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改一同价后农电工管理问题调研报告
浅谈“两改一同价”后农电工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农村用电及农电工管理一直困扰着电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是业内人士不断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两改一同价”实施后,农民工管理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笔者参照**县农电管理工作的实际,对农电工管理提出一点浅见。
二、基本情况
**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东距省城西安176公里,现辖12镇5乡,250个行政村,幅员1179平方公里,人口50.8万。1993年以前,全县共有乡镇电管站21个,管理人员及农村电工541人,由县电力局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对农村低压电网进行维护管理。1993年,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992)73号《关于开展农村电管组织和用电秩序整顿工作的安排意见》和原陕西省农电管理局相关文件精神,县局对乡镇电管站的人、财、物经过清产核资进行了统一管理,县电力局也成立了农村用电管理机构,乡镇电管站的管理工作得到了一定的规范。1998年以来,按照原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关于贯彻全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和《关于陕西省属农村电管体制改革实施办法》要求,县电力局全面开展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实施了农电体制改革,对农村用电实行了“五统一、四到户、三公开”管理,并按照陕西省物价局《关于陕西电网实行居民用电同价的通知》精神,于2002年9月份实行了全县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初步完成了“两改一同价”的基本任务。[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农村用电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革,尤其是在1999年的农电管理体制改革中,县电力局扎扎实实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撤销了21个电管站,成立了供电所,解聘电管站人员131人,取消村电工410人,以上述人员为基础,重新聘用了318名农电工,所有招聘人员中,高中文化程度218人,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仍有100人。在管理体制方面,全面推行了“五统一、四到户、三公开”管理,对农电工实行集中管理,异地交流,对供电所职责及管理、业务范围进行了明确和细化,使体改工作全面达到省农电管理局规定的目标和标准。在新招聘的人员结构中,一是原电管站人员,他们基本都是从1984年成立电管站时各乡镇选聘的人员,平均文化程度较高,其中不乏业务精英,这些人员约占新聘人员的19%;二是原农村电工,他们从事农电管理的时间、业务素质、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些人员占32%;三是面向社会招聘的人员,这些人员大都比较年轻,但综合素质较低,加之在招聘中把关不严,少数素质较差的人员依靠各种关系进入了农民工队伍。因此,这部分人员的思想业务水平普遍较低,却占48%的比例。
三、当前农民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电网改造结束后,人员过剩,管理成本加大。目前我县定编农电工318人,平原地区按450-500户设一人,山区250-350户设一人。从整个农民工队伍的结构来看,虽说有半数人员从事过农村用电管理,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但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其工作水平与当前管理形势的要求还是有距离的,而其他的人员,大部分不能适应当前供电所和农村用电管理的需要。在电网改造结束后,除了正常的维护管理和安全检查、消缺,就是抄表收费,供电所农电工的业务量减少。而遇到一些重要任务和大的工程、活动,由于新招聘人员比例大,专业技术水平低,主要靠那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农电工来完成,也造成供电所人员的工作量不平衡,更显现出供电所部分人员的无所作为。另外,在实行同价后,维管费利润空间明显缩小,现有维管费捉襟见肘,随着规范化供电所建设,供电所的管理费用的增多和人员的剩余,使得服务和管理成本加大,而费用开销和人员工资只有靠维管费消化,因而造成有的供电所难以维持正常运营,甚至出现亏损。
2、对农电工的待遇政策不明确,农电工队伍难以稳定。
目前,国家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企业也提倡构建和谐企业,但对占整个从事电力企业人员比例一倍以上农电工队伍,上级有经常怎样扎实干工作要求,但对其管理和待遇,缺一直没有一个明确规定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一是农电工的身份和报酬问题。农电体制改革后,原来的村电工现在由电力企业招考聘用,已不属于村委会领导,现完全属于供电企业的一员。按照法律规定,各类职工在用人单位的权利是平等的,他们有同工同酬的权利,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而言,供电所农电工的工资奖金收入平均每月约为600元左右,对未成家的青年人还可以,但对已成家和四十岁以上的人而言却有相当的困难。并且,县局在同一供电所工作的有全民制合同工和农民合同工,由于身份的不同,工资水平也不同,不能同工同酬,虽然县局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象劳保福利和安全工器具等发放都一视同仁,但由于工资、奖金的差额悬殊,造成了农电工的心理不平衡,产生消极因素,也造成了农电工的工作积极性受挫和农电工队伍的不稳定。二是未按照《劳动法》落实农电工的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和住房基金,使农电工有后顾之忧,很难全身心投入工作。目前,**县农电工中,50岁以上的12人,40岁以上的69人,30岁以上的71人,30岁以下的166人,凡40岁以上的人员,大都在本系统从事了近20年甚至20年以上的农电工作,付出了毕生的劳动,但他们今后的养老、工伤、疾病问题却无法落实,心理上肯定不会平衡。并且,再过五年至十年,大量的人员就需要退养,那时,企业更无力承担这部分费用,这将是企业的巨大隐患。
