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2 19:3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几点思考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几点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只有从实际出发查找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安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下面我就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一、制约农民增收的几个因素

1、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在中央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支农力度,农村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事业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加,但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进步等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投资增幅很小,推动生产发展的资本要素动力不足。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加快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回流,解决农业投资主体缺位,农民自身发展缺钱的问题,既是有效发挥政府主导新农村建设作用的关键,也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

2、农户生产经营粗放

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户种植结构单一,基本处于传统农业经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生 1

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二是生产手段落后,由于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原因,仍然是以人畜力为主,机械化水平不高;三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防治等技术;四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以及经济核算,在很多地方仍旧是“种地在人,收成在天”。

3、农民组织程度低

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近一两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快,目前已接近30个,会员总数约5000多人,带动农户10000多户。但普遍存在规模不大、管理制度不健全、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很有限。如何鼓励、引导和支持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既需要国家从法律上保障,更需要我们从政策上给予扶持,从制度上解决根本问题。

4、农民的隐性负担过重

据分析,农民的收入主要支付于农业生产资料、婚丧喜庆费用、医疗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居高不下,远远超过了“三减免、三补贴”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业生产费用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部分。民间婚丧喜庆费用增长,修祠堂盖宫庙,搞迷信活动等费用支出让农民日渐感到吃力。再次就是医疗费用的支出,虽然农村都实行的医保,但是农民一旦生大

病,大头的医疗费用还是要自己支付,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还使该家庭劳力缺乏,常常很快返贫。

5、农村生产要素大量外流

长期的二元结构,拉大了城乡差距,由于农业比较效益比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生产条件艰苦,同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基本生产要素仍然不断地流入城市,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跳出农门,离开农村,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趋势,农村“老人农业”问题突出,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这既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阳光培训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缩小城乡差距面临了很大的挑战。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当前国家经济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阶段,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固然是一条主要途径。但在新旧体制转轨之际,城市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促进农民增收很大程度必须在农业内部挖潜力、寻亮点,通过对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工作机制上指导和推进农民增收。

1、发挥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从一定意义上看,县域经济

就是特色经济,有特色才能造就优势,有优势才能拓展市场,有市场才能彰显效益。因此,调整农业结构也必须发挥特色优势。就我们柘荣而言,“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县情,山地资源丰富,生态得天独厚是优势,中药材和茶叶是支柱,食用菌、畜禽、淡水养殖、竹木、反季节蔬菜等是潜力,必须围绕这些特色优势进行深层次的农业结构调整。一是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坚决消除调整结构就是“多经少粮”的观念,扩大粮食复种指数,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稳定粮食生产,在做活粮食转化增值上做文章,着重培植粮食加工企业,伸长产业链条,促进种养业间、粮食加工与非农产业间的结构调整。二是加快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中药材和茶叶是柘荣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要推进中药材和茶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进程,在重点发展中药材和茶叶生产的同时,加大发展油茶、竹木、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办好山上“绿色银行”。

2、转变观念,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县注重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培植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培植“公司+基地+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头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全县被省级认定的龙头企业仅一家,被市级认定的龙头企业也只有区区的六家,产业化经营的起点不高,网络农户的能力有限,我们必须从更深层次上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一是推动农业产业基地上规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山场、水面产权制度改革,加

快经营权流转,形成规模化、集体化生产格局,推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使生产基地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二是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上等级。要进一步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举措,改善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要围绕主导产业、农业龙头,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使之成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的桥梁。采取有效形式,吸引工商、民间等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领域,促进龙头企业壮大规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来并得到实惠。

3、多业并举,拓宽增收梁道。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状况,从“强

二、活三”抓起,激发农村经济活力,靠多业并举增收。“强二”,即增强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内抓改制规范,抓科学管理,对外抓市场开拓,尽快把企业改制中的体制优势转换为效益优势。同时,要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发展果蔬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私营企业,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连带发展的路子。“活三”即搞活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把农民的闲余时间转移到家庭工副业方面。通过推进两个转移,在农村培植出更多的农民老板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4、加强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农技推广部门必须

