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的调查
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的调查
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以及科学发展观,推动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如何做好新时期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真正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实到农民群众中去,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必须要有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对策。现将我市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情况现状
为保证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市不断增强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工作贴近群众生活,做到了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实事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二是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队伍,镇村充分利用乡镇党校和村街两室,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力度,组织农民经常学习党的农村政策、法律知识、经济知识等。三是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大力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使广大群众增强了法制观念,学会了依法办事。四是把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中,从而把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了一体。
二、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市对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进行了认真的改进和创新。从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坚持正面教育,用理论武装农民。教育好农民群众,必须武装好镇村两级干部的头脑。为了教育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各镇狠抓镇村两级干部理论学习培训工作,这就为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对农民群众的正面教育上,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党的“十七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真正达到了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的目的。
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思想文化阵地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全市农村普遍加强了农村文化建设,许多农村建立了村民活动中心,掀起了农民参加文体活动的热潮。这样既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同时又对农民有效地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形成了良好的民风。
三是思想工作向服务型转化,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广大基层干部把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解决群众疾苦,替代了简单的说服教育,从而取得了农民群众的信任。我市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为农民群众打井、办电、通水、修路、建幼儿园,改造学校危房等,这些好事实事使群众赞不绝口,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既融洽了干群关系,也极大地增强了党在农民心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市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更低;二是农民的法制观念意识有些淡薄;三是农民受社会的多元化和各层次的价值取向影响,思想不统一;四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文化设施以及公共事业服务能力低。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普遍得到很大提高,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在呈现一定的复杂化。少数党员干部党风不正,干群关系紧张;在一些地方,灭迹多年的封建迷信活动十分猖獗;某些村街光顾发展经济,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这里面既有历史因素的积淀,也有现实生活中观念碰撞所致;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存在着主观上的人为因素等。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明确地告诉我们,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将会给农村的三个文明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从这个高度上说,加强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是党的事业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四、加强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的建议
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讲“三情”、防止“五种倾向”、力求“五加强”。
讲“三情”,即:一是讲感情,正确认识问题。在工作中要时时处处抱着对农民的满腔热情去认识问题,尤其是在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更要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自觉地在决策和工作中增强执政为民的政治意识和为群众排扰解难的责任意识;二是弃私情,公正对待问题。在工作中必须从农民的情感要求出发,排除一切私心和杂念,公正、公平、公开地去想问题、办事情。当前基层很多工作棘手,其深层次原因,往往是一些乡村干部优亲厚友、处事不公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抓党员、抓干部入手,解决了干部的问题,许多难点棘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三是察民情,认真解决问题。广大干部必须重心下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从中确定为基层该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以此找准开展工作与实现群众利益的结合点。抓住了这个点,也就抓住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高效完成。