3、农村供电设施产权不明。在农村电网建设改造以前,产权问题是比较明显的,因为产权就是所有权,谁出资金购买的设施,产权就属于谁,谁就拥有对该设施使用和处理的权利,同时也就有对该设施维护管理的义务。但是在农网改造和农电体制改革后的今天和农网改造前的情况已大不一样。以前村民委员会投资拥有产权的设施,已用农网改造资金更换为新设施,替下来的旧设施也大多由供电企业处理。其维护管理问题与以前相比,又发生了质的变化,原先是以村为用户的,村里的变压器、配电室和低压线路产权都属于村里的,维护管理也是村里的,农电工也属于村里的人员。而现在农电工已属于供电企业的人员,我们的管理已是“五统一、四到户、三公开”,是以个体、家庭为用户,村里已无权管理,也无人管理。特别是农网改造后,对改造过的供电设施产权,各村既没有将归自己所有的产权出卖给电力部门;也没有赠与给电力部门;更没有办理无偿划拨产权转移手续。同时,电力部门也没有把投入网改的资产产权明确归属于谁。按照我国民法的规定,对产权的取得,分无偿取得,有偿取得,无偿划拨或赠与等方式,如果是电力部门无偿取得各村的供电设施产权,必然侵害了农村集体利益;如果电力部门有偿取得,目前有关电力法律、法规又无规定;也没有办理产权过户移交手续。在这种情况下,村里拥有产权的这些供电设施经过农网改造后产权属于谁呢?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明确。但是,不管产权是否明确,我们已经实际进行管理了。
4、安全责任范围和风险加大。一是由于产权不明,在电力设施设备上发生事故,特别是人身伤亡事故,都要追究电力企业相应安全责任,并承担巨额的赔偿费用,耗去供电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将加重电力企业的负担。二是“两改”后,实际形成的电力产权、人权的延伸,使农村用电问题都集中到农电企业的身上。由于农村低压电力设施线长面广,加之农民群众安全用电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触电事故难以杜绝。在目前触电伤亡事故的赔偿处理暂没有法规的情况下,触电伤亡事故的过额赔偿将使供电企业难以承担。三是由于非计划停电或电压过高、过低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产品报废、机器受损的索赔日益增多,无形之中给供电企业安全管理造成了压力。四是在电网改造中,由于对用户计量设备安装位置没有按规定安装,用户的计量设备大都高高安装在8-10米的电杆上面,增加了农电工日常抄表维修的安全风险。四是由于统管后农电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且普遍偏低,形成农电管理工作尾大不掉之势,尽管对农电工进行了岗位培训,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但由于人员众多,违章现象难以根除,安全漏洞难以杜绝,也使电力企业的安全风险增加。
5、管理难度和风险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后,电力企业农村农村电力所有电力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这对保证农村电网的安全运行、电价执行、合理收取电费、开拓农村电力市场、杜绝“人情电、关系电、权力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农村电网的维护范围扩大,农村电力资产检修、运行和维护等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使电力企业成本明显上升,管理难度增加。二是计量设备由原来的配电室延伸至每个农户,过去由用户承担的变损、低压线损全部由电力企业承担,使农电企业在线损管理上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三是目前电网改造已基本结束,但我县还有140多个台区未网改,在目前实行统管的形势下,这部分线路设备形成的不良资产,也使电力企业承受经营管理风险。
5、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是在改制中被辞退的原电管站人员和农村电工,他们都没有与电力企业签定任何劳动合同,而劳动用工关系实际存在。事实上,电力企业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上都直接或间接管理和使用着农村电工。他们做的是职业化的电工工作,享受的是非职业化电工的待遇。在体制改革中,一部分一生都奉献给农电事业的原电管人员和老农村电工,因年龄原因被精简辞退之后,留下的只是心寒和无奈。因此,在一种不平衡心理的支配下,或是集体上访,或是制造事端,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四、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
1、按照“依法用工、合理定酬、规范管理、稳定队伍”的工作要求,出台刚性的农电工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农电工管理。一是按《劳动法》有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确定双方劳动关系。解决好劳动用工形式不统一、待遇偏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二是明确农电工聘用期限和续聘、解聘的条件。三是明确农电工的工资收入标准,并统一办理养老保险,明确企业和个人分担的费用,执行企业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由集团公司牵头,统一投保,建立全省农电工的工伤、意外事故保险,实施保险制度社会化,消除农电工后顾之忧,使农电工与企业更加“贴心”。四是与农电工必须签订《安全责任合同书》,明确双方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并明确农电工必须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五是根据供电台区和用户分布情况,原则上按照区域规定定员标准,并推行科学管理,推广银行代收和集中收费,推广集中抄表系统,提高农电管理的科技含量。六是制定农村电工劳动报酬考核办法(包括:农村电工报酬与安全、电费回收、线损等经济技术指标挂钩的计算方法,完成工作量的考核,执行劳动纪律与规章制度的考核与奖惩等内容)。招聘农电工可以参加县局内部各岗位的竞聘,实行易岗易薪,同工同酬,以激励职工爱岗敬业、干好工作的积极性,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熟练、行为规范、服务优质、作风过硬”的农电工队伍。
