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汇报2012-3-10

时间:2019-05-12 19:0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汇报2012-3-1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汇报2012-3-10》。

第一篇:农业汇报2012-3-10

农业调研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自区委、区政府农村工作会议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理清思路、转变作风,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工作中心,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2年,着重做到四个强化,确保AA农业农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强化任务分解,锁定目标、责任到人保全局

我们认真分析了《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责任书》中的各项目标任务,按照AA的工作实际比照得失、查找短腿,及时将目标任务书下发AA村,紧盯指标任务,街道与AA村一道排定推进计划和序时指标,明确村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做到责任到人抓序时,措施到位抓落实,保质保量地实现各项目标任务。

二、强化政策宣传,落实到位、财政支农促发展

在区委、区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后,一是加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宣传力度,将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粮食稳定增长、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着重提高农民在土地增殖收入中的分配比例。二是继续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的各项政策,将水稻直补、良种和农资综合补贴兑现到位,抓好面积登记、核实、公示

各个环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农民得实惠。三是加大财政支农预算(标准正在商定),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AA高效农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科创资金扶持和农业推广经费。四是落实粮食政策保险,增加高效农业保险项目,抗御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三、强化技能培训,注重引导、专业合作增实力

首先,加大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我们将主动与农委、劳动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与联系,组织好AA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力争超额完成农委下达的新增持证书人数指标,同时,通过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其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积极引导,形成龙头。今年在现有的三个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通过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专业知识,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入社,在全面完成入社指标的同时,为农民致富提供市场、技术等服务信息,形成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第三,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镇江市崟鑫农业科技合作社,在目前初步形成的60亩高档安吉白茶的基础上,尽快完成和发展270亩的高效农业规划,形成AA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典范。第四,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进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人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吸引更多“三资”投入AA农业。

四、强化技术推广,服务到位、形成合力添实效

一是推广农业综合机械化,实行机械耕种、收割和秸秆直

接还田;二是推广优质、高效、高产水稻、油料品种良种引进推广率达99%以上;三是推广水稻肥床旱育稀植轻型栽培技术,坚决控制早直播面积;四是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工作,配合区相关部门坚决打击假冒伪劣种子、农资等;五是做好粮食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工作,及时发布农业田间管理和农情简报工作;六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禁止销售、使用高毒农药;七是做好畜禽疫病防控工作,防止禽流感和畜牧重大疫病发生;八是配合上级部门抓好放心菜、放心肉工程,确保不发生农产品质量事故。

以上汇报,如有不当,请批评指正。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二日

第二篇:农业汇报材料

西平县农业生产情况汇报

中共西平县委西平县人民政府

(2012年3月13日)

西平县地处黄淮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一个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县,是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示范县和豫南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基地。农业人口70万人,耕地118万亩,人均耕地1.4亩。

近年来,在省、市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围绕“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问题,按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机遇,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做大做强优质小麦、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绿色生猪等品牌农业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加快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总体思路,把“三农”工作摆上位置,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强化保障,狠抓落实,实现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11年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3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86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9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8亿元。西平先后被定为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出口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和肉类产量百强县、全国生猪生产调出大县、全国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全国粮食生产科技入户工程小麦示范县、全国绿色名县、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河南省畜牧强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河南省劳务输出基地县、河南省食用菌生产基地、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连续多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50强县、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连续多年荣获省、市“红旗渠”精神杯。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㈠抓粮食,保安全。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有利机遇,把粮食生产摆上突出位置,按照“稳定面积、优化品质、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采取“行政推动、利益促动、效益拉动、部门联动、示范带动、龙头舞动”等措施,落实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补贴,粮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9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85万吨左右,尤其是夏粮生产已连续8年实现稳产高产。去年夏粮单产达515.1公斤,总产52万吨,全县粮食产量达86.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9.32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054台,联合收割机1972部,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机播机耕机收。仅2011年,落实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3亿元,极大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㈡调结构,增效益。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在粮食生

