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难点及对策思考
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使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达到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的。因此,在全县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是必要的。
一、**县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2005年,**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728.4万元,按常住人口(30.22万人)计算,人均消费1380元
。**是农业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6,农村居民消费占主导地位。
从发展消费品市场的几个必要因素来看,全县农村消费品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是从农民收入情况来看。农民收入呈逐年增加态势,让农民具备了一定的购买力。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24元,比上年增长了3.5,比2000年增加长了4.9,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如减免中小学费用,取消农业税,实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等,都对农民起到增收减负的作用。
二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十五”以来,**县借助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使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发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47公里,78的村通公路,53的行政村已通油路。路网密度0.53公里/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0.2公里;通讯网络从无到有,发展相当迅速。2005年,全县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70。已建成沼气池2.3万口。这些,都为发展全县农村消费品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从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上看。随着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让农民接触到许多新的消费理念。让他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转向更高一层的消费需求。
二、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的难点
诚然,**县的农村消费品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应该清醒的看到,其间还有一定的难度。
1.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趋缓。近年来,**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24元,但应该看到,与全国全省相比,差距还较大:仅为全国3255元的49.9%,为全省3099元的52.4。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受农产品价格起伏较大,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扬以及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减缓等因素影响,使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影响了农民进一步扩大消费。因此,若不能千方百计抓好农民增收问题,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农村消费品的配套基础设施滞后。**是山区县,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阻碍了家电产品进入农家。虽然近两年,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强,如电网改造、通村油路、沼气池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农村消费环境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是启动农村市场的瓶颈之一。
3.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县农村流通市场以私营个体小店、小铺为主,体系不健全,进货渠道比较混乱,商品流通不畅,流通成本较高。并且,时有一些造假者利用农民识别真假商品的能力弱,将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投向农村,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坑蒙拐骗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都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从而使广大农村消费者对市场信息的获取渠道产生了非常大的偏差。
4.农民长久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影响消费增长。从古至今,我国的农民都有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的生活已有了长足的发展,部分已解决温饱问题甚至已迈向了小康,但广大农民仍然没有改变“小块攒钱,大块用钱”的习惯。
5.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参加保险是抵御和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但是,全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了解、参加的农民屈指可数。目前,在烟叶生产方面,由上级有关部门投入了烟叶生产风险资金,少量的农户参加了房屋保险、人身意外险等商业保险。但其他方面如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子女上学、住房等都时刻困扰着农民,使农村居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
6.教育支出不断增加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随着农村生产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农民都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大、中专院校一再扩招,使农家孩子接受中、高等教育不再那么可望而不可及。许多农民已将其子女的教育支出列为了其重要消费途径之一。并不是说上学是一件坏事,相反,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但是,在我国,目前高中,大、中专并非是义务教育,这对于广大经济并不富裕的农民而言,无疑是一大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农民的支出预期。
7.对农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近几年,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种植、养殖、加工、运输、贸易及农业服务等环节产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仍然十分低下。既制约了农民购买力的提高,也抑制了农村建材、机电、农机、农贸等产品的市场需求。
二、发展农村消费品
市场的对策建议
俗话说得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有直面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发展全县农村消费品市场,才不是一句空话。因此,有如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一是在农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工,念好全县“烟、茶、果、药、畜、菜”这几本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有计划地指导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坚持发展多种经营,将农民增收与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三是要有组织地组织农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当前,外出务工收入仍然是全县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等,对于外出务工人员是一个福音。同时,当地政府要充当好“娘家人”的角色,搞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只有农民收入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才不是空中楼阁。
2.加快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把握当前国家全力支农的大好时机,从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等方面的困难。