还可按照国家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方向,对现有的农电工招聘和使用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建立农电工劳动关系代理的用工机制,规避生产安全和经营风险,设立农电用人的“防火墙”。农电工通过“劳动中介”或 “服务公司”统一招工,统一建立劳务关系,统一建立个人档案,统一派遣给供电企业使用。原县供电企业所聘用的农电工按自愿原则转入“服务公司”管理,并签订合法、规范、有效的劳动合同,供电企业不再与农电工签订劳动合同。总之,通过有效和刚性的管理办法,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
2、在全省统一一个农电工管理模式,按统一的要求实行农电工管理。
3、严格执行《供电所规范化管理标准》,加强培训和考核,提高农电工思想业务素质。一是把好人员入口关,新招聘的农电工要具备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并通过培训使农电工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电力有关法律法规、公司规章制度、电工基本技术、农村安全用电管理、用电管理等知识。二是经业务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后,上报省集团公司统一发给农电工上岗证,才能正式聘为农电工,并由县局建立农电工个人档案。三是对农电工的培训要坚持经常,对农村电工实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并在每年对农电工进行一次业务知识考试,将成绩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考核、聘用的依据。四是对供电所所长实行轮训,以管理和法律法规作为培训重点,使供电所所长成为经营上会管理、守规矩的“领头人”,工作上懂技术、会操作的技术“带头人”,生产上懂安全、会把关的现场安全“明白人”。通过培训和严格考核,按照“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使其适应当前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4、严格划分农村电力资产产权归属问题。在农村电力资产的产权界定上,按照国家经贸委文件精神要求,出台统一的规定。一是对已进行改造的低压线路设备,可采取自愿上交,无偿上划的形式,交由电力企业管理。二是对电力资产年久失修,设备健康状况低下,属于不良资产和无效资产、电力部门接管后短期内难以完成大规模的改造更新的可继续由村委会管理。三是按《电力法》和《供电营业规则》规定的电力资产产权分界点的分界原则确定,对已经移交的农村电力资产,其用电户电能表出线端10厘米以上属电力企业资产,出线端10厘米及以下归用电户的资产。
5、解决好遗留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对被辞退的原电管站人员和农村电工,可按其从事农电管理的年限,分别给于一定的经济补偿,使他们消除心理上的不平衡感。
总之,我们要把解决好农电工问题,作为当前农电管理工作的一项大事来对待,使农电工真正适应新形势下农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以上只是笔者在农电管理实际中的一点浅陋的见解,不当指出,请予批评指正。
二OO六年三月
第二篇:浅谈两改一同价后农电工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浅谈“两改一同价”后农电工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农村用电及农电工管理一直困扰着电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是业内人士不断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两改一同价”实施后,农民工管理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笔者参照**县农电管理工作的实际,对农电工管理提出一点浅见。[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二、基本情况
**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部,东距省城西安176公里,现辖*镇*乡,*个行政村,幅员*平方公里,人口50.8万。1993年以前,全县共有乡镇电管站*个,管理人员及农村电工*人,由县电力局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对农村低压电网进行维护管理。1993年,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992)73号《关于开展农村电管组织和用电秩序整顿工作的安排意见》和原陕西省农电管理局相关文件精神,县局对乡镇电管站的人、财、物经过清产核资进行了统一管理,县电力局也成立了农村用电管理机构,乡镇电管站的管理工作得到了一定的规范。1998年以来,按照原**省农电管理局《关于贯彻全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和《关于**省属农村电管体制改革实施办法》要求,县电力局全面开展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实施了农电体制改革,对农村用电实行了“五统一、四到户、三公开”管理,并按照**省物价局《关于**电网实行居民用电同价的通知》精神,于2002年9月份实行了全县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初步完成了“两改一同价”的基本任务。
