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社会调查

时间:2019-05-12 19:2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社会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社会调查》。

第一篇:新农村社会调查

新农村社会调查

摘要:新农村建设已在我的家乡广泛开展,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效,使村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家乡也换了新面貌。但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政府一步步解决。

关键词:新农村、三农、土地规划、合作医疗。

大家知道,今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12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且从2004年到2010年,连续七年颁发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这七年来的一号文件有七大主题:2004年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2005年是提高农村的生产能力,2006年是推进农村建设,2007年是积极发展农业,2008年是切实加强农业发展基础,2009年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这七年来的一号文件有七大主题:2004年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2005年是提高农村的生产能力,2006年是推进农村建设,2007年是积极发展农业,2008年是切实加强农业发展基础,2009年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可见政府是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了,然而新农村建设具体在农村进行得怎么样呢?我在前不久对家乡的乡亲们进行了调查,并查阅了相关资料。

时间:2011-2-2——2010-2-7

地点:„„

内容:调查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做法及成效

我乡东西长约13.5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面积为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600亩。现辖14个村委会,144个村民小组。

可取之处:

1、在随机访问一些乡亲们后,我得知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在我们乡广泛开展,各家各户已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村民生病了可以通过医院或药店开具的发票、收据到指定的地方报销。再加上现在的低保政策,我们农民看病已基本不用担心付不起医药费,生活也不需发愁了,农民生活有了一定保障。

2、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就是现在村村都通公路了,路是用柏油铺的,虽然不像城里的水泥路,但这路再也不像以前的土路那样了。下雨天,那唯一的土路就会变得泥泞不堪,经常会有车子陷进泥里的情况发生。现在由于村村通工程的进行,交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村里的农作物蔬菜也能很快的运到城里去卖。城里电器也能方便地运回家。

3、家乡的土地整治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的思路实现居住地向中心村集中,裁撤掉一些基本无人居住的空心村,统筹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我经常能在公路两旁看见成片的整齐漂亮的楼房,一排排地矗立在那里。真像城里的居民区一样,规划的整整齐齐,看上去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

4、最让村民赞不绝口的“家电下乡”,买电器给补贴,以前用不起、不敢买的现在都可以买了。这样路上自行车开始变少了,因为摩托车开始成为家家必备的交通工具了。电视机、DVD、洗衣机、电冰箱、电话自不必说,就连微波炉、空调、热水器、电脑也开始走进各家各户。有的人家装修得有模有样,厨卫齐全,天花板吊顶、地上铺上瓷砖。真是有种和城里不相上下的感觉!

5、现在农村种地不用交税了,而且还给补贴。像种小麦良种农民都可以获得好几百元的补助,而这些补助都是直接打入到农民在银行的账户里,不经过他人转手,保证农民获得应有的补助。有的村民就说:“如今可真不一样了,种地还能拿补贴,村里谁都想多承包点

地,种点经济良种,这年头靠种地也能发点小财了,有许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想回家来种地了。现在种地再也不是什么难事了,有大型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旋耕机,如今一个人就可以种过去五个人种的地!”

不足之处:

1、我乡一些党员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虽然嘴上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多数人却表示要等上面布置。一些农民也没有主人翁的精神,只是“上面要干啥就干啥”。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甚至不能给村民带来福利,反而可能给他们带来负担。

2、居民文化生活不够、健身设施不齐、科教事业投入不足,政府也没给予足够关注。不加大科教的投入力度,不注重农村的卫生事业、教育是不行的,没有高素质的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是十分困难的。应该还搞一些农民培训工程,鼓励农民学一门技术,出外打工、创业。并在家乡培养一些技术能人,文化旗手,丰富家乡人民生活。

3、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增加,村里许多人纷纷外出打工,导致村里只剩下老人小孩,而这些留守老人小孩的安全问题、儿童的教育问题都日益突出,这些都一天天的困扰着村民们。