跟踪提供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农民干。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传媒手段,为农民解凝释惑,最快捷地推广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对农民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市场意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培养农民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农民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要把说理教育和典型引路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5、转变职能,改进和强化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有效指导。一是转变指导方式,尽可能地变传统的会议指导、文件指导、行政命令政策引导为示范引导、服务引导和市场分析预测引导,积极探索农民乐于接受、简捷实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指导方式。二是转变指导目标。在搞好对常规农业和传统农业指导的同时,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抓“关键的少数”,把工作指导重点集中转移到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具有支撑主导作用的工作上来,着重搞好高效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科技普及、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好自已不会干和办不到的事情。

第二篇:大力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大力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主要在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粮食等基本农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稳定、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近两年,河北省农民收入扭转连续七年徘徊局面,呈现较快增长势头,2004年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1,增幅比上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2.4个百分点。但从“十五”以来总体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根据河北省制定的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7000元,年均递增5以上。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建设和谐河北,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规律,加强统筹,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农民增收制约的多重性,要求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农民全面发展

从河北情况看,当前农民数量多、资源占有率低、受教育程度低、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是农民增收的直接制约。深层次的因素在于“三个不协调”和“三个不同步”。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不协调,农业占GDP比重与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不同步。2004年河北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为15.5,而农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仍高达45.9,导致农民参与GDP分配系数由五十年代的0.6降至0.3。二是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不协调,工业比重提高与城镇人口增长不同步。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比重为53.2,而总人口中城镇人口仅占34.5,城镇化滞后直接制约了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步伐。三是生产要素与国民收入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协调,城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同步,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制约着农民全面发展。河北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9,常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000万人以上,农民人均耕地不足1.5亩;农村人口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5.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6.4。

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必须综合考虑制约农民增收的各种因素,立足于充分发挥农民的人力资源优势,抓住提高农民素质这个根本,统筹治理,重点突破。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在重视经济增长、重视效率、重视物质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注重公平、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把人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为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知识和市场意识。如果广大农民不能较快提高文化科技素质、掌握市场经济知识、增强市场竞争意识,那么,农民增收的领域就很难拓宽、增收的波动性就难以避免、增收的步伐就难以加快。只有实现农民全面发展,才能加快农村由人口优势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变,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竞争力,增强农民开拓增收新领域的能力,构建农村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近年来,河北省在农村工作中坚持把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满足农民生存、安全、健康、民主和全面发展需要作为目标,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重要载体,把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改善和农民素质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农村经济增长、精神文明、环境优美协调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了农民在增收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广大农民积极走提高农业竞争力、发展效益农业增收的路子,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壮大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广农业良种和增产增效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农民市场意识增强,以发展民营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推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加快了农民劳务输出步伐,使农民收入呈现出多年来没有的农业内部增收势头强劲、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的局面。

农民增收与国民经济的关联性,要求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快速推进工业化,农业为工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积累,农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也延缓了社会转型进程,导致了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1997—2003年七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加695.9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消费水平低,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调整城乡关系的关键时期。纵观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在现阶段,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不仅是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

第三篇:龙泉市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

龙泉市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若

干意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丽水市委决策部署,取得良好成效。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逐渐减弱,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压力加大,迫切需要拓宽新渠道、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为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促进我市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坚决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农民增收、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培育壮大生态绿色产业,强化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深化改革释放政策红利,精准用好各类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着力挖掘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稳住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释放财产性收入增长红利,拓展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建设美丽幸福好龙泉。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充分激发,农村保障政策有力有效,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7500元,年均增长9.5%以上,力争达到两位数增长。

三、主要任务

(一)培育壮大绿色产业,着力拓展增收渠道

1.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主体,扶大扶强重点骨干企业,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在做大做优“竹茶菌蔬”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做特做精水果、中药材、木本油料、特种驯养等特色产业,有序发展畜牧特色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优化产品、产业、区域结构。发挥林业大市的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区域珍贵苗木和花卉基地,全力抓好省珍贵树种彩色健康森林示范县建设,积极培育碳汇林业、森林旅游、林下经济,集聚发展竹木加工业。加快发