**农村用电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革,尤其是在1999年的农电管理体制改革中,县电力局扎扎实实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撤销了21个电管站,成立了供电所,解聘电管站人员**人,取消村电工**人,以上述人员为基础,重新聘用了**名农电工,所有招聘人员中,高中文化程度218人,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仍有100人。在管理体制方面,全面推行了“五统一、四到户、三公开”管理,对农电工实行集中管理,异地交流,对供电所职责及管理、业务范围进行了明确和细化,使体改工作全面达到省农电管理局规定的目标和标准。在新招聘的人员结构中,一是原电管站人员,他们基本都是从1984年成立电管站时各乡镇选聘的人员,平均文化程度较高,其中不乏业务精英,这些人员约占新聘人员的19%;二是原农村电工,他们从事农电管理的时间、业务素质、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些人员占32%;三是面向社会招聘的人员,这些人员大都比较年轻,但综合素质较低,加之在招聘中把关不严,少数素质较差的人员依靠各种关系进入了农民工队伍。因此,这部分人员的思想业务水平普遍较低,却占48%的比例。
三、当前农民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电网改造结束后,人员过剩,管理成本加大。目前我县定编农电工**人,平原地区按450-500户设一人,山区250-350户设一人。从整个农民工队伍的结构来看,虽说有半数人员从事过农村用电管理,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但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其工作水平与当前管理形势的要求还是有距离的,而其他的人员,大部分不能适应当前供电所和农村用电管理的需要。在电网改造结束后,除了正常的维护管理和安全检查、消缺,就是抄表收费,供电所农电工的业务量减少。而遇到一些重要任务和大的工程、活动,由于新招聘人员比例大,专业技术水平低,主要靠那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农电工来完成,也造成供电所人员的工作量不平衡,更显现出供电所部分人员的无所作为。另外,在实行同价后,维管费利润空间明显缩小,现有维管费捉襟见肘,随着规范化供电所建设,供电所的管理费用的增多和人员的剩余,使得服务和管理成本加大,而费用开销和人员工资只有靠维管费消化,因而造成有的供电所难以维持正常运营,甚至出现亏损。
2、对农电工的待遇政策不明确,农电工队伍难以稳定。
目前,国家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企业也提倡构建和谐企业,但对占整个从事电力企业人员比例一倍以上农电工队伍,上级有经常怎样扎实干工作要求,但对其管理和待遇,缺一直没有一个明确规定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一是农电工的身份和报酬问题。农电体制改革后,原来的村电工现在由电力企业招考聘用,已不属于村委会领导,现完全属于供电企业的一员。按照法律规定,各类职工在用人单位的权利是平等的,他们有同工同酬的权利,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凤翔而言,供电所农电工的工资奖金收入平均每月约为**元左右,对未成家的青年人还可以,但对已成家和四十岁以上的人而言却有相当的困难。并且,县局在同一供电所工作的有全民制合同工和农民合同工,由于身份的不同,工资水平也不同,不能同工同酬,虽然县局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象劳保福利和安全工器具等发放都一视同仁,但由于工资、奖金的差额悬殊,造成了农电工的心理不平衡,产生消极因素,也造成了农电工的工作积极性受挫和农电工队伍的不稳定。二是未按照《劳动法》落实农电工的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和住房基金,使农电工有后顾之忧,很难全身心投入工作。目前,**县农电工中,50岁以上的*人,40岁以上的*人,30岁以上的*人,30岁以下的*人,凡40岁以上的人员,大都在本系统从事了近20年甚至20年以上的农电工作,付出了毕生的劳动,但他们今后的养老、工伤、疾病问题却无法落实,心
第三篇:市中心管理问题调研报告
根据根据根据**人大常委会的安排,城建环境委组织了有市发展计划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区人大常委会等单位和部门参加的专题调查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带领下,围绕城市规划(包括如何解决城中村问题)、管理体制、综合执法等方面,对**中心城市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走访群众、召开人大代表及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座谈会、实地查看等方法,深入调查研究,还赴**、**、**等地参观、考察。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市管理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心城市包括**区和**经济开发区。目前,**城市建设及维护的管理职能主要集中在市建设局等有关部门。市建设、工商、公安、环保等部门负责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市建设局设有城建监察支队,但人数少,一般只负责协调;具体执法工作由**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城建监察大队承担。市规划局设立规划监察大队,负责城市的规划执法工作。**区设立城管办负责城市市容管理。