产上推广优质专用品种,积极培育做大粮食良种繁育基地,推进粮食由种植大县向良种繁育大县转变,提高粮食种植效益。目前,西平优质小麦良种畅销安徽、江苏等省。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烟叶已成为西平的农业品牌,仅食用菌年产值达4亿元。2011年,全县生猪存栏108.2万头,全市排名第二,出栏137.25万头,继续被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家禽存栏935.85万只,全市排名第一,出栏1021.26万只。牛存栏2.3万头,出栏1.2万头。羊存栏13.97万只,出栏20.5万只。毛肉兔存栏300.71万只,出栏380.2万只。肉类总产量和禽蛋产量分别达到12.74万吨和6.8万吨,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35.6亿元,位居全省先进行列。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8%,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于畜牧业。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㈢转方式,提质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依托粮食生产和畜牧养殖的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面粉、饲料、肉制品、粮油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00多家,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0家,粮食流通、畜禽交易等市场发展到20多个。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经营程度,全县流转土地10余万亩,培育专业种植大户500多个。积极发展农村各类中介协会组织,全县建立生猪养殖、食用菌、农机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26个,农民经纪人2万多人。

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县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个、绿色农产品17个。

㈣大开发,强基础。我们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被定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的有利机遇,完善农业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能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自2005年以来,累计投资1.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9万亩,全县已有12个乡镇建成农业高标准示范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化农业格局。把水利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杨庄、老王坡两大国家级滞洪区综合治理和任三楼、谭山等9座中小型水库建设,对境内淮河支流小洪河进行综合治理,提高防洪标准;抓好基本农田的井渠配套,全县拥有机电井

1.9万眼,治理大小河道18条,有效灌溉面积达80万亩。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探索并推行小型水利工程、林田路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拍卖、租赁等办法,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农业开发,全县基本实现了没有无主桥、没有无主树、没有无主井,保证了农业开发工程的长期效益。

㈤拓渠道,促增收。积极推进扶贫开发,2006年以来,实施各类扶贫项目38个,投放扶贫资金1200万元,发放扶贫贷款1386万元,举办扶贫培训班470次,重点扶贫农户1600多户,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4600余人。全县5个贫困乡镇、44 个贫困村面貌有了显著变化,贫困人口进一步降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常年劳力输出

达20万人次,实现劳务输出近20亿元。广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评选“返乡创业功臣”,外出农民回乡创办企业达700多个。

㈥建新村,惠民生。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要求,利用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的机遇,大胆探索,积极运作,示范带动,稳妥推进。根据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和要求,以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县10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正在加紧建设,完成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机遇,先后实施了“村村通”、饮水安全、文化资源共享、家电下乡等公益社会工程,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公路、通有线电视,群众衣食住行、就医就学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广“四议两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开展“三杯”竞赛、“双强”工程、“优秀村官”评选等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三篇:有机农业汇报

XX县有机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XX县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发挥资源优势,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来抓,实现了有机农业既快又好地发展。下面,把我县有机农业情况向诸位领导作一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XX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人口45万,其中农业人口38.72万人,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00元。耕地面积103万亩,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其中20XX年小麦收获面积78.8万亩,玉米播种面积78.09万亩,蔬菜播种面积38万亩。近年来,我县围绕品质农业发展三品认证64个,其中有机食品54个,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带动基地50万亩,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县围绕粮食、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有机农业。一是有机粮油。我县XX食品有限公司,开发认证“XXX”、“XXX”有机面粉品牌,认证面积 29250亩,产量10968.75吨。XX食品有限公司认证的“XXX”清香花生油,认证花生面积5000亩,有机花生油产量370吨。二是有机蔬菜。XX合作社通过XX申请认证的“XX”牌西葫芦、西红柿、生菜、香椿、豆角等18种蔬菜已取得有机认证。XX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认证的黄瓜、西红柿、韭菜、茄子、西葫芦、萝卜、胡萝卜、豆角、青椒9种有机蔬菜,认证面积1276.7亩,产量7377吨。全县现有三品认证蔬菜基地13万亩,年产优质“三品”认证蔬菜50多万吨。三是有机畜牧。通过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采取措施帮助规模化养殖场和加工企业培育和发展品质畜牧产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不断规范企业无公害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工。现有通过农业部认证的有机养殖基地1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有限公司旗下的XX鸡生产基地运行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年出栏有机鸡40万只,获中国和欧盟有机产品双认证,这将为XX有限公司有机鸡肉食品加工产业升级奠定良好基础。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一)、适应新形势,实施以有机化为重点的农业发展战略 有机食品以其优质、安全、营养的优点倍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巨大的市场潜力。而XX县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开发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确定了以有机蔬菜为突破口,辐射带动有机畜禽、粮食同步发展的有机农业发展战略,力求将其培植成出口创汇的特色亮点,增收富民的支柱产业。为此,县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县有机农业又好又快工作,同时,通过多途径的广泛的宣传引导,在全县形成了大抓、快抓、抓好有机农业的浓厚氛围。

