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13:4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第一篇: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显著增加,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几年来,围

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动力的转移,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狠抓落实。再就业工作事关民生、事关社会稳定。为此,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促进就业政策、出台工作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建立健全21个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和成立四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按照“人员、经费、机构、场地、工作、制度”“六到位”的要求,逐步完善,大大加强了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建设,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落实优惠政策,开展就业扶持。一是认真做好《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工作。到目前为上,我们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3075份。二是支持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为下岗失业人员设立了“绿色通道”,优先受理下岗失业人员的办照办证工作,免收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受益324人。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2005年止我县99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累计达158万元。三是鼓励和支持服务型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对符合条件的新办商贸企业,我们及时予以认定,在税收、社会保险补贴方面予以支持,以鼓励服务型企业更多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目前,我县“五类”企业认定5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6人。

(三)强化服务,促进再就业。一是大力开展“五送”服务,帮助“4050”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组织形式多样的政策咨询活动,举办了专业技术培训班5期,到目前为止,全县623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25人。二是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服务工作,努力实现再就业。积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近几年来,我县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661人次;搜集、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到目前为止,2476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培训、职介,实现了再就业。

(四)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一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向外输出农村劳动力10万余人。为了巩固和组织好向沿海地区的劳务输出,县委、政府在重点地区设立了办事处,全程为劳务人员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产业扩大就业容量。重点支持茶业、菌业、米业等产业的发展。

二、当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理顺劳动关系进度的加快、下岗失业人员呈上升趋势,我县国有企业和供销合作企业72家,目前,已改制25家,3154名职工置换了身份;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结构的调度,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2、实施再就业的一些政策难以落实。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各地也根据国家规定和本地实际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但实际工作中,政策难落实、资金难到位、工作难操作。主要表现:一是因地方财力的限制,很难落实到位。二是这些优惠政策涉及的多家部门自成体系,缺乏统筹和协调。

3、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制约了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社会保险制度存在覆盖面窄、社会保障程度低的问题,许多私营企业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这种状况使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对进入非国有企业和自谋职业存在后顾之忧。

4、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就业服务水平不高。目前,我县劳动力市场等中介组织经审核登记的只有2家,且规模小、服务项目少,主要从事的只是简单的劳务输出和信息的收集发布,求职登记、档案托管、劳务代理等业务规模有效开展。尚未形成多层面的网络化管理,对失业职工情况掌握不充分、不准确;用人单位的用工信息收集、发布不顺畅,往往进行的是非市场化运作。

5、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迟缓,制约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同时也是服务集聚的过程,而我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工业经济薄弱,城市化进程缓慢,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应落后,进而影响了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6、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从总体上看,下岗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技术素质较差,导致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急剧增加而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急需的技术工人紧缺。

三、推进就业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切实把创造就业岗位摆到突出位置上来。实践证明,加快发展是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关键。只有不断推进经济快速增长,才能增加就业总量,12全文查看

第二篇: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显著增加,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几年来,围

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动力的转移,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狠抓落实。再就业工作事关民生、事关社会稳定。为此,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促进就业政策、出台工作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建立健全21个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和成立四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按照“人员、经费、机构、场地、工作、制度”“六到位”的要求,逐步完善,大大加强了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建设,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落实优惠政策,开展就业扶持。一是认真做好《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工作。到目前为上,我们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3075份。二是支持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为下岗失业人员设立了“绿色通道”,优先受理下岗失业人员的办照办证工作,免收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受益324人。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2005年止我县99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累计达158万元。三是鼓励和支持服务型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对符合条件的新办商贸企业,我们及时予以认定,在税收、社会保险补贴方面予以支持,以鼓励服务型企业更多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目前,我县“五类”企业认定5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6人。

(三)强化服务,促进再就业。一是大力开展“五送”服务,帮助“4050”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组织形式多样的政策咨询活动,举办了专业技术培训班5期,到目前为止,全县623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25人。二是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服务工作,努力实现再就业。积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近几年来,我县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661人次;搜集、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到目前为止,2476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培训、职介,实现了再就业。

(四)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一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向外输出农村劳动力10万余人。为了巩固和组织好向沿海地区的劳务输出,县委、政府在重点地区设立了办事处,全程为劳务人员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产业扩大就业容量。重点支持茶业、菌业、米业等产业的发展。

