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大全)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根据市、县有关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
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增收为核心,以村镇建设为支撑,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配套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建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民生活富足宽裕,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文明新风尚基本形成;村镇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村容村貌美化整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乡风文明和谐,农民安居乐业,全镇80以上的村建成具有**特色的新农村。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中心,加快发展。更加注重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二三产业,实现工农互动、工商互动,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合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活力。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力推进改革深化和制度创新,破除影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为农村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坚持实事求是,扎实推进。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不盲目攀比,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固定模式,力戒形式主义。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
4、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围绕蔬菜、花卉、林业、畜牧等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优势农产品推广提高工程,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尽快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示范区。
5、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发展方向,按照“壮大龙头、优化机制、延长链条、规模发展”的思路,通过引进联合、改制改造、加大扶持等多种方式,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企业集群。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2010年,全镇9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原则,引导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十一五”期间,全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1个,农户覆盖率达到70以上。
6、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依托造纸、橡胶、化工等优势主导产业,以园区为载体,以上延伸下游产业链为纽带,打造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产业集群。积极支持发展无污染的加工项目,鼓励各村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发展私营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扎实推进“两进”工程,构建覆盖全镇农村的商品经营网络。力争到2010年,全镇75以上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工资性、经营性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80以上。
三、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7、努力提高村镇建设管理水平。加快编制实施村镇规划,今年全部完成300人以上村庄的规划编制。严格执行“一书两证”等制度,强化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坚持“科学规划、典型带动、分类推进、整体提高”的思路,因村制宜,区别对待,分类创建,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和管理。规划建设农村新型村居,力争“十一五”末农村基本实现住房砖瓦化。
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道路、供水、供暖、燃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实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布局,重点提升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统筹城乡水利建设布局,高标准
第二篇:道口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
道口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精神,扎实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经研究,拟定我镇“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以“四项发展战略”、“五项创业活动”、“五项增收计划”、“十大推进工程”为抓手,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总体原则,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扎实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的展开,促进全镇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坚持“四项发展战略”
1、坚持农业立镇战略。坚持“1441”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即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优质粮食、标准化养殖密集区、高效农业园区、农业“走出去”四项工作,推进生态家园沼气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扶贫开发、农机装备四项工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批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把百姓创家业更多地纳入到农业产业化链条开发中去,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我镇农业现代化进程。
2、坚持工业强镇战略。牢固树立“工业强镇”理念,大力实施“工业振兴工程”,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力度,重点扶持壮大纺织、造纸、化工、塑料制品、齿科材料、烧鸡加工、电子制造等七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新华集团、海通纸业、光明纸厂、五星纸厂、金华印务、宜丽制衣、永兴卫材、新峰科技等骨干企业。坚持一村一品,激励能人创企业、企业再创业。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和特色块状经济。加快卫西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提高聚集效应,壮大经济总量,实现工业小镇向工业大镇、强镇的转变。
3、坚持劳务富镇战略。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新农村的重要措施,紧紧围绕劳务输出“四个转变”,完善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模式,逐步提升劳务经济水平。大力发展回归经济,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新业,把劳务经济培植发展成为全镇的重要支柱产业。
