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4:5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第一篇: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2007年7月,国家统计局报告:根据对全国31 个省(区、市)6.8 万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 个百分点。这其中:

(1)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746 元,同比增长19.3%。其中,农民务工收入人均658元,增长20.3%。在务工收入中,本地务工收入人均361 元,增长18.5%;外出务工收入人均297 元,增长22.6%。

(2)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人均884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出售农业产品的收入人均497 元,增长16.5%;出售林产品的收入人均25 元,增长10.3%;出售牧业产品的收入人均331 元,增长21%;出售渔业产品的收入人均31 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3)农民家庭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人均304 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工业收入人均64 元,增长12.3%;建筑业收入人均36 元,增长16.8%;第三产业收入人均204元,增长9.1%。

(4)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人均为57 元,增长22.4%;转移性收入人均为103 元,增长21.9%。

根据上述资料,讨论:

1.根据消费函数理论,试分析农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

2.根据相对收入理论,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而言,农民进城务工收入的增加会改变社会整体消费倾向吗?

3.政府可出台哪些措施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二篇:农民收入增长

农民收入增长“九连快”是如何实现的

董峻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08元,同比增长10.4%,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增速快3.3个百分点。农业部将按照中央的部署,继续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今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速达到7.5%以上。

新闻分析:农民收入增长“九连快”是如何实现的 ——访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

新华网北京1月19日电(记者董峻)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917元,实际增长10.7%,这意味着农民收入已连续九年较快增长,连续三年增幅达到两位数以上。19日,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结构也逐步优化,家庭经营收入比例继续下降,工资性收入比例继续提高。张红宇说,2012年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4.6%,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43.5%,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收入占34.4%,下降1.7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8.7%,提高0.6个百分点。

此外,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连续三年下降,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3.10∶1。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扩大国内需求、改善农民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5%,增速高于城镇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08元,同比增长10.4%,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增速快3.3个百分点。

据张红宇分析,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4方面因素:

一是主要农产品产量增、价格好。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791亿斤,比上年增加367亿斤,增长3.2%,实现了“九连增”。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连续两年全面增产。国家还不断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市场粮价总体呈上涨趋势。

二是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工资涨。2012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6336万人,同比增长3.0%。18个省市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随之水涨船高。年末外出务工劳动力月收入2290元,同比增长11.8%。

三是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含金量高。2012年中央财政支出总量中“三农”支出达12280亿元,占19.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农业部门启动实施了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良法补助、种粮大户补贴试点等多项补贴补助项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合筹资标准、报销比例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这些因素都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

四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全国农户家庭承包土地流转比例达到20%。推动完善农村征地补偿制度,大幅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深化农民负担重点治理,减轻农民负担5.9亿元。支持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的股金红利收入。

张红宇表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部将按照中央的部署,继续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今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速达到7.5%以上。

第三篇:龙泉市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

龙泉市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若

干意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丽水市委决策部署,取得良好成效。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逐渐减弱,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压力加大,迫切需要拓宽新渠道、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为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促进我市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坚决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农民增收、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培育壮大生态绿色产业,强化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深化改革释放政策红利,精准用好各类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着力挖掘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稳住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释放财产性收入增长红利,拓展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建设美丽幸福好龙泉。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充分激发,农村保障政策有力有效,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7500元,年均增长9.5%以上,力争达到两位数增长。

三、主要任务

(一)培育壮大绿色产业,着力拓展增收渠道

1.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主体,扶大扶强重点骨干企业,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在做大做优“竹茶菌蔬”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做特做精水果、中药材、木本油料、特种驯养等特色产业,有序发展畜牧特色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优化产品、产业、区域结构。发挥林业大市的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区域珍贵苗木和花卉基地,全力抓好省珍贵树种彩色健康森林示范县建设,积极培育碳汇林业、森林旅游、林下经济,集聚发展竹木加工业。加快发

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到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农业增加值年递增2.5%以上,“竹茶菌蔬”等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

牵头单位:农业局

配合单位:林业局、水利局、统计局、移办

2.全面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补齐农产品加工短板。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开展农业观光、仓储物流、休闲养生、健康长寿等系列产品。开展农业“双创”行动,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三品一标”产品开发和认证管理,创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和绿色农产品主产区。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培育一批功能较强的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推行优质农业生产规模,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引导经营主体争取有机农产品认证,擦亮中华灵芝第一乡、灵芝和灵芝孢子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黑木耳之乡、黑木耳证明商标、中国特色竹乡、中国棘胸蛙(石蛙)之乡等金名片,重点培育“龙泉金观音”茶叶、“龙泉绿”蔬菜和“龙泉黑木耳”等