二、当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理顺劳动关系进度的加快、下岗失业人员呈上升趋势,我县国有企业和供销合作企业72家,目前,已改制25家,3154名职工置换了身份;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结构的调度,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2、实施再就业的一些政策难以落实。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各地也根据国家规定和本地实际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但实际工作中,政策难落实、资金难到位、工作难操作。主要表现:一是因地方财力的限制,很难落实到位。二是这些优惠政策涉及的多家部门自成体系,缺乏统筹和协调。

3、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制约了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社会保险制度存在覆盖面窄、社会保障程度低的问题,许多私营企业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这种状况使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对进入非国有企业和自谋职业存在后顾之忧。

4、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就业服务水平不高。目前,我县劳动力市场等中介组织经审核登记的只有2家,且规模小、服务项目少,主要从事的只是简单的劳务输出和信息的收集发布,求职登记、档案托管、劳务代理等业务规模有效开展。尚未形成多层面的网络化管理,对失业职工情况掌握不充分、不准确;用人单位的用工信息收集、发布不顺畅,往往进行的是非市场化运作。

5、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迟缓,制约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同时也是服务集聚的过程,而我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工业经济薄弱,城市化进程缓慢,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应落后,进而影响了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6、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从总体上看,下岗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技术素质较差,导致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急剧增加而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急需的技术工人紧缺。

三、推进就业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切实把创造就业岗位摆到突出位置上来。实践证明,加快发展是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关键。只有不断推进经济快速增长,才能增加就业总量,才能促进社会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1、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途径。一方面要继续做强、做大米业、茶业、菌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要强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的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县转移,扩大就业渠道。

2、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二、第三产

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这个大前提。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才能增加就业容量。

3、强化社区功能,引导社会就业。社区服务业就业门槛低,对劳动力的年龄和技能结构要求不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社区就业力度,发展社区保安、保洁、保绿、扶幼、护老等服务和微型企业经济实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活动,积极创办从事社区服务为主业的劳务型企业,如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等。

4、搞好劳务输出工作。实现劳务输出由自发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创建劳务派遣实体,使其成为吸纳、储备、分流劳动力的“蓄水池”。

(二)努力构建就业服务体系。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就业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在计划经济时代就业的下岗职工,在就业观念上、就业能力上一时还难以适应,这一客观现实,要求我们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1、加快劳务管理网络建设。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延伸到各行政村、形成三级管理网络,为调查落实居民就业状况、就业供求信息、就业预备等工作提供畅通渠道。

2、发展职业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渠道,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职业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的社会化的中介服务网络,规范运作,实现资源共享。

3、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搞好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解决失业问题最有效的手段。把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预防失业、稳定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的重要工作内容。全面落实劳动预备制,大力加强再就业培训,根据就业需求,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搞好创业培训,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促进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三)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而且两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制约。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的程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要使社会保障从国有企业覆盖到非国有企业,从城镇覆盖到农村的全体公民,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靠”,切实解除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只有当全体公民都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直接受益者时,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才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可以说,完善的社会制度具有稳定社会和增加就业的双重效应。

(四)加大劳动监察和社会监督力度。采取有力的措施,落实现有的各项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政策法规。充实劳动监察力度,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协调,齐心协力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再就业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政府职能部门是难以全面实施的,因此,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应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第三篇: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镇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朱 云 峰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源。推进“全民创业”是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致富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更是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的重要举措。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和课题组深入到丹阳市云阳镇、界牌镇,京口区健康路街道和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市技师学院等院校,召开各类座谈会8场次,并结合全局系统开展的“深入千家走访,结对百人创业”主题实践活动,开展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创业促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广泛听取大专院校学生、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创业意愿和创业需求,多方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在分析现状、查找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创业促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市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各级劳动 1

保障部门也不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努力优化创业环境,改进创业服务,积极引导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1、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着力提高创业促就业的贡献率。据统计,2006年——2008年,全市三年累计扶持城乡劳动者实现创业1.23万人,累计带动就业5.24万人,创业促进就业的倍率达1:4.3。截止2008年末,全市从业人员总数165.39万人,比上年净增8万人,其中私个经济从业人员净增近7万人,占到净增人数的87.5%。特别是在2008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2万人中,由创业带动新增就业近1.6万人,创业对新增城镇就业的贡献率为25.8%。今年1—3月份,全市扶持成功创业1272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69万人,其中创业带动新增就业4600人,创业贡献率达27.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2、着力培育创业主体,不断提高创业型就业比重。据工商部门统计,近年来全市私个经济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3.1%,截止2008年末达56.32万人。今年3月末,全市私营企业2.6万户,从业人员43.33万人,同比分别增长7.86%和4.59%;个体工商户8.7万户,从业人员14.13万人,分别同比增长 2