4、坚持开放兴镇战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创新招商引资理念,拓宽招商引资领域,突出引进“高、新、大”项目。坚持项目、资金、信息一起引,坚持引资、引智并重,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注重招商引资实效,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全民招商、全民创业,以大开放促大招商,以大引资促大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的大跨越。
(二)开展“五项创业活动”
1、开展百姓创家业活动。以创家业、兴家业致富增收为目标,发挥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千家万户积极性,激活农村发展“细胞”。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发挥各自特长优势,挖掘潜力,围绕发展优质专用粮食、高效农业、养殖业、加工业及三产服务业,掀起全民性创业高潮,加快致富增收步伐。
2、开展能人创企业活动。鼓励、引导、扶持农村各类能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把他们积累的资金、人才、技术引向工业领域,积极兴办、领办企业,发展能人经济,使农村各类能人成为区域经济发挥咱的领头人和主力军,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工业经济的骨干力量。
3、开展企业再创业活动。鼓励、引导现有企业厂长、经理,充分发挥其在资金、技术、项目、市场、信息、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扩大规模,拓宽领域,二次创业,把企业做的更大更强,使之发展壮大成为重点企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更多新生企业,实现企业二次腾飞。
4、开展返乡创新业活动。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创业环境,大力实施回归经济。广泛收集在外就业人员工作信息,重点掌握拥有一定创业技能和资金的人员,建立基本情况档案,采取跟踪联系、家乡亲情感化等多种办法,鼓励、引导在外务工人员发挥在信息、资金、技术、项目、人员等方面的优势,返乡创业,带回资金,带回项目,带回技术,发展经济,建设家乡。积极帮助有意返乡投资人员搞好市场分析、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产品鉴定、人才培训等,在项目办理上开辟绿色通道。到2010年,引导外出人员返乡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0家以上。
5、开展干部创事业活动。大力实施“双强工程”,将自己致富能力强且带动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人员配备到基层组织中去。农村干部要围绕农民致富增收,先行示范,培育发展主导产业,通过示范带动,带着群众干,领着群众富。同时,要积极组织群众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计划、各项目标,在新农村建设中创出新事业。镇、村干部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在领导、推动、实施新农村各项工作中,积极支持,全面参与,办实事,创新业,安民心,促和谐,促发展。配合县政府选派镇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锻炼,学习先进地区的新思维、新观念、新举措、新经验,使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并利用实践锻炼之机,积极推介道口,宣传道口,为道口发展牵线搭桥,献计献策。鼓励镇干部离岗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带头发展经济,为群众做好示范。
在全民创业活动中,镇、村二级每年都要举行“农民创业标兵”、“经济发展能人”、“二次创业先锋”、“返乡创业功臣”、“干部创业模范”等评选活动,营造鼓励创业、踊跃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实施“五项增收计划”
1、农业产业化链条开发增收计划。围绕粮食、瓜菜、道口烧鸡等主导产业,实施粮食精深加工、瓜菜加工、道口烧鸡加工、牛羊猪肉加工等产业链条开发,搞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主导产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让农民从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中获取更多的效益,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把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轨道,按照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臵、相对集中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的原则,大力培育和扶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建立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发展龙头企业集群。
2、规模化养殖发展增收计划。按照“市场引导、加工带动、小区发展”的工作思路,推进畜禽养殖密集区和规模养殖示范场建设,转变养殖方式,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高畜牧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五年内建标准化养殖小区8个、规模养殖场20个,建成年产值超亿元的畜产品加工企业1个,形成鸡、牛羊、瘦肉型猪等主导产业。到“十一五”末,全镇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3、高效农业园区带动增收计划。按照“抓园区,带规模;抓优势,带特色;抓市场,带基地;抓标准,带质量”的思路,积极打造高效农业大镇,三年内高效农业面积发展到7000亩,新建集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标准化为一体的高质量、高档次的百亩园2个,并加大力度建设名优苗木繁育基地等生态花卉园区。
4、劳务经济致富增收计划。进一步抓好劳务输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劳务输出领域,完善管理服务网络,打造劳务品牌,提高输出质量和效益。巩固壮大“发达地区企业务工、建筑劳务”等特色劳务产业,巩固劳务基地,积极申请注册“专业”劳务品牌。
5、非公经济强村富民增收计划。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扶强壮大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同时,围绕我镇传统优势和技术,积极引导扶持各村选上不同类型的项目,重点发展粮食、养殖、烧鸡食品加工、豆腐制品等产业,促使连片发展,加快产业聚集,培育形成一批“一村一品”或“数村一业”的专业型新农村。搞活商品流通,繁荣城乡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培植新的增长点。
(四)抓好“十大推进工程”
1、村庄治理工程。一创卫生新村。广泛开展全民爱国卫生活动并建立长效机制,达到“五有”(有公共卫生厕所,有安全饮水及排水设施,有垃圾收集运转场所,有畜禽饲养栏,有环境卫生、环境保护、村容村貌治理等规章制度)、“五无”(无粪土乱堆、无柴草乱放、无污水乱排、无畜禽散养、无侵街占道)、“四清”(清垃圾、清污水、清路障、清淤泥)、“四化”(道路硬化、街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二创生态新村,村内新上工业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污染物实现达标,避免给环境造成影响。所有人、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搞好村庄绿化、道路绿化等,改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无破坏生态时间。三创诚信新村。深入开展以创建诚信户、诚信村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诚信工程创建活动,制定对诚信户、诚信村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诚实守信,在经济生活中公平交易,恪守合同,反对假冒欺诈;在日常工作中,实事求是,言行一致,反对欺骗;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开诚布公,以诚相待,反对虚伪。通过开展诚信活动,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四创文明和谐新村。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人协会等群众组织,广泛开展公民道德知识教育和各类文明创评活动,大力培育文明新风,着力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发展农村文化,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科普培训面达到80%以上),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树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完善殡葬改革制度,火化率达到100%。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实现“七无”:无违法犯罪案件,无聚众赌博活动,无姓氏宗族派性,无封建迷信陋习,无越级访和集体访,无欺诈、造假行为,无虐待老人、歧视妇女、违犯计划生育现象。通过开展文明和谐新村创建活动,达到邻里团结,家庭和睦,村风文明,秩序良好,生活富足,干群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到2010年,力争建成省级文明和谐村1个、市级3个、县级8个。
