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汇报
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汇报
根据省、市关于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和专项整精神,我局加大对农产品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源头安全,按照“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要求,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保障广大消费者安全消费。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将农产品质检、执法、农技各方面力量动员起来,集中时间和力量,开展声势浩大的集中整治活动,确保“食得安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落实,全面落实属地监管职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面提高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我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全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1、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主要任务。从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入手,对所辖区域的农业投入品经营市场、门店,包括农村经销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等各个环节全面排查,不留死角,不漏项。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在什么环节发现储存、销售、使用高剧毒农药或者农产品中高剧毒农药超标的,都要追根溯源,弄清原因,一查到底,处理到位。
2、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目标是种植业的专项整治,强化蔬菜基地的管理,所有蔬菜生产基地100%落实监管责任人,我局与11个
1乡(镇)的主管领导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状》,并与22个农资经营门店签订《农药销售管理责任状》,确保种植业源头生产的安全。同时,由我局组织专人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的技术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强化了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农民自觉杜绝使用甲胺磷等高剧毒农药,继而加大了对高效低毒农药的认识力度。截止目前,在整治行动中,我局共出动车辆34台次,出动人员116人次,深入到各经营门店进行突击检查。通过专项整治行动,使我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从源头得到有效控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坚持经常性监督与突击性检查相结合,切实使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取得实效。
3、做好蔬菜质量风险监测。拟定了已认证的马铃薯、圆白菜、韭菜、番茄、架豆等五个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将此规程下发我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11年5月10日,针对柴沟堡镇无公害蔬菜韭菜基地,随机取样10个菜样,经我站化验,七个样品合格,3个样品不合格。2011年6月16日,针对我县四大镇市场和四大镇无公害蔬菜基地随机取样20个,涉及12个品种,经送市农业环保站化验和我站化验,全部合格。2011年7月21日,针对我县无公害蔬菜基地,随机取样20个菜样,涉及12个品种,经送市农业环保站化验和我站化验,全部合格。2011年8月
10日,针对我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柴沟堡镇农贸市场,随机取11个菜样,涉及6个品种,经送市农业环保站化验和我站化验,全部合格。
三、建立联动机制,严格责任落实
1、形成联合执法、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做好农资市场安全隐患的排查及检查工作。我县综合执法大队进行了种子、农药、肥料的专项整治工作。1-7月以来,共出动执法车辆61车次,人员300人次,整治农资市场1个,清理检查农资经营户97户,查处假劣、包装不规范、未委托备案种子2件、194公斤。通过专项整治,共查处案件2件、处罚2件、责令整改门市2户,协调解决一户农民因种植先玉335不当上访工作,为农户挽回经济损失1000元。
2、以种子、农药、肥料中经常出现的假劣品种为重点,突出重大案件,严厉查处性质恶劣,影响面大的案件,加大宣传,及时曝光,增强震慑力。张贴“农药安全生产经营公告”200多张,张贴“关于打击违法使用农业投入品行为 严格规范种植业生产的公告”200多张。
农业局杨树宝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七日
第二篇: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汇报
关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区域化建设有关情况的报告
市外经贸局: 为加快全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农产品出口,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我区制定了《东港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实施意见》,在区、镇、村三级成立区域化建设领导小组,对区域化建设进行督促监督和推进落实。同时,整合政府资源,组织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成立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执法资源,推动区域化建设扎实开展。现将我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按照种植习惯,突出优势种植品种,加快各镇街道发展优势产业,突出发展地位主导、经济势力强劲的产业,主要是高效作物种植业、水产养殖(捕捞)业、优质林果业、畜禽养殖业。在日照街道、南湖镇和两城镇发展以蔬菜、茶叶、花卉等高效作物种植为主导的产业。在涛雒镇、两城镇和秦楼街道发展以水产养殖(捕捞)为主导的产业。在三庄镇和河山镇发展以优质果品业为主导的产业。日照街道、南湖镇和陈疃镇突出发展畜禽养殖。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主导产业已经初步形成。目前,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发展到23个,高效经济作物24万多亩,其中蔬菜4.1万亩,果品14.1万亩,茶叶3.6万亩,桑园2万亩,黄烟0.35万亩。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925个,年出栏量占全区生猪出栏量的65%以上;存栏500只以上的养鸡场1372个;肉牛规模养殖户达到38个;全区各类饲养小区发展到198处,规模饲养量达到62%以上。沿海养殖面积发展40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场302个,渔船1100艘,水产品年产量、年产值达到17.08万吨和89885万元。
