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德育的一点思索
有关德育的一点思索
黄埭中心小学汤丽娟
提及这个话题,无疑是一声沉重的叹息。在应试教育深重影响下,如何对自己班的学生进行比较理智全面的评价,又要带上很大的激励性,真是难上加难。
这是由一个学生的评奖事例想到的,怎么来对学生进行相对全面的评价,末学想让评奖成为一种导向,评出的奖是作为全班学生学习的榜样,那得很大程度上参考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品行、学习态度等等,而不是仅仅参考最后的期末成绩。
以前评奖也是这么做的,大方向是很明确的,但没有一个比较具体的量化评价体系。无独有偶,这次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情况,其实也不能算是很特殊。这个小孩期末考了3个100,平时成绩还可以,但不稳定,本学期,末学所教的学科这小孩平时没出现过100分,95分以上多次,不满95分的也有几次。从成绩这个维度来看,这样的成绩还不错,尤其是期末考试那次。可是这小孩平时的表现一般般,优越感比较强,上课的时候积极性不是很高,很少看到他举手,看到他专心听讲的时候也比较少,也许他觉得自己已经很好了。毕竟是孩子,还是比较单纯的,有次看到可能是因为表现好得到了老师的一个物质奖励,开兴地到处炫耀。不过,这小孩在全班的表决票中只得了8票左右,有几次他遇到的人际交往障碍,末学还记忆犹新。基本上都是因为他的同桌借了橡皮、绳子之类的,没还或忘记还了,他就回去告诉父母。有次他的同桌甚至威胁以后就不还了,他又回去诉委屈,他的父亲可能也是因为年纪轻,火气很旺,直接打电话过来要求老师换座位。末学只能劝家长别激动,事情还没弄清楚了,明天帮他处理,换座位的事稍后再说。同时也指出他小孩当时什么都不说,就由着同桌来,也很不好。第二天,就去了解了一下事情,同桌说已还了,并请她把还没还回去的东西一并也还了。末学还很严肃地批评了同桌,大概家长觉得比较满意,事情就这样告一段落了。
末学不给这小孩评奖是因为他“八个好”只勉强做到了两个,一个是“扫好地”,基本做到。一个是“写好字”,勉强做到,字不好看,但还算认真。他家长不理解了,说什么不评奖会影响小孩学习的积极性,无论如何也要老师把奖评给他,还到处宣扬舆论,实际上他的小孩如何,末学刚接手这个班时已大致有所耳闻。
末学喜欢凡事先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为心中已有了评奖依据的大致轮廓,但还不具体,所以末学最后把奖单独给了他,没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当着家长的面告知了评奖依据。有句话末学没说,给小孩奖是因为家长促使末学去思考如何评奖才更合理,仅仅是因为如此,而不是家长想怎样就得怎样。以后末学打算把评奖依据大致分为三大块,三门成绩95分以上,得40分,另外再加95分的每门2分,99.5分每门3分,3个100分的封顶最多加10分。八个好,每项5分,也是40分,另外学生评价10分。这几项差不多的再参考平时成绩、学习态度、公益、参加比赛情况等,凡是不能因此评到奖的,放入文明标兵、文明学生之类的,进行评选。如果家长因此再来要个说法,末学也有依据了。这样也避免了评奖时把老师的很多主观情绪放进去,影响了评奖的客观性。
末学主要想说的是:教师是份良心活,在这点小事上不能做到尽量客观,怎么能说是教书育人呢?学生的成绩好固然可以让人欣喜,也不能忽略小孩成长的背后是否还有值得努力的地方,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翻几个跟头,起伏几下,那是很正常的。小孩现在来学校学习不仅仅只是为了考一个好分数,那他良好品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可是要把它放到台面上来说,压力竟然会这么大。只重视成绩,忽略小孩良好品格的形成,又错过这样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不是有点检了玉米丢了西瓜呢?小孩的世界观等还没形成,称这是品格发展的黄金时期,也不为过,是否科学合理,末学就不管了。不把眼光放远,小孩的发展以后会遇到很多问题,再想去解决,那就很难说了。
第二篇:人生的思索
人生的思索
如若了解史铁生的思想,必然会明了他所提出的“三个困境”,即欲望困境、孤独困境和死亡困境。它们就像人生中的三个漩涡,紧紧将我们吸住,带进彷徨与迷茫的深渊。然而,只要我们静下心神,睁开双眼,便会发现越接近中心时我们越易逃脱。
