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机关团委工作难点及对策
浅谈厅局级机关团组织工作难点及对策
共青团工作在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制因素决定机关团建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机关团建中,厅局级机关团委又因为机构设置等有一定的特点,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机关团建的新途径、新方法,更好地服务机关青年,促进中心工作,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粮食局团委现状
粮食局是省级粮食流通行政管理部门,经历了多年来的机构沿革与演变,与大多数省级综合管理部门一样,有一定数量的下属事业单位及企业。据统计,团委35周岁以下青年共有 人,共青团员 人;基层团组织 个,其中团总支 个,团支部 个;兼职团干部 人。很明显的特点是:团员人数少,分布散,团干部多为兼职,且普遍超龄。
二、形成原因简要分析
1、机关呈现老龄化的态势,正常的新老更迭导致青年数量减少,超龄团员增多。新进机关人员年龄、学历和政治面貌普遍较高。加上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团员青年积极入党,造成团员人数逐年萎缩。
2、虽然团员数量较少,但各单位团组织作为一级建制普遍保留,团干部也同时保留团籍,所以,呈现出较少的团员分布在各团组织中的情况。
3、由于团组织建设十分薄弱,机关及各基层单位团组织设置简化,团员青年从团意识淡薄,很多单位没有进行团支部换届选举,有些支部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壳支部”,兼职团干也普遍超龄。
4、部分党政领导对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领导不得力,长期不过问共青团工作,形成了当前团组织、团干部成为摆设的局面。
5、从团的工作外部环境来讲,社会多元文化的渗透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给共青团工作的地位、管理及运行模式、工作内容等带来了冲击,造成青年从团意识淡漠,自觉脱离团的工作视野。共青团工作尤其机关团建更需要进一步思考创新。
三、机关共青团工作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省直机关团委的职责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是要做好本局机关团委的工作,二是指导下级团组织的工作。总体来看,以宁夏粮食局团委为例,存在和面临以下问题:
1、团员青年群体分散,管理难度较大,工作不容易开展。较少的团员散布在各团组织中,即浪费工作资源,又无法保证团委各项工作的落实。甚至,由于团员数量较少,某些工作在个别单位没有实际意义和操作办法。
2、机关团干部政治待遇难以落实,完全是凭一种对共青团事业的炙热情感主动奉献,缺乏必要的激励保障机制。同时,团干部兼职较多,精力相对分散,影响团的工作正常运转,更无法很好地履行服务青年的职能。
3、团的工作基础简陋。团组织被重视程度较低,组织力量单薄,团组织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及活动经费,导致团的组织瘫痪,团员团不拢,工作停滞不前,难于开展。一些好的主题活动由于经费原因不能推行,十分遗憾。
4、党建带团建工作没有得到较好落实。党建带团建设落实不够,流于形式。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党建工作中团的工作缺乏实际内容,仅仅当作摆设,没有得到党建优秀经验的传递和指导。
四、关于加强机关团的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前,机关团建工作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要正视主客观困难,积极适应新形势,不断调整新思路。针对上述现状及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创新团的组织建设。探索联合建团模式。对单位规模小,团员数量少,独立开展活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可按照地域相近原则,或业务关系密切等条件联合建立团组织,健全团员组织网络建设,实现团工作全面覆盖。健全团员证注册制度、团费收缴制度,增强团员青年的从团意识;通过建立责、权、利相结合团干量化考核制度,增加团干部的工作压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建立完善的团组织学习制度和活动机制,增强机关团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
2、重视和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在团干部选拔上,坚持高起点,严把政治关、文化关、年龄关,把真正热爱共青团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的优秀青年选拔到团的岗位上来。在团干部培养上。要把团干队伍建设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途径,把团干部培训纳入党组织干部培训计划,把团干部的成长表现纳入干部考察体系。对工作能力强、政绩突出的团干部,大胆提拔使用。同时,要特别注重团干部政治待遇的落实。有效保障兼职团干部团的工作时间,省直机关团委最好能设立专职团干部。团干部要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学风,养成扎实深入的学习精神,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自身素质,增强党性锻炼,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
3、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基本原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从思想、组织、班子、队伍和作风等方面,带领、带动和推进团组织建设,机关党委要建立健全“党建带团建”工作责任制,把机关共青团工作作为机关党建 3
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各级党组织进一步重视和关心团的各项工作,做到研究工作时有团的内容,布置工作时有对团的要求,检查工作时有团的项目,总结经验时有团的特色做法,表彰先进时有团的典型。尽可能地为团的组织建设、活动开展、经费保障、活动场所等方面提供积极支持,有力地调动广大团干部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向团组织传递党建工作的先进经验,真正使党建对团建起到带动作用。团组织要充分依托党组织的优势,“高举团旗跟党走”。定期和不定期地向党组织汇报青年工作,及时反映青年的思想动态和各种需求,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与指导,4、团组织要开拓思路,找准坐标,有所作为,有为有位。团的工作要与单位发展实际相结合,与机关青年特点相结合,要把服务青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高团建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需求开展好工作。满足新形势下机关青年的需要,更好地为青年服务。以此来影响和带动青年,最大限度地吸引凝聚青年,把广大机关青年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要优化团的活动载体,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内容、形式,树立团组织的形象,及时向机关领导和社会各界进行宣传,提高团组织的地位,树立团组织的良好形象。
