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泉市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
龙泉市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若
干意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丽水市委决策部署,取得良好成效。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逐渐减弱,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压力加大,迫切需要拓宽新渠道、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为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促进我市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坚决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农民增收、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培育壮大生态绿色产业,强化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深化改革释放政策红利,精准用好各类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着力挖掘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稳住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释放财产性收入增长红利,拓展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建设美丽幸福好龙泉。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充分激发,农村保障政策有力有效,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7500元,年均增长9.5%以上,力争达到两位数增长。
三、主要任务
(一)培育壮大绿色产业,着力拓展增收渠道
1.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主体,扶大扶强重点骨干企业,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在做大做优“竹茶菌蔬”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做特做精水果、中药材、木本油料、特种驯养等特色产业,有序发展畜牧特色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优化产品、产业、区域结构。发挥林业大市的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区域珍贵苗木和花卉基地,全力抓好省珍贵树种彩色健康森林示范县建设,积极培育碳汇林业、森林旅游、林下经济,集聚发展竹木加工业。加快发
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到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农业增加值年递增2.5%以上,“竹茶菌蔬”等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
牵头单位:农业局
配合单位:林业局、水利局、统计局、移办
2.全面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补齐农产品加工短板。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开展农业观光、仓储物流、休闲养生、健康长寿等系列产品。开展农业“双创”行动,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三品一标”产品开发和认证管理,创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和绿色农产品主产区。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培育一批功能较强的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推行优质农业生产规模,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引导经营主体争取有机农产品认证,擦亮中华灵芝第一乡、灵芝和灵芝孢子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黑木耳之乡、黑木耳证明商标、中国特色竹乡、中国棘胸蛙(石蛙)之乡等金名片,重点培育“龙泉金观音”茶叶、“龙泉绿”蔬菜和“龙泉黑木耳”等
农产品公用品牌。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加大抽检监测力度。到2020年,新获得国家、省、市级以上名片农产品3个;通过“三品”认证的产品数达到100个以上,主导产业“三品”认证比例达50 %以上,市级以上农业主体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牵头单位:农业局
配合单位:市场监管局、团市委、林业局、水利局 3.深度推进农旅融合。推进农业“一区一镇建设”,培育农旅融合新业态,加快农业园区向旅游景区转变。以现有观光农业基地等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和电商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向旅游地转化,农产品向旅游地商品转化。2017年至2020年,全市创成1个现代农业景区,100亩以上休闲观光农业基地10个,全市农业标准化普及率65%以上。到2020年,累计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和转化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各150个以上,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占农业一产产值比重达25%。
牵头单位:农业局
配合单位:农办、文旅委、林业局、水利局、供销社、教育局、团市委
4.全域发展生态旅游。坚持旅游第一战略支柱产业不动摇,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优化“一心两核四片区”旅游总体布局,加快推进龙泉山景区创5A步伐,积极谋划上垟—宝溪—住龙区块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做好做足“旅游+”文章,把龙泉打造成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最具影响力的疗休养和旅游目的地。强化旅游宣传营销,深化与武夷山市等周边地区旅游战略合作,打造区域旅游发展共同体。实施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农民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经营家园,重点围绕景区景点,优先在其周边培育一批个性民宿,着力构建以景区为核心向四周村庄辐射的块状农家乐(民宿)集群体系。鼓励农家乐经营户以解决就业、销售农产品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把利用自有住房发展农家乐的农户作为扶持重点,扶持力度与带动效应相挂钩。发挥农家乐协会作用,加强行业管理,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到20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8%左右,实现翻番;农家乐(民宿)床位数达到10000张、农家乐(民宿)年接待游客450万人次以上、营业总收入达到4.5亿元以上。
牵头单位:文旅委
配合单位:发改局、农办、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移办
(二)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激发大众创业活力
1.深入推进生态异地搬迁。深入推进省级生态异地搬迁改革扩面试点工作,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和搬迁力度,制定深化推进生态异地搬迁政策,创新科学化推进异地搬迁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以政府运作为主转向以市场运作为主、以实物安臵为主转向以实物安臵和货币安臵并重、以集中安臵为主转向以适度集中和适度分散安臵相结合”的多样化安臵模式,科学化推进异地搬迁工作。按照“主动减灾、积极防灾”和“避让搬迁为主,搬迁与治理相结合”的工作要求,全力做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大搬快治”二年行动相关工作。2017年至2018年完成地质灾害避让搬迁1038人。2017年至2020年,累计实施异地搬迁12000人以上。
牵头单位:农办(扶贫办)
配合单位:国土资源局、建设局、财政局、移办
2.搭建农民就业素质提升平台。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从严查处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支持组建农
民劳务合作社,开展劳务培训和协作,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提高职业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农民学校的培训组织体系,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建立健全覆盖高技能务工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农村灵活就业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高各类群体就业稳定性和就业层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2017年至2020年,完成农民培训24000人次以上,其中培育农村实用人才4800人以上。
牵头单位:农办
配合单位:人力社保局、教育局、农业局、移办
3.支持推动创业创新。深入实施全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试点,搭建服务平台、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技术培训,扶持产业资本投资主体规模经营,给予农村年轻人返乡、留乡、创业等更多政策支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科技强农惠民行动,增强县域农业创新驱动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搭建年轻创客“未来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等众创空间,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资金投向创新领域。完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政策,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生态环境,努力使我市成为人才