3.61%和5.68%。两类经济组织分别以1.62和16.67的乘数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创业型就业比重逐年提高。2006-2008年全社会从业人数及私个经济就业人数 8165.39157.00153.186 私个从业人数456.3249.6948.37全社会从业人数2 0200620072008

3、建立创业激励机制,着力完善创业扶持政策。2002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全省建立了创业贷款、创业奖励和创业实物补贴等创业扶持创业政策,对自主创业人员给予2-5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对大龄失业职工自主创业给予1000至2000元奖励,对就业困难群体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1000元创业实物补贴。此后,又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明确了创业培训、创业贷款、创业基地、创业补贴等15条优惠政策。今年,又新增了20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将贷款对象扩大到城乡所有劳动者,并设立10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据统计,2003—2008年,通过政策激励,实现创业的人数达2万多人,带动就业达4万多人。

4、扩大创业培训范围,着力提升创业成功率。坚持把创 3

业培训作为扶持创业的关键环节,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创新培训机制、推广创业培训模式,有效提高了创业培训的质量和实效。将免费培训范围从最初的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等人员,创业培训领域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培训对象由城镇失业人员向城乡所有劳动者拓展,培训内容由知识型培养向能力塑造型培养转变。据统计,2006年—2008年参加创业培训的人数分别为1769人、2400人和5995人,年均增长62% 左右;培训后创业率分别为60%、65%、70%,三年累计有6857人通过培训实现成功创业。

5、拓展创业载体,着力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近年来,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规范创业服务标准,加强创业指导、强化创业培训、落实创业政策,全方位提供创业服务。成立创业者协会和创业者联谊会,组织开展创业服务进社区、进乡镇、进校园“三进”活动,将创业服务重心下移,提高了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充分利用区域和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创业示范园、示范街、示范村建设和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帮扶安臵点建设,积极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业载体,4

努力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京口区分别建立了“第一楼街”创业园、“滨江创业示范街”和35个创业帮扶安臵点,吸纳创业200多人;润州区七里甸街道投资1050万元,建立创业一条街,吸纳创业100多人;新区丁卯街道建立了5.5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作为创业孵化基地。

二、我市创业促进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我市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创业观念落后、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氛围不浓、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突出表现为:

1、缺乏统一的组织引导体系。许多先进地区的创业工作实践表明:只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引导,才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推进创业工作,浓厚创业氛围,激发创业热情。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全民创业上动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创业的工作格局还未真正形成,部分基层组织对推动全民创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普遍存在“一般要求多,分类引导少;大会讲得多,实地引导少”的问题。具体来讲:一是组织领导有待加强。目前我市各级已经建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但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区域间创业工作开展不够平衡。二是资源要素有待整合。在推进全民创业上,全市劳动保障、人事、工商、税务、财政、经贸、农林、教育等部门的资源要素整合还不够到位,部门间合力 5

推进创业的工作空间还比较大。三是创业组织层次不高。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引导,我市民众创业还停在自发式、家族式的创业阶段,创业相对比较零星和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特色创业产业集群和创业链。

2、缺乏积极的自主创业观念。从全市创业氛围上来看,镇江总体上全民自主创业的观念落后,创业动力不足,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热情不高。普遍存在打工者多、创业者少。有些人虽有创业的欲望,但缺乏创业的勇气,创业激情不高,不想、不愿去艰苦创业,存在 “怕”的心态、“难”的情绪、“守”的观念。据我们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三类重点人群的创业意愿调查:目前我市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51%、29%和4%。另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市与其他周边城市相比,总体创业指数(万人拥有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还不高,全市平均创业指数大致在350左右,而民众创业氛围较浓的地区,如丹阳市界牌镇、新桥镇等,平均创业指数也仅为450左右。相对于全民创业较好的温州、台州等浙江城市,全市平均创业指数相差200个点以上,即使创业最好的界牌等地创业指数也相差100个点以上。

3、缺乏活跃的创业要素。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推进创业促进就业上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发挥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等原因,部分城乡劳动者对创业的政策还不够了解,扶持政策落实效果不太明显。调查表明,目前我市只有五成以上的城乡劳动 6