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到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农业增加值年递增2.5%以上,“竹茶菌蔬”等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

牵头单位:农业局

配合单位:林业局、水利局、统计局、移办

2.全面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补齐农产品加工短板。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开展农业观光、仓储物流、休闲养生、健康长寿等系列产品。开展农业“双创”行动,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三品一标”产品开发和认证管理,创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和绿色农产品主产区。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培育一批功能较强的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推行优质农业生产规模,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引导经营主体争取有机农产品认证,擦亮中华灵芝第一乡、灵芝和灵芝孢子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黑木耳之乡、黑木耳证明商标、中国特色竹乡、中国棘胸蛙(石蛙)之乡等金名片,重点培育“龙泉金观音”茶叶、“龙泉绿”蔬菜和“龙泉黑木耳”等

农产品公用品牌。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加大抽检监测力度。到2020年,新获得国家、省、市级以上名片农产品3个;通过“三品”认证的产品数达到100个以上,主导产业“三品”认证比例达50 %以上,市级以上农业主体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牵头单位:农业局

配合单位:市场监管局、团市委、林业局、水利局 3.深度推进农旅融合。推进农业“一区一镇建设”,培育农旅融合新业态,加快农业园区向旅游景区转变。以现有观光农业基地等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和电商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向旅游地转化,农产品向旅游地商品转化。2017年至2020年,全市创成1个现代农业景区,100亩以上休闲观光农业基地10个,全市农业标准化普及率65%以上。到2020年,累计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和转化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各150个以上,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占农业一产产值比重达25%。

牵头单位:农业局

配合单位:农办、文旅委、林业局、水利局、供销社、教育局、团市委

4.全域发展生态旅游。坚持旅游第一战略支柱产业不动摇,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优化“一心两核四片区”旅游总体布局,加快推进龙泉山景区创5A步伐,积极谋划上垟—宝溪—住龙区块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做好做足“旅游+”文章,把龙泉打造成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最具影响力的疗休养和旅游目的地。强化旅游宣传营销,深化与武夷山市等周边地区旅游战略合作,打造区域旅游发展共同体。实施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农民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经营家园,重点围绕景区景点,优先在其周边培育一批个性民宿,着力构建以景区为核心向四周村庄辐射的块状农家乐(民宿)集群体系。鼓励农家乐经营户以解决就业、销售农产品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把利用自有住房发展农家乐的农户作为扶持重点,扶持力度与带动效应相挂钩。发挥农家乐协会作用,加强行业管理,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到20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8%左右,实现翻番;农家乐(民宿)床位数达到10000张、农家乐(民宿)年接待游客450万人次以上、营业总收入达到4.5亿元以上。

牵头单位:文旅委

配合单位:发改局、农办、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移办

(二)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激发大众创业活力

1.深入推进生态异地搬迁。深入推进省级生态异地搬迁改革扩面试点工作,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和搬迁力度,制定深化推进生态异地搬迁政策,创新科学化推进异地搬迁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以政府运作为主转向以市场运作为主、以实物安臵为主转向以实物安臵和货币安臵并重、以集中安臵为主转向以适度集中和适度分散安臵相结合”的多样化安臵模式,科学化推进异地搬迁工作。按照“主动减灾、积极防灾”和“避让搬迁为主,搬迁与治理相结合”的工作要求,全力做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大搬快治”二年行动相关工作。2017年至2018年完成地质灾害避让搬迁1038人。2017年至2020年,累计实施异地搬迁12000人以上。

牵头单位:农办(扶贫办)

配合单位:国土资源局、建设局、财政局、移办

2.搭建农民就业素质提升平台。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从严查处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支持组建农

民劳务合作社,开展劳务培训和协作,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提高职业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农民学校的培训组织体系,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建立健全覆盖高技能务工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农村灵活就业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高各类群体就业稳定性和就业层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2017年至2020年,完成农民培训24000人次以上,其中培育农村实用人才4800人以上。