2、产业层次逐步提升。全区农业标准化种植基地发展到23个,工厂化水产养殖场达到302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2716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90家,产业带动作用逐步增强。
3、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对主导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初显。目前,在南湖镇有西沈马庄蔬菜协会、相家官庄西红柿协会等民间组织10个,其中相家官庄西红柿协会被省民政厅表彰为“山东省先进民间组织”;在三庄镇有果品流通协会、茶叶协会;在河山镇,有旭光果品流通协会等。这些中介组织和协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上,在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规范指导作用。
4、市区共建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中。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1、产业产品规模、档次相对较低。目前我区出口农产品的区域化建设规模相对较小,产业化程度还较低,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2、受国家土地政策影响,区域化建设进程中规模化发展受到影响。国家出台土地紧缩政策,加上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农民“恋地”情结较重,农村土地集中较困难,区域化优势产业膨胀发展受到制约,主导产品产业化发展受影响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研究出台扶持政策。从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
二是建立一批跨区县的专业合作社或行业协会。通过发挥合作社或行业协会的组织指导作用,将农民分散的生产经营活动组织起来,整合优化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在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推动农村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三是培植出口龙头企业。培植主导产业和产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出口农产品区域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举措。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形成“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产 业模式,完善发展机制,提升产业、产品的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专题汇报
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专题汇报
王浩副书记、耿涛副市长:
近几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稳定。我市农业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缺机构、缺人员、缺经费、缺手段等诸多困难,创造性开展工作,经受住了各种严峻挑战,圆满完成各项监管任务,保证了近几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但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仍然大量存在,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加上中央、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要求越来越高,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出大的问题,任务艰巨,压力更大。特别是我市对标准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难以承担新形势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标准体系建设
1、我市现状。农业标准及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修订滞后,标准化基地建设档次普遍偏低,“三品”认证数量少、品种单一,标准化仍停留在病虫害防治环节。目前已制定的56项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已不适应当前新形势和群众的 需求,急需修订完善。现有180万亩的市级以上标准化基地面积达不到全市种植面积的50%,真正达到“十有”标准的基地不足20%;291个已通过“三品”认证的产品不足全市优质农产品产量的10%,大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至今还没有通过认证的产品品牌,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管理难以实施。
2、上级要求。2012年,全市瓜果菜食用菌基地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全覆盖,所有初级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认证率达到90%以上。
3、典型经验。临沂市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菏泽每年拿出50万元的财政资金用于“三品一标”认证奖励。
(二)监管体系建设
1、我市现状。目前县级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多数没有编委批文,乡镇级多数没有机构,少数有机构的乡镇还没有检测手段,村(市场、超市、合作社、企业基地)监管员有名无实,基本没有开展工作。
2、上级要求。2012年,100%的乡镇(办)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包括监测室);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达到全覆盖、无遗漏;100%的标准化基地、批发市场、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设立检测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100%的村设立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
3、典型经验。德州、临沂分别成立了正、副处级的监管机构;潍坊安丘、寿光,威海乳山成立了副处级监管机构;东营市所有乡镇建立了监管机构;济南市自今年起聘任200名村级监管员,市财政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工作经费补贴。
(三)检测体系建设
1、我市现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设备落后、人才短缺、检测能力较弱,县区间建设极不平衡。争取到国家质检站项目的县配套资金不到位,难以完成项目建设。全市3个通过计量认证的质检中心(市级、邹平、沾化)都不具备检测50种农药残留的资质和能力,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市级季抽检制度负债坚持、县级月抽检制度难以维持。
2、上级要求。承担国家、省级农产品质检站项目的县区地方配套资金100%到位,并按计划进度进行建设与验收;从2012年开始,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由过去的22种农药提高到50种,农业部每年分四个季度抽查山东五个地市(济南、青岛、寿光必查,其他两个地市由剩余地级市轮流承担),省厅每年3次抽检雷打不动,要求市级实行季抽检制度、县级实行月抽检制度。