者了解和掌握相关创业政策。在成功创业人员中,只有50%的人享受到税收减免,70%的人享受到各项收费减免,27%的人员享受到创业场地扶持。因此造成我市各项创业要素还不够活跃,创业者普遍存在“三缺”现象。一是缺资金。目前大多数下岗失业人员仅靠下岗补贴、失业保险金或打临工来维持生活,保障生活都有一定的困难,筹措创业资金就更难,而一些高校毕业生更是白手起家、空手创业,资金更为缺乏。由于资金的原因,许多有创业愿望的人被挡在创业大门之外。二是缺技术。相当一部分城乡劳动者对市场经济和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多、不深,对市场把握不准。而作为我们推进全民创业的重要主体之一的高校毕业生,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普遍缺乏相应的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和创业能力,迫切需要各高校开设创业课程,加强创业教育。三是缺项目。部分城乡劳动者虽有创业的冲动和愿望,但找不到合适的创办项目,对一些创业项目也把握不准,以至有钱不敢投,投了收不回,迫切需要创业指导。

4、缺乏配套的创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有了较大改善,但还缺乏更为健全完善的创业配套服务体系。一是缺乏推进全民创业的部门联动服务机制,对创业促进就业工作认识还不够统一,甚至有的还认为推进创业促进就业是劳动保障部门的事,对开展人性化创业服务往往是喊在嘴上、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一个多部门联动,推动创业的服务体系。二是社会中介服务还不发达。在对一些个私经济组织调查中发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遍反映,在 7

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难、项目选择难、场地落实难等问题,而自身又难以化解和解决,非常希望有相应的社会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帮助解决,而目前我市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三是创业公共服务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市各级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个相互贯通的“四级”创业平台服务体系,为城乡创业人员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咨询、创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三、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推动全民创业是实现镇江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坚持把以创业带动就业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突出重要位臵,努力在思想观念上,解决民众想创业、敢创业的问题;在服务环境上,解决促创业、助创业的问题;在组织引导上,解决民众能创业、创成业的问题,引导和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一)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把创业促就业的力量“统”起来。浙江等地全民创业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和高涨的创业热情,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是核心,全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是关键。要切实加强对创业促就业 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推进全民创业的工作台新格局。一是建立统一的创业促就业组织领导体系。建议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创业促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劳动保障、人事、经贸、财政、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积极参与。各辖市区和各乡镇(街道)党政组织,成立相应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强化创业促就业 8 的部门联动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抓创业、促就业的工作责任。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牵头抓总;经贸和劳动保障部门具体做好牵头、协调、推进工作;人事、农林等部门做好大学生、农民等人群创业推动和服务工作;财政部门加大创业引导资金投入力度;工商、税务等部门切实落实各项税费减免和场地扶持政策;银行加大创业贷款发放力度,做好各项创业融资服务;高校和各技职校加强创业教育,开设创业课程,建立创业实训基地,积极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环境;其他各部门和社会团体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做好创业推动和服务工作。三是完善创业促就业的目标考核体系。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召开创业就业工作会议,明确各级各部门推进创业促就业的工作目标任务,把提高创业初始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等列入重要的考核内容,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同时,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及时跟踪各级各部门创业工作开展情况;建立创业促就业工作协调例会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四是全面开展结对帮扶创业实践活动。当前,市劳动保障局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开展了“深入千家走访,结对百人创业”主题实践活动,重点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等三类重点人群,开展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创业场地、创业贷款、创业政策、创业开办等帮扶措施。实践活动中,我们深感,要在全市真正兴起浓厚的创业氛围,必须要协调动员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议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像抓结对帮扶脱贫工作一样,9

抓好结对帮扶创业工作,把结对帮扶创业任务落实到全市各级、各部门,推动全民创业、实现创业促就业。

(二)完善政策体系,努力让创业促进就业的机制“活”起来。进一步完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政府对创业工作的投入力度,将创业扶持资金纳入各级财政的预算,并逐年增加创业扶持资金。一是建立城乡互通的创业贴息贷款政策。进一步扩大贴息贷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将贴息贷款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农民进城创业的,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大中专毕业生和城镇各类劳动者从事涉农项目创业的,也可以申请农民创业担保贷款,实现政府创业贴息贷款“全民化”。同时进一步扩大贷款银行机构数量,增加创业担保贷款资金,适度提高银行担保贷款利率,对所有创业贷款给予全额贴息。二是进一步完善创业奖励政策。提高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奖励标准,对大龄失业人员,统一给予2000元的创业奖励,对其中就业困难群体再给予1000元的创业实物补贴;对初始创业的大中专技职毕业生,给予1000元创业奖励;对进入见习基地实习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费补贴。进一步扩大创业奖励范围,对每招用5名以上就业困难人员的各类企业,给予企业2000元奖励。对高新技术等企业引进高校毕业生,一次性给予企业和大学生个人3000元和1000元补贴。对进入政府设立的孵化基地创业的,给予适当租金补贴。三是完善和落实创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推进城镇创业扶持政策向大学生延伸,向农村劳动者拓展。对参加创业培训合格的高校 10