牵头单位:农办

配合单位:人力社保局、教育局、农业局、移办

3.支持推动创业创新。深入实施全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试点,搭建服务平台、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技术培训,扶持产业资本投资主体规模经营,给予农村年轻人返乡、留乡、创业等更多政策支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科技强农惠民行动,增强县域农业创新驱动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搭建年轻创客“未来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等众创空间,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资金投向创新领域。完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政策,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生态环境,努力使我市成为人才

培育之地、创业之地、成长之地。扶持来料加工产业发展,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提高农村物流水平,持续接力打造“中国电商百佳县”。到2020年,实现农村电商销售总额20亿元以上,发放来料加工费2.81亿元。2017年至2020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000家、电商网店2000家、来料加工点340个、青瓷、宝剑制作销售点2400个、家庭式休闲农场10家,累计吸纳返乡就业人员3万人以上。

牵头单位:发改局

配合单位:人力社保局、农办、经信局、文旅委、农业局、经济开发区、科技局、市场监管局、青瓷宝剑产业局、妇联、团市委

(三)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1.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落实承包地“三权分臵”办法。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制度,探索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权、使用权分臵

办法,探索村经济合作社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房登记税费、农民进城购买商品房、银行贷款利率等优惠政策。加快建立或引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价值评估中介机构。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运行,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育提升新型农业主体,以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到2020年,累计林权流转115万亩。

牵头单位:农业局

配合单位:林业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

2.激发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深入推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引导沿线村经济合作社成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拆股入社,利用集体机动地、荒地、宅基地复垦等节余土地拆股入社,发展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共同经营农林产业。因地制宜采取利用未承包闲臵资源集中开发或通过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利用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利用闲臵房产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相应业务。鼓励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等,通过入股或者参股龙头企业、村村合作、村企联手、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大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力度,指导乡镇(街道)进一步强化村集体“三资”监管。2019年

前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牵头单位:农业局

配合单位:组织部、农办、财政局(国资办)、文旅委、国土资源局、林业局、水利局、妇联、团市委、移办

3.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大金融机构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扩大农业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加大市级扶贫资金互助会联合会资本金投入,规范扶贫资金互助组织管理。深入推进农民资金互助会建设。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和“信用村”、“信用乡镇(街道)”及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推动村级担保组织规范发展,鼓励村级担保组织以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反担保,对农户的小额贷款提供担保。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增加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鼓励保险公司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试点,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借款人积极参加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市财政出资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分担、补偿和奖励机制。到2020年,“三权”抵押贷款总额达21亿元,其中林权抵押贷款12.6亿元、农房抵押贷款7.7亿元、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0.7亿元;累计

建成村级“惠农担保合作社”20家,累计为农户贷款担保3亿元;累计建成扶贫资金互助会100个以上,市级扶贫资金互助会联合会资本金达到500万元以上,累计建成“信用村”150个、“信用乡镇(街道)”5个。

牵头单位:人民银行

配合单位:金融办、农办、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供销社、国土资源局、各金融机构

4.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 政策改革,加大农业补贴资金整合力度,调整优化涉农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建立农业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完善耕地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流转、粮油生产等直补办法。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逐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适当提高保费补贴比例。

牵头单位:财政局

配合单位:农业局、林业局、国土资源局、各保险机构 5.统筹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领作用和改革办的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改革考核督查机制,保障各项改革落地见效。深入推进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协同推进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投融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农村

金融改革、农村扶贫改革等重大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信息进村入户等试点工作。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民持股行动计划,通过村经济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制改造、土地股份合作社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兴办和在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项目、集体物业经济参股等多种渠道,促进更多农民持有股份。到2020年,建成生产、供销、信用三大服务体系和有效运转的体制机制,形成龙泉路径和模式。