4、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农村的中小学条件较差,没有留不住优秀教师,人才引不进,也留不住。政府对学校基础建设没有足够的支持,以致农村教育水平始终无法显著提高。乡村老师文化程度不高,职业道德也不太好,开学率低,学生从小基础就薄弱,教学质量很一般。上完初中后,上高中的只有10%,上技校和中专类的能占到30%,其余全部外出打工。还有家乡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完善,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5、村里有些土地规划没有妥善征求村民的意见,造成村民和村里领导矛盾重重,以致有些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建议:

1.资金、技术、市场是限制农村发展的三大瓶颈。新农村合作项目范围太小,资金太少,信贷制度的不完善、政府招商引资的力度的不够给许多农民扩大生产带来制约;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其重视不够,不能有效利用把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用以提高经济效益;信息观念差,不会合理利用报纸、电视、电脑等媒介为自己服务;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未能给大家提供有效的指导。

我的建议是政府可以综合各个镇各个村不同的发展状况,建立一个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实行资源互补,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形成大村带小村共同富裕的结合,有效解决贫富差距大的问题。

2.农村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的建议是政府可以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那些愿意种地的有技术的进行大规模农业种植,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此外,多进行农业知识的宣传,引进优良品种,科技种田,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

3、着力培育农村新风尚。要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一要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善进行强制性的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农村青少年受教育。二要针对农民劳动就业能力弱的状况,强化职业教育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造就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要针对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的状况、理念的转变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理念,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努力形成一个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的优良民风。

4、着力提升农村民主管理水平。要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政治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农村建立起讲文明、重权益、守法制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管理机制。坚持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制度,扎扎实实推进村民委员会直选。要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完善公开办事制度。

5、着力创优发展环境。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要通过改革,建立起与农村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化解农村债务,搞活农村信贷支持。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制度,使农民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灾有所救,幼有所学。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维护土地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后顾之忧。要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千家万户解决不了困难和问题。

总结:

我们家乡在新农村建设虽然初见成效,但还有许多方面不尽人意,需要乡镇领导和村民们一起继续努力,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第二篇:社会调查,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12年1月13日——2012年1月17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XX市XXX镇XXX村

调查对象:XXX村村民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查阅资料、观察

调查内容:通过对XXX镇XXX村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切实感受我们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表现出的新气象。把我们村取得的成果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我们村的建设更上一层楼。

通过调查,我发现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下面就几方面谈谈个人的了解和体会:

“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然而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第一、总体情况:

(一)经济发展:在前几年,我们的乡村仅靠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使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另外,随着这几年养猪业的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村,村民们也及时投入跟上步伐,取得了不错的收入。在前几年,我们村仅靠别人来收购大棚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来赚取

较低的收入,进行新农村建设后,我们开始了对农产品的深加工,这样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近两年,农村又开始了建工厂的举措,相信在将来它一定能带动我们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经济发展了,许多家庭盖起了新房,各种家电,各种交通工具进入农村,使得农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增加了对新农村建设和奔小康的信心。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开始后,人们开始转变观念,不再去伐木以及用秸秆等作燃料,进而转向用煤和燃气,以及电等清洁能源,这一观念的转变使得我们的环境植被得到了更好的保护,空气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政治生活:在农村的村干部选举中,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很少有人是本着为人们谋福利,建设新农村的原则出发的,大都是看重了当村干部带来的“油水”。还有大多村干部无政绩连任现象 很严重。另外选举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法律制度,拉票现象很严重。村民们对选举制度的严肃性不了解,对村干部的选举不重视,基本上是不够积极,因为从很大的程度上看,村干部只是有利于一部分人,而不是大部分的村民,因此农村的选举村干部制度令人堪忧。

(四)生活环境:在新农村建设前,村里还都是泥土路,下雨之后情况更糟,更不用谈垃圾污染了。在近几年,村村通政策的实施是这一情况有了改善,村中建起了垃圾池,还有专门的清理垃圾的人员,街道的环境好了许多。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加,垃圾池变成垃圾山的情况很容易看到。再加上清理垃圾不及时和不能有始有终的工作情形,导致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又进入了僵局。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各户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的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随着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六)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农村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的环境。但是就目前的教育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校舍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教学教育水平仍需要提高。虽然现在教育是免费的,我们发现还有许多辍学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第二、体会和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对农村的发展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的提高,农民素质不断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不断增长,教育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