毕业生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凭证享受税费减免政策。对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办企业的,在土地使用、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并享受与招商引资企业同等待遇;开办个体工商户的,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四是对初始创业者给予劳动保障政策扶持。对初始创业的城乡劳动者,给予社保补贴,允许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各类开办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

(三)着力培育创业主体,努力让创业带动就业的人群“多”起来。一是鼓励干部带头创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开展创业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创业资助补贴。允许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采取保留工龄或提前退休的办法,开展自主创业。二是积极扶持重点人群创业。重点加大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技职校毕业生三类人群的创业扶持力度。将扶持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扩大到高校和技职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实行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政策、创业融资、创业培训、创业场地、创业指导、创业服务等方面的扶持。三是积极培育创业经济人队伍。采取“公司+农户”或“公司+家庭”的形式,大力发展我市“创业经济人队伍”,积极发动千家万户开展自主创业。大力发展适合千家万户的创业项目,把小生产、小加工引入居民家庭,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创业型城市建设,不断拓展创业空间,大力发展创业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社区,11

促进全民创业向产业化发展。四是积极引导二次创业。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工程,着力推动个体工商户升级创办私营企业,激励私营企业进入规模以上行列,优先安排财政资金扶持、优先安排公益服务、优先列入融资服务重点;引导本地成长性强的企业进入规模以上行列;加快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鼓励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外向开拓,做大做强。

(四)强化创业培训,努力让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强”起来。坚持量质并重,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健全培训体系,提高创业培训合格率、成功创业率和稳定经营率,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机制。一是强化基地建设,健全培训体系。在进一步加强现有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基础上,重点认定一批县级、乡镇(街道)级创业培训基地,形成覆盖城乡的创业培训体系。加快建立创业培训服务专门组织,定期组织创业培训教师开展研讨交流、观摩教学等活动,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二是拓展培训内涵,提高培训质量。大力推广使用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模式,加快本土化进程,采用案例剖析、企业家现身说法、创业实训等方式,切实提高创业培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拓展创业培训内涵,对已开业的创业者,继续提供IYB(改善你的企业)、EYB(扩大你的企业)培训。三是创新培训形式,提升培训效果。在做好城乡劳动者创业培训的同时,积极开展送培训进院校活动,为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积极 12

实施技职校毕业生特别创业教育计划,充分发挥技职校学生技术专长,开展创业教育,增设创业培训课程,加强创业引导,建立学校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提高创业能力,力争通过努力,使我市技师学院毕业生创业率达10%以上。

(五)强化创业服务,努力让创业促进就业的环境“优”起来。进一步完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全市创业环境充分发掘广大民众的创业潜能。一是积极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建立推进创业型城市组织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把全员创业活动指数、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创业活动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创业环境满意度等,作为创建创业型城市的主要标准,努力在全市营造各级党委政府抓创业、社会组织支持创业、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创业的良好环境。二是建立四级创业服务平台。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增设街道(乡镇)创业服务所和社区(村)创业服务站,免费为城乡创业人员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咨询、创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三是加强创业示范点建设。在全市各辖市区大力推进创业示范点建设,在全市着力打造一批创业示范园、创业示范街、创业示范村,形成市区有创业园、街道有创业街、社区有创业基地的创业孵化新格局。

(六)浓厚创业氛围,努力让创业带动就业的热情“高”起来。加大创业宣传,营造舆论氛围,树立创业典型,努力激发广大民众的创业热情。一是积极塑造创业典型。每年总 13

结和推出一批各类成功创业典型,着力培育百名创业典型,扶持千名劳动者成功创业,带动万人以上就业。开展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并给予政府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二是加大舆论宣传。通过各种媒体,运用各种形式,采取各种手段,大张旗鼓地开展创业宣传。开设镇江创业网站,作为宣传创业、引导创业的重要信息载体。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创业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创业者最光荣、纳税人最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三是积极打造镇江创业文化。塑造全新的创业文化,形成具有镇江特色的创业文化,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增强全社会的创业动力,使创业真正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为。14