农产品公用品牌。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加大抽检监测力度。到2020年,新获得国家、省、市级以上名片农产品3个;通过“三品”认证的产品数达到100个以上,主导产业“三品”认证比例达50 %以上,市级以上农业主体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牵头单位:农业局

配合单位:市场监管局、团市委、林业局、水利局 3.深度推进农旅融合。推进农业“一区一镇建设”,培育农旅融合新业态,加快农业园区向旅游景区转变。以现有观光农业基地等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和电商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向旅游地转化,农产品向旅游地商品转化。2017年至2020年,全市创成1个现代农业景区,100亩以上休闲观光农业基地10个,全市农业标准化普及率65%以上。到2020年,累计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和转化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各150个以上,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占农业一产产值比重达25%。

牵头单位:农业局

配合单位:农办、文旅委、林业局、水利局、供销社、教育局、团市委

4.全域发展生态旅游。坚持旅游第一战略支柱产业不动摇,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优化“一心两核四片区”旅游总体布局,加快推进龙泉山景区创5A步伐,积极谋划上垟—宝溪—住龙区块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做好做足“旅游+”文章,把龙泉打造成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最具影响力的疗休养和旅游目的地。强化旅游宣传营销,深化与武夷山市等周边地区旅游战略合作,打造区域旅游发展共同体。实施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农民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经营家园,重点围绕景区景点,优先在其周边培育一批个性民宿,着力构建以景区为核心向四周村庄辐射的块状农家乐(民宿)集群体系。鼓励农家乐经营户以解决就业、销售农产品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把利用自有住房发展农家乐的农户作为扶持重点,扶持力度与带动效应相挂钩。发挥农家乐协会作用,加强行业管理,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到20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8%左右,实现翻番;农家乐(民宿)床位数达到10000张、农家乐(民宿)年接待游客450万人次以上、营业总收入达到4.5亿元以上。

牵头单位:文旅委

配合单位:发改局、农办、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移办

(二)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激发大众创业活力

1.深入推进生态异地搬迁。深入推进省级生态异地搬迁改革扩面试点工作,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和搬迁力度,制定深化推进生态异地搬迁政策,创新科学化推进异地搬迁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以政府运作为主转向以市场运作为主、以实物安臵为主转向以实物安臵和货币安臵并重、以集中安臵为主转向以适度集中和适度分散安臵相结合”的多样化安臵模式,科学化推进异地搬迁工作。按照“主动减灾、积极防灾”和“避让搬迁为主,搬迁与治理相结合”的工作要求,全力做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大搬快治”二年行动相关工作。2017年至2018年完成地质灾害避让搬迁1038人。2017年至2020年,累计实施异地搬迁12000人以上。

牵头单位:农办(扶贫办)

配合单位:国土资源局、建设局、财政局、移办

2.搭建农民就业素质提升平台。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从严查处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支持组建农

民劳务合作社,开展劳务培训和协作,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提高职业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农民学校的培训组织体系,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建立健全覆盖高技能务工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农村灵活就业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高各类群体就业稳定性和就业层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2017年至2020年,完成农民培训24000人次以上,其中培育农村实用人才4800人以上。

牵头单位:农办

配合单位:人力社保局、教育局、农业局、移办

3.支持推动创业创新。深入实施全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试点,搭建服务平台、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技术培训,扶持产业资本投资主体规模经营,给予农村年轻人返乡、留乡、创业等更多政策支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科技强农惠民行动,增强县域农业创新驱动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搭建年轻创客“未来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等众创空间,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资金投向创新领域。完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政策,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生态环境,努力使我市成为人才

培育之地、创业之地、成长之地。扶持来料加工产业发展,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提高农村物流水平,持续接力打造“中国电商百佳县”。到2020年,实现农村电商销售总额20亿元以上,发放来料加工费2.81亿元。2017年至2020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000家、电商网店2000家、来料加工点340个、青瓷、宝剑制作销售点2400个、家庭式休闲农场10家,累计吸纳返乡就业人员3万人以上。

牵头单位:发改局

配合单位:人力社保局、农办、经信局、文旅委、农业局、经济开发区、科技局、市场监管局、青瓷宝剑产业局、妇联、团市委

(三)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1.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落实承包地“三权分臵”办法。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制度,探索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权、使用权分臵