(一)农村生活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搞好村容整治管理,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干家万户的德政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面广量大,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要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把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人手,按制度办事,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切实防止村容整治管理工作中的误区,达到村容整洁、村民满意的目标,必须要围绕农民需求、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力量,建立健全村容整治管理的长效机制。要防止急功近利的误区。有些地方、有的同志功利心切,搞一阵风,搞突击运动,总希望村容整治工作短期内就大功告成。事实上,村容整治和管理,是贯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的一项长期任务;从农民这一方来看,要改变上百年的习惯有一个过程,要有一个实惠、可行的示范引导的过程。改造农村的环境,必须要量力而行,滚动发展,要年年有进步,年年不停步。各级要加强对村容整治和管理的监督检查,对村容整治实施过程中资金与实物的使用要加强监管,防止挪用、滥用。要探索建立农民民主评议制度,定期对村容整治管理工作进行测评,掌握农民对村容整治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及时发现不足并进行纠正;要鼓励社会名界和新闻媒体对村容整治进行监督,对违背村民意愿、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进行曝光,保证村容整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近几年农村的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城乡的教育差距依然比较大,地区之间教育差距也比较大,教育经费投入不够,这些都是农村义务教育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1、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费用不足,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就成了决定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只依靠县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自上而下的关心和支持。

2、改变观念,提高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3、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的经济,政府部门应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城市对于农村的扶贫不能只限于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应多转移到知识扶贫上来。城市的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参与农村的教育体制改革,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的转化为农村的生产力,通过培养农村职业技术人员,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其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各级政府还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向农村地区定期培养输送合格的教师,发达地区应做好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援对口工作。

4、改革人事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农村地区的学校人事制度不够合理,学校待遇很低,很多优秀的教师都不愿意从事农村教育事业。面对这种情况,首先应加大创收,提高教师的待遇。积极向社会呼吁,争取来自各界的支持,大力发展校办企业,加大农村教师的创收。保证教师的待遇跟当地公务员等同,重视教师的身体保健、医疗等问题。其次应提高农村教师的编制数量,启动农村教师的岗位津贴制度,对于相对较差的农村教师,可以先让其到先进的学校挂职锻炼,积累教学经验。

(三)农村选举工作需要精心谋划,村干部选举,直接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针对一些近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找准问题,进行分类整治。组织专门力量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各类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党员群众的思想状况。

2、乡镇党委要督导、把握好选举程序,确保优秀人才当选。要充分尊重民意,严格程序,依法操作,做到环环相扣,一丝不苟。从第一道关口开始,严把每一

个环节,使每一道程序、每一个步骤都能够依法按规定进行,做到该遵循的原则一个也不变通,该履行的法定程序一个也不少,该交给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一点也不留,不怕麻烦,不图省事,不走过场。”的满意程度。

3、在选举中,要真正做到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要排除一切干扰,尽可能增加工作透明度,实行“阳光操作”,始终坚持公开、公平、民主的原则,把大多数党员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农村干部岗位上来。

4、可以进行让优秀大学生竟当村干部的大胆尝试,大学生有着新的思想,有活力,有干劲,可以促进农村的建设。

(四)农村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要想缩短与城市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缺乏支柱产业,因此需要迅速利用村中的有利条件,发展支柱产业。

2、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诸环节链条不够完整,造成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重。

3、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大多数农田还是靠天吃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需要多建设蓄水池等。

5、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村率高和路况差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五)农村将来的发展不仅要在自己的村庄,更要走出去。我们可以实行土地的承包措施,种植经济作物,这样既有利于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大生产,又提高了劳动力的效率。农村建立工厂就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还可以带动其他服务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就业难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农民在家就

能就业。农村要发展,不能在自己的小范围内,要加紧与城市的结合,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经济的增长。

总结,新农村建设的路还有很长,我们需要不断的与各地交换信息,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发展使农村建设更加好,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模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学院:理学院