第二篇:民政救灾工作难点及对策
民政救灾工作难点及对策建议
灾害应急救助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当时社会保障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做好救灾工作是践行民政部门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救灾工作不断涌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适应形势、与时俱进,开拓性地开展民政救灾救济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基层的民政救灾工作人员,我在工作中有一些工作感悟和认识,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救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㈠在灾害救助应急工作中,有些部门职责不清,职能分散,相互间缺少沟通各自为政以各自业务为主管,影响了救助的时效性。农业、国土、水利、交通等部门掌握的灾情数据与民政部门不统一,在报灾、查灾、核灾过程中时间久,效率低,相互之间的配合不协调,导致在上报时间内无法完成。
㈡灾害数据核实困难,灾情评估没有统一标准。灾情统计数据是救灾、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灾情统计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资金分配的准确性和政策落实的有效性。但实际工作中,没有一套科学、客观、完整的灾害评估系统,灾情数据的采集主要是依靠人工实地查看,灾情数据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受灾的具体情况,随意性很大。
㈢救灾工作法规不健全。救灾工作基本处于有政策规定,缺乏法律保障的状态,以致干部、群众对救灾工作的法律意识不强,社会法律责任不清,造成损失难以法律制裁。有的单位以及个人,以种种借口,拒绝承担救灾任务和义务。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各级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由于我们防灾、抗灾的能力还很有限,自然灾害的损失不能避免,因而在同灾害斗争中,加强救灾工作尤为重要。针对救灾工作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重救灾轻防灾。地方政府和部门缺乏防灾、减灾意识,把主要力量都用在救灾工作上,缺乏防灾减灾工作的宣传教育。对救灾工作采取“亡羊补牢”的方式,即使救灾工作做的很好,但造成的损失却无法挽回。
㈡救灾工作方式老化。救灾工作还是国家包办,民政部门封闭管理,还没有实现救灾救济工作社会化。应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参与抗灾救灾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害救助的整体效能,共同参与到救灾救济工作中来,探索救灾工作新途径。
㈢救灾工作管理落后。救灾工作还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缺乏法制化建设,对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拓展救灾业务,完善救灾体系,处理好不断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必要的调查研究和政策措施。旧的救灾法已难以适应新时期救灾工作的需要,出台新的综合性救灾法规已迫在眉睫。
㈣救灾业务建设滞后。这项工作还仅限于“发钱、发物”的简单劳动。如果要扎实有效地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灾区,组织灾民开展生产自救,做好倒塌房屋重建的选址、规划,使复建房屋远离林缘地带或低洼处,避免火灾和洪涝的侵袭,防止出现二次灾害的发生,并在初次建设和相关设施建设上,考虑防灾工作的重要性,如在避难场所建设上,在初建体育场等公共设施时把避难灾民需要的水、电等生活用品相关设施考虑进去,以硬性文件要求,确保防灾工作由被动变主动,防止重复建设,提高救灾工作整体水平。
三、几点建议
㈠加大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正确宣传我国的抗灾救灾和自然灾害情况、防灾减灾基本知识和技能,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增强自救和互救能力。防灾减灾教育要从小抓起,常抓不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全民的减灾素质。
㈡加大救灾人员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救灾工作水平。随着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逐步建立,救灾工作日益科学化规范化,对救灾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特别是基层救灾部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对现代科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多,甚至不会应用。为此,应该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救灾工作的整体工作。
㈢新的《自然灾害统计制度》要求,自然灾害,特别是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查、核、报要突出一个“快”字,规定县民政部门在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要尽快到达灾区现场,在2个小时内基本查清灾情并上报,工作难度较大。如
3我县基层乡(镇、场)民政办人员少,计算机落后老化、录像、摄像及交通工具数量少,具体从事救灾工作人员掌握信息网络化装备的能力不适应等问题普遍存在,如遇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难以应付。建议自治区救灾系统拨出专项经费,更新救灾装备,提高救灾工作的整体水平。㈣基层乡镇民政办人员少,任务重,待遇低,变动快。随着城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农村困难救助的范围愈来愈大,各项制度愈来愈来规范,乡(镇)民政工作任务愈来愈重,从事基层民政工作的人员与其实际担负的工作任务明显不相适应;且大部分乡(镇)干部多为兼职,严重影响了民政工作(含救灾工作)的正常开展;还有的乡镇经常对干部进行调整,导致基层民政队伍(主要是民政所负责人员)不稳定,建议对乡镇民政机构的设臵要与实际工作相适应,机构、人员隶属于县民政局,由县民政部门直接指导开展工作。
第三篇:关于机关党员教育治理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关于机关党员教育治理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机关党员教育治理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机关党员的教育治理,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成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为此,笔者依据对满洲里市机关党员教育管理所做的调查,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对满洲里市机关党员教育治理现状的分析
