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价评审汇报

时间:2019-05-13 07:0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水价评审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水价评审汇报》。

第一篇:农业水价评审汇报

2012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补助专项资金项目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四支渠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

建设方案评审汇报材料(2012年7月30日)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下面我代表吴忠市利通区人民政府就吴忠市利通区四支渠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建设方案的编制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做简要汇报:

一、基本概况 1、2011年二支渠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情况 利通区是自治区第一批小农水重点县七个县区之一,也是2011年宁夏第一批两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县之一,在自治区财政厅、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利通区小农水重点县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建设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已实施的二支渠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通过完备的计量设施,管理正规的收费模式,推行合理的农业用水“终端水价”,二支渠灌区灌水周期由以前的10天缩短到目前的6天。截止目前二支渠灌区灌水秩序良好,没有发生一起水事纠纷。通过水务局的监测分析,效益评价,2012年二支渠灌区粮食产量将增长1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7提高到0.7以上,年节水可达401万立方米,用水量下降20%,亩均水费下降5元左右。

二支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的成功实施,在利通区各乡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发挥了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成效显著,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的肯定,灌区的用水户一致认可与支持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对利通区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提出了许多实用、开行的意见、建议。这些都为利通区申报实施2012年四支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2012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区选取原则

按照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做好2012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宁财(农)发[2012]585号文件要求,在成功实施2011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建设的前提下,利通区按照面积集中连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规范、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具有向全地区推广典型价值的原则,选取了四支渠灌区做为2012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区,进一步加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配备完善的终端水量计量设施,加强农民用水协会规范化建设,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民主”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探索推行终端水价改革。

3、示范区社会经济状况

四支渠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区位于利通区东南部,东临灵白公路,西至苦水河,南起东干渠,北至北大沟,灌溉面积3.2万亩。涉及到利通区金银滩镇、灵武市白土岗镇2市县的2个乡镇3个行政村2个农场32个生产队,涉及户数1993户,人口1.26万人,其中劳动力0.88万人。2011年末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750元,属利通区乡镇社会经济发展中上等。灌区主要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面积集中连片,农业生产条件和种植结构在当地具有代表性。项目建成后,引导示范作用大,是项目实施最有利的基础条件。

4、示范区骨干渠道及末级渠系现状

示范区内灌溉水源为东干渠,骨干工程为四支渠,全长11.23公里,于2007、2012年采用“U”断面对上中段7.94公里进行了翻建 改造,下段渠道状况良好。示范区内末级渠系主要有斗渠32条47.62公里,已砌护19条30.5公里,农渠635条382.06公里。通过小农水重点县及整合农发项目,已砌护165条76.49公里,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将对四支渠灌区进行全覆盖节水改造,改造后四支渠灌区末级渠系砌护率将达到100%,这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四支渠灌区实施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5、示范区内计量设施配备现状及水费收缴现状

示范区内支渠水量计量主要是秦汉渠管理处东三所负责,斗渠量测水由四支渠渠系农民用水者协会采用无喉道量水堰进行量测水,农渠没有计量设施。由于缺乏维修资金,无喉道量水堰长期运行,损坏严重,影响了计量水的精度,不能满足终端水价改革和计量收费的实际需要。

目前示范区水费收缴主要是按照自治区物价局、水利厅【2008】54号文件执行,核定利通区农业灌溉用水以支渠进水口为计量点计价,定额内水价是3.05分/方,超定额用水水价是5.05分/方;以斗渠进水口为计量点计价,定额内水价是3.40分/方,超定额用水水价是5.05分/方。

示范区已实现了量水到斗,执行的水价是定额内水价是3.40分/方,超定额用水水价是5.05分/方。示范区年平均用水量为3489万m,年平均水费为105.89万元。示范区内目前亩均水费为64元左右。

6、示范区农民用水组织现状

示范区于2006年3月组建了四支渠渠系农民用水者协会,组建的协会成员共7人,协会下设灌溉淌水小组5个,配备淌水员15名。3在利通区民政局注册,属于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非营利性的群众性社团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

协会自组建以来,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目前推行的灌溉模式是“四支渠渠系农民用水者协会+村级用水小组+一把锹淌水”。

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建设目标

坚持综合改革,着力解决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建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使灌区末级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示范区节水20%,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

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的建设任务及规模

工程的建设任务是借鉴2011年二支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四支渠灌区继续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对四支渠的末级渠系进行测水标准断面砌护,完善末级渠系量测水设施。从而为下一步在整个利通区普及推行渠道“终端水价”进行示范,实行农民用水协会自主管理模式,从而达到节水、增产、增效的目的。

工程建设规模:改善节水灌溉面积3.2万亩,受益人口1.26万,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6,末级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80,节水率达到23.79%,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5.3%。

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的建设内容及投资

示范区主要建设内容分三部分,分别为工程建设、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及水价改革,其中:

(1)工程建设:斗渠测水标准断面砌护13条5.2km,农渠标准测水断面砌护635条59.566km,其中42条全程砌护23.986km,其余 593条进行测水标准断面砌护35.58km;农口闸门防盗锁具改造635套;配套设臵量测水设施78套,其中支渠4套、斗渠32套,农渠42套,新建测水井78座;配臵斗口自动控制闸门32套,新建自控闸门保护房32座;配臵水费收缴管理系统、渠道水情监测管理系统、闸门自动控制操作系统各1套,配臵系统应用软件2套;配臵终端控制系统显示屏1台;自控闸门供电系统配套30KVA变压器6台,高压线路0.9km,低压线路7.0km;农渠量测水设备供电配备太阳能电池板42套;架设电杆182根。

(2)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新建标准化收费大厅120m,协会管理房维修108m,新建协会院落围墙45m,硬化道路100米;配臵协会办公桌椅、床7套。配臵2台流速仪用来校核流量。