办法,探索村经济合作社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房登记税费、农民进城购买商品房、银行贷款利率等优惠政策。加快建立或引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价值评估中介机构。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运行,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育提升新型农业主体,以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到2020年,累计林权流转115万亩。

牵头单位:农业局

配合单位:林业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

2.激发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深入推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引导沿线村经济合作社成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拆股入社,利用集体机动地、荒地、宅基地复垦等节余土地拆股入社,发展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共同经营农林产业。因地制宜采取利用未承包闲臵资源集中开发或通过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利用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利用闲臵房产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相应业务。鼓励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等,通过入股或者参股龙头企业、村村合作、村企联手、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大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力度,指导乡镇(街道)进一步强化村集体“三资”监管。2019年

前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牵头单位:农业局

配合单位:组织部、农办、财政局(国资办)、文旅委、国土资源局、林业局、水利局、妇联、团市委、移办

3.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大金融机构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扩大农业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加大市级扶贫资金互助会联合会资本金投入,规范扶贫资金互助组织管理。深入推进农民资金互助会建设。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和“信用村”、“信用乡镇(街道)”及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推动村级担保组织规范发展,鼓励村级担保组织以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反担保,对农户的小额贷款提供担保。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增加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鼓励保险公司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试点,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借款人积极参加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市财政出资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分担、补偿和奖励机制。到2020年,“三权”抵押贷款总额达21亿元,其中林权抵押贷款12.6亿元、农房抵押贷款7.7亿元、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0.7亿元;累计

建成村级“惠农担保合作社”20家,累计为农户贷款担保3亿元;累计建成扶贫资金互助会100个以上,市级扶贫资金互助会联合会资本金达到500万元以上,累计建成“信用村”150个、“信用乡镇(街道)”5个。

牵头单位:人民银行

配合单位:金融办、农办、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供销社、国土资源局、各金融机构

4.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 政策改革,加大农业补贴资金整合力度,调整优化涉农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建立农业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完善耕地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流转、粮油生产等直补办法。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逐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适当提高保费补贴比例。

牵头单位:财政局

配合单位:农业局、林业局、国土资源局、各保险机构 5.统筹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领作用和改革办的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改革考核督查机制,保障各项改革落地见效。深入推进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协同推进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投融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农村

金融改革、农村扶贫改革等重大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信息进村入户等试点工作。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民持股行动计划,通过村经济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制改造、土地股份合作社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兴办和在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项目、集体物业经济参股等多种渠道,促进更多农民持有股份。到2020年,建成生产、供销、信用三大服务体系和有效运转的体制机制,形成龙泉路径和模式。

牵头单位:市委办

配合单位:发改局、农办、国土局、农业局、林业局、供销社、人民银行

(四)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机两铁三高两纵一横、五连六射一绕一航道”综合交通网建设,推进龙泉交通向公、铁、水、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以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保障水资源安全、改善水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防护体系。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升级,推广清洁能源,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按照“高速度、超容量、强互联、广覆盖”的要求,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先保障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确保支持力度不减,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2017年至2020年,完成县乡道公路改造150公里、村道提升改造及联网公路250公里;实施农田水利灌溉渠道衬砌352公里;新建或改造竹林机耕路800公里,新建或硬化农田基地机耕路30公里;发展大棚设施蔬菜500亩,改造菇棚15万平方米。

牵头单位:发改局

配合单位:财政局、交通局、国土资源局、农办、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移办

2.全域创建美丽乡村。按照“三美融合、主客共享”的工作主线,构建“面上洁净、沿线美丽、村点出彩”的美丽乡村格局,深入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乡村风景线、美丽民居景观带和美丽河道、美丽林相、花样村庄建设,切实加强农村住房规范化标准化样板设计和建设,加快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加强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挖掘传承传统艺术、民俗文化、人文典故、地域风情;探索开展全域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大力开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行动,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

进。在巩固扩大治污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把治水重心转移到防洪设施标准提升上,不断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充分发挥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持续深化和巩固美丽乡村创建成果。到2020年,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确保达标,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

牵头单位:农办

配合单位:宣传部、发改局、财政局、住建局、环保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环保局、民宗局

3.强化精准扶贫机制。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建立健全低收入农户认定和动态管理机制,建立民政、扶贫等部门认定标准统一、扶持政策衔接、数据共享的精准管理机制,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拓宽产业扶贫渠道,积极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美丽经济。加快推进光伏小康工程试点工作,研究制定以光伏项目投资收益建立扶贫基金、专项用于省级结对扶贫重点村和动态调整低收入农户扶贫开发的工作机制,重点在75个省级结对村中试点建设,完成试点建设目标。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低收入农户基本素质,实施扶贫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着力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水平,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改