第四篇:余姚市就业促进工作现状与对策2013

余姚市就业促进工作现状与对策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魏利民

就业为民生之本,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就业工作,营造平等就业坏境,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当前政府肩负的重要任务。2008年《就业促进法》实施以来,我市的就业促进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但是由于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相加人口总量较大,劳动力总量压力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就业促进工作仍然任务繁重,现将就业促进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上级关于促进就业的有关政策意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市场就业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充分就业市、创业型城市的创建以及城乡居民乐业增收计划,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就业扩大和社会稳定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城乡居民就业形势保持平稳。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有效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对企业招用本地劳动力的激励政策,如一年内累计招用本地劳动力10人以上的企业,可享受1-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本地劳动力,给予贷款贴息支持;鼓励企业招用本地高校毕业生,招用山区青年就业,视情给予相关用工补贴。二是加强对劳动者就业、创业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素质。近三年来,共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40615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8172人,农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307人,务工岗位技能培训27259人,预备劳动力培训877人。另外,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3735人,再就业创业培训3773人,培训外来务工人员29008人。

(二)创业型城市创建成效显著。2010年以来,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本地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措施。一是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拓展创业思路。二是建立创业抚育基地,为自主创业人员提供见习机会,积累成功经验。三是落实小额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解决创业者的融资难题。四是强化创业服务,降低创业门槛、实行税收优惠、给予创业场租补贴,进一步减轻创业压力。截至2012年底,我市新增创业实体30059家,带动就业20.7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率为1:5.2,创业活跃度指数25.5,创业对就业贡献率达32%。

(三)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一是扩大企业社保补贴对象,对企业新招用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给予每人每月400元的社保补贴。二是把超过法定劳动年龄10年内的人员纳入就业帮扶对象,在部分乡镇探索建立了镇、村两级劳务合作服务站,推荐超龄人员从事农事劳动、产品来料加工、家政服务等工作。三是设立工疗车间,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目前全市已建立4家,帮助250名残疾人就业和康复治疗,社会效果良好。

(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基层劳动保障服务队伍不断加强,建立了一支基层专职劳动协理员队伍,配备到村(社区)。二是打造基层劳动保障一站式服务,把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纵向落实到乡镇街道以及村(社区),大大方便了办事群众,可以便捷地享受就业指导、求职登记等服务。三是就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强化,实现了宁波、余姚、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四级联网。2012年通过网上信息平台,共发布用工岗位信息165268条,求职人员登记54987人,推荐就业50141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虽然目前我市的就业形势总体比较稳定,但受全球经济增长疲软、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影响,就业形势处于动态变化中,将在今后给 我市就业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一是部分企业发生经营困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企业减员现象,吸纳就业能力减弱。二是受到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性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关停并转,产生的失业人员需分流再就业。三是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新增大量失地农村劳动力。部分城郊村居民得到征地拆迁补偿后,不愿意再就业,依靠房租或补偿款维持生活,从长远来看这部分人也将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出现“招工难”,另一方面求职者由于要求过高或者缺乏适应岗位的能力,大叹“就业难”,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市场供求错位。从供给方面看,存在“三多三少”的特点,高校毕业生多,高端人才少;普通劳动力多,中高级技工少;想坐办公室的多,愿意下车间的少。从需求方面看,企业用工最需要的是高端管理人才和中高级技工。近年来,我市职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火爆,技工人才供不应求,与普通求职者就业难形成了鲜明对比。二是就业心态有所变化,当前“80、90后”已成就业主力军,这一群体择业时不再单一地注重工资待遇,是否体面、轻松,发展前景如何等,都是影响其选择的重要因素。同时,部分求职者对自己的定位过高,不愿去一线劳动岗位。工资待遇不高、工 4 作清闲的 “白领”岗位应聘者众多,而工资待遇较高、相对辛苦的“蓝领”岗位却无人问津。

(三)高校毕业生“隐性失业”依然存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当前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并不严重,但“隐性失业”现象较为突出。有的虽已就业,但由于专业不对口、薪资和发展前途达不到心理预期等原因,就业状态很不稳定;有的在家待业或准备各种考试,成为“考公族”、“考研族”;也有少数既不上学也不找工作的,在家“啃老”的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大学生普遍存在求高求好的心态,对自己的定位出现偏差,心理预期超出市场实际。二是返姚本地大学生大多为普通院校毕业,学历在本科及以下,就业竞争力不具优势。三是我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白领”岗位严重不足。

(四)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依然较弱。一是随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企业对中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4050”人群为主的就业困难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技能缺乏或单一,实现正规再就业的难度较大。二是企业招用本地劳动力补贴奖励政策的管理不够完善,存在个别企业钻政策空子的现象,有的为骗取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采取残疾人只挂名、不上岗等手段弄虚作假,却未给予实际安臵。三是乡镇、街道对公益性岗位的管理不够规范,监督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存在公益性岗位管理不公平的现象。