牵头单位:市委办

配合单位:发改局、农办、国土局、农业局、林业局、供销社、人民银行

(四)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机两铁三高两纵一横、五连六射一绕一航道”综合交通网建设,推进龙泉交通向公、铁、水、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以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保障水资源安全、改善水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防护体系。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升级,推广清洁能源,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按照“高速度、超容量、强互联、广覆盖”的要求,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先保障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确保支持力度不减,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2017年至2020年,完成县乡道公路改造150公里、村道提升改造及联网公路250公里;实施农田水利灌溉渠道衬砌352公里;新建或改造竹林机耕路800公里,新建或硬化农田基地机耕路30公里;发展大棚设施蔬菜500亩,改造菇棚15万平方米。

牵头单位:发改局

配合单位:财政局、交通局、国土资源局、农办、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移办

2.全域创建美丽乡村。按照“三美融合、主客共享”的工作主线,构建“面上洁净、沿线美丽、村点出彩”的美丽乡村格局,深入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乡村风景线、美丽民居景观带和美丽河道、美丽林相、花样村庄建设,切实加强农村住房规范化标准化样板设计和建设,加快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加强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挖掘传承传统艺术、民俗文化、人文典故、地域风情;探索开展全域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大力开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行动,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

进。在巩固扩大治污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把治水重心转移到防洪设施标准提升上,不断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充分发挥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持续深化和巩固美丽乡村创建成果。到2020年,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确保达标,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

牵头单位:农办

配合单位:宣传部、发改局、财政局、住建局、环保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环保局、民宗局

3.强化精准扶贫机制。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建立健全低收入农户认定和动态管理机制,建立民政、扶贫等部门认定标准统一、扶持政策衔接、数据共享的精准管理机制,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拓宽产业扶贫渠道,积极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美丽经济。加快推进光伏小康工程试点工作,研究制定以光伏项目投资收益建立扶贫基金、专项用于省级结对扶贫重点村和动态调整低收入农户扶贫开发的工作机制,重点在75个省级结对村中试点建设,完成试点建设目标。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低收入农户基本素质,实施扶贫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着力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水平,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改

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交通、水利、电力、供气、广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更快向农村延伸。加大扶贫结对帮扶力度,转变帮扶方式,落实帮扶责任,切实做到精准帮扶到人,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到2020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过省定指标。

牵头单位:农办(扶贫办)

配合单位:民政局、组织部、财政局、交通局、农业局、林业局、发改局、国土资源局、电力工业局、移办、人民银行、各金融机构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机衔接城乡居民、被征地农民、企业职工等养老保险,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群覆盖。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推进大病医疗保险工作,降低大病报销起报标准。进一步完善养老、助残、助学、慈善等社会救助体系,高度关注留守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打造区域特色职业教育中心。大力推进“健康龙泉”建设,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水平。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低保金、教育补助金的标准,缩小与城市保障水平的差距。到2020年,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为主的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

牵头单位:人力社保局

配合单位:农办、民政局、财政局、卫计局、教育局、残联、移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工作协调指导。建立“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强化工作落实。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研究出台政策措施,落实工作举措,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工作力度;各乡镇(街道)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助农增收作战图,开展农民增收示范村和示范户创建活动,切实强化工作责任,抓好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效落实,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工作。

(二)加大要素保障。用足用活用好上级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以规划为引

领,加大财政资金多层次、多形式统筹融合力度,形成部门合力,扶优扶强我市特色农林产业、休闲观光业及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梳理整合原有各项政策,创新配套政策和配套措施,综合运用财政、投资、税收、金融等手段,从各方面支持农民增收。建立健全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三农”资金规模要实现一定幅度增长,新一轮省特扶资金主要用于直接促进农民增收的项目,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重点加大对涉农产业的扶持力度,以财政投入为杠杆,撬动社会多元化支农投入,形成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最大化的正确导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要优先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农民增收项目用地需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强化考核激励。建立农民增收的统计考核评价体系,把农民增收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全市综合考核体系,作为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评选优秀、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一季一通报、半年一总结、一年一考核”的工作检查督查机制,由市纪委、督办、农办联合加强督查和考评,加强跟踪督查,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发挥考核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作用,形成促农增收的强大合力。

