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家乐生存发展的误区
现代社会农村的发展途径是越来越多,道路也越来越广了,现代农庄型的农家乐也好似雨后春笋搬的冒出来了,同样的农家乐的发展也越来越陷入了误区,长沙农家乐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农家乐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风格趋同。众所周知,农家乐的发展其实打的就是每个地方的特色,有差异化,竞争才会达到此消彼长而不是争抢同一拨客源,只有达到与众不同的特色才能吸引顾客二次消费,不会让客户觉得你这个农家乐在别的地方也是可以替代的。如果去哪家都是打打牌、钓钓鱼、唱唱歌等等,那么这种到底不是长久的发展之计。
一味的追求高大上。这一点也是需要农家乐发展的商家们注意的,在中国人的心理中很喜欢追求奢华、上档次、有面子,其实这种盲目的追求恰恰阻挡了顾客来农家乐旅游的目的。顾客既然知道是农家乐过来的,那么在发展的时候肯定是越贴近农家特色,装修方面以贴近田园风光,能处处感受到乡村气息为主。因此农家乐旅游的顾客渴求领略的目标是乡村的自然和原生态。
s
发展单一缺乏多元化。在农家乐刚刚兴起一般只为游客提供吃喝,但是随着游客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单纯的模式肯定是要被淘汰的。应该更多的是增加玩乐的项目,农家乐承接的客户以长年呆在都市的年轻男女为主,所以开发农家特色的玩乐项目例如蹬水车、打糍粑、推石磨、摘野菜……这样无忧的田园生活才是来农家乐玩乐客户所想要的。
各自为政。商人的不信任是常有的事情,而同行的话就更加的相互之间不信任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社会是个团队型的社会,一个人是很难将一件事情做好并且做大的,套用在商户之间也是一样的道理。商户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支持能够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使顾客变成双倍的客户。这是需要一定的信任才能达到的一件事情,只要大家都能从中获利,这也是个绝佳扩展客户的方法。
现代农家乐发展前期肯定是会有诸多的问题的,而只需要认真的去解决,发现问题之后能够很好的解决,那么现代休闲农家乐发展还是非常有前途的,相信也一定能发展得很好。
第二篇:农家乐发展调查报告
农家乐发展调查报告
农家乐发展调查报告1
一、发展现状
为准确掌握全县农家乐的基本情况,镇10月份组织对全镇农家乐经营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统计调查。全镇现有农家乐共计24户,涉及三个行政村,其中村有13户,村有11户,村有2户。从投资规模上看,全镇农家乐投资合计约133.54万元,其中村农家乐平均每户个体投资3万元共计39万元,村农家乐平均每户个体投资1万多元共计10万余元,村有农家乐1户,投资约30万元。从经营状况上来看,全镇农家乐经营状况总体较好,其中村农家乐每户每年平均收入4万多元,经营最好的一户能达到10万多元;村由于人流量相对较少,农家乐经营状况一般,每户每年平均收入6000多元,经营最好的一户能达到2万多元。从接待能力上看,全镇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共计2.4万人,其中村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村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4000多人。从吸纳劳动力情况来看,村农家乐户均吸纳劳动力3人共计39人,村农家乐户均吸纳劳动力2人共计20人。从人均纯收入情况来看,村农家乐经营户年人均年收入3万元,厨师年人均收入1.5万元,服务员年人均收入9000元;村农家乐经营户人均年收入6000元,厨师年人均收入4000元,服务员年人均收入20xx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营管理观念不活。镇农家乐经营仍处在一种粗放经营的发展阶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农家乐经营者经营观念不活,发展眼光短浅,缺乏投资意识与创新意识。全镇24户农家乐经营户中有20户为季节性经营,没有作长期经营打算,品位不易提升。
二是服务水平不高。镇“农家乐”主要是家庭式经营,从业人员的培训跟不上发展的形势,服务不规范,文化水平偏低,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了解不深。服务人员没有严格的、明确的职责分工,往往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游客稍增就疲于应付,服务不到位。
三是市场拓展较难。镇农家乐客源市场定位级别较低,没有供游客住宿的宾馆,缺乏娱乐设施和娱乐活动,难以吸引高端客源市场。
四是政策支持较少。县、镇对农家乐的发展没有统一的规划,支持农家乐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资金和培训方面的政策。
三、发展对策和措施建议
一是强化规划,提升水平。建议县上相关部门重视农家乐的发展,要从发展布局、经营层次、经营规模、经营特色上进行整体规划,将农家乐的发展纳入全县整个旅游市场进行规划和规范管理,纳入全县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和规范管理,从而全面提升我县农家乐的经营水平。
二是强化管理,规范服务。县上应明确农家乐的主要牵头管理服务部门,协调好与农家乐发展密切相关的旅游、工商、卫生、商务、城管、物价、安全等部门的管理责任落实。建立和完善上下连贯、高效有序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对农家乐经营实施有效管理和高效的服务,促其增添必要的卫生设施,落实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和生活环境,促进农家乐经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轨道。为农家乐业主提供及时准确的旅游信息,对本地风土人情、典故传说、农业生产知识等进行统一包装和推介,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增强农家乐的经营特色。对农家乐经营用户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增强管理经营经验,对农家乐的厨师进行培训,以丰富农家乐的菜肴品种,增加特色,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对农家乐的服务人员进行陪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同时可以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组织部分干部群众到其他农家乐发展较成功的地方学习和考察,学习和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另外,还可以将农家乐经营户组织起来,成立农家乐协会,实行行业自律。
