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川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纪实
清风拂沃野
--金川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综述
本报讯(特约记者 杨城)农民安则农村安,农村安则农业安。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金川区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深入开展农村反腐倡廉教育,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机制制度,加强村级民主监督,着力强化农村财务管理,严肃查纠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力度,不断探索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
夯实预防腐败根基
基石牢则堡垒固。金川区始终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事关农村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来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区纪委书记和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为副组长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督促指导全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分层次逐级签订责任书,把工作内容和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两镇和区直各涉农部门,明确责任领导和工作牵头人,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触角延伸到村组,让党风廉政建设不留空白,并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到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内容,与城乡一体化整体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一起考核。
同时,区纪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季度进行重点督查和专项检查,及时解决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部门单位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机制。
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廉如梅花不畏寒,清如秋菊何妨瘦。‛‚出淤泥而不染,重洁身以自好。‛……走进全区各村的党员活动室,‚上墙‛的廉政文化警示标语非常醒目地映入眼帘,惟妙惟肖的廉政漫画内容通俗、寓意深刻,让人置身于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中。
在金川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被作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创新工程来抓。通过学习宣传《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开展‚镇村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月‛活动和党员“冬训”、领导干部上廉政党课、向镇村干部家属发放廉政家书、举办廉政主题演讲和书画展览等形式,强化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确保农村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同时,大力宣传廉政典型先进事迹,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组织服刑人员现场说法,在镇村干部中进行警示教育,使大家心灵震撼,吸取教训。
此外,金川区还扎实开展“五必谈”教育。即镇村干部职务变动前、群众有反映时、班子不团结时、发现不廉洁问题苗头时、有重要工作和重点工程时,由纪检监察机关对其进行廉政提醒谈话,做到常打招呼早提醒,及时化解一些苗头性问题。全方位的廉政文化渗透和覆盖,‚大宣教‛工作格局促使全区形成了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
密织监督防腐网络
5月10日,是金川区双湾镇营盘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日
子。100余名村民代表正在讨论金川区节水重点线低压管灌实施项目问题。村民代表姚兴芳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就是好,用它办事公开透明,咱老百姓心里也踏实了。‛
依靠制度预防腐败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径。金川区紧紧围绕‚人怎么管‛、‚钱怎么花‛、‚事怎么办‛这三个关键问题,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制定了《金川区贯彻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的实施方案》和廉洁自律‚十二不准‛的具体规定,规范了基层干部履职行为;在各镇设立农村财务管理中心,实行村账镇管、组账村管,大力推行‚双审双签‛制,定期组织力量对村组财务进行审计,审计结果与村组年度目标考核和评先奖优相挂钩;同时,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先后修改村级事项56起,否定方案28起,有效推进了村级决策的民主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长效监督机制是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手段。‛金川区委书记常家友认为:‚实现长效监督既要构建平台和载体,又要注重调动和激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监督体系的全方位覆盖。‛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制度能否执行落实到位。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就必须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和问责,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制度落实的执行意识和自觉性。
近年来,金川区把村干部监督考核与群众民主评议相结合,将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等党内监督制度向镇村延伸。积极创新监督形式,聘请群众代表担任党风廉政监督员,对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和集体经济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结合实际,在述职述廉过程中增加群众现场质询、民主评议等环节,进一步强化了群众的监督作用。同时,编制《镇党务公开指导目录》、《村务公开目录》和《村务公开手册》,将镇村重大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农村低保、合作医疗核销、‚两免一补‛、村组干部报酬、集体资金使用等,按事前、事中、事后的程序,及时向群众公开,最大限度保证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履行职责保障民生
‚昨天才打的电话,今天问题就解决了。政府办事效率明显提高,我们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及时处理。‛正为讨薪而焦虑的农民工李崇明说道。金川区以维护群众利益为重点,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实施。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和‚两免一补‛政策,积极推行了农村小学低级学生校车接送制度,率先在全省全额免除农村寄宿制
学校寄宿费。加大对医疗、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药品集中采购和集中配送机制,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认真落实各项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多种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4000多人。
同时,全区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每年达到1480元;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覆盖率达到98.08%。建立涉农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扎实开展扶贫救灾救济款物、粮食直补、家电下乡、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专项资金的督促检查,直接为农民减轻负担3000余万元。
‚民生大于天,民利伤不起。‛金川区通过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包案制和举报案件限时办结制,不断加大了涉农信访办理工作力度,妥善处理和化解了一批涉农矛盾,从源头上消除了一些农村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先后查处了2件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和1件党员干部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案件,开除党籍2人、留党察看1人,涉及一般党员3人。通过执纪办案,纯洁了党员干部队伍,产生了良好的教育、警示和威慑作用。