培育之地、创业之地、成长之地。扶持来料加工产业发展,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提高农村物流水平,持续接力打造“中国电商百佳县”。到2020年,实现农村电商销售总额20亿元以上,发放来料加工费2.81亿元。2017年至2020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000家、电商网店2000家、来料加工点340个、青瓷、宝剑制作销售点2400个、家庭式休闲农场10家,累计吸纳返乡就业人员3万人以上。
牵头单位:发改局
配合单位:人力社保局、农办、经信局、文旅委、农业局、经济开发区、科技局、市场监管局、青瓷宝剑产业局、妇联、团市委
(三)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1.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落实承包地“三权分臵”办法。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制度,探索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权、使用权分臵
办法,探索村经济合作社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房登记税费、农民进城购买商品房、银行贷款利率等优惠政策。加快建立或引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价值评估中介机构。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运行,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育提升新型农业主体,以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到2020年,累计林权流转115万亩。
牵头单位:农业局
配合单位:林业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
2.激发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深入推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引导沿线村经济合作社成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拆股入社,利用集体机动地、荒地、宅基地复垦等节余土地拆股入社,发展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共同经营农林产业。因地制宜采取利用未承包闲臵资源集中开发或通过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利用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利用闲臵房产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相应业务。鼓励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等,通过入股或者参股龙头企业、村村合作、村企联手、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大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力度,指导乡镇(街道)进一步强化村集体“三资”监管。2019年
前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牵头单位:农业局
配合单位:组织部、农办、财政局(国资办)、文旅委、国土资源局、林业局、水利局、妇联、团市委、移办
3.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大金融机构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扩大农业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加大市级扶贫资金互助会联合会资本金投入,规范扶贫资金互助组织管理。深入推进农民资金互助会建设。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和“信用村”、“信用乡镇(街道)”及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推动村级担保组织规范发展,鼓励村级担保组织以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反担保,对农户的小额贷款提供担保。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增加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鼓励保险公司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试点,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借款人积极参加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市财政出资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分担、补偿和奖励机制。到2020年,“三权”抵押贷款总额达21亿元,其中林权抵押贷款12.6亿元、农房抵押贷款7.7亿元、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0.7亿元;累计
建成村级“惠农担保合作社”20家,累计为农户贷款担保3亿元;累计建成扶贫资金互助会100个以上,市级扶贫资金互助会联合会资本金达到500万元以上,累计建成“信用村”150个、“信用乡镇(街道)”5个。
牵头单位:人民银行
配合单位:金融办、农办、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供销社、国土资源局、各金融机构
4.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 政策改革,加大农业补贴资金整合力度,调整优化涉农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建立农业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完善耕地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流转、粮油生产等直补办法。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逐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适当提高保费补贴比例。
牵头单位:财政局
配合单位:农业局、林业局、国土资源局、各保险机构 5.统筹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领作用和改革办的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改革考核督查机制,保障各项改革落地见效。深入推进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协同推进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投融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农村
金融改革、农村扶贫改革等重大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信息进村入户等试点工作。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民持股行动计划,通过村经济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制改造、土地股份合作社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兴办和在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项目、集体物业经济参股等多种渠道,促进更多农民持有股份。到2020年,建成生产、供销、信用三大服务体系和有效运转的体制机制,形成龙泉路径和模式。
牵头单位:市委办
配合单位:发改局、农办、国土局、农业局、林业局、供销社、人民银行
(四)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机两铁三高两纵一横、五连六射一绕一航道”综合交通网建设,推进龙泉交通向公、铁、水、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以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保障水资源安全、改善水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防护体系。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升级,推广清洁能源,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按照“高速度、超容量、强互联、广覆盖”的要求,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先保障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确保支持力度不减,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2017年至2020年,完成县乡道公路改造150公里、村道提升改造及联网公路250公里;实施农田水利灌溉渠道衬砌352公里;新建或改造竹林机耕路800公里,新建或硬化农田基地机耕路30公里;发展大棚设施蔬菜500亩,改造菇棚15万平方米。
牵头单位:发改局
配合单位:财政局、交通局、国土资源局、农办、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移办
2.全域创建美丽乡村。按照“三美融合、主客共享”的工作主线,构建“面上洁净、沿线美丽、村点出彩”的美丽乡村格局,深入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乡村风景线、美丽民居景观带和美丽河道、美丽林相、花样村庄建设,切实加强农村住房规范化标准化样板设计和建设,加快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加强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挖掘传承传统艺术、民俗文化、人文典故、地域风情;探索开展全域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大力开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行动,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
进。在巩固扩大治污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把治水重心转移到防洪设施标准提升上,不断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充分发挥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持续深化和巩固美丽乡村创建成果。到2020年,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确保达标,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