目前,全县有78的通公路,但有部分村级公路是“通路不通车”,而且,由于居住分散,组级公路同样相当重要。在发展组级公路时,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为主,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相结合;发展乡村通讯线路,使电话等通讯工具能方便地进入农民家中;在有条件的地方建水塔和相应的管道设施,让农民用上自来水等等。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总之,有一个好的消费环境,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才不是水中捞月。
3.建设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鼓励和支持生产企业和工商企业走进农村市场。建设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是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必要条件。农村消费品市场具有范围大、容量大、分布广的特点,存在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要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鼓励有实力的零售企业运用特许经营、销售代理等方式,改造“夫妻店”、“代销店”。通过示范引导、自愿进入的方式,逐步以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经营方式改造农村传统的集贸市场。一是要在政策上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在农村开设连锁店、加盟店,设置售后服务网点,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向农村转移,提高农村商业水平。不要把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商品框为“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庭耐用消费品,而应该将眼光盯在农民的需求上;二是要积极培育、发展农村小商品市场,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向农民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引导农民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搞活商品流通;三是要规范农村市场,整顿市场秩序。要加大城乡打假力度,让货真价实的商品占领农村市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消费热情。四是加强售后服务,提高面向农民的服务质量。
4.积极推行农村信贷消费。目前,全县信贷消费在农村还是一片空白。那么,信贷消费是否就真的只适合于城镇居民呢?其实不然,农村居民同样有信贷消费的要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城镇居民。如前所言,农民大都有“小块攒钱,大块用钱”的习惯,但这显然与农民扩大生产、建造(更新)住房的步伐不符。且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臻完善,运输车辆、加工、收割等农用机械、家庭耐用消费品等对农民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大。教育信贷也是农民减轻子女教育负担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的消费信贷市场广阔,大有发展前景。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鼓励农民的生产贷款、住房贷款,助学贷款的发放;最后,要大力宣传,改变农民使“现钱”的习惯,让他们用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
5.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村生产的风险意识,同时应组织社保人员下乡,并在农村建立相关机构,使农民生活能够有所保障,能够放心消费。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将使农民的生产活动有所保障,将提高农民的消费信心,扩大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
6.瞄准市场,循序渐进搞好农村市场发展。据调查,农民的消费扩大趋向由大到小分别是:再生产、建房、子女教育、交通工具、电器和日用消费品。由此可见,再生产和建房依然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消费途径。农民要想获得更多的收入,保持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乐观,就只有增大对再生产的投入;已解决温饱的,则需要在副业上增加投资;居住条件较差的,需要改善居住环境;居住条件较好的,则希望更新换代,开始重视房屋的装修。所以,虽然农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上表现得热情不高,但在再生产和建房上却始终保持了较高的积极性。因此,应该重视农民在生产消费和住房消费的需求,发展适应广大山区的生产设备,发展副业所需的生产工具,满足不同档次需求的建材产品等。
第二篇:县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难点及对策思考
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使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达到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的。因此,在全县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是必要的。[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县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
2005年,**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728.4万元,按常住人口(30.22万人)计算,人均消费1380元。**是农业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6%,农村居民消费占主导地位。
从发展消费品市场的几个必要因素来看,全县农村消费品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是从农民收入情况来看。农民收入呈逐年增加态势,让农民具备了一定的购买力。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24元,比上年增长了3.5%,比2000年增加长了4.9%,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如减免中小学费用,取消农业税,实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等,都对农民起到增收减负的作用。
二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十五”以来,**县借助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使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发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47公里,78%的村通公路,53%的行政村已通油路。路网密度0.53公里/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0.2公里;通讯网络从无到有,发展相当迅速。2005年,全县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70%。已建成沼气池2.3万口。这些,都为发展全县农村消费品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从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上看。随着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让农民接触到许多新的消费理念。让他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转向更高一层的消费需求。
二、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的难点
诚然,**县的农村消费品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应该清醒的看到,其间还有一定的难度。
1.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趋缓。近年来,**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24元,但应该看到,与全国全省相比,差距还较大:仅为全国3255元的49.9%,为全省3099元的52.4%。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受农产品价格起伏较大,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扬以及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减缓等因素影响,使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影响了农民进一步扩大消费。因此,若不能千方百计抓好农民增收问题,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农村消费品的配套基础设施滞后。**是山区县,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阻碍了家电产品进入农家。虽然近两年,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强,如电网改造、通村油路、沼气池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农村消费环境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是启动农村市场的瓶颈之一。