3、典型经验。济宁自2009年起,连续三年每年财政投入1000万元用于市县乡三级检测体系建设;东营、威海市县两级所有检测机构全部建成并通过计量认证,且依据新的检测要求随时加大投入用于升级改造。
(四)执法体系建设
1、我市现状。我市是农业大市,全市有农资生产和经营业户3000多家,其中滨农、京博、先达、侨昌、一松等在国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农资品种齐全广泛,农药品种3000多个,种子品种200多个,肥料100多个,仅农药一项全市经营额就超过30个亿,但经营品种和质量良莠不齐,受利益驱动,不法商贩制假、造假、售假泛滥,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针对以上实际,按照上级要求,我们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活动,近几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3500多人次,车辆3600辆次,检查各类农资生产经营业户2300家(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00余起,查处假冒伪劣农资货值1500余万元,捣毁、破获制售假冒伪劣黑窝点9个,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9000多万元。严厉打击了坑农害农行为,较好地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
2、上级要求。新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八十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56号文)明确要求:“一个政府部门下设的多个行政执法机构,原则上归并为一个机构。”省政府《关 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的通知》对实行综合执法也有明确规定。从我省其他市的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情况看,绝大多数业已成立了综合执法机构(多数副县、青岛副厅、济南正县)。并且,东营、济南、青岛等市每年都有固定的100万元左右的执法经费。而我市实际是:县(区)只有3个正式编批的综合执法机构(沾化、阳信、无棣),即使成立的综合执法机构,有的工资不能全额发放,工作经费全靠自筹。市局是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综合执法多年来借助局法规科和农药协会(收取点会员费作为工作经费)来实施,农资监管的职责与队伍建设极不适应。
我们也多次行文申请呼吁,成立综合执法机构,但均无下文,尽快成立与其职责和职能相适应的综合执法队伍是势在必行。
3、典型经验。潍坊安丘市成立农安办(县级),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加强了重视-领导。构建了农药电子交易市场安全监管平台,并实行农药准入备案制度,从源头上提高了农资质量。提升了农产品质量。乳山实行“准入备案”与“识别标签”双保险,强化农药市场监管。济南每年开展“绿箭”护农行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宣传培训工作
1、我市现状。社会各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还不够,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农产品、农业投入品销售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甚至部分领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建立,不安全的农产品尚有市场空间。
2、上级要求。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继续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春秋两季农资打假行动,并要求各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做好各个层面的培训,增强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3、典型经验。临沂每年安排沂蒙优质农产品品牌宣传专项资金260万元,叫响“生态沂蒙山,绿色农产品”宣传品牌;威海、东营、烟台每年拿出300万元资金用于境内外各类农产品展览会、交易会的参会补贴。
(六)财政投入情况
1、我市现状。2005年至2007年,市财政共投资150万元建立了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并通过省级计量认证。2009年、2010年、2011年财政只是分别拨付30万、30万、15万元经费用于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各县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不平衡。
2、上级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将标准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建设及宣传培训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
3、典型经验。全省除滨州之外的十六个市都有专项农 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每年1000万元以上的有济南、青岛、东营、济宁、潍坊等地市,其余多数在500万元左右,菏泽每年也有100万元的财政支持资金。该资金列入预算,用于标准制定、标准化基地奖励、“三品”认证奖励、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各类展会参展补贴等支出。
(七)监督考核机制
1、我市现状。2009年,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量化考核的意见》(滨政办【2009】74号文),但近两年没有很好地坚持,成为一纸空文。省厅自2009年开始对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量化考核,且考核标准越来越高、程序越来越严。受投入不足影响,我市综合排名每况愈下。
2、上级要求。各级政府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围,省农业厅每年对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量化考核,并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排名通报。
3、典型经验。潍坊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列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并实行了一票否决;威海、青岛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其他市全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了量化考核。
二、今后工作重点