思索是生命的交流会,而“死亡”则是其中永恒的话题。
我们都不想死,生来即如此,然而我们却在不经意间缓缓走向死亡,哪怕我们拒不承认!“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的境界固然美好,但究其根本,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害怕死亡时的苍白,所以必须活的灿烂;因为惧怕死亡来临时的慌乱,故而祈求如秋叶般安静离去。说到底,在内心深处依旧被死亡困境所束,尚未超脱。
史铁生曾在《我与地坛》中坦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为我们的出生就意味着死亡的开始,这是我们所无法掌控的。对于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我向来主张不必过于纠结,顺其自然便好。无需去刻意担心下一秒自己的未知命运,也不用胡乱惧怕或许并不存在的危险,大步向前走,放手去过每一天,相信并坚信在某一天来临之前你的生命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人能够影响,却无法左右。只要你怀着“我来这世上就没打算活着回去”的信念走下去,你会发现人的存在是件十分奇特的事。
从死亡来谈人的存在是个很妙的切入点。人的存在本质之一就是坦然面的。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鲜花掌声,坦然面对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因为有了死亡的相伴,它们已不再那么重要。它们的存在最多只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撒下些许色彩,供最后的你来观赏罢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演员,在人生的舞台上上演着从不彩排的情景剧。虽然结局未知,剧情悲喜交加,但却最真实。由此也可明白人生存的意义——创造和欣赏精彩的过程!
简练的一句话,却指出了生存意义中的两个支撑点和一个中心:创造、欣赏和过程。创造和欣赏是过程不是结果。结果虽由过程决定,但过程却由我们把握。《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曾过分看重结果,直到他迫不急待地取出药方时才幡然醒悟,原来治愈黑暗的真正药方不是几颗草药,而是一路上的所闻所思。肢体的残缺不可怕,最可怖的缺了欣赏生活的心灵之眼。人生漫长而迅速,一路上只需扯紧那欢快的琴弦,用心去体味生活,无需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你亦是活在光明中的人!
人存在的本质不仅限于此,对欲望的追求和对孤独的恐惧亦是。
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生成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而这也意味着痛苦——这便是史铁生提出的欲望困境。我不否认人之欲望的存在,也不贬低它的重要性。史铁生笔下的那位长跑运动员,正是渴望在橱窗里见到自己照片的欲望才促使他不断进步,但我们也应看到,欲望的无法最终实现也给他带来了极大地痛苦。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欲望自然也无法完全实现。故而我们应正确认识欲望的不可完全达成性,理性的、公正的去接纳它、评估它,了解自己的真正所需,合理适当的生成我们的欲望。
提到欲望,我想沟通也算一种。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我们渴望去了解他人的故事,但却又缺乏沟通的勇气,渴望突破,却又害怕受伤。这便造成了孤独困境——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
史铁生在的《别人》中,通过对主人公渴望沟通的行径和最后沟通失败的细致描绘,表现出人内心对沟通的向往和在发现沟通无法实现时的无奈与悲凉。也许有人不赞同,说我有很多朋友,我不孤独!其实不然。你伤心了、郁闷了,和朋友说一说就开心了、忘却了,那只是孤单,并不是孤独。孤单只是个人的偶发状况,而孤独则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人存在的本质。人生,它即存在;人死,它即消亡。
既然孤独不可避免,我们为何不坦然接受?何苦死死纠缠其中!