2、“一建四改”生态家园工程。大力推广应用沼气生态技术,全面推进沼气建设“示范村”、“示范镇”及生态示范模式,努力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目标。建立健全沼气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培训,搞好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搞好“一建四改”(建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厕、改圈),把发展沼气产业与开辟农村新能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村紧密结合起来,力求取得“一气带三料”(燃料、肥料、饲料)、“三料促五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五业出四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良好效果。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积极推广秸杆气化技术,逐步普及太阳能利用技术。“十一五”期间,全镇农村沼气用户达到1800户左右,惠及农民7000人以上。
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抓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试点在滑县开展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到2010年,把我镇建成农村饮水城市化、安全饮水普及化整体推进示范乡镇。同时,针对农村税费改革“两工”取消后的新形势和水利工程重建轻管、损坏严重的现状,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部门服务、个体经营、群众参与、协会监督、民主管理”的运行新模式。
4、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结合省、市、县、乡四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集中扶贫开发资金,实行规模开发,搞好扶贫村的整村推进示范工程建设。
5、村镇规划建设及“街街通”工程。(1)小城镇规划建设。加快小城镇近期规划修编、详细规划的编制并严格实施,健全小城镇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有符合标准的供排水设施;有符合标准的卫生院、敬老院、中小学校、文化娱乐场所等;无乱搭乱建、占道经营及脏、乱、差现象;街院硬化、亮化、净化、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地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2)村庄规划建设。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的修编任务。村民住宅严格按规划建设。(3)“街街通”工程。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村庄街道建设规划,利用争取上级扶持、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农村街道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确保90%的村实现“街街通”。
6、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采取五种培训方式,突出四项培训内容,着力实现四个提高。五种培训即:一是“阳光工程”培训。以打造地方劳务输出品牌和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为重点,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农民、产业工人、三产服务者。二是职业教育培训。对全镇农民广泛进行各种职业教育。三是成人学校培训,办好一所成人学校。四是文化大院培训。加强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计生、文化等基层网络资源,组建高标准、广内涵、多功能的科技文化大院。2010年实现镇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有科技文化大院。五是远程教育培训。不断扩大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四项内容即:学文化、学技术、学政策、学法律。四个提高即: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实用技术本领,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法律意识。
7、农村社会保障工程。(1)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员全部纳入保障范围。(2)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加强镇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20%。(3)全面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4)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健全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证抚恤补助对象的补助标准随当地居民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同步提高。(5)建立健全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全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07年,我镇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力争达到100%。继续加强以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好村卫生室,为农民基本医疗需求提供保障。
8、农村电力及通讯工程。(1)电力工程。积极推进未改造村,全部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在户户通电的基础上,积极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努力让广大农民不仅用上电,而且用好电。(2)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在全镇10个行政村户户通广播电视光纤网络,使群众能收看到图像清晰、内容丰富的有线电视节目。把广播电视构筑成一个镇有站、村有管理服务点的管理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积极发展有线电视用户,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3)通讯工程。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电话入户率达到95%;加速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无线市话下乡、信息村、三农信息网、电子农务、宽带进村、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及行政办公内网等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三电合一”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为农村搭建信息平台,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9、平安新村建设工程。进一步深化“261”工程,积极排查各种矛盾纠纷,将问题和矛盾消化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和地痞、村霸恶势力,确保农村治安形势良好。切实加强村级民调组织和联调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治安格局。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等多个层面的创建活动,积“小安”为“大安”,确保全镇社会大局稳定。到2010年,90%以上的村达到平安建设标准,使全镇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指数保持在92%以上。