满洲里市直机关现有在职人员8845人,其中党员人数2474名,占机关工作人员27%,专职党务干部53人,占机关干部总人数的0.6%,兼职党务干部640人,占机关干部总人数的7.23%。全市各机关共有199个基层党组织,其中党委21个,总支11个,支部167个,共有26个党组织中设有党组,其中42个党组织配备了专职副书记,157个没有配备。由此可以看出,满洲里市机关工作人员有四成以上是党员,党员发挥先锋模范的优势较大,如果党员 的素质较高,思想作风优良就很容易带动全市机关工作作风转变,由此可以看出抓住党员的教育管理就抓住了机关干部思想教育的“牛鼻子”。党组织全覆盖全市各机关,党组织的堡垒全覆盖,党组在党委和党总支中全覆盖,由此说明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全覆盖。
机关党员的年龄构成:33岁及以下340名,31岁至50岁1661名,51?q以上473名;学历分布:研究生115名,大学本科1392名,大学专科812名,中专36名,高中、中技77名,初中及以下36名。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市机关党员年强党员占比小于中年党员,发展新党员培育后备军方面工作还需加强。另外党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超过八成,这是一直高素质的党员队伍,该队伍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的基础较好。
党员及党务工作者接受教育情况,2015年,全市基层党组织的466名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了33个班次的轮训,轮训总人次达到927人,2016年上半年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全市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了153个班次,2789人次的轮训,实现了全覆盖的工作目标;普通党员参加各类培训学习达38000多人次,平均每名党员参加过10余次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从机关党员接受教育的频率和规模上看,满洲里市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逐年加量,培训力度前所未有。当前机关党员教育治理的难点和问题依然突出
满洲里市机关党员队伍教育治理工作面临的新老问题依然存在,还没有从根本上将其彻底解决。具体讲还存在以下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教育培训的创新性、针对性不够强,抓党员教育培训的理念不适应实际,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党员的思想问题。笔者调研中发现,近些年来,虽然我们在广大党员内部开展的教育活动逐级深入,但仍有接近60%的党员苦干精神弱化,尤其是35岁以下的党员大部学历较高,成长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他们有知识、有朝气。但由于缺乏吃苦的锻炼和挫折的考验,一旦理想与现实产生碰撞或反差较大时,世界观、人生观会出现摇摆,工作消极,意识不强,甚至有反叛心理。还有近50%的中青年党员宗旨意识淡化,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思想不纯,自私自利,对群体态度冷淡、对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有的甚至经常做群众“尾巴”,在工作中公然“唱反调”。也有部分老党员思想观念疆化。部分党员思想观念陈旧,对发展中的一些新政策、新举措,总觉得“看不惯”“想不通”“跟不上”。有的更是“等靠要”,和组织讲条件要待遇,摆老资格,讲自己的付出多,得到少等等现象还依然存在,更有部分党员仍然办事过多地依赖行政手段,缺乏担当意识。反观这些问题,从主观上看,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思想先蜕化”,理想信念首先发生了动摇。这些问题更加暴露出我们教育培训的要求、形式、内容与实际需求有差距。有些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虽然作了安排,但落实不够,以工作任务重、忙于具体事务或人员难组织为由,没有落实党员教育管理任务,存在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问题。一些基层党组织只是就培训抓培训,以会代训,读报纸念文件,枯燥无味,没有结合党员队伍现状、产业发展方向等客观需要设置培训内容,吃“大锅饭”、搞“一刀切”,学用脱节,结合不紧,致使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难以满足党员需求。同时,一些党员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放松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个别党组织对这部分党员也以一般党员对待,没有重点关注,及时教育。从客观上分析,党组织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在党员教育上,一些党组织主动性少,习惯于根据上级的意见和要求,照搬照抄,很少考虑本地区本单位党员的思想状况,内容上缺乏针对性。教育形式上一般采取读报、看电视教育片、传达会议精神等灌输式的方法,效果不理想。在党员干部管理上,监督力量和措施不到位。特别是对外出党员的管理上出现了不少盲点。一些重点教育活动不能持久,以致于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二是抓从严治党的力度还不够深。主要表现在对党员教育管理缺乏有效监督,造成一些党员放任自流,对党员的监督一般只停留在面上的警示上,党员监督的社会体系也不完善,民主监督气氛不浓,许多人还存在不敢监督的问题。党员队伍出入不畅,造成党员队伍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在“入”的方面,一些基层党委对发展党员工作热衷于定指标、下任务,片面追求数量,忽视了发展党员的质量。在“出”的方面,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基本流于形式。许多党组织在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中,怕得罪人,不敢进行评议,即使评议出来,对那些“三不”党员和其他不合格党员处理也软弱无力。对机关党务干部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不够好,有的机关单位党务干部队伍后备力量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党建工作更好地开展。加强机关党员教育治理的对策和思考