建市以来,市政府在中心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中心城市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我市建市时间短,现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模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条块分割,管理上尚未形成合力。横向有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城市管理的权限分布在城管、建设、公安、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从纵向看,在事权划分上,体制尚未理顺。如市、区两级的土地管理权和规划管理权没有按照国务院国发明电〔****〕*号文的要求划分,市、区争权夺利现象时有发生。又如市区道路,按照规定宽**米以上的归市级管理、宽**以下归区级管理。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宽**米以上的道路的管理,市级不到位。遇到重大节日或活动,市里往往把任务安排给**区。而**区财政紧张,没有这项经费造成无力管。而**路中段的改造拆迁,市里不投一分钱,**区也感到操作困难。再如**区房管局成建制上收后,**区已无房产管理权,导致**个乡镇的房产管理、发证成了空白。
——多头执法和处罚,降低了行政执法效率。城市管理涉及部门众多,对违反城市管理有关条例的现象,本该按职责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有利的争着管;而碰到棘手的问题,又谁都不管的问题。如:流动摊点的整治,有关执法部门按照各自的法律、法规都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但大家都能说出不管的理由来,最终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市内交通多头审批但管理薄弱,使市区交通混乱无序,“地老鼠”、“摩的”越来越多、越多越乱。目前城市管理执法队伍众多,有的执法队伍由于经费不足,为维持生计,以收代管、以罚代管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管理者的形象和管理的效果。
——建、管、养合一,城市管理效率不高。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相对而言,城市管理却显得不很突出,一直没能提上议事日程,在城市的发展中,依附于建设,形成“建管养合一”的模式,建设部门担负了建设、养护和管理的多重任务。由于城市建设部门承担了建、管、养的职能,造成队伍庞大,依赖性强,维护管理成本高,财政负担重。建设部门既要搞建设,又要抓养护和管理,势必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影响管理。从另一种角度讲,建设是一种企业行为,而管理是政府行为,管理对建设有监督和控制权限,建管同出一门,建设部门很难对自身实施有效监督。
——管理重点易位,城市管理局限于治标层面。一些城市管理部门过分侧重于对现存表象问题的查处,只抓住了管理末端,对如何提高管理部门效能、如何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和公德意识等治本性的问题未作深层次的考究,更缺乏系统化的有效管理举措,由此出现“管理重点易位”现象,把城市管理片面理解为“抓反复、反复抓”的简单重复,形成“突出整治—情况好转—重现问题—突出整治”的城管怪圈。典型的如城市内河的治理情况。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管理部门成为查处问题的“机器”,而不是查处问题的“主人”,造成政府管理成本增加,根治问题的过程缓慢。
——行业垄断,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在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下,城市公共服务部门,习惯于按“行政命令”和“计划调度”办事。由于是“独家经营”,不存在竞争,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职工习惯于吃“大锅饭”,拿“固定工资”,造成这些部门缺乏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质量低下。
——规划滞后。原县级**的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两年虽然加快了规划编制步伐,但是还不能满足**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各类专业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显得滞后。在规划执法上,力度亟需加大。通过调查了解,自****年至****年以来,**城区个人违章占地建房情况比较严重,总户数达****户。特别是****年和****年期间,非法建房总数达***户。其中情况比较突出,成片成规模的主要有:城南无名村,违章建房达**座;**乡造福工程和无证建设的一些公益性项目;****村、**村、**村和**的**村、**村、**村等城乡结合部;**少数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聚居村等。同时,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的跟踪管理不够,特别是有些单位、个人和开发商受利益驱动,擅自更改指标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群众对此意见较大。
二、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城市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运行机制是否先进高效。针对目前我市在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认为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迫在眉睫。结合**、**、**等地的经验,调研组建议:
1、完善“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道),四级网络(市、区、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实现管理的重心下移。积极探索,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将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到强化日常管理上来,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由经验管理向法律管理转变,由制约管理向服务管理转变,由一般管理向格调管理转变,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整体水平。
