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
当前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
中国网 china.com.cn时间: 2007-12-21发表评论>>
我国广播影视体制改革面临两大基本任务:一是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广播影视的市场服务体制,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二是适应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制,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广播影视的公共需求。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现实,我国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分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的部分,目前它们各自面临不同的任务。在城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提高水平,改善服务;在农村,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加快普及,提供基本的广播影视服务。因而,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应以农村为重点,并在农村探索制度创新的经验和道路。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也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紧迫的任务。由此可见,不管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是在广播影视体制改革中,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都处于基础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来看,加快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已经到来。抓住机遇,加快和创新制度建设,构建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的历史任务。
一 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及其体系的基本内涵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包括维护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属于社会性公共服务,它既具有文化服务的一般属性,也具有传播媒介的特殊属性,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信息的电子传播载体和服务平台。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是政府部门和有关社会组织为满足农村群众对广播影视的公共需求而提供相关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其目的是通过广播电视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电影在农村地区的放映,使农村群众听到听好广播、看到看好电视和电影,为他们提供社会和政策信息、生产生活信息、文化教育和娱乐节目服务等,满足其基本文化需求和信息需求,保障和实现其基本文化权利。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作为公共产品的传输覆盖基础设施;二是基本的广播频率电视频道;三是农村或农民、农业专业频率频道;四是基本的农村和农业节目。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包括固定影院和流动放映设施;二是放映的基本场次;三是切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科教片和故事片放映。
建立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是保证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它包括以下六个子体系:一是组织体系,即广播影视的各类主体,包括自上而下的政府机构和服务运营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等;二是体制机制体系,即保证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提供的制度安排及运行机制,如传输覆盖体制、财源体制、节目生产供给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三是基础设施和技术体系,主要是地面、有线和卫星等传输覆盖网络,制播设施设备以及电影放映设施设备;四是内容服务体系,即可提供的广播电视节目和电影节目;五是政策法规体系,即政府为保证公共服务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六是监督评估体系,包括制订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标准、指标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评估机制。
二 现阶段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的基本特征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升为国家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并成为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以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为核心,在2005、2006年两年间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政策推动成为现阶段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主要力量
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国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逐渐成形。在这一过程中,以政府推动和财政支持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的认识逐步深化,政策推动的力度越来越大。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关于巩固和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4]64号),正式启动自然村“村村通”工程,提出了运行和维护经费原则上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担的政策。中央财政将对纳入“西新工程”实施范围的新疆、内蒙古、宁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省的藏区“村村通”工程维护经费给予适当补助。到2006年底,全国完成了117万个已通电行政村和10万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作,有效解决了近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79号),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以及公共财政的投入,其政策目标是全面实现716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2007年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38号)为“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提供政策保障。这意味着国家支持农村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政策有了重大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创新和突破中,出现了四个转变:一是政策目标从模糊到具体的转变;二是政策措施从抽象的原则到实用和可操作的转变;三是政策手段从单纯的财政投入到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电价优惠和配套改革等“组合拳”的转变;四是政策层次从部门政策到国家政策的转变。通过政策创新,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职能向政府归位,中央、省、市、县等各级政府都被赋予了相应的职责,政府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这些政策已经成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二)公共财政投入成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发展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中央政府把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突破资金瓶颈作为推动农村广播影视公共建设的基础性举措。