(四)科学统计监测。准确把握农民收入来源新变化、新特征,加强乡镇(街道)辅助调查员和记账户培训指导,确保农民

各类收入应统尽统,客观真实反映农民增收状况,为市委、市政府精准实施农民增收帮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注重统计工作的沟通对接,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确保面上增收和记账户增收协调统一。

(五)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主阵地作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途径,及时宣传报道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强化典型示范引导,营造全社会合力关心支持农民增收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关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

关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了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帮助企业克服当前困难,努力实现全省工业经济稳中求进,进中有升,经研究决定,特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支持企业增加生产

(一)支持、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增加生产。对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10亿元、年增长20%以上,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0-50亿元、年增长15%以上,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0亿元以上、年增长10%以上,且年税金同比增长10%以上的制造业工业企业,分别按销售收入增长部分的2‰对企业给予奖励;对2012年新建工业项目投产且纳入统计的企业,投产当年工业总产值超过0.2亿元、1亿元、5亿元和10亿元的,分别奖励企业经营者2万元、5万元、10万元和50万元(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

(二)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商务、交通、煤炭、电力、铁路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采取措施优先保证省内重点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的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需求(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牵头)。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保证重点企业融资需求,并给予利率浮动等方面的优惠(省金融办、省工信委牵头,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配合)。

(三)加强中小企业培育。各市地要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对纳入省统计局统计口径、完成省工信委确定的小企业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计划目标的市(地),按每户1万元的标准,对市地政府给予奖励(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省统计局配合)。

二、缓解企业资金紧张

(四)帮助重点企业解决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对地方经济贡献大,产品市场好、订单足,上下游产业带动力强,关系区域产业链安全,但流动资金出现阶段性紧张,支持后可实现较大或稳定增长的重点企业在2012年8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增贷款,按利息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鼓励担保机构采取降低门槛、简化担保手续方式,对发展前景好、能够实现产值、销售收入和上缴税金同比具有较大增长的企业提供新增担保贷款,通过提高风险补偿代偿标准的办法予以支持。引导帮助企业盘活存量,加强销售,减少库存,清欠应收账款,加快资金回笼,减少两项资金占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

(五)鼓励企业向市场融资。对省工业企业助保金贷款风险补偿合作平台贷款放大8倍(含)以上的部分,放大倍数每增加1倍,给予合作平台10万元奖励;对采取风险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方式投资本省中小企业项目的投资机构,省级财政在市县按项目退出或获得收益后形成的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奖励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可另行给予奖励(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

三、帮助企业拓展市场

(六)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对由省政府组织参加在省外举办的国家级或区域性的综合型展览会和重点专业展览会的重点企业,省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市县政府组织的参会、参展费用由同级政府给予补贴;对自行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展览会、展销会的企业,经审核后,省财政给予其参展柜台费用50%的补贴(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工信委牵头)。

(七)扩大省内市场需求。对省内交通、铁路、电力、石油、水利、市政等重点工程,保障房、廉租房建设等民生改善项目,以及政府采购等,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要定期发布大宗物资及机电产品设备需求信息,组织省内企业配套对接,在价格合理、质量保证的前提下,优先采购本省自行生产的产品,稳步提高省内产品采购配套比重。结合国家对农机等产品的补贴政策,由省农委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研究制定我省专门用于支持农机等产业发展的办法。省内资金重点向省内配套比重大、产业链条延伸长的重点项目和企业倾斜,特别是向农机、装备行业配套倾斜。生产企业要密切跟踪省内外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市场需求和变化,主动对接,寻求更多的配套合作及合同订单,扩大市场份额。对重点工程项目新增加的政府采购物资及配件等,经审核,可按销售额的1%由供应企业计入销售成本给予奖励;对采用省内产品配套的企业,经审核,按每年新增采购额的1%由供应企业计入销售成本给予奖励,对新增采购额超亿元的企业,由市地工业主管部门颁发“工业保增长贡献奖”证书予以鼓励(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牵头,各市地政府、省商务厅、省农委、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哈尔滨铁路局、省电力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配合)。省内基本药物招标,在同质同价的前提下,优先采用省内医药企业产品(省卫生厅牵头)。