(二)、精心建设基地,打造“XX有机”品牌

高质量源于高定位。XX发展有机农业的基本定位是把XX建成国内最好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并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为本的原则,在各个环节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和基地信誉。

1、抓管理保质量。为了确保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XX县建立健全了四大服务体系,对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实施全程跟踪监控。一是质量标准体系。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凡有国际、国家统一标准的,严格执行标准,并根据标准先后制定了黄瓜、西葫芦、西瓜、韭菜、西红柿等30多个生产操作规程,下发到基地乡镇、村和农户手中,使各类农产品生产有标可循、有规可依。二是质量监管体系。XX县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购置了仪器设备,并培训了专业技术人员,先后帮助企业、合作社和基地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室、检测点,定期、定点开展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各基地也都建立了生产操作记录,从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关键技术、田间管理、产品收获到质量检验等环节,都有科学、规范、清晰、完整的档案。消费者一旦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可根据标志标识,一直从餐桌追溯到产地。三是技术服务体系。县、乡、村都建立了相应的科技服务组织,每个基地都明确了3-5名科技人员,负责抓好技术服务和指导。几年来,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优质高产抗病虫的蔬菜新品种40多个,引进防虫网覆盖栽培、频振式诱虫灯、性诱剂、病虫害生物防治、有机肥施用、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秸

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等先进技术20多项,试验推广了多种种植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培训100余期。四是执法服务体系。组织农业、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定期到生产基地开展农资市场检查,严禁销售国家明令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淘汰的农业生产资料,对违法经营业户依法严肃处罚。同时,在各基地建立了有机肥、生物农药专供点,为推行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抓认证铸品牌。为了打造品牌,XX县一直把认证申报作为发展有机农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认证申报和商标注册工作。从2008年XX食品有限公司“XX”有机小麦、面粉率先通过有机认证开始到现在,XX县的有机食品又有“XX”西葫芦、“XX”清香花生油、XX的有机黄瓜、萝卜、XX牧业的有机鸡、有机鸡蛋等54种产品获得有机认证,注册了“XX”西葫芦、“XX”清香花生油、“XX”黄瓜、“XX”牌西瓜、“XX”韭菜、“XX”牌黄瓜、“XX”面粉等商标60多项,为提高XX“有机农业”知名度,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了条件。

(三)、着力培植“龙头”,催生带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龙头企业、合作社外连市场,内连基地和农户,是发展有机农业的最佳“火车头”。近年来,XX始终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建”县内的与“靠”县外的相结合,引进、新上与技改、扩建相配套,使全县龙头企

业的数量、规模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发展有机食品龙头企业3家、合作社5家,年加工能力10万多吨

一是引进新龙头。XX把“有机”品牌作为招商引资的招牌,加强与国内外有机食品加工企业、销售商的联系与合作,以优势资源、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吸引他们来XX投资建厂、建基地。

二是培植强龙头。认真落实上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对县内现有龙头企业从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促其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挂靠大龙头。实施借船出海战略,对规模实力强、带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千方百计上门联系、争取合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设生产基地。

(四)、多元化开拓市场,保证有机农产品顺畅销售 市场是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决定因素。XX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始终着眼于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流通,狠抓产地市场、运输通道、销地市场建设,着力健全有机农产品市场体系。

一是建好产地市场。根据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布局,按照“规模大、专业化、功能强”的标准,强化农产品专营市场、专营区、专营柜建设,重点完善了XX乡蔬菜批发市场、XX蔬菜批发市场等5个蔬菜批发市场。在市场内设立质量监测室和优质农产品专营区,凡进入专营区的农产品必须有包装、有标识、有商标、有合格证。并定期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查,对不合格农产品

坚决清理出市场;对假冒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一律取缔。

二是开拓销地市场。借助农产品龙头企业这一桥梁,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抓住北京等大城市实行蔬菜市场准入制的有利时机,引导运销大户、龙头企业面向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中城市,实行“农超对接”“校企对接”等多种形式拓展市场。此外,他们还采取自建网点、设立固定摊位、委托销售、协作联营等形式,积极开辟外销渠道,现已与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稳定的销售关系。