3.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县农村流通市场以私营个体小店、小铺为主,体系不健全,进货渠道比较混乱,商品流通不畅,流通成本较高。并且,时有一些造假者利用农民识别真假商品的能力弱,将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投向农村,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坑蒙拐骗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都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从而使广大农村消费者对市场信息的获取渠道产生了非常大的偏差。
4.农民长久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影响消费增长。从古至今,我国的农民都有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的生活已有了长足的发展,部分已解决温饱问题甚至已迈向了小康,但广大农民仍然没有改变“小块攒钱,大块用钱”的习惯。
5.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参加保险是抵御和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但是,全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了解、参加的农民屈指可数。目前,在烟叶生产方面,由上级有关部门投入了烟叶生产风险资金,少量的农户参加了房屋保险、人身意外险等商业保险。但其他方面如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子女上学、住房等都时刻困扰着农民,使农村居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
6.教育支出不断增加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随着农村生产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农民都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大、中专院校一再扩招,使农家孩子接受中、高等教育不再那么可望而不可及。许多农民已将其子女的教育支出列为了其重要消费途径之一。并不是说上学是一件坏事,相反,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但是,在我国,目前高中,大、中专并非是义务教育,这对于广大经济并不富裕的农民而言,无疑是一大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农民的支出预期。
7.对农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近几年,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定发
第三篇: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的思考
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的思考
“ 农村真是越来越枯燥了,不要说农闲时,连过年过节也觉得没有多大意思!以往,农闲时,人们还看看报纸,听听广播,下下象棋,讲讲故事,唱唱山歌;过年过节时,农民们准会自发地组织一些民间活动,如划旱船、踩高跷、舞龙灯……搞的有声有色,既给节日平添了喜庆的气氛,又给人们送来健康的精神食粮。可这几年,一些健康文明的活动越来越少,偶尔有镇上划旱船的下乡来,人们跟着老远看新奇。人们聚在一起,与赌博有关的事成了‘热门话题’;相反地,农事、国事、天下事怎么也吊不起人们的‘胃口’……”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位农民发自内心的感叹道。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关键,是历史传承的载体,而据调查截至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为12.9533亿,其中,9亿多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始终是令人关心的重大社会话题,民生问题也是党政机关、政府部门以及众多专家学者们思考和探究的重点话题之一,而农村文化作为农民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收到普遍关注,并引起高度重视,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农民的文化需求受到了高度关注。
乡村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但又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有识之士、广大农民兄弟,都在尽力破解这道难题。
研究表明,短短四年,农民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占家庭支出的比例,由2001年的7.8%上升到2004年的12%,而且越是富裕起来的农民,文化需求越旺盛。
建一个文化站、文化室……这些硬件指标相对容易实现,而如何才能建立起一套长效的机制,保证设施投入和功能发挥的可持续性呢?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所做出的重大举措,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用现金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这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农村文化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形而上意义上的农村文化,包括从村规民俗到节庆礼仪在内的一整套农村的文化传承,二是形而下的内容包括文化活动所需要的场所设施。
意义:1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文化是农村腾飞的翅膀
现状: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开展各式各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得到加强,群众文化逐步繁荣,特色文化得到弘扬,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存在的问题,人口多,文化教育基础较差,真滴丧失,设施荒废,队伍不争气,职能错位,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拜金、享乐、个人主义,文化生活频繁,文化市场不健全。同质化现象较普遍,千遍一律。缺乏特色。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下,没能发挥到其应用的作用,体质不活,文化队伍老化,学历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农民:问题:1农民没有文化意识,觉得在家种地用不到那些文化知识,种完地又要干家务,带孩子,根本没时间学习那些所谓的文化。
2在某些地方村民居住的相对比较分散,并且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只剩下老弱病残在家,文化活动不易开展。
3农民缺乏对文化的选择权,一般情况下,上面送什么,演什么,农民就得看什么,缺乏对文化内容的自主选择权。4农民的文化活动许多是同传统的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例如,农民的文化活动常常和红白喜事相结合,既投入少又博得好名声,所以还是比较合理的,又比如,农民拜神上香,利用拜神上香来解决目前没有适合他们的旅游形式这个难题。
5由于过去的城乡隔阂,城乡发展的不同步,造成了农民缺乏公民意识。
文化的问题:1农村文化发展在个体很不平衡,民间文化组织处于不断的生存,灭亡状态,多的地方多,少的地方少,极度缺乏平衡。
2许多农村的文化设施非常落后,西部许多农村甚至都没有一间文化活动室,即使有也只是一个桌子,两个椅子,非常落后
3新的文化设施正在建设中,但一些旧的文化设施却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打理,变成了打扑克和麻将的娱乐场所,使得这些文化设施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4农村自身的文化主题开始萎缩。
5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存在强烈反差,虽然十七大把文化建设列入到了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总体的范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明显出现滞后
6农村文化缺乏领导的高度重视,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7缺乏资金来源,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8文化创新的匮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存在反差,受经济、人才、政策等各方面的限制,文化管理部门的问话员文化程度有限,优秀文化人才缺乏,致文化创新作品严重匮乏。
