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法进万家,建设新农村”工作总结汇报
为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积极开展为“三农服务”,xx县司法局从3月1日开始,发动百名司法干警、法律服务人员,组成“送法入户”小组,深入到43个村,近万户农户家庭,开展“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经过为期一个月扎实工作,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的法律意识大为增强,实现了由尚未涉法—初步涉法—积极学法的转变,现大多数农民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广大农民、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普遍提高。
(一)适应农村特点,贴近农民生活,在活动形式上求新。
一是多种宣传方式交叉使用。我们采取了标语、横幅、墙报、电台现场直播,家庭法律咨询、村民代表、村干部座谈会、法律讲座等多种手段,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的广泛发动宣传,让农民眼里看得到、耳里听得到、脑里想得到。
二是实行“三个结合”,围绕一个“送”字,借助一个“谈”字,着力一个“引”字。针对农村村民居住分散,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各自为阵”、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送法入户”小组人员按照“便民、近民、利民”的方针登门到户宣讲,一个月下来,他们走遍了43个村、215个自然村,为近万户农民送去一本“乡土普法教材”(农民学法一百问),每深入一户农家,与农民朋友坐下来谈心交心,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民增收创效需要哪些方面的法律知识;过去、现在有无涉法问题,如何解决;对农村弱势群体,需要哪些方面的法律援助;对目前法制建设和“四五”普法教育方面有何想法和建议。在一问一答中,引导农民学习了与农民经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第一,涉及农民费用管理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第二,涉及正常生活的婚姻法、继承法、教育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第三,涉及农民之间交流的民法通则、民诉法等。通过与农民朋友零距离的调查走访、交流,搭准了农村干部群众需求的脉搏,找到了普法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普法“空对空”、农民不想学、用不上、效果差的问题,使“四五”普法工作更具生命力。
随着活动的广泛深入,广大农民法律素质、民主与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我县农村涌现出爷孙同学、母子互教,夫妻竞学的喜人局面,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民主与法治建设,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活动本身。
1、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心贴近了。以往,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民搞“法律政策封锁”,实行愚民政策,怕农民懂法,特别是对一些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如减负、税费)的政策法律,加紧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我县通过送法下乡活动,把涉及农村方方面面的法律政策亲手送到农民手中,又不收一分钱,还登门到户宣讲,使农村干部知法、懂法、依法办事,使农民消除了以往的不满甚至对立情绪,无形中拉近了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距离。
2、深化了农村普法依法治理。送法下乡活动的开展,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为深化农村依法治理奠定了基础。以前,各村均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议事只讲个“理”。自活动开展以来,农民对照法律读本进行修改、完善,现在村民议事先要看看是否合法。东屏镇搞卧龙水库开发,涉及征地拆迁农户300多户,该村农民通过学习《土地法》,能够按照法律程序,与镇政府办理了拆迁补偿公证协议,并根据《土地法》有关规定领取了征地拆迁补偿费,在整个拆迁过程中未发生一起重大矛盾和纠纷。
3、提高了广大农民的依法维权意识。通过“送法入户”活动,使广大农民进一步增强了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石湫镇明觉村村民张某与薛某因相邻权发生纠纷,张某将薛某一家三口打伤,要求张某赔偿,张某不同意,薛某准备召集家族人员几十人采取报复行动,向张某讨回公道。在“送法进农户”活动中,通过宣传教育,使薛某知法、懂法,并打消了这一念头,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一纠纷。
4、增强了基层干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了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村里遇到重大的事情,都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
5、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把法律交给农民,农民掌握了法律,将之变成生产力,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变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强大武器。“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共为全县近万户农民送去了法律读本,开展了10多场法制讲座,采用了以案释法方式向村民讲解了有关土地承包、婚姻家庭、财产权利等方面的法制案例,村民们深受启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现在,农村中赌博、打架斗殴等违法现象大幅度减少,遵纪守法“文明户、光荣户”在提升,涌现出各种经济类型的专业户、重点户等一大批新型农民。
(二)经过一个多月的“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农民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明显提高,但也暴露出农村普法存在的难点:
1、一些农民自身的思想惰性、事事求稳不求革新,宁愿吃亏只求平安的处世态度,2、一些基层执法者素质不高,执法违法、越权执法、滥用执法权现象突出,对农民理解法律精神和内容形成错误引导,使农民对法律功能和法律价值形成错误评价。从而导致农民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现象
第二篇:“送法进万家,建设新农村”工作总结汇报[模版]
“送法进万家,建设新农村”工作总结
汇报
“>“送法进万家,建设新农村”工作总结汇报2007-02-06 09:52:
“送法进万家,建设新农村”工作总结汇报
为深入贯彻中央号文件精神,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积极开展为“三农服务”,县司法局从月日开始,发动百名司法干警、法律服务人员,组成“送法入户”小组,深入到个村,近万户农户家庭,开展“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经过为期一个月扎实工作,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的法律意识大为增强,实现了由尚未涉法—初步涉法—积极学法的转变,现大多数农民敢
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广大农民、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普遍提高。
