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几点思索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几点思索
作者:陈慧红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4期
[摘要]新一届政府把“三农”问题,即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作为未来若干年的工作重点难点来抓。没有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意义特别重大。笔者就这个问题对文成县农村的法制建设、文化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提出四点看法。
[关键词]法制建设 完善机制 发挥优势 完善设施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48-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也应该一起提高。邓小平同志说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是,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方,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却不明显。主要表现于法制观念淡薄、封建迷信色彩浓厚、赌博之风盛行。这些现象一方面阻碍了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人”本身的自由和精神层面的解放成为一纸空文。
笔者所处的文成县地处偏僻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物质生活比较艰苦,领导对文化建设事业不够重视,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一是文化设施落后,活动经费短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举步维艰。二是文化活动方式内容单调贫乏,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文化建设落后,导致广大农民普遍存在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价值观念落后、精神愚昧等现象。某些不健康的、腐朽的文化乘虚而入,钝化、愚弄群众。一些村庄迷信盛行,赌博成风,原本淳朴的村风民俗受到严重的侵染,影响了贫困地区市场经济的建设进程。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脱贫效果不甚理想,脱贫基础脆弱,很大的原因是受到文化落后因素的制约。
马克思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科学、进步的文化既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法制、道德、价值观念的指导,也为欠发达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新一届政府把“三农”问题,即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作为未来若干年的工作重点难点来抓。没有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意义特别重大。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索,并对我县农村的法制建设、文化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精神文明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日常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行为,必须通过各种法律、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从而整个社会生活才会显得井然有序。可是,在文成的农村,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批人要么进城在政府机关、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要么外
出从事非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目前继续留在相对落后的当地生活的农民,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再加上当地的文化基础设施又很落后,使得对广大农民的后续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增强法制观念显得非常困难。从而导致违法乱纪、蒙昧落后的行为层出不穷。因此,为了加强法制观念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农民的后续教育真正落实到位,基础文化设施不可或缺。根据本人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提高村民法制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有关法律知识。通过黑板报、宣传窗、标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如《环境保护法》《计划生育条例》《森林法》《土地法》《水法》等等。做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村村设立宣传窗。要有计划地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使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二)严历打击各种文化垃圾,杜绝不良文化现象的侵蚀。对网吧、舞厅、录像厅、电子游戏厅以及书店、影碟等经营场所要经常性地组织检查,一经发现问题,严格查处。
二、完善机制,加大管理力度
我县33个乡镇,30余万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二以上散居山区,到目前为止,还有个别乡未设文化站,已建立的基本上只配备1人,机构太小,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我县自1992年乡镇“撤并”后,文化员的管理由“条式”转“块式”,这样以来文化员几乎脱离了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的领导和指导。同时,乡镇文化员普遍存在“身兼数职”的现象,他们成了乡镇、机关随意支配的如计划生育、征粮、征兵等工作的打杂人员,有的乡镇干脆另聘他用,任命为驻村干部,某片片长,办公室主任等。这样,文化员忙于应付其他事务,完全丧失了文化工作者应有的作用。各级党政部门要切实提高文化意识,把文化建设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来抓,把文化工作纳入乡镇政府工作责任制,转变作风,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注意听取基层干部的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健全基层文化机构,完善文化管理机制,加大文化管理力度。