我们需要明白,死亡、欲望和孤独只是人生的三大困境,而非三大绝境。正视并接受它,理性的对待它,认真的思考它,我们便能安然无恙地走出。
第三篇:勤于思索善于总结
由初中升入高中,每个新生都将面临许多变化,遇到许多困惑,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因为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以至学习成绩起落很大,甚至过去的尖子生,也可能变为后进生。为此,笔者结合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异同,对高一新生提些建议。
高中数学学习不能拘泥于课本
学好数学,首先要让自己喜欢数学,欣赏数学,因为数学是美的。数学的美在于它的精妙。精,是指它的严格和精确,严格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计算的精细和精确。妙,在于神机妙算,在于思考联想,在于方法运用之妙。无论是高中数学还是初中数学,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的精妙,学会应用数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比初高中数学教材,初中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类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一定难度。高中数学重点分析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图形运动思想等,高中数学更讲究思想方法的运用,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科的高层次思索。相信当新生们一旦真正适应高中学习,学会数学思考后,考虑问题的视角将会有脱胎换骨的改变。
许多新生初中数学基础训练不扎实,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模糊,做题不是靠严谨的推理分析,而是靠猜测、碰运气,这些不良习惯将制约高中数学的学习。对于应用问题,很多新生不善于从问题的描述中提取数学模型,理解问题的实质。平时的学习,教材通过例题,教师通过举例,总结出几种标准化的应用问题类型,且有几套标准化的解题方法,这对学生掌握这类题型的应用是有利的,但如果学得死板,也就成了一种形式的八股。因此,学习数学不能完全拘泥于课本,拘泥于几个现成的框框,而要勤于思索,善于思考。
此外,不少新生的运算能力差,计算出错多。一般来说,数学解决问题最终是靠几个数字,所以精确计算非常重要。有的学生平时学习满足于方法会,计算错了也不在乎,这种思想要不得。
适应新环境,注意两个变化
学科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学习环境的适应,高一新生进入新环境后往往会遇到以下情况:
课时的变化。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 初中政治。而高中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大,课时减少,课容量却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题型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一些高一新生因一开始不能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
学习方法的变化。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多。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习惯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有的连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有针对性地作好知识准备
针对上述问题,学生们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把进入高中的兴奋和自满感带入新的学习,而应当对初中学习中好的经验做些总结,并听取高中老师或高年级同学的建议,踏实迈好第一步。暑假期间学生们可以针对以下两块内容作些更深入的研究,为高中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代数对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探索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所需独立条件的个数,在已知二次函数图像上的三点的坐标、或已知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及图像上另一点的坐标的情况下,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掌握待定系数法的基本运用。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能以函数的观点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并根据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和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证明以及它的基本运用。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中简单问题的举例,体会二次函数的基本应用和函数模型思想,知道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2)几何图形:圆。掌握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进而掌握两圆公切线的概念及其有关计算;在角与圆的位置关系讨论中,通过图形运动认识圆外角、圆内角、圆周角、弦切角;理解圆周角的概念,初步掌握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知道弦切角及其性质定理,进一步认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探索圆与两条相交直线的位置关系情况,研究特殊位置上图形的度量关系,了解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通过对几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圆的讨论,认识四点共圆的判定和性质。
相信有了上述数学知识的基础,再加上勤奋学习和钻研,学生们一定能尽快渡过高中的适应期,学好高中数学。
第四篇:清明节的思索
清明节的思索
江苏省姜堰二中 张齐展