9文化活动过于单调,文化生活娱乐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欣赏性。10地方特色相对缺乏,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民间艺术退化。
11先进文化的逐步普及与腐朽文化存在明显反差,近年来,党的政策、科技、文化等先进理念进入农村,不断普及,但一些打牌赌博等浮球现象仍然在滋长蔓延。12恩化建设停留在计划经济管理体重模式中,以政府管理为主,严重束缚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合理性,以及农民发展文化的积极性。
13健康的生活文化缺位,一些成本低廉,容易获取,方式简单的比如赌博等文化形式盛行。
14道德失范、舆论、价值体系面临瓦解,丧葬已经脱离了当初的本意,越来越向奢华铺张浪费靠齐。站牌文化缺失,随着道路的畅通,一些农村地方通上了公交车,但是由于农民对站牌文化的缺少了解,导致经常要求在没有站牌的地方停车等等。
15邻里关系紧张,农村保障制度缺乏 16村民集体意识薄弱化,监管制度脱节。问题:政府
1公共财政非常有限,没有文化活动经费投入
2浙西年,经常有文化下乡等活动,但是问题在于,他们无法长久的呆在农村,另外,农民现货的生活状态,社会活动和生产时间,才是农村文化的直接源头和丰厚土壤,这些东西要从比较粗糙的原生态转化为文化产品,需要引导,需要与主流文化进行对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民已经有闲暇,有能力。有条件直接参与文化创造活动。
原因:1人们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长期以来,有些人一直认为似乎只有西方的城里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文化,而农民创造出来的就要被贴上贫乏的标签,实际上,这是忽略了农民的创造净胜文化的能力以及满足自己对文化的内在需求的能力,农民文化活动的缺乏和空洞化实质上是由于其创造的价值被压制,其真正的意义被忽略造成的,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有政策上的原因,经济上的原因,历史上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原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农村文化管理相对薄弱,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3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
4文艺人才较为缺乏,文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5文化设施缺口大,文化场地规划管理不足。,农村缺乏必须的文化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
6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民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及道德标准致使农村文化缺乏激情,充满锱铢必较的小农意识
7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出现脱节的局面,城乡二元经济体质促使出现了城乡差别,从而使得城里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民不懂的城里人,并且一定意义上使得城市文化成为强势文化,而作为了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逐渐模仿学习这些主流文化,由于盲目性导致了成为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
8农村教育水平较低,由于农村教育设施不健全,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导致农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不高,而偶尔飞出的一两只“金凤凰”也承载着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面貌而悬在在大城市工作和发展,更不用说城里的学生不愿意下乡了,这样只能导致农村文化的流失。
9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样造成了农村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策:农民:1农民应该成为创造的主体,同样也应该是选择接受哪种文化的主体,应该改变农民的文化意识,因为只有农民才能真正了解到自己的需求,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哪种形式的文化
2农民自发组织的文化产业开发,是除了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之外,激发农民进行文化创造的重要因素,比如,农家乐,乡村旅游,将颇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转变为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既能够自娱自乐,又能够促进文化的再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道路。
3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使广大农民尽快转变为成熟现代公民 4转变观念
5让村民相对集中的居住,这样有利于政府更好的安排有限的文化资金,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威化活动,6农民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文化育民,应该努力成为新型农民 政府对策:1政府应该把落脚点放到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实惠上来
2将农村文化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把常态化和制度化的重心下移到农村,将各种文化功能整合在一起
3要避免成为面子工程,不能急功近利
4让公共财政进入农村,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主要支撑。5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做到文化富民
对策文化:1文化内容形式多样化,如成立农民演艺协会服务农村,实现文化乐民,开设网络培训学校,服务农民,组建文化产业合作社,服务农业,建设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等,将各种文化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丰富农村文化形式。
2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一些农村文化,在看到他们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活动的积极影响,我们应该重新绅士农村的传统文化价值,不能相当然的把传统文化划归为不科学不进步的那类,从而满腔热情自以为是的改造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殊不知,我们给予农民所谓的有用的好东西,都很难以在农村扎根立足,最终只能导致不伦不类,农民的真正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3改善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逐步新建阅览室,图书室,娱乐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立文化活动中心,设置社区报栏,建立个人农村书屋等,4对文化管理队伍的改善,配备合理齐全的文化管理人员,壮大文化队伍 5改善文化管理,依法管理文化市场,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6创新文化思路,在发展布局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统一,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的同时,把文化建设纳入工作日程,将文化建设深入到几层,建立农村建设目标责任制,科学制定农村文化建设规划,使得农村文化建设有人管。出台一系列的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营造出全民参与的良好气氛。密切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导文化的主体通过有效的方式,增强社会意识形态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促使农民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加强群众的就业技能,开启科学致富的道路,鼓励农民自己创造文化,融入市场机制。使得社会和经济效益良性循环。发挥政府带动作用,改变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现象,增大投入的力度,解决配套陈旧,资料匮乏,资金不足,主体单一的问题。