四、支持企业结构调整

(八)确保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对今年内计划投产或部分投产的省重点产业项目,逐一跟踪服务,做好政策及要素保障,确保年底前如期投产。对今年计划新建和在建的重点产业项目,要优先配置土地资源,简化程序,提高核准、备案效率,属于财政支持的资金尽快安排到位,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推进项目加快建设,形成新增长点(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牵头,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省环保厅、省电力公司、哈尔滨铁路局和有关金融机构配合)。

(九)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利用国家对我省的相关支持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开展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重点推进省内钢铁、水泥、医药、食品等产业的兼并重组;积极推进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利益共享机制,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地区间可根据企业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签订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财税利益分配协议,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省国资委、省工信委牵头)。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加强企业目标管理,以钢铁、煤炭、电力、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企业为重点,开展节能降耗对标达标工作,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加强企业成本控制,采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严格成本管理与控制,挖潜增效(省工信委、省国资委牵头)。

五、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在自愿的原则下,对具备条件的,将学校、医院及其他供电、供暖、供水等社会公益性质的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地方,尽快操作实施,让企业“瘦身”,轻装前进(省国资委牵头,地方政府配合)。

(十一)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地方经济贡献大,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经省工信委、省地税局、省国税局审核认定,可以缓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征收企业“探头税”和“过头税”(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牵头,省工信委、省财政厅配合)。在确保内社会保险费用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对连续亏损3年,拖欠税金、欠发职工工资6个月以上,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地税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在2012年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省人保厅、省财政厅牵头,省工信委、省地税局配合)。

(十二)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行政事业性收费监督查处力度,凡收费标准有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标准收取(省减负办、省物价局牵头);严格控制涉及企业的各种评比、检查、达标、庆典、培训、评价评估等活动(省减负办、省监察厅、省人保厅牵头)。

六、服务基层解难题

(十三)开展下基层服务活动。各级政府、中省直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能深入基层开展对口服务,倾听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改进和落实定期走访、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现场办公、联审联批等工作制度和方法,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对下基层过程中企业反映的问题,要尽快解决;对单一部门无法解决、影响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由省工信委负责协调,报告省政府召开工业发展与运行联席会议,集中研究解决。各地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渡难关稳增长。

(十四)一企一策解决问题。根据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组成五个协调组,帮助企业解决制约生产和发展的突出问题。由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电力公司组成电力保障协调组;由省工信委、省交通厅、哈尔滨铁路局组成运输保障协调组;由省金融办、省工信委、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哈尔滨支行组成融资保障协调组;由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省环保厅组成项目服务协调组;由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组成市场对接协调组。各协调组要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一企一策解决问题。

(十五)研究落实国家政策。中省直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抓紧落实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财税、投资、金融信贷、产业发展等政策,加强对政策的宣传解读,出台具体实施细则,上网公告,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用活政策,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由省金融办协调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出台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七、净化省内市场环境

(十六)净化省内市场环境。对进入我省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如地条钢、化肥、农药等),坚决依法没收取缔;对省内制假售假企业,一经发现,由工商、质监部门依法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依法取消其经营资格或吊销其营业执照,其法定代表人3年内不得担任任何企业法定代表人(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牵头)。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监察厅要加强效能监察和绩效考核,对工作不力、服务不到位、任务完成不好的要进行批评整改,对失职渎职、推诿扯皮、不作为和乱作为行为要严格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努力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省监察厅牵头)。

第五篇: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第四期

城固县统计局编 2010年4月26

城固县一季度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今年以来,城固县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全面科学部署今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一季度,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平稳发展的运行态势。

一、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

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县共实现农业总产值42212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6.3%,农业增加值为23980万元,同比增长6.1%。

2、春耕备耕形势较好。目前全县各级农资部门积极储备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物资,农技部门深入农村进行农技推广及培训,全县农村春耕备耕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全县已落实