(五)就业服务工作依然不全。一是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高。存在培训与就业联系不紧密,培训目标与实际效果脱节的现象,一些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意愿不高,而是村(社区)为完成上级培训指标搞“拉郎配”。二是基层就业服务机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村(社区)的劳动协理员工资待遇远低于其他同岗位人员,且日常工作任务繁重,导致人员流动频繁,给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建议与对策

(一)在转型发展中提高就业的“质”与“量”。随着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深入,对就业产生的“阵痛”将会不断凸显,今后一段时间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府应当积极贯彻就业优先战略,把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先目标,为劳动者创造更加稳定、更加体面、更高收入的就业岗位。一是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尤其要重视中小型企业发展,加大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深化创业型城市建设,积极引导扶持各类创业实体,以创业带动就业。二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要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牢牢关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改升级;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 重,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挖掘第一产业潜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加快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行业精英来姚创业,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大量适合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

(二)切实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一是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就业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就业价值观宣传力度,消除就业误区,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二是做好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制度,完善各项就业援助政策,鼓励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形成援助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临时工作人员时要以一定比例优先招用就业困难人员。要减轻企业负担,贯彻落实好企业安臵困难人员就业的奖励优惠政策。加强与社会组织、与企业的合作,做好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三是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要坚持城乡统筹,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支持返村创业。

(三)进一步加快创业型城市建设。一是加快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实现由雇佣就业向注重自主创业转变。积极开展各类创业培训,强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传播创业文化,树立创业典型,努力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就业的良好环境。二是着力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简化创业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审批程序,降低注册门槛,完善包括财税金融支持、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在内的促进创业政策体系,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创业存活率。三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鼓励扶持农村劳动力就地创业。重点扶持发展本地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以及农家乐旅游项目,就近、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四)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和培训。一是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政府资源投入力度,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要加快建立具有我市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根据职业学校专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支持各校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突出学校品牌和特色,形成各职业学校之间“业有专攻、优势互补”的格局,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需求。二是要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尽快将职业培训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政府、企业、劳动 者三方参与的职业培训机制,优化培训项目和内容,强化培训与就业对接,力争培训一人,上岗一人。此外,要注重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培训。

(五)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和管理。一是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建设,探索和改进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强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遏制和打击非法中介,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要加强对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奖励补贴政策的管理和审核,力求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三是尽快提高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的工资待遇,增强队伍稳定性,更好地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导读]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镇江三校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

申轶夏怡辰林心如潘妍

(江苏大学镇江 212013)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告别了无忧的历史。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10-021

引言

2008年10月,江苏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以“镇江市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主题,对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总量为3000份,收回2781份,回收率为92.7%;其中江苏大学占80%,江苏科技大学占15.4%,镇江高专占4.6%。本次调查旨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供帮助。

2.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

2.1大学生就业取向。在对就业取向的调查统计中,有42%选择考研的,有35%的大学生打算在毕业前就落实就业单位,另有7%、6%、5%的人分别选择了报考国家公务员、出国和自主创业,此外有5%选择了其他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研的人中43%的人作了“考研、就业”两手准备,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上述调研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对部分被调查大学生的访谈中,很多大学生坦言自己对将来的前途有些迷惘,他们现在的选择也许只是一时之举。总的来说,三校不少大学生暂时未对自己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而且缺乏面对金融危机的勇气与信心。

2.2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选择,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调查中,有55%的人选择经济发达城市,有39%的人选择中小城市,仅有6%的人选择乡镇或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十年寒窗苦读之后大学生往往想寻求一个环境好,区域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就业地区。这样的就业观念直接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压力一路飙升,金融危机更让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在对就业办工作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打算到中小城市就业的人数正逐年增长,但据目前的形势而言应当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考虑支援西部、支持经济发展较弱地区。

2.3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严重。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采取继续升学或者出国深造等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与回避就业风险,人为的造成“就业压力的后移”。在对镇江地区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有42%的人选择考研,有出国打算的占6%,合计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2009年考研报考人数出现反弹,2009年1月10日共有124.6万学生参加了考研,与08年相比增加了4.6万人。我国从2000年开始扩招硕士研究生,但这仅仅是暂时性地分流了部分本科生,更严重的后果是扩招将就业危机传递到了研究生群体。这种就业压力的“后移”都是暂时性逃避就业危机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