牵头单位:农办
配合单位:宣传部、发改局、财政局、住建局、环保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环保局、民宗局
3.强化精准扶贫机制。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建立健全低收入农户认定和动态管理机制,建立民政、扶贫等部门认定标准统一、扶持政策衔接、数据共享的精准管理机制,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拓宽产业扶贫渠道,积极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美丽经济。加快推进光伏小康工程试点工作,研究制定以光伏项目投资收益建立扶贫基金、专项用于省级结对扶贫重点村和动态调整低收入农户扶贫开发的工作机制,重点在75个省级结对村中试点建设,完成试点建设目标。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低收入农户基本素质,实施扶贫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着力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水平,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改
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交通、水利、电力、供气、广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更快向农村延伸。加大扶贫结对帮扶力度,转变帮扶方式,落实帮扶责任,切实做到精准帮扶到人,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到2020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过省定指标。
牵头单位:农办(扶贫办)
配合单位:民政局、组织部、财政局、交通局、农业局、林业局、发改局、国土资源局、电力工业局、移办、人民银行、各金融机构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机衔接城乡居民、被征地农民、企业职工等养老保险,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群覆盖。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推进大病医疗保险工作,降低大病报销起报标准。进一步完善养老、助残、助学、慈善等社会救助体系,高度关注留守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打造区域特色职业教育中心。大力推进“健康龙泉”建设,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水平。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低保金、教育补助金的标准,缩小与城市保障水平的差距。到2020年,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为主的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
牵头单位:人力社保局
配合单位:农办、民政局、财政局、卫计局、教育局、残联、移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工作协调指导。建立“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强化工作落实。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研究出台政策措施,落实工作举措,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工作力度;各乡镇(街道)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助农增收作战图,开展农民增收示范村和示范户创建活动,切实强化工作责任,抓好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效落实,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工作。
(二)加大要素保障。用足用活用好上级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以规划为引
领,加大财政资金多层次、多形式统筹融合力度,形成部门合力,扶优扶强我市特色农林产业、休闲观光业及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梳理整合原有各项政策,创新配套政策和配套措施,综合运用财政、投资、税收、金融等手段,从各方面支持农民增收。建立健全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三农”资金规模要实现一定幅度增长,新一轮省特扶资金主要用于直接促进农民增收的项目,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重点加大对涉农产业的扶持力度,以财政投入为杠杆,撬动社会多元化支农投入,形成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最大化的正确导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要优先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农民增收项目用地需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强化考核激励。建立农民增收的统计考核评价体系,把农民增收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全市综合考核体系,作为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评选优秀、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一季一通报、半年一总结、一年一考核”的工作检查督查机制,由市纪委、督办、农办联合加强督查和考评,加强跟踪督查,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发挥考核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作用,形成促农增收的强大合力。
(四)科学统计监测。准确把握农民收入来源新变化、新特征,加强乡镇(街道)辅助调查员和记账户培训指导,确保农民
各类收入应统尽统,客观真实反映农民增收状况,为市委、市政府精准实施农民增收帮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注重统计工作的沟通对接,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确保面上增收和记账户增收协调统一。
(五)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主阵地作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途径,及时宣传报道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强化典型示范引导,营造全社会合力关心支持农民增收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加快农村专合组织发展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工作报告]
文章标题:加快农村专合组织发展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工作报告]
同志们:
这次由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会,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验交流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我市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新典型、新经验,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特点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涌现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止今年4月,全市共有各类农民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社区综合服务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1个,入会、入社农户达治理发愣功00余户,入会、入社农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6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070元;联系带动农户超过40万户,带动农户人均增加收入280元以上。涌现出了广汉友谊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广汉绿健果蔬有限责任公司、中江县通济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中江县兴隆食用菌协会,什邡湔底食用菌协会、绵竹市无公害果蔬协会、罗江县黑虎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罗江县供销社中桥村生猪专业合作社、旌阳区旌阳乡养殖协会等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典型,取得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领导高度重视范文搜网-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范文搜网]
一是责成市委政研室、市政府政研室牵头,有关单位参与,对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作法、经验、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二是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深入农村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调研,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以个人名义向省委、省政府专题汇报了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同时利用各种会议,宣传专合组织先进典型,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怀爱民之情、为民之心,切实抓好专合组织的发展。三是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学忠书记、忠伟省长等领导有关专合组织建设方面的重要指示,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并在省委乐山座谈会的第二天,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德委发[2003]12号),从思想上、组织上、政策上、服务上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提供服务。各县(市、区)委、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了贯彻意见和实施规划,提出了扶持专合组织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群策群力,共同搞好农村专合经济组织。
