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农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毕业论文(范文模版)
附件 1.1
湖 南 农 业 大 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其对策
学生姓名: 考籍号:
年级专业:
指导老师及职称:
学 院:
湖南·长沙
提交日期:2013年03月
附件1.2
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诚 信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在文中均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2013年03月01日
附件1.3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农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一)农民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2
(二)农产品价格低„„„„„„„„„„„„„„„„„„„„„„„„2
(三)农村生产方式落后„„„„„„„„„„„„„„„„„„„„„„2
(四)农村产业结构落后„„„„„„„„„„„„„„„„„„„„„„2
(五)农村基础设施落后„„„„„„„„„„„„„„„„„„„„„„2
(六)农民的不合理负担过重„„„„„„„„„„„„„„„„„„„„2
(七)现行土地制度阻碍农业发展„„„„„„„„„„„„„„„„„„3
(八)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大„„„„„„„„„„„„„„„„„„„3
(九)“三个不适应”„„„„„„„„„„„„„„„„„„„„„„„3
二、农村收入增长缓慢的影响
(一)农村收入增长缓慢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3
(二)农村收入增长缓慢是扩大内需方针的重要阻碍„„„„„„„„„„„„„„„3
(三)农村收入缓慢严重制约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
三、针对农村收入增长缓慢的对策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4
(二)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4
(三)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4
(四)鼓励农民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工资性收入„„„„„„„„„„„„„„„„„5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政策„„„„„„„„„„„„„„„„„„„„„„„„„5
(六)搞好农产品市场流通„„„„„„„„„„„„„„„„„„„„„„„„„„5
(七)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乡村„„„„„„„„„„„„„„„„„„„„„„6
(八)加强农村教育投入,让农民的总体素质提高„„„„„„„„„„„„„„„„6
(九)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控制人口增长,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6
四、结束语„„„„„„„„„„„„„„„„„„„„„„„„„„„„„6 参考文献 „„„„„„„„„„„„„„„„„„„„„„„„„„„„„7 致谢„„„„„„„„„„„„„„„„„„„„„„„„„„„„„„„„7
附件1.4
农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其对策
学 生:
指导老师:×××
(湖南农业大学××××学院,长沙 410128)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让很多农民至今停留在温饱问题上。导致这个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农村基础设施的缺乏,农村经济的单一性等都让农村的发展落后。但是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必须抓好乡村的发展。针对农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让农民收入增长变快。同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国家的整体水平才能提高。这是现在存在的热点问题,是国家和人们关心的问题。所以我才分析它,希望它能够得到更快的解决。让国家和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关键词:农村收入;经济发展;农民;建设;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与农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国家及我们热议的话题。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国家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发展沿海地区先富裕,先富带动后富。”现在却出现了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物价水平越来越高,农村收入增长却很缓慢,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徙,导致了城市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城市人口也接近饱和。
社会发展到一定时候,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受到重视。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影响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制约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且还会减少国内总需求,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健康运行。鉴于物质资本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不明显,而人力资本投入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近年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快慢的两个重要因素,为了加快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努力消除各种阻碍或者不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因素,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1]。
自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 9.5 %,但二元经济结构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农村人口占了中国总人口的70 %多,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不发达,以及农
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势必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障碍[2]。
一、农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一)农民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村因为贫穷,从小的教育理念比较薄弱,基础知识就落人一截,也有很多人因为家里条件不允许,而辍学务农。一代接着一代的,农村的文化素质就越来越落后。农村不便的交通使得人们与世隔绝,思想的封闭、保守和落后也成为他们没有经济头脑的原因之一。然而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大多数。在家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这些人几乎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小农经济意识浓,科学文化知识欠缺,接受科技能力不强,劳动技能低下,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二)农产品价格低
国家不再提高农产品价格,农民来自农业收入增幅下降。过去农民收入增长主要靠政府提高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价格,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内外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已经不现实。农村的交通不便,让很多吃不完卖不出去的农产品浪费,同时农民也拿不到辛勤劳作后的收入。
(三)农村生产方式落后
发达国家的农民都是大规模的种植农产品,利用机械设备,灌溉系统等高科技技术高效率的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而我家的大多数农民主要还停留在手工除草和施肥的阶段,每个个体户都只种植自己拥有的土地的一部分,导致了很多劳动力浪费,效率不高的状况。
(四)农村的产业结构落后
农村主要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收入也是靠价格低廉的农产品,基本上没有工业,轻工业,重工业,所以收入很低,在解决温饱的情况下,更不用说服务业的发展了。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让农民只能靠种植农产品保证自己的温饱问题,没有事干,赚不到钱是现在农村主要的问题。所以才出现了大部分有劳动力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的现象。
(五)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近几年国家投资了很多资金进行农村建设,但是由于农村地广辽阔,过去欠账太多,国家投资有限,绝大多数农村仍然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灌溉系统,防洪系统,水土防护系统等,农产品的收成很大因素还取决于自然气候条件,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和防洪能力等。部分山区还存在交通不便,信息封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六)农民的不合理负担过重
1、我国有些乡镇基层政府官员过多,造成了财政开支过大,向农民伸手的多,虽然国家三提五统严格限制在5%,但是有些地方有些时候却超过10%。大大高出了法定的合理负担。
2、随着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修房建芳、婚丧嫁娶、子女上学就业、人情交往的支出越来越多,负担加重。
(七)现行土地制度阻碍农业发展
国家目前实行的徒弟承包制度,在新形势下,已经逐渐显现其内在致命缺陷。具体表现在:现行的土地承包制根本不肯呢个使土地得到有效流转,农民还同过去一样被束缚在耕地上,根本无从实现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进行农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家一户的农民不可能形成一种有效而具有对抗性的市场主体,也就不能对农产品市场产生有力的影响。
(八)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大
目前,我过农村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呈现不均衡现象。东部地区的发展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本、农业技术、地理位置等各个方面都享有一定的优势,而中西部地区虽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持下已有长足发展,但是相比而言仍然基础差、发展慢。
(九)“三个不适应”
一是农业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目前许多农村仍是粮食作物面积大于经济作物面积的二元种植方式,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高,一般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
二是市场机制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目前大宗农产品的流通仅局限于集市贸易,对国