在“村村通”工程方面,从1998~2005年底的8年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投入超过35亿元;2006、2007年两年间,中央政府在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覆盖上就投入30亿元;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除了投入巨资发射直播卫星,以卫星直播方式解决无线覆盖不到的偏远“盲村”之外,还将投入34亿元,对中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盲村”建设进行补助。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方面,“十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323亿元扶持部分中西部22个省区的农村电影放映活动;“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农村电影发展工作的资金将超过20亿元。这样的投资力度在农村文化建设史上是空前的。更重要的是,在公共财政投入上,国家明确了各级财政投入的责任,建立了各级财政的分担机制,这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发展提供了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撑。
(三)技术创新成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发展的内在动力
广播影视产业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创新。一方面,技术创新提高了广播影视公共服
务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体制机制的变革;另一方面,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和体制机制的变革反过来又推动技术创新。在“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的初期,由于采用传统技术,工程推进进展缓慢,效果欠佳,农村群众热情不高,“村村通”工程出现了“返盲”现象,农村电影放映面难以扩大。技术创新改变了这一局面。在广播电视方面,统筹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农村因地制宜推行无线覆盖、有线联网和卫星覆盖,三者并用,使得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得以迅速发展,收听收看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在电影方面,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开创了农村电影发展的新时期。原来的胶片放映变成数字放映;原来的影片逐级发行变成了总发行机构到放映点的直接发行;发行手段由拷贝的传递变成了卫星传输,农村电影放映技术和效果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为农村电影放映的普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四)体制机制建设成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1998年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以来,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发展经历了从工程建设向体系建设转型的过程。从只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到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建设、内容建设和监督检查等多头并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体制机制建设作为农村广播影视体系的核心逐步得到重视。经过多年的探索,农村广播电视和电影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正在转型,逐渐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转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广播电视事业单位成为独立法人和独立核算单位,既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又承担经营和创收任务。在财政体制方面,公共财政投入逐渐增加,并开始实施分类投入,主要投入无线传输等纯公共性质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线网络等准公共性质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多元化筹资;内容服务投入主要依靠电台电视台创收和自筹经费。服务业务开始分类,无线广播电视、卫星电视作为纯公共产品在技术服务和内容服务两个方面都实行免费制;有线电视作为准公共产品在技术服务方面收取一定的收视维护费,而内容服务实行免费制。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了民营企业和个体放映,建立起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行放映主体。农村电影公共服务正在形成既符合现阶段农村实际,又顺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逐渐从事业主体向企业主体过渡,从行政机制向市场机制过渡,由政府直接提供向政府间接提供过渡,走上“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农村电影改革道路。
(五)制度创新成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遇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为解决这些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政府部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改革创新,从根本问题和关键环节入手,实施系统解决方案,不断探索“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的新路子和新经验。从中央、省两级政府的政策措施来看,政府正着力把“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用政策固定下来,并推广开去。稳定而富有成效的政策也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奠定了基础。可以预料,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制度正在农村逐渐成形,以组织支撑、财源支撑、政策支撑及管理监督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已经成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 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任务
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艰巨任务。就面临的机遇来说,一是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力度空前加大;二是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获得强大政策支持;三是“十一五”全国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将全面提速。
然而,尽管近年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农村广播影视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且局限于工程建设;这两大工程建设还难以满足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发展。当前,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面临四大主要任务。
(一)尽快实现广播影视服务在农村的普及