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交通、水利、电力、供气、广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更快向农村延伸。加大扶贫结对帮扶力度,转变帮扶方式,落实帮扶责任,切实做到精准帮扶到人,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到2020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过省定指标。

牵头单位:农办(扶贫办)

配合单位:民政局、组织部、财政局、交通局、农业局、林业局、发改局、国土资源局、电力工业局、移办、人民银行、各金融机构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机衔接城乡居民、被征地农民、企业职工等养老保险,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群覆盖。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推进大病医疗保险工作,降低大病报销起报标准。进一步完善养老、助残、助学、慈善等社会救助体系,高度关注留守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打造区域特色职业教育中心。大力推进“健康龙泉”建设,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水平。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低保金、教育补助金的标准,缩小与城市保障水平的差距。到2020年,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为主的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

牵头单位:人力社保局

配合单位:农办、民政局、财政局、卫计局、教育局、残联、移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工作协调指导。建立“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强化工作落实。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研究出台政策措施,落实工作举措,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工作力度;各乡镇(街道)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助农增收作战图,开展农民增收示范村和示范户创建活动,切实强化工作责任,抓好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效落实,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工作。

(二)加大要素保障。用足用活用好上级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以规划为引

领,加大财政资金多层次、多形式统筹融合力度,形成部门合力,扶优扶强我市特色农林产业、休闲观光业及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梳理整合原有各项政策,创新配套政策和配套措施,综合运用财政、投资、税收、金融等手段,从各方面支持农民增收。建立健全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三农”资金规模要实现一定幅度增长,新一轮省特扶资金主要用于直接促进农民增收的项目,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重点加大对涉农产业的扶持力度,以财政投入为杠杆,撬动社会多元化支农投入,形成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最大化的正确导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要优先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农民增收项目用地需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强化考核激励。建立农民增收的统计考核评价体系,把农民增收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全市综合考核体系,作为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评选优秀、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一季一通报、半年一总结、一年一考核”的工作检查督查机制,由市纪委、督办、农办联合加强督查和考评,加强跟踪督查,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发挥考核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作用,形成促农增收的强大合力。

(四)科学统计监测。准确把握农民收入来源新变化、新特征,加强乡镇(街道)辅助调查员和记账户培训指导,确保农民

各类收入应统尽统,客观真实反映农民增收状况,为市委、市政府精准实施农民增收帮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注重统计工作的沟通对接,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确保面上增收和记账户增收协调统一。

(五)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主阵地作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途径,及时宣传报道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强化典型示范引导,营造全社会合力关心支持农民增收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关于我县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探讨

关于我县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探讨

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因而,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关键,也是检验全县各级干部执政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切实解决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

(一)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和关键所在。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以后10至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各级干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把工作重点、难点放在农村,着重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文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村稳定都依赖于这个基础。因此,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把农业发展的重点转到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上来,为建设小康实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地区,决定了农民收入增长的固有矛盾,必将影响农村稳定。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引起高度重视,如若视而不见,司空见惯,势必危急社会长治久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要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特别是在转型期要切忌过高估计农民收入,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农民利益;要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增强群众观点,加深对农民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就会关心农民利益,就不会对农业的困难、农民的困难视而不见;就不会把农民当成“唐僧肉”纷纷向农民伸手;就不会不尊重民意,不顾民力,不顾实际,强摊硬要;就不会当“官老爷”。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念,加强农村工作综合协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唯有如此,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才得以建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三)增加农民收入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高全县各级干部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十六大对新世纪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各级干部必须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本领,苦干实干,切实把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作为新阶段农村的中心工作,坚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揽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落实。只有农民增收了,农村社会稳定了,我们才有信心、有能力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期影响人们生活的农产品短缺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渠道单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长期影响我县农民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完整的市场体系。由于市场体系的缺乏和农民自身市场意识的薄弱,农民即农产品的生产者,无法根据市场行情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方向,不知道该种什么、种多少,不知道如何适应市场,最终导致生产的产品无路可销。同时,政府在抓结构调整方面也存在行政干预,容易伤及农民利益,影响农民增收。前几年我县在抓杜种、牲猪、朝天椒等产业时的教训充分说明,不注重客观实际,违背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剥夺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必定导致事与愿违,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农民增收。