三是加强信息服务。狠抓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利用农业产业化信息网等网络信息平台,在各乡镇、办事处和相关龙头企业建立信息服务点,明确专人及时搜集、整理农产品生产、价格等信息,通过农业信息网进行发布。吸引北京、天津、石家庄、山西、郑州、哈尔滨等地的300多家蔬菜经销商来XX采购质优价廉的瓜菜产品50多万吨。

四是全方位开展宣传推介。为把品牌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龙头企业、合作社精心制作了有机宣传册,印制了宣传彩页,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农超对接”、“校企对接”洽谈会,通过各种渠道展示XX有机产品,介绍XX有机农业现状,洽谈投资合作项目,确保实现“有机食品在XX,XX食品保平安”。

(五)、创新经营模式,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在多年的实践中,XX认识到,要保证有机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引入工业化思路、市场化手段,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靠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利益关系实现科学发展、多方共赢。为此,我们探索推广了三种经营模式。

一是土地托管合作社模式。为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生产带来的标准难统一、质量难控制问题,20XX年在坚持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探索了以“土地托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为特征的土地托管合作社模式。该模式既有效地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存在的技术障碍、标准、质量问题,实现了龙头企业、合作社与有机基地更加紧密地衔接,又在不违背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推进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收到了龙头企业放心、群众收入增长的多重效应。

二是专业合作社模式。对以农户为单位的有机食品种植基地,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村集体组织的作用,龙头企业、合作社与村委会或合作社社员签订种植合同,向基地农户提供技术、物资、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并负责基地管理。该模式将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组织和基地农户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多方面的资源得到整合共享。

三是企业自主经营模式。鼓励企业与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获得土地经营权,直接发展基地。公司制定种植计划,雇用当地群众种植有机菜、养殖有机鸡,由公司发放工资。该模式投 7

资少、风险小、群众容易接受,也便于企业管理基地,提高产品产量,保证产品质量。

三、下一步打算

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按照发展品质农业的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在品种结构上突出优质、高产、高效,在品质结构上,突出“有机”,主攻绿色,全面实现无公害。

一要加强对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提高人们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要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调控。针对有机农业的发展势头,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并对其发展进行调控,在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期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支持。

三要加强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由于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因而势必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只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好这些技术问题,才能使有机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下去。

四要加大对农药经营门店、农产品市场及基地的检查。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违规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农资产品行为,是否存在有机食品认证基地不按有机农产品生产要求进行生产的行为,各种违规使用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等三品标志的行为等。

各位领导、同志们,围绕有机农业,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

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努力实现以有机农业生产带动全县优质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我县有机农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农业农村汇报材料

十直镇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汇报材料

(2011年11月1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感谢你们能在百忙之中莅临我镇检查指导工作,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就十直镇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今年以来,我镇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在县级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镇上下团结一致,强化措施,加压驱动,狠抓落实,农业农村各项重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森林工程顺利推进

今年以来,在县长江绿化办的指导下,先后对汀溪、河梁、寨上等8个村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其中秋季规划造林5500亩,包括红心柚3500亩、桉树1000亩、刺槐1000亩。

1.秋季整地基本结束。10月10日,在汀溪、河梁、高家坝等8个村全面启动了长江绿化造林工程,通过一个月的努力,现已完成了柑橘带建设打窝整地3000亩,500亩土质薄弱的地块正在实施放炮打窝,栽植工作准备就绪。

2.秋季栽植进入高潮。目前,桉树造林6000亩,其中新造林1000亩,补植5000亩。另外200亩桉树栽植于11月20日将全面结束。

3.着力打造示范林建设。10月4日,我镇在开花寺和寨上2个村启动了柑橘带建设,实行拉线定点,技术员亲临现场示范指导。特别是在寨上村4社落实了300亩的镇级造林示范片,以点带面,扎实推进秋季造林顺利实施,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扎实开展

1.强宣传,浓氛围。今年以来,我镇召开专题会议9次,镇级宣传会议40次,村级宣传会议128次,参会约23700人次,办宣传栏6期,集市宣传13场,印发各类宣传单35000张,永久性宣传广告牌50处,大型横幅70条,各村(居)书写标语680条,联系领导和帮扶责任人入户宣传万元增收多达10000余人次,万元增收农户知晓率基本达到100%。