金川区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中采取的一项项务实之举,让村村落落都拂清风、存正气,充满了生机和魅力。
第二篇:金川区宁远堡镇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城乡一体展风采 精神文明结硕果
——金川区宁远堡镇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宁远堡镇是市、区党委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国镍工业基地金川集团公司所在地,镇域面积9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65万亩。全镇现有3个联村中心党总支,14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8万人。2009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1997年宁远堡镇率先步入全省小康乡镇行列,2002年列入全省市场带动型小城镇改革试点镇。2008年被甘肃省发改委确定为“全省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9年1月20日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近年来,金川区宁远堡镇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条主线,坚持一手抓硬件设施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在缩小城乡物质生活差距的同时,促进了城乡文化生活的一体化。
明确思路,大力发展经济。宁远堡镇立足自身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确定了“发展宁远、繁荣农村、融入城市、富裕农民”的指导思想,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发展相联的原则,将全镇14个村划分为城中四村、城郊六村、远郊四村三个区域,并确定了符合各区域实际的发展目标。投资兴建了天庆家园西坡新村,促进农民向城市转移并依靠经营性资产增收;探索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配套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鼓励近郊农户进城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同时,适时开展“免费电脑培训”、“种养技术培训”、“机械操作实用培训”等技能培训活动,使农民依托金川集团公司等地方大型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大力发展草畜养殖、家庭餐饮、房屋租赁、物流配送等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
多措并举,增强发展活力。坚持以基层干部能力提升为出发点,通过开-1-
展村干部跨村交流任职、选拔优秀干部到村、到部门任职、以及出台“两推一审核”村民小组长管理办法,充分激发了镇、村、组三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调动了他们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热情。针对农民文化程度低,掌握政策能力弱、参政议政意识淡薄的实际,适时开展了“百名干部包百组、千名党员找差距、万名群众谋发展”的“百千万”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干部包组入户,开展政策宣传,建立农民家庭档案,组织党员干部和农户跨村观摩学习,召集群众商讨发展对策等多种措施,共同寻找差距,共同谋划发展。同时,深入开展党政主要领导“进百组、入千户、察民意、促发展”大走访活动,了解群众心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提升了干部开展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促进了干群和谐,增强了农民群众响应政府号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全镇上下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创新载体,丰富群众生活。以加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为基础,以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根据市委提出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六个一”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各村办公场所,建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率先在全市建成“农家书屋”和电子阅览相结合的电子书屋。利用农闲时节,届次化举办“天下粮仓”杯文艺汇演;届次化举办“唱响主旋律、建设新农村”歌唱比赛;届次化举办“四**”城乡一体化推进会等水平较高的文化活动;届次化举办“十佳优秀标兵”、“优秀家庭”、“和谐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此外,充分调动农村自身文化活力,组建了60 多支农村小曲小戏业余演出队、舞蹈表演队等多种文化团队,经常性开展文艺表演,并在市、区比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这些载体丰富、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推进城乡一体,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与决心。
第三篇:金川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纪实
金川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纪实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杨城
走进金川区宁远堡镇西坡新村社区综合文化室,一册册图书整齐摆放在书架上,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电子阅览室内,社区居民刘光寿正在利用电脑搜索资料……这只是金川区坚持不懈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个最寻常的场景。
文化资源城乡共享
“自打有了文化大院,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村民之间关系也融洽了。”在双湾镇三角城村文化大院,村民张玉彪打开电脑进入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栏目,“春耕春播、相声小品、畜牧养殖想看啥就点啥。”
金川区把文化作为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上每年各投入100万元,设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基金。为了进一步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金川区将围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国家县(区)二级馆的建设标准,新建区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更好地服务区域内群众的文化生活。
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一项项文化惠民工程有序推进,使城乡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文化发展繁荣的成果。目前,全区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金川区支中心和27个农村基层服务点,并以中心为平台,建立
了数字图书馆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
全区16个城市社区全部建成了设施完备的文化中心,建成社区文化游园20多个,形成了社区“十分钟文化娱乐圈”。两镇全部建有文化站和文化广场,27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总藏书量达5.49万册。驻区企事业单位的60多处文体活动场所免费向市民开放,成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
文化“盛宴”走进基层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金川区坚持文化服务面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全区110多个群众文化业余团体和5000多名文艺骨干,常年活跃在街头村巷,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机关文化和群众体育活动,成为全区城乡群众的“精神粮仓”。随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各类群众性文艺团体数量也迅速增加。在宁远堡镇油籽洼村文化大院里,群众正在表演自编的舞蹈《新农村建设见成效》。“有空的时候,我们经常在文化大院表演节目,村里的男女老少能参加的都来,乡亲们的感情也越来越亲近了。”村民朱桂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笔者说。
目前,金川区各社区、村镇通过组建特色文艺团队,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一道道丰富的文化大餐,使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让群众在享受“文化福利”