7创新文化举措,完善运行机制,解决管理不活的问题,根据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要求,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引入市场竞争体制,推行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促进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使得文化经营活动反哺农村公益文化,完善融资机制,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单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远远不够,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条条框框和思维定势,吸引社会集资,营造优良的环境,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完善用人机制,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吸收新鲜的理念,进行竞争上岗,人员聘用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先进理念对农村文化发展事业的作用。
8创新文化内容,建立健全完善的文化网络系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先进科技工具,把党的方针政策和现先进科学文化理念输送到农村,更好的直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创造更多的能够激发群众积极性的文艺作品。结合本地的实际地域情况和文化习俗,有区别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活动。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艺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和值得利用的文化资源,使得文化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农民,从而让农民更加容易更加快速的接受文化活动。
对策政府:1要发现农民对文化的真正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去需求,并且做适当的提升,应该避免成为面子工程,避免急功近利,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针对农民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提供。保障农民的文化体验权。
2政府解决农民文化需求应该做到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多予表现在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配置文化大篷车,把文艺演出具体到农村,彻底解决问题,把纳税人的钱用之于民,减缓社会矛盾。
3政府开展文化活动应该注重实效,政府不能放任日益活跃的民间组织不管,应该加管理上的引导和经济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应该大力扶持民间剧团,与民间剧团互相切磋。应该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多元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让农民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创造中实现文化身份的转变。
4政府应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上的从公益到公共的转变,用公共搭建公益的平台,应该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形式上的多样化。
5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大包大揽,因为只有农民最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政府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了解到农民的文化需求。从现在的为农村送文化转变为向农村种文化,帮助农民培育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因为他们不仅仅是文化的被动接受着,还是文化的主动创造者。
6政府应该制定一套完备的政策,保证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过度开发,不被轻易复制,政府应该组织各种属于农民的文化艺术节,展示农民的文化成果,激发更大的创作热情。个人的建议:1应该转变地方领导的观念,①实现由轻文化到重文化的转变,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建立好农村文化室、图书馆、电影院等各类文化特色场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展资金筹措渠道,采取政府出资,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发掘乡镇企事业单位、此昂村等有文化的有专长的人才辅导、组织和策划活动,送戏下乡,满足农民的需求丰富生活,远离不健康的游戏,送科技下乡,举办科技讲座,实现科学致富,送法下乡,让农民真正的知法、守法、懂法、护法。大力推行广播电视进村进户,积极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活动,提供农村文化信息服务,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增加对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的出版发行,②实现由守旧观念到创新观念的转变,加大对农民文化的培训工作,壮大文化艺术骨干队伍,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采取有效方式和多种形式在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发挥民间文化的作用,提高农民对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以特色文化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文化活动,组织好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的文化产品,比如以赵本山为主要演员以农村为背景的电视剧《乡村爱情》。
③由无所作为到大有可为的转变,政府应该加强集体文化事业建设,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让其法制化和规范化,使得农民文化由零散无序到集中有序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确保资金需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继续开展文化科技下乡活动,把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鼓励和组织文化工作者辅导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捐助和支持农村文化事业,落实有关部门的责任,各部门之间密切协作,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做好农村文化的开展工作,保护优秀传统农村文化,利用和发展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政府的核心力量,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供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竞争、激励和奖惩制度,采取岗位目标责任制、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逐步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变为企改制,加强对拓宽农村文化市场的政策调控,运用市场准入资格的认定,价格的调节以及财政的优惠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题开发农村文化市场。,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和新方法,综合利用各种场所,共同营建设施的共享局面。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大知法监督力度,整顿市场只需,规范管理体系,扶持健康文化,摒弃和抵制不良文化,确保农村文化健康发展,编后:乡村的文化管理关系到文化民生和农民福祉,作为净胜财富,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一道必答题,作为提倡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双赢的执政党来说,提高物质生活相对简单,而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却极为困难,看一个地方的文化不能光看城市,还要看农村,农村文化是否繁荣,是否丰富才是检验一个地方文化现状更为可靠的衡量指标,总而言之,要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想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想要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繁荣大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势在必行,而只有提高农民素质,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健全农村文化队伍,活跃农村文化市场才能真正实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目标。
第四篇:农村客运现状发展思考
农村客运现状发展思考
2007年底以来,我县以交通部加快发展农村客运和开展农村客
运网络化试点工作为契机,在省交通厅、省运管局和市委、市政府及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通过培育发展农村道路客运市场、推进农村客运市场结构调整、加强规范管理等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村客运事业的发展。全县11个乡镇,乡镇班车通车率100%,一个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正在形成。