一是在党员教育上下真功夫。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我们党的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广大党员在各项事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和载体上贴近实际不断创新。一要创新教育理念。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光靠一个部门是不可能做好的,必须在市委的领导下,成立由组、纪、宣、党校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教育工作协调机构,定期研究党员理想信念状况和部署教育工作,督促检查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开展教育工作。二要创新教育内容。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根据党员理想信念状态构建起社会、组织和个三位一体的教育。一方面抓精品教育。对于党员的教育,我们要未雨绸缪、审时度势地打造精品课程,要在教育党员中实施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对谈式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凸显出精品课程独有的教学优势、特点和规律,使精品教育的巨大效应在党员教育培训中得到了充分地放大。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传统教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用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和激励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是我们一贯的做法,我们要经常性的使用这些传统教育方法。三要进行形势教育。通过形势教育,使党员认识实现共产主义尽管任重道远,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四要进行挫折教育。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党员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五要创新教育形式。要注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精心设计载体,实行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是积极探索新机制、新办法,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党员教育治理工作的实效性。要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从抓源头入手,牢牢把住新发展党员的质量关,落实好发展党员全程纪实工作。实行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对新发展党员工作实行“谁介绍谁考察,谁审批谁负责”。通过创新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切实保证新党员质量,实现由追求数量规模向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转变。
第四篇: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是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后增设的职能部门, 它是人民银行自律机制的重要基础, 是促进人民银行发挥货币政策作用、加强金融监管、改进金融服务、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全面推进内审监督工作, 已经成为当前深化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
一、当前人行内审工作的五大制约因素
1、组织体制欠科学, 内审目标难落实。一是内审职能界限不明确。人民银行内部监督工作现在是由内审、纪检监察、条法等部门共同承担的, 各职能部门之间界限不明, 职责不清, 导致了职能交叉、职能失调和监督真空等现象。二是内审缺乏相对独立性。目前人民银行内审部门主要分为三级, 即内审科、内审处、内审司。除内审司由总行设置外,其他各级内审部门由人民银行各级机构设置。这种内审组织结构体系虽然促进了内审工作的展开,但也带来内审监督力量散、层次低、效果差等弊端。一方面, 内审部门的组织关系、人事管理、经费、物资装备等方面, 均由所在行负责, 内审部门的自身
利益和所在行的利益结成了相互依附的 碗与锅!的关系, 就难以摆脱自我保护的本能要求及其与所在行的感情纠葛。在这种情况下, 地方保护主义,实质上也是自我保护主义。另一方面, 一些分支行领导干部怕揭露问题、怕影响政绩, 经常干扰内审监督工作, 致使一些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不能如实反映, 难以及时查处。
2、运行机制待完善, 内审监督难奏效。一是内审业务领导工作薄弱。虽然规定下级内审部门的业务工作受上级内审部门领导, 但在与人、财、物三权分离的情况下, 往往流于形式,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 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现在还没有被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考评工作还不合理;另一方面, 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的工作业绩不与提薪、升迁等激励措施挂钩, 内审人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三是内审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由于信息渠道不畅, 人行内审部门目前既未开展非现场检查, 又未对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传送, 不但风险预警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而且影响到内审计划、实施和控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四是内审的监督层次较低。现在内审监督中二多二少!的现象比较普遍, 即: 微观监督较多,宏观监督较少!。监督往往重视操作和合规性, 忽视事关全局的决策监督和政策监督, 对单位监督较多, 对个人监督较少!, 对单位的监督因有 组织决定!、集体负责!做挡箭牌, 很难追究个人责任。
3、整体素质比较低, 内审质量难保证。内审工作需要内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内审部门既不能直接为本级行行长创造政绩, 又不能带来经济效益, 就成了 养人!的地方, 使内审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与内审目标的高标准和内审任务的艰巨性相比, 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技术方法档次低, 内审效率难提高。虽然现代审计方法发展到广泛运用审计调查、审计分析、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及抽样审计等技术方法, 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方法体系。但人行内审的方法由于受内审环境、人员素质、业务培训、技术装备等因素的限制, 仍主要停留在传统的事后查帐技术阶段, 缺乏可靠性、精确性、及时性和经济性, 越来越难以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
5、工作环境不如意, 内审效应难发挥。一是人行内部控制仍有缺陷。开展内控制度建设以来, 人民银行从总行到分支机构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对规范人民银行的办事行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内部控制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如规章制度不统一、部分行员的制度观念淡薄、对违章违规行为处理不严等, 增加了人行内审工作的难度。二是内审部门与其他部门在内审工作中难以协调一致, 弱化了内审监督的有效性。