2.强措施,促落实。严格按照“十个到户”原则,全镇以肉牛、榨菜、苎麻三大产业为支柱,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分别于6月和9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增收项目的动态调整,做到规划与实际相统一,确保了“计划落实到户”;除三大支柱产业外,还涌现出了肉兔、波尔多山羊、高产高粱等新兴产业,农业产业化比例逐步提升,形成“一户一品或一户多品”的新格局,确保了“产业覆盖到户”;重庆川王-2-

子食品有限公司和嘉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我镇榨菜产业和苎麻产业的两大龙头企业,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减少收购商中间环节,确保了“龙头带动到户”;我镇即时掌握各项产业的产销情况,积极与供销社、外部收购商联系,帮助农户搭建销售平台,统一收购,确保了“产销衔接到户”;我镇还兑现了增收达标的3042户农户每户500元奖扶资金,30户农户通过 “三权”抵押贷款政策,获得6000-10000元小额贷款,确保了“政策惠及到户”;镇政府积极筹措资金,给予困难农户一定启动资金扶助,以“发展式扶贫”的方式促进农户展开生产增收,确保了“资金投入到户”;镇政府机关全体职工和村社干部纷纷与农户结对,实现一对一帮扶,为农户送去信息与技术,确保了“帮扶指导到户”;组织和协调养殖大户、相关部门及上级部门对农户进行培训,提高农户种养殖技能,科技致富,确保了“科技服务到户”;综合协调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村村通工程等项目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确保了“设施延伸到户”;结合扶贫、一池六改、新农村建设、沼气建设等项目建设,确保了“环境改善到户”。

3.强产业,保增收。目前,我镇各类产业稳步发展,形成靓点突出、层层推进的良好局面。已形成榨菜和肉牛基础产业示范区、苎麻和高粱优势产业示范区、生猪、林下养殖和特色养殖联动产业示范区,覆盖范围包括全镇18个村

(居),实现了村村有产业、示范遍全镇的产业架构,确保今年户户增收3500元目标的实现。

(三)肉牛产业壮大发展

今年县上下达我镇能繁母牛建档立卡目标任务4500头,目前已完成4500头,完成率100%;外购能繁母牛280余头,主要分布在蒋家山、楼子、汀溪、河梁等村;人工冻配目标任务为1700头,现已完成1450头,完成目标任务的85%,预计年底将全面完成;我镇肉牛养殖示范村(社)主要集中在蒋家山村,已基本上达到户平一头牛的规模;3万户能繁母牛养殖示范户主要将在汀溪、楼子等移民村社规划打造。

(四)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1.整村脱贫工作方面:新建和改造蒋家山村村社道路7公里全面开工,现已完成工程量的50%,预计于今年12月30日前将全面竣工;1200亩花椒基地也进入实施阶段,24万株花椒苗已运抵蒋家山村并发放给该村村民组织实施栽植;组建了蒋家山村互助协会,县上匹配15万元资金已经到位,村民也已筹齐3万元融资,材料准备齐全,正等待民政部门批复,处于验资阶段。

2.低收入动态管理工作方面:我镇先后三次召开了班子成员会、村社干部大会、社长以上会议,下达了各村(居)扶贫对象退出368人和新增700人的目标责任,全面安排部署了农村低收入动态管理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对扶贫对象-4-的宣传受理和补录纠错阶段,进入了调查核实阶段和识别对象阶段,开展对农村居民家庭经济收入和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实地调查,进一步确定扶贫对象退出和新增人员名单。

3.扶贫重点项目方面:全镇计划减少贫困人口700人,已对各村(居)下达了目标任务;蒋家山村改造村社公路13km,其中发改委以工代赈修建公路6km已完成,整村脱贫项目中村道建设7km也正在实施,预计年底全面竣工;已开展扶贫培训223人,完成了工作目标。

(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顺利实施

今年,我镇建设完成了日供水2000吨场镇集中供水工程,实施了农村人饮安全“整镇销号”项目建设,全镇除新屋和楼子2个村县上未下达计划外,圆满完成了其余16个村(居)人饮安全目标。另外,还实施了龙头场镇河道整治和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其中龙头场镇河道整治项目,已清理河道1.5km,新修排洪渠道220m,极大地改善了龙头场镇及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同时,大力开展农村学校饮水安全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可解决十直中心校1650名师生和开花寺小学520名师生的饮水难问题,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工。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县上造林工程工作经费未划拨到位,导致镇村工作推进难。二是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工作推进不平衡,特别是老

弱病残户,增收目标难以实现。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足,少数村社群众靠天吃饭,道路晴通雨阻现象依然突出,产业发展推进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通过本次督查,我镇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查漏补缺,统一思想,切实抓紧抓好,强化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和奖惩考核的工作措施,充分发挥涉农部门指导、督促作用,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谢谢大家!