内外市场研究开拓不够,促销手段落后,市场大多档次低、规模小,能够打入国内外大市场的产品数量仅占总量的1%,生产啤酒的大麦三分之二靠进口。三是工作方法和服务机制不
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一些基层同志对增加农民收入分析研究探讨不够,工作方法简单
陈旧,一般号召多,典型示范和个别指导少。社会化服务机构不健全,在产前、产中、产后的 各个环节上,缺乏对农民的宏观指导和统一高效优质服务。
二、针对农村收入增长缓慢的影响
我国有14亿人口,其中有9亿多是农村人口,所以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收入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影响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收入增长缓慢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1997年至2002年五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6%,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只增长3.8%。也说是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约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三分之一。农民收入上不去,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消除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带来负面影响,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要求。
(二)农村收入增长缓慢是扩大内需方针的重要阻碍。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这意味着,全国人民的消费水平高低取决于农村人口的收入。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通货紧缩,消费不足,如果能把9亿多人口的消费潜力挖掘出来,必定会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现在的农民却生活在以生存为主的消费模式,消费欲望不强。农民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缓慢不利于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三)农村收入缓慢严重制约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的主题,也是我国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的主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农业问题是国家的根本问题。我国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看农业是否实现现代化,同样的,能否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实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难之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广大农村;关键之点,不是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而是农民收入普遍大幅度的增长。如果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必然要拖全面小康的后腿。
三、针对农村收入增长的对策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中国农村主要是产业化过于单一,如果能在发展农业核心产业的同时,加强农副业的发展。鼓励农民种植优质粮,促进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良化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夫产业,加强产业链条,实行集约化经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实现由粗加工向精加工发展。由单一产品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系列化产品转变,并根据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加快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二)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3]。如果说农村经济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那么农村的基础建设就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只有在基础设施完善的情况下,农民的辛苦劳作才不会白费。有了便利的交通,农村才能走向乡镇再走向城市化,同时才能引进一系列的技术水平和资金的投入。才使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长成为可能。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从农民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防洪防灾的基础建设。
(三)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民营企业是民间和人投资、民间私营,民间和人享受收益、民间和人承担经营
风险的经济实体。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是给农民谋出路,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大力扶持民营企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减少农民贷款的途径,为农民创业建造良好的环境。对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实行减税政策,是的企业能够又好又快发展。免征农业税表明中国新一轮以农村为突破口的改革已经开始,免征既是破解“三农”问题之必需,亦为农民减负增收、粮食稳产之必需。[4]
(四)鼓励农民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工资性收入
从股资金,农民自耕自织、自给自足,通过体力劳动获得的劳动成果多数用于家庭需求,仅有多余部分用以商品出售,这就大大地减少了工资性收入。劳务经济是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经济,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加的主要途径,较为常见的就是外出务工,外出务工收入主要靠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而未完全脱离农村的劳动力创造的,他们获得了高于农业生产中的报酬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收入,所以发展劳务经济是现阶段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又好又快的一个途径。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政策
发展科技型农业,把传统生产技术与现代先进技术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名、特、优、新产品;大力推广保护栽培和反季节栽培,在发展反季节蔬菜的基础上,利用高中温棚,搞好反季节瓜果、林果的开发生产;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充分发挥农技部门和村科技带头户的作用,坚持示范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带动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对农民群众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本领,同时要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要本着调什么、怎么调、调多少的原则,搞好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经济作物面积,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中要积极采取政府推动、能人带动、示范驱动、市场拉动、组织推广等措施,大力发展名、优、特、反季节、耐储存、可加工的经济作物,由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向单位面积效益的增长转变。
(六)搞好农产品市场流通
农村的主要产业还是第一产业农业,要想农民收入增加,就要让农产品高价高效率的售出,这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产品市场主要在城市里销量比较大,所以首先要建设城市农产品市场,让农村的农产品能第一时间以最好的价格卖出去。要想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通过政策引导、环境吸引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农民进乡镇、建乡镇、兴乡镇。小城镇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切实搞好整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单体设计。要按照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严格管理和多元投资的方法,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迅速膨胀镇驻地人口,加速企业、商业、流通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管理,搞好信息服务,保持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秩序。要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农民运销合作组织和产供销一体化组
织,拓展销售领域,增加销售渠道。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开拓市场中的作用,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服务,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七)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乡村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邓小平曾经说过“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城市先富裕,先富带动后富。”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富裕起来,关键就是乡村了。城市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平,投资就要转移到农村,让资金投入到农村,让农村也发展起来。城市也要支持农村人口的务工,对外来人口不歧视,反优待政策。保护弱势群体。城市的工业产品技术先进,当然也要应用到农业产品耕作上来,充分利用资源,达到利用最大化和收成最大化。
[5]
(八)加强农村教育投入,让农民的总体素质提高
知识贫困是导致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的重要原因,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稀有、匮乏是农村教育资源的最大特点,但同时又存在农村教育资源的多重浪费。因此,必须从国情出发,开发利用好农村现有教育资源,避免农村教育资源的功能性、结构性、不经济性和人为性浪费,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6]。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最直接原因是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做的都是廉价劳动力。工资不高,时间长,又苦又累的活都是农民们在干。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就是加强农村教育投入,让农民的总体素质提高,让农民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能够得到发挥,自主创业。开发新农村。