防止“五种倾向”,即:一是防止“一阵风”倾向。抓一阵,停一阵,缺乏深入细致的持久性和常抓不懈的连续性。上面拨拨,下面动动,满足于上传下达,做做样子,只要宣讲过、布置过、检查过就算完成任务,不知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二是防止“一刀切”倾向。在安排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进度上,缺乏开拓创新的时效性;在内容方式上搞“一刀切”,缺乏对症下药的针对性,照本宣科,与本地的实际严重脱节,收效甚微。三是防止“一锅煮”倾向。做农民思想政治工作,集中体现在做人的工作。可是,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却不看对象,不问青红皂白,也无论问题大小、责任轻重和先进与后进,统统“一锅煮”,不加区别地把人们的思想动态、情绪表现以及文化层次和认识层次,都视为同等程度。四是防止“一言堂”倾向。一人讲话众人听,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方法,缺少民主气息,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其结果往往使一些农民群众口服心不服。五是防止“一点论”倾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顾全大局的政治敏锐性和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常常出现片面性,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认识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力求 “五强化”,即:一是强化服务性。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此,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为促进农村经济服务的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发展农村经济有机融合,同时在措施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渗透到农村经济工作之中,为发展经济排除思想障碍,从而树立“两手抓、两手硬”的思想,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二是强化针对性。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根据时代特点,增强针对性。今后一个时期,广大农村 应着力加强形势教育、现代科技教育、党风党纪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等,真正体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起到释疑解惑、平衡心理、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作用。三是强化创造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在于不断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色、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要在继续运用好座谈会、形势报告会、文娱活动等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的联建、共建活动,发挥共建、联建的优势,形成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共建、环境建设联手、文明成果共享的格局。四是强化保障性。加强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着眼点放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上,大力开展创建“五好”党支部活动,狠抓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亲和力,扩大党的工作的影响力。同时,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物质上的保证,也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五是强化规范性。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一套规范的制度建设。①加强阵地建设,形成以镇党校、党员活动室、农村文化中心等为骨干的思想教育阵地。②建立责任制度,建立党委主要抓、分管领导亲自抓、行政领导配合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党政工团妇齐抓共管格局。③加大投入力度,购置一些现代化教育工具和群众文化娱乐设施。④坚持长效管理,专人负责,常抓不懈。
第二篇: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新途径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新途径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临朐县委宣传部
根据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新途径”课题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有关单位成立了调查组,先后深入到城关、冶源、卧龙、龙岗等四个乡镇和十个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查看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现状及特点)
1、基层文化需求旺盛,市场广大
当前,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对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表现出愈来愈浓厚的兴趣,他们热切盼望拥有自己的“文化之家”和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方式,农村成为文化消费的大市场。冶源镇冶西村是经济比较发达的镇区村,该村拥有一支龙灯队和一支秧歌队,十几人的秧歌队三番五次要求村委为他们规划一处活动场所,以便开展活动。卧龙镇河北村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期间,村里自己组织了一台文艺节目,在村里演出时,没想到忽啦啦去了500多群众,把大队院挤得水泄不通。广大农民群众对电影、图书、小戏同样十分渴望。而目前
2、有线电视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
在多数农村存在“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的情况下,随着电视的普及,加之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增多,有线电视在乡村文化消费中唱起了主角。目前全县有线电视到村入户率已达,有
