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部长:农民收入增长6.2处于艰难爬坡阶段大全
农业部长:农民收入增长6.2处于艰难爬坡阶段
中国农民收入在经历多年低速增长后,去年终于实现突破。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实际增长6.2。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今天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汇报中国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时作上述表示。农业部统计显示,2005年是自1997年以来的第二
个农民收入高增幅年份。
杜青林说,农民增收结构有了新变化,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支柱,农民工资性收入得到较快提高。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在2005年也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去年共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40.5亿元。
不过,杜青林同时强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仍然很艰难。统计显示,2005年一些主要农产品价格呈下降态势,同时农资价格居高不下。从长期趋势看,我国农户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增加潜力不大。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今后每年还将新增6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难度亦非常大。
杜青林在汇报中强调,目前农业和农村仍处于艰难爬坡阶段,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除了农民持续增收艰难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任务艰巨,农业国际竞争能力还比较弱,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不适应发展的要求等,均对解决“三农”问题构成挑战。
第二篇:农民收入增长
农民收入增长“九连快”是如何实现的
董峻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08元,同比增长10.4%,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增速快3.3个百分点。农业部将按照中央的部署,继续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今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速达到7.5%以上。
新闻分析:农民收入增长“九连快”是如何实现的 ——访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
新华网北京1月19日电(记者董峻)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917元,实际增长10.7%,这意味着农民收入已连续九年较快增长,连续三年增幅达到两位数以上。19日,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结构也逐步优化,家庭经营收入比例继续下降,工资性收入比例继续提高。张红宇说,2012年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4.6%,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43.5%,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收入占34.4%,下降1.7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8.7%,提高0.6个百分点。
此外,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连续三年下降,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3.10∶1。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扩大国内需求、改善农民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5%,增速高于城镇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08元,同比增长10.4%,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增速快3.3个百分点。
据张红宇分析,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4方面因素:
一是主要农产品产量增、价格好。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791亿斤,比上年增加367亿斤,增长3.2%,实现了“九连增”。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连续两年全面增产。国家还不断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市场粮价总体呈上涨趋势。
二是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工资涨。2012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6336万人,同比增长3.0%。18个省市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随之水涨船高。年末外出务工劳动力月收入2290元,同比增长11.8%。
三是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含金量高。2012年中央财政支出总量中“三农”支出达12280亿元,占19.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农业部门启动实施了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良法补助、种粮大户补贴试点等多项补贴补助项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合筹资标准、报销比例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这些因素都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
四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全国农户家庭承包土地流转比例达到20%。推动完善农村征地补偿制度,大幅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深化农民负担重点治理,减轻农民负担5.9亿元。支持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的股金红利收入。
张红宇表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部将按照中央的部署,继续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今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速达到7.5%以上。
第三篇: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2007年7月,国家统计局报告:根据对全国31 个省(区、市)6.8 万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 个百分点。这其中:
(1)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746 元,同比增长19.3%。其中,农民务工收入人均658元,增长20.3%。在务工收入中,本地务工收入人均361 元,增长18.5%;外出务工收入人均297 元,增长22.6%。
(2)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人均884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出售农业产品的收入人均497 元,增长16.5%;出售林产品的收入人均25 元,增长10.3%;出售牧业产品的收入人均331 元,增长21%;出售渔业产品的收入人均31 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3)农民家庭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人均304 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工业收入人均64 元,增长12.3%;建筑业收入人均36 元,增长16.8%;第三产业收入人均204元,增长9.1%。
(4)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人均为57 元,增长22.4%;转移性收入人均为103 元,增长21.9%。
根据上述资料,讨论:
1.根据消费函数理论,试分析农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
2.根据相对收入理论,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而言,农民进城务工收入的增加会改变社会整体消费倾向吗?