一、发展农村客运的主要做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农村客运网络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单靠交通部门很难取得实效。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努力依靠当地政府,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取得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同时积极协调公路稽征、交警、安监、物价、教育等部门,调动乡镇及行政村的工作极积性,将交通部门行为转化为政府行为,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只有依靠政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农村客运网络
建设才能取得实质性发展,农民朋友的出行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二)、深入调研、制订科学发展规划。农村客运与城市间干线客运不同,客流相对较少,公益性明显,且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情况错综复杂。农村客运网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客运网络规划关系到网络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时,对农村客运市场主体、客车保有量发展目标、运力投放、农村道路客运覆盖面等也提出了要求,使农村客运网络建设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三)、试点引路、推动运力结构调整。2005年,我县被定为全省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县,市政府下发专门通知,具体指导我县全面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工作。农村客运市场早期发展时,由于经营主体过多,弱小分散,服务质量低,抗风险能力差,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为此,应积极推动农村客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更新车辆,提高农村客车整体档次。一是在市场准入上要求必须以法人公司为经营主体,强调客运安全,并在发展中引导经营者采取报废更新、更换车型、延伸或缩短现有线路等办法进行运力结构调整。二是严把车辆技术等级和从业人员素质关。通过加强对营运客车的技术性能检测,禁止技术状况不合格的车辆进入农村客运市场,通过强制维护,提高农村客车的技术性能,确保车辆安全运行。同时,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四)、解放思想、推进管理方式创新。调整和改造现有客运班线,通过加强运输组织,提高通达深度,提高客运班车覆盖范围;对条件成熟的市区与郊区、郊县间的客运线路进行公交化改造,推行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积极推动片区集约化经营,实行一线路一公司,统一发车站点、统一车型、统一结算、统一服务标准,规范内部管理。打破客运班线“定班、定点、定线”的“三定”规定,扩大经营者自主权,可考虑实行一车拥有两面客运线路牌,多线路搭配运行的方式,同一日内运行一班县际线路后再运行县内线路,或运行县境内相对“热线”后再安排运行“冷线”,提高了客运车辆的使用率,引导经营者“车头向下”,带动农村偏冷线路的运营与发展,方便农民出行,切实提高班车通车范围。
(五)、以人为本、强化农村客运安全监管。我县地处山区,农村经济欠发达,农村公路里程长、等级低、坡陡弯急,道路危险路段多。为此,我处在发展农村客运网络化过程中,始终把运输安全管理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1、严格落实“三把关一监督”工作职责,即严把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关,加强对道路客运站的安全管理。严格农村客运企业资质和班线的审批管理,要求以客运公司为经营主体,同时对非等级公路上的班线和途经三级以下(含三级)山区公路达不到夜间安全通行条件路段的夜间客运班线不予审批。
2、要求客运站重点建立健全危险品查堵制度、从业人员和车辆技术状况、车辆日趟检执行情况把关制度及出站门检制度,把好“站门关”与“车门关”,严禁超载车辆和不符合安全运营条件的车辆出站。
3、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农村客运安全监管,完善农村客运车辆技术状况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在确保运输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网络的发展。
4、强化农村客运市场秩序监管,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客运行为,确保农村旅客运输安全有序。
二、发展农村客运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县处在山区,山高、坡陡、弯急,农村公路等级较低,道路状况差,人口密度小,要开通
农村班车,解决农民兄弟出行难的问题,经济效益和安全工作均无法保障。
1、经济效益差。我县山区人口密度小,农村客流量极不稳定,客运收入低。交通规费占成本比重过大,造成农村客运成本居高不下。目前的规费征收政策中,承担着农村短途客运的客运班车无论与城市公交汽车或长途客运班车相比,其经营的外部条件都更差,路况差、客流不稳定、旅客数量少、运营成本高,反而不能享受到城市公交的交通规费缴纳优惠政策,显失公平。
2、农村公路等级仍然很低。各乡镇的行政村虽然改善了路面,但是坡陡、弯急、路窄,防护工程少给发展农村客运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起点和终点都在农村的客运车辆,维护检验、防超载等安全监管工作难以落实。农村运输场站建设严重滞后,源头管理无所依托。
3、非法客运行为整治难度大。目前许多农村客运市场非法车辆载客占有很大份额,这些车辆费用低,经营灵活,与农村客运班车争夺市场。整治这些车辆难度大,必须政府决心大,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见效。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思路
1、在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路网络的形成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农村客运站、候车亭及招呼站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客运站场条件,坚持路、站、运同步发展,为农村客运网络化的实现打好基础。
2、准确定位农村客运,强化农村客运的公益性质。农村客运建设同农村公路建设一样,带有明显的公益行为性质。因此,政府应当在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客运的扶持力度,对站点选址要求能方便老百姓的乘车需求,不要把站点设置在乡镇边缘地段,以免造成“空站”。并请求省交通厅对具体扶持政策实行分类、分地区指导,减免山区市农村客运车辆的客运附加费、养路费,切实降低经营成本。
3、打击非法营运,维护农村客运市场秩序和运输安全,保护合法经营。坚持多部门联合执法,堵疏结合,坚决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农村电影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农村电影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文章来源:中国电影报 复习发布时间:2014-08-06 17:28:33
2006年年初,农村电影“2131工程”正式明确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纳入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落实中央的部署,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新思路,农村电影发展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一、当前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受到农村群众的广泛欢迎。
(一)建立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财政保障体系