(3)水价改革:用水户培训1000人次,在吴忠市电视台、吴忠日报制作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专题片、专版,向示范区内所有用水户发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致农民朋友一封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知识问答》手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知识”宣传挂历。利用宣传车在示范区内巡回宣传,悬挂横幅,刷写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墙头标语进行主题宣传。

按照本次示范区实施计划,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后完成后,终端供水计量点为农渠进口,项目区各渠道的终端供水量以核算到农渠进口的水量为基准。通过测算后末级渠系水利工程水价2.46分/立方米。在确定国有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与末级渠系水价后,测算终端水价。

通过测算,农业终端水价为6.27分/立方米。

项目概算总投资为1021.89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773万元,设备购臵费172.59万元,临时工程费9.46万元,独立费用66.85万

22元(其中建设管理费38.20万元,工程勘测设计费28.65万元)。

项目总投资1021.8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11万元,占总投资的50%,主要用于工程建设、供水计量设施设备配套;自治区财政补助资金255万元,占总投资的25%,利通区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53万元,占总投资的15%,农民群众筹资投劳102.89万元,占总投资的10%。主要用于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和推进终端水价制度。

五、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实施计划

(1)2013年按照自治区物价局、水利厅【2008】54号文件核定的利通区农业灌溉用水标准执行,即以支渠进水口为计量点计价,定额内水价是3.05分/方,超定额用水水价是5.05分/方;以斗渠进水口为计量点计价,定额内水价是3.40分/方,超定额用水水价是5.05分/方。

(2)2013年以后,在自治区物价局、水利厅对灌区农业供水价格成本进行重新测算后,制定出合理的农业供水价格后,四支渠灌区将建立起正常的水价调整机制,分步实现成本水价到位之后,随着灌区节水工程建设的推进,根据成本费用变化情况,每三年测算报批一次,按照“小步快走”的原则,逐步调整到位。

(3)末级渠系终端水价按以下规划执行:

随着末级渠系节水改造项目的推进,按照集中连片推进的原则,在项目区按照测算的终端水价执行,即6.27分/m。

六、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的示范效益

1、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灌溉效率明显提高,使农田灌溉做到适时、适量,节约大量水资源。灌水周期由15天缩短到10天。每年可节约水费

325.86万元,亩均水费下降8.08元。年亩均节水量为265m,节水率达到23.79%。项目区农作物灌溉增产效益为351万元,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5.30%。

2、社会效益

(1)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推广实用的量水装臵和设施,加强水费计量管理,建立灵活的调价机制,加快推行水价计价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终端水价”形成机制,建立良好的灌水秩序,减少水事纠纷,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将有重要的意义。

(2)项目实施后,降低了广大农民的劳动强度,减少了清淤沟渠的劳动力,降低了每亩水费的支出,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度降低,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3)项目实施运行后,有利于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林、牧生产和地方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有利于当地农牧业生产向高标准、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可以快速推进高效农业发展,改善农村面貌。

七、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为了保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保质保量完工,如期移交协会使用,利通区政府将成立以主管农业副区长任组长,水务局局长任副组长;财政局、物价局、水务局、民政局、农牧局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单位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项目领导小组,负责该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全程负责工程的建设管理,直到工程竣工并交协会使用。同时,示范区协会主要负责人也将作为利通区的领导小组成员,参与示范区的各项目建设内容的实施、验收等。

3随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的实施,尤其是近几年农民用水协会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运行,其规章制度会逐步健全完善,运行成熟,其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将会更强,加上农户参与的民主性、积极性、主动性非常高,完全具备项目建成后的管理维护能力。

2、投入保障

(1)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落实财政支农预算,确保每年支农资金增幅高于一般性财政收入增幅,确保每年财政超收部分重点用于农业投入。

(2)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提高农业资金运作水平。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形成资金使用合力,发挥支农资金规模效益。逐步减少对农业竞争性领域的财政性资金投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制定优惠投资政策,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开发农业,形成社会各方面投资和支持农业的新机制。

(3)发挥农民群众开发建设的主体地位。加大宣传力度,落实财政扶持优惠政策,推行“两议制”,即“一事一议”制和“人大议定制”相结合,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坚持做到公开、公正和透明,把农村劳动力最大限度地组织起来,积极投身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去。

3、政策保障

(1)灌区农业用水推行“两费合一、一价到户”的终端水价制度,即到农户的终端水价由国管工程水价和末级渠系工程水价两部分构成。

(2)灌区在供水收费上将全面推行 “计量到口,按方收费,开票到户,明白卡到户”的用水收费新机制。水费收缴要实行公开公示。(3)末级渠系水费实行“专户管理、核准返还、监督使用”的托管办法。

我的汇报结束。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第二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汇报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汇报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汇报

当阳市积极推行以奖代补机制,以完善末级渠系建设为重点,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体,以灌区良性运行为目的,积极实施产权制度和农业终端水价改革,节水增收效果明显,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灌区运行模式。

一、基本情况

被称为“微型湖北”的当阳市位于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地的过渡地带,山区、丘陵、平原兼有。最高海拔为,最低海拔为,相对高差为。耕地面积66万亩,其中水田万亩,旱地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油菜、蔬菜、小麦、豆类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在—之间,径流深374mm,径流系数。由

于当阳市地形较为复杂,气候多样,各个干旱时段的地区分布不同,轻重不一,极易出现伏秋连旱,干旱灾害十分频繁,对水稻生长极为不利。

在农业水价改革项目实施前,末级渠系工程建设管理废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主要表现在:末级渠系年久失修,毁损严重;灌溉面积缩小,效益衰减严重;水量损失大,渠系水利用系数低;维护成本费用高,农民水费负担重。