村有线电视接入率达
。看电视成为广大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3、群众性文化活动非常活跃
临朐县农村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素有“小戏之乡”、“书画之乡”美称,1991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社会文化先进县”称号,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1995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模范县”称号。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活动方式有一是政府引导,如每年的元宵节民间艺术表演、焰火晚会、农村文艺汇演、文明之夏广场文艺汇演等,目前全县每年组织大型文化活动30余次,中小型活动300多次。每年参与人数都在35 万人次以上。二是企业扶持,不少企业或是负责人爱好或是兼顾广告效果,邀请或组织文艺演出活动。三是协会组织。四是群众自发的组织部分文艺节目或比赛,丰富活跃自己生活。
4、民办文化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农民群众文化经营意识有所提高,民办文化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途径。如冶源镇
同时民间文体队伍和文艺协会增多,图书馆、放映队逐步发挥作用
二、存在问题
1、公共文化设施弱化
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利用率有待提高(建、管、用)
2、文化队伍职能弱化
(1)文化站人员专职不专用(2)年轻文艺人才缺乏
整体发展不平衡
1、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乡镇对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片面认识,重视不够。认为“不抓文化不要紧,不抓粮食就没饭吃,”存在重经济发展,忽视文化建设的现象。
2、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受吃饭财政的影响,用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图书购置等资金相对不足,以至部分乡镇农村文化出现阵地难巩固、队伍难稳定、活动难开展的局面。
3、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群众文化生活单 一,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抹牌赌博、封建迷信现象。边远山区的农村群众目前文化生活主要是看电视,由于没有有线电视,农民看电视只能收看三到四个频道,而且收看效果差,很少有其它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非常匮乏。3、4、设施薄弱,缺乏规范性。按照省级标准,乡镇文化中心(站)建设必须达到“一院、一场、一校、五室”,全县只有两处乡镇达到规定要求。村文化大院要求是“一场、一校、四室”,图书不少于3000册,要有一定数量的文化娱乐设备,如电视机、录像机、排球、篮球、乒乓球、象棋、扑克、服装、乐器等,部分 村文化大院与此差距比较大。
三、对策与建议
1、领导重视是前提
把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到创建文明临朐、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对待,同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凝心聚力、潜移默化、促进和谐的巨大作用,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精神力量,引起人们意识、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合谐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推动城乡居民消费升级,促进经济的增长。
2、建设阵地是基础
3、人才培养是关键
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及基层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目前专业创作和演出队伍老化,业余队伍后继泛人是制约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现有队伍的交流,增强合力。同时要充分发挥现有文艺人才作用,搞好“传、帮、带”,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农村文艺骨干人才培养,并制定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多方吸纳优秀专业人才,在全县尽快建立起一支人数众多,门类齐全、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文化队伍。
4、资金投入是保障(多元化)
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资金缺乏问题。本着上级争取一点,县、乡(镇)财政支付一点,文化产业创收一点,社会各界资助一点的办法解决资金困难。二是利用闲置房屋解决文化活动场所。通过协商、转让或采取多种灵活的形式,将一些基本闲置的礼堂、学校等旧房加以改造利用。三是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四是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民间文化精英投资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借鉴上林镇农民张来信和他创办的临朐综艺剧团的成功经验,鼓励支持农民发展 农村文化事业。
5、开展活动是纽带
6、民办文化是发展方向
一、临朐县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在活跃人民群众文化上、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已成为临朐县农村社会的特色和亮点。
1、农村文化建设备受重视。对农村文化建设,临朐县非常重视,把农村文化工作作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高水平文化建设的目标,确定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思路和措施,把文化发展列入农村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指导协调,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齐全。实行多渠道汇流的投入政策,将县乡文化建设经费专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重要活动投入和正常活动的开展。整合资源,积极协调文化、共青团、妇女、教育、体育等部门,集几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民兵之家)为一院(文化大院),发挥各自优势,搞好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全县18处乡镇(街道)都成立了文化中心(站),村文化大院发展到561处。建立城区图书馆一处,乡镇图书馆
2个,图书室16个,村图书室5 61个。全县形成以城区文化为龙头,乡镇文化中心为纽带,村文化大院为基础的群众文化活动网络。