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 38号)等文件精神,各地党委政府积极落实和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把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具体措施。在中宣部指导下,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支持下,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专项经费,坚持 “养事不养人”的原则,以购买公益版权、场次补贴和部分设备支持等方式,向农村群众提供公益放映服务,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施提供了保障。“十一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安排专项资金6亿元,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含东部少部分贫困地区)配备电影流动放映车919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7952套。2007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16.2亿元资金对中西部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进行补贴。2011年,为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财政部根据各地农村电影放映实际成本测算,将原每场 100元的公益放映场次补贴标准提高到200元,并对东部6省3市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实施奖励。2013年,财政部对东部地区农村放映在奖励的基础上,新增中央财政补助20% 的标准。各级财政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补贴扶持资金比例的提高,极大地鼓舞了各地农村电影工作者,保障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的普及开展。
(二)培育了一大批农村电影新型市场主体
按照农村电影发展新思路,广电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政府购买”的前提必须是以公司制、股份制为特征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在实践中,各地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与推动原有的市、县国有电影公司改革结合起来,纷纷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有效地减少了发行环节。院线公司以招标方式通过签订劳务合同招聘农村放映员,他们平时务农务工,晚上承担放映任务,履行合同完成任务后,由政府按场次给予其相应补贴。按照规划,各院线在行政村设立放映点,形成了上下贯通、覆盖到村的发行放映网络。新体制还明确了政府、院线、放映队各自的职责,政府宏观指导,制定政策,强化监管;院线公司负责经营、服务和管理;放映队承担公益放映任务。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电影数字院线249条,经营这些院线的公司大都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
(三)形成了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服务和供片体系
农村电影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得益于电影界大力推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中国电影加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广发影字[2004]257 号)、《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要求(0.8K)》(GD/J013-2007 广发[2007]53号)等一系列文件先后出台,规范了数字放映设备市场准入标准,推动数字放映设备升级改造。为加快农村数字电影全面升级,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专门研发建设了农村电影服务技术平台,承担流动数字电影的节目制作、加密、传输、授权放映、网上交易等服务和管理。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国电影质检所为农村数字放映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了十余种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数百次的技术检测。中国电影器材公司负责院线公司和放映队的人员培训,承担放映设备集成、维修等各项中介服务,为全国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提供集成服务。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国农村电影数字院线有注册放映设备 53676台,放映队50148支,卫星数字接收站205个,形成了遍布全国农村的电影数字放映新格局。
为确保公益版权数字影片的供应,成立了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公司,由政府委托承担全国农村数字影片公益版权的集中采购和发行工作,建立起片源保障机制。同时,通过市场调节,鼓励制片方、发行方将更多影片通过数字中心平台给农村提供片源。为进一步增加影片数量、提高影片质量,解决群众反映最多的片源问题,2011 年起,探索实行新的农村放映市场运作机制,通过提高片方在农村市场的收益,鼓励制片方把最新最好的影片送到农村发行放映。一是改变过去对公益影片收购价一刀切的方式,而是根据影片在城市市场上的票房,给予不同的收购价,城市票房越高收购价也越高;二是由过去的固定价格收购,改为固定保底价格收购加分账收入,每订购一场,片方还能获得7 元的分账收入,影片订购越多、越受农民欢迎,片方的分账收入也越高;三是改变过去政府推荐影片目录下放之后才开始联系片方的被动局面,随时关注国内电影市场的动态,推荐市场关注又适合农村的影片,提前洽谈农村版权。从2011 年到2013年6月,片方从农村市场共计收益1.5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5年间收益总和的6.6倍。电影数字节目中心订购平台的影片数量,由“十一五”时期的1199部,增加到目前的3027 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基本满足了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需求。
(四)拓展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覆盖范围
实践中,有三个标准来衡量 “十六字方针”是否落实、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是否成功:一是农民是否能真正看上电影、看好电影,二是放映补贴是否能够真正发放到放映员手中,三是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是否能够持续发展。2013 年全国农村放映电影达800万场,观众约15亿人次。电影公共服务已大大超越“十一五”时期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基本目标,成为广大农村群众集体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为不断完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扩大放映活动的覆盖范围,公益放映已经从覆盖农村扩大到工厂、社区、学校,使农民工等流动人口也能享受到电影公共服务。电影行政部门每年定期为全国青少年推荐国产优秀故事影片,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各地积极做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工作,每学期为中小学生至少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浙江省根据农村地区人口集聚度和群众实际需要,合理确定放映点布局和放映场次,将城镇社区、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地等纳入农村电影服务范围。广东省鼓励农村电影院线公司与用工量大的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设备和场地,将固定放映点设在企业,院线公司定期进行服务。这些活动通过群众实实在在的得益和媒体报道,极大提高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实践证明,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电影事业、产业如鸟之两翼,协调发展。在电影产业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短短几年时间,农村电影事业从胶片放映时代跌入低谷到今天全面恢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新思路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理论的一大创新,明确了现阶段农村电影发展既不能单纯靠政府大包大揽,也不能单纯靠市场自由发育;明确了政府在培育市场和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购买方式;明确了企业在市场运作和发行放映中的主体作用和经营方式,对于推动农村电影的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农村电影也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地区政府部门认识有待提高,财政补贴资金发放方式有待完善
尽管农村电影工作得到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但仍有部分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管理职责不到位,工作开展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导致存在放映计划落实不到位、补贴资金配套不足,存在放映空白点等问题。此外,存在放映场次监管困难,瞒报、虚报场次时有发生的现象。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配套补贴资金大多集中到县级财政,一些地方出现了补贴资金发放周期长,场次补贴发放不及时,补贴资金使用不合理,甚至个别地方有截留、挪用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放映员的积极性,影响了放映场次的完成。
(二)城镇化加速的同时,农村观影人次快速下降