针对这种情况,当阳市大力推行以奖代补机制,以完善末级渠系建设为重点,坚持把深化水价改革作为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举措。2012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万亩,占全市水田面积的%,成效十分显著。

二、改革措施

1、领导重视,政策扶持。末级渠系建设完善是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前提和基础。项目所在地政府极为重视末级渠道建设改造,成立了由市长任指挥长,分管副书记、副市长任副指挥长的末

级渠系建设指挥部,各镇也相应成立了指挥部和工作专班,为末级渠系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同时,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末端灌溉渠系建设以奖代补政策的通知》的政策性文件。对由农业用水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的,集中连片百亩以上、过流能力/s的支渠以下的末端渠道节水改造项目,按推广U型渠改造方式,分U30、U50、U70和U70以上4种规格,每米分别补助10元、15元、20元和25元的材料费贴,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投入末级渠系建设的积极性。

2、深化改革,明晰产权。坚决贯彻落实当阳市政府《关于开展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结合实际,把项目区范围内的小水库、堰塘、引水渠、斗毛渠等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全部移交给农民用水户协会。协会将工程按照协会的《章程》分段承包给用水小组及用水户,让农民觉得是自己的产权,爱护渠道工程跟爱护自己的房屋

产权一样来进行管理和维护。产权明晰后,农民投资维修、改造和兴建小型水利设施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3、协会管理,规范运作。实施农业水价改革以来,全市共成立农民用水协会38个,涉及全市10个镇86个村70800户、灌溉面积万亩,占全市水田面积的%。协会大力宣传水价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组织农民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放水取水口修建标准的测流堰,并悬挂水价、水费和水量公示牌,有效地避免了行政区划和水文边界不一致而产生的用水纠纷,使末级渠道实现了”送水到门户,放水到田头”。项目建成后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体,承担渠系工程项目、量水工程设施的日常管理养护责任,具体负责工程维修、管理、用水收费,初步形成了村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工程自己管”的良好局面。

4、终端水价到位。东风三干渠农民用水协会长期以来水价偏低,无法补

偿供水成本,导致水利工程管理维护经费不足。为实现水利工程良性发展,真正体现水资源的商品属性。水费从元提高到元,以便增加工程管理维护费用。目前,灌区经营性农业灌溉水费按实际受益面积收费,征收标准按灌溉水价每方元。虽然水价增加了,但通过水价改革后,农民负担水费的情况不断没有增加,反而是减少了,主要是放水时间减少,用水量也减少,管水的人员工资减少,又增加了协会对渠道工程管理养护的能力。

三、改革成效

1、节水效果明显。实施以奖代补政策以来,累计投入2185万元,完成骨干渠系衬砌万米、末级渠系硬化万余米,渠道过水能力提高2倍多,渠系水利用系数由提高到以上,灌溉保证率由60%提高到90%;新增灌溉面积21678亩,改善灌溉面积54271亩,改善排涝面积14523亩;新增节水能力239万m3,节水20%,节水效果明显。

2、农民增收效益。实施农业水价改革后,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增产17138吨,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750元以上,经济效益突出。以当阳市半月燎原项目为例,按照农作物平均亩增产灌溉效益计算表计算,实施末级渠系改造工程后亩平增收元。项目实施前,水费亩支出51元,占亩产值%,占亩均纯收益的9%。项目实施后,水费亩支出元,占亩产值的%,占亩均纯收益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水费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

3、社会效益。突出表现在密切了干群关系、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提高了灌溉保证率,灌溉次序良好。末级渠系的硬化建设不仅解决了输水“跑、冒、滴、漏”的问题,为今后水费的计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了联系农民与干部的“纽带”,增强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的信任度、凝聚力。同时通过末级渠道的改造,减少渗漏,提高水的利用系数,节约水资源,缩短用水周期,降低用水成本,有效解决了农民用水难、成本高、水费负担重的问题。

四、推广情况

当阳市以奖代补农业水价模式,充分发挥农户积极性,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业水价改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已在江汉平原的仙桃、潜江、江陵,在鄂西北的南漳、老河口,在鄂南的咸安等县市广泛开展示范推广,效果显著,易于操作。下一步,将根据有关部署,积极全面推广。

第三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讨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讨

摘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分析了农业灌区农业水价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水价的改革措施,以为建立农田水利长效运行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水价;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1存在的问题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建立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解决农业灌区水利民生问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1]。多年来,农田水利工作围绕推进水价改革,进行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1)农田水利工程老化破损不配套。我国的灌溉工程绝大多数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不高,建筑物及设施配套不全,大多数灌溉工程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工程破损严重,运转十分艰难。末级渠系老化破损、不配套更为严重,导致灌溉系统“上通下堵”、“肠梗阻”等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由于工程设施损坏报废等原因,“十五”期间年均减少有效灌溉面积20.73万hm2。

(2)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以户为单元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完全建立,乡镇、行政村等基层管理组织的管理职能发生变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没有纳入农村基层政府的管理体制,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处于“农民管不了,集体不愿管,国家管不到”的被动状态。由于缺乏管理主体,农民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工投劳量急剧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工程的损毁,使原本落后脆弱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更加破旧。

(3)农业水价改革陷入困境,水费实收率下降。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水价改革难以推进,水费实收率不断下降。水费收入锐减使许多水管单位职工工资欠发,职工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基层水管单位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2改革措施

当前农田水利运行机制中存在以下3个问题:一是投入严重不足;二是用水管理体制和末级渠系工程产权制度等体制性改革严重滞后;三是农业水权制度尚未建立且未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积重难返、管理主体缺位、用水浪费和水资源配置效率低[2]。解决问题的思路要以农民用水自治为核心,以完好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科学合理的终端水价制度为保障,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减轻农民用水生产成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推行农民用水管理自治。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能力建设,明晰权利和义务,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真正培育成末级渠系的产权主体、改造主体和管理运营主体。