10、科教兴农工程。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活动,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提高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能力;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农业龙头项目建设;充分利用科技网络优势,加大农业招商力度,选择重点村建立农业科技标志性示范村。“十一五”期间,积极扶持和发展农技协会,建立科普示范基地,使全镇60%的村实现“一站(科普宣传站)一栏(科普宣传栏)一员(科普管理员)”;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运用先进使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科技成
果推广,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认真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使基础教育均衡增长,全面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彻底消除中小学危房;全面落实“两免一补”,确保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严格控制学生缀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全民素质。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镇、村的基层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要以建设新农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围绕“四项发展战略”、“五项创业活动”、“五项增收计划”和“十大推进工程”,尽快健全组织,建立任务明确、分工协调、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强力推进,狠抓落实,形成党委领导下的全民动手、齐抓共建新局面。镇党委要做到“六抓、四新、两好”,即抓全民创业,主导产业要有新发展;抓村庄治理,农村面貌要有新变化;抓教育培训,农民素质要有新提高;抓基础建设,生产生活条件要有新改善;抓思想作风整顿,建设一个好班子;抓“双强”工程,带出一支好队伍。农村党支部要深化“一制四化”,促进新村建设。建立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实现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绩效考核目标化。进一步完善创业承诺,严格制度约束,搞好绩效考评,落实奖惩激励措施。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臵模式,强化农村党支部核心领导地位,推进村委会和其它村级组织的建设,加大培养选拔“双强”村干部的工作力度,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示范带动,着力建设产业新村、文明新村、卫生新村、生态新村、平安新村、诚信新村、和谐新村。
(二)典型引导,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阶段、分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切实把发展经济、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作为全部工作的重心。要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不搞统一形式、“一刀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步实施。要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典型带动”活动,重点打造市、县试点村及镇政府所在地。要使这些村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它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引领作用、带动作用和激励作用,引导全镇10个村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迈进。
(三)整合资源,全力扶持。发挥镇、村自身优势,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的扶持政策,积极申报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扶持。整合项目资金,集中使用投放,合力打造示范工程。镇财政也要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对直接面向农村的公益类建设项目进行投入。要加强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和支农资金,统筹支配使用新农村建设资金。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要集中投放,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工程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农民群众受益一个。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向上争取资金项目的力度,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多渠道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
(四)完善机制,严格考核。健全激励机制,对试点村实行动态管理。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对试点村、镇政府所在地小城镇建设工作实行台帐管理,各村对台帐内容完成情况一月一报送。镇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对报送情况一月一通报。年底对签订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优罚劣。对工作力度小、成效不明显的村通报批评,取消各项评先资格,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对措施得力、成效突出的村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并给予资金、物资及优先安排后续项目等方面的奖励。
(五)多方联动,全民共建。镇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精心部署,科学规划,组织、推动各项工作计划,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各村单位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实搞好服务,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促进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开展。
二○○七年三月十日