(二)缺乏有力的农业保障体系。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落后是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县具有典型的秦巴气候特征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同时由于政策倾斜不够,农村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农业基础地位非常脆弱,靠天收的现状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三)缺乏有力的服务体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县涉农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效果一直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服务结构调整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二是由于在服务“三农”方面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特别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服务不够;三是涉农职能部门真正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信息、科技的力度不够,支农活动不能经常性的开展。四是涉农收费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违规违纪

第五篇:关于我县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探讨

关于我县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探讨

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因而,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关键,也是检验全县各级干部执政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切实解决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

(一)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和关键所在。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以后10至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各级干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把工作重点、难点放在农村,着重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文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村稳定都依赖于这个基础。因此,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把农业发展的重点转到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上来,为建设小康实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地区,决定了农民收入增长的固有矛盾,必将影响农村稳定。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引起高度重视,如若视而不见,司空见惯,势必危急社会长治久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要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特别是在转型期要切忌过高估计农民收入,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农民利益;要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增强群众观点,加深对农民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就会关心农民利益,就不会对农业的困难、农民的困难视而不见;就不会把农民当成“唐僧肉”纷纷向农民伸手;就不会不尊重民意,不顾民力,不顾实际,强摊硬要;就不会当“官老爷”。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念,加强农村工作综合协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唯有如此,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才得以建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三)增加农民收入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高全县各级干部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十六大对新世纪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各级干部必须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本领,苦干实干,切实把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作为新阶段农村的中心工作,坚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揽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落实。只有农民增收了,农村社会稳定了,我们才有信心、有能力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期影响人们生活的农产品短缺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渠道单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长期影响我县农民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完整的市场体系。由于市场体系的缺乏和农民自身市场意识的薄弱,农民即农产品的生产者,无法根据市场行情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方向,不知道该种什么、种多少,不知道如何适应市场,最终导致生产的产品无路可销。同时,政府在抓结构调整方面也存在行政干预,容易伤及农民利益,影响农民增收。前几年我县在抓杜种、牲猪、朝天椒等产业时的教训充分说明,不注重客观实际,违背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剥夺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必定导致事与愿违,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农民增收。

(二)缺乏有力的农业保障体系。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落后是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县具有典型的秦巴气候特征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同时由于政策倾斜不够,农村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农业基础地位非常脆弱,靠天收的现状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三)缺乏有力的服务体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县涉农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效果一直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服务结构调整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二是由于在服务“三农”方面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特别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服务不够;三是涉农职能部门真正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信息、科技的力度不够,支农活动不能经常性的开展。四是涉农收费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整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缺乏有力的执法监督体系。中央非常重视“三农”工作,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许多好的政策,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但在基层执行政策力度还不够,侵农、伤农事件时有发生,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损伤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

三、解决农民增收的正确选择

(一)培育农村市场,引导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问题,不只是硬件建设问题,也不只是有形市场的培育问题,主要应该放在建立健全市场网络,扑捉准确市场信息和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等方面。目前,我县农产品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很多地方仍处于传统的集市贸易方式,农产品基本自产自销,交易不规范,竞争不平等,中间盘剥严重;另一方面,对已经形成的市场网络,农民缺乏诚信观念,贪图便宜毁坏了产品声誉,丧失了市场,因而也减少了收入。

农产品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的重要职责。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变革,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的关键时期,农村工作观念、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都要随之转变。现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已不在田间地头,而是在市场,希望也在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农民才能增收,生产才能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和挑战,市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会迅速增加。因此,引导千家万户有序地进入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开辟增收道路,已经成为我县农村工作中一项紧迫任务。

(二)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多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不渝地在抓经济调整。从长远看,农村经济结构格局基本上决定了农民收入的格局。对我县而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应着力于四个方面: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主要通过加工、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等途径,摆脱对土地的依附,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依托农业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官渡镇的兆华山野菜公司正是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了农产品的市场化,降低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双台的“普兴”公司也是带领农民走农业市场化的领头雁。县委、县政府应在今后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工作中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使他们在农民增收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二是加快农业内部调整,大力发展养殖业和以林药套种为主的林业产业。目前这方面最缺乏的是准确的市场信息,最可怕的是盲目性,“一刀切、一窝峰、一哄而起、一个单子吃药”,最后一风吹,一场空,不仅不能增加收入,还可能使群众蒙受损失。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由量变转到质变,由单一转变到多样。种什么卖什么,多种就能多收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今后,种什么、种多少,要由市场需求来确定,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农民调整结构的基本依据,政府应该通过市场价格、供需数量、质量要求等信息来引导农民做好山场文章,大力发展养殖业和林业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发展优质品种,培育优势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竟争力。任何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没有科技含量的调整是重复,是“空调”。当前的困难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民投入不多,限制和制约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政府应大力加强对农民科技意识的培养和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增强农民应用科技的自觉性。