(一)推进体制改革。以“撤扩并”前的区为单位,成立片区中心文化站,实行站长负责制,负责整个片区内群众文化工作的上通下达、文化下乡、文艺调演、创作辅导等活动,把原来分散于各乡镇的文化员集中起来办公、管理,实行“兵团式”的作战,各取所长,充分发挥集体力量。
(二)专职专用。乡镇党政领导要切实为基层文化建设着想,让文化员专门从事发展先进文化方面工作,把他们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文化工作中去,出色地完成文化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蓬勃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三)加强村级文化组织建设。村级文化工作往往成为村干部“便带”工作,没有专人负责,且文化工作业务性强,应确定业务、政治素质相对强的人员负责本村的文化工作,承担村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架起乡村文化的桥梁。乡镇文化员要充分发挥村文化干部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自己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的得力助手。
三、发挥当地优势,开拓文化资源
文成,地形分散,但同时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资源。发展当地文化,必须结合实际,发挥当地优势,开拓资源,走特色文化之路。
(一)名人文化。文成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刘基就诞生于此,死后安葬于南田镇。在南田镇武阳村有他的故居、房舍、碑志等用物俱存。明天顺三年在南田镇华盖山建造的刘基庙保存完好,里面有明朝正德皇帝、清大学士刘权之,以及于右任、章太炎、蔡元培、苏渊雷、沙孟海等人书题的楹联匾额。该庙于2001年7月份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代,文成还产生了林学家周桢,是我国出国攻读森林经理学的第一人,曾任台湾大学农学院院长;著名报人,今上海《新民晚报》创始人,新闻界泰斗赵超构,以及佛学家叶钧等人。此外,还有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吴成七,爱国侨领胡志榜等。名人文化是文成文化的重要资源。
(二)畲族文化。明末清初,不少畲族人从外县迁入文成境内,现已有近2万人,分布于全县各地。现有1个畲族镇、1个畲族乡,纯畲族行政村9个,自然村114个。畲民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男女老少,人人善歌。生产劳动,闲暇休息,以歌为乐;男女相恋,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为贺;社会交往,以歌代言;丧葬祭祀,以歌当哭;敬祀祖先,以歌代词。畲族人也善舞。其舞姿刚健奔放,节奏明快,格调风趣。尤其是畲族村寨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举行赛歌会,气氛热烈感人。畲族文化,成为文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山水文化。文成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优美的自然风光中,尤以林、泉、瀑、峰、洞取胜。现有百丈际省级风景名胜区;石洋森林公园,总面积达57平方公里;铜岭山森林公园壶穴奇观,全国罕见;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巨大的人工湖,形成重大的新的景观。同时古庙、碑亭、文物古迹等,建成具有文成特色的山水文化。
(四)老区文化。文成是革命老区,是刘英战斗过的地方。早在三十年代,文成仁人志士建立了党支部开展革命活动,留下了许多革命古迹,如珊溪刘英纪念馆,岭后红军洞,下庄联欢田。此外,还有各种亭碑墓多处,成为老区人民敬仰纪念的文化。
(五)侨乡文化。文成是一个著名的侨乡,现侨居国外的,至今已有6万多人,仍有人不断出国定居。已经出国的华侨不断地回国旅游和创办企业,每年约有3500多人回乡旅游及创办企业。这种内外互相交流、沟通,使文成虽偏居山地一隅而并不闭塞,由此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侨乡文化。
四、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设施建设
文化站是全民事业单位,活动经费极其有限。除了发给文化员每月财政拨款“人头费”外,办公活动、业务经费廖廖无几。由于国家对基层文化投入少,农村集体资金又短缺,造成基层文化
经费严重不足。全县33个乡镇,普遍存在一无站舍,二无设备,三无活动经费的现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层文化活动举步艰难。
增加对农村文化的投入,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多渠道筹措资金。政府部门拨一点,文化产业收一点,社会各界助一点,村民群众交一点,千方百计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在这方面,西坑畲族镇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文成县西坑畲族镇所在地西坑村,原来文化设施非常落后。原“西坑人民大会堂”现已成危房,由于经费困难至今未能修理,逢年过节看大戏,或重大的庆典活动只能由公益者出面捐款,发动村民临时搭建戏台,既费时又费力。近年来,西坑镇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千方百计向社会各界筹措资金,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增加活动经费。2001年,运用政府拨款、集体出资、单位捐资的方法,筹集资金5万元,建成水泥球场及露天舞台。社会集资6万元,建成电子信息馆,现有科技光盘1800多个,并配置了电脑、彩电、VCD等电子信息设备。借用财税所房屋,集资一万元添置书柜,购买科技类图书1500多册,供村民学习。向西坑在外各界人士筹资三十七万元,建成老人亭三座,在雕堡山还兴建了两座雕龙绘凤的风景亭,为西坑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逢节日庆典及各类竞赛,都采用各单位(尤其是高