第三篇:某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根据市、县有关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增收为核心,以村镇建设为支撑,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配套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建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民生活富足宽裕,人均纯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收入达到8600元;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文明新风尚基本形成;村镇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村容村貌美化整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乡风文明和谐,农民安居乐业,全镇80%以上的村建成具有**特色的新农村。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中心,加快发展。更加注重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二三产业,实现工农互动、工商互动,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合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活力。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力推进改革深化和制度创新,破除影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为农村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坚持实事求是,扎实推进。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不盲目攀比,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固定模式,力戒形式主义。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
4、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围绕蔬菜、花卉、林业、畜牧等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优势农产品推广提高工程,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尽快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示范区。
5、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发展方向,按照“壮大龙头、优化机制、延长链条、规模发展”的思路,通过引进联合、改制改造、加大扶持等多种方式,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企业集群。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2010年,全镇9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原则,引导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十一五”期间,全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 21个,农户覆盖率达到70%以上。
6、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依托造纸、橡胶、化工等优势主导产业,以园区为载体,以上延伸下游产业链为纽带,打造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产业集群。积极支持发展无污染的加工项目,鼓励各村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发展私营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扎实推进“两进”工程,构建覆盖全镇农村的商品经营网络。力争到2010年,全镇75%以上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工资性、经营性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80%以上。
三、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7、努力提高村镇建设管理水平。加快编制实施村镇规划,今年全部完成300人以上村庄的规划编制。严格执行“一书两证”等制度,强化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坚持“科学规划、典型带动、分类推进、整体提高”的思路,因村制宜,区别对待,分类创建,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和管理。规划建设农村新型村居,力争“十一五”末农村基本实现住房砖瓦化。
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道路、供水、供暖、燃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实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布局,重点提升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统筹城乡水利建设布局,高标准搞好现代农业水利规划和建设。“十一五”期间,以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为载体,加强清洁用水保障体系建设,争取“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力争“十一五”末,镇村道路全部达到三、四级柏油路标准,村内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积极实施“村村通互联网”工程,大力推进通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基本建起城乡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力争到2010年,农户有线电视使用率达到95%以上,50%的村庄实现村务管理信息化。
9、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逐步改善村镇人居环境。大力实施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和清理垃圾、污水、柴草、废旧建筑物等“四改四清”工程,逐步使农村环境卫生基本达到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放、无畜禽乱跑和硬化、净化、绿化、美化标准。加快推进生态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建设,全面实施村庄绿化工程,着力提高“两线三环”绿化水平。“十一五”末全镇林木覆盖率达到35%。稳步实施以沼气、太阳能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能源清洁化。“十一五”期间争取新建户用沼气池6000个、大中型沼气池 30 个。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开展秸杆综合利用;加强对农药、化肥、薄膜使用的管理,逐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工业污水、废渣等各种污染物排放。力争“十一五”末,农村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四、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提升新农村公共服务功能
10、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教育救助体系和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切实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力争3—5年时间,使镇中心幼儿园省级规范化的基础上再上新水平,2007年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率达到95%以上,2处初中和镇中心小学创建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巩固农村中小学微机联网“校校通”成果,逐步实现微机联网“班班通”。
11、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队伍建设,健全农村药品配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农村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2010年镇卫生院达到省级标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切实做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十一五”期间,全镇农村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7%以上。