第五篇:农业转型升级汇报

农业转型升级调研座谈汇报

云南省农业厅(2010年9月20日)

尊敬的调研组各位领导:

云南耕地、草原(地)和渔业水面资源丰富,2010年有耕地总资源9117万亩(2008年数据),常用耕地6345万亩,其中水田1993万亩;有草原(地)2.29亿亩;有水面418万亩。同时全省地处低纬高原,地形地貌复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十分突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动物、植物种类皆占中国的一半左右,发展山地农业、特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条件较为优越。作为资源性产业,云南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粮食、生猪和部分特色农产品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根据省政府办公厅通知要求,现将云南农业发展现状及云南农业在转型升级中涉及的有关问题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以来云南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省依托得天独厚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致力发展优势经济作物,— 1 — 建成了烟、糖、茶、胶等规模化轻工原料生产基地,形成了“发展农业促轻工”的发展格局。进入新世纪特别是 “十五”以来,我省烟、糖、茶、胶四大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提升,畜牧业、蔬菜、马铃薯、鲜切花、食用菌、中药材、经济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806亿元和1106亿元,均为2005年的1.7倍,年均增速分别为8.2%和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952元、比2005年增长94%。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近7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第一产业发展依然是我省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三是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产。201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648万亩、粮食总产1650万吨,实现了自2003年以来的连续8年增产,5年累计增加粮食135万吨,年均增长1.7%。粮食总产量居西部第三位、全国第十四位。

四是特色优势作物生产规模扩大。2010年,茶叶种植面积552万亩,比居全国第一位;产量20.7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咖啡种植面积50万亩,产量4.94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7%、98%。鲜切花产量65亿枝,居全国第一位。天然橡胶种植面积737万亩,居全国第一;干胶产量33.06万吨,仅次于海南的33.25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甘蔗种植面积442万亩、产量1750

— 2 — 万吨,仅次于广西,居全国第二位。蚕桑种植面积140万亩,仅次于广西和四川,居全国第三位;鲜茧产量4万吨,居全国第五位。马铃薯种植面积988.3万亩,居全国第四位;马铃薯鲜薯产量1060万吨,居全国第五位。蔬菜种植面积1110万亩,产量1490万吨,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

五是养殖业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488万吨,居全国第九位。其中猪肉395万吨、牛肉35万吨、羊肉13万吨、禽肉41万吨。水产品产量48万吨,增长101%;罗非鱼产量居全国第五,鲟鱼籽酱储量全国第一。

六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5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7280个。除烟草外的农产品加工产值农产品加工总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875亿元和235亿元,同比增长1倍以上。除烟草外的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9%。

七是农产品出口创汇快速增长。2010年我省全年实现农产品出口68万吨,创汇1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45%。其中蔬菜、烟草、咖啡、食用菌(松茸除外)、松茸、植物精油、茶叶等传统大类出口农产品完成10.9亿美元,约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3.5%。云南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份第一位。

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提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670万亩。全省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871个、绿色食品654个、有机食品175个。农产品中农

— 3 — 药残留检出率由2005年的41.4%下降到2010年的13.5%,产品抽检合格率由2005年的70%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95%以上。全省多年未发生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九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明显加强。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重点,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达到3587万亩,比“十五”末增长32%;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411万千瓦、同比增长45%;温室大棚22万亩、增长414%;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273万户、增加122万口;改造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近3000个;完成草原保护建设任务200万亩、人式种草600万亩。

十是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05年的44%提高到49%;优良品种综合覆盖率从2005年的82%提高到90%以上;农作物新品种每年推广面积达到550万亩以上。