(2)建立灌区末级渠系工程产权制度。把改造完成的末级渠系工程移交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明确归其所有。利用财政投入,引导广大农民有组织地对末级渠系工程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将工程维修养护、用水组织、水费计收等与末级渠系有关的用水事务由组织起来由农民自己管理。

(3)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在体制改革和工程改造完成的基础上,慎重分析农民经济承受能力,按照兼顾节约用水和降低农民水费支出的原则,逐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建立并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推行计量收费,整顿末级渠系水价秩序,减少农民用水成本[3]。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推动农村水权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

(4)同步推进体制改革、工程改造和机制创新。改革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推行农民用水自治。通过明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行主体,划清政府与农民、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责义务,既有利于调动和鼓励灌区农民兴建农田水利的积极性,也为政府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扶持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明确了对象。完好的工程体系是基础,要解决农业抗灾能力不强、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农业用水短缺和浪费并存、农民用水成本沉重、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就必须建设配套完善、状况良好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这是灌区和农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是保障[4]。水费是农民用水自治和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主要经济来源和重要保障,没有水费的保障,建好的工程将因为缺乏运行维护经费而再次陷入困境,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也会因为缺乏工作经费而难以运行,农民节约用水的观念将难以确立,水资源紧缺和用水浪费现象将难以消除。

3参考文献

[1] 马延禄.浅议乐都县农业水价改革措施[J].陕西水利,2009(8):139-140.[2] 杨进伟,朱焕丽,周和平.农业水价经济杠杆及其综合作用的发挥[J].现代农业科技,2008(2):226-228.[3] 李鹏,汪志农,李强.大型灌区农业水价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6068-6070.[4] 杨胜平,林国义.浅析安庆市花凉宁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J].安徽水利财会,2008(2):22-23.

第四篇:浅谈灌区农业水价改革

浅谈灌区农业水价改革(陈伟伟 曹惠提)

《中国水利水电市场》2008年6期 编辑:宋金凤

摘 要:针对当前灌区农业水价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农业水价改革与农民承受能力、合理补偿农业成本水价两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灌区 农业水价 改革

Abstract: From the agricultural water price reform and the farmer’s affordability, compensating the agricultural cost water price reasonably, questions which appear in process of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water price reform in irrigation area are discussed, and interrelate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 Irrigation area;Agricultural water price;Reform

一、当前灌区农业水价改革存在问题

20多年的农业水价改革实践表明,灌区现行的水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水价政策等严重滞后,以下问题较为突出:

1.水费计收难、收取率下降,灌溉面积大幅度衰减,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2.全国绝大多数灌区,水价偏低,供水单位严重亏损,生产与发展受到压力很大;

3.节水与卖水的矛盾、用水与管水的矛盾及用水户不关心节水等问题愈加严重;

4.层层加码、搭车收费等现象依然存在,屡禁不止,加重了农民对农业水价改革的误解;

5.现行农业成本水价一般超出了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

二、农民承受能力与农业水价

一般来讲,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由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共同决定,经济上能够承受、心理上愿意交纳是水价改革成功实施的基础。但目前国内对于农业水价承受能力的定义和测算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判断农民水价承受能力具有相当的随意性。

农民纯收入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它既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指标,也是研究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从当前农民纯收入情况来看,依赖灌溉的种植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较低。因此,单纯地用灌溉费用占农民家庭总收入或总支出的比例来推断农民灌溉水价承受能力是不全面的。同时,对农业水价改革来说,必须顾及超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他们对农业水价改革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对待农业水价的态度,水价合理与否、是否愿意交纳是心理承受能力对水价做出的最终解释,这就要求水价改革必须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而且,农民承受能力还与当地的农业用水条件、经济上对农业种植的依赖程度、农民的经济投资意识以及对水商品认知程度等因素有关。以河南省新乡市人民胜利渠灌区水价改革情况为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承受能力同水费占农民年均纯收入、农业生产投入、年均支出、单位面积净收益等的比例有密切关系。当水费占农民年均纯收入的4%~8%(支出的6%~8%),占农业生产投入的10%~12%和产出的8%~10%时,农民普遍认为水价合理或基本合理,愿意交纳水费,表明水价在农民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因此,可认为水费占年均纯收入的8%是该灌区农民对水价承受能力的极限。

从大范围来看,由于地域差别、农业种植结构、灌区管理运行体制等的不同,其它灌区的情况如何,有待于进一步具体分析。因而建立一个合理的农民承受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使其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应用性,尤为重要。

三、合理补偿农业成本水价

农田灌溉在我国是用水大户,当前多数灌区水价还未达到供水成本。若单方面提高水价,过高的水费支出将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而站在农民的立场,水价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势必超出农民的承受能力。因此,合理补偿农业成本水价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水管单位事业收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制定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必能有利于调动农民与水管单位的积极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对于灌区工程性质界定及工程的等效价值分析,灌区除承担管理外的公益性与风险成本的合理补偿等研究较少。因此,深入分析各类典型灌区的经营管理现状和其承担的自然风险和各类公益性任务(包括防洪、除涝、抗旱、补给地下水、水土保持等),确定其等效价值,应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用水户(农民)面临供水信息滞后、用水条件、降水条件、管理过程粗放、种植结构差异以及物价、政策、其它用户制约等众多影响,用水具有信息不对称性。

合理的水价应是农民的支付意愿、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灌区良性运行三方博弈的结果。因此,需要研究建立农民承受能力、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灌区良性运行的水价博弈模型,研究不同因素对水价博弈的结果,进行联动效应分析,确定农业水价。