三是突出个性,形成特色。我县农家乐季节性经营占较大比重,应引导经营者自我包装与营销,发挥我县农村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交通、区位优势,重点在民俗游、休闲游、生态游上做文章,发挥我县山、水、果等自然风光和农家特色,努力把农家乐打造成、市民城郊游的首选地。引导经营者在“农”、“家”、“乐”上下工夫,在“农”字上,应最大程度地保持和突出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如草编、赶牛车、干农活、摘蔬果、采野菜等参与性较强的农事特色旅游活动。在“家”字上,要善于营造“家”的气氛;在“乐”字上要改变“打牌”唱主角的现象,开发新的娱乐项目。
四是多方帮助,合力共建。充分发挥各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发展农家乐。可以实行政策性资金捆绑使用,从林业、环保、农牧、卫生、新农办等部门涉农资金集中定向支持;考虑对外招商引资,同时还可以通过信贷措施,来缓解资金不足问题。
农家乐发展调查报告2
一、外出考察的基本情况。
二、外出考察的几点体会。
1、政府主导、行政推动是加速推进生态旅游和农家乐的不二法门。我县应建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将各方面资金捆绑使用,重拳出击,政府先要搭好框架,由公司带头,农户填空。
2、面向大众,低档消费是农家乐的最好定位。
3、宣传造势应当先走一步,舍得下本钱。
4、应追求旅游业的综合效应和群众的长远利益,管理和收费部门要简化手续,多收费不如少收费,少收费不如不收费。
三、当前应抓的几项工作。
我站在宣传部和文联的角度考虑,应当尽快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造势鼓劲:
1、应在西安、宝鸡、咸阳三地建立旅游广告牌,在312国道,福银高速等处张贴宣传标语。
2、全力推进《走进永寿》的出版发行;支持《永寿文库》的编选工作;重点编辑一本dm杂志(公共读物,免费发行,放在酒店车站等处,供人随意阅读)如定名为《永寿印象》;全方位不间断地向国内外介绍永寿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情况。
3、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征联、征文活动。
4、适时组织汉唐文化研讨会,重点推出娄敬陆贾为代表的汉文化;长孙无忌、来俊臣、安金藏为代表的唐文化;以及马平民任哲中为代表的戏曲民俗文化等。
5、农家乐初步建立后,室内布置等事,县文联应组织书画家进行创作,达到一家一品,一屋一局,绝不重复。
6、应积极联系中省文艺界人士多在永寿举行笔会。
7、应组织人力搜集甚至编写民间故事,分门别类刊发各地,侧面迂回,以补正面宣传之不足。
总之,这八个事情就是一牌两书加杂志,征文研讨紧相随,民间故事提情趣,书画高悬升档次。
xx
20xx年xx月xx日
农家乐发展调查报告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速度加快,生态建设意识不断增强,对苗木花卉的需求日益扩大。我县苗木花卉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不但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环境美化作出了贡献,还给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带来了生机。充分利用苗木花卉发展“农家乐”旅游,可以形成强大产业特色和集合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和我县乡村旅游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发展优势
“农家乐”是以城郊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是以农家独特的田园风光及成片的园林、果园、茶园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品茶、园艺习作、休闲娱乐为主题的绿色生态休闲旅游。
苗木花卉型“农家乐”开辟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向与旅游结合的效益型农业发展之路。苗木花卉型“农家乐”具有与其他类型“农家乐”不同的特征与优势。一方面“农家乐”旅游者在欣赏到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可以观景购花、休闲娱乐;另一方面,以丰富的苗木花卉资源优势吸引顾客,可以不断地将“农家乐”做大做强;以“农家乐”休闲引客可以促进企业的农林产品生产与销售。由于“农家乐”具有的强烈的季节性、时段性、低消费性,使“农家乐”在旺季和节假日人满为患,到了淡季和平常时间则出现客源不足,但人员、场地、设备要照常护养,利润并不高,可以通过苗木花卉的经营进行补充,而苗木花卉的种植与护养也具有时间上的空闲性。“农家乐”旅游与苗木花卉产业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而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农业旅游改变着农村的产业结构,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拉动着农业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同时也搭建着农村与都市间的桥梁。
二、我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立皖中和沿江苗木花卉产业带的林业规划,20xx年,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决定》。白山、盛桥、柯坦、汤池、乐桥等镇加快了发展步伐,加大林地流转工作的力度,鼓励大户、企业承包荒山荒地,中锦园林绿化、锦苑花木、华盛园林、众意园林绿化等花卉苗木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并成立了苗木花卉协会。20xx年省林业厅和省旅游局联合发文,在全省开展“森林旅游人家”创建活动,20xx年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农家乐示范点(区、户)创建活动,为我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冶父山苗圃打造国家森林公园3A级景区,万山镇中锦山庄和庐城镇富华山庄分别利用苗木花卉基地发展3星级和5星级农家乐,柯坦镇虎洞山庄3星级农家乐、汤池镇金盛源生态山庄5星级农家乐和潘家苑山庄5星级农家乐分别利用山林生态资源发展农家乐,取得了明确的效果。
我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发展虽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但产业发展仍处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利用苗木花卉发展农家乐意识不强,认识不清。苗木花卉企业不少,但开展农家乐旅游很少。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品牌竞争力不强。有些地方在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不仅失去了“农家乐”的内涵,而且破坏了环境协调,浪费了资源,失去了旅游吸引力。三是服务功能单一,品位不高。当前我县“农家乐”旅游尚处于以品尝土菜、生态观光、棋牌娱乐为主体和少量采摘、垂钓为活动内容的阶段,缺乏参与性项目、绿色健身休闲项目的开发不足。家族化经营,缺乏规范管理;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既是管理员,又是服务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