-1-发展无性系茶园2000亩、早春蔬菜6.5万亩、中药材10万亩,计划插播水稻27万亩、种植玉米6万亩;共储备优质水稻良种28万公斤、玉米良种3万公斤、农地膜15吨、农药85吨、化肥1500吨,发放各项惠农资金3856.12万元;围绕全县特色骨干产业,采取进村入户培训、现场会培训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分类培训指导。累计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 8700余份;累计投入人力1.32万人,购置抗旱设备120台(套),启用抗旱井142眼,调用设备0.8万台(套),完成灌溉8.31万亩;累计出动执法人员 151人次,检查农资经营户432户次;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利益。农资的保障,农技的投入,为全县春耕生产的有序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畜牧水产业的发展势头平稳。一季度,全县生猪、牛、羊及家禽出栏数稳定增长。生猪饲养量达46.72万头,其中:出栏肉猪15.89万头,同比增长28.7%;出栏肉用牛、羊数分别为0.47万头、0.27万只,同比分别增长8.7%和7.8%;出栏家禽40万只,同比增长8%;生猪存栏30.83万头,同比增长13.8%;家禽存栏87万只,同比增长7.9%。

4、农民收支呈现稳步增长。随着国内外经济的逐步转暖,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加,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强。一季度,城固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据全县60户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442

-2-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3%;人均现金支出1758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8.1%,全县农民收支呈现稳步增长运行态势

5、农村劳动力转移势头较好。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切实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举办现场招聘会,认真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积极扶持农民工创业。截止3月底,全县输出农村劳动力8.3万人,同比增1.2万人,增长15.3%;创造劳务收入2.3亿元;举办各种培训20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多人,劳务输出首季迎来 “开门红”。

二、农村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春耕生产面临的问题。今春气候变化无常,气温时高时低,不利于小苗秧的病虫害防治。

2、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由于今年以来,市场供过于求,生猪外销受挫,鲜猪肉价格从今年1月初17元/公斤,下降至3月底13元/公斤,下降幅度达到23%。而受到干旱等多方因素影响,主要饲料玉米价格上升(由去年的0.7元/斤上涨至1.05元/斤,上涨50%)。生猪养殖已经面临亏损局面。据调查:目前,养殖户平均养殖一头猪约需1100元的成本,按头平重100公斤出栏,已经出现亏损,亏损额达到了150-200元左右。生猪价格和养猪收益的双双下降,对广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

三、几点建议

1、层层落实责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障种子市场稳定

-3-供应,确保粮食安全,要科学引导农民选用产量品质好的杂交稻种子,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2、严格控制疫病,确保生猪生产稳定。为稳定畜牧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等。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争取国家的政策扶持,完善生猪生产发展长效机制;进一步调整养殖结构,淘汰一些管理水平差、生产技术水平低的养殖户,促进规模化养殖,降低养殖风险,保障农户利益;各级部门加大疫情信息的监控,严控生猪疫情,保重食品质量安全,稳定生猪的市场价格,保障外销渠道畅通。

3、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就业技能。继续实施“阳光工程”,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培训力度,使一部分农民成为掌握一技之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型农民,提高其应对就业环境变化的能力,同时加大本地区劳动力转移品牌建设,走出具有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之路。

撰稿:徐 辉

抄报:汉中市统计局。抄送: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县政

协秘书处,县委、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县级 领导,档

(二)。

城固县统计局 2010年4月26日 印发份数:30份

下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合集五篇]

    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2007年7月,国家统计局报告:根据对全国31 个省(区、市)6.8 万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目前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但是,近年来,农民增收难度增大,增长速......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思考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目前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但是,近年来,农民增收难度增大,增长速度放慢,增长点相对匮......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目前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但是,近年来,农民增收难度增大,增长速......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范文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一 我国农民收入低的原因 问题分析 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工业化的停滞。这集中表现在近几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部分是停留在第一......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意见[合集]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意见 连政发〔2012〕10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工业是我市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进一步促进外向型经济稳定增长十六条措施

    进一步促进外向型经济稳定增长十六条措施 广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一、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一)优化行政审批程序,简化出口食品和农产品企业检验检疫注册、备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