根据现状农业成本水价的构成和影响因素,以及农业水价的博弈结果,参考国外在灌溉用水、工程投资与维护管理进行补贴的做法,分析农业成本水价的合理补偿方式,从理论、政策、法律等方面确定农业成本水价的合理补偿政策、机制和途径,并就补偿合理性进行评价。合理补偿农业成本水价的对策与措施研究还包括:水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措施研究、财政资金投入政策研究以及运用水价经济杠杆促经灌区节约用水和农民的承受能力途径的研究等。

四、结语

1.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农业生产等差异性很大,水价改革对供水单位和农民生产的影响也极不相同。因此,分析不同农户灌溉作物效益分析与水价支出的最优比例,建立农民对水价承受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农业水价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愈发重要。

2.合理补偿农业成本水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以农业水价为主线,建立农业水价博弈模型,深入探讨农业水价与农民的承受能力、灌区良性运行与节水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合理的农业成本水价补偿机制,同时找出农民、水管单位和节水三者的结合点,实现三方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廖永松.农业水价改革的问题与出路.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3.[2]沈大军等.水价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0.[3]周振民,吴昊,农业水价改革与农民承受能力研究,水利经济,2005,3 [4]郑通汉,张彬,汪习文,当前农业水价改革中的问题、影响与对策,中国水利,2006,16 [5]河南省水利厅,河南省引黄灌区水价研究报告,河南省水利厅,2003

当前农业水价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与对策

郑通汉,张彬,汪习文,当前农业水价改革中的问题、影响与对策,中国水利,2006,16

水利部财务经济司调研组

最近,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对农业水价改革特别是水费计收问题反映较多,体现了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业水价改革、水费计收与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正在成为农村工作和社会议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深入了解情况,研讨对策,我司以主办全国人大代表余新民的提案“关于建立农村水费征收管理新机制的建议”(第5133号)为契机,于近日派出调研组到四川省、吉林省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

下:

一、人大代表和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主要情况及建议

今年来,我司连续接到全国人大代表余新民的提案(主要内容是农业水费财政转移支付)、全国人大代表刘志华的提案(主要内容是减免农业水费和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和吉林省、新疆自治区等地的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反映各地与农业水价改革有关的水费征收、水管单位职工生活困难、农民水费负担重和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等方面的问题,要求免交农业水费,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其中,余新民代表的提案通过反映四川省眉山市水价改革中“五难”现象,较有代表性,基本涵盖了当前水价改革中出现的主要问

题。

余新民代表通过调查反映,近年来,在全面免征农业税的形势下,四川省眉山市农业水费实际收取率逐年下降,拖欠、拒交、截留、挪用水费的情况较为普遍,全市累计欠交水费3000万元。由于水费计收难,影响了水利建设投入,导致许多工程带病运行,效益衰减,水管单位队伍不稳,有的已严重危及工程的运行安全,突出表现为“五难”。一是水费征收解缴难;二是老百姓承受难;三是政府组织协调难;四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生存难;五是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难。

他建议,国家应研究制定财政转移支付农业水费的新办法,将目前农业水费由农民负担下决心过渡为政府埋单(即中央财政支付),在做好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由财政承担供水管理和工程运行维护费用,达到水管单位管好水、服务好,农民用好水、种好田的新型农业供水管理体制。

二、农业水价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当前,农业水价改革中出现的水费计收难、收入锐减、末级渠系损毁率上升、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和促进节约用水,必须

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水费计收难、收取率下降、水费收入锐减,许多水管单位生存面临困境,相当部分农田水利设

施难以正常运行

农业水费是维系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经济来源。表面上看,农业水费收入锐减直接体现的是水管单位收入减少,但本质上却对解决中国水资源紧缺,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生损害,最终将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水费计收难、收取率下降、水费收入锐减是当前农业水价改革工作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据调查,税费改革以前,四川省农业水费实收率最高可达80.4%。税费改革以后,水费收取率仅为65.8%,平均下降15%;河南省农业水费收取率平均为55%左右,比税改前降低20~30%;吉林省平均下降25%,广东省平均下降40%;浙江省平均下降23%。另据我司水管单位经营报表统计,2005年,除西藏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有水利工程供水收入与税费改革前的2002年相比有19个省区下降,水费减收总额

达123023万元。

水费收入锐减造成了两大问题。一是水管单位难以生存和发展。由于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职工生活和水利工程维护完全依靠收取的水费来维持。随着水费收取率不断降低,许多水管单位职工工资难以保障,造成职工队伍不稳,管理服务不到位,职工上访事件不断增多,农民群众的意见也很大。二是管养经费严重不足,水利工程状况日趋不善。据统计分析,一般情况下,水费收入的70-80%左右用于供养人员,20-30%左右用于工程维修。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水费优先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用于工程维修养护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导致水利工程渠系管理维护差,工程状况下降。如四川简阳市有5条干渠、27条支渠、142条斗渠、52条农渠因缺少资金而无法整治;都江堰黑龙滩灌区修建于70年代,工程运行三十余年,老化十分严重,病险渠段较多,工程带病运行,近几年春灌期间渠道经常出现病险和跨塌,但由于水费收入下降,水管单位可用于抢险的资金不足,所以没法进行日常维护。另据眉山市仁寿县水利局测算,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必要的管养维护,全县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率仅为0.3。水费收入锐减使水管单位职工生存问题显性化,使农田水利设施良性运行面临挑战。

(二)层层加码、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现象不断出现,加重了群众对农业水价改革的误解和不满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水费成为向农民收费的唯一途径,也成为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的目标。据了解,税费改革后,基层截留、挪用水费用于弥补财政资金缺口的情况不断出现,加重了群众对农业水价改革的误解与不满。