三、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发展建议
我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已有一定基础,为进一步做长产业链,做大品牌,需进一步综合利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乡村林场和苗木花卉基地等生态资源和乡土特色发展农家乐旅游,为游客提供价廉物美的健康、生态、休闲度假型农家乐旅游产品。
1、科学规划,规范管理。为保证农业旅游的发展,要结合生态资源对“农家乐”发展做好中长期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计划、成规模地推出一批苗木型、果园型、花卉型“农家乐”,使之连成片,春看花、秋卖果,互为补充、互相拉动,有看、有游、有吃、有卖(产品)。同时,加强对苗木花卉型“农家乐”的规范化管理,建设一些苗木花卉型“农家乐”示范精品项目和不断完善评价标准体系,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2、做绿色文章,创乡土品牌。我县苗木花卉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各镇特别是冶父山、东顾山、岱鳌山、黄山寨等生态环境良好,鸟语花香,风格各异,美不胜收。农村保留着中国文化中最有情韵、最本质的东西。都市人对于“农家乐”的追寻,除了自然环境外,还有寻找故园的渴望,丢掉了最富情趣的“土”,“农家乐”便会失去对城里人的吸引力。因此,保持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将苗木花卉型“农家乐”做出特色和品牌最为关键。
3、增强服务功能,满足消费需求。发展苗木花卉“农家乐”,在建设完善停车场、公厕、购物等相关配套设施外,还要进一步扩大功能,增强“农家乐”吸引力和影响力。目前具有的观赏型、娱乐型、品尝型“农家乐”仅仅是最基本的类型,更需发展农庄型、务农实践型、中长期疗养型“农家乐”。此外,“农家乐”发展应当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形成高、中、低档三种层次,而且最好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模式。低层次的小型“农家乐”和高层次、项目齐全、消费较高的大而全“农家乐”都不应当是发展的主流,富有特色的中型“农家乐”,而且规模化成片发展,最有竞争力,也最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也不至于使消费水准过高。
4、发挥交通优势,扩大消费市场。“农家乐”主要建在农村,发展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既要考虑到环境优美,也要注意交通进出方便。地处南北要道,地理位置优越,公路、高速、航运、水运便捷,在描绘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未来图景时,应当着眼于周边省市,打造一个具有持久发展性而又在皖中地区极具竞争力的苗木花卉型“农家乐”带,这是发展的长远目标,也是苗木花卉型农家乐的生命力所在。
5、加大政策扶持,增强发展举措。一是政府要引导农户和苗木花卉企业利用自身庭院、林场和苗木花卉基地发展农家乐旅游,将盆景、根雕、苗圃展示给城里人观赏,城里人利用节假日到农家小院呼吸新鲜空气,观赏田园风光,采摘新鲜蔬菜,点杀农家饲养的鸡、鸭、鹅、兔等,临走时购买盆景、根雕和新鲜的农产品。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新农村建设。二是各职能部门要本着扶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加强对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的服务与指导,简化项目的审批手续,有关职能部门在允许的范围内降低办证门槛,简化办证手续,减免办证费用,形成千村万户都在发展苗木花卉型旅游的群体优势。三是加强宣传,树立品牌。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产品,宣传产业发展成果,积极塑造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品牌。
第三篇:农家乐发展交流材料
农家乐发展交流材料
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及农民生活等资源,农家乐”指以村庄或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开展以农家特色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经营实体。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人们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县“农家乐”也逐渐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一、农家乐发展现状
经历了萌发兴起、初步发展、规模建设、规范管理四个阶段。尤其是20xx年西柞高速公路开通后,县农家乐起始于1996年溶洞旅游景区的开发。营盘、乾佑、下梁、石瓮、凤凰等乡镇先后建起6大农家乐集群点,发展农家乐经营户260余户,形成了日接待游客1.5万人次的能力,当年全县农家乐接待游客78.62万人次,实现接待收入1205.54万元。经过10年发展,县“农家乐”已基本形成了以各景区为依托的农家乐集群。据统计,20xx年底全县共有农家乐经营户123家(营盘镇45家、乾佑镇6家、下梁镇10家、石瓮镇40家、凤凰镇22家)省级农家乐明星村”1个,直接从业人员达500余人,日接待能力超过1.5万人次。20xx年,全县农家乐共接待游客66.4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000万元。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农村农民家庭为载体,1资源模式多样。一是纯餐饮型。大多数由当地农户创办。以农家菜为特色,利用家中富裕劳动力、农舍,配备相关设施,为游客提供农家特色餐饮等服务,主要分布在景区(点)周边和公路沿线。二是餐饮娱乐型。利用自身周边环境和风景,兴建鱼塘、果园等少量的休闲娱乐设施,让游客在品尝特色饮食之余可以体验乡村乐趣,如九庄等。三是休闲体验型。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人文风情,为游客提供观光、赏景、采摘、游玩及住宿服务,如东甘沟村等。
全县80%以上的农家乐”采用这种投资经营方式。二是农民合股投入。以亲戚朋友合作为前提,2建设主体多元。一是农户个体投入。农民以自家积蓄和借款的方式解决初期资金投入问题。实行共同投入、合作经营,其经营规模和投资金额一般都比较大。三是企业投入。以企业为依托,以自己的产品为原材料,场区内创办的生态园,如汇生源生态农家。四是外来企业投入。外来企业主通过租地、租山等形式参与“农家乐”建设与经营,如善和缘山庄。