中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金川区同时大力实施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讲座、送文化节目、送文化辅导下乡进社区等文化惠民活动。2011年,累计送文艺演出43场次,送电影演出464场次,送图书下乡达3万余册,送知识讲座百余场,组织书画名家进村入户赠送书画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全区广大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发掘繁荣文化遗产
来到金川区宁远堡镇白家咀村村民李存兰家,客厅内摆放的各式各样的龙年剪纸作品首先映入眼帘,从传统民俗中的“龙”窗花小剪纸到已装裱上墙的大幅“龙腾四海”剪纸,红红的剪纸焕发出独特的生机和喜气。
在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金川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也初见成效。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精心设计《金川区非遗资源分布图》,剪纸、唱曲、制褐子等民俗文化均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充分利用金川区三角城文物遗址展览馆,积极宣传金川大地上的浩瀚璀璨的文化遗产。通过《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宣传,提高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浙江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纪实
浙江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纪实:挥创新之笔 谱特色篇
章
编者按: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党的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长期以来,浙江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路子。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省在农村“三资”管理、农村民主监督、规范农村公共权力运行等诸多方面不断推出创新性举措,使浙江广大农村呈现出“基层组织日趋廉洁,村务财务日渐透明,干部履职日益规范”和“群众意见减少,各类矛盾减少,信访举报减少”的喜人景象,为农村和谐稳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得到了中央纪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浙江,从2008年开始试点,不到2年时间,全省30032个行政村,村村都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今年7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该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由此迈入了规范化阶段。
浙江的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今年3月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很有推广价值。”
事实上,把村级监督组织纳入村级组织建设的内容,实行村务监督全覆盖,这只是浙江省以创新精神扎实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该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到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中,深入开展农村反腐倡廉教育,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机制制度,加强村级民主监督,着力强化农村财务管理,严肃查纠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力度,不断探索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初步形成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路子。
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
谈及浙江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路和举措,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任泽民告诉记者:“浙江省认真按照中央的要求,始终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事关党的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事关农村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来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据介绍,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把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之中,并将其列为构建惩防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全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检查考核指标,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省、市、县(市、区)三级均建立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县委是关键、乡镇是基础、行政村是主体”的要求,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延伸到农村基层,加强责任目标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从2008年起,浙江省纪委和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都印发《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要点》,并召开任务分工会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工作内容细化分解,落实到省直有关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各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责任分工,加强领导,责任到人;参与单位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密切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如,组织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监督和管理;民政部门围绕保障农民民主权利,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财政、农业部门不断规范乡村财务管理,保障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发放和使用到位;等等。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由此有条不紊地展开——
全面深化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建立健全财务审批、票据使用、财务公开、责任追究等配套性制度,全省99.5%的乡镇和99.6%的村实行了会计委托代理制,近三分之二的县建立了农村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研究制定《浙江省村民代表会议工作规则》,指导督促各地做好村务公开目录编制工作,全省所有县(市、区)完成村务公开目录编制任务;加强对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监管,一些地方还开发了农村基层事务电子监察系统,将资产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审批服务管理三项功能纳入其中,实现了政务公开网络化、业务管理信息化、监督管理预警化。
深入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切实加强对救灾资金、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解决被征地农民和村干部的社会保障问题;开展农村土地政策落实的专项督查,纠正问题620个,涉及违纪金额1821.23万元;对建设系统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对农民建房的收费行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监管;扎实开展乡镇卫生院的民主评议活动;组织开展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和水库移民资金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全省农资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
组织全省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基层站所负责人和村两委干部参加理论培训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和管理程序。
坚持和完善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早在2006年,浙江省委就制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江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马光明告诉记者:“省纪委根据省委《实施意见》的要求,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明确了乡镇机关、村级组织和基层站所党风廉政建设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和具体措施。”