二、云南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欠发达省份,农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云南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8.6%左右,比全国低11个百分点,高稳产农田占耕地总资源的比重不到40%,比全国少了近10个百分点;中低产茶园、蔗园、果园、桑园等园地比例高达70%;草原退化面积达83%,— 4 — 其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明显下降;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不到20%,比全国低40个百分点;万人拥有农机动力仅0.55万千瓦,低于全国30%。

二是先进农业科技应用能力较弱。农业良种自主选育、鉴定、繁育、推广及农产品生产经营良法研发滞后,杂交水稻、玉米和脱毒马铃薯种薯等良种供应不足;多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无固定办公场所及必要的设施设备;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仅为70%左右,粮食亩产253公斤,低于全国72公斤,生猪良种覆盖率仅85%,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

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云南各类农业龙头企业2296户,仅占全国总数的2.4%;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不到600亿元,仅占全国的1.4%;年销售收入上亿的农业龙头企业130家,仅占全国的1%左右。农业产业化水平仅为38%,低于全国18个百分点。

四是动植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云南与周边东南亚国家有4060多公里山水相连,没有天然阻隔屏障,动植物自然交融,疫情防控没有联动机制,边境一线基层动植物防疫体系基础薄弱,动物疫情防堵任务十分艰巨;2006年前稻飞虱在我省年发生不到400万亩,2010年增加到了1000万亩。

五是保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压力增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云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据测算,2015年全省粮食需求量将达到2100万吨,但产量

— 5 — 预计只能达到1900万吨。同时,由于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执法监管体系还不健全,以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较大,对农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外向型农业发展形成挑战。

六是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云南旱、涝、低温冷冻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加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全省平均每年农业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近100亿元,2010年仅旱灾一项就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亿元。受便于变暖影响,极端天气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加,给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

七是农业投入仍然不足。2010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仅占7.4%;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对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投资仅为6.4%。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足,利用农村宅基地、林权抵押贷款等多元化的投融资尚未形成。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25个边境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农一半,农民投入农业的能力较低。

三、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政策着力点

(一)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当前,国家决定把云南加快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给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维护边疆和民族地区稳定、维护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大局看,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在“桥头堡”建设中将处于

— 6 — 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实施“桥头堡”战略具有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粮食自给平衡,是实施桥头堡战略的核心基础。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山区和半山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4%,从省外调运粮食成本高、难度大等客观因素决定了云南粮食应以自给为主。云南目前粮食自给率仅为88%,自给平衡水平不高,而且未来实现区域粮食自给平衡将面临更多困难。加快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大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生产力,积极发展高产、高效粮食产业,努力实现区域粮食自给平衡,是实施“桥头堡”战略最基础的物质支撑。

2.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是充分利用生物资源优势加快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根本途径。云南丰富的物种资源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的烟、糖、茶、橡胶、蔬菜、马铃薯、花卉、咖啡、畜牧等优势特色生物农业都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将有利于加快把云南打造成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中心、流通中心。有望在转型升级中做大做强并在全国有影响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主要包括:6 大养殖类产品即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奶类、水产品;9 大特色经济作物产品即蔬菜、马铃薯、蔗糖、茶叶、蚕桑、水果、橡胶、咖啡、油菜。

3.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是在桥头堡建设中实施“引进

— 7 — 来,走出去”战略,充分挖掘云南农业开放开发巨大潜力的必然选择。云南农业在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一是,云南省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农产品互补性很强,双方农产品贸易额已占云南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的50%以上。二是,云南农业对外投资活跃,近年来云南省新批农业投资项目约占全省新批投资项目总数的四分之一。三是,云南在境外发展替代种植进展明显,目前全省已有100多家企业在缅甸、老挝北部开展禁毒替代种植,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种植替代作物30多种。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将有利于云南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创汇农业和利用境外资源发展国内紧缺的农产品。

(二)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和政策着力点 1.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也就是云南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为、科技为支撑,以“突出特色,优化布局,做大规模,提高效益”为总体要求,以实施“3699”工程(即3大粮食基地、6大养殖基地、9大种植基地和9大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和创建“十优十强”(即确定十大优势产业,每个产业重点扶持10个强县)、“百县百园”(即在100个县建设100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两高一优”、示范区”、— 8 — “生猪养殖百万工程”(即建设100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为抓手,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体制和机制,着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业从自给型向外向型转变。