现在,城市广播影视实现了普及,但在农村,许多地方还看不好甚至看不到电视和电影,也听不到广播。在农村普及广播影视是我国广播影视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还有776万个广播电视“盲村”,5000多万人收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就有线电视而言,农村入户率才17%左右。数字电视在城市已进入推广阶段,而在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才起步。就电影来说,全国农村基本上没有固定影院,相当多的农村还是电影放映空白点。从这些情况来看,农村广电公共服务还处在公共基础设施的普及阶段。作为公共基础设施,不管是无线电视,还是有线电视,抑或卫星电视,不管是电影流动放映设施,还是固定影院,都是公共产品,政府应在条件许可范围内保证这些公共产品的提供。
(二)加大投入,促进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
经过几年的发展,城市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水平已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数字时代;但在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还处在相当低的水平,许多地方无线广播电视设备陈旧、短缺、功率低、传输效果不好、传输节目套数少。小片网传输质量差,有线网络覆盖水平低。农村电影的放映设备陈旧,16MM放映机声光效果差、拷贝少、影片陈旧,缺乏吸引力,许多地方没有固定放映的地点,即使有也基本上瘫痪或者废弃。因此,不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电影的基础设施设备和片源供给都亟待加大投入和更新升级。
(三)增强公共服务节目供给能力,实施内容建设工程
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和内容建设两个部分。随着基础设施普及面的逐步扩大和基础设施水平的逐步提高,内容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关系到公共服务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成为当前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农村群众占到全国人口的70%,他们既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需求,也有其独特的需求。如今,农村群众已从单纯的求乐、求懂,变为求富、求知、求乐、求趣,需要通过广播影视获得科技信息、致富信息和法律法规知识。但是多年来广播影视节目去农村化倾向严重,不管是在专业频率频道、对农节目以及电影方面,都较少考虑到农村群众的真实需求。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节目的有无、好坏、是否符合农村群众的需求,关系到能否实现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问题,还关系到广播影视事业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农频率频道建设和农村节目建设,同覆盖网络建设一样紧迫。给农民提供供求对位的影片,是保证农村电影公共服务有效性和吸引力的前提。加强内容建设包括,提供广播电视基本频率频道和供需对位的节目以及满足农村群众独特需求的电影节目。各级电台电视台在频道设置和节目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农村群众的需求。农业省和农村人口占多数的省应在省级台开设农村频率频道,在综合性频道中应有适量的针对农村群众的节目;市县台应以对农服务节目为主体。在电影方面,应加大投入,强化政策引导,扩大农村题材优秀故事影片和指导农民生产生活的科教片的制作。
(四)健全制度安排,提供制度保障
如果说以上三项任务是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当下的主要任务,那么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基于现实情况,对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作出新的制度安排,则是比上述三项任务更为重要的任务。对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作出制度安排,面临的情况极为复杂。一方面,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居住分散,地形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东部、中部、西部差别极大,在同一区域内部不同的县差别很大,甚至同一个县不同的乡村区别也很大;另一方面,传统技术下的基本普及工作还未完成,而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技术浪潮已汹涌而来。在新技术和新体制环境下推进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新的制度安排应妥善解决八大问题:一是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定性、由哪些主体来提供以及如何提供;二是分类与分类提供;三是什么是基本服务和非基本服务;四是基本服务如何根据社会的发展来定量;五是基本服务在基础设施和内容服务上分别如何确定;六是政府和公共财政在哪些环节和领域发挥作用,发挥多大作用,如何发挥作用;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哪些政策来调控,这些政策包括哪些内容,应采取哪些政策手段;八是如何实现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提供的社会化和多元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些公共产品可由社会生产和提供,哪些需由政府直接生产提供。
四 推进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制度创新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逐步完成,根据计划经济体制设计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制度已经失去了旧的体制基础,应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总结“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和运行的经验,从制度层面创新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这种创新已不仅限于某些政策的调整和完善,而需致力于公共服务整个体制机制和规则的改革和完善,使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能得到长久稳定的制度支撑。
1确立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基本理念
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公益属性及其社会效益,决定了它的提供应该遵循以下六条原则:一是必要原则;二是可及原则;三是基准原则;四是均衡原则;五是绩效原则;六是阶段原则。
2建立多元统筹的财源体制
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频率频道建设和节目制作,都离不开财源支撑。因此,创新财源体制是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的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村广电公共服务的财源是政府财政和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有稳定的财源,当时农村广电服务尽管是低水平的,但基本得到了普及。其后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解体,广电服务失去了经济基础,加上近年来政府财政改革,主要由广电部门自筹经费投入,导致经费匮乏,服务难以为继。针对这一教训,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必须建立多元稳定的财源体制,使得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不致因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失去财政来源。
3建立分级负责体制
现阶段,农村主要是指县以下地区,由县级政府管辖。以前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责任落在县一级,由于县级财力偏弱,县级广电市场经营空间小,实力弱,难以保证应有的投入,导致农村广播影视投入严重不足,发展严重滞后。实际上,农村发展不仅是县级政府的事权,也是中央、省、地市政府的事权。根据事权与财权对等的原则,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应建立分层责任制。
4培育主体,实现提供主体的多元化
采用经济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广电公共服务,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进入农村有线电视分配网建设;在农村节目制作方面,除了电台电视台外,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农业节目的制作和农村电影拍摄。总之,应打破垄断,鼓励有条件的市场主体进入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领域。鉴于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存在市场失灵,为调动多元主体提供的积极性,政府应通过采购、补贴或价格管制来履行公共服务的责任。