3、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丰富的民间艺术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全县农村文化的重要源泉。临朐名胜古迹众多,民间文化蕴藏丰富,对文化艺术活动,群众喜闻乐见。临朐县十分重视对当地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加大开发力度,凸显文化特色,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通过保护利用好优秀民间艺术,不仅探索出了一条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新路,保护了临朐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生态的平衡,也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如上林镇的剪纸、刺绣,辛寨镇的马灯,杨善镇的年画,城关街道的高跷、狮子舞、娃娃头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目前全县每年组织大型文化活动30余次,中小型活动300多次。如街头民间艺术表演、广场文化、农村文艺汇演、焰火晚会、书画展览等群众活动,每年参与人数都在35 万人次以上。
4、文化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临朐县坚持专群结合,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挖掘、培养文化人才。一是注意面向基层,发现选拔人才。各乡镇文化站都分门别类建立了农村文化人才档案,对在开展社会活动中有发展前途的文化骨干,登记入册,并及时吸收到群众文化团体或推荐到文化岗位上 来,为他们创造成才条件。全县现有文艺骨干人才3800多人,其中有210人先后被录用到乡镇文化站或企事业单位的文艺宣传队。二是建立群众性的社会文化团体,荟萃文艺人才。根据文艺人才的特点,建立了年画研究会,老年人书画协会、硬笔书法协会、盆景协会等社会组织22个,定期开展活动,相互切磋技艺,共同提高。三是建立完善培训机制。去年以来,全县共举办文学、戏曲、美术、摄影、书画等培训班47期,培训学员1780人次。县文化馆每年都深入农村对文化骨干进行辅导,帮助编排文艺节目。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先后派出24名文艺骨干到省、市艺术院校深造,组织25 名文艺骨干参加省市培训班,聘请省内外专家、教授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学员110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和文艺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5、艺术创作繁荣发展。实施精品工程战略,把繁荣文艺创作、促进精品创作作为巩固发展文化模范县成果,推动全县农村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的龙头工程来抓,加强和改善对文艺创作的组织领导,为加快艺术精品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十余年来,全县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数万件,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3000多件,其中有80件获国际、国家奖,61件获省级奖,250多件获市级奖。创作的歌曲《歌声天涯》、《桃李春风之歌》获首届“中国黄河口杯行业金曲展评大赛金奖”;小品《收购苦恼》获全国群星奖创作、表演银奖;电 视剧《胶东行》获中央电视台三等奖;小品《旋律》获华东六省一市“田汉杯”戏曲奖;小品《牛状元的婚事》在全省民企文艺调演中获创作一等奖;小戏《村烟袅袅》获天津“华联杯戏曲大奖赛”一等奖;书画作品《艳阳天》获全国群星奖优秀奖;吕剧《借媳妇》作为唯一一块节目代表山东省参加文化部《小戏春晖》晚会,在人民大会堂为中央领导作汇报演出,并获得群星奖金奖。
6、以优势产业带动文化事业发展。针对全县奇石、旅游资源丰富,书画交易市场较大的特点,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形成新的文化产业。一是举办好“奇石节”和“红叶旅游观光月”活 动,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为宗旨,把临朐的优势产业溶入到文化中去,凸现出文化产业的特点。二是因势利导,搞好服务,大力扶持文化专业户。投资千万元建成奇石市场、书画一条街,形成以奇石加工销售、书画创作装裱及销售两大龙头产业为主的文化产业。目前参与奇石加工销售的业户达3000多户,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从事书画创作、装裱、销售的业户达800多家,年营业收入 3000多万元。三是借水行舟,发动社会力量和引进外资办文化。大力发展企业文化、镇村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促进文经结合。最近总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15 万平方米的,集经营奇石、书画、古玩、民间艺术品于一身的临朐文化城已经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容纳经营业户800 家,年交易额10亿元。
4、落实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临朐文化产业是临朐文化继小戏、文化户、书画之后又一文化优势项目。临朐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是临朐文化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向繁荣的标志。临朐县以奇石开发加工、销售和书画创作、装裱经营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临朐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我们要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落实优惠政策,加快发展。文化部门要发挥部门优势,搞好培训服务,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再创临朐文化的辉煌。
第三篇: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事迹材料
陕县文化馆现有职工人,内设个部室,即办公室、群文调研部、文艺演出部、艺术展览部、民间艺术部、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物业管理部、艺术幼儿园。馆舍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文化馆大楼平方米、艺术培训中心平方米。固定资产从原来的万元增加到多万元,是年前的倍,馆内各种设备价值万元左右。
近年来,我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进一步加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了良好文化环境,取得显著成效。陕县文化馆先后被省文化厅表彰为“全省先进文化馆”、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被三门峡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文化下乡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全县服务兴县富民标兵单位”、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二级馆”。