一、高二电)集资和政府拨款的方法,筹集活动经费。这样,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西坑镇的文化活动开展得生机勃勃。
五、稳定文化员队伍,提高业务素质
目前,我县文化干部队伍结构欠优:全县共有文化人员编制53人,在编文化员46人,其中事业干部12人,招聘干部34人。其年龄结构为45岁以上16人,占在编34.8%;30至45岁12名,只占在编26.1%;30岁以下18人,占在编39.1%。其学历结构为大专学历18人,占在编39.1%;中专文化28人,占在编60.9%。总体上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综合素质不高。再加上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条件艰苦,文化站干部地位较低,待遇偏差。与乡镇政府其他干部相比,不少地方在生活福利待遇方面对待文化员不是一视同仁,文化员评职称困难,常常连差旅费也无法报销。有的文化员参加函授学习,学费也无处解决。因此,文化员不安心于现职工作,有的跳槽,有的下海,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基层文化干部队伍极不稳定,极大地影响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
各级党政部门要切实为基层文化工作着想,稳定文化人员队伍,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一)加强培训。建立培训机制,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和方法,千方百计降低或减免培训费用。对在职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以及经营和管理水平。鼓励文化人员参加学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举办山区培训班,加强对村级文化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保证基层人才的涌现,优化文艺专业人才,为蓬勃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提高福利待遇。党政部门要切实关心文化人员的生活,千方百计提高文化人员的福利待遇,如奖金、劳保、医疗等,增加经费投入,保证文化事业的正常开支需要。
(三)建立激励制度。建章立制,奖优罚劣,对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高的文化员在评先、评职称、调动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结合当地实际,开拓文化资源,有创造性地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是加强我县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对于加强广大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水平,加快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群众文化(双月刊).第六期,2000年.[2]群众文化(双月刊).第二期,2001年.[3]群众文化(双月刊).第三期、第四期,2002年.[4]群众文化(双月刊).第一期,2003年.[5]文成县文化局.文成县农村文化工作调研汇报材料.2001年.[6]西坑镇府.西坑畲族镇“民俗风情畲族园”招商引资项目分析材料.2002年.
第二篇: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索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索
[摘 要]通过对企业文化内涵、理念和要素以及建设途径探索,使企业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同时承担起社会的道德责任。
[关键词]企业文化 建设 思考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育起来的企业价值观、经营观、企业信誉及企业制度、传统和企业精神等的总和。在当前市场经济中,大力建设企业文化,尤其是良性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笔者从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入手,探讨一些有益的做法,使企业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同时承担起社会的道德责任。
一、界定企业文化的内涵
1.企业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企业是以市场为向导,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而企业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企业为满足自身运作的要求,虽然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形式而构建成社会集合体,其间要有共同目标、共同追求、与此相适应的机构制度、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具有灵魂、凝聚融合、约束导向、激励辐射等几方面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决定了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观点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只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搞好生产经营和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健康、稳步持续发展,这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根本所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惟一使命。企业文化建设的要素。首先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依靠。企业价值观决定企业的命脉,关系企业的兴衰,现代企业不仅要实现物质价值,还要是文化价值,要充分认识企业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更是人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伦理智慧的竞争。