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经营灵活、经济效益可观等特点。据调查,3经营效益比较可观。农家乐”大多是利用农户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进行经营活动。全县18家规模较大的农家乐”年营业收入达30万元,一般规模的农家乐”经营户,每户月营业收入可达5000--8000元,这是传统耕作农业所无法比拟的 县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农家乐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农家乐集群点建设的通知》农家乐开办标准(暂行)农家乐星级评定管理办法(暂行)扶持和鼓励居民发展农家乐旅游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4政策引导初显成效。20xx年以来。各级各部门积极落实相关责任,多方筹措扶持资金295万元,扶持农家乐集群点建设,加强农家乐户主和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使农家乐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逐步推进。20xx年4月,县上设立农家乐建设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通过全面调查摸底、价格指导、培训提高、星级评定、宣传推介和常规管理等工作,全县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接待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存在主要问题
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虽然县在发展农家乐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从发展形势来看,仍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带动作用不明显。投资主体单一,1基础条件薄弱。投资能力相对有限,且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的同质化,自身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规划和开发建设的规模不够,基本上是由原有民居改造而成,项目、内容、特色档次较低,加上分布松散,各自经营,全县尚未形成有影响的龙头户型;区域性的农家乐集群建设在集中、示范、协调、互补等功能和作用上还未真正得到发挥,没有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品牌。县域特色不突出。服务功能、经营项目、投资开发模式比较单一,2开发层次不高。产业链条短,品位不高,只局限于餐饮、棋牌、钓鱼等,休闲娱乐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传统饮食的地方风味不突出,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制作工艺等尚未挖掘到位,缺少体验、休闲项目,游客参与性不强,逗留时间未有效延长;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尚未形成,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发不足,产品之中没有充分将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有机融入,乡土气息、乡村风情、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特色等原生态、原创性文化未能得到较好展示。服务质量待提高。资金投入不足,3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管理相对粗放、涣散,服务质量不高,从
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及农民生活等资源,农家乐”指以村庄或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开展以农家特色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经营实体。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人们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县“农家乐”也逐渐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一、农家乐发展现状
经历了萌发兴起、初步发展、规模建设、规范管理四个阶段。尤其是20xx年西柞高速公路开通后,县农家乐起始于1996年溶洞旅游景区的开发。营盘、乾佑、下梁、石瓮、凤凰等乡镇先后建起6大农家乐集群点,发展农家乐经营户260余户,形成了日接待游客1.5万人次的能力,当年全县农家乐接待游客78.62万人次,实现接待收入1205.54万元。经过10年发展,县“农家乐”已基本形成了以各景区为依托的农家乐集群。据统计,20xx年底全县共有农家乐经营户123家(营盘镇45家、乾佑镇6家、下梁镇10家、石瓮镇40家、凤凰镇22家)省级农家乐明星村”1个,直接从业人员达500余人,日接待能力超过1.5万人次。20xx年,全县农家乐共接待游客66.4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000万元。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农村农民家庭为载体,1资源模式多样。一是纯餐饮型。大多数由当地农户创办。以农家菜为特色,利用家中富裕劳动力、农舍,配备相关设施,为游客提供农家特色餐饮等服务,主要分布在景区(点)周边和公路沿线。二是餐饮娱乐型。利用自身周边环境和风景,兴建鱼塘、果园等少量的休闲娱乐设施,让游客在品尝特色饮食之余可以体验乡村乐趣,如九庄等。三是休闲体验型。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人文风情,为游客提供观光、赏景、采摘、游玩及住宿服务,如东甘沟村等。
全县80%以上的农家乐”采用这种投资经营方式。二是农民合股投入。以亲戚朋友合作为前提,2建设主体多元。一是农户个体投入。农民以自家积蓄和借款的方式解决初期资金投入问题。实行共同投入、合作经营,其经营规模和投资金额一般都比较大。三是企业投入。以企业为依托,以自己的产品为原材料,场区内创办的生态园,如汇生源生态农家。四是外来企业投入。外来企业主通过租地、租山等形式参与“农家乐”建设与经营,如善和缘山庄。
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经营灵活、经济效益可观等特点。据调查,3经营效益比较可观。农家乐”大多是利用农户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进行经营活动。全县18家规模较大的农家乐”年营业收入达30万元,一般规模的农家乐”经营户,每户月营业收入可达5000--8000元,这是传统耕作农业所无法比拟的