(九)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控制人口增长,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村农作物的生长很大的一部分都是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左右,也会因为各种自然灾害而影响收成,所以保护环境,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对策。农村文化素质低,多数是多生差育,导致了很多儿童都只能保证温饱问题,更不用读书问题了,所以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农民收入的增长只是时间问题。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中的国家,对于这样一个国家,只有解决了农村的问题,才能解决国家的问题。只有农村收入增长了,国家的整体收入才会增长。
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此,“十五”纲要中指出:“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的增长”。近几年来,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2004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第一,农业的弱质性是城乡居民增收差异的产业因素。农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活动,和第二、三产业相比,受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制约,成本与风险大,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农业的比较收益低下。这是造成城乡居民增收差异的产业因素,是非人为因素。第二,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城乡居民增收差异的制度因素。从历史的角度看,城乡二元结构下国家对农村和农民的“多取少予”是造成我国城乡居民增收差异日益加剧的人为原因。第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集体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是农民增收地区差异的客观因素,对农民增收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农村集体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又是潜在影响因素。第四,农民思想观念则是农民增收地区差异的主观因素。缺乏市场观念和“小富即安”的求稳心理是阻碍农民增收的思想因素[7]。
参考文献
[1]黄邦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10,10期 [2]胡文国,吴栋.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06期 [3]王丽芹.影响农民增收可持续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07,06期
[4]刘燕鹏.免征农业税之意义及对中国发展之影响[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郭影,赵小龙.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新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4期
[6]张小青,龚晓玲.农民增收与农村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相关性研究[J].商业研究.2007,05期 [7]郭斌.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第二篇:储蓄存款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储蓄存款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全面推选,存款对于业务发展的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储蓄存款作为银行稳定的奖金来源,在当前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亟待我们加以调查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力促存款稳定增长。
一、储蓄存款的变化及特点
(一)增幅回落,攀升乏力。到1997年末,盐城市工行系统储蓄存款余额为30.8亿元,较年初增加3.1亿元,增长11%,与1996年相比,增幅回落了18个百分点。同时增幅也低于全省工行系统16.6%和全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13.2%的水平,分别低出了5.6和2.2个百分点,储蓄增长十分缓慢。
(二)同业占比有所下降。到年末,工行储蓄存款余额在全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占比为27.5%,较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除市区有所上升外,其余各县(市)支行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尤为值得重视的是增加额占比仅为23.4%,虽然占比位次由上年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但仍较1996年下降8.6个百分点,工行实力优势受到削弱。
(三)各行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完成全年计划的东台、营业部和城区三个行、部、办全年增储2亿元,占全辖的65%,增长幅度均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东台行高达20.6%;而完成全年计划不足50%的响水、射阳、盐都、大丰行的增幅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射阳行仅较年初增加101万元,增长0.38%,响水行甚至较年初下降了928万元,这是该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二、原因分析
(一)从客观上讲:储源短缺和多渠道分流存款是造成该行储蓄存款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1、储源的制约。从城镇来看,由于近年来工业企业开工不足,商业企业销售不旺,城镇职工收入受到了圈套影响。1997年该市金融系统工资性现金投放为63.6亿元,虽较上年增长11.85%,但增幅回落了4.36个百分点,城镇储源相对减少。从农村来看,由于近年来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增多,该市粮、棉等农副产品再获丰收,政府又出台了保护收购的政策,农民收入增长较多。当年全市金融系统农副产品采购现金支出就达47.6亿元,较上年增长45.64%,增幅猛增了56.16个百分点,农村储源颇丰。城镇与农村储源的强烈抬头,带来了各银行之间储蓄增长的差异。1997年,农行增储达6亿元,较上年多增1.8亿元;而工、中、建三家仅增储7.1亿元,较上年少增7.7亿元。
2、宏观政策的影响。1997年国家继续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扩大了社会直接融资,以至储蓄分流加剧。主要表现在:(1)利率水平较低。自1996年取消保值储蓄、两次下调存款利率后,1997年再度调低存款利率,利率水平降至1982年
以来的最低点,从而影响了居民参储积极性,储蓄倾向明显减弱。(2)国债数额巨增。据对该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统计,1997年仅凭证式国库券发行总量就由1996年的0.6亿元猛增至4.1亿元,增加了3.5亿元,其中工行1996年没有发行任务,1997年发行数量最多,增至1.4亿元,占发行总量的34%,从而直接分流了储源。(3)股市扩容。1997年是证券市场扩容速度较快的一年,全国上市公司由530家增至745家,加之政治、经济利好,牵动股指上扬(仅沪市指数就较年初上涨280.04点,涨幅23%),流入股市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也带动了该市三家代理商交易量的迅速增长,由此吸引了一块储源。
3、社会因素的冲击。1997年,虽然旧公房出售有所降温、企业债券有所减少、非法集资有所收敛,但一些新的投资与消费热点已经或正在形成,冲击储蓄的因素依然很多。(1)房地产开发热。由于受住房制度改革和部分县(市)旧城改造的拉动,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总额达9亿元,增长40%以上。许多企事业单位采取先集资建房,待分房后职工再参加房改,由此促进了居民购房消费观念由过去的“先储蓄,后购房”转为“先购房,再储蓄”。仅全市教师安居工程,当年开工建设教师住房就达31万平方米,占全省的六分之一,筹集资金1.81亿元,直接冲击了银行储蓄。同时一些县、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拆建了一大批居民房屋,迫使居民回迁认购。阜宁县城拆建总量是建国以来近五十年的总和,仅四月份,当地工行存款就下降了900万元。东台市老城改造动迁居民达2350户,工行新坝储蓄所在八月份存款余额下降了750万元。据阜宁、东台、建湖、滨海和响水五个县(市)的调查,当地共出售拆迁户商品房金额达3.1亿元,工行分流存款约1个亿。(2)企业改制热。1997年,该市一些细有大趼企业进行了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改造试点;十五大后,一些小企业也先期采取股份合作制、出售、租赁等形式进行了改组。企业在改制中募集了可观的股金,其中职工股占有圈套的比重。市区江动集团改制后募集内部职工股金就达4260万元,推进速度较快的东台、大丰市改制企业达140多家,实收职工股金1.1亿元,对当地储蓄冲击较大。(3)“农转非”热。为安置下岗待业职工,推动再就业工程,1997年市政府出台了清退农村户口临时工、合同制工的措施,由此也引发了居民买户口热的升温。仅大丰支行就收取当地公安部门卖户口及城市容纳费款项2700万元,且由于当地户口价格较邻近淮阴市高出2000余元,许多居民纷纷取款前行为表现购买,然后迁回当地,以致外流资金3000多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仅此就流失储源1.5~1.6亿元。(4)企业内部集资热。由于1997年全市金融系统信贷投量和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数量的减少(融资券减少1.2亿元),加之贷款结构的调整,使得一些负债率较高的企业资金趋紧,一些企业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不得不通过带资上岗、交抵押金和高利率的职工集资等手段来雉资金。据调查,建湖国贸商城、粮贸大厦、精品城等单位招收新职工500多人,每人带资6万元,金额3500万元;射阳人民商场集资年利率高达14.4%,金额约2000万元,对当地储蓄也产生了较大冲击。
4、金融业发展差异的影响。(1)保险业的崛起。自1996年该市人保寿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设立后,保险从业人员急剧膨胀,业务迅速发展(全市人寿险保险收入为2.2亿元,增长83%),加之1997年还本付息等险种的保费率滞后于存款利率的下调,以致投资保险的居民增多,选择储蓄的相应减少。(2)网点数量及布局不同。1997年末,该市工行网点总数为156个(含26个代办点),占四家国有银行的23%,相对于存款余额占比27.5%的水平来讲,网点数量并不占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工行储蓄存款难以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特别是由于工行所处的城市行地位,客观上决定了网点颁布主要集中在市区及县城(工行为86%、农行为26%、中行为87%、建行为76%)。这在当前城镇储源短缺、农村储源颇丰及储蓄分流因素主要集中在城镇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工行储蓄发展后劲不足,市场份额
下降在所难免。同时,1997年该行按照集约化发展和上级行的要求,撤并了一些效益低、无发展前途的网点,也流失了一些储源。射阳行临海办事处撤销后余额划归当地建行,直接减少存款近500万元。(3)吸储手段的变化。随着银行合规合法经营力度的加大,该行严禁了违规吸储行为,减少了以往对员工吸储的高额奖励,组织存款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据建湖、响水、盐都、城区行的统计,二线人员吸储余额就较年初下降了2600万元。而一些金融机构仍有违规现象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行储蓄增长。
(二)从主观上看,近年来,针对储蓄工作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该行推出了有奖储蓄、存本取息储蓄和代理电、电话、有线电视、平安保险费及效能罚款等新储种、新业务;开展了吸存竞赛和服务星级所创建活动,稳步推进了储蓄集约化经营。但是,储蓄存款的缓慢增长也暴露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