3.政府可出台哪些措施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四篇:关于我县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探讨
关于我县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探讨
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因而,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关键,也是检验全县各级干部执政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切实解决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
(一)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和关键所在。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以后10至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各级干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把工作重点、难点放在农村,着重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文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村稳定都依赖于这个基础。因此,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把农业发展的重点转到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上来,为建设小康实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地区,决定了农民收入增长的固有矛盾,必将影响农村稳定。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引起高度重视,如若视而不见,司空见惯,势必危急社会长治久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要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特别是在转型期要切忌过高估计农民收入,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农民利益;要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增强群众观点,加深对农民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就会关心农民利益,就不会对农业的困难、农民的困难视而不见;就不会把农民当成“唐僧肉”纷纷向农民伸手;就不会不尊重民意,不顾民力,不顾实际,强摊硬要;就不会当“官老爷”。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念,加强农村工作综合协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唯有如此,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才得以建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三)增加农民收入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高全县各级干部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十六大对新世纪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各级干部必须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本领,苦干实干,切实把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作为新阶段农村的中心工作,坚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揽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落实。只有农民增收了,农村社会稳定了,我们才有信心、有能力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期影响人们生活的农产品短缺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渠道单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长期影响我县农民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完整的市场体系。由于市场体系的缺乏和农民自身市场意识的薄弱,农民即农产品的生产者,无法根据市场行情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方向,不知道该种什么、种多少,不知道如何适应市场,最终导致生产的产品无路可销。同时,政府在抓结构调整方面也存在行政干预,容易伤及农民利益,影响农民增收。前几年我县在抓杜种、牲猪、朝天椒等产业时的教训充分说明,不注重客观实际,违背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剥夺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必定导致事与愿违,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农民增收。
(二)缺乏有力的农业保障体系。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落后是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县具有典型的秦巴气候特征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同时由于政策倾斜不够,农村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农业基础地位非常脆弱,靠天收的现状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三)缺乏有力的服务体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县涉农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效果一直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服务结构调整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二是由于在服务“三农”方面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特别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服务不够;三是涉农职能部门真正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信息、科技的力度不够,支农活动不能经常性的开展。四是涉农收费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违规违纪
第五篇:关于我县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探讨
关于我县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探讨
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因而,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关键,也是检验全县各级干部执政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切实解决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
(一)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和关键所在。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以后10至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各级干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把工作重点、难点放在农村,着重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文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村稳定都依赖于这个基础。因此,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把农业发展的重点转到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上来,为建设小康实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地区,决定了农民收入增长的固有矛盾,必将影响农村稳定。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引起高度重视,如若视而不见,司空见惯,势必危急社会长治久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要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特别是在转型期要切忌过高估计农民收入,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农民利益;要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增强群众观点,加深对农民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就会关心农民利益,就不会对农业的困难、农民的困难视而不见;就不会把农民当成“唐僧肉”纷纷向农民伸手;就不会不尊重民意,不顾民力,不顾实际,强摊硬要;就不会当“官老爷”。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念,加强农村工作综合协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唯有如此,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才得以建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三)增加农民收入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高全县各级干部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十六大对新世纪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各级干部必须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本领,苦干实干,切实把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作为新阶段农村的中心工作,坚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揽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落实。只有农民增收了,农村社会稳定了,我们才有信心、有能力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期影响人们生活的农产品短缺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渠道单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长期影响我县农民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完整的市场体系。由于市场体系的缺乏和农民自身市场意识的薄弱,农民即农产品的生产者,无法根据市场行情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方向,不知道该种什么、种多少,不知道如何适应市场,最终导致生产的产品无路可销。同时,政府在抓结构调整方面也存在行政干预,容易伤及农民利益,影响农民增收。前几年我县在抓杜种、牲猪、朝天椒等产业时的教训充分说明,不注重客观实际,违背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剥夺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必定导致事与愿违,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农民增收。