二、改进人行内审工作的七条对策
1、界定内审部门职能, 明确内审监督责任。科学确定内审部门职能, 是建立健全内审体制的核心问题。必须从人民银行内部监督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确定内审职能的内容和范围, 搞好内部监督职能的转移、分解、衔接、配套。当前, 突出的问题是要把人民银行内部的再检查职能由监察、条法等多个部门履行, 归并到内审部门来履行, 使内审部门
职能与职责和谐, 职能与权限统一。
2、形成垂直管理体制, 强化内审监督功能。一是实行内审派驻制。人民银行实行内审派驻制, 内审监督系统由总行内审司垂直领导, 直接向总行行长负责, 从管理体制和监督权力上强化内审监督的功能和权威。二是建立垂直式内审财务管理体制。从总行内审司到基层各级内审部门, 其内审事业经费由总行直接编列, 然后由内审司逐级核拨到基层各级内审部门。这种财务管理体制的模式有利于发挥基层内审部门的监督作用, 加大基层内审部门的监督力度;有利于上下级内审部门之间的经济往来和业务指导关系, 增强整个内审系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建立控制式内部机构模式。内审部门内部应建立由决策、执行、监督、反馈调节等职能机构彼此联结的控制式结构体制和职能流程网络,以克服官僚主义、徇私舞弊等弊端, 激发内审系统的多元化活力;合理减少一系列请示、汇报、批复、传递所造成的信息漏损、失真和时间浪费, 提高工作效率。
3、完善内审运行机制, 加大内审监督力度。一是在纵向上, 要通过书面授权制度, 严格落实内审责任制, 形成 控制宏观、搞活微观!的内审运行机制。二是在运行方式上, 要建立健全信息监控制度, 开展内审网络系统和信息数据库建设, 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监测环境与帮助决策的功能, 逐步形成开放的、运行高效的工作模式。三是在激励机制上, 要实行二个措施, 即制定必要的政策, 在收入、荣誉及相关地位方面, 充分肯定和体现内审
人员的工作价值和贡献;通过完善考核办法, 加大考核力度, 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和奖勤罚懒的分配制度。四是在监督重点上, 要实现二个转移, 即向决策监督和政策监督转移, 向个人监督转移。特别是要强化对人民银行分支行 一把手!和 一班人!的监督, 使 一把手!和 一班人!在权力运作中得到必要的制衡。
4、加强内审队伍建设, 保证内审监督质量。内审事业的发展要靠高素质的内审队伍作保证。为此, 一要改革内审人事管理制度。在总行内审司设立内审人员考试与选拔中心, 由其根据内审工作对各层次、各类别人才的需要, 通过考试考核任命高级内审人员, 充实专业人才, 清除不合格、不称职的内审人员, 使内审部门从人事上脱离分行、中心支行的束缚, 建立综合型、专业型、现代型的内审干部队伍。二要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从内审工作需要出发, 加强内审人员在职业务培训和离岗培训, 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三要切实加强内审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内审人员的头脑, 增强内审人员的拒腐防变能力, 努力使内审人员自律。
5、推进内审制度建设, 规范内审监督行为。完善内审制度建设是内审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 一要进一步加强内审监督制度建设。加快内审制度建设步伐, 制定明确的操作性强的执法标准, 健全内审监督活动的具体制度, 构建完备的内审监督制度体系, 把内审监督纳入制度化轨道。二要完善内审部门的制约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内审人员监督机制, 使每个内审人员的行为都能置于严密有效的监督之下, 确保内审监督的规范化、科学化。三要以严格公正监督为重点, 切实解决内审监督的随意性和执法中的保护主义问题。人民银行要针对内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 深入开展专项治理, 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迅速扭转内审监督软弱的局面。
6、改进内审技术方法, 提高内审监督效率。实行内审工作
手段和技术方法现代化是内审事业发展的关键。为此, 一要建立健全内审技术创新机制。要瞄准时代发展的前沿, 设法克服经费缺口较大的制约因素, 优先发展最重要的、最急需的技术,实施跨越式发展, 加快实现内审方法现代化。二要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计划机辅助软件, 探索计算机辅助内审的新路子。三要大力推进内审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学习推广先进科学的内审方法, 推进内审工作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7、改善内审工作环境, 发挥内审监督效应。一是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要督促有关部门清理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内部控制考核指标体系, 严格兑现奖惩, 增强各职能部门办事行为的自律约束。二是加强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应经常与有关部门沟通信息, 交流和讨论内审工作中遇到的障碍, 调和相互的矛盾和冲突。赢得他们对内审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加强与被审单位的交流与联系。要与内审对象进行有效的双向对称交流, 既及时了解内审对象依法履行公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又宣传介绍内审的目标、方针和思想, 增进内审对象对内审的了解和信任, 降低内审监督的运行成本。币业务上与国内银行享有同等权利, 允许设立分行。如果银行不加快改革步伐, 将会在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的银行必须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尽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改革措施, 加快改革步伐, 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在 入世!前和 入世!后的过渡时期, 认真积极地去做好各项应对工作。
1、人才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入WTO 是我国第二次大的开放, 人才匮乏和面对外资银行人才的竞争的问题令人堪忧。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的不断增加, 对中国雇员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多, 高薪、出国培训机会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将吸引大量国内的优秀人才, 从而在人才竞争方面占据有利位置。培养金融人才是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应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员工的培训。