学号:2009111128

姓名:王振华

【摘要】: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近几年每次过年回家我都有无限的感慨,我的家乡,我成长的地方正在经历着一场蜕变,它慢慢的变的更加现代,更加的陌生而美丽。首先最明显的是村容村貌有了新的变化,更多的砖水泥房取代了原来的土瓦房,一条新的马路从村边穿过,让这个蔽塞的村子更加的方便,整个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交流想法,更多的能力去开展一些活动,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新农村 变化 环境 物质生活 精神文明

【调查过程】:走访、观察

【基本情况与分析】:

1、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以前村里的路很小,大概只有人的两肩的宽度,凹

凸不平。那时候村里的小孩要学自行车的话要么去很远的马路上学,要么

只能在这样的小道上学,所以掉到路边的水沟或者是农田里的事时常发生,即使学会了掉到水沟或水田里也不是什么惊奇的事。对于我的童年来说,下雨天可不是什么好事,先不说上学的路到处都是泥,戴着斗笠,风一吹

就挡不住雨,最重要的是经常三更半夜起来接漏雨,这就是瓦房不得不接

受的苦恼,所以对于我的童年来说什么烟雨江南都是假的。但是现在瓦房

已经过时了,水泥房已经是人们建房的首选,没有了苦恼,下雨时坐在屋

檐下,才真正感觉到了那江南雨季的诗意与平和。小时候总是想着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吃的、有压岁钱、有新衣服穿,现在回想起来,过年最开心

事时候可能就是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服去拜年的那个时候。但是现在的孩子

除了大年初一有新衣服,其他时候也有,或者可以说很多时候都有。不仅

因为现在大都独生子女多,只有一个孩子当然要好好疼爱,更重要的是现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更多的钱花在穿着这个方面了。那时候村里

养鸡的特别多,每家每户都会养十几二十只的,这是物质生活水平不高的村里人提高生活水平的很重要的手段,养母鸡生的蛋可以给孩子加强营养,养公鸡可以卖,增加家庭收入。但是鸡多鸡粪也多,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孩

子不喜欢穿凉鞋,打赤脚才是主流,所以每个孩子都会有踩到鸡粪的经历。

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养鸡的少了,孩子都不会缺营养,即使有

也都是去买营养品,当然更不会养几只鸡来贴补家用。现在路面干净了,小孩子摔倒爬起来拍拍衣服还是干净的。现在村边的山是绿的,树更多了,夏天也不会尘土飞扬了。总之,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家在变的更

加富强,人们变得更加富裕,我的家乡也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正在经历着

百十年来的蜕变,整个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无论衣食住行还是精神

面貌都在明显的提高。

2、物质生活得到新突破。以前我们村里人就只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吃穿用都很简单随便,只要不饿着肚子,不冻着就很满足了。而如今在中

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农民也意识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水平,开始不

断寻求致富的道路。现在我们村里年轻人都出去闯荡,开拓自己的视野,而中老年人有的承包了村里的鱼塘养鱼,有的承包了村里的山地种一些果

树此类种种,总之就是人们的眼中不再只有农田,开始从各个方面创收,提高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更多的闲钱,在吃穿用上更

放的开手脚,所以现在平时像过小节,过小节时像过年。现在集市变的更

加繁荣,人们赶集也成了一种休闲。

3、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新发展。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随着提高了,以前一到秋收后,人们要么砍树当柴烧,要么几个老少爷们一起打牌打麻

将之类的。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之后,农忙结束之后,妇女们大都在一起织毛衣两昨天晚上哪个电视台的电视剧的剧情,男人大都骑个摩托车

去赶集或者溜达。自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之后,附近几个村每年都会凑

钱请一个采茶戏团到几个村演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面貌也随之

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发展。

【调查结论】:

通过本村与其他一些村的对比发现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

建设的因素。

1、宣传发动工作不够深入。群众认识不到位。主要是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再加上当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没有具体的标准,从而导致于少数村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偏颇,误认为只要搞好村庄规划,建成小康新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还未正确看待,有的认为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领导的“面子工程”,误认为又要搞创建,又要搞验收。

2、村级积累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而乡村两级财力有限,部分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仍然捉襟见肘,特别是诸如公共服务与活动场地建设。