12、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认真落实《**县文化事业发展五年规划》,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体系,把农村文体设施建设纳入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大力实施农村公共文化体育示范工程,在今年搞好试点的基础上,明年全面推开,力争2008年镇驻地建立规模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适度的综合文体活动中心,9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文化大院和文体活动场所。积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007年争取实现每个村每年放映10场电影的目标。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大力培育乡村文体队伍,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对农村文体活动的组织指导,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3、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按照“确保人人过得去,争取人人过得好”的目标要求,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力争“十一五”末,农村居民低保水平达到4000元;农民医疗保障筹资水平达到80元/人,农民医疗保障参保率达到98%以上,大病救助率达到95%以上;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9%,人均供养水平提高到5000元。大力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14、健全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农村教育救助制度,及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施救助。不断扩大残疾人救助金规模,全面实施残疾人生活、扶贫、康复、就业救助。完善灾害应急机制,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稳步实施“农村安居工程”,逐步解决农村无房户、危房户的住房问题。推进慈善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15、提高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深入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开展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争取5年内对适龄农民培训一遍,确保人人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着力推进农业科技信息村村通,进一步完善提高“百姓科技户户通”工程,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普及。
五、加强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
16、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大力弘扬**精神,深入开展文明信用户、小康文明村等创建活动,实施农村文明信用工程,提高农民文明诚信意识。力争2010年80%的农户达到文明信用户标准,80%的村达到市级小康文明村标准。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努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尚。
17、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力争到“十一五”末,镇党委和97个村党组织全部达到“五个好”标准。深入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育网络作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化解矛盾纠纷的本领,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对农村各个领域、各种经济组织的领导作用,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稳妥化解乡村债务,建立完善防止发生新债务的有效监管机制。
18、加快农村民主法制进程。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村级事务决策管理机制,推行村级工作“阳光操作”、村务大事村民决议等制度,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和审计工作,保证村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积极引导组织农民加强自我管理和服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19、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深入开展信访“网底工程”和“平安村居”建设,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农村治安、调解、普法、帮教、巡逻“五支队伍”,完善农村群防群治的治安防范网络,夯实农村基层基础。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邪教组织活动和霸头恶势力,深入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坚决扫除农村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农业农村安全生产管理,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强化推进保障机制建设,激发新农村发展内在活力
20、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权经营制度,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稳妥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探索建立“村企合一”的农村集体资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产经营管理机制,促进农民向“股民”转变。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强化对涉农税费的监管,防止变相增加农民负担。加强对水费等生产性费用收取使用的管理,改革和完善生产性水费的收取办法。
21、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资金投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稳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每年预算安排的支农支出要达到法定增长要求,新增财力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倾斜,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整合各项财政支农资金集中使用,集中建设一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积极运用贴息、补贴、税收等经济杠杆,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完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建立以政策性、商业性、农村合作性金融为主,农业保险、农业担保等其他金融机构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2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镇委、镇政府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领导,严密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扎实推进。
24、努力营造浓厚氛围。各办事处、村要积极采取有效方式,全面动员,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建设新农村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引导广大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典型引路,深入挖掘推广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让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25、强化督查考核。各办事处、村要把新农村建设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规划》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要坚持试点先行、典型示范、有序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要进一步建立完善考核办法,把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作为考核办事处、村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