2、改善金融服务, 加快银行业电子化建设步伐, 注重金融新品种的开发和使用。国有商业银行应强化服务观念, 增加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质量, 增加金融服务项目以及在加强管理方面寻求突破。加快速度推出新的金融品种, 国有银行将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 走向中介业务和其他低风险金融服务业, 如信用卡和私人理财业务等, 国有银行业务方向应逐渐调整为以房屋、汽车等贷款为主的消费信贷, 另外针对教育而设的教育贷款也应逐渐普及,同时还要建立征信制度, 降低银行风险。金融电子化水平高低, 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电子服务体系, 完善电子网络, 研究国际电子领域的发展。
3、建立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和兼并重组的保障机制。加入WTO 后, 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国外银行的竞争, 国家应及早制定政策和法规, 使银行的退出、兼并重组等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 促进我国金融制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推动我国金融业素质和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建立完善的金融调控体系, 加大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力度;形成一个金融工具多样化,金融品种多样化, 依法有序竞争的金融市场体系。为维护我国金融安全还要建立保障金融安全的机制, 只有在金融安全的基础上的对外开放才能是真正有效的对外开放。
第五篇: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显著增加,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几年来,围
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动力的转移,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狠抓落实。再就业工作事关民生、事关社会稳定。为此,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促进就业政策、出台工作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建立健全21个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和成立四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按照“人员、经费、机构、场地、工作、制度”“六到位”的要求,逐步完善,大大加强了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建设,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落实优惠政策,开展就业扶持。一是认真做好《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工作。到目前为上,我们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3075份。二是支持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为下岗失业人员设立了“绿色通道”,优先受理下岗失业人员的办照办证工作,免收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受益324人。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2005年止我县99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累计达158万元。三是鼓励和支持服务型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对符合条件的新办商贸企业,我们及时予以认定,在税收、社会保险补贴方面予以支持,以鼓励服务型企业更多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目前,我县“五类”企业认定5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6人。
(三)强化服务,促进再就业。一是大力开展“五送”服务,帮助“4050”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组织形式多样的政策咨询活动,举办了专业技术培训班5期,到目前为止,全县623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25人。二是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服务工作,努力实现再就业。积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近几年来,我县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661人次;搜集、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到目前为止,2476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培训、职介,实现了再就业。
(四)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一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向外输出农村劳动力10万余人。为了巩固和组织好向沿海地区的劳务输出,县委、政府在重点地区设立了办事处,全程为劳务人员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产业扩大就业容量。重点支持茶业、菌业、米业等产业的发展。
二、当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理顺劳动关系进度的加快、下岗失业人员呈上升趋势,我县国有企业和供销合作企业72家,目前,已改制25家,3154名职工置换了身份;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结构的调度,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2、实施再就业的一些政策难以落实。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各地也根据国家规定和本地实际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但实际工作中,政策难落实、资金难到位、工作难操作。主要表现:一是因地方财力的限制,很难落实到位。二是这些优惠政策涉及的多家部门自成体系,缺乏统筹和协调。
3、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制约了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社会保险制度存在覆盖面窄、社会保障程度低的问题,许多私营企业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这种状况使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对进入非国有企业和自谋职业存在后顾之忧。