3、劳动力转移滞后,农民难以“洗脚上岸”。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工转移培训和农民知识化工程,培养了一批适应进城务工的新型农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显,所从事的主要行业依然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建筑小工、家政服务和制造行业,而且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参差不齐,大至60岁,小至15、6岁,究其原因还是现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不贴近农村,不贴近农民,与农民的需求造成了脱节,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

4、传统观念还没有完全消除。我认识最深刻的就是教育,我村里有十多个和我同龄的,但最后只有我读大学了,他们有的不想读,有的不会读,有的不让读,总之他们都在外打工闯荡经历社会。这还只是教育的传统观念体现,还有其他比如生育、婚姻等传统观念还在发挥着深刻的作用。

【评价建议或对策】:

如何调动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农民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对我村的调研,我提出几点肤浅的看法和思路:

1、加强村级班子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班子凝聚力。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我认为村级班子里更加激烈,而内耗是对这个新农村建设最大的阻碍。而且现在村干部大都是村里成长起来的中老年人,他们有着很深的传统观念或者说视野不够开阔,许多事无法从更高的高度来看待。所以我认为应该加强村级班子的组织建设,比如现在推行的大学生当村官就很不错。

2、推进民主管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是规范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保障群众“四权”。二是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依法委托乡镇管理制度,健全“一事一议”制度,探索“联户议事”、“联组议事”、“联村议事”等农村事务决策的议事新形式,把权利交给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事由民理、家由民当。三是各级干部要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巩固送政务下乡成果,强化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的质效,提供能够满足农民群众实际需求的实实在在的便民、惠民服务,列入发展规划。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首先,是要加强农民群众的教育、宣传与引导,解决好农民群众的认识问题。其次,是要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培育尽量多的农村种养大户、乡土能人,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综合素质。第三,是要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通过农民培训、加强文化等基础设

施和阵地建设,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构建和谐农村。

第四篇:有关新疆的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

有关新疆的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

、有关新疆的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

【目的】

为了了解新疆在新时代下的新农村的建设情况。【时间】

寒假期间 【地点】

部分村镇 【调查方式】

实地走访、网上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新疆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正视并着力缩小这些差距,对于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备受关注的《关于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意见》紧扣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农村经济发展重在提高科技含量。地委书记李湘林在地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意见》提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5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4544元,较2005年增加1000元。认真分析各项指标不难发现,内涵挖潜,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将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向科技要效益。制定涉及种植、畜牧、林业、渔业、农机等农业地方标准206项,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青贮玉米、牧草机械化收割程度达到70%以上,全地区耕、播、收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5%,中耕、植保、灌溉、运输等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力争提高10—20个百分点;农区和牧民定居点牲畜冷配推广面达到100%,牛的改良数量达到70%(较2005年提高了16%),阿勒泰羊的良种率达到97%,绒山羊的良种率达到75%;牧民定居半定居率达到98%,定居率提高11.7%。

《意见》对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出了具体性的指标要求。

解决农牧区16.9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灌溉面积1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500平方公里;完成改造中低产田35万亩,农田保护面积达到153.59万亩。实现牧民户均50亩以上草料地、农民人均10亩以上耕地的目标。

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公路,100%的乡镇通沥青路,6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路,基本完成乡镇客运站的标准化建设。30%的村庄实现信息化、网络化。乡村通电率达到98%以上,户通电率达到99%,建设4000台户用型太阳能照明系统。农牧区广播覆盖率达到97%,电视覆盖率达到95%。

全面推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牧区医疗救助制度。村级卫生组织覆盖率达到100%,村卫生室80%以上符合国家标准,其中甲级卫生室达到7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

这是摘自《关于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部分内容,这里向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农村局面。当然,事实上领导班子也向我们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今年以来,阿勒泰地区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