就农村电影放映服务来说,应改革过去以行政为纽带、发行放映互相脱节的旧体制,建立以资本为纽带、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院线制;在农村电影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采取政策措施,鼓励国内各类资本投资农村电影市场,打破区域壁垒,减少发行环节,搞活经营机制,塑造和培育新型的农村电影市场经营主体。当前,要加快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建立以地市公司为龙头,把县公司纳入其中,吸收社会资本,按现代企业运作的农村数字院线公司,从而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院线为中心,以市县电影公司为主力,以农村放映队为基础的放映组织体系。
5制定配套的法规规章和经济政策
根据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吸取已经取得经验,针对现在和将来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以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制定有关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法规规章,规定有关各方的责任、义务,确定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和不断调整经济政策,促进、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
此外,还应分类供给、分类消费,逐步建立公共服务消费制度;制订广播影视基本服务的标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评估机制;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供给低保救济制。
第二篇: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构建我县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根据全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需要,充分享受文化娱乐和科普教育的基本文化权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各类科学文化知识和经济信息,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通过合理规划、精心组织、科学实施,不断扩大广播、电影、电视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构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二、目标任务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力度,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用有线、数字多路微波、无线和直播卫星等方式,逐步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垂直管理体制建设,建立起三级联动的运营体制(即县有管理中心,乡有广播电视站,村有广播电视室)。到2010年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创造条件,深化改革,尽快推进县电影公司改制。多方争取项目、设备和资金,力求在城乡放映队伍、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逐步推广城乡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同时,鼓励各放映队转变观念,打破长期以来传统陈旧的工作方法,努力开拓农村放映市场,创造良好的电影放映环境,逐步建立起统一、活跃、有序的电影市场。到2010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
三、实施方法
㈠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⒈现状:全县共建成广播电视转播台站4个,中继站1个,村村通广播电视乡(村)收转站(室)52个,有线小前端7个。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0%,有线、数字微波电视用户达10194户。
⒉方法
⑴、全力提高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积极争取中央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和技术方案,合理规划、精心组织、科学实施,着力完成***转播站、***转播站的更新改造建设,保证从2009年起让覆盖范围内的广大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到中央一套调频广播节目和中央一、七套无线电视节目。
⑵、努力巩固“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果。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建立无线收转站(室)、有线小前端的有效管理和维护服务体系,切实解决设备运行和维修经费,确保现有7个有线小前端和52个无线收转站(室)有效运行。
⑶、大力发展数字多路微波网络。川区农村以大力发展数字多路微波电视为主,利用现有数字多路微波基站和网络,在巩固现有用户的基础上,坚持“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的技术维护方针,实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管理、维护等有关规章,切实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和维护管理水平,确保永久畅通。同时,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办法,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广大群众认识,降低入户门槛,减轻广大群众负担,大力普及、发展数字多路微波用户。力争2010年数字多路微波电视入户率达到30%以上;2020年基本实现川区农村覆盖范围内的数字多路微波广播电视户户通。
⑷、以消除有线、数字多路微波网络覆盖盲区为侧重点,采用直播卫星等方式,逐步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山区农村和川区数字多路微波覆盖网外侧重于依靠“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进行建设。在进一步调查摸底,核实盲点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村村通”工程实施政策,积极争取建设项目,采取直播卫星等建设方式,力争在2010年消除山区农村和川区数字多路微波覆盖网外的广播电视盲点。
⑸、逐步理顺乡镇广播电视站管理体系。积极创造条件,落实三个统一,即人事统一管理,经费统一管理,财务统一管理,将乡镇广播电视站的人权、财权、物权统一归属县广电局管理,推进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垂直管理体制建设,真正建立起三级联动的运营体制,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奠定良好的体制保障。同时,进一步充实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工作力量,配备一批热爱和胜任广电事业的干部职工,切实加强乡镇广播电视站队伍建设。
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⒈现状:自1993年电影行业经营机制改革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县电影事业大幅度滑波,原有的农村放映队已名存实亡,县电影