(一)加强监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重点是加强乡镇级监管机构建 设。根据省政府和省农业厅要求,年内我市的91个农业乡镇(办事处)全部成立相对独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构,各行政村全部设立监管员。同时按照标准加大建设力度,保证所有监管机构工作有场所、监管有手段、检测有工具,真正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二)全面推行农药管理两项制度。积极借鉴安丘等市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药经营店为终端的监管平台,强化源头监管。按照省政府和省农业厅要求,年内全面落实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切实达到全覆盖、全到位、无遗漏的目标。同时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健全农资统一配送销售网络,规范经营档案,加大日常监管力度,真正实现高毒禁限用农药的可追溯管理,确保违禁农药不流入生产环节,从源头上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三)全力推进标准化实施进程。依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组织专家制修订大宗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农药安全使用规范,并装订成册下发基层狠抓贯彻执行,全面实现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基地主导产品安全生产标准的全覆盖。以我市现有的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园区为基础,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依据“龙头带基地联市场”的发展原则,全 力抓好《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发展规划》的落实。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十有标准”抓好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力争年内全市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四)突出抓好沿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 以高效生态为最高定位,跳出单纯的农业概念,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规划建设和运作,全力打造沿黄“产加销”一体化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大力实施园区带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 整合单品生产基地资源,按照连片、规模、集约发展的要求,在黄河两岸10公里区域内建设高档次、高水平的农业示范园区,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切实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到2015年底,在黄河沿岸建设50处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真正形成以园区为支撑,以标准化基地为基础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
(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本着“政府推动,生产主体自愿”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鼓励和支持基地、园区创建品牌、注册证明商标,积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确保“绿色农产品 基地市”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年内新认证“三品一标”20个以上,总数突破330个。力争到2015年底全市优质农产品全部按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并通过质量认证;沿黄的15个镇(办)整建制建设成为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示范镇(办)。逐步形成以地方品牌带动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持续健康发展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六)加强质检体系建设。加大对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的建设力度,争取财政支持,增加仪器设备,扩大认证项目,提升检测能力,力争年内达到由22种农药检测50农药的资质和能力。加强对承担农业部县级质监站项目的建设与管理,督促县区尽快落实配套资金,严格仪器设备的招投标程序,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照项目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并顺利通过省厅验收。督促乡镇、规模以上标准化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建立检测室,配备速测仪器,能对生产基地和市场销售产品实现经常、快速定性检测,保证基地产出和上市初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七)强化监督检测。全面开展蔬菜农药残留例行检测工作,继续实施市级“季检测、季通报”和县级“月检测、月通报”制度,重点是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集贸市场的抽检力度,确保全年的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8%以上。加大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管力度,紧紧抓住瓜菜果食用菌产品病 虫害发生,生产用药高峰期等重点时段,对集中产区的农药经营店(点)进行重点监控,确保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监管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八)建立健全市场流通体系。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协会管理、企业运营”的原则,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为依托,积极推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流通方式,特别是要支持合作社在公益性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开设直销店。采取有效措施,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大力引导和扶持基地和园区与全国的城市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专卖店实施实地对接,创建长期的让消费者安全信赖的高效生态优质农产品“直采”基地,建立健全我市优质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售终端的“全封闭式”流通体系和“冷链”系统,真正达到实现订单生产、减少流通环节、优质优价的目的,有效保障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九)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种培育、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着力解决安全高效生产加工等技术难题。整合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开展 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在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方面进行新技术集成开发,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技术的示范推广,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物流和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