1、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市分行对县级行的考核挂钩力度小,驱动力不强,一些存款增加多的行处不能多增费用和员工收入,甚至不如存款增加少的;考核的约束力也较弱,特别是在四季度个别行对完成全年任务已失去信心,工作有所松懈的情况下,市行难以通过考核进行有效地约束,进而使得存款余额不断下滑,回升乏力。在县级行内部,虽然各行都拿出了每人每月200~500元不等的活工资与存款挂钩,但还不同程度地存着考核指标单
一、考核不到位、激励措施不全和分配不公等问题。有的行处一线人员的平均收入低于机关人员的平均水平,有的行虽已完成了市行下达的任务,但储蓄人员工资只拿足90%,进而挫伤了一线及储蓄人员的积极性。
2、网点发展不尽合理。一是网点及人员在区域之间的配置不均,各县、市之间的所均、人均效益依然悬殊。1997年末全市所均余额(含代办所)和人均储蓄占有量分别为1974万元和209万元。东台、阜宁、市区等行高于全市平均数,东台行分别达2723万元和259万元,响水、射阳、滨海等行低于平均数,响水行仅为1398万元和120万元,约为东台行的一半。二是市区地处储源丰富的地段和城郊结合部网点不多,有的选址不当,加之代办所过多(达11个,占全辖的42%,占市区自办所的24%),缺乏强劲的竞争优势。三是网点投入偏少,不少网点门面陈旧、房舍简陋、面积狭小,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网点已年久失修,营业环境在当地落后于同行,直接影响了吸储揽存效应。
3、业务发展有失偏差。有的行缺乏竞争意识,主动出击不够,中间代理业务品种少、规模小,以致发展储蓄的路子越走越窄,业务量日趋萎缩,流失了一批储户。市区的代理业务量已占整个储蓄业务量近三分之一,发展速度虽快,但也存在着一些盲目发展的倾向。譬如为一些效益较差的企业代发工资,工资转存后职工纷纷取款,留存额有限。有一网点1997年新开的4000多户,约有70%留存额仅在一元。加之手段不配套,ATM机闲置、网络功能浪费等现象较为突出,以致业务发展超出了柜面承受能力,有的网点经常发生储户排队现象,挤走了一些存款业务。
4、服务水平不高。有的行对服务工作重视不够,对员工要求不严,发生储户举报时甚至存在袒护、怕揭露问题的现象;有的储蓄员对自身要求不严,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服务意识淡薄。一些网点服务窗口少、环节多、效率低,储户反映较为强烈。许多网点基本上还保持
着等客上门的服务方式,有的虽然推出了上门服务的举措,但由于没有专兼职外勤,保证不了储户随叫随到,使之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市区的一些地处闹市区的网点下午关门太早,有的中午和双休日不营业,不能适应储户尤其是个体户的需求。
三、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储蓄存款的增长固然受制于“大气候”的影响,但只要我们能够顺应形势,按照市场变化和储源流向,从主观上多努力,加快推进储蓄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就一定能在困难面前有所作为。
(一)要调整发展策略。
1、调整网点发展策略。从总体上看,要在上级行核定的机构总量范围内,进一步收缩当地经济发展慢、储源匮缺、人均所均效益低的县支行网点规模。注重扩充当地经济发展快、储源丰富、人均所均效益高的行处的网点规模。市区要着力调整网点结构,巩固和提高竞争能力,抓好原联代办所的升格、迁址工作,并注重向储源丰富的闹市区、城郊结合部、已具规模的市场、小区布点。从网点现状来看,对业务发展快、增存势头猛的要尽快扩建改造;对余额较高,但业务萎缩、增存势头缓慢的要考虑迁址;对余额低、无发展前途的要尽快撤并。从各行实际来看,要抓住旧城改造、道路拓宽、新区发展的机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抢占有利地形和位置,抓好网点的迁址、改扩和新建工作。与之相配套的是:市行要采取相应措施,优化人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重点向效益高、发展潜力大和改建任务重的行处及网点倾斜。
2、调整业务发展策略。一是品种上要出新。当前,要主动介入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积极争取代理证券交易清算业务,承办证券投资基金的托管,争取代收各保险公司的人寿险款项,开发代理保险与储蓄合一业务;开办个人住房担保贷款,并逐步将贷款由主要支持商品房开发建设,转变为主要支持商品房的消费,以全面介入个人金融业务领域,促进中间业务与存款业务的共同发展。二是规模上要扩大。要推进现有中间代理业务发展,缩小各行之间的差距,当务之急的是一些县行要加快发展,主动出击,夺回失地,增加品种,力求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方式上要要先进。要积极推广软盘录入技术和网络扣款技术,依托代发工资业务,扩大批量业务比重,减轻柜面压力。市区要大力发展牡丹“灵通卡”业务,做到卡折合一,使代发工资业务、牡丹卡业务和部分代理业务,逐步通过ATM机实现自助服务,扩大离所业务的比重,分流柜面业务。
3、调整科技发展策略。实行投入与开发应用并举突出开发应用的策略,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加快新业务的软件开发和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促进科技优势尽快转化为业务竞争优势。
(二)要强化存款管理。
1、改进考核办法。市行应增加中间代理业务等工作目标的考核内容。存款指标应改单一的全年任务为基本任务和考核任务两个指标。考核方法上可采取“任务到季,分解到月,考核到旬,酬效挂钩,季末兑现,年终结清”的方法,以便于各行咬住各季目标,由低于高,循序渐进,全面发展。
2、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加大市行对县级行考核结果与员工收入的挂钩四季度,提高活工资留成比例,加大存款考核的权重,拉大行际间员工活工资分配差距。目前可按各行员工活工资的一定额度统筹到市行,对完成季度考核任务和工作目标的全额返还;对未完成季度考核任务和工作目标,但已完成基本任务的按比例返还;否则全额扣发。所扣发的活工资待年末按各行增储占全辖的比重予以分配。对完成全年考核任务的,给予行长、主任专项奖励。二是建立考核结果与各行费用分配挂钩制度,使各行费
用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与组织存款的多少、成本的高低相挂钩,以鼓励各行多增存款、多吸收低成本存款。三是建立基层处、所分类分档管理机制,理顺利益关系,促进内部竞争机制的形成。
3、加强存款信息反馈工作。建立与企改办、房改办、城建办、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制度,针对影响储蓄分流的因素,超前行动,主动服务,引导资金归行,增加对公存款,减少存款流失。
(三)要加强服务管理。着力塑造好三个形象:
1、储蓄员形象。要从教育和建制两方面入手,培养员工职业感情,养成良好的服务语言和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岗位形象。为此要把自律与他律、提倡与禁止、软约束与硬约束、树新风与纠歪风结合起来,并通过严明服务纪律,严格奖惩制度,严抓服务监管,保证柜面服务有一个明显的改观。
2、储蓄所形象。要以满足储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进服务方式,通过评定服务星级所和推广承诺制,促进柜员制服务、夜市服务、上门服务和大户服务等服务特色的形成,在储户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储蓄所形象。当前,要以精简内设机构和网点为契机,以大力推进储蓄柜员制为突破口,合理组织人员分流,把压缩和节约的人员主要用于充实一线窗口力量和外勤力量,为改进服务创造条件。同时要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为储户特别是存款大户和个体户提供存、放、汇、兑、代等业务“一条龙”服务。
3、工商银行形象。要从软硬件建设抓起,注重宣传功效,扩大对工行新业务、新储种、新手段以及员工精神新风貌的宣传;加快网点标准化建设和电子化建设,以一流的银行信誉、一流的员工形象、一流的服务环境和一流的服务手段,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三篇: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的对策研究
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的对策研究
近年来,关于“农民、农村、农业”即三农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它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极少数地区的农民收入甚至不能保证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创新的缺乏是导致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缺乏。要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进行农村经济制度的改革创新,协调推进,以下几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着力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既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又能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加务工收入。首先,围绕农村资源开发和农民生活方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广大的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等,但受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农业技术水平的制约,这些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民的生产生活也极为不便。通过发展农村道路交通运输,解决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的“买难卖难”问题,提高农村经济活动效率;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推动农村地区变革;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做到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设施基本同步均衡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其次,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务工收入,务工收入在农民的整个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大规模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雇用了数万当地劳动力,成为农民增加务工收入的一个新途径。
二、积极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农民增收问题的本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发挥劳动力充足
和相对便宜的优势,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力鼓励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积极鼓励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农村地区转移,将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城郊及农村转移和扩散,增强城市中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通过产业结构的梯级推进,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及小城镇转移,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其次,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鼓励和支持各地立足本地资源,以县域或乡镇为单位,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形成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立品牌,努力形成“一县一品”或“一乡(镇)一品”,引导分散的农业生产逐步向产业集聚、集约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县域要因地制宜,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生产和种养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块状经济。创立品牌,发展特色产业,关键是要培育在农业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税收优惠政策,从实际情况来看,成效并不明显,关键和核心是没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起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引导一些种养大户入股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在经营中充分考虑种养大户的利益,种养大户支持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新型企业与农户关系模式。