调研中我们发现,灌区大多数农民都能按时足额缴纳水费,但对于县、乡(镇)、村以种种理由截留、挪用水费的问题,水管单位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因此,水费被层层截留挪用。截止2005年底,四川省县乡两级挪用、截留、拖欠水费达3.17亿元,相当于全省一年的应收农业水费。遂宁市射洪县应缴人民渠二处的农业水费标准是10元/亩左右,但该县加收了抢险救灾费等,使水费达到40?50元/亩,个别乡镇的实收水费高达130元/亩。绵阳市涪城区玉皇镇2004年自行将水稻面积水费定为82元/亩(包括村上增收的10元/亩的蓄水费,6元/亩的电费、提灌费、守水费等,还要分摊公田水费),个别突出的达到100元/

标亩以上。

层层加码、挪用、截留、拖欠水费的现象在湖北、山东、新疆、吉林等省都比较普遍的出现,如新疆伊宁县、博湖县的群众来电反映,农业税取消后,当地的水费增加了一倍。水费计收中的层层加码、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引起群众对农业水价改革工作的不满情绪。

(三)用水缴费苦乐不均,激化了用水户和水管单位的矛盾,水费收缴成为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

由于末级渠系不配套,计量手段和量、测水设施不完善,难以实行计量收费,导致许多省目前仍是通过行政手段,按耕地面积收取农业水费。农民反映,按亩计收水费,用水多少一个样,用和不用一个样,既然没有得到供水服务,交水费就不合理。另外,由于渠道损坏,水损大,有的尾水灌区输水损失高达80%,一些地方将这些损失分摊给农户负担,导致水费过高。如四川省谢洪、三台等县的水费大都在70-80元/标亩,个别乡镇每亩水费高达130元以上,达到种粮成本的20%以上,导致种粮农民不堪重负。过高的水费和由于渠系不配套造成的供水保证率下降使农民用水的权力和缴费的义务严重不对称,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由此产生了拒交水费的现象,激化了用水户和水管单位的矛盾。

(四)部分地区农民用水不缴费,农业水费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期盼国家减免水费成为农村税费改革

以后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心愿

税费改革以后,一些财力较好的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水管单位的方式,对农业水费实行减免。

如四川省财力较好的成都市温江区将全年应收的农业水费417万元全部纳入区财政预算;龙泉驿区用财政预算支付农业水费200万元,安排本区水管单位运行费用230万元;郫县用财政预算支付农业水费385万元,还有都江堰市等县(市、区)也陆续实行了农业水费由财政实行转移支付,用于水管单位的运行和工程维修养护,农民不再缴纳农业水费。另据我司去年的调研了解到,除四川省外,还有个别发达省份的部分地区从2004年开始就停止收取农业水费。如浙江省温岭市、永康市从2004年起就免收农业水费,对于免收的农业水费全部由地方财政实行转移支付。广东省东莞、佛山、韶关、梅州、汕尾市所有县、区都已停止收取农业水费,云浮市的新兴、郁南等地也已暂停收取农业水费。

农民用水不交水费,农业水费由财政转移支付给水管单位的做法在农村产生的影响和引起的振动是很大的。所到之处,不论是市、县、乡的哪一个层面,是政府官员或农民,听到的都是要求国家像减免农业税一样,出台全部免收农业水费的政策。这对于财力不好、难以实行水费减免政策的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讲,工作压力是很大的。同时,也加大了水管单位征收水费的困难。

三、综合分析、对策与工作建议

我们认为,水价改革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投入不足、欠账太多,末级渠系不配套、损毁严重

水费实收率是水价改革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从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的角度分析,较高的水费实收率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要有工况较好,量、测水设施配套较为完善的工程体系让农民用上“明白水”,“交明白费”;二要有相对合理的供水管理体制让农民“全程参与”和“自主管理”供水收费事务;三要有科学的计价方式(如终端水价制、两部制水价等)来“规范”水价秩序;四要有较好的供水保证率和供水服务质量让农民在需要的时候“浇上水”。而这四个基本条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条件即“要有工况较好,量、测水设施配套较为完善的工程体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再加上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一事一议”的新政策难落实和水费收入锐减,投入的运行维护经费大幅度减少,导致末级渠系损毁率上升,工程状况日益下降。

以四川省为例可以折射出全国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减少,配套不足的现状。四川省设计斗、农渠19.45万公里,已配套10.86万公里,占设计的55.8%,已进行防渗处理的有3.02万公里,占应防渗长度的33.7%。据统计,税费改革前(1996?2000年)四川省年均投工14亿个,筹资23亿元左右。2003年是实行税费改革的第一年,农民投工10.1亿个,比税费改革前减少28%,2004年投工6.57亿个,比2003年减少35%,2005年全省免征农业税后,当年通过“一事一议”引导农民投工的仅2081万个,比2004年减少96.8%,比税费改革前减少了98.5%。

由于取消“两工”和“一事一议”政策难落实,导致投入减少,且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没有相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来弥补缺口,水管单位和受益群众都没有对末级渠系进行正常的维修和清淤,导致末级渠道损毁率上升。据介绍,全省已完工的末级渠系防渗渠道已损坏1.5万公里,占已防渗工程的49.7%。换句话说,四川省未作防渗处理和已作防渗处理现在又损坏的末级渠道已占应防渗渠道的5/6。

由于末级渠系是灌区的毛细管,是灌区发挥效益的终端网络,如果这些毛细管被堵塞或网络被破坏,一方面必然导致灌溉系统“上通下阻”,农田浇不上水,致使国家投入巨资改造的大型灌区不能发挥应有效益,造成用水苦乐不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民减产减收,经济承受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供水服务缺乏保障,用水计量缺乏手段,用水权利和缴费责任边界不清晰、不对称,导致农民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交纳水费。这是农业水费“收费难”最重要的原因。

(二)配套改革滞后,导致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晰,管理缺位

如果我们把税费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主线,那么,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则是保证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措施。也是确保农民减负增收,有效促进节约用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受损害和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配套改革。