2、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效率。为改变城市管理中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相互扯皮的现象,应尽快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把分散的城市管理执法职能集中起来,由一个部门执行。
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符合国务院有关通知精神;有利于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执法效率;有利于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建设。按国家法律规定,行政执法应由政府职能部门承担,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有执法权。这样,一方面强化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统一管理。
3、打破建管养一体化模式,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探索建立以街道—社区—物业管理企业为基层管理实体的管理模式,将部分职能下移,强化社区管理功能,允许社会力量参加小区卫生有偿服务,解决以前“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管理弊端。改革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推进企业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深化改革,市政、园林、房产等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运营;政府部门从无限管理变为有限管理,简政放权,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垃圾处理、绿化建设、环卫保洁等公共服务项目,通过招标竞争,提高管理和运行效率。
4、建章立制、依法治城。加快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管理事项做到明确规定,使城市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市政府已出台《**区城市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着手出台各项管理细则,抓紧出台城市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城市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5、建立实现城市长效管理的社会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市民参加植树绿化、垃圾收集、白色污染治理等公益活动,逐步使市民形成自主管理、自我规范的良好习惯,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实行政务公开、市民投诉、市民听政、新闻舆论曝光等方式,对政府的城市管理工作和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
6、建立城市长效管理的投入机制。调研中反映突出的问题是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经费不足。这是实现城市长效管理目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建议:本着统一、精干、高效的原则,对在编综合执法人员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可在城市维护费中列支,做到经费落实,确保执法人员严格公正执法。同时,要强化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依法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寸土寸金的城区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以投入中心城市的建设与管理。
7、学习**、**花巨资搞规划的经验,投入足额经费,抓紧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以及市政工程等各项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为规划的审批提供科学依据。严格执行红线、蓝线、绿线、紫线“四线”管理制度,保证城市建设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严把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关,做到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与项目主体工程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要加快编制环卫发展规划,做好垃圾转运站、公厕等规划布点;要编制城区交通发展规划,留足停车场所,大力扶持大公交,适量发展出租车,要制定限制人力车、逐步淘汰低档车型、坚决取缔“老鼠车”的具体办法;要完善城区交通标志标线,实行车辆归场归点停放,违章停车拖曳,加强市区交通静、动态管理;要对摩托车维修、饮食店、板材加工、水泥经营等易污染环境行业的店面实行规划布点,有的还要实行集中经营;要规划好市场布点,做到“堵”“疏”结合,有“堵”有“疏”。
8、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我市“城中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村内建设混乱、环境卫生差、社会治安复杂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改造“城中村”迫在眉睫。必须从我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先易后难、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统筹兼顾、保持稳定的原则,在充分合理考虑群众的利益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补偿原则,努力维护农民基本权益,使农民失地不失业。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组织实施。