(一)适应农村特点,贴近农民生活,在活动形式上求新。
一是多种宣传方式交叉使用。我们采取了标语、横幅、墙报、电台现场直播,家庭法律咨询、村民代表、村干部座谈会、法律讲座等多种手段,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的广泛发动宣传,让农民眼里看得到、耳里听得到、脑里想得到。
二是实行“三个结合”,围绕一个“送”字,借助一个“谈”字,着力一个“引”字。针对农村村民居住分散,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各自为阵”、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送法入户”小组人员按照“便民、近民、利民”的方针登门到户宣讲,一个月下来,他们走遍了个村、个自然村,为近万户农民送去一本“乡土普法教材”(农民学法一百问),每深入一户农
家,与农民朋友坐下来谈心交心,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民增收创效需要哪些方面的法律知识;过去、现在有无涉法问题,如何解决;对农村弱势群体,需要哪些方面的法律援助;对目前法制建设和“四五”普法教育方面有何想法和建议。在一问一答中,引导农民学习了与农民经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第一,涉及农民费用管理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第二,涉及正常生活的婚姻法、继承法、教育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第三,涉及农民之间交流的民法通则、民诉法等。通过与农民朋友零距离的调查走访、交流,搭准了农村干部群众需求的脉搏,找到了普法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普法“空对空”、农民不想学、用不上、效果差的问题,使“四五”普法工作更具生命力。
随着活动的广泛深入,广大农民法律素质、民主与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我
县农村涌现出爷孙同学、母子互教,夫妻竞学的喜人局面,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民主与法治建设,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活动本身。
⒈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心贴近了。以往,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民搞“法律政策封锁”,实行愚民政策,怕农民懂法,特别是对一些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如减负、税费)的政策法律,加紧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我县通过送法下乡活动,把涉及农村方方面面的法律政策亲手送到农民手中,又不收一分钱,还登门到户宣讲,使农村干部知法、懂法、依法办事,使农民消除了以往的不满甚至对立情绪,无形中拉近了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距离。
⒉深化了农村普法依法治理。送法下乡活动的开展,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为深化农村依法治理奠定了基础。以前,各村均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议事只讲个“理”。自活动开展以来,农民对照法律
读本进行修改、完善,现在村民议事先要看看是否合法。东屏镇搞卧龙水库开发,涉及征地拆迁农户多户,该村农民通过学习《土地法》,能够按照法律程序,与镇政府办理了拆迁补偿公证协议,并根据《土地法》有关规定领取了征地拆迁补偿费,在整个拆迁过程中未发生一起重大矛盾和纠纷。
⒊提高了广大农民的依法维权意识。通过“送法入户”活动,使广大农民进一步增强了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石湫镇明觉村村民张某与薛某因相邻权发生纠纷,张某将薛某一家三口打伤,要求张某赔偿,张某不同意,薛某准备召集家族人员几十人采取报复行动,向张某讨回公道。在“送法进农户”活动中,通过宣传教育,使薛某知法、懂法,并打消了这一念头,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一纠纷。
⒋增强了基层干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了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村里遇到重大的
事情,都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
⒌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把法律交给农民,农民掌握了法律,将之变成生产力,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变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强大武器。“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共为全县近万户农民送去了法律读本,开展了多场法制讲座,采用了以案释法方式向村民讲解了有关土地承包、婚姻家庭、财产权利等方面的法制案例,村民们深受启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现在,农村中赌博、打架斗殴等违法现象大幅度减少,遵纪守法“文明户、光荣户”在提升,涌现出各种经济类型的专业户、重点户等一大批新型农民。
(二)经过一个多月的“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农民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明显提高,但也暴露出农村普法存
在的难点:⒈一些农民自身的思想惰性、事事求稳不求革新,宁愿吃亏只求平安的处世态度,⒉一些基层执法者素质不高,执法违法、越权执法、滥用执法权现象突出,对农民理解法律精神和内容形成错误引导,使农民对法律功能和法律价值形成错误评价。从而导致农民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农村,农民发展经济更需要法律作保障,农民呼唤法律进农家。当前有必要把“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向我县各镇、村、各部门全面推行,趁热打铁,巩固前阶段取得的成效,整合全县司法、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力量,形成覆盖全县农村的普法活动网络,并结合我县农村工作、生活实际,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该项活动有序进行和顺利开展提高保障能力。
一、建立领导机制。“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是我县一项社会性系统过程,必须按照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开展工作,做到领导到位、制定措施、精心组织、严格检查,依法积极推行。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有了目标才有了工作方向,“送法下乡”活动的全面推行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必须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责任书的各项指标要科学量化,明确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单位、个人的经济利益、政治荣誉挂钩。
三、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法制局、普法机构的作用,搞好规划,拟定措施,建立检查、考评制度。由人大、法制局、司法局牵头组织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村、各单位的送法入户工作进行检查或抽查。科学地评价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不断研究和改进工作方法。