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其次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培育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企业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内在潜力,是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内容。企业精神是企业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企业的传统、经历、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的,并经过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必须是集中体现一个企业独特的、具有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目的和发展方向来反映企业信念追求和价值观,并由企业倡导的一种精神。培养企业精神,要遵循时代性、先进性、激励性、效益性等原则,不仅要反映企业本质特征,符合企业生存发展的宗旨,而且要反映出行业的特点和本单位特色,体现出企业的经营理念。它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表现在企业道德和作风建设上,企业道德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解作出的评判事物的伦理准则。企业作风是企业全体干部职工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体现企业整体素质和对外形象,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
二、探索企业文化建设内容
1.企业文化建设表现形式是视觉和行为上统一。两者统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企业发展中,统一企业标识、旗帜、广告语、服装、信笺、徽章、印刷品模式,要以务实的态度不断完善企业视觉识别各要素,做到改进—否定—再改进—再确定。其次规范员工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加强对职工的宣传、教育、培训,在社会上建立起企业的高度信任感和良好信誉,将企业确立的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企业和职工行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构模式。其一是物质层建设,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表层部分,它包括厂容厂貌,企业技术工艺,设备特性等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能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思想、工作作风、审美观,也能反映出本企业的文化个性。其二是制度层建设,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间层,主要指对企业员工和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的部分,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一些特殊制度,集中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和精神层对职工和企业组织行为的要求。在制订这些制度时,要切实符合本企业、本单位的实际,使其科学有效。其三是精神层建设,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主要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基本使命、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包括企业管理、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风气、企业道德等方面。这是衡量一个企业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标志和标准。也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
三、营建良性企业文化的几个关键
1.以人为本,树立精干高效的队伍形象,打造精神文化。企业文化实质是“人的文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也是企业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随着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探索新的企业行为方式,做好建立学习型组织,抓好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育卓越的经营管理者,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在管理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内外并举,塑造品质超群的产品形象,打造物质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应与塑造企业形象相统一,实现技术创新,做到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持之以恒,使之具备独特的技术特色和产品特色。创品牌,教育职工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企业的品牌声誉,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在社会上叫得响、打得硬、占先机,展企业精华。要做到在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的统一,做到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有职工行为及企业活动的规范化、协调化,做到视觉信息传递的各种形式相统一,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标激励,塑造严明和谐的管理形象,打造制度文化。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战略、结构、制度是硬性管理;技能、人员、作风、目标是软性管理。而管理又有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与文化管理三个层次。第一,做企业,科学管理是前提、是基础;人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声的监督,是无为而治。在实践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员工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把人放在企业中心地位,这是企业科学管理价值观的基本体现。