺织品出口全部直接损失的43.2%。
(二)纺织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出口成本增大,且品牌竞争力不强。
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成了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最大利空因素。纺织品附加值较低,人民币升值使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削减了企业的出口利润,并加剧了纺织企业的困难。并且我国纺织业自主品牌寥寥无几,就连国内的知名服装品牌也被国外的品牌主宰。
2、自主创新能力低
我国纺织业不少加工工序的核心技术、许多高档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仍然依靠大量的进口,高新技术、纤维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还很大。
3、产业链整合度不高
整个纺织产业生产链缺乏有机的协作,印染产品与服装面料脱节,面料又与纺织坯布脱节,纺织坯布又与化纤原料脱节,并且化纤、织造、印染等相关行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由此形成的“水桶效应”为我国纺织企业最终产品质量档次提升带来极大困难。
四、结语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贸易国,是影响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力量。但也应认识到,虽然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市场综合竞争力较强,对外贸易面对着许多的机会,但
同样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我国有关部门和出口企业都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减少摩擦,积极推动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北娜:《入世5年中国棉纺织业的进出口分析》,2007,7,105~108。
[2] 薛丹,路世昌:《我国纺织业出口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2009,8,44~45。
[3] 赵文峰:《浅析我国纺织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2004,3,49~50。
[4] 李静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比较研究》,2002,8,30~33。
[5] 付韶军:《协整理论在纺织品进出口研究中的分析应用》,2008,33~34。
[6] 花小伟,刘欣:《人民币升值 纺织业不能承受之痛》,20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