一是突出发展壮大畜牧业。在发展草原畜牧业方面,各县(市)围绕牧民定居、完善定居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饲草料基地开发,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发展农区畜牧业方面,各县(市)积极开展了“小畜换大畜、劣质畜换优质畜”工作,大力实施了“千、百、十优质奶牛工程”,加快了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推进科学化饲养管理。在发展城郊畜牧业方面,依托养殖小区,建设以海明乳业、阿尔曼乳业为龙头,阿勒泰市、福海县为重点的3万吨商品奶生产基地。计划今年建成千头优质奶牛乡5个,百头优质奶牛村50个,10头优质奶牛户1000户,小畜换大畜舍饲圈养示范村50个。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步伐,大力引进优质奶牛,建立健全以引进和自繁自育为主的畜禽良繁体系,促进畜种、畜群结构的优化,目前,全地区已引进优质奶牛2328头,全年计划引导优质奶牛5000头,黄牛改良20万头。

二是抓基地建设,优化种植业结构。重点建设“四大基地”,带动粮食生产,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即,建设以攀星制粉为龙头,青河县、吉木乃县为重点的30万亩优质春小麦生产基地;以中良工贸为龙头,布尔津县、哈巴河县为重点的30万亩优质豆类生产基地;以金屯油脂为龙头,阿勒泰市、福海县为重点的3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以鑫盛科技为龙头,富蕴县、青河县为重点的400万袋阿魏菇生产基地。青河县依托“中国阿魏菇之乡”和青格里阿魏菇“绿标”品牌优势,做大做强阿魏菇产业。目前,已投入资金100万元新建阿魏菇大棚100座,已完成阿魏菇生产1000吨。

三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支持攀星制粉、中良工贸、金屯油脂、鑫盛科技、海明乳业、阿尔曼乳业、草原兴发、三合糖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今年要通过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使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人均增收50元。目前,福海县支持三合公司增加原料收购和加工量,已签定甜菜区域订单10万亩(本县2万亩)。草原兴发肉食加工厂已在福海正式注册,今年将进一步扩大规模,生产的品种由一种发展到五种。哈巴河县为扶持阿山乳业,采取由企业主体投资,政府补贴的形式,新建6个鲜奶收购站。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培育农牧民经纪人。今年全面完成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0个,入户数5000户,带动农牧民20000人,人均增收100元。四是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地区提出今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44元,增收200元,其中,非农人均增收100元。各县(市)采取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绿色食品的加工生产、完善各项惠农富民政策、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化解乡村不良债务、减轻农牧民负担等多种措施,促进农牧民增收,尤其在非农产业增收方面狠下工夫,布尔津县、阿勒泰市依托旅游业,通过景点辐射、景点建设、开发“农家乐”等,带动劳动力转移增收;富蕴县、哈巴河县依托矿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周边矿山企业转移增收;引导农牧民参与退牧还草、牧区水利、道路建设等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农牧民增收,同时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引导农牧民进城从事运输、建筑、餐饮、家政服务等行业,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

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水利建设方面,突出抓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由额河建管局负责筹建的克孜加尔、黄泥滩两个大型水库正在积极筹备开工,工程建成后,可新开发水土面积近40万亩。富蕴县财政划拨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峡口南干渠为依托,在乌河以南杜热乡恰布拉平台开发土地3万亩,用于300户牧民定居和零星散村聚集整合。地区全年计划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改良盐碱地面积10万亩,完成能够解决1.53万人、7.3万头(只)牲畜的农村饮水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突出生态区位优势,挖掘林业发展潜力。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分类经营、“三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加强防护林生态保护体系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进一步加大防风治沙、平原绿化、村镇绿化和水土保持力度,强化农村“无树村”、“无树户”的绿化工作。确保全年完成人工林6万亩、河谷林封育3.5万亩,示范乡镇、村所在地绿化覆盖率达到32%,示范村基本实现条田林网化。

三、加强村镇规划与建设,改善农牧区面貌

地区计划今年完成编制乡镇规划15个,村庄规划135个;新建示范乡(镇)7个,示范村50个;整治乡(镇)7个,整治村100个;新建加固与改造抗震安居16502户(包括城镇)。年初以来,全地区以“新村杯”竞赛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乡(镇)、村的规划和建设,地区建设局组织举办了二期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培训乡镇领导和村镇助理员123人。继续实施抗震安居工程及农村“三清三改”工程,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在此过程中,各县(市)都制定了优惠政策,对农牧民改建、新建住房、建沼气池、改厕等进行资金补助。福海县在抗震安居方面,县财政对10户以上集中连片建设的住房每户补助5000元,各乡财政给每户补助2000-5000元不等,院墙每3米补1米,农村改厕每户补助250元,新建沼气池项目资金为农牧民每户补助1200元,县财政为每户补助800元。布尔津县对远冬牧场牧民新建住房每户给予2000元的补助。