第四篇:两联系一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落实“两联系一教育”
工作调研报告
-----拜城一小:麦麦提.米吉提
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联系清真寺与宗教人士谈话制度,是加强对宗教人士的团结、教育工作、拉近宗教人士和政府的距离、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遏制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拜城县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两联系一教育”措施,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作为宗教工作的领导,积极探索新时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和宗教人士、宗教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巩固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统一战线,是全市的民族宗教工作出现了新局面,积极发挥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的作用,为我镇的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保持全镇的政治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关系到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一、严格落实“两联系一教育”制度,淡化宗教氛围;
通过宣传教育淡化宗教氛围,维稳宣讲组结合当前工作需要,在重点宣讲“七个讲清楚”的基础上,重点给群众讲解宗教氛围浓厚给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使群众认识到村里宗教氛围浓厚带来的危害
性,自觉不穿宗教色彩明显的服饰,自觉引导孩子、学生远离宗教。同时还重点在各学校加强淡化教育,教育引导教师学生不要穿戴宗教氛围浓厚的服饰,远离宗教和宗教活动等,并能引导带动好自己的兄弟姐妹。
二、开展民族宗教工作的一些做法
民族宗教无小事。我镇各级宗教界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以及县委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加强对宗教场所的规范化管理为重点,逐步完善了宗教工作责任制,为全镇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大型宗教活动有序进行。每周五的居玛乃玛子和每年的“古尔邦节”,“肉孜节”各族群众聚集宗教活动场所,加大了对外来外出人员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实登记、信息录入等工作。
第五篇:关于“两虚一逃”违法行为的调研报告
“三假两虚一逃”违法行为的监管调研报告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有限公司特别是自然人投资的有限公司在登记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个别代理机构、会计事务所借、垫出资情况时有发生,还有些公司股东在公司成立后,以借款的名义将投资挪作他用。而整顿和规范公司出资行为,打击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违法行为,是我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及时发现、准确定性、妥善查处此类违法行为已成为当前企业监管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2年9月30日,我分局辖区内登记各类企业共 户,其中 户因逾期未年检将于 月底吊销营业执照,实有企业户,自2011年至2012年9月30日,我分局立案查处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工商登记、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违法行为共件罚款元。
二、“三假两虚一逃”的成因及危害
(一)“三假两虚一逃”的主要成因
一是个别公司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在登记注册时采取虚报虚夸注册资本的手段体现公司实力,为其从事经营时提供便利条件;有的本身并不具备条件而为了达到某一特定行业的准入标准,采取虚报注册资本的手段获取从事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资
1格;更有甚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无任何资金投入依托非法代办机构,取得合法的“外衣”。
二是中介机构受利益驱动违法经营,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需求必然会有供给。部分企业出于生产、经营或其他目的,在办理注册登记或变更登记时,由于自身缺乏相应资金,需要“他山之石,以奠其基”,而一些中介机构便“投其所好,粉墨登场”,这就给违法中介机构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滋生的土壤。
三是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出统一规范中介组织及中介活动的法律法规,对社会中介组织的性质、职能、责任、权利等没有作出严格界定,在市场准入、市场秩序、市场监督等方面缺乏法律依据,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存在空白和盲区。