一、改革创新,注重发展,着力抓好基本阵地建设
基本阵地是开展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也是文化馆职工施展才华的舞台。对此,我们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闹非凡的场面,自感无趣,只得灰溜溜走了。年月,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以《陕县文化兴隆,××县算命成风》为题,对我县的文化大院活动进行了报道,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和促进作用。
二、采取措施,组建队伍,围绕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我们从年月,想方设法先后组建了支文艺团队。一是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艺爱好者中选拔优秀表演人才多人,组成了“兴县富民文化下乡艺术团”,到农村、到基层巡回演出;二是将活跃在文化馆周围的一些戏剧爱好者组织起来,利用馆里的排练厅和音响设备,成立文化馆群乐艺术团,在县城社区和附近乡村开展戏剧广场演出,大约有多人,先后排演了极富教育意义的《打碗记》、《雨过花更艳》等剧目,演出多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三是以艺术幼儿园幼师和文化馆音乐舞蹈老师组成文化馆舞蹈队,利用晚上和节假日举办广场文艺晚会,共有人。这三支馆办文艺团队的所有人员都是义务演出,不要任何报酬,服装、道具和演奏乐器也大部分都是自己掏钱购置的,他们平时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和县城社区,一有活动,电话通知,基本上都能做到召之即来,即满足了他们的娱乐需求,又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弥补了文化馆活动经费的不足,可以说各得其所。
有了这三支人员相对固定馆办文艺团队,文化馆开展活动的实力得到了增强、范围得到了扩展、水平得到了提高。我们紧紧围绕县里的中心工作,立足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例如:围绕县里“强农富民、强工兴县”的发展思路,我们创作了《兴县富民之歌》;围绕县城建设,创作了表演唱快板《说县城、唱县城》、《逛县城》、小品《父母心》;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作了戏剧小品《家庭擂台赛》;围绕农村稳定,创演了小品《乡里乡亲》等。还结合平时的一些中心工作创作了多个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山东快书、对口词、三句半、诗朗诵等短平快的文艺节目,通过兴县富民文化下乡艺术团,在全县农村巡回演出。五年来,共行程多公里,下乡演出场次,受教育群众达多万人次。这些活动规模大、效果好,极大地提高了文化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此外,县里搞旅游项目建设,我们主动组织人员搜集整理各个景点的民间传说、故事,先后出版《甘山揽胜》、《空厢寺故事》、《高阳山传说》三本书籍对外宣传,扩大各个旅游景区影响,增加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建设高阳山景区时,县里曾组织一些人撰写楹联,我们及时地将这些楹联收集起来,发动全县书法爱好者进行创作,然后举办“高阳山楹联书法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作为才有地位”。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为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起到了加油鼓劲的作用,因此群众欢迎,领导满意,业余文艺爱好者高兴。文化馆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在县领导心目中有了一定的份量。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县级文化馆只有围绕县里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为群众服务,才能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想干,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生命力。
三、创新形式,常抓不懈,使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取得实效
近年来,我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中心工作,面向基层群众,发挥阵地作用,服务发展、服务经济、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坚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活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阵地活动:有演讲赛、知识竞赛、器乐大赛、声乐大赛、象棋赛等。二是文化下乡:主要是文艺演出,每年多场次,另外,春节期间还有至次义写春联活动。三是广场活动:主要是戏剧演出、文艺晚会、消夏晚会等,每年多场。
第四篇: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事迹材料
陕县文化馆现有职工16人,内设8个部室,即办公室、群文调研部、文艺演出部、艺术展览部、民间艺术部、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物业管理部、艺术幼儿园。馆舍建筑面积3640平方米,其中文化馆大楼1100平方米、艺术培训中心2540平方米。固定资产从原来的4.9万元增加到300多万元,是1996年前的60倍,馆内各种设备价值20万元左右。sO100
近年来,我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进一步加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了良好文化环境,取得显著成效。陕县文化馆先后被省文化厅表彰为“全省先进文化馆”、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被三门峡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文化下乡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全县服务兴县富民标兵单位”、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二级馆”。
一、改革创新,注重发展,着力抓好基本阵地建设
基本阵地是开展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也是文化馆职工施展才华的舞台。对此,我们有非常深刻的体会。1996年以前,我馆十几个人挤在县政府楼总共不到60平方米的四间小屋里,处于有馆无舍的尴尬境地,严重制约了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抓住县城西迁的机遇,争取到3亩划拨土地,在手无分文的情况下,全馆职工对“没有资金,如何建馆?”这一难题进行了苦苦的思索和反复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从农民盖房先东挪西借,然后逐渐归还的事例中,悟出了“借鸡下蛋,负债经营”的现代意识。全馆上下,形成共识,果断地开始了新馆的建设。“观念一变天地宽”,通过争取财政拨款,职工集资,银行贷款,门面房使用权出让等方式,筹资84万元建成了总面积1100平方米的文化馆大楼。在此基础上,2001年我们又采取同样的办法,对文化馆西站分馆进行改造,投资196万元,建成了总面积2540平方米的陕县艺术培训中心大楼。有了这两幢共3640平方米的基本阵地,我们办起了文化艺术培训中心、陕州棋馆和艺术幼儿园,并拥有宽敞的排练厅和展览厅。如今的文化馆琴声悠悠、歌声阵阵、舞姿翩翩、翰墨飘香,真正成了群众活动的场所、培训的学校、联谊的桥梁、展示的舞台。