再次,大力推进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面宽量大,又多为劳动密集型,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要积极鼓励和推进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小城镇大力发展乡镇服务业,促进劳动力“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的同步进行。
三、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公共服务完善的新农村。要坚持公共财政更多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延伸,深化农村教育、合作医疗制度等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努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首先,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子女“上
学难”问题。要把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作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项重点来抓,支持农村教育加快发展。在强调教育整体发展的同时,政府要努力保障农村教育经费支出,经费统筹管理要由以乡镇为主转变为以县、市为主。要通过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首长负责制”等强制性措施,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按时、足额到位。
其次,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成为推进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的当务之急。要坚持政府出资为主、农民个人出资为辅,大力改善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办法,切实保障农民就医“大病不出钱,小病不出乡”,真正做到便民利民,解决农民“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让农民群众受益。
再次,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切实解决农民“看电视难、打电话难”问题。要加大对“村村通”的资金投入,将数据通讯节点建到每个县城,光缆电缆铺到每个乡镇、村落,实现城乡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共享,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有条件的农村,要加大宽带入户工程实施力度,解决农村“上网难”问题。
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村“低保”制度和集中养老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生活难”和“养老难”。
四、注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着力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首先,积极探索在农村中学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在农村中学中渗透职业教育,对未来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既能掌握扎实的文化知识,又能学到一技之长。
其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政府扶助”就是要将农村职业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采取贴息、税收减免等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面向市场”就是坚持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围绕当地支柱产业、主导行业、基础产业和特色经济建校办学,使学生毕业后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能就业、能生存、能发展。“多元化办学”就是要使农村职业教育成为公众投资的热门领域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多方筹措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办学经费。
再次,逐步探索建立多层次职业培训模式。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采取灵
活的办学模式,通过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增强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力,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农村职业教育网络。
三农问题是一个宏观性的问题,它具有一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它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软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只是浮在表面上的问题,而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就应该对现存的制约农民增收的制度进行创新,制度创新也就是坚持改革。当前,对于中国而言,解决了农业和农村问题,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城乡的协调发展,至少能解决了阻碍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一大半。中国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必将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其农业和农村问题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第四篇:湖南农大毕业论文:陈恬
湖 南 农 业 大 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谈企业的人才培养问题
学生姓名:陈 恬 考籍号: 910910110229 年级专业:2010级工商企业管理 指导老师及职称:彭 云 教授 学 院: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提交日期:2011年03月
目 录
摘要„„„„„„„„„„„„„„„„„„„„„„„„„„„„„„„4
关键词„„„„„„„„„„„„„„„„„„„„„„„„„„„„„„4
一、人才培养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相当的重要„„„„„„„„„„„„„„4
(一)人才在企业培养中的重要性„„„„„„„„„„„„„„„„„„4
1、人才在过去的历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4
2、人才在当今社会中起到的作用及未来前景畅想„„„„„„„„4
(二)人才的用途及其储备„„„„„„„„„„„„„„„„„„„„„„5
1、人才在处事中发挥的作用 „„„„„„„„„„„„„„„„„„„„5
2、人才储备及其分类 „„„„„„„„„„„„„„„„„„„„„„„5
3、企业人才培训的好处 „„„„„„„„„„„„„„„„„„„„„„6
二、人才培训当前现状及原因„„„„„„„„„„„„„„„„„„„„„„6
(一)人才培训当前现状„„„„„„„„„„„„„„„„„„„„„„„6
1、培养停留在表面 „„„„„„„„„„„„„„„„„„„„„„„„6
2、培养没结决到实质性的问题 „„„„„„„„„„„„„„„„„„„6
3、人才培养已走进为培训而培训的备动状态 „„„„„„„„„„„„„7
(二)造成现状的原因
1、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问题 „„„„„„„„„„„„„„„„„„„7
2、企业没有长远可行性的人才培训、储备计划 „„„„„„„„„„„„7
3、当今社会人才流动太快企业不愿培训 „„„„„„„„„„„„„„„7
4、缺乏人才培养转移的环境 „„„„„„„„„„„„„„„„„„„„8
三、解决人才培训的应对策略及应对措施„„„„„„„„„„„„„„„„„8
(一)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策略„„„„„„„„„„„„„„„„„„„„8
1、高瞻远瞩前位的人才蓄备思维 „„„„„„„„„„„„„„„„„„8
2、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 „„„„„„„„„„„„„„„„„„„„„„9
3、持续的人才培养精力投入 „„„„„„„„„„„„„„„„„„„„9
(二)人才培养的几个方面„„„„„„„„„„„„„„„„„„„„„„9
1、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培养人才 „„„„„„„„„„„„„„„„„„9
2、根据人才自身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培养 „„„„„„„„„„„„„„9
3、人才与企业的协调培养及发展 „„„„„„„„„„„„„„„„„„9
4、人才企业归属感培养 „„„„„„„„„„„„„„„„„„„„„„9
(三)人才培养的考核 „„„„„„„„„„„„„„„„„„„„„„„10
1、培训后的自我评价„„„„„„„„„„„„„„„„„„„„„„„10
2、企业对人才培养成果的考评„„„„„„„„„„„„„„„„„„„10
3、企业对人才考评中不足的处理安排„„„„„„„„„„„„„„„„10
4、培训的良性循环„„„„„„„„„„„„„„„„„„„„„„„„10
四、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1
致谢„„„„„„„„„„„„„„„„„„„„„„„„„„„„„11
浅谈企业的人才培养问题
学 生:陈 恬 指导老师:彭 云
(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长沙 410128)
摘要:社会是人类的社会,企业是人才的企业。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进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不断更新。
当代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国内经济国际化,国际经济国内化的新趋势,社会中各企业唯有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的正确方法,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国内市场竞争优势和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逐步笑傲穿梭于市场经济之中。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企业;问题;策略
一、人才培养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相当的重要
(一)人才在企业培养中的重要性
1、人才在过去的历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多数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制度的缝隙中发展起来的。由此决定了企业的成功与企业管理者的创业精神、敏锐的洞察力及个人魅力有关。
在改革开放初,明显的可以发现人才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是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高层次、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因为它对于整个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起着重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对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保障。