要使企业兴旺发达,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依靠人才兴业,依靠科技兴企。第二,抓好企业科学管理的过程,同时是改造人的过程,是改造人的习惯系统的过程,也是人本管理不断提升的过程。在管理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确立职工主人翁地位,使之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尽其责任和义务。第三,文化管理最终表现在制度、机制上,搞好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创新、市场开拓、实现优质服务创新,修订完善职业道德准则,强化纪律约束机制,使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第四,提倡团队精神,当价值理念、愿望在员工心目中不断强化,形成该群体的一致行为后,团队的生产力才能发挥出来。而在实际工作中,把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融为一体,把理念变成员工个人的自觉行动,做到“人人心中有企业,上下左右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团队合力与竞争力。寓教于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打造行为文化。人改造环境,环境也改造人,因此,要认真分析企业文化发育的环境因素,使有形的和无形的各种有利因素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企业能量的聚合,取决于职工的政治素质,职工的政治素质,又取决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统一性表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应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要紧扣经营任务和改革新举措的出台,搞好思想发动,引导职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尤其是在变革的时代,要找准驱动点,用活动吸引,竞赛激励,典型引路,启发职工爱岗敬业、爱厂如家,形成人人既是生产劳动者,又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局面。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融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广大职工共同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一个核心项目,必须正确的对“企业文化”加以认识。同时,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企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总之,有了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将不战而胜。
第三篇: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事迹材料
陕县文化馆现有职工人,内设个部室,即办公室、群文调研部、文艺演出部、艺术展览部、民间艺术部、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物业管理部、艺术幼儿园。馆舍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文化馆大楼平方米、艺术培训中心平方米。固定资产从原来的万元增加到多万元,是年前的倍,馆内各种设备价值万元左右。
近年来,我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进一步加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了良好文化环境,取得显著成效。陕县文化馆先后被省文化厅表彰为“全省先进文化馆”、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被三门峡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文化下乡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全县服务兴县富民标兵单位”、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二级馆”。
一、改革创新,注重发展,着力抓好基本阵地建设
基本阵地是开展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也是文化馆职工施展才华的舞台。对此,我们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闹非凡的场面,自感无趣,只得灰溜溜走了。年月,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以《陕县文化兴隆,××县算命成风》为题,对我县的文化大院活动进行了报道,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和促进作用。
二、采取措施,组建队伍,围绕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我们从年月,想方设法先后组建了支文艺团队。一是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艺爱好者中选拔优秀表演人才多人,组成了“兴县富民文化下乡艺术团”,到农村、到基层巡回演出;二是将活跃在文化馆周围的一些戏剧爱好者组织起来,利用馆里的排练厅和音响设备,成立文化馆群乐艺术团,在县城社区和附近乡村开展戏剧广场演出,大约有多人,先后排演了极富教育意义的《打碗记》、《雨过花更艳》等剧目,演出多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三是以艺术幼儿园幼师和文化馆音乐舞蹈老师组成文化馆舞蹈队,利用晚上和节假日举办广场文艺晚会,共有人。这三支馆办文艺团队的所有人员都是义务演出,不要任何报酬,服装、道具和演奏乐器也大部分都是自己掏钱购置的,他们平时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和县城社区,一有活动,电话通知,基本上都能做到召之即来,即满足了他们的娱乐需求,又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弥补了文化馆活动经费的不足,可以说各得其所。