(二)政策扶持力度强而有力
去年5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发展专合组织的政策措施,今年市委1号文件再次强调了相关政策及工作要求。将农村专合组织建设工作纳入了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享受龙头企业、民营经济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完善了组织体系。农口组成部门、科技和科协组织积极为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等保障。财政、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制定了加快农村专合组织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三)重视典型示范
我市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制原则,把着力点更多地放在通过典型、示范来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壮大。2002年3月,市供销社深入到广汉市高坪镇园觉村,通过与农民促膝谈心,召开座谈会,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外出参观等方式,发动该村农民依托鱼腥草生产的优势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在村支书、村主任的带领下,一个由12户农民共同出资10万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了广汉绿健果蔬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一年多来,通过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供销社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起了中央、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激发了该镇党委、政府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热情。2003年,引导农民按照合作制原则,依托蔬菜、优质大米、优质稻制种和家禽孵抱育雏优势,建立了“一公司三协会”的全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框架,基本涵盖了该镇的特色农业,建立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体制。
(四)注重舆论导向
一是农口部门组稿,通过新闻媒体、党政网、互联网等载体加强宣传。如市供销社利用自办的《农经快讯》刊物、《新农网》系统介绍合作经济知识、专合组织先进典型。二是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有一定深度的报道,引导推动作用明显。其中:由电视台制作的广汉绿健果蔬有限公司的专题片先后多次被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采用播放。三是组织参观考察,进一步开阔了眼
第三篇:农民收入增长
农民收入增长“九连快”是如何实现的
董峻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08元,同比增长10.4%,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增速快3.3个百分点。农业部将按照中央的部署,继续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今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速达到7.5%以上。
新闻分析:农民收入增长“九连快”是如何实现的 ——访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
新华网北京1月19日电(记者董峻)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917元,实际增长10.7%,这意味着农民收入已连续九年较快增长,连续三年增幅达到两位数以上。19日,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结构也逐步优化,家庭经营收入比例继续下降,工资性收入比例继续提高。张红宇说,2012年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4.6%,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43.5%,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收入占34.4%,下降1.7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8.7%,提高0.6个百分点。
此外,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连续三年下降,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3.10∶1。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扩大国内需求、改善农民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5%,增速高于城镇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08元,同比增长10.4%,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增速快3.3个百分点。
据张红宇分析,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4方面因素:
一是主要农产品产量增、价格好。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791亿斤,比上年增加367亿斤,增长3.2%,实现了“九连增”。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连续两年全面增产。国家还不断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市场粮价总体呈上涨趋势。
二是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工资涨。2012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6336万人,同比增长3.0%。18个省市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随之水涨船高。年末外出务工劳动力月收入2290元,同比增长11.8%。
三是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含金量高。2012年中央财政支出总量中“三农”支出达12280亿元,占19.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农业部门启动实施了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良法补助、种粮大户补贴试点等多项补贴补助项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合筹资标准、报销比例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这些因素都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
四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全国农户家庭承包土地流转比例达到20%。推动完善农村征地补偿制度,大幅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深化农民负担重点治理,减轻农民负担5.9亿元。支持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的股金红利收入。
张红宇表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部将按照中央的部署,继续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今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速达到7.5%以上。
第四篇: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2007年7月,国家统计局报告:根据对全国31 个省(区、市)6.8 万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 个百分点。这其中:
(1)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746 元,同比增长19.3%。其中,农民务工收入人均658元,增长20.3%。在务工收入中,本地务工收入人均361 元,增长18.5%;外出务工收入人均297 元,增长22.6%。
(2)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人均884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出售农业产品的收入人均497 元,增长16.5%;出售林产品的收入人均25 元,增长10.3%;出售牧业产品的收入人均331 元,增长21%;出售渔业产品的收入人均31 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3)农民家庭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人均304 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工业收入人均64 元,增长12.3%;建筑业收入人均36 元,增长16.8%;第三产业收入人均204元,增长9.1%。
(4)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人均为57 元,增长22.4%;转移性收入人均为103 元,增长21.9%。
根据上述资料,讨论:
1.根据消费函数理论,试分析农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
2.根据相对收入理论,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而言,农民进城务工收入的增加会改变社会整体消费倾向吗?