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可以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公益性支出的补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和社会资源投入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可以有效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供水过程的监督和民主管理。但是,从现状看,三项体制改革进展不平衡,总体滞后于税费改

革的进程。

以四川为例。剖析三项改革的总进程。

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全省有改革任务的19个市州,其中有16个市州出台了改革方案。全省621处水管单位中有85%开展了基础测算工作,约有 50%水管单位制订了改革方案。其中有53个水管单位的方案已经批复。2005年全省各级共落实了“两费”2055万元。约占全省测算“两费”总额的5%。由此可见,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进展总体滞后表明农田水利设施公益性支出的补偿远未到位。

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据调查,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小型农村水利工程627719处,目前已改制374434处,占全省总数的59.6%。改制形式主要有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了部分水利存量资产,促进了小型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调动了广大农户和社会各界投资兴办农村水利的积极性。但是,还有将近一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没有明晰的产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相对落后约束了广大农户和社会各界投资农村水利的积极性。

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特征的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进程。

据调查,目前四川省已在18个市(州)组建各种形式农民用水户协会1487个,管理灌溉面积278.83万亩,仅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7.4%。部分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建立和运行缺乏社会全面支持。许多用水户协会的运作不够规范。绝大部分用水户协会没有注册登记(只有不到1%在当地民政部门完成了注册登记),协会的合法性和利益得不到保障。建立并规范运行的农民用水户协会是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落后表明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滞后于农村税费改革的进程。农业供水管理缺位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对农民用水不缴费,农业水费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的认识

客观地说,在财力允许的地方由财政支付农业水费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轻了农民负担。二是减少了水管单位征收水费的工作量,使其可以集中精力抓好工程管理,提高供水服务质量。三是资金保障能力有所提高,使末级渠道得到了进一步的整治。尽管目前并不确实掌握农民用水不交水费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认为:采用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将农业水费直接支付给水管单位,而农民不交水费,必将使经过长期努力,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用水缴费观念”、“水商品意识”和“水危机意识”丧失殆尽,最终将会助长农业用水的浪费,不利于促进农业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况且用水不交水费容易造成上下游用水不公平并引发更多的水事纠纷。如出现上游涝下游渴的局面,从而激化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这对水资源十分紧缺;财力普遍薄弱,难以支付数量不菲的农业水费的基层政府和“三农”问题远未解决的广大中国农村来讲,单纯依靠地方政府

推广这种方式难度很大。

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观点是:既要鼓励财力较好,有支付能力的地方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和减轻农民负担。又要将政策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的方式,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增加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来减轻农民负担。二是改变支付方式,变转移支付水费为农民种粮水费补贴。将财政直接支付给水管单位的资金直接发到种粮农民手中,再由农民交到水管单位。采用这种方式有六个好处,可将政策的负面效应减少到最低。一是利用价格杠杆对水资源供求关系进行调整的基础不会被破坏,可以充分发挥水价机制促进节约用水。二是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会有较为可靠的资金保证。三是水费补贴的标准、补贴范围和补贴时间长短可根据地方财力可能和农民实际承受能力进行调整,可做到进退有度。四是广大农民长期形成“用水缴费”的水商品意识得以巩固。五是减轻了农民负担。六是促进了农民维护末级渠系和节约用水的自觉性。

(四)遏制水费收入锐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农业水价改革在我国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是“抓投入”、“抓改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以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抓机制创新和现有支农政策的协调落实,解决农田

水利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

农田水利设施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应该纳入公共财政支持的范畴。农业末级渠系是农田水利设施发挥效益的关键环节。在农民普遍贫困,基层财力不强的条件下,必须加大中央财政对农业末级渠系改造的投资与支持。这是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政策上,党和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重视的。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每年的中共中央1号文件都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加以布置和强调。去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意见的通知》,就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也出台了《关于规范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有关政策的意见》,对解决税费改革后农村“两工”的使用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在今年的1号文件里,中央十分明确提出“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加大配套建设田间工程。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

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等等。

在实践上,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在探讨用“财政转移支付水费”,“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办法来减轻农民负担、进行末级渠系改造的试点也取得明显效果。如湖北省当阳市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形势,加强农村末级渠系建设,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和用水计量设施,解决农业灌溉难和农业水费收取难的突出问题,由市财政筹措末级渠系建设“以奖代补”资金150万元。对集中连片百亩以上的农田,过流能力在0.1-0.5m3/s的支渠以下的末端渠道节水改造项目实行“以奖代补”,按不同过水断面,分别补助10元/米、15元/米、20元/米和25元/米的材料费,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改造末级渠道的积极性。据统计,2004年全市10个镇(处)共申请末级渠道硬化260公里,纳入全市以奖代补计划的有120公里。实际完成末级渠道硬化165公里,占计划的134%,使120个村11万亩农田成为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按此进度,该市3~5年即可完成全部末级渠道的硬化改造。以奖代补政策调动了农民改造末级渠道的积极性,恢复和扩大了灌溉面积,提高了自流灌溉的能力,促进了“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落实;推动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弥补了水管单位与农户之间的管理缺陷。

应该说,有利的政策并不少,解决的思路也很清晰。关键在各级政府如何抓落实。从现状看,创新投入机制是落实政策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当务之急必须推进两项制度的建立:一是建立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奖补基金;二是建立中央(省)财政直接补贴农业水费的新机制。

建立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奖补基金是指从中央到地方,都要依据中央文件的精神,下大力整合财政资源和各种支农资金,从各级政府的新增财力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奖补基金,变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为设立固定基金。利用基金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方式来引导受益农民投工投劳,彻底解决农田水利设施特别是农业末级渠系工程状况不良,计量设施不配套的被动局面,将中央文件的精神落到实处。调研组以四川省眉山市末级渠系改造规划和湖北当阳市奖补比例为依据进行测算,结果如下。眉山市共有末级渠系9058公里,完成改造需投资70998万元,按照“先大型、后中小型”和中央,省,市、县(加群众投工投劳)各占“三分之一”的补助原则,分十年完成,则每年中央财政只要拿出800万元,就可完成。据测算,全部完工后年可增加及节约水量11亿立方米,年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3920万公斤,直接经济效益6270万元。