有了这三支人员相对固定馆办文艺团队,文化馆开展活动的实力得到了增强、范围得到了扩展、水平得到了提高。我们紧紧围绕县里的中心工作,立足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例如:围绕县里“强农富民、强工兴县”的发展思路,我们创作了《兴县富民之歌》;围绕县城建设,创作了表演唱快板《说县城、唱县城》、《逛县城》、小品《父母心》;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作了戏剧小品《家庭擂台赛》;围绕农村稳定,创演了小品《乡里乡亲》等。还结合平时的一些中心工作创作了多个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山东快书、对口词、三句半、诗朗诵等短平快的文艺节目,通过兴县富民文化下乡艺术团,在全县农村巡回演出。五年来,共行程多公里,下乡演出场次,受教育群众达多万人次。这些活动规模大、效果好,极大地提高了文化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此外,县里搞旅游项目建设,我们主动组织人员搜集整理各个景点的民间传说、故事,先后出版《甘山揽胜》、《空厢寺故事》、《高阳山传说》三本书籍对外宣传,扩大各个旅游景区影响,增加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建设高阳山景区时,县里曾组织一些人撰写楹联,我们及时地将这些楹联收集起来,发动全县书法爱好者进行创作,然后举办“高阳山楹联书法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作为才有地位”。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为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起到了加油鼓劲的作用,因此群众欢迎,领导满意,业余文艺爱好者高兴。文化馆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在县领导心目中有了一定的份量。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县级文化馆只有围绕县里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为群众服务,才能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想干,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生命力。
三、创新形式,常抓不懈,使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取得实效
近年来,我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中心工作,面向基层群众,发挥阵地作用,服务发展、服务经济、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坚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活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阵地活动:有演讲赛、知识竞赛、器乐大赛、声乐大赛、象棋赛等。二是文化下乡:主要是文艺演出,每年多场次,另外,春节期间还有至次义写春联活动。三是广场活动:主要是戏剧演出、文艺晚会、消夏晚会等,每年多场。
第四篇: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事迹材料
陕县文化馆现有职工16人,内设8个部室,即办公室、群文调研部、文艺演出部、艺术展览部、民间艺术部、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物业管理部、艺术幼儿园。馆舍建筑面积3640平方米,其中文化馆大楼1100平方米、艺术培训中心2540平方米。固定资产从原来的4.9万元增加到300多万元,是1996年前的60倍,馆内各种设备价值20万元左右。sO100
近年来,我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进一步加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了良好文化环境,取得显著成效。陕县文化馆先后被省文化厅表彰为“全省先进文化馆”、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被三门峡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文化下乡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全县服务兴县富民标兵单位”、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二级馆”。
一、改革创新,注重发展,着力抓好基本阵地建设
基本阵地是开展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也是文化馆职工施展才华的舞台。对此,我们有非常深刻的体会。1996年以前,我馆十几个人挤在县政府楼总共不到60平方米的四间小屋里,处于有馆无舍的尴尬境地,严重制约了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抓住县城西迁的机遇,争取到3亩划拨土地,在手无分文的情况下,全馆职工对“没有资金,如何建馆?”这一难题进行了苦苦的思索和反复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从农民盖房先东挪西借,然后逐渐归还的事例中,悟出了“借鸡下蛋,负债经营”的现代意识。全馆上下,形成共识,果断地开始了新馆的建设。“观念一变天地宽”,通过争取财政拨款,职工集资,银行贷款,门面房使用权出让等方式,筹资84万元建成了总面积1100平方米的文化馆大楼。在此基础上,2001年我们又采取同样的办法,对文化馆西站分馆进行改造,投资196万元,建成了总面积2540平方米的陕县艺术培训中心大楼。有了这两幢共3640平方米的基本阵地,我们办起了文化艺术培训中心、陕州棋馆和艺术幼儿园,并拥有宽敞的排练厅和展览厅。如今的文化馆琴声悠悠、歌声阵阵、舞姿翩翩、翰墨飘香,真正成了群众活动的场所、培训的学校、联谊的桥梁、展示的舞台。
在抓好文化馆基本阵地建设的同时,我们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化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投入很大精力指导乡(镇)宣传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建设。近年来,建起高标准乡镇宣传文化活动中心17个,农村文化大院242个,村文化活动室20个。每年都深入到乡、村帮助他们布置活动场(室)、制作板面、辅导文娱活动、制定活动规划和规章制度。在自身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8个农村文化大院无偿赠送图书8000余册、书架16个、打印机一部,并经常在乡文化站、村文化大院举办联谊活动。先进文化占领了基层文化阵地,歪门邪道就无空可钻。大营镇温塘村群众利用文化大院演节目、扭秧歌、跳健美操或阅览图书或棋牌游艺,人人自得其乐,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充实。2000年初外地曾有几个QQQ人员到这里“练功”,看到这种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的场面,自感无趣,只得灰溜溜走了。2000年7月,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以《陕县文化兴隆,××县算命成风》为题,对我县的文化大院活动进行了报道,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和促进作用。