县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农家乐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农家乐集群点建设的通知》农家乐开办标准(暂行)农家乐星级评定管理办法(暂行)扶持和鼓励居民发展农家乐旅游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4政策引导初显成效。20xx年以来。各级各部门积极落实相关责任,多方筹措扶持资金295万元,扶持农家乐集群点建设,加强农家乐户主和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使农家乐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逐步推进。20xx年4月,县上设立农家乐建设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通过全面调查摸底、价格指导、培训提高、星级评定、宣传推介和常规管理等工作,全县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接待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存在主要问题
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虽然县在发展农家乐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从发展形势来看,仍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带动作用不明显。投资主体单一,1基础条件薄弱。投资能力相对有限,且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的同质化,自身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规划和开发建设的规模不够,基本上是由原有民居改造而成,项目、内容、特色档次较低,加上分布松散,各自经营,全县尚未形成有影响的龙头户型;区域性的农家乐集群建设在集中、示范、协调、互补等功能和作用上还未真正得到发挥,没有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品牌。县域特色不突出。服务功能、经营项目、投资开发模式比较单一,2开发层次不高。产业链条短,品位不高,只局限于餐饮、棋牌、钓鱼等,休闲娱乐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传统饮食的地方风味不突出,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制作工艺等尚未挖掘到位,缺少体验、休闲项目,游客参与性不强,逗留时间未有效延长;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尚未形成,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发不足,产品之中没有充分将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有机融入,乡土气息、乡村风情、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特色等原生态、原创性文化未能得到较好展示。服务质量待提高。资金投入不足,3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管理相对粗放、涣散,服务质量不高,从
思想观念到基础设施建设普遍缺乏完美、优质的理念;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技能欠缺,与接待城市游客的服务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品牌意识淡薄,各类资源和要素未能得到整合利用,市场+协会+农户”模式和公司化管理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农户与消费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农家乐主要依赖熟客的口碑宣传,网络等新型传播方式运用较少。
三、对策和建议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农民自愿、管理规范、突出文化”思路,农家乐”发展要紧紧围绕建设西安第二生活区、打造全国旅游名县的目标。找准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促进全县农家乐健康发展,拉动城乡消费,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科学引导,1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农家乐”有序发展。坚持以乡村为依托,以食宿为主业,以生态为主题,以满足需求、休闲娱乐、优质服务、增效增收为目标,精心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农家乐”发展具体规划,并将“农家乐”发展纳入全县“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新农村示范建设范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乡村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实行合理布局,有序发展。按照层次性、多元化的错位发展思路,结合县域旅游规划功能区划分,统筹规划发展一批“一村一品”一户一特”农家乐”特色乡村(集群点)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农家乐”发展格局。
凸显特色,2挖掘文化。努力提升“农家乐”整体水平。坚持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享农家乐”为主要建设内容,充分开发农业旅游、生活体验、绿色饮食、乡村度假等多样化功能,突出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尽力展现乡村魅力,避免走“公园化、景区化”道路。要以“农”为根、以“家”为形、以“乐”为魂、以“富”为本为主攻方向,以差异和特色确定主题,以民俗和建筑体现风格,以淳朴和温馨营造氛围的思路,深度挖掘“农家乐”发展内涵,重点培育具有“八大特色”特色环境、特色建筑、特色饭菜、特色餐具、特色住宿、特色商品、特色民俗、特色体验)农家乐集群和农庄。要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民俗文娱节目相结合,挖掘地道的农家文化和乡土风味,提供面向不同消费层次的休闲旅游项目,通过打牛子(陀螺)碰腿(斗鸡)童子拜观音、六子充、丢方等各种体验式和打渔鼓、扭秧歌、舞龙狮、唱二黄等互动性的农家节目,进一步展示农村婚嫁、耕作农具、古家具等民俗风情和农耕文化。要整合乡村休闲游与生态旅游、溶洞古镇游、科考探险游等资源,走农、绿(自然生态)农、俗(民俗风情)农、古(千年古镇)农、工(工业园区)结合的路子,促进不同资源的共融互补和各景点的联动发展。