第四篇: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文章标题: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市、县党委、政府有关精神,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环境优化,结合我镇实际,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基本现状
1、地理位置。隆兴昌镇位于河套平原腹地,是五原县政府所在地,是五原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与五原县胜丰镇、乌拉特前旗长胜乡接壤,北靠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乌梁素太镇、德岭山镇和建丰农场,西与五原县新公中镇毗邻,南与五原县套海镇、胜丰镇相望。110国道横贯全镇,高速公路连接线环绕南北,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十分发达。
2、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隆兴昌镇辖31个村,187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565人,有蒙、汉、回、满、朝鲜等8个民族。辖地面积50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1.2平方公里。有可耕地35万亩,计税地面积268604亩。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县委提出的“打造有机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大县”的目标,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突出特色优势,大力推进产业兴镇、产业富民,全镇农业产业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培植壮大了葵花、番茄、枸杞、小菜籽、甜菜、无公害瓜菜和畜牧业等7大农业产业。目前,全镇特色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23.5万亩左右,农民人均5亩左右。其中:葵花基地15万亩,番茄面积4万亩,枸杞面积1万亩,小菜籽面积1万亩,甜菜面积1.5万亩;无公害瓜菜面积1万亩;全镇养殖奶牛3697头,肉牛3303头,羊饲养量达到61.5万只,年出栏36.9万只,猪饲养量达到7.7万口,年出栏6.2万口。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37元,农业总产值达3.8亿元。
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先后建成了占地170亩联合村高科技示范园区,1700亩反季节瓜菜生产基地,10000亩的东牛犋低压节水示范区和5000亩的联合村节水示范区。建成了5000亩建丰村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5000亩和丰村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和5000亩荣誉村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成3500亩同联村优质枸杞种植示范基地。完成围封造林4200亩、海协贷款造林25064亩、退耕7080亩、还林13960亩,森林覆盖率达10。全镇公路总长233公里,全部砂化,绿化116公里。村庄规划实现三打通150个社,村屯绿化23个社。上自来水112个社,通有线电视86个社,通讯网络覆盖全镇,砖木结构住房达到75,实施“一池三改”13个社。
二、总体思路及目标步骤
总体思路: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区、市、县三级有关会议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三种模式”(基本改造型”、“普及推广型”、“示范引领型)为标准,以产业强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依法治村为抓手,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真抓实干,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预期目标:到2010年,全镇农业增加值达到3.7亿元,年均增长10;“基本改造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普及推广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示范引领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0元。建成“基本改造型”村组19个,“普及推广型”示范点10个,“示范引领型”样板2个。
实施步骤:坚持一次性规划,分步骤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高标准建设。
2006年,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详细规划,在全镇80的村推开“基本改造型”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联合八社整村搬迁、“示范引领型”新农村建设详细规划和一期工程建设;联丰一社“普及推广型”村屯绿化和“一池三改”建设任务。
2007年,30以上的村完成“基本改造型”新农村建设;重点完成联合八社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联丰一社新农村建设任务。
2008年,60以上的村完成“基本改造型”新农村建设;基本完成联合八社新农村建设任务;抓好东牛犋村整村搬迁、“示范引领型”新农村建设详细规划和一期工程建设;选择荣誉、宏伟、同联等9个村实施“普及推广型”新农村建设。
2009年,完成19个村“基本改造型”新农村建设,重点完成东牛犋村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荣誉村等9个“普及推广型”新农村建设任务。
2010年,重点完成东牛犋村“示范引领型”和10个“普及推广型”新农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3个城中村搬迁建设任务。继续完善“三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全面总结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在全镇继续推广。
三、主要措施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2011-20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扎实推进xx村新农村建设工作,促进全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经与村党支部、村委干部讨论研究,并征求部分村民的意见,制定了2011-2015年xx村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
一、xx村基本概况
xx村座落于xx镇北面,与xx区xx镇毗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大小山塘13个,全村759户,271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17个村民组,17位组长。现有党员102人,党员议事会成员10人,村民代表51人,现有党员中担任过村两委干部的54人,担任过主职干部的15人。xx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如今的xx村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有条不紊的开展着各项工作。
二、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充分调动全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为切入点,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改善生活条件,构建繁荣、富裕、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建设期限
自2011年至2015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xx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xx村经济发展规划
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养技术,逐步形成符合xx村地理环境新的龙头支柱产业,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