坚持以规范事权、财权和人事权为重点,着力加强乡镇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浙江在全省所有乡镇全面推行“365”便民办事窗口建设,对农民群众的各种审批办证事项实行窗口式办公制度。全省目前有1260个乡镇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还向村延伸,初步形成了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招投标统一平台网络,有效强化了对招投标、工程质量、资金决算及支付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按照乡镇机关职能转变的要求,推动乡镇政务公开工作从有限公开、办事结果公开向全方位、全过程公开深化。全面推进乡镇纪检组织建设特别是乡镇专职纪检干部配备工作,全省1515个乡镇(街道)共配备专职纪检干部2010名。同时,加强基层纪检组织制度建设,规范业务工作程序,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为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坚持以健全村级民主监督组织、加强村级民主监督为抓手,着力加强村级组织党风廉政建设。自2007年以来,浙江省把加强村级民主监督工作作为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部署。2008年3月,省委、省政府两办下发《浙江省关于完善村级民主监督组织,加强村级民主监督试点工作的意见》,各地按照“试点先行,总结完善,稳步推进”的思路,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逐步展开试点推广工作。截至去年11月,全省30032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全面建立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的和谐稳定。2009年,浙江省受理农村党员干部信访同比下降近17%,其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受理反映农村党员干部的信访举报也同比下降6.71%,“村官”腐败的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对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一应势而生的村级民主监督组织,浙江省纪委绝不是推动建好了就放任不管,而是密切关注着如何发挥其作用的问题。今年春节刚过,省纪委常委、省农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伟斌就带队到各地调研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运行情况,听取农民群众对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的要求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今年3月浙江省纪委起草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随后又广泛征求了省直单位、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7月,《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正式出台。《工作规程(试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明确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性质、组织设置,并根据工作实际,总结归纳了村务监督委员会三项工作职责、三项权利、四项义务和四项重点监督内容。同时,为保障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作用,《工作规程(试行)》还规定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的任职条件、回避制度以及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例会、学习培训、报告、考评、台账、申诉救济和保障等七项工作制度,建立了“收集民意—调查分析—监督落实—通报反馈”等四个监督步骤。可以说,《工作规程(试行)》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和实践操作性,是当前指导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对各地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深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坚持以依法行政、规范运作、优化服务为目标,着力加强基层站所党风廉政建设。从2007年开始,浙江省每年开展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暨创建“群众满意站所(办事窗口)”活动。全省3.2万多个基层站所(办事窗口)从党风廉政建设、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健全长效机制等五个方面开展评创,共整改问题18766个,处理违规违纪人员975人,建立健全各类行风建设长效机制7775个。通过评创活动,促使基层站所职能进一步转变,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农村的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创新工程来抓
在浙江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看来,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创出各自的特色,培育自己的品牌,其目的不是哗众取宠,而在于探求规律,创造经验,提供示范。纵观近年来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举措,无不体现出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创新精神。
绍兴市开展的“勤廉双优示范乡镇”等创建活动和规范乡镇权力运行等工作,把上级的要求和部署与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杭州的桐庐县抓住农村群众关心的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积极探索创新财务公开形式,推行村级财务逐笔公开,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宁波的余姚市规范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的监管,着力维护群众利益。
温州市以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为契机,不断健全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机制。嘉兴的海盐县加强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公款吃喝问题的查处力度。湖州市针对基层站所私设“小金库”问题,在全市范围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私设“小金库”专项清理。金华的永康市从健全村级组织管人、管钱、管物、管地、管事的制度入手,规范村干部权力。衢州各地推行“五步工作法”,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基层实际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操作方法。台州市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村级“三资”管理混乱问题,一手抓财务管理,一手抓财务监督,取得明显成效。舟山市实行了社区主要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断推进基层审计监督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丽水市莲都区建立村干部辞职承诺制度,等等。这些具有创新性的举措,对规范基层党员干部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昌县开展的“评星晋级”活动。针对有些行政村因基础薄弱,对创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缺乏动力的问题,新昌县组织开展了“评星晋级”活动。“评星晋级”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主线,把省里开展“示范村”创建的五项要求量化成24项具体的评定指标,涵盖了村级组织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乡村典章执行、村务公开、村级财务代理、工程项目招投标等七个方面,建立了明确的考评标准,把工作任务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硬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星级评定,工作情况一目了然,优劣立判,既推进了“示范村”的创建,又推动了薄弱村的提高。通过星级评定的结果来体现奖惩机制的导向,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也有效提高了农村干部参加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几年的实践,浙江各地都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省纪委和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编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动态》,反映各地的特色工作和经验,积极培育各地的典型。为了把各地创造的典型经验推广到全省,浙江省纪委部署开展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以典型带普遍,以先进促后进,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2009年6月和11月,浙江省纪委还就全省各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创新性做法组织召开了两次现场会,总结推广创新经验,推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全省全面扎实地开展。