2、人才在当今社会中起到的作用及未来前景畅想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中国沿海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日益强大和多样化,竞争也变得更为激烈、人才也成为企业竟争,急夺的重点。在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内在条件皆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机制灵活、经验管理而获取市场机会的时代不复存在。21世纪起主导作用的知识经济,使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成为主要资源。知识的创新、开发、传播和 4
应用都必须由“人”这一第一资源来掌控。只有拥有人才优势,才会拥有市场优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和发展,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局限不仅会受到实际工作的挑战,而且会严重制约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要突破这个瓶颈,所有企业就必须对企业内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来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减少生产事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中小企业适应市场竞争之所需,更是保证企业强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今后若干年我国企业人才将进军各行各业的高端人才,各系统分析师。各种项目的管理人员以及中低端人才在所有企业高端人才的带领下提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以科学的态度,在我国的特定国情下,将所有企业发展的更好。
(二)人才的用途及其储备
1、人才在处事中发挥的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更多地依靠复杂的知识劳动创造财富。高素质、高智能的人才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越来越需要依靠自己的员工应对环境,提高企业绩效,创造企业财富,这唯有通过企业中的人才来从根本解决。在一个人才结构中,每个人才因素之间最好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和综合互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研究、攻关项目是需要体现多边互补原则的,这里既需要有知识互补,又需要有能力、年龄等方面的互补。这样的人才结构,在科学上常需“通才”领导,使每个人才因素各得其位,各展其能,从而和谐地组合在一个“大型乐队”之中。有这样的团队,在企业的发展中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2、人才储备及其分类
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缺乏能与国外企业相抗衡的优秀人才。我过企业目前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和规划远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人才的作用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需把这部分人培养成企业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大致分三类:一是运用已有知识,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的“再现型”人才;二是思维能力强,善于综合运用并在研究上有创造和突破性的“创造型”人才;三是对企业未来发展变化有所预见并能把预见变成现实的富有组织领导能力的“领导型”人才。我们必须对企业内部的人才进行培训并加以利用,并充分利用我国国内的人才市 5
场与国际人才市场接轨,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储备企业人才。
3、企业人才培训的好处
其实有很多人在问,企业对人才培训有什么好处呢?就总的分析而言大体分六种:第一,吸引人才。企业本身需要人才,人才本身更需要培训,若企业重视培训,能给人才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就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盟。第二,培养人才。为了更好更高效的运行企业运作,企业的管理者应当通过实施有效的培训来提高员工的能力。第三,留住人才。当员工无法完成自己的工作时,就会形成工作压力,企业应通过员工技能的提高,有效的减少工人的工作压力,并提高工人的工作兴趣,这样才可以减少企业人才的流失。第四,激发企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培训是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人才而言,企业的培训往往会被员工视为企业的福利。第五,提高效益。员工表现积极了,出错也会跟着减少,企业的效益也就跟着提高。第六,增强竞争优势。在同行竞争中,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的技能与素质是决定企业发展重要因素。所以,对企业而言,培训人才对企业长远的发展是有巨大好处的。
二、人才培养当前现状及其原因
(一)人才培养当前现状
1、培养停留在表面
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是我国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举措。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并没有落实的那么好。许多企业仍然没有重视到人才培养的问题。所以我国如今的人才培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企业中缺乏高端技术人才,大多的都是偏向中端和低端的人才,这是必须要重视的,企业发展的好坏取决于企业人才的多少,所以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从源头抓起,而企业人才培训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源头。目前,一部分企业的员工培训已进入一个误区。具体表现在:重技能培训,轻知识和态度培养,导致员工向心力不足,团结性较底。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让员工用掌握的技术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实现企业现在和将来的经济目标,并使员工紧紧围绕在公司核心的周围,建立起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成为企业的坚实基础。
2、培养没结决到实质性的问题
企业的重技能培训,忽视了益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层面及态度向心力层面的培养。技能培训可在短期内实现企业利润目标。而知识、态度、向心力却要靠长期的不间断培养、培育、分工合作中才能实现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同时,技能培训在培 6
训过程中的急功近利行为极大地制约了员工们的想象力、判断力,从而扼杀了员工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抑制了员工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人才培养已走进为培训而培训的备动状态
如今,我国大多企业只将技能、知识、态度、向心力的培训视为单纯意义上的培训,并没有通过技能的掌握、知识的运用、态度的端正、向心力的培养来激发和培养企业员工的自信心、毅力、勤奋、胆识、责任感、不怕挫折、团结奋进等方面的优秀品质,故而古今我国的人才培训一直都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并没有全方位的解决人才问题。
(二)造成现状的原因
1、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问题
人才培养是一系统工程。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人才培养有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培养对象缺乏针对性。其具体表现在对培训需求缺乏理性的分析,如“赶潮流”、“广覆盖”、“一揽子”、“订单批量”培训等,这也是培训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
培训需求分析是企业培训管理系统的首要环节,它决定了企业培训目标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该企业能否设计和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培训项目和培训的人才,因此对培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有效的,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就会造成企业培训的目标不准确,浪费了培训精力,而缺乏针对性的培训不仅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失败,资源的大量浪费,更使得企业无法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阻碍。
2、企业没有长远可行性的人才培训、储备计划
以我国现阶段的企业培训和储备来看,我们的企业还未有长远可行行的人才培训和储备的计划。
人才的培训和储备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服务,它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将人才的培训和储备作为企业人才发展的战略的问题来看待,实质上是从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出发, 对企业人才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企业人才的层次、数量、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大量的培训和储备人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人才优势,从而带动整个企业的发展,以获得竞争优势。
3、当今社会人才流动太快企业不愿培训
我国目前的企业缺乏对人才培养的持续投入,创新人才培养是在企业培训基础上的一种长期投资。
例如,在我过中小型企业规模小、财力弱、培训资金不足、风险大是企业管理者 7
不愿持续投资的主要借口。根据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中指出,通过对广东省614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显示:采用上岗前进行相关技能培训的有324家,占52.7%;采用边干边学试培训的有271家,占44.13%;仅有14家企业回答将员工送学校培训,仅占被调查企业的2.28%;在问及员工培训方面存在主要问题时,在583份有效问卷中,回答缺乏师资的147家,占25.21%;缺乏经费投入的171家,占29.3%;回答生产任务无法安排培训的114家,占19.6%;因员工流动性大而不作安排的最多。达到237家,占40.1%;还有82家企业对员工未作任何安排,占14.06%;由此看出,即使是最常规的短期员工培训投资都得不到重视和保证,而长期的、在短时期内不可预测的、高投入的人才培养投资,对中小企业而言更是一种奢望。因此,人才到用时“方恨少”已成为一部分企业的现状,及在一定时期必然会遇到的了展难题。解决掉这个难题将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扩展企业的发展思路。
4、缺乏人才培养转移的环境
人才必须要有发挥创新潜能的环境,才能长期为企业所用。企业的培训者在获得技能、知识、思维等理念上的进步之后,还必须要巩固培训的效果,激发其创新意识,就必须进行实践。
培训的人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有效并持续地将所学到的技能和知识运用到生产、管理、研发等各项工作中。因此,培训完成后企业必须要给员工一个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平台既成果转移环境,以激励员工学以致用,并促进员工产生进一步求进步、促发展的良好精神面貌及势头。但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管理者根本不知道每个员工培训后的情况,造成“培训没有太大实际用处”,培训对工作帮助不大,忽视培训后期的培训效果考核监督和人才选拔,培训成果缺乏转移环境,结果使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感到失望,纷纷跳槽。现实的情况是,如果企业对培训的人才不加以充分利用,不给予其施展才能、智慧的平台以及成果转移的环境,就算花再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培训上,最终都无法防止人才流失,只能为其他企业做嫁衣,自己培养的人才变成了他人的人才,得不偿失。