在抓好文化馆基本阵地建设的同时,我们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化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投入很大精力指导乡(镇)宣传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建设。近年来,建起高标准乡镇宣传文化活动中心17个,农村文化大院242个,村文化活动室20个。每年都深入到乡、村帮助他们布置活动场(室)、制作板面、辅导文娱活动、制定活动规划和规章制度。在自身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8个农村文化大院无偿赠送图书8000余册、书架16个、打印机一部,并经常在乡文化站、村文化大院举办联谊活动。先进文化占领了基层文化阵地,歪门邪道就无空可钻。大营镇温塘村群众利用文化大院演节目、扭秧歌、跳健美操或阅览图书或棋牌游艺,人人自得其乐,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充实。2000年初外地曾有几个QQQ人员到这里“练功”,看到这种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的场面,自感无趣,只得灰溜溜走了。2000年7月,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以《陕县文化兴隆,××县算命成风》为题,对我县的文化大院活动进行了报道,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和促进作用。
二、采取措施,组建队伍,围绕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我们从2001年4月,想方设法先后组建了3支文艺团队。一是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艺爱好者中选拔优秀表演人才50多人,组成了“兴县富民文化下乡艺术团”,到农村、到基层巡回演出;二是将活跃在文化馆周围的一些戏剧爱好者组织起来,利用馆里的排练厅和音响设备,成立文化馆群乐艺术团,在县城社区和附近乡村开展戏剧广场演出,大约有40多人,先后排演了极富教育意义的《打碗记》、《雨过花更艳》等剧目,演出50多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三是以艺术幼儿园幼师和文化馆音乐舞蹈老师组成文化馆舞蹈队,利用晚上和节假日举办广场文艺晚会,共有15人。这三支馆办文艺团队的所有人员都是义务演出,不要任何报酬,服装、道具和演奏乐器也大部分都是自己掏钱购置的,他们平时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和县城社区,一有活动,电话通知,基本上都能做到召之即来,即满足了他们的娱乐需求,又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弥补了文化馆活动经费的不足,可以说各得其所。
有了这三支人员相对固定馆办文艺团队,文化馆开展活动的实力得到了增强、范围得到了扩展、水平得到了提高。我们紧紧围绕县里的中心工作,立足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例如:围绕县里“强农富民、强工兴县”的发展思路,我们创作了《兴县富民之歌》;围绕县城建设,创作了表演唱快板《说县城、唱县城》、《逛县城》、小品《父母心》;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作了戏剧小品《家庭擂台赛》;围绕农村稳定,创演了小品《乡里乡亲》等。还结合平时的一些中心工作创作了30多个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山东快书、对口词、三句半、诗朗诵等短平快的文艺节目,通过兴县富民文化下乡艺术团,在全县农村巡回演出。五年来,共行程900多公里,下乡演出268场次,受教育群众达60多万人次。这些活动规模大、效果好,极大地提高了文化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此外,县里搞旅游项目建设,我们主动组织人员搜集整理各个景点的民间传说、故事,先后出版《甘山揽胜》、《空厢寺故事》、《高阳山传说》三本书籍对外宣传,扩大各个旅游景区影响,增加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建设高阳山景区时,县里曾组织一些人撰写楹联,我们及时地将这些楹联收集起来,发动全县书法爱好者进行创作,然后举办“高阳山楹联书法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作为才有地位”。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为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起到了加油鼓劲的作用,因此群众
欢迎,领导满意,业余文艺爱好者高兴。文化馆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在县领导心目中有了一定的份量。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县级文化馆只有围绕县里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为群众服务,才能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想干,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生命力。
三、创新形式,常抓不懈,使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取得实效
近年来,我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中心工作,面向基层群众,发挥阵地作用,服务发展、服务经济、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坚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活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阵地活动:有演讲赛、知识竞赛、器乐大赛、声乐大赛、象棋赛等。二是文化下乡:主要是文艺演出,每年80多场次,另外,春节期间还有2至3次义写春联活动。三是广场活动:主要是戏剧演出、文艺晚会、消夏晚会等,每年30多常四是艺术展览:主要是书法、美术、摄影、民间艺术等,年举办5次以上。每年还为县直各部门设计制作各种宣传版面300多块,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五是艺术培训:主要门类有书法、美术、文学、二胡、电子琴、舞蹈、电脑、文化站站长、农民业余剧团编导、北京新秧歌等,每年培训文艺新人500余人。六是群文调研:每年组织馆内人员撰写群众文化论文和调查报告10篇以上,先后50多次获得国家、盛市文化部门的各类奖项。七是民间艺术:元宵节举办有数万多群众参与的大型社火表演,观众达20多万人;搜集整理民间传说、故事20多篇并结集出版;组织蛋雕、剪纸、刺绣、根雕等民间艺人进行创作,参加各级文化部门举办的民艺展演活动。