四、强化基层组织,加大农牧民培训力度

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实施“班子带村、阵地固村、经济强村、人才兴村、民主管村”党建工程。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千方百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年计划完成新建、重建村级组织活动阵地94个,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乡(镇)达到9个,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30个的目标。按照“一人一户学一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教什么”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实用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目前,全区已完成科技培训22.7万人次,劳动力技能培训1万人次。同时,加大村级“两委”班子干部的培训力度,大力实施“村干部素质工程”,今年以来,地区已举办村委会主任培训班2期,培训村委会主任189人,组织参加自治区举办的培训班2期,培训村支部书记83人。

五、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资力度

地区专门制定了《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资金整合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县(市)安排的财政支农支出预算总量,要保证在上年预算安排数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国家对各县(市)财政转移支付的边境建设事业费,除用于“边境口岸建设及边贸市场建设”资金外,其余资金100%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明确了整合使用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原则、范围、和要求,加大了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据统计,今年全地区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预计将超过5亿元。其中,富蕴、哈巴河两个上年财政增收最多的县,将增收资金的50%以上用于新农村建设。哈巴河县今年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资金达9158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408万元,主要用于发展奶业、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交通、农村社会事业。富蕴县财政预算超过1000万元,主要用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支撑、农村社会保障、农牧民科教、农村文卫等五大体系建设。

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地委、行署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立了以行署专员为组长,地委、行署主管副书记、副专员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在地委农办下设了办公室,配备了工作人员,划拔了经费。同时,在地区建设局成立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办公室,健全了村镇规划管理机构,完善了工作机制。各县(市)也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全区基本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助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起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合力。地、县(市)、乡(镇)、村层层签定责任状,明确各级领导责任,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范围。实行了示范乡(镇)、村和重点整治乡(镇)帮扶制度。各结对帮扶部门(单位)会同乡(镇)、村和工作组制定帮扶计划,采取多种形式,调查研究,督促检查,指导工作,解决困难,支援和扶持新农村建设。各县(市)还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的工作组,进村入户,深入一线,广泛宣传群众,加强政策引导,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工作动态,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推进。

相信在这样的领导之下,新疆的农村在未来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五篇:寒假社会调查之新农村建设

寒假社会调查之新农村建设

摘 要:1956年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1960年4月,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指出:“中共中央制订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60年代初,为了解决粮食危机,中央决定减少城镇人口,压缩城镇粮食销量。为此,196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提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动员和组织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期间涌现了以大寨为代表的一批典型。陈永贵、吴仁宝、宝日勒岱等新农民,邢燕子、吕玉兰、侯隽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榜样。全国大修水利。兴建了很多水库和灌溉工程;逐步建立了包括劳动保险、困难补助、生活补贴、社会救济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1958年以后在人民公社建立了敬老院、合作医疗等简易的社会保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具体历程: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及其初步探索