第三篇:送法进万家心得体会
“大学生村官送法进万家”心得体会
今年4月以来,我区开展了“大学生村官送法进万家”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积极参与,走村入社,将3月参加“大学生村官送法进万家”培训中所学得的法律法规和基层工作方式运用其中,向我村村民宣传法律法规、惠农政策,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听取和收集村民对村社干部及乡镇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此次“送法进万家”活动,我颇有收获,现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促进了大学生村官知民情,解民意。由于许多大学生村官多是抽借在乡镇政府工作,大都对村社百姓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通过此次送法入万家的活动,让大学生村官对村情民意有了更深的认知,面对面的交流中与本村的百姓也彼此渐渐熟悉,对以后村社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也让大学生村官们对百姓的辛劳和需求有了更深的了解,促生了村官们为村民多干些实事的责任感与决心。
二、宣传了法律,教育了群众。此前,村民法制观念淡薄,多数都是法盲,遇事只讲个“理”。通过进村入户,向村民宣讲劳动法、婚姻法、土地法、民诉法等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并采用案释法向村民讲解了有关土地承包、婚姻家庭、产权权利等方面的法制案例,使老百姓知道了什么是法律保护的、什么是法律所禁止的,法 1 律意识进一步增强,遇到山林、土地、劳务及家庭纠纷等实际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懂得拿起“法律武器”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法律进万家”,为深化农村依法治理奠定了基础。
三、融洽了干群关系,减轻了政府压力。将法律知识送到老百姓家中,让老百姓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了政府是为民办实事的好政府,干部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并为之服务的好公仆,拉近了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距离。许多在村社的小矛盾、小问题通过村两委和法律明白人的工作,得到及时化解,减轻了乡镇政府工作压力。
四、及时化解群众矛盾,维护了基层稳定。“送法下乡”以来,解答了许多百姓疑难问题,其中大多数为土地、山林使用权纠纷,由于解答及时、恰当,化解了许多矛盾。同时,广大群众耳闻目睹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有效地维护了基层的稳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
此次“送法进万家”活动效果明显,意义深远,村民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尚未涉法——初步涉法——积极学法的转变,愿能趁热打铁,将此次活动全面深入的大力推进,全力巩固前阶段取得的成效,让“法治”之光耀及基层的每一个角落!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我们***村地处秦岭脚下,汤峪河畔,环山路横穿我村,距蓝田县以西15公里,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423户1573人,1510亩耕地,荒坡500余亩,坡地360亩,全栽植了核桃树,即使景观绿化带,又是经济产业,平地种植经济作物西瓜、蔬菜等100余亩,绿化苗木200余亩。主导经济为小麦、玉米,种植面积达850亩;全村劳动力总数977人,其中男劳力523人,女劳力454人,转移劳动力588人,占总劳动力的60.18%,从事主导产业劳动力389人,占总劳动力的39.8%,年人均纯收入6600元;全村贫困户26户,五保户3户3人,低保户16户55人;育龄妇女254人,无超生;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近年全村无一例刑事案件发生,社会秩序良好,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产发展,管理民主,基本呈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气色。
2010年我们村被上级批准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我们广大干群齐心协力,一年来我们完成了硬化道路18144米,修筑明渠4320米,暗渠48米,修健身广场硬化2160平方米,广场绿化150米,其中前半年硬化1300平方米,后半年硬化860平方米,修建垃圾台19个,其中前半年5个,后半年14个,安装路灯共86盏,其中前半年74盏,后半年12盏,改厕216户,其中前半年69个,后半年147个,粉刷
卫生墙群5800平方米,写墙体标语共20余条,文化墙5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春节期间成立了自乐班,2010年2月5日,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给我村免费演出,2月22日耍社火,2月28日举行大型花火晚会,后又进行了秧歌赛、锣鼓赛、篮球赛等文化活动,7月17日,陕西省“春蕾”剧团来我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慰问演出;2010年前半年我们建成了村级卫生室,参加合疗的村民在本村看病都享受合疗报销,我村参合率已达100%。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我们要感谢县统筹办、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指导,感谢我们全体干部、群众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但是我们的工作与兄弟村相比,与上级的要求还差得很远,有待于我们不懈努力完善,在此恳求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欢迎亲临指导,我们真诚接受批评指正,以促进我们的工作继续提高,让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焦岱镇***村村民委员会
2011年4月27日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汇报
北 港 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汇报
一、着眼全局,谋划思路促发展
北港镇现有36个行政村,其中26个村没有集体收入,与我区其他镇相比,我镇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差、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按照“稳定、发展、提高”的六字方针,制定“生态立镇、特色富镇、科教兴镇、工业强镇、依法治镇”的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完善“两区”、“两山”、“两万亩”和“五个基地”,即进一步完善姚周寨工业小区和河东工业小区 “两区”,开发包装寺尔山、六罗山“两山”旅游资源,实现万亩花生种植带和万亩核桃种植带“两个万亩”,壮大河东奶牛基地、南王庄核桃基地、大旺庄蔬菜基地、西连峪爱宕梨基地和刘峪酒葡萄基地等五个种、养殖基地,使园区工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支撑,近郊生态旅游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增长点,集约化、规模化的高科技新型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继续完善干部规范化管理办法,营造稳定、和谐、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环境,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