建立中央(省)财政直接补贴农业水费的新机制,是指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每年从财政拿出部分资金,作为农业水费补贴,按灌溉用水定额和水价标准全部(或部分)直接补贴给用水户,发到农民手中,以减轻农民负担。同时,按市场经济原则,实现农业供、用水商品化,促进农业节水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我国是灌溉农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解决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内容,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同时,我国总体上是缺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节水压力很大,而节水的潜力又在农业,所以,建立新型农业节水机制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并最终要落实到市场机制和价格手段上来,建立中央(省)财政直接补贴农业水费的新机制,即可降低农民的水费负担,又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根据中央的现行惠农政策,对种粮、粮种和农机可以进行直补,也可以对水费进行直补,或是将有关涉农补贴归并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补贴。

据统计,全国灌区的灌溉面积8亿亩,其中粮食主产区的省约占40%,农业水费标准在16-32元/亩.年之间,取平均数按24元/亩.年。如果中央对粮食主产区实行农业水费补贴30%,则每年中央财政要增加

支出22亿元。

另外,据我司与有关部门沟通掌握的信息,从中央财政每年新增财力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因此,调研组认为,通过设立奖补基金和建立中央(省)财政直接补贴农业水费的新机制,把中央的政策落到实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以推进“三项改革”为动力,建立适应中国农村实际的水利管理体制

第一,要积极推进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弥补农业供水管理缺位。调研表明,农村供水管理体制特别是末级渠系管理缺位是当前农业水费滑坡的重要原因。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积极推进末级渠系供水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要积极组织或引导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规范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运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水价改革提供载体;二是因地制宜的推进末级渠系承包责任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民用水户自主管理末级渠系供水事务和工程维修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推进末级渠系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才能提高末级渠系的供水服务水平,增进供水管理者与用水户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第二,要积极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弥补农业供水的公益性支出。要按照国办45号文的要求,加快实施灌区管理单位定岗定员和工程维修养护定额的测算和方案审批,争取“两费”

第五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如何改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如何改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成为农业节水的重要突破口。明晰农业水权,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等,都将成为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的重点。

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近日表示,我们要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业节水的重要突破口。这意味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成为今年水利改革重头戏。

农业水价一直是水利领域的敏感地带。过去,大家意识不到水的商品属性,认为灌溉用水不该收费。有的地区,水费收不上来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而就现行的农业水价标准来说,普遍存在偏低的问题。很多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反映,当地“只是象征性收取,远达不到供水成本。”这势必造成两个后果:一是水费难以维持灌排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是农民的用水行为很难被约束,节水意识不易被调动激发。

在我国,农业是用水第一大户,农业用水方式比较粗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0.7至0.8的世界先进水平。立足我国现有的水资源条件,农业必须节水。除了加快升级水利基础设施,我国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节水内生动力。

在此背景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为重要突破口。“通过改革,要让水价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发挥水价在节水中的杠杆作用,激发农民的节水动力。”倪文进认为。由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复杂性,我国采取了试点先行的办法。在2013年试点的基础上,2014年又在27个省份80个县开展了试点工作,目前已取得探索性、阶段性成果。

通过总结经验,倪文进透露,进一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会优先选择灌排设施比较好、用水计量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具体操作上,首先要明晰农业水权,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我国目前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经有80%以上的县明确了用水总量,下一步要把农业用水总量进一步分配到灌区和农户。同时,对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灌溉都要采取用水定额管理。”在保证农民定额内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倪文进介绍说,根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农业水价既要反映农业供水成本,同时也要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要分不同类型的地区、不同类型的作物来合理确定农业供水价格。“总体思路上,粮食作物因为涉及国家粮食安全,总体上还是按供水成本确定;而对经济作物,特别是规模化的经济作物种植区,要适当考虑供水成本加微利,这样也可以让一些社会资本愿意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他说。

“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把水节下来,但又不能过多地增加农户的灌溉成本,这需要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倪文进介绍说,这些年,各地在试点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河北等地探索的“一提一补”机制:“提”就是将水价提高,以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补”就是将水价提高的部分和财政补贴资金作为节水调节基金,按面积等补贴给农民。通过灵活的机制,实现水价虽提但负担不增、用水减少但效益增加,调动农民参与和支持改革的积极性。

下载农业水价评审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水价评审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汇报(5篇范例)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汇报 根据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通知》(冀发改价格〔2017〕1346号)和《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报告

    中小企业获取国家资金补助 轻松申报几十到几千万政府资金的信息服务平台 附件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报告 (参考提纲) 一、基本情况 试点县地形地貌、耕地面积与有效......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奖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农业节水,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和地表水浪费,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建立精准奖补机制,根据......

    试论新形势下农业水价改革(定稿)(精选5篇)

    试论新形势下农业水价改革 海委 李华 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农业水价现状,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印度和菲律宾等国家农业水价政策对我国的启示作用,提出了我国农......

    澄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

    澄迈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 简 报 (第 二 期) 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7年11月24日 澄迈县召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会 2017年11月10日,我县召开澄迈县农......

    甘肃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做法和经验

    甘肃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做法和经验 甘肃省凉州区、民勤县、高台县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3个试点县(区)通过完善工程和计量设施、分配并确定水权指标、规范用水管理、公开用水......

    江南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江南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的通知》......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具体要求0628

    附件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具体要求 2012年,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工作,探索建立小农水设施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具体要求如下: 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