3.政府可出台哪些措施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五篇:安徽省关于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意见
关于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意见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皖政办〔2012〕32号
为应对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保增长、保企业、保就业,调结构、促转型,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皖政„2012‟50号)精神,现就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调节
(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与分析,抓好重点行业、重要骨干企业、重点产品和重要生产要素的运行监控,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防止出现大的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各级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加强煤电油气运供需调度协调,进一步理顺煤电双方关系,指导煤电双方落实省内电煤供需合同,按序时进度足额兑现。制定电力迎峰度夏和度冬应急预案,保证煤电运有效衔接,确保电力供应。各地要加强调度,在抓好节能工作的同时,切实保障符合产业政策、具有技术先进性和成长性强的企业的用电需求。
二、大力促进省产工业品销售
(三)鼓励省内能源、交通、水利、保障性住房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其他政府投资项目所需材料、设备和机具等采购使用省内产品,省内生产企业要给予价格优惠。
(四)省内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能源、燃料、辅料以及零配件等,凡是省内可以提供且达到质量要求的,鼓励优先采购使用省内产品。各级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供需对接指导。
(五)鼓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采购和使用省产装备和省内产品,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居民采购本省名优特消费品,鼓励省内企业相互配套形成和延伸产业链条。
(六)各级政府和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将促进省产工业品销售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展销,开展产需对接活动,搭建产需合作对接平台。省政府今年组织开展“皖货全国行”活动,重点赴西北地区开展系列产品展销,促进市场敏感度较强、竞争激烈的产品销售。
(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同时,鼓励企业制订灵活的营销策略和措施,加大产品的市场开拓力度。
三、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八)建立困难企业认定机制,由工业经济主管部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和地税部门配合,分别于2012年4月底和6月底前分批在全省范围内动态认定困难企业。经认定为困难企业的,享受社会保险费缓缴、稳定就业岗位补贴政策,并可依法申请税收缓缴和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
(九)对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纺织、食品、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国税部门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核定企业收购发票的申领数量和版面,保证收购业务需要,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十)各地、省有关部门要健全减轻企业负担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大对结构性减税、减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各地要公布投诉电话、信箱等,鼓励企业对不合理负担进行举报,加大对乱收费、乱评比、乱检查、乱摊派等“四乱”行为的监督检查和处理力度。
四、优化要素保障
(十一)积极保障工业项目用地,优先安排重点工业项目用地,切实保障与中央企业、知名民营企业等合作工业项目用地。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加大对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力度,清理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工业项目。工业企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建设3层以上标准化厂房的,用地纳入国有建设用地计划优先保障;在保证设施专用的前提下,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增加土地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
(十二)鼓励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职工经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后,取得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对企业分别给予人均500、1000、2000、3000元补贴。
(十三)省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的监管,降低票据贴现手续费,严格监督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收费,严禁强行“搭车”推销各种理财产品。
(十四)规范企业薪酬分配秩序,实行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和社会贡献相挂钩的分配机制,利润不增长的企业,工资薪酬总额原则上不应增加。
五、积极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
(十五)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并视财力状况,逐步增加工业发展专项资金。
(十六)各级财政要围绕保增长、促转型,调整各类促进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重点,使专项资金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备成长潜力和行业带动性、研发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强的中小、微型企业倾斜。
(十七)各级财政用于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要加快下拨进度,2012财政专项资金原则上上半年拨付至企业。
六、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导和协调
(十八)各地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在“三化同步”中的支撑作用,建立由分管领导主抓、工业经济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深入调查研究工业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统筹协调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十九)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服务活动,针对企业实际困难,实行“一企一策”。对盈利大户,鼓励其进一步增加盈利;对困难较多的骨干企业,实施特殊帮扶政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市场、发展有潜力的亏损企业,帮助其扭亏脱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