有效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服务工程来抓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2008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1095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7元,连续25年列全国第一;2009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总收入203.3亿元,村均67.7万元。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该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工程来抓的结果。
近两年来,浙江省纪委、监察厅和省纠风办每年都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今年上半年各地各单位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自查和抽查640次,涉及资金18.9亿元;查处制售假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810件,涉及金额3130万元;查处涉农“三乱”案件17件,涉及金额345.8万元。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支农惠农资金拨付进度、加强支农资金管理的意见》,强化对支农资金和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一卡通”发放制度,2009年通过“一卡通”发放各类涉农补贴资金10亿余元。
浙江省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建立预防和控制农民负担反弹体系的意见》,以此为指导,认真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按照该“意见”,浙江在全省建立21216个农民负担动态监测点,聘请并培训农民负担监督员,加强社会监督。按照村干部离任必审、有访必审、三年必审的要求,组织“万村审计”活动,2007—2009年,全省连续开展农村审计或财务清理,涉及金额2134.31亿元。从中发现违纪违规案件925件,涉及金额6.48亿元,处分434人。
浙江还以实现“组织网络化、产权明晰化、制度配套化、管理信息化、监督多元化”为目标,从源头上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一是清产核资,集体产权明晰化。县、乡两级普遍成立工作小组,帮助各村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并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作台账,做到家底清楚、产权明晰。二是建章立制,管理制度配套化。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意见》、《关于加强村级集体资金管理的意见》、《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意见》、《浙江省违反村级财务管理规定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文件,建立健全账户管理、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审计监督等管理制度。三是加大投入,管理手段信息化。依托电子科技手段,在农村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实时查询、扫描记录、预警提醒、程序锁定和纵向链接等五大功能,通过建立多个预警指标,对大额资金支取、款项收缴、“三资”公开、票据核销、收支审核等内容做到了实时预警、实时监管和实时反馈,使“三资”管理工作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四是多管齐下,监督主体多元化。将“三资”运营情况和相关决议、合同事项、经办人、收支凭证等逐笔逐项公开,接受全体村民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不少村做到了“三资”明细账按月逐笔公开。杭州、宁波、绍兴等地还推广电子触摸屏公开,群众只需按动触摸屏,就可查到村里每一张票据反映的收支情况。强化审计监督,落实村干部离任、重点问题村、村两委换届等“三必审”制度,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查纠。通过多种监督渠道,着力构建“村级民主监督、乡级会计监督、县级审计监督、实时网络监督、岗位责任监督”的监管体系。“三资”管理的加强和逐步完善,有力地服务了新农村建设。
浙江注重通过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近年来,省领导深入信访问题比较突出、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县(市、区)下访接待信访群众,“往矛盾的窝里钻”,“听民声、解民忧、促和谐”,通过实行领导干部下访、约访和包案制度,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省委还下发《关于省委常委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的决定》等文件,以制度形式规定了领导干部下乡调查研究、下访约访的工作要求。省领导下访活动开展八年来,共有省级领导150人次,到83个县(市、区)公开下访,与市、县领导干部一起接待上访群众2万人次,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下访4.1万余人次,累计接待群众12.1万余批次,疏导化解了10.3万件信访事项。由于上下共同努力,使一大批疑难信访案件得到妥善处理,一大批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全面加强农村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提升工程来抓
浙江省各地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纪律、作风方面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模范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
全省各地认真落实《浙江省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试行)》。健全基层干部日常管理制度,实行基层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完善村干部任前谈话、廉政谈话、信访谈话等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营造良好的崇廉敬廉氛围。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开展对基层站所私设“小金库”、农村党员干部参与赌博、公车私用等问题的专项清理。紧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解决一些基层干部办事不公、作风粗暴、以权谋私等问题。组织明查暗访,认真查纠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站所工作人员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等问题。加强公务接待管理,一些地方实行招待费开支“总量包干、超支自负”的办法,实行招待费开支按月报销制度和向镇纪委备案制度,刹住基层干部公款吃喝歪风。
该省还创新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奖惩机制,调动他们干事创业、廉洁奉公的积极性,增强自我约束意识。一方面,建立激励保障机制。以“定职有目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为主要内容,提高农村干部经济和政治待遇。针对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水平总体偏低、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运转困难的现象,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2009年专门印发了《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去年省级财政为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共转移支付2.2亿余元。另一方面,完善监督惩戒机制。建立完善不称职干部退出机制,在部分地区探索实行了辞职承诺制度,在换届选举时签订辞职承诺书,列出辞职的具体情形,规定如发生有关违纪违规问题,承诺书将自动转为辞职申请。同时,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据统计,2009年共查处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4674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661人。