二、精心部署,细化措施快发展
(一)观念为先,培育开拓创新、思想超前的农村建设新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超前的思想是基础。虽然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和困难,但我们也有很多潜在优势。我镇紧邻城市中心区,并有着近60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发展城郊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城市扩张,我镇基础设施条件在不远的将来会彻底改变,这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大笔可用资金,而且会进一步提升我镇的招商水平。今年初,我镇根据“十五”期间的发展成果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结合区委提出的打造“北方滨海名区”的宏伟蓝图,高标准、高起点地制订《北港镇“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要及实施方案》,同时,组织村干部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班和外出参观考察,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内涵。农村群众的保守、畏难的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转变,也使干部群众的思想、热情凝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上,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
(二)发展为要,构筑特色鲜明、三个产业均衡发展的镇域经济新格局
夯实第一产业,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使集约化、规模化的高科技新型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扎实基础。一是以高效农业规模化为重点,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五个种、养殖基地为龙头,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先进的科技改造农业,用新型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发挥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二是继续发展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种植。发挥万亩花生种植带和万亩核桃种植带的辐射效应,使经济作物和林木的种植规 模化再上新台阶,提高农民收入。三是以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为途径,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以扩大农民的非农收入为富民重点,着力实施“三大致富工程”,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较往年有大幅提高。实施“创业”致富工程,鼓励支持农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民的资产性和经营性收入,在全镇培育、发展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具有雄厚资本实力、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农民企业家;实施“转业”致富工程,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通过组织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培育具有现代知识、现代本领、现代风貌的新型农民,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得出、安得住、能致富,今年上半年,已举办培训班14期,累计培训农民超过1000人次;实施“产业”致富工程,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的格局,打造一大批绿色农产品品牌,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农民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提高收入,目前,姚周寨村的“老油翁”牌食用油已通过国家质量认证,木砟峪村的绒山羊产业、东西连峪村的爱宕梨种植业都在我市以至华北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
大力推进第二产业,继续坚持走工业化之路,把工业兴镇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方略和调整结构的第一突破口。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要素,降低投资成本,促进工业企业集中布局,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努力把我镇建成全区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重点抓好三个支撑:一是项目支撑。抢抓东北亚资本向 环渤海经济圈转移的机遇,加大对韩国、日本、俄罗斯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专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推介招商。加快引进开发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牵动力强、回报率高的大项目,拉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在建项目4 个,总投资53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500万元;储备项目2个,预计投资3.5亿元。二是园区支撑。按照提升规划水平、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提升综合功能、提升整体竞争力的要求,加速完善“两区”的硬件、软件水平。以“两区”为依托,全力做大做优以机械、玻璃加工、建筑材料等骨干项目,至7月份,姚周寨工业小区已落户工业项目52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8个,外资项目3个。三是骨干企业支撑。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加强生产要素协调,加大政策扶持,促进其做大做强,力争5年内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超过20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0家。
培育第三产业,发展城郊旅游,提高第三产业在镇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按照海港区旅游开发“北部向山上发展、南部向海上延伸”的战略方向,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开发寺尔山、六罗山旅游风景区,谋划发展面向京津沈等大城市中高端消费者并服务本地城市居民的度假旅游项目,带动农业、林业、服务业等各个方面产业的进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与社会基础。去年冬季建成的紫云山滑雪场已经成为全市人民冬季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其带动效应已然显现,陈庄村围绕滑雪场开发的“农家饭”、“乡间游”等附带项目已经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和谐为基,打造村容整洁、稳定祥和、文明向上的农村人居新环境