打造品牌,3加强宣传。努力拓展“农家乐”市场空间。将农家乐旅游作为延长游客在柞活动时间、领略乡土文化的一种旅游产品,强化整体促销,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周边城市进行宣传推介。举办厨艺大赛、摄影比赛,组织农家乐参与文化休闲、经营展示和旅游推介会、旅游节庆活动,制作农家乐宣传品、影视作品、饮食休闲指南宣传画册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农家乐宣传推介,提高农家乐知名度,全力打造农家乐品牌形象。以自然生态和“农家乐”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广大农户适时调整种养殖结构,把绿色高效农产品生产与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结合起来,生产“农家乐”需要的优质原材料。根据不同区域,按照当地饮食文化元素研制和推广特色菜系。如在乾佑河流域主打“南山蒸碗子”菜系;社川河流域主打凤凰菜系,推出和气生财背景下的和睦宴”简化创新“三台席”和“三点水”金井河流域主打洋芋系列菜系,推出极具民俗气息的洋芋宴”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土特产资源、传统饮食和工艺等,将农产品、农副产品做成商品、礼品乃至体验品,挖掘和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农家乐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
规范管理,4健全组织。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行业自律机制。按照“农家乐”标准化的规程和管理办法,加强卫生、防疫、安全、价格、环境等方面的动态管理,努力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切实为游客提供卫生、安全的消费环境。积极组建“农家乐”协会或“农家乐”服务中心、农家乐”合作社,引导“农家乐”经营户按照自愿、联合、规范的原则联合入会,实行“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授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宣传促销)进一步促进农家乐提质增效,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农家乐”服务质量管理认定机构和体系,具体负责“农家乐”特色示范点和星级经营户的评审和认定工作,全县培育发展一批特色示范村和星级经营户,发放统一的特色标示牌匾、经营户牌和星级牌,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实行动态化管理。积极申报省、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和示范点,鼓励“农家乐”项目达标升级,并按规定给予配套奖励。
加强培训,5完善设施。不断夯实“农家乐”发展基础。大力实 施乡村集镇规划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加大“农家乐”附近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卫生条件、完善环保设施为重点,逐步完善信息网络、游客咨询和接待中心、公共图形标志等基础设施。联合教育和劳动等部门认真开展“农家乐”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行业服务规范、民俗风情、旅游知识、管理知识、接待礼仪、诚信经营理念等方面培训,从农家菜烹饪、餐饮服务礼仪、食品安全和卫生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积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举办“农家乐”发展论坛,努力提高经营业主及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
强化扶持,6.优化服务。大力营造“农家乐”发展良好环境。进一步明确农家乐建设管委会职责,并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加强对“农家乐”产品设置、旅游接待等环节的指导和协调;加强对本地历史和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的挖掘,使农家乐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实现有机结合,进一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娱乐活动;指导帮助“农家乐”经营者做好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防止环境人为二次污染;加强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尽快完善发展农家乐的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农家乐建设用地、贷款、办理建设手续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对规模较大、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农家乐经营户享受农业龙头企业同等待遇,税费、资金上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通过政策性资金捆绑使用、招商引资、鼓励金融机构为“农家乐”提供小额贷款或低息贷款、建立农家乐发展基金等多种渠道,扶持农家乐集群点规范化建设,加快发展特色鲜明、初具规模、管理规范、品牌响亮的农家乐
第四篇:农家乐发展情况汇报范文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农家乐发展情况汇报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29.5平方公里,下辖三清乡和枫林办事处共15个行政村,人口19282人,辖区现有的4700余农户中,35%分布在景区沿线,居民普遍依托三清山旅游资源从事农家乐、导游、轿夫、卫生保洁等工作。近年来,随着市场开发力度加大,三清山知名度日益提升,尤其是申遗成功以来,游客量实现了飞速增长,从而带动了景区农家乐的快速发展,目前,辖区内已发展农家乐510户,正在建设的农家乐400多户,总床位数5000余张,总餐位数近30000个,从业人员达4700余人,三清山农家乐发展已渐成规模。
一、主要工作经验
1、政府引导为发展农家乐打下了基础
上西坑村大湾自然村紧靠环山公路,距离核心景区仅十分钟车程,交通极为便利,但从前,这里房屋破烂,环境卫生较差,游客很少驻足,村民基本都靠外出务工谋生,年人均收入仅为2000多元。如今的大湾社区,青山苍翠,绿树成荫,一幢幢整齐划一的雅致小房错落排开,周边环境宜人、风景秀丽,一举被省建设厅评为“江西省人居环境范例奖”,村民依靠发展农家乐使年人均收入提升到了6000元以上,每天入住和用餐的游客如织,旅游旺季住宿甚至需提前两周
预定。