实践证明,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到了中央纪委的充分肯定,先后于2006年、2008年以及今年4月和7月在中央纪委召开的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会议上5次作了经验介绍。其中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探索与实践和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等工作,还引起了众多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调查》、新华社《新华国内动态清样》等20多家新闻媒体都进行了宣传报道。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浙江省纪委、监察厅主要领导表示,接下来要以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以求真务实、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继续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第五篇:金川区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推动我区农村文化发展繁荣,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任务,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实现农村社会进步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随着我区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投入逐年加大,阵地逐步健全,活动丰富多彩,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农村文化建设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党的十七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开创我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文化活动机制载体,培育壮大农村文化队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新金川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
二、强化措施,突出重点,不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繁荣
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培育“一支队伍”,发挥“两方作用”,建好“三级网络”,实施“四大工程”,组织好系列节庆文化活动,抓好文化市场的净化管理。即:培育和发展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农民自身和社会各界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起设施完善的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实施文化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农民体育健身和特色文化创建等一批文化惠民工 2 程;认真抓好系列传统节庆活动和农村文化市场的净化管理,促进全区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繁荣。
(一)培育“一支队伍”。着眼于培育和发展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为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积极探索推行农村文化指导员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有一定文体专长和组织才能的文化骨干担任农村社区文化指导员,辅导和组织城乡居民开展文化活动。以此为依托,带动全区各村至少建成一支较为成熟稳定的群众文化队伍。要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安排市、区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通过 “传、帮、带”等形式,每年有计划地对镇、村文化指导员进行辅导培训,引导创作一批反映农民致富奔小康、树立文明新风、建设新农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新作,不断提高农村群众文艺创作演出水平和文艺技能水平。
(二)发挥“两方作用”。着眼于充分发挥农民自身和社会各界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积聚力量。一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主动性。积极扶持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设施,鼓励农村社火队、秧歌队、文艺演出队、健身队等农民自乐演出团队健康发展,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画社、集(个)体演出队、放映队等文化实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要采取自娱自乐与专业文化相结合等形式,逐步把自发的、分散的地方文化引导到有组织、经常化、全民参与的群众性文化发展轨道上来,更好地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为农民追求高品位精神生活提供广阔的平台。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搞好综合指导协调,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参与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部门、单位与各自联系村结成“一 对一”文化帮扶对子,采取多种形式支援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动员城区单位和社区居民以各种方式捐助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协调和倡导城市文化团体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逐步开展城乡联谊交流或互动演出活动。教育部门要充分调动农村中小学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主动性,协助农村社区发展文化事业,在共建互助中实现文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共青团、妇联要充分发挥青年、妇女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为繁荣农村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建好“三级网络”。着眼于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阵地网络,为农村文化发展繁荣奠定基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完善区级、建设镇级、发展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0年,基本实现区有图书馆、文化体育馆,两镇有综合文化站,各村有文化活动中心。一是完善区级。要加快实施区文化体育馆建设,大力推进区图书馆达标升级,不断强化区文化局和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对农村文化的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建设镇级。两镇要结合实际,建设集图书阅读、网络浏览、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完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基层站点,积极开展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要配备专职人员,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设施、有经费、活动经常开展,真正发挥好文化服务职能。三是发展村级。每个农村社区都要建成具备图书阅览室、文艺活动室、居民教育培训室、棋盘娱乐室和室外文化广场“四室一场”的文化中心,并配备音响、乐器、图书、电脑、体育健身器材等相关设施。要安排村干部进行专人管理,制订活动计划,完善管理制度,全天候、全方位面向农民群众免费开放,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文化服务。
(四)实施“四项工程”。着眼于实施文化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农民体育健身和特色文化培育等“四项工程”,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繁荣。一是实施“文化下乡工程”。结合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 “十乡百村”文化下乡巡演活动,每年在农村组织一批重点群众性文化活动,把集中示范活动和小型化、经常化的活动结合起来,把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和志愿者行动结合起来,把送戏、送书、送药、送实物和提供政策辅导、信息咨询、科技讲座等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灵活多样、行之有效。采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方式,鼓励市、区文化机构和文艺团队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等活动。引导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结成文化帮扶队子,定期开展联谊演出和文化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城乡文化共荣、和谐共进。