建国初期,为了早日实现国家富强,国家开始实施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所需资金只能来自农业剩余,农民要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贡献。为了加速农业发展,1956年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在这次会议上,邓颖超在讲话中指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规”(参见《人民日报》1956年6月24日第5版)。这是中央领导人中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1955年底,毛泽东同志组织起草《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随着人民公社化的不断加速,该草案被宣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一些讲话中被具体化和详细化。1960年4月,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决议指出:“中共中央制订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会议号召全国人民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6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粮食危机,中央决定减少城镇人口,压缩城镇粮食销量。为了推动城镇人口向农村转移,1963年12月,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提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动员和组织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经过政策调整,安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962至1964年,全国动员下乡、回乡人员共达98万余人。到农村去,到山区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我国城市知识青年中逐渐形成一个革命浪潮。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以大寨为代表的一批典型。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民”如陈永贵、吴仁宝、宝日勒岱,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如邢燕子、吕玉兰、侯隽等,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榜样。农业和农村得到一定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国家提出了水利化、机械化、良种化、化学化等措施,毛泽东还提出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以及农业“八字宪法”等思想,并在全国大修水利,兴建了很多水库和灌溉工程,这些工程很多到现在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中央逐步建立了包括劳动保险、困难补助、生活补贴、社会救济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1958年以后在人民公社建立了敬老院、合作医疗等简易的社会保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顽强地同自然作斗争,把不利条件改变成了有利条件,迅速地发展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需要汲取的经验和教训: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种动员手段,其目的是要求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对农村建设很少投入,地方和农民没有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再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强化意识形态,把阶级斗争扩大化,把大寨经验教条化,抹煞了区域差别和自然条件差别,因此,不可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2、改革开放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早在1981年11月,当时的国务院领导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的报告中,就号召全党带领和团结亿万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首先抓好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打破人民公社体制,解放农村的生产力,于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重要载体。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过程中,一些基层党组织出现了瘫痪、半瘫痪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1994年5月,胡锦涛在河南农村调查时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勤劳致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发展“两个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1996年10月,胡锦涛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要求,“一定要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治本之道、长久之计,下大力气和真功夫抓紧抓好,在乡村两级逐步造就一支政治强、思想好、清正廉洁、公道能干、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能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干部队伍。”(参见《人民日报》1996年10月26日第2版)为了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央先后开展了“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基础。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坚定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1982年11月,全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强对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和共产党员经过整党整风,能在开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中起模范作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力解决亿万农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2—2063页)。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并规定了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在经济上,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政治上,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参见《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9日第1版)。在新农村建设中,党开始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接着又提出改革农村管理体制,搞活农村经济。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003年初,新一届政府上任后,立刻把农村改革列入四项改革之首,并在部署近期工作时,把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列入第一项。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宣布:中国将在5年内取消农业税。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除农业税。

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78年到200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比例下降了8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22倍;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20.5个百分点,且将继续呈下降趋势。涌现出了一批诸如河南南街村、江苏华西村、北京韩村河村等新农村的典型。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为解决“三农”问题陆续出台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基本上属松绑和减负范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症结仍在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打破,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带动。一些关系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发展的规划问题、机制问题、途径问题、组织保障问题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职能转变问题,都亟待我们从整体上去研究和解决。

3、当前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其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为了加快农村发展,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为此,在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等“五个统筹”的要求。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他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新理念、新举措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1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参见《人民日报》2006年1月27日第1版)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顺利进行,2006年2月,中共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使省

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认识,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2月21日,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参见《人民日报》2006年2月22日第1版)

尽管这一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但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多予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目前财政部已安排2006年支持“三农”资金3226亿元,这是最基本的保证,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如果加上用于农村合作医疗、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支出,2006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有可能突破4000亿元。在少取上,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农业税;减轻或者免除农民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负担,政府大幅增加投入,完全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明确实行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在放活上,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各地积极扶持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导农民进入小城镇就业和定居,不断改善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环境,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涌现出了江西省赣州市、广西贺州市、浙江义乌等先进典型,这些典型尽管所处的区域不同,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差异很大,但是,它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新农村建设,为东部沿海、沿边地区、中部不发达地区和西方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下载新农村社会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社会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社会调查与报告

    《关于常州市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与思考》 院系:xxx 专业: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 前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步骤,它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

    新农村建设情况社会调查问卷(共五则范文)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我们是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7—2班的学生,为了了解您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的情况,恳请您在百忙之中抽一点时间来填写这份调查问......

    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社会调查(推荐5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服务活动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是作为一位知识青年的至关重要的人生历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

    社会调查

    偶然间看到一篇文章《关注:近30年被拐卖少女、妇女生下的孩子们!》,给我的触动很大,因为我也可以算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其中的各种辛酸史一般的孩子不曾也不能体会得到的。于是由此......

    社会调查

    我国近几年的货币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2005年7月21日晚,人民银行就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事宜发出公告:一是从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社会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调查地点: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随之而产生的另一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突......

    社会调查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某村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现状思考班级:$$$$$姓名:####学号####第一作者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