QQ:1192627660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扫墓就十分重视。每到清明时节坟墓前都摆满了祭祀的贡品。后来到了唐代清明在人们心中便显得更加重要了,著名诗人杜牧写下了千古名诗《清明》。
新世纪之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流失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国家开始把清明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个在上个世纪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节日又活跃了起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化已经蔓延到了文化领域,成了一种文化的融合,对于我国来说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文化侵略”。这样说毫不夸张,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积聚了5千年的文化经典正在渐渐丢失,传统文明濒临灭绝。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能做的只有放假了,希望用这个假期来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关注。清明小假我要去帮祖坟添土,没想到却遭到了爸爸的阻止,理由是高中很重要,关系到将来考大学,学习比添坟更重要。在我的坚持之下爸爸最终还是同意了,前提是只是去意思意思,得赶快回家写作业,我们来到了坟墓旁,坟上长满了杂草,坟的四周都种满了油菜,油菜花开得很盛,十分惹眼。父亲忙着除去杂草,我想帮忙,可是父亲又不让,说是别把衣服弄脏了。我无奈地站在旁边。远处一个人扛了一把铁锨朝我们旁边的坟走来,我看着他,只见他随便地在坟上铲了几下,然后在旁边挖了个土包作为坟头,几分钟的事,很快便“完工”走了。再看看父亲,他除完杂草,选了一块平板的地,也挖了个坟头,接着装上去,把朝着路的一面细细修整了一番,待要好时让我上去拍一拍,说是祖先会保佑考好大学。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其实人们认为祭祖是件小事,意思而已,但祭祖其实是对血缘的一种认同,对家族的肯定,乃至是对民族的认可,它不仅仅是告慰亡人,还有对死者的一份承诺,比如陆游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的后人也会因此担上一份承诺。清明去烈士陵园扫墓,途中嬉笑声不断,甚至还有同学有怨言,队伍不整就更不用说了,学校似乎也只是重视这个仪式罢了回来的路上,同伴说:“谁愿意做烈士啊,傻啊。”是啊,烈士与卖国贼的区别在何处呢?真正的烈士,后人会真心尊敬吗?牺牲有价值吗? 这个清明收获很多,传统的丢失与形式主义的盛行,这是我们民族应该警觉的,我想这个方面或许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学习,看他们如何保卫传统,如何牢记历史告慰前人。
2011.04
第五篇:关于忠诚的思索
“卓越员工的12项修炼”读后感——关于忠诚的思索
初次看到这一项修炼的名字,不由得想起了曾经看过得一篇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这篇脱胎于《三国演义》的作文,通篇讲述的就是“忠诚”!关羽忠于刘备,赤兔忠于关羽!赤兔因为董卓、吕布的见利忘义而弃之,因关羽的忠肝义胆而与之生死与共!思及赤兔的忠诚,面对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作者仰天长叹“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忠诚是什么?什么是忠诚?忠诚是一种品德,是做人最优秀的品德。它更是一种能力,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服务和荣誉的象征!我们看一下忠字的结构,“忠”字上下结构,拆开就是心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不论在什么岗位,做什么事情都要把心放在中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意要诚,心要正。意诚就是要忠诚我们的企业,尽职尽责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赤诚无私;心正就是要求我们和企业融为一体,一切以企业的利益为重,不贪小利,不生私心;无论领导在场不在场,都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自始至终对工作认真负责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剑客豫让为智伯的家臣,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智伯对他很尊重。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为给智伯报仇漆身吞炭!他的朋友知道后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虽然后来豫让并没有成功,但是他忠诚的美德却为人们所传颂!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不忠者”比比皆是,甚至环顾我们四周,也不难发现他们的影子,他们大都自以为是,在他们眼里忠诚已经成为“傻”和“无能”的代名词,在他们的词汇中,忠诚的对象只有自已。当然,在某些时候,摒弃忠诚,搬弄小智能够得到暂时的利益,但是最终“不忠者”只能为人们所唾弃,狼狈的退出历史的舞台!
读一读历史,想一想我们现实的生活!在企业中,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共生体,企业的成长,要依靠员工的成长来实现,员工的成长又要依赖企业这个平台来实现!企业兴、员工兴,企业衰、员工衰。现在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在用人标准上都把忠诚作为识人、用人的首要标准,然后才是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所有公司无一例外的希望吸纳忠诚的职员,因为忠诚已经不仅仅是对道德标准的评判,而且是一个员工对职业水准的衡量。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愿意使用一个缺乏忠诚的人,只有忠诚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优秀团队中的一员,缺乏忠诚的人才,没有发挥才能的舞台,成就不了事业的同时,也落入“怀才不遇”的尴尬境地。我认为,作为一名员工,其忠诚往往比智慧更加重要,如果每个员工都能做到这一点,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领导在与不在一样尽职尽责的做好每一项工作,这无疑是企业最大的福祉,也是员工走向自已职业生涯成功彼岸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