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产品结构的调整,都必须避免雷同,突出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建成特色基地,通过典型示范的作用,发展特色产业。以自己的优势换得最大的效益,就实现了结构调整的目的。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问题。当前农村过剩劳动力是一项巨大资源,有人估计,在我国农村,农民一年种田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有四分之三的劳动力被闲置,农村也有“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耍钱(赌博)”的说法。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超过20万人,有10万以上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对部分农村劳动力通过科技推广和土地流转向高效益田地转移,不断实现规模效益;二是引导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后者应主要从四个方面拓宽渠道。一是利用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我县招商引资力度加大的机遇,增加农民务工收入;二是采取各种方式增加劳务输出,建立健全中介机构,有组织地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培训、对接和服务工作,向沿海和中心城市输送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三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尽可能多吸纳农村劳动力;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开拓农村劳动力市场。

(四)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紧密相联,小城镇建设在农村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可以收到五个方面的效果:一是拓宽劳动空间,扩大农民的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是开拓农村市场,带动最终消费,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三是改善农村住房、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状况,美化农民居住环境;四是提高农民素质,发展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丰富农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五是缩小城镇差距,改变二元经济结构。

建设小城镇,首先要进行统一的科学规划,有选择地加快重点乡镇的建设步伐。我县城关、宝丰、官渡、得胜竹坪、秦古等乡镇的集镇建设已初具雏形,应重点加以扶持,要不断吸纳能人、富人进镇务工经商,不断壮大集镇规模。其次,思想要解放,政策要放宽,筹资形式要多样,推行“商业化运作”,走市场化道路。第三,要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发建设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中,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五)跳出农业抓农业,营造农民增收环境。农业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流通和服务业延伸,要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中为农民谋取利益;要通过小城镇的开

发和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扩大消费需求,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农民要向非农业领域转移,在农业之外开创新的事业。实践表明,农民增收已不只是农业部门的工作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成为农民增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当前要着力解决好两个普遍性的问题:一是县级政府要加强调控经济的手段,很多部门实行垂直领导,下面的权力空了,乡镇政府难以将支农扶农的好政策顺利快速的推到位,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二是乡镇政府冗员过多,农民负担过重。必须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

(六)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人口数量的增长对农民增收带来巨大的压力,但与人口数量相比,人口素质目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更为重要。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农民收入增长关键也在人,在于人的素质。

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要引导农民坚决摒弃“小富即安”的思想,但求温饱,不求上进;彻底破除“依赖等待”的思想,躺在政府身上,一切靠政府安排。不断改变“只顾眼前”的思想,为贪小便宜失去产品信誉和声誉。要最终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二是要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实践证明,农民增收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有关。农产品市场的培育,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都要以农民的文化素质为基础,这些进程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当前,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利用各种形式,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坚定不移地加快乡土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要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农民的衣、食、住、行及医疗、卫生等条件都落后于城镇,我县农村人口的健康素质也显著低于城镇。在农村中,疾病是对农民增收的主要威胁。平均线以下的贫困户,特别是严重贫困户,往往是劳动力健康状况不良所造成的。全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不在少数,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素质,也是当前农村必须抓紧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下载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农村专合组织发展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工作报告]

    文章标题:加快农村专合组织发展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工作报告]同志们:这次由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会,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012年秭归农民收入保持高速增长

    2012年秭归农民收入保持高速增长 秭归调查队向春云 据百户同样调查资料显示,秭归农民收入呈高速增长格局。2012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698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41元,增长15.82%。增......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及增长状况调查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及增长状况调查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2010级02班 姓名:蒙清新 指导老师:邓李林 学号:20100342048摘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

    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

    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 邵汉生 2009年第3期 ——社会建设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对我国经济增速带来明显不利影响,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

    大力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大全5篇)

    大力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主要在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粮食等基本农产品......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转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 大妙乡党委、政府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继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后,中央提出的又一项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任......

    农民收入平稳增长追赶超越砥砺奋进

    农民收入平稳增长 追赶超越砥砺奋进 2017/3/3 10:33:00 陈小云 于秋白 陕西调查 第10期 总第464期 2016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陕西农村经济面临诸多困难情况下,陕西省委、省......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民收入增长[五篇]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农民收入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完成“十五”计划和全面实现小康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