始终坚持“稳定、发展、提高”三不误,一方面,确保一方平安稳定。不断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镇级领导、包村干部、村两委班子三级稳定工作保障体系,专门成立稳定工作办公室,建立健全三级排调网络,做好矛盾纠纷排查,保障“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同时,注重重大节日、暑期和两会期间的安全稳定,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上半年我镇无一例到市以上机关上访的现象。另一方面,以创建文明生态村和“基层基础工作年”活动年为契机,在区领导和区直各局的关心支持下,包括镇村在内共累计投资500余万元用于党的阵地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其中投资113万元,新建两室4个;投资65.4万元新建10个村的文化广场;投资332.8万元修路18300延长米,修桥10座。目前,有6个村达到市级示范村标准,14个村达到市级普及村标准。目前,还有5个村没有两室,15个生态文明村没达标,计划用两年时间,使其达到市级文明生态村普及标准。
(四)以人为本,完善高效运作、民主公开的农村组织建设新机制
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及时组织新当选两委干部培训,帮助做好新老班子交替工作,理顺各方面关系。针对换届后有2/3以上的村干部是新当选,大部分文化素质低、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等情况,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北港镇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办法》,明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强化三项措施推进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一是规范 农村干部档案。把村书记、村主任作为一级干部,纳入镇干部管理序列,由镇党委为其建立一套组织人事、工资、考核档案,作为其任免、使用依据。二是严格考核奖惩。年初,由镇党委统一制订、下达农村班子的考核目标和记分标准,年终进行考核。对当年完成任务考核为优秀的村干部,兑现奖励工资,对完不成任务考核为不合格的村干部,除不享受奖励工资外,对其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对问题严重的,给予免职。三是加强任期督导。对现任干部实行定期培训,定期考察、定期考核制度,及时掌握农村干部的思想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农村干部健康成长。对离任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凡发现问题经查实的,一律按章处理。
三、狠抓落实,四项措施保发展
(一)解放思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一是在党员干部中解放思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认清当前宏观形势给我们发展提供的难得历史机遇,认清经过多年的积累,我镇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由量变而质变的关键时期,错失了这个机遇,不仅是对工作的失职,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漠视,更是对党的事业的不负责任。二是加强在农民群众中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使农民群众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为他们致富、小康提供了机遇,引导农民群众敢于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保守思想、既得利益。通过坚持不断地宣传教育,目前,我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谋发展、快发展、突破发展的要求十分迫切,这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形成了一呼百应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狠抓《北港镇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办法》的落实,切实理顺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维护村两委班子的团结,统一工作思路,促进农村基层党建规范化、制度化。二是继续实施“素质工程”,加强两委班子培训,行学历教育,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村干部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三是实施“高职低挂”工程,让年轻有为的副科级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班子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激发了村级班子的内在动力。四是以“基层基础工作年”活动和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为平台,推动“两室”建设,继续狠抓党员队伍建设,按照“三培养一提高”的原则,严把党员入口,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为新农村建设事业提供组织保障。
(三)提升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镇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关键,发挥优势,以三个产业的均衡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镇把今年定为新农村建设开局年,年初镇党委政府就确定了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好事、实事。半年来,镇、村两级财政累计筹集、投入近百万元,解决了农民群众关心关注、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问题,不但使我镇整体面貌有了明显改观,而且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开局年中看到希望,得到了实惠,从而更加坚定了农民群众建设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四)优化发展软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保障 一是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打造“团结、务实、高效、廉洁”机关。我镇以区优化办明察暗访全区各单位机关效能为 契机,对机关环境、工作人员作风、考勤制度、工作规程等等提出严格细致的要求,并结合乡镇工作实际,提出机关工作人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在中午休息时间饮酒,不得在村内用餐,不能以任何理由向村干部提出工作之外的要求,切实做到“帮忙不添乱”。这些做法,得到了来镇办事人员、村干部和农村群众的广泛赞誉。二是大力弘扬“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树立诚信、务实、服务、廉洁的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在农村群众中倡导“工作能力为先、人品道德为重”的理念,引导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三是加大驻村企业和村两委的互动,一方面发挥驻村企业人才、资金、信息优势,为所在村提供发展经济的空间,吸收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村两委在谋划全村工作时,时刻考虑驻村企业的利益,为驻村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从而形成双方的优势互补,促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