三、解决人才培训的应对策略及对应措施
(一)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战略
1、高瞻远瞩前位的人才储备思维
大凡企业现在和将来目标的实现,绩效提升,皆来自于企业员工良好的行为。而良好行为又来自于良好的动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水平、工 8
作的态度决定了动机的好坏。所以,人力资源在企业中能够发挥作用完全取决于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特别是企业人才的培养更要从这个三点上抓起。不但如此,我们还必须让员工意识到知识和能力一起提高是提高本身素质的关键。
2、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
在我国,有很多企业都是处在初创和发展时期,在实施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上,不但要对员工进行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上的培训,更要从知识,技能,态度上就要对员工进行长期的培养。其中包括企业文化的传承,诚信教育,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等。
3、持续的人才培养精力投入
依照着人才培养的规划,我国现今只有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才能激发员工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的素质,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二)人才培养的几个方面
1、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培养人才
企业人才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里边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在日益重视人力资源投资的我国的中小企业,要使企业的投资产生收益,必须通过培训投资,获取由企业人才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各个方面所带来的绩效,就需要完善已有的培训体系,使之成为一套科学的、有效的、发挥作用的系统。而确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是这一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
2、根据人才自身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培养
在我过如今的中小企业,需要从组织的需求、工作的需求、员工的需求这三个方面来着重的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手,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和员工在各自不同发展阶段内各自不同的培训需求,尤其要帮助员工有针对性的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如此才能实现该企业在现在和将来的经营目标,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更好实施。
3、人才与企业的协调培养及发展
企业首先应围绕市场的发展大局,确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然后要对员工采取创新培养模式,积极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中间企业也必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必要的条件,最后还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这样才能有效的协调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及企业的快速发展。
4、人才企业归属感培养
要如何培养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这是所有企业领导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优秀的企业对人才有天然的吸引力,并且优秀企业的魅力在于让人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员工对企业归属感的表现,这种精神既来源于企业对于人才的认可与尊重,更源于员工对优秀企业的向往与回报,两者能够产生良性循环,紧密不可分。越是品牌企业对于人才越是有更强势的聚集效应,而优秀人才对于品牌化的企业就更容易产生归属感。
(三)人才培养的考核
1、培训后的自我评价
企业在经过培训之后,必须让员工进行培训后的自我评价,要让员工觉得每一次的培训都与上一次有很大的区别,也必须要让员工受益匪浅。要在培训的过程中让员工发现自己缺乏的工作经验,增强自身的知识,技能,以及工作的态度,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必须要员工具有团队意识,需要有效的沟通,必须确立下个步骤的目标与计划,而且注重自身的礼仪。
2、企业对人才培养成果的考评
企业在认真贯彻与落实员工的培训后,结合员工培训的实际情况,进行绩效计划,绩效跟踪和绩效评价,最后是看评价的结果。在考评中实行工作业绩和能力素质的两种考评。实施末位淘汰制度,可促进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3、企业对人才考评中不足的处理安排
企业绩效的提高要依靠人才,人才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只有通过投资培训员工的基本技能、知识水平才能获取企业所必要的具有创新意识人才。企业对考评中基本达标者,进行人事部门对人才进行组织谈话,对培训有待提高者进行继续观察制度,对未达到基本标准的员工进行末位淘汰制。这样,可以有效促进企业人才的积极性。
4、培训的良性循环
企业管理者应把培训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战略投资。当然,人才培养不是短期就能奏效的,但其对中小企业的壮大和大型企业及国际财团的可持续发展却至关重要,企业管理者应从战略的高度给予人才培训以充分的支持,使员工意识到培训的必要性,培训成果的有效性,以形成更新的员工团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实际效用。
大量研究表明,如果,企业管理者在培训项目上提供必要的资金、时间的支持;多在培训内容促进工作中的应用及成果转化方面给予财力支持,不仅企业员工受益,更能形成团队凝聚力,使企业在留住人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将发挥巨大的
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人才培养是广大企业员工培训向更多层次的延伸,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在理念上的重要转变和执行途径,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腾飞的传家宝,更是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必须要执行的一个核心环节。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理应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适合企业实际的培训之路,为自身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为各企业提供可借鉴的成功模式。愿我们的企业发展的更快,更好,更强„„
参考文献
1、郑远强,《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操作技能》,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2、佚名,《2004中国企业绩效考核现状调查报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8.03.09。
3、佚名,《企业留人七招》,中国企业战略传播网,2007.08.12。
4、杨泳.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J].上海包装,2004(4)。
5、《新资本》
6、《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7、《公司后备人才队伍管理与考评办法》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彭云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关怀下完成的。从选题到资料的收集再到论文的修改能如此顺利的进行,每一步都有彭老师细心的指导和认真的解析,花费了彭老师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在此特别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然而,最使我终身受益的是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高度的责任心。我们应当在生之年都要向导师学习。
还要感谢和我一起探讨论文的同学,如果没有你们指出我论文上的误区,使我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将论文顺利的进行下去,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也不能那么顺利的进行截稿,在此对你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第五篇: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此,“十五”纲要中指出:“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的增长”。近几年来,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一、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
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5.2%,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从1997年开始,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3.8%,2000年增长2.1%,直到2001年才出现反弹,增长4.2%。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比上年增长4.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575元,比上年增长约4%。最近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徘徊在4%左右,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受“非典”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为2127元,仅比上年增长0.4%,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政府不再提高农产品价格,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幅下降。过去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靠政府提高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价格,随着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再靠提价的办法提高农民收入已经不现实。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因连年提价,加上粮食生产成本递增,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二至七成,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如果再提价无疑于饮鸩止渴。