二、采取措施,组建队伍,围绕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我们从2001年4月,想方设法先后组建了3支文艺团队。一是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艺爱好者中选拔优秀表演人才50多人,组成了“兴县富民文化下乡艺术团”,到农村、到基层巡回演出;二是将活跃在文化馆周围的一些戏剧爱好者组织起来,利用馆里的排练厅和音响设备,成立文化馆群乐艺术团,在县城社区和附近乡村开展戏剧广场演出,大约有40多人,先后排演了极富教育意义的《打碗记》、《雨过花更艳》等剧目,演出50多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三是以艺术幼儿园幼师和文化馆音乐舞蹈老师组成文化馆舞蹈队,利用晚上和节假日举办广场文艺晚会,共有15人。这三支馆办文艺团队的所有人员都是义务演出,不要任何报酬,服装、道具和演奏乐器也大部分都是自己掏钱购置的,他们平时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和县城社区,一有活动,电话通知,基本上都能做到召之即来,即满足了他们的娱乐需求,又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弥补了文化馆活动经费的不足,可以说各得其所。
有了这三支人员相对固定馆办文艺团队,文化馆开展活动的实力得到了增强、范围得到了扩展、水平得到了提高。我们紧紧围绕县里的中心工作,立足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例如:围绕县里“强农富民、强工兴县”的发展思路,我们创作了《兴县富民之歌》;围绕县城建设,创作了表演唱快板《说县城、唱县城》、《逛县城》、小品《父母心》;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作了戏剧小品《家庭擂台赛》;围绕农村稳定,创演了小品《乡里乡亲》等。还结合平时的一些中心工作创作了30多个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山东快书、对口词、三句半、诗朗诵等短平快的文艺节目,通过兴县富民文化下乡艺术团,在全县农村巡回演出。五年来,共行程900多公里,下乡演出268场次,受教育群众达60多万人次。这些活动规模大、效果好,极大地提高了文化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此外,县里搞旅游项目建设,我们主动组织人员搜集整理各个景点的民间传说、故事,先后出版《甘山揽胜》、《空厢寺故事》、《高阳山传说》三本书籍对外宣传,扩大各个旅游景区影响,增加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建设高阳山景区时,县里曾组织一些人撰写楹联,我们及时地将这些楹联收集起来,发动全县书法爱好者进行创作,然后举办“高阳山楹联书法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作为才有地位”。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为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起到了加油鼓劲的作用,因此群众
欢迎,领导满意,业余文艺爱好者高兴。文化馆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在县领导心目中有了一定的份量。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县级文化馆只有围绕县里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为群众服务,才能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想干,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生命力。
三、创新形式,常抓不懈,使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取得实效
近年来,我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中心工作,面向基层群众,发挥阵地作用,服务发展、服务经济、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坚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活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阵地活动:有演讲赛、知识竞赛、器乐大赛、声乐大赛、象棋赛等。二是文化下乡:主要是文艺演出,每年80多场次,另外,春节期间还有2至3次义写春联活动。三是广场活动:主要是戏剧演出、文艺晚会、消夏晚会等,每年30多常四是艺术展览:主要是书法、美术、摄影、民间艺术等,年举办5次以上。每年还为县直各部门设计制作各种宣传版面300多块,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五是艺术培训:主要门类有书法、美术、文学、二胡、电子琴、舞蹈、电脑、文化站站长、农民业余剧团编导、北京新秧歌等,每年培训文艺新人500余人。六是群文调研:每年组织馆内人员撰写群众文化论文和调查报告10篇以上,先后50多次获得国家、盛市文化部门的各类奖项。七是民间艺术:元宵节举办有数万多群众参与的大型社火表演,观众达20多万人;搜集整理民间传说、故事20多篇并结集出版;组织蛋雕、剪纸、刺绣、根雕等民间艺人进行创作,参加各级文化部门举办的民艺展演活动。蛋雕艺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师洪源先后赴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进行艺术表演。八是深入基层指导、辅导乡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的业务活动,每年都在100人次以上。九是联谊活动:主要是会议期间联欢和到厂矿、学校举办文艺联欢晚会等。十是节庆活动:主要是春节文艺晚会,元宵节社火表演以及“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国庆、元旦等节日庆祝活动,既有文艺演出、歌咏比赛,也有艺术展览。