带来这一翻天覆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风景区的主动引导,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有效带动农民致富,风景区提出了发展“千户万床”(即在辖区内建设1000户农家乐,10000张床位)农家乐工程的目标,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发展农家乐对改善农民生活的巨大助益,承诺在政策、资金、咨询、营销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并针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能在资金、政策和业务上获得较大支持的实际,积极将发展农家乐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因势利导打造发展环境,全山共投入500万元,拆除“空心房”及无人居住的房屋13508.6平方米,新建房屋5300平方米,完成饮水1450户,改厕1235户,改栏130余户,累计清除垃圾5100余吨,完成水泥路面硬化120余公里,绿化5100余平方米,房屋亮化3万余平方米,着力优化农村环境,突出了“一个重点”即全面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一个难点”即全面实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15个行政村配备了60名保洁员,所涉经费由财政统一安排,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实现农村卫生长效保洁,为农家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市场运作为发展农家乐创新了机制
环境改变心境,思路决定出路。为了让辖区群众更多的享受到旅游带来的实惠,风景区主动出击,为居民牵线搭桥,在引浆村引进国际青年旅舍、三清山画家村等上规模和上水
平的企业,借来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提升景区农家乐品位。同时创新导入“公司+农户”模式,合作创办较大规模的农家乐,当地居民以房屋、土地作为资本投入,与公司合办农家乐,并可优先进入山庄就业,吸引了不少农民工返乡就业,在银湖山庄从事服务员工作的小陈就是其一,在每月得到的900元工资之外,她同时也是山庄的“房东”,家庭每年可获得2.6万元的租金。山庄经营者本身也是一位返乡农民工,正是在风景区的政策吸引和大力扶持下,毅然投入260万元,按特色三星级农家乐的规范标准,将村民住房装修靓化为拥有各类客房60间的农家乐山庄,执行公司经营管理模式,自今年3月份开始营业以来,已解决当地群众40人就业,目前经营状况良好,客房入住率达50%以上。
此外,为有效解决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和农民创办农家乐等旅游服务项目的资金问题,风景区充分运用市场手段,与市财政局共同出资2050万元组建了上饶市旅游服务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深入辖区服务群众,截止至9月底,共接受32家农家乐经营户累计621万元的贷款担保申请,通过规范审核,已将其中10家推荐至中国银行办理放款手续,贷款总金额达195万元。
3、统一规范为发展农家乐提升了形象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的旅游发展更加注重人文自然的和谐,对农家乐发展也有一套整齐划一的标准。风景
区着力打造的首个规模化农家乐服务区——银湖湾生态村,占地91800平方米,可容纳182户村民,建设在符合景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全依照农家乐旅游的需要和标准而行,风景区对所有房屋框架结构基础统一设计,承担该项建设及外墙涂料的全部费用,并投资建设村内道路、绿化和户外供电、供水、电视、通讯、排水、排污等公共设施,总投资达7000余万。白墙、黑瓦、杉木门、花格窗、未现一处外露电缆,仅从已建成的47户民居中,就可窥见生态村极富赣东北特色的别样风貌,堪称三清山农家乐发展的摹本。加之风景区相应出台了农家乐星级评定规范标准,加大对从业者的管理培训力度,在硬件上统一标识招牌、外观整体,在软件上对经营服务、卫生防疫、安全管理、活动项目进行统一培训指导,进一步提升了农家乐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农家乐产业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必备条件。
4、因地制宜为发展农家乐彰显了特色
各示范点的成功经验,在辖区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辖区群众纷纷摩拳擦掌,掀起了农家乐发展的热潮。为杜绝产业过度集中而导致的资源浪费,风景区审时度势,一面继续鼓励群众通过在家门口创办农家乐实现增收致富,一面积极引导各村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形成农家乐发展链条上的一个个闪光点,既有效利用资源,也避免了游客的视觉疲劳。如今,岭头山的“田园牧歌”、方塘村的竹笋、西坑村的黄金茶、中关村的胶股蓝、引浆村的剥皮兔等都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商品,处处有代表,村村有特色。
二、存在的问题
三清山农家乐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处在浅层次的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规模小、网点分散、旅游商品开发度不高、竞争力较弱、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配套不足等方面,极大制约了游客消费,滞缓了旅游收入增长。此外,在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环境与产品包装、从业人员队伍等方面也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1、思想观念陈旧
近几年,景区农家乐依靠三清山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但绝大多数经营者对农家乐的发展潜力认识不够,小农意识强烈,抱有“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保守观念,只愿受益,不愿投入,加之经营者的资金有限,严重制约了农家乐的发展壮大。
2、产品比较单一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不少农家乐虽然经营多年,但是产品相对单一,仅仅以提供乡土特色风味餐、住宿、棋牌为主,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起点不高,规模不大,对三清山的道教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不够,缺乏一些学习性、参与性、休闲娱乐性的活动内容,很难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致使景
区农家乐仍旧处于粗放状态。
3、服务水平较低
景区农家乐从业人员大多为辖区农民,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经营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薄,加之缺少系统专业的培训,服务不够规范,很难满足中高端游客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农家乐市场前景广阔,蕴藏潜力巨大,对农家乐的开发、包装、策划、推广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摸索,需要勇于创新和突破。为此,我们将进一步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加强指导,快速推动三清山农家乐的稳步发展。
1、转变理念,提升服务