2.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思路和政策着力点

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目标,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不断强化财政、金融、价格、能源、税收、土地等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措施,加快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结合云南实际,建议国家和省在促进云南农业转型升级中重点强化以下八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围绕生产条件建设强化政策措施。云南已决定增加投入和整合相关资金从2009年起到2020年改造中低产田地2000万亩,但由于投资标准低,绝大部分不可能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议增加投入加大对云南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同时,要结合云南

— 9 — 实际进一步加大对农机购置、设施农业发展、草原建设与保护以及茶园、果园、胶园、桑园、咖园等园地生产条件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围绕产业化经营强化政策措施。2011年云南省委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制定和完善了财政、土地、税收、能源、金融等十项政策措施。例如:“十二五”期间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每年新增2亿元;每年设立200亿元以上规模的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对当年企业新增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2000万元的,按3—5%给予一次性奖励;对龙头企业堪培拉出口额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的,给予出口额1%的奖励;对种植养殖龙头企业执行农业生产用电,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执行大工业用电优惠政策。就省的扶持政策,下一步重点是在抓好落实的基础上再予以完善。同时,鉴于中央财政对龙头企业的投入扶持力度不大,建议大幅度增加扶持资金。

——围绕科技进步强化扶持政策。一是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条件建设和队伍建设;二是加大对农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支持;三是加大对农业专利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和奖励力度;四是要继续完善农业良种补贴政策,包括扩大补贴范围(当前应尽快扩大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实施方式(要确保良种得到应用);五是要对重大增产、增效、节本、减灾技术(如无公害生产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循环农业

— 10 — 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覆膜种植技术等)的推广应用给予专项补贴补助。

——围绕规模化生产强化政策措施。一是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助和奖励力度;二是对流转土地发展间作套种和进行冬农产品开发的,对生产者给予流转专项补贴;三是建议在继续加大对生猪规模养殖扶持力度的基础上,加大对牛、羊、家禽和水产品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

——围绕标准化生产强化政策措施。一是按照对国际接轨的要求加大对标准制修订的支持;二是加快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执法体系;三是加大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的实施规模;四是加大对发展品牌农业的奖励支持。

——围绕发展减灾农业强化政策措施。一是对商品猪生产实施低水平的死亡保险和生产成本保险;二是对蔬菜生产实施生产成本保险;三是对甘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实施保险补贴;四是加大对重大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支持。

——围绕发展外向型农业强化扶持政策。一是加大对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支持,其中对经过出口基地备案的给予奖励;二是对国内企业到境外建立粮食、天然橡胶、甘蔗等国内紧缺产品生产基地的,给予良种、保险、农机购置等补贴。

——提高中央对特殊地区的有关补贴补助标准。在农机购置补贴、农村沼气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等方面,中央应

— 11 — 当提高对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补助标准。建议将我省3个藏区县、5个国家级革命老区县和25个边境县的农机购置补贴比例应提高到50%。

下载农业汇报2012-3-10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汇报2012-3-1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产业化经营汇报

    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的汇报唐山蓝猫饮品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94年,是河北省具有较大规模、拥有研发体系、先进技术、专门从事野生绿色饮品开发生产销售的企业集团。集......

    农业产业化发展汇报材料范文

    农业产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把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建设、农科教结合等工作结合起来,加快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建成与重点龙头企业加工产品相......

    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县是农业大县,国土总面积321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3万亩,辖12个乡镇,总人口48.6万人,属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

    农业园区建设汇报材料大全

    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助推农村经济增长农业园区建设汇报材料**镇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基于这一有力优势。**在强力推进环境立镇、产业富镇、文化强镇、和谐兴镇“四镇......

    2011年农业产业化汇报

    怀安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2011.12.15)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2011年农业产业化重点工作完成情况1、龙头企业销售收入情况。我县有16家企业被县......

    农业水价评审汇报

    2012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补助专项资金项目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四支渠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 建设方案评审汇报材料 (2012年7月30日)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下面我......

    农业园区经验汇报材料

    后河镇农业园区经验汇报材料 后河镇枣林面积7.3万亩,枣树130余万棵,红枣年产量达到3700万公斤,枣林面积和红枣产量均居全国乡镇之首,素有中国红枣第一镇之美誉。 近年来,我们围......

    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汇报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沈阳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沈阳市现有国土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6万人(户籍人口716.5万)。沈阳既是工业大市,也是农业大市,全市下辖13个区、县(市)及2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