第三篇: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构建我县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根据全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需要,充分享受文化娱乐和科普教育的基本文化权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各类科学文化知识和经济信息,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通过合理规划、精心组织、科学实施,不断扩大广播、电影、电视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构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二、目标任务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力度,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用有线、数字多路微波、无线和直播卫星等方式,逐步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乡镇广播电视站的 垂直管理体制建设,建立起三级联动的运营体制。到XX年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创造条件,深化改革,尽快推进县电影公司改制。多方争取项目、设备和资金,力求在城乡放映队伍、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逐步推广城乡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同时,鼓励各放映队转变观念,打破长期以来传统陈旧的工作方法,努力开拓农村放映市场,创造良好的电影放映环境,逐步建立起统一、活跃、有序的电影市场。到XX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
三、实施方法
㈠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⒈现状:全县共建成广播电视转播台站4个,中继站1个,村村通广播电视乡收转站52个,有线小前端7个。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0%,有线、数字微波电视用户达10194户。
⒉方法
⑴、全力提高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积极争取中央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和技术方案,合理规划、精心组织、科学实施,着力完成***转播站、***转播 站的更新改造建设,保证从XX年起让覆盖范围内的广大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到中央一套调频广播节目和中央一、七套无线电视节目。
⑵、努力巩固“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果。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建立无线收转站、有线小前端的有效管理和维护服务体系,切实解决设备运行和维修经费,确保现有7个有线小前端和52个无线收转站(室)有效运行。
⑶、大力发展数字多路微波网络。川区农村以大力发展数字多路微波电视为主,利用现有数字多路微波基站和网络,在巩固现有用户的基础上,坚持“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的技术维护方针,实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管理、维护等有关规章,切实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和维护管理水平,确保永久畅通。同时,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办法,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广大群众认识,降低入户门槛,减轻广大群众负担,大力普及、发展数字多路微波用户。力争XX年数字多路微波电视入户率达到30%以上;2020年基本实现川区农村覆盖范围内的数字多路微波广播电视户户通。
⑷、以消除有线、数字多路微波网络覆盖盲区为侧重点,采用直播卫星等方式,逐步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山区农村和川区数字多路微波覆盖网外侧重于依靠“村村通广播 电视工程”进行建设。在进一步调查摸底,核实盲点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村村通”工程实施政策,积极争取建设项目,采取直播卫星等建设方式,力争在XX年消除山区农村和川区数字多路微波覆盖网外的广播电视盲点。
⑸、逐步理顺乡镇广播电视站管理体系。积极创造条件,落实三个统一,即人事统一管理,经费统一管理,财务统一管理,将乡镇广播电视站的人权、财权、物权统一归属县广电局管理,推进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垂直管理体制建设,真正建立起三级联动的运营体制,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奠定良好的体制保障。同时,进一步充实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工作力量,配备一批热爱和胜任广电事业的干部职工,切实加强乡镇广播电视站队伍建设。
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⒈现状:自1993年电影行业经营机制改革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县电影事业大幅度滑波,原有的农村放映队已名存实亡,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处于瘫痪状态,从业人员仅剩8人,原有2座电影院,因设施、安全等方面的原因,已停止放映。同时,放映设备陈旧、破损,绝大部分已不能使用,库存影片基本都是老旧过时影片,不能满足农村电影放映需要;经费缺乏,致使农村电影放映工作难以为继。目前,电影放映工作仅以完成省、市下达的一系列公益性放映任务为主。
⒉方法
⑴、切实加强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纳入各乡镇、有关部门精神文明考核内容,为农村电影放映提供体制保障。并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放映经费,明确目标任务,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放映队,实行责任制管理,保证全县农村电影放映工作顺利实施。
⑵、创造条件,通过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县电影公司职能。县电影公司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拿出相应的对策,在加强对放映队业务指导、培训和保障片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利于电影发行放映的新途径,拓展城乡放映市场,建立起既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⑶、积极争取国家资助设备,并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文化水平好、热爱电影放映工作的群众,着力恢复农村电影放映队。力争XX年组建6个放映队;XX年组建2个放映队;XX年根据国家数字电影设备争取情况,再组建3个数字放映队,使放映队总数达到11个。
⑷、积极组织放映队在完成省、市下达的一系列公益性放映服务的前提下,努力开拓农村放映市场,创造良好的农村电影放映环境。要与各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经常性开展政策性宣传放映活动;与农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 奔小康结合,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宣传放映活动;与青少年教育相结合,送爱国主义优秀影片进校园,积极配合学校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与各行业宣传教育相结合等方式,不断增加放映场次,努力扩大放映范围,逐步建立统一、活跃、有序的农村电影放映市场。力争到XX年,基本实现交通便利的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到XX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
⑸、着力加强电影放映事业建设,逐步推进电影数字化进程,提高县城放映技术品位,构建数字电影放映的新体系。积极争取电影放映影院数字化改造建设项目,在县城新建1座电影院和1—2个数字化放映厅,在土门镇、大靖镇各建一个数字放映厅,拓展城镇电影放映市场,提升县城文化品位。并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传输方式和技术手段,在经济条件较好、人口比较集中的**镇、**镇、**镇、**镇、***镇、***镇、***镇等集镇建设室内放映室,逐步实现由16毫米向35毫米、由露天放映向室内放映、由免费放映向低价有偿放映过渡。