(二)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特别是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逐渐减少。在一般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全社会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的背景下,许多以低技术为主体的乡镇企业面临困境。一些地方原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改制,减少冗员,导致乡镇企业吸收农民就业人数下降和农民收入减少。2000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部分为1063元,与1090元的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并不大;但在二、三产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方面,安徽省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为255元,与福建、浙江差距分别高达1018元、2181元。因此,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低,主要是差在二、三产业和工资性收入上。
(三)农民的不合理负担过重,削弱了农民收入的份额。农民的收入本来就低,却要交农业税和各种名目繁多的“费”。据统计,2002年,纯农户的人均税费负担为115.7元,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人均税费负担为81.8元,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人均税费负担为62.1元,相较之下收入较高的城市人口平均税费却只有49.5元。我国有些县乡基层政权人员过多,开支庞大,财政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口,为了维持基层政权的运转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向农民伸手要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二、农民增收缓慢的影响
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人在农村,农民长期不增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增收缓慢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1997年至2002年五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6%,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只增长3.8%。也说是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不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农民收入上不去,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消除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带来负面影响,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要求。
(二)农民增收缓慢是实现扩大内需方针的巨大障碍。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通货紧缩,消费不足。为此,中央做出了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方针。刺激9亿农民的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把农民消费的潜力挖掘出来,必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令人遗憾的是,农民增收缓慢,消费欲望不强,消费模式仍然以生存性消费为主,农民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弱。农民增收缓慢不利于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三)农民增收缓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严重的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的主题,也是我国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的主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我国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看农业是否实现现代化,同样,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实现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难之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广大农村;关键之点,不是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而是农民收入普遍大幅度的增长。如果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必然要拖全面小康的后腿。
三、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同时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面对农民增收缓慢难题,我们必须运用综合措施,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首先,鼓励农民种植优质粮,增加粮食直补资金,并直接发放到户,千方百计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安徽省出台政策,规定早稻上市时,由国家指定粮食企业按每斤0.70元最低保护价收购,当市场高于保护价时随行就市。其次,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促使产品多样化和优良化,走出一条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再次,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贮藏等技术,并注重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名优产品。最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业从产前向产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举。安徽省于2000年在全国率先试行农村税费改革,~年1月1日宣布在上年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取消农业税附加,减征农业税,为此全省可直接减轻农民负担近6亿元。2002年河南省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三乱”得到有效遏制,当年农民负担比改革前要减轻37.7%。农村税费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彻底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各种费用,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三)发
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广大农村,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仍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要积极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多种资产经营形式,把发展乡镇企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增加农民非农就业。
(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村人多地少,要想致富,必须鼓励农民“走出去”。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的重要途径。
四、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坚持“五个统筹”,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思路,加快建立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个统筹”的思路充满了辩证法,它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用城乡统筹的观点来思考“三农“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支农、建农问题,而是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问题,通俗讲,是如何把“农民”变成“市民”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为36%,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我国工业增加值已占GDP的50%)。为了彻底解决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逐步解放出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标。
今天,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繁荣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满足了发达地区劳动力的结构性需求。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加快了城乡信息、劳力、资金、技术的交流,促进了城乡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规模经营。目前,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年,全国共有近1亿农民进入城市打工,总收入达3700亿元。安徽省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人均529元,同比增长23%,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89.2%。
城乡统筹是考虑和解决所有“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城乡统筹实质上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首先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实现城乡劳动力的统筹,就是要逐步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准入规定及不合法的收费;广泛开展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转业培训,搞好农民工外出的信息服务;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年底,根据党中央、xx的部署,有关方面迅速行动,积极采取措施清理拖欠建设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截至~年1月中旬,已偿付历年拖欠农民工工资215亿元,清欠率达到68%,其中,~年发生的欠款已兑付89%。
其次是统筹城乡税收。许多国家都实行城乡一体的税收体制,农产品税负几乎为零。~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总体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直至完全取消,这就为最终实现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奠定了基础。
最后是统筹城乡信贷。目前农村全部贷款只占金融机构总贷款余额的10%,与农村对GDp的贡献率不相称,信贷资金不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今后制定货币信贷政策,要更加重视城乡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应逐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贷款的比重。
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重大的思想创新。农民增收问题只有在统筹城乡发展框架内才能得到真正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