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3.7%,并持续高速增长。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行政村的减少、撤并,加上大范围的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的“空巢化”现象日益普遍,客观上减少了农村电影观众的保有量。同时,伴随广播、有线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以及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农村群众在家至少能收到40多套广播电视节目,还可以上网下载和在线观看电影节目,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形式对农村电影需求形成了难以避免的冲击。
(三)农村群众的观影需求日益提升,放映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经过发行体制的革新,中影新农村、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片方的积极性已大大提高,订购平台上可供选择的影片3000部左右,绝大部分城市院线影片当年都能进入农村市场,但许多地方群众依然反映片源陈旧。由于整个市场机制发育尚不成熟,缺乏放映质量方面的市场驱动和绩效考核,院线和放映员没有动力和积极性去搜集、整理和满足观众需求,订购场次往往以简单、方便、节省成本为主要考虑因素,有的地方一线放映员甚至没有选片的机会。
(四)市场运作仍处探索阶段,缺乏可持续发展模式
不进行市场化运作,农村电影放映就只能停留在基本的公共文化保障基础上,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标准、个性化需求。虽然已经有许多地方开始了市场化运作的尝试,但始终处于探索、试验阶段,运营很不稳定、极不成熟。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即使是在相同地域条件下,都难以规模化复制和推广,更何况中国各地经济社会条件差异巨大,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模式推广的困难。
(五)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民观影条件亟待改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东部很多地方,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农村的观念,走上了小康之路的农民群众已不满足于一月一次的露天放映和站着观看,他们希望能够坐在乡镇影院和城里观众一样看电影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西部地区、北方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也对看好电影有了新的需求。特别是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各地农村群众集中,却因正值冬季,大部分地区天气寒冷,室外难以放映,本来是观影需求最旺盛的季节,却成为农村电影放映的淡季,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改变漫长的冬季没有电影看的现状。
三、深化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主要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各地电影主管部门在做好公益放映的同时,积极为拓展电影市场夯实基础。2013年11月中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复浙江成为深化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试点省。围绕浙江试点和其他一些地区的探索,下一阶段做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主要有以下思路。
(一)加强管理,完善公益场次补贴资金发放机制
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资金是国家财政为保障农民群众观看公益电影,对放映活动进行补贴的专项资金,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电影工作的重视和扶持。为了适应农村电影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08]135号),使补贴资金的发放更合理,拨付方式更有可操作性。同时,各省(区、市)广电行政部门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做到 “先放后补、公开透明、及时到位、足额发放”,真正管理和使用好这笔钱,使这笔资金的使用经得起群众监督,经得起审计。
(二)加强监管,确保放映场次真实有效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惠民工程,必须保证农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当前需要调整思路,合理布局,重点解决一些大的自然村、偏远地区农牧民“看到电影”的问题。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制订切实可行的监管办法,通过制度管理、舆论监督和技术监管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电影放映情况的监督,确保放映活动真实有效,确保政府补贴不出差错。各地应利用数据回传系统和建立GPS/GPRS技术放映监管平台,在实现监控放映服务质量的同时,使农村放映能够成为可靠的具有公信力的广告平台和媒体平台。
(三)培育主体,继续完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机制
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政府购买是重要保障,农民群众受惠是根本目的,而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是有效的运行手段。为此,在“十二五”期间,要更加重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积极培育、完善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发挥各类农村电影院线公司的市场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村电影从业者和院线公司的积极性,在抓好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开展商业放映,通过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运作方式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持续健康发展。
(四)积极探索,完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供片机制
为提高广大农村观众对电影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调动电影制片方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和调动市场资源,提高农村电影发行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影片供给能力,丰富影片节目,满足农民需求。一方面,进一步推动制片方在广阔的农村市场获得效益,带动其更加重视影片在农村的发行;另一方面,农村电影院线公司也将从满足农民群众个性需求、满足影企联姻活动中企业的需求出发,订购更多好看的节目,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五)改善条件,着力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考虑中国农村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东、中、西部发展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政策,提高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品质。要调整思路,转变农村电影就是露天电影的传统观念,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利用乡镇礼堂、文化活动站(室)建立室内固定放映点,逐步改善农村群众的观影条件。与此同时,抓住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重点实施县城及有条件的乡镇影院建设,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村固定放映为基础、流动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市场公益兼顾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农村电影向市场的过渡,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观众看电影的问题,实现农村电影服务的繁荣发展。
(六)因地制宜,努力满足农民工群体的观影需求
电影强国十年规划明确要求,要重视农民工的观影需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看电影难的问题。近年来,浙江、广东等省为满足农民工观影需求采取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下一步,应总结经验,根据农民工流动状况,将农民工集聚地纳入农村电影服务范围,科学规划室内固定放映点建设,针对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特点,合理确定放映场次,出台补助政策,稳妥有效地满足农民工群体的观影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