第四篇:广播影视服务建设工作计划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始之年,广播影视服务建设工作计划。全年工作紧紧围绕“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奋斗目标,着力开好头、起好步,将2011年确定为“规划启动年”和“基础建设年”,按照“1246”的总体8.加强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宏观管理。创新体制、机制,不断规范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宏观管理,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充分发挥全市舞台艺术创作组织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美术创作专家组的职能,定期发布创作选题,对新创作品进行论证评审,严把艺术作品创排立项关;着眼于向基础、长远的项目倾斜,健全完善重点创作项目专项资金资助、扶持激励机制,发挥好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强考核管理,做到与演出场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挂钩;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为文艺评论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发挥好文艺评论在引领艺术创作价值和审美取向、提升群众艺术鉴赏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纠正不良创作倾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工作计划《广播影视服务建设工作计划》。
三、集中精力办好一批重大文化活动,展示好直辖新形象
9.办好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和第三届中国文化艺术节。全力做好方案细化、项目引进、嘉宾邀请、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确保两大活动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办出成果、办出效益。
10.办好第三届西部动漫文化节。力争在参展企业数量、展场规模、展位数量、成交金额、品牌打造等方面在前两届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突破,让“东有、西有”的格局更加凸显,努力将西部动漫文化节打造成引领中国西部动漫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11.抓好五大传统节庆文艺活动。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元旦前后,组织开展传统节庆公益性文艺演出活动,传承和丰富传统节庆文化,丰富市民节日文化生活。
四、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推动广播电视更好的服务基层服务社会
12.加强舆论引导和规范管理。切实加强宣传管理,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大、届五中全会、全国“两会”和市委三届八次全委
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第五篇:十年来我国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让文化惠泽民生
—— 十年来我国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六大以来,广播影视系统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大力加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实施重点工程带动战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城乡二元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公共服务实现大跨越,城乡居民共享广播影视发展新成果
实施村村通工程,从村村通到户户通,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充分利用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手段,有重点、分步骤地消除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盲区,完成了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全国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7.06%和97.82%。从2011年开始,又在有线电视未通达的广大农村地区实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推动广播电视覆盖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这些地区的群众可通过直播卫星接收40余套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并可实现打电话、互联网应用等多项功能。2015年将服务扩展到全国有线电视未能通达地区的全部用户。
实施西新工程,覆盖范围从西藏、新疆扩展到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9省区,大幅度提高了边疆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发展水平。按照中央部署,广电总局从2000年起组织实施西新工程。党的十六大以后,西新工程全面深入推进,逐步扩大到内蒙古、宁夏、四川等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9个省区,覆盖国土面积超过498万平方公里,使边疆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发展格局实现了根本性转变。西藏广播电视覆盖率由1999年的68.6%和63.5%分别提高到2011年的91.7%和92.8%,新疆由1999年的87.4%和89.5%分别提高到2011年的94.9%和95.3%。地处偏远的游牧群众也能通过移动的太阳能接收设备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节目。与此同时,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国已有7套少数民族语言卫视节目,建成11个少数民族语言电影译制中心,分工负责34个语种和方言的电影译制。多层次、多语种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覆盖到相应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看得懂”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从分散的胶片放映队到统一的数字院线,农村电影进入数字化集约化放映新时代。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后,农村电影放映瘫痪的格局逐步得到扭转。2007年工程进入推广数字化放映新阶段,到去年年底全国已组建农村数字院线246条、放映队4.8万支,农村电影银幕超过5万块,农村电影全面实现更加便捷、丰富、高质的数字化服务。去年全国农村放映电影812万场,观影人次18亿,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公益目标。针对全国电影发展“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工程去年启动,到2015年每个县级城市都将有数字电影放映场所。
二、创新公共服务技术体系,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从模拟单向向数字化、网络化、交互化、全覆盖演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大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助力公共服务实现新跨越
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公共服务实现技术转型,服务范围、效率和质量跃上新台阶。党的十六大以来,广播影视从模拟向数字的转型加快推进,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广播影视制作、播映和传输覆盖体系。到去年年底,全国有线网络用户突破2亿,有线电视数字化渗透率从2004年的不到1%提高到56.7%。中央和省两级广播电视台已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地面数字电视已覆盖全国337个大中城市。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可管可控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开始实现由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到2015年,我国将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全面实现数字化。电影数字化发展步伐加快,39条城市主流院线的数字银幕超过9000块,电影数字化水平和规模领先全球。