4、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就业服务水平不高。目前,我县劳动力市场等中介组织经审核登记的只有2家,且规模小、服务项目少,主要从事的只是简单的劳务输出和信息的收集发布,求职登记、档案托管、劳务代理等业务规模有效开展。尚未形成多层面的网络化管理,对失业职工情况掌握不充分、不准确;用人单位的用工信息收集、发布不顺畅,往往进行的是非市场化运作。
5、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迟缓,制约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同时也是服务集聚的过程,而我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工业经济薄弱,城市化进程缓慢,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应落后,进而影响了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6、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从总体上看,下岗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技术素质较差,导致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急剧增加而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急需的技术工人紧缺。
三、推进就业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切实把创造就业岗位摆到突出位置上来。实践证明,加快发展是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关键。只有不断推进经济快速增长,才能增加就业总量,才能促进社会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1、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途径。一方面要继续做强、做大米业、茶业、菌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要强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的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县转移,扩大就业渠道。
2、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二、第三产
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这个大前提。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才能增加就业容量。
3、强化社区功能,引导社会就业。社区服务业就业门槛低,对劳动力的年龄和技能结构要求不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社区就业力度,发展社区保安、保洁、保绿、扶幼、护老等服务和微型企业经济实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活动,积极创办从事社区服务为主业的劳务型企业,如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等。
4、搞好劳务输出工作。实现劳务输出由自发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创建劳务派遣实体,使其成为吸纳、储备、分流劳动力的“蓄水池”。
(二)努力构建就业服务体系。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就业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在计划经济时代就业的下岗职工,在就业观念上、就业能力上一时还难以适应,这一客观现实,要求我们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1、加快劳务管理网络建设。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延伸到各行政村、形成三级管理网络,为调查落实居民就业状况、就业供求信息、就业预备等工作提供畅通渠道。
2、发展职业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渠道,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职业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的社会化的中介服务网络,规范运作,实现资源共享。
3、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搞好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解决失业问题最有效的手段。把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预防失业、稳定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的重要工作内容。全面落实劳动预备制,大力加强再就业培训,根据就业需求,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搞好创业培训,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促进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三)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而且两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制约。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的程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要使社会保障从国有企业覆盖到非国有企业,从城镇覆盖到农村的全体公民,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靠”,切实解除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只有当全体公民都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直接受益者时,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才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可以说,完善的社会制度具有稳定社会和增加就业的双重效应。
(四)加大劳动监察和社会监督力度。采取有力的措施,落实现有的各项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政策法规。充实劳动监察力度,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协调,齐心协力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再就业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政府职能部门是难以全面实施的,因此,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应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相互配合,协同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