3.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3.1政府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

(1)引导毕业生流向农村、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在当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采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政策显然是符合了当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我们也发现,现代大学生的确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如何转变他们的这种观念,成为了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取消见习期、补贴工资等可行方式,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农村、西部地区工作。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来调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大学生就业的工资水水平及社会保障,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2)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分析此次调研所得数据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选择自问题,第三遍听后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口头复述出来或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这样在听、记、复述的锻炼下,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有人说人的智慧就如同一座休眠的火山,外国学生也许会对复杂的汉语以及数量庞大的汉语词汇产生畏惧或排斥心理,但只要我们教师能积极地去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他们便会喷发出无穷的能量。参考文献

[1]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主创业的人数只达到了5%,相较于各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百分之二三十的创业比例,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积极性仍不高。

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新的理念。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一个很大的潜力点。大学生从一个学生转变到一个创业者的过程的长短,直接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创业环境的影响。国家最新出台的关于开展创业教育、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创业指导服务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学生在创业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经验,通过创业这一途径,实现自己的梦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但是,并不能说大学生创业就真的一点风险也没有,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管理经验,缺少市场意识和创业资金,同时,受打击能力差,遇到挫折容易放弃。因此,政府如何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服务与培训活动,才是当务之急。大学生自身也切记勿盲目跟随大流,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3.2高校指导大学生就业。高校作为独立办学实体, 人才就是产品。只有“适销对路”, 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经济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 这就导致了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危机,加快对教育制度的探索与改革,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

(1)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适时改变专业结构,改造旧专业,开辟新专业,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和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高校还应强调通识,提高教学质量,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能力。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①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 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②提供面试技巧指导。“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三项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高校可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避免让就业面试成为毕业生的心理障碍。③建立大学生求职择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因特网, 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 建立就业信息库, 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 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 避免盲目性。④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中,仅有5%的毕业生选择创业,创业教育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3.3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竞争力。(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缺乏规划,毕业时盲目海投简历,往往导致自己竞争力变弱,注意力分散,最后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针对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大部分大学生未对自己日后发展作出合理规划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选择一份适当工作的前提,大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及适合的工作类型等方面的信息。目前许多高校都提供了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如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心理测试软件,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职业,并按照目标有规划地做好相关准备,避免到大四时才临时抱佛脚,没有充分的就业准备时间。

(2)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新思路。接受调查的镇江大学生中共有94%

选择毕业后到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相信全国其他地方的高校大学生也普遍存在同样的想法,可见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自我定位不准,盲目攀比,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因此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适度降低心理预期,从而切实转变“稳定、舒适、高薪和大城市”的观念。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主动调整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基层和西部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

(3)提高自身“硬件”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近期公布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各种能力要求的调查来看,用人单位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也指出,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的明显劣势。就业竞争是残酷的,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在这种情形下等待招聘单位降低门槛是不现实的,也是被动的,所以大学生应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把自己打造成既懂专业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T”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软能力”,秉承踏实的学习、工作理念,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使自己的“硬件”够硬,竞争力够强。

4.结论

就长远而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继续并将长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在经济危机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其次,高校要继续深化改革,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培养计划,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同时,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积极理性的就业观,把创业作为全新的就业理念。相信,金融危机打不垮中国的精英人才,在全国各界的努力下必将开辟新的就业局面。参考文献

[1]龙妍,陈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比较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3)[2]施敏锋.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卢晓梅.大学生就业瓶颈原因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5)

[4]理查德·莱特.穿过金色阳光的哈佛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报,2006,(3)

[6]李言世,任建峰,孙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见: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下载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政救灾工作难点及对策

    民政救灾工作难点及对策建议 灾害应急救助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当时社会保障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做好救灾工作是践......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随着高校严重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来临,大学生数量逐年扩大,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就业压力沉重。为此,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自身都......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与对策分析⒇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与对策分析礼 广 成(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愈加严峻,本文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

    县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难点及对策思考

    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使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达到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的。因此,在全县发展农村......

    县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难点及对策思考

    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使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达到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的。因此,在全县发展农村......

    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是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后增设的职能部门, 它是人民银行自律机制的重要基础, 是促进人民银行发挥货币政策作用、加强金融监......

    浅谈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难点与对策

    浅谈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难点与对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这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我区的情况看,农村扶贫工......

    浅谈机关团委工作难点及对策(推荐5篇)

    浅谈厅局级机关团组织工作难点及对策 共青团工作在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制因素决定机关团建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机关团建中,厅局级机关团委又因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