十一是举办农民业余剧团汇演,每年大约有10多个队参加,共演出20场左右,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对农民业余剧团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全县农民业余剧团已发展到48个。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中,我们也逐渐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一是走出去,深入乡村、家庭院落,开展文化下乡和组织辅导家庭文化、民间艺术、业余剧团等。二是请进来,利用文化馆的活动阵地,举办各种艺术赛事和艺术展览,开展各种门类的艺术培训。三是利用文化馆特有的聚合力,按照自愿、松散的原则,组建馆办文艺团队,发挥好文化活动骨干队伍的示范幅射作用。四是采取联办联谊的方式与县直单位、企业、学校联合举办活动,借力造势,整合资源,扩大影响。五是文化馆充当“桥梁纽带”,协调组织各个农民业余演出团队,实行跨乡跨村异地交流演出,为基层文化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篇: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事迹材料
陕县文化馆现有职工16人,内设8个部室,即办公室、群文调研部、文艺演出部、艺术展览部、民间艺术部、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物业管理部、艺术幼儿园。馆舍建筑面积3640平方米,其中文化馆大楼1100平方米、艺术培训中心2540平方米。固定资产从原来的4.9万元增加到300多万元,是1996年前的60倍,馆内各种设备价值20万元左右。
近年来,我馆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xxxx”重要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进一步加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了良好文化环境,取得显著成效。陕县文化馆先后被省文化厅表彰为“全省先进文化馆”、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被三门峡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文化下乡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全县服务兴县富民标兵单位”、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二级馆”。
一、改革创新,注重发展,着力抓好基本阵地建设
基本阵地是开展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也是文化馆职工施展才华的舞台。对此,我们有非常深刻的体会。1996年以前,我馆十几个人挤在县政府楼总共不到60平方米的四间小屋里,处于有馆无舍的尴尬境地,严重制约了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抓住县城西迁的机遇,争取到3亩划拨土地,在手无分文的情况下,全馆职工对“没有资金,如何建馆?”这一难题进行了苦苦的思索和反复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从农民盖房先东挪西借,然后逐渐归还的事例中,悟出了“借鸡下蛋,负债经营”的现代意识。全馆上下,形成共识,果断地开始了新馆的建设。“观念一变天地宽”,通过争取财政拨款,职工集资,银行贷款,门面房使用权出让等方式,筹资84万元建成了总面积1100平方米的文化馆大楼。在此基础上,XX年我们又采取同样的办法,对文化馆西站分馆进行改造,投资196万元,建成了总面积2540平方米的陕县艺术培训中心大楼。有了这两幢共3640平方米的基本阵地,我们办起了文化艺术培训中心、陕州棋馆和艺术幼儿园,并拥有宽敞的排练厅和展览厅。如今的文化馆琴声悠悠、歌声阵阵、舞姿翩翩、翰墨飘香,真正成了群众活动的场所、培训的学校、联谊的桥梁、展示的舞台。
在抓好文化馆基本阵地建设的同时,我们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化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投入很大精力指导乡(镇)宣传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建设。近年来,建起高标准乡镇宣传文化活动中心17个,农村文化大院242个,村文化活动室20个。每年都深入到乡、村帮助他们布置活动场(室)、制作板面、辅导文娱活动、制定活动规划和规章制度。在自身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8个农村文化大院无偿赠送图书8000余册、书架16个、打印机一部,并经常在乡文化站、村文化大院举办联谊活动。先进文化占领了基层文化阵地,歪门邪道就无空可钻。大营镇温塘村群众利用文化大院演节目、扭秧歌、跳健美操或阅览图书或棋牌游艺,人人自得其乐,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充实。XX年初外地曾有几个qqq人员到这里“练功”,看到这种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的场面,自感无趣,只得灰溜溜走了。XX年7月,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以《陕县文化兴隆,××县算命成风》为题,对我县的文化大院活动进行了报道,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和促进作用。
二、采取措施,组建队伍,围绕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我们从XX年4月,想方设法先后组建了3支文艺团队。一是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艺爱好者中选拔优秀表演人才50多人,组成了“兴县富民文化下乡艺术团”,到农村、到基层巡回演出;二是将活跃在文化馆周围的一些戏剧爱好者组织起来,利用馆里的排练厅和音响设备,成立文化馆群乐艺术团,在县城社区和附近乡村开展戏剧广场演出,大约有40多人,先后排演了极富教育意义的《打碗记》、《雨过花更艳》等剧目,演出50多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三是以艺术幼儿园幼师和文化馆音乐舞蹈老师组成文化馆舞蹈队,利用晚上和节假日举办广场文艺晚会,共有15人。这三支馆办文艺团队的所有人员都是义务演出,不要任何报酬,服装、道具和演奏乐器也大部分都是自己掏钱购置的,他们平时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和县城社区,一有活动,电话通知,基本上都能做到召之即来,即满足了他们的娱乐需求,又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弥补了文化馆活动经费的不足,可以说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