(二)缺乏有力的农业保障体系。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落后是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县具有典型的秦巴气候特征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同时由于政策倾斜不够,农村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农业基础地位非常脆弱,靠天收的现状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三)缺乏有力的服务体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县涉农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效果一直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服务结构调整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二是由于在服务“三农”方面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特别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服务不够;三是涉农职能部门真正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信息、科技的力度不够,支农活动不能经常性的开展。四是涉农收费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整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缺乏有力的执法监督体系。中央非常重视“三农”工作,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许多好的政策,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但在基层执行政策力度还不够,侵农、伤农事件时有发生,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损伤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
三、解决农民增收的正确选择
(一)培育农村市场,引导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问题,不只是硬件建设问题,也不只是有形市场的培育问题,主要应该放在建立健全市场网络,扑捉准确市场信息和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等方面。目前,我县农产品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很多地方仍处于传统的集市贸易方式,农产品基本自产自销,交易不规范,竞争不平等,中间盘剥严重;另一方面,对已经形成的市场网络,农民缺乏诚信观念,贪图便宜毁坏了产品声誉,丧失了市场,因而也减少了收入。
农产品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的重要职责。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变革,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的关键时期,农村工作观念、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都要随之转变。现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已不在田间地头,而是在市场,希望也在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农民才能增收,生产才能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和挑战,市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会迅速增加。因此,引导千家万户有序地进入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开辟增收道路,已经成为我县农村工作中一项紧迫任务。
(二)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多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不渝地在抓经济调整。从长远看,农村经济结构格局基本上决定了农民收入的格局。对我县而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应着力于四个方面: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主要通过加工、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等途径,摆脱对土地的依附,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依托农业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官渡镇的兆华山野菜公司正是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了农产品的市场化,降低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双台的“普兴”公司也是带领农民走农业市场化的领头雁。县委、县政府应在今后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工作中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使他们在农民增收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二是加快农业内部调整,大力发展养殖业和以林药套种为主的林业产业。目前这方面最缺乏的是准确的市场信息,最可怕的是盲目性,“一刀切、一窝峰、一哄而起、一个单子吃药”,最后一风吹,一场空,不仅不能增加收入,还可能使群众蒙受损失。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由量变转到质变,由单一转变到多样。种什么卖什么,多种就能多收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今后,种什么、种多少,要由市场需求来确定,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农民调整结构的基本依据,政府应该通过市场价格、供需数量、质量要求等信息来引导农民做好山场文章,大力发展养殖业和林业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发展优质品种,培育优势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竟争力。任何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没有科技含量的调整是重复,是“空调”。当前的困难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民投入不多,限制和制约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政府应大力加强对农民科技意识的培养和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增强农民应用科技的自觉性。
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产品结构的调整,都必须避免雷同,突出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建成特色基地,通过典型示范的作用,发展特色产业。以自己的优势换得最大的效益,就实现了结构调整的目的。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问题。当前农村过剩劳动力是一项巨大资源,有人估计,在我国农村,农民一年种田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有四分之三的劳动力被闲置,农村也有“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耍钱(赌博)”的说法。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超过20万人,有10万以上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对部分农村劳动力通过科技推广和土地流转向高效益田地转移,不断实现规模效益;二是引导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后者应主要从四个方面拓宽渠道。一是利用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我县招商引资力度加大的机遇,增加农民务工收入;二是采取各种方式增加劳务输出,建立健全中介机构,有组织地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培训、对接和服务工作,向沿海和中心城市输送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三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尽可能多吸纳农村劳动力;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开拓农村劳动力市场。
(四)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紧密相联,小城镇建设在农村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可以收到五个方面的效果:一是拓宽劳动空间,扩大农民的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是开拓农村市场,带动最终消费,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三是改善农村住房、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状况,美化农民居住环境;四是提高农民素质,发展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丰富农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五是缩小城镇差距,改变二元经济结构。
建设小城镇,首先要进行统一的科学规划,有选择地加快重点乡镇的建设步伐。我县城关、宝丰、官渡、得胜竹坪、秦古等乡镇的集镇建设已初具雏形,应重点加以扶持,要不断吸纳能人、富人进镇务工经商,不断壮大集镇规模。其次,思想要解放,政策要放宽,筹资形式要多样,推行“商业化运作”,走市场化道路。第三,要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发建设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中,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五)跳出农业抓农业,营造农民增收环境。农业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流通和服务业延伸,要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中为农民谋取利益;要通过小城镇的开
发和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扩大消费需求,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农民要向非农业领域转移,在农业之外开创新的事业。实践表明,农民增收已不只是农业部门的工作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成为农民增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当前要着力解决好两个普遍性的问题:一是县级政府要加强调控经济的手段,很多部门实行垂直领导,下面的权力空了,乡镇政府难以将支农扶农的好政策顺利快速的推到位,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二是乡镇政府冗员过多,农民负担过重。必须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
(六)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人口数量的增长对农民增收带来巨大的压力,但与人口数量相比,人口素质目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更为重要。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农民收入增长关键也在人,在于人的素质。
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要引导农民坚决摒弃“小富即安”的思想,但求温饱,不求上进;彻底破除“依赖等待”的思想,躺在政府身上,一切靠政府安排。不断改变“只顾眼前”的思想,为贪小便宜失去产品信誉和声誉。要最终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二是要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实践证明,农民增收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有关。农产品市场的培育,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都要以农民的文化素质为基础,这些进程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当前,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利用各种形式,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坚定不移地加快乡土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要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农民的衣、食、住、行及医疗、卫生等条件都落后于城镇,我县农村人口的健康素质也显著低于城镇。在农村中,疾病是对农民增收的主要威胁。平均线以下的贫困户,特别是严重贫困户,往往是劳动力健康状况不良所造成的。全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不在少数,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素质,也是当前农村必须抓紧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