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推进公共服务业态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丰富多彩。顺应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和新期待,高清电视、3D电影、3D电视、巨幕电影等新业态迅速发展,深受群众欢迎。全国已开播16个高清频道,及时推出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建有3D银幕超过7000块,巨幕近70块。网络电视、移动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智能电视等新业务不断涌现,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标准体系,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移动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认真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服务平台更加广阔。2010年以来,广播电视网与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积极展开,一系列推进“三网融合”的重大举措逐步实施,中央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已经建成,省级分平台建设正在推进,全国统一的IPTV集成播控体系将逐步形成。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电信的对接工作已取得初步进展。全国网络整合步伐加快,已基本实现一省一网的目标,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组建工作进展顺利,全国有线电视互联互通平台开始筹建。
三、加强公共服务内容建设,广播影视节目从短缺单一向多品种、多样化升级,规模与质量实现大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
不断提升内容生产能力,节目数量快速增长。2011年,全国2607家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办广播节目2726套、电视节目1329套,全国广播和电视节目制作量分别比2001年增长67.3%和86.7%;电影产量由2001年的不足百部上升到558部,位列世界第三;电视剧产量由不到1万集增加到14942集,位列全球第一;影视动画产量由不到1万分钟增加到26万分钟,跃居世界首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公益性更加突出。全国开办对农广播频率36个、电视频道13个,开办少儿频道33个,卫星动画频道5个,开办纪录片频道4个。
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注重节目原创,广播影视内容质量显著提高。选题策划、资金投入、表彰奖励等扶持原创精品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近年来,以《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杨善洲》等为代表的优秀影片,以《亮剑》、《闯关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为代表的优秀电视剧,以《故宫》、《大国崛起》、《舌尖上的中国》等为代表的优秀纪录片,以《小鲤鱼历险记》、《喜羊羊与灰太狼》、《梦回金沙城》等为代表的优秀动画片不断涌现。
着力加强宏观调控,节目结构更加合理、导向更加鲜明。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抵制低俗媚俗、净化声频荧屏的坚决措施。特别是今年以来,加强了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有效遏制了过度娱乐化、雷同化和低俗倾向,有力促进了电视节目的创新创优。近百档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新栏目竞相呈现,电视荧屏百花齐放、新风扑面。广播节目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资讯节目比重增加,交通信息、生活服务、政务热线、综艺娱乐等多类型多样化节目,提升了广播媒体的影响力。
四、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广播影视公益性事业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变,体制机制实现大转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获得新动力
明确政府职责,创新管理机制,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到去年年底,国家累计投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资金114亿元;西新工程资金215亿元;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资金32亿元,财政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财政部门和广电部门积极创新投入方式,变以往财政拨款为专项工程采购,从过去花钱养人到现在用钱办事,极大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务效益。
创新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服务。党的十六大以来,广播影视系统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积极引入市场竞争,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在广播电视设备提供、安装服务、运行维护和电影放映以及视听新媒体发展等领域,社会力量异常活跃。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确立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新体制。政府通过购买公益服务,采取委托、代理、合作等方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目前,农村放映队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农民个体放映队。同样,在村村通和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中也引入市场机制,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服务网点,壮大了公共服务的力量。
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公共产品提供主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党的十六大以来,影视剧制作领域加大改革力度,降低准入门槛,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影视制作,极大提升了节目内容生产能力。全国5363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中80%以上,1100多家电影制作机构中95%以上是民营机构。多元主体的参与,促进了影视产品的繁荣发展。
五、坚持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人民群众不仅是公共服务的享有者,而且成为参与者、创造者和评判者,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大提高,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焕发新活力
把实现人民群众愿望作为广播电视宣传的第一主题。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在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广播电视在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协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去年以来,广播电视战线广泛开展“走转改”活动,推动了许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急事难事的解决,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让人民群众成为广播影视的第一主角。广播影视节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了人民群众用善良勇敢创造社会和谐,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了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人民群众中蕴含的文化创造力量得到了鲜活的展示,当今的广播电视,随时随地可以听到群众的声音,看到群众的身影。
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广播影视的第一标准。各级广播电视单位普遍设立了听众、观众联络机构,随时根据群众的意见,策划节目内容、调整节目定位、规划栏目设置、创新节目形态,广泛开辟了征集群众意见的渠道。在广播影视各类评奖中,都建立了吸收群众参与评判的机制,根据群众意愿取消了电视剧中插播广告、调整了上星频道的节目结构。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的广播电视综合评价体系正逐步建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