(二)“三假两虚一逃”违法行为的危害。“两虚一逃”在《公司法》里是指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和抽逃注册资本。《公司法》第206、208、209条分别对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做了明确的规定。“两虚一逃”的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两虚一逃”违法行为的出现,扰乱了市场秩序,扰乱行业管理秩序,引发商业欺诈和犯罪行为,破坏交易安全,侵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危害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两虚一逃”不仅违反《公司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而且触犯了《刑法》这一作为惩罚犯罪、较为
严厉的法律的规定,可见“两虚一逃”违法行为行为的严重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三、目前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难点
“三假两虚一逃”有较着为复杂的存在形式,给查处工作带来诸多难点。
一是发现难。主要表现为此类违法行为隐蔽性强,无表象性特征,是公司股东暗中的行为,其过程和结果基本上没有表象特征,不易发现。对企业注册资本中的违法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主要靠财务查账才能发现并获取相关证据。这涉及到对企业账目的审查,甚至要到有资金往来的其它企业核对账目,工作量极为庞大。加之,工商基层企业监管岗位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执法人员普遍存在财务业务知识不精,对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无法进行专业性的审查,只能查看企业提交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基本情况,造成年检审核流于形式。
二是定性难。《公司法》及相关配套法规仅有关于出资违法行为后果的法款表述,而没有对行为概念及模式的完整定义。这样很容易造成执法理解的分歧和偏差。
三是取证难。取证难是查处抽逃出资行为最突出的难点,主要表现为:
1、无证可取。抽逃出资的关键证据在于公司的财务记录和凭证,而有些公司心存侥幸,宁愿违反会计法规也不设财务会计,根本没有书面正式的财务帐册;有的即使有财务记录,也极易转移销毁,导致无法取得关键证据。
2、证据搜寻难。公
司会计帐册和银行资料原则上属于商业秘密,没有初步证据显示涉嫌违法不能随意滥用行政强制措施进行取证;对公司真实财务帐册和资金往来记录的搜寻难度极大。而在公司财务管理体制越见技术化、电子化的今天,这种破解高专业领域的难度更为突出。
3、证据甄别难。从目前较为显见和普遍的抽逃出资手段看,抽逃出资行为在财务帐册上体现得更为隐蔽,手段更为专业,更具有欺瞒性质,工商基层监管人员专业技能难以适应。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强化学习,提升查处“两虚一逃”案件的能力。要把强化企业出资行为监管、查处“两虚一逃”案件作为对企业日常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要组织执法人员集中对“两虚一逃”行为的办案技巧、证据收集以及定性依据等方面的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应当初步掌握审计报告、评估报告、验资报告、银行对账单、企业会计报表等有关材料的审查要点,在现有基础上提升专业执法技能,为“两虚一逃”行为的查处,奠定专业知识的基础。并依托年检,加强企业注册资金审查力度,从企业网上申报的年检报告书入手,在企业申报的各类登记和经营情况审查时,对新设立以及增加注册资金的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是有大额现金支出的企业,加强企业注册资金的审查力度,密切关注企业注册资金和资产负债表中其他应收款项目,对其资金流向进行严格审查,及时发现企业涉嫌“三假两虚一抽”和提供虚假年检材料的蛛丝马迹。
(二)加强协作,形成查处“两虚一逃”案件的机制。由于查处公司出资违法行为案件涉及面较广,仅凭工商部门一家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加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强制措施有限,因此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两虚一逃”案件调查取证中,资金流向是一个重要环节,是案件查处的要点和难点。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以解决案件查处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对工商部门通过金融部门调查取证应制定可操作的相关规定,为案件的调查取证及案件定性提供保障。作为工商部门自身要严把注册、年检关,提高市场主体质量。严把登记材料审核关,核查场所证明、前臵审批批文等材料的真实性,发现涉嫌提交虚假材料的,立即移交办案单位调查处理。
(三)坚持巡查,实施登记注册事项与实际情况核对制度。由于登记注册主要是进行书式审查为主,“重登记,轻管理”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针对企业设立登记时提供虚假场地材料日趋增多的现象,因此必须重新启动必要的实质性审查程序。对新设立和变更住所的企业,登记机关应当授权辖区工商所对其申报的材料进行实地调查,同时应对新设立或变更经营场所的企业登记后三个月内进行现场核查和回访,及时纠正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与登记注册情况不符合的现象。工商所还应以年检为契机,加强对企业的后续监管,排查和消除 “三无”(无场地、无资金、无人员)企业,对部分设立后查无下落的企业要按相关规定予以及
时处理,杜绝无住所企业的存在。同时登记机关要充分利用工商业务平台资源,建立企业登记与辖区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使企业登记与企业管理工作衔接互动,形成有效的登记监管机制。
(四)出台鼓励中介机构从事企业登记代理的政策措施,引入高素质人员进入企业登记代理市场,提供更为专业、规范的服务,同时挤压非法登记代理机构的市场空间。在日常登记监管中,工商部门应与相关部门联合,从源头上堵住虚假登记和非法登记代理的产生,同时严厉打击虚假登记和非法登记代理行为,使虚假登记和非法登记代理行为难有生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