通过引导群众种植优良新品种,提高单产产量和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引导群众种植甜叶菊、大蔸菜等,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养殖业。针对xx村临近升金湖的特点,大力发展饲养渔业,养殖家禽类,不断扩大养殖规模,遂步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目标,即“三分之一”农民从事传统种植业,三分之一农民从事畜牧养殖业,三分之一农民进城打工。加大村委会对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引导和扶持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落实补助,增强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开展劳务对接,与省内外大中城市建立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中介组织和就业信息,培养劳务输出带头人。到2015年,全村转移农村劳动力1200人,实现劳务收入550万元。
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的原则,规划调整贫困户的推进方案,将全村的贫困户按行业特点,贫困原因分类,加大对贫困户的扶贫力度。着重扶持贫困户发展致富新产业,培育新的致富项目,提高“造血”功能。搞好对贫困户的培训,提高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进一步增加扶贫投入。到2015年,全村要完成13户贫困户81个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二)xx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重点建设好进村的道路,抓住这次村村通建设和一事一议的有利时机,把进村道路修好,协助有关部门规划好道路用地,发动群众出工出力,早日修好进入各组的道路。
加强人饮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把自来水引进各家各户,解决人和牲畜的饮水困难。
发动群众开展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排查水利工程,抓住这次水利兴修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提高xx村的防汛抗旱生产能力。
发动群众出工出力,建设硬化村道,力争到2015年硬化率达到85%以上。
(三)xx村公共事业发展规划:
巩固提高“普九”水平,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民受教育年限,力争到2015年村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1年。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加强村广播电视、图书馆和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全覆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功能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村卫生所达到合格标准。到2015年,农民就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按照低保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引导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四)xx村乡风文明建设规划:
加强对农民群众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素质。从未成年开始,进行持续的普法教育,使农民知法守法意识明显提高。
农村劳动力全员参加技能培训。每年组织二、三次科技培训,聘请市级、县级和镇级专家、科技特派员进村开展免费科技培训,或组织村民到县城、镇政府集中免费培训,解答村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提高村民的科学种养水平。
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改变卫生习惯。
加强群众娱乐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投一点,镇里投一点,县里投一点的“三点”投入方式在村部建设文化学习活动室。
(五)xx村村容村貌整治规划
xx村耕地面积比较少,旧房空房多、乱堆乱放乱倒现象严重,猪、牛粪随处可见,臭气熏天,人居环境较差。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大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以解决“脏、乱、差”为突破口,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逐步改变脏、乱、差的状况,把村庄建设成为生态秀美型、田园风光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广泛宣传动,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二是动员全村老少,每家每户把房前屋后打扫整理好。三是通过制定村规村民约规范猪、牛粪堆放,村内及村周边一公里以内严禁露天堆放猪、牛粪,在条件成熟时实行全村垃圾的集中处理。四是实施村主干道和支道的平整和硬化工作,美化村路,方便群众出入。五是进行一步加强沼气池建设和“三改”建设,力争在二、三年内实现沼气池和“三改”入户率95%。六是有计划地对村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七是逐步实现新村建设,全村砖瓦化率达到80%左右,农民住宅建设功能齐全,节能安全、造型美观、居住幽雅。对村居民建房要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资源。
(六)xx村民主管理规划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村级共青团和妇联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全面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全面推行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坚持把“一事一议”作为村办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务的主要途径,积极扩大议事范围,规范议事程序,提高议事效果。真正体现农民自己事情自己办,自己问题自己解决的民主政治要求。加强法制教育。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育农民遵守《村规民约》。加强农村社会治安,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创建“平安村”、“和谐村”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塑造农村新风貌。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增强诚实守信意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五、组织实施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规划先行。要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域、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二是尊重民意,积极引导。各级政府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共建家园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
三是注重实效,先易后难。要尊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农村发展基础好的地方突破,从广大农民最为关心、最易接受的地方入手,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因势利导,逐步扩展延伸,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以改善农村最迫切的基本生活条件为重点,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在抓好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基础上,按照统一部署和规划,全面系统地加以推进。
本规划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后,提交村民大会审议。由村支部、村委会具体组织实施,广大村民监督执行,不通过村民大会不得随意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