(十)强化培训与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农药管理人员和检测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使各级监管员明确职责,真正发挥作用,经培训合格的,核发市局统一印制的监管员证书;使各农药经营单位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规范农资经营行为;使各级检测人员真正掌握农残检测技术,达到会熟练使用速测设备、能快速定性检测、正确分析检测指标的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和农业信息化平台等载体,采取多种渠道,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度和社会公信力,努力营造各级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社会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建议
一是建议市政府成立隶属市农业局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处级),下设质量标准科、产品认证科、农资监管科、执法大队、农药检验鉴定所、检测中心等科室,成为一个综合监管机构。县(区)、乡镇(办)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科室,村级设立监管员,切实做到农产品 质量监管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二是建议市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每年600万元。其中: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监督抽查费用80万元,“三品一标”认证奖励100万元,标准制定修订20万元,标准化基地建设奖励资金300万元,农业执法经费100万元。
另外2012年增加500万元,其中300万元用于市级检测中心检测能力提升仪器购置及人员培训,100万元用于乡镇级监管机构监测室的设备购置补贴,100万元用于农产品质量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保证监管和检测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
三是建议市政府根据我市实际重新出台有针对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考核办法,加大对各级政府的考核力度,实行一票否决制。通过严格的考核,逐步建立健全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防控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的供应链管理
所谓现代农产品供应链,是以超市为龙头,由连锁超市、农产品供应商、供应商的直属农场和协作生产农户为主要参与者的农产品供应链。
由于农产品供应链的链条长,由超市经营农产品,进而实现基地建设,不仅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而且在目前有关部门对农业环境污染立法不完善和执行难的制度空间下,可以把源于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要转化为利益动力,传递到整个供应链体系中,利用“优质优价”的机制,实现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者的激励。同时还可以排除价格信号“失真变形”等问题,探索一条借助超市等企业运用“看得见的手”的制度因素,来治理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的路子,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式防治模式,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农业环境健康、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面,今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重视超市作为现代农产品供应链在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和防治农业环境污染的积极作用,努力倡导超市零售业态的发展,特别是大型连锁超市的大力发展。
2.鼓励超市等供应链关键节点组织按照“一体化”经营模式进行联结,发展“超市农业”,建立比较稳定的有数量品质标准的产品供求关系;鼓励在农户与公司之间采用合同生产等契约模式,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超市供应商能够获得安全优质农产品,在帮助合同农户获得稳定高收入的同时,又保护了农业生产环境。
3.鼓励农户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广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模式,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联结,逐渐改变农户小规模、分散化的局面,提高农产品供应链效率,促进各种保证农产品质量和产地环境安全的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使用,缓解和防治农业污染。
六、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当前,农业污染防治实践普遍显示,许多好的技术模式被束之高阁,无法实施。因此,防控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不应仅考虑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应考虑政策层面的问题,要进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建立经济激励机制;二是实施政策调控措施;三是构建高效管理制度;四是建立政府、市场、社会联动机制;五是制定法规保障体系。
第五篇: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实际行动迎接奥运会的到来。该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员制度,在各乡镇(街道)配备1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员,负责对本辖区范围内农资经营户,农产品生产、加工、经销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员具体承担四大职责:一是对本管辖区域内的农资、种子、兽药等经销户进行日常的进货或进场等相关的票证检查,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方可销售;二是对不符合要求的相关产品禁止其在管辖的区域内销售,并把相关情况及时上报;三是对本区域内销售的相关产品定期和不定期地配合区执法大队人员进行抽检;四是监督经销户进行进货和销售记录,建立购销登记台帐等,以便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同时,区农业局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员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员必备的相关工作技能。目前,首批12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员已正式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