蛋雕艺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师洪源先后赴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进行艺术表演。八是深入基层指导、辅导乡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的业务活动,每年都在100人次以上。九是联谊活动:主要是会议期间联欢和到厂矿、学校举办文艺联欢晚会等。十是节庆活动:主要是春节文艺晚会,元宵节社火表演以及“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国庆、元旦等节日庆祝活动,既有文艺演出、歌咏比赛,也有艺术展览。十一是举办农民业余剧团汇演,每年大约有10多个队参加,共演出20场左右,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对农民业余剧团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全县农民业余剧团已发展到48个。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中,我们也逐渐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一是走出去,深入乡村、家庭院落,开展文化下乡和组织辅导家庭文化、民间艺术、业余剧团等。二是请进来,利用文化馆的活动阵地,举办各种艺术赛事和艺术展览,开展各种门类的艺术培训。三是利用文化馆特有的聚合力,按照自愿、松散的原则,组建馆办文艺团队,发挥好文化活动骨干队伍的示范幅射作用。四是采取联办联谊的方式与县直单位、企业、学校联合举办活动,借力造势,整合资源,扩大影响。五是文化馆充当“桥梁纽带”,协调组织各个农民业余演出团队,实行跨乡跨村异地交流演出,为基层文化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篇: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事迹材料
陕县文化馆现有职工16人,内设8个部室,即办公室、群文调研部、文艺演出部、艺术展览部、民间艺术部、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物业管理部、艺术幼儿园。馆舍建筑面积3640平方米,其中文化馆大楼1100平方米、艺术培训中心2540平方米。固定资产从原来的4.9万元增加到300多万元,是1996年前的60倍,馆内各种设备价值20万元左右。
近年来,我馆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xxxx”重要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进一步加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了良好文化环境,取得显著成效。陕县文化馆先后被省文化厅表彰为“全省先进文化馆”、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被三门峡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文化下乡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全县服务兴县富民标兵单位”、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二级馆”。
一、改革创新,注重发展,着力抓好基本阵地建设
基本阵地是开展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也是文化馆职工施展才华的舞台。对此,我们有非常深刻的体会。1996年以前,我馆十几个人挤在县政府楼总共不到60平方米的四间小屋里,处于有馆无舍的尴尬境地,严重制约了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抓住县城西迁的机遇,争取到3亩划拨土地,在手无分文的情况下,全馆职工对“没有资金,如何建馆?”这一难题进行了苦苦的思索和反复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从农民盖房先东挪西借,然后逐渐归还的事例中,悟出了“借鸡下蛋,负债经营”的现代意识。全馆上下,形成共识,果断地开始了新馆的建设。“观念一变天地宽”,通过争取财政拨款,职工集资,银行贷款,门面房使用权出让等方式,筹资84万元建成了总面积1100平方米的文化馆大楼。在此基础上,XX年我们又采取同样的办法,对文化馆西站分馆进行改造,投资196万元,建成了总面积2540平方米的陕县艺术培训中心大楼。有了这两幢共3640平方米的基本阵地,我们办起了文化艺术培训中心、陕州棋馆和艺术幼儿园,并拥有宽敞的排练厅和展览厅。如今的文化馆琴声悠悠、歌声阵阵、舞姿翩翩、翰墨飘香,真正成了群众活动的场所、培训的学校、联谊的桥梁、展示的舞台。
在抓好文化馆基本阵地建设的同时,我们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化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投入很大精力指导乡(镇)宣传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建设。近年来,建起高标准乡镇宣传文化活动中心17个,农村文化大院242个,村文化活动室20个。每年都深入到乡、村帮助他们布置活动场(室)、制作板面、辅导文娱活动、制定活动规划和规章制度。在自身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8个农村文化大院无偿赠送图书8000余册、书架16个、打印机一部,并经常在乡文化站、村文化大院举办联谊活动。先进文化占领了基层文化阵地,歪门邪道就无空可钻。大营镇温塘村群众利用文化大院演节目、扭秧歌、跳健美操或阅览图书或棋牌游艺,人人自得其乐,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充实。XX年初外地曾有几个qqq人员到这里“练功”,看到这种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的场面,自感无趣,只得灰溜溜走了。XX年7月,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以《陕县文化兴隆,××县算命成风》为题,对我县的文化大院活动进行了报道,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和促进作用。
二、采取措施,组建队伍,围绕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我们从XX年4月,想方设法先后组建了3支文艺团队。一是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艺爱好者中选拔优秀表演人才50多人,组成了“兴县富民文化下乡艺术团”,到农村、到基层巡回演出;二是将活跃在文化馆周围的一些戏剧爱好者组织起来,利用馆里的排练厅和音响设备,成立文化馆群乐艺术团,在县城社区和附近乡村开展戏剧广场演出,大约有40多人,先后排演了极富教育意义的《打碗记》、《雨过花更艳》等剧目,演出50多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三是以艺术幼儿园幼师和文化馆音乐舞蹈老师组成文化馆舞蹈队,利用晚上和节假日举办广场文艺晚会,共有15人。这三支馆办文艺团队的所有人员都是义务演出,不要任何报酬,服装、道具和演奏乐器也大部分都是自己掏钱购置的,他们平时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和县城社区,一有活动,电话通知,基本上都能做到召之即来,即满足了他们的娱乐需求,又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弥补了文化馆活动经费的不足,可以说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