三清山农家乐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理念:一方面要鼓励经营者学习外地农家乐成功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合理运用到自身经营管理中来;另一方面要加大农家乐的市场营销力度,与景区旅游促销相结合,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争取更多的客源。此外,要注重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定期开展服务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力争打造标准化、规范化的农家乐服务队伍。
2、统一标准,加强引导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
原则,明确三清山农家乐发展目标、产品构成、开发重点等内容,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景区发展情况等因素,制订出一套合理、详细的农家乐发展规划,结合本地自然环境和主要农产品,在村庄房屋建筑、环境营造、产品设计等方面形成一定的风格,适度开发,避免一哄而上。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使农家乐的开办、接待、服务、安全、管理等环节全面规范,实行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接团,有效杜绝恶性竞争。
3、创新机制,加大扶持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建立扶持农家乐的政策体系,形成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在规划、土地、税收、交通、水电、资金、安全等方面给予支持,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在道路、停车场、供水排污、环境美化、资讯服务、卫生防疫等方面加快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对农家乐开发的项目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健康、稳定发展。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在合法程序下简化审批手续、降低收费标准,研究出台考核奖励办法,对诚信经营、规范服务、效益明显的经营户给予一定奖励。
4、关注产品,强化开发
在开发农家乐产品的过程中注重生态建设、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的结合,通过营造独特的田园生态环
境氛围,挖掘深厚的传统乡村民俗文化内涵,融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延长产业链,开发出能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需求、参与性强、个性突出、生命周期长的产品。在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从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着手,使三清山农家乐一直朝着可持续方向健康发展。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五日
第五篇:浅谈卫生院发展误区
浅谈卫生院发展误区
来源:医药卫生报时间: 2009-7-15 18:31:00[字号:大 中 小]
方城县二郎庙乡卫生院 吴军伟
乡镇卫生院作为基层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解决卫生院的发展问题已迫在眉睫。各乡镇卫生院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掘潜在力量,适时制定发展决策,找准着力点稳打稳干,才能稳步发展。笔者认为,卫生院发展存在以下误区。
片面理解专科建设,重大轻小。部分乡镇卫生院以为,注重大专科建设能促进卫生院发展,从而轻视小专科建设,殊不知不考虑卫生院自身条件和实际,盲目进行大专科建设,反而适得其反。前几年,我院大搞大专科建设,但由于缺少对医院自身实际条件的科学论证,没有顾及经济基础差、技术力量薄弱、专科设备短缺等严重阻碍专科建设发展的诸多因素,不但没有经济效益,反而造成资金浪费,最终均以失败告终。最后,我们召开班子会议研究论证,考虑到卫生院距离县城较近,技术、资金、设备等均不如县级医院条件优厚等,从县级医院比较薄弱的小专科着手,建立了牙科、肛肠科、皮肤科等小专科,并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力量,大大减少了专科建设的资金成本。通过运营,不但留住了当地病人,而且吸引了不少外地病人前来就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员短缺、人才匮乏不是根本原因,重在没有发掘、培养。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原动力。医院没有发掘培养人才计划,不去积极培养人才,怎么能够发展?2006年以来,我院主动与医学院校联系,招聘应届大中专毕业生14名;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选送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培训学习;加强与上级医院的技术联合,邀请专家来院指导工作、开展业务。这些措施的推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卫生院人员短缺、人才匮乏和技术力量差的实际问题,为卫生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转变卫生服务模式,不重视宣传效应。原有卫生服务模式比较陈旧、不能满足现有卫生服务需求,不重视媒体的宣传效应,坐等病人等,都阻碍了卫生院的发展。乡镇卫生院应该及时转变服务模式,建立优质、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体制,为患者营造优质、温馨、和谐的就医环境;简化就医程序,为患者提供快速、便捷的就医渠道;降低医疗费用,让患者享受到真正的廉价医疗。同时,卫生院应重视媒体宣传,加大各种宣传活动的力度,让群众充分了解卫生院的各种惠农政策,取得群众的信任。
重视经济效益,疏忽管理,或管理不分孰轻孰重。卫生院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卫生院的管理亦是如此。大部分卫生院急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管理,或是管理不分孰轻孰重,院长大小事一起抓,一个人说了算,完全忽视了班子其他成员的作用。乡镇卫生院应加强各方面的管理程度,明确班子成员的作用,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管理方案,让职工自觉遵守、形成习惯,这样才能管出质量,才能保障卫生院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才能持续增长。
★社会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