二是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按照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要求,采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方式,由区、镇两级政府各承担一半费用,积极实施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1-2支农村电影放映队,采取定点、流动、录像放映等多种形式,深入各村进行巡回放映。要切实加强指导管理,多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片、农村科教片等适合农村观众需求的优秀电影,努力提高电影放映的综合效应。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电视进万家”工程,推动数字电视在农村的转换普及工作,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在农村的有效覆盖率,力争使农民群众收 听收看到套数更多、质量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三是实施“农民健身体育工程”。以开展迎奥运全民健身文化体育活动为契机,按照每村建设1 个文体休闲广场,1个棋盘娱乐室,2 张以上室内或室外乒乓球台,10组以上健身器材的要求,因地制宜配套建设农村体育健身活动阵地,建成一批省、市级农民健身体育示范点。各镇、村要努力提高文体场所的综合利用率,经常性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体育比赛和健身娱乐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文明健身,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实施“特色文化创建工程”。各镇要加强对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整理,积极开展创建“特色文化村镇”活动。丰富完善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戏曲、民歌、秧歌、舞龙舞狮等民俗文艺项目;引导发展花灯、剪纸、书法、绘画等民间工艺项目;搜集整理优秀、健康的传统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化项目。要挖掘人才,大胆创新,不断推出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积极组建农民艺术团、民间艺人特色文艺团队,扎根农村,亦农亦艺,活跃乡里。要结合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选择最具自身特色的民间文化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发展,精心包装打造,做到一村一品,各具特色,努力培育叫得响的特色文化品牌。
(五)抓好传统节庆文化活动。要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按照“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和“就近、经常”的要求,利用农闲时节和春节、“三〃八”、“五〃一”、“六〃一”、“十〃一”等重要节庆纪念日,通过举办农交会、文化艺术节、歌舞晚会、文艺汇演、灯会、体育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营造节日氛围,展示文化成果,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各镇要确保每年开展由各村参与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3次以上。各村要确保每年开展由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2次以上。要结合和谐村镇建设,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大力发展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努力提高群众参与度,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和谐向上的社会风尚。
(六)抓好农村文化市场的净化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推进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扶持健康先进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社会环境,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要配合市级文化主管部门,充分发挥镇综合文化站的监督管理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整顿和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重点加强对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游戏、网吧、歌舞厅等的管理,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全区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三、强化领导、狠抓落实,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各部门要从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强化领导。要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努力形成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宣传文化部门指导协调,镇、村组织实施,相关单位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城乡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新格局。
(二)加大投入力度,创造发展条件。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大投入,设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文化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不断扩大公共财政用于乡镇和村级文化建设的资金比例。发改部门要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设备购臵、文化信息网络建设等列入发展计划,通过实施重点工程项目,逐步改善我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为农村文化发展创造条件。建设部门要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列入村镇建设整体规划之中,尽量使用原有建设用地和闲臵土地合理布局,配套建设。人事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认真做好各镇文化站 机构编制的落实和文化站专职人员的核编定岗工作,开展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评定工作,为文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三)改进服务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区宣传文化部门和镇文化服务机构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民群众,紧贴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明确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现有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各类农村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及相关设施要做到活动经常化、服务规范化,不得闲臵或挪作他用。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中腾出的闲臵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文体活动设施在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要把繁荣农村文化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社区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结合起来,使各类文化阵地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学用科技、接受先进文化、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四)强化监督检查,狠抓任务落实。区委、区政府将把农村文化建设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创建文明镇、文明村的相关评价体系,与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各镇、村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制定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明确措施,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 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专项监督检查,定期研究协调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推动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OO年三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