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明县农机维修现状调研报告
东明县农机维修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东明县农用机械及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农机维修需求也随之增加。几年来,东明县农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好农机维修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我县农业机械维修行业的管理,规范维修服务市场秩序,提高了了维修质量,维护了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日,农机中心针对当前本县农业机械维修点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组织人员对我县农机维修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一、农机维修业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我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31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5005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4050台,配套农机具达到35415台套。目前我县维修网点达到172个,农机维修工作的开展主要有以下二种形式:一是个体经营的农机维修网点;二是专业农机合作社维修网点。其具体发展状况如下:
1、维修点规模及从业人员状况
个体农机维修网点是我县农机维修的主力军,我县85%以上的维修业务依靠农机维修网点进行。根据调查,其中大多数是固定资产在10万元以下的个体经营者,约占总数的90%以上,由于农机维修网点大多经营规模较小,因此每个网点的从业人员一般只有1人,规模稍大的能够达到2~3人;合作社维修网点规模较大,从业人员一般达到3~6人。
2、维修业务范围及维修能力状况
目前,我县农机维修网点主要从事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排除以及整机维护。目前,我县有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1家,三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 2家,一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18家,占全部维修点的12.2%,星级网点维修能力较强,可进行机械加工、柴油机修理、配件供应等一条龙服务。
3、经营业务量及经营收入情况
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的年经营业务量和经营收入受其维修能力、维修质量、所在地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经营收入还受到农机配件销售量的影响,即同时从事修理及配件销售的维修点,其经营收入较高。因此,我县各维修点经营业务量和经营收入存在一定差别。根据调查,各维修点的全年维修量从500~4000台次不等,而全年中“三夏”、“三秋”是维修高峰期。在这种维修业务量情况下,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的年经营收入维持在1~4万元之间。
但是,星级维修网点业务量和收入都高,例如我县武胜桥镇占彪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点去年维修毛收入就达33万元。
二农机维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维修点分布不均匀,村级农机维修点短缺
我县的农机维修网点大多集中分布在各乡镇政府所在地,而村级农机维修网点短缺,交通比较便利的三五个村中有一两处农机维修网点。在交通不方便的边远村,尽管有各种农机具上百台,却没有一家农机维修点,农机出现故障,尤其是在农忙季节,农民要跑到几十里外的集市去请人修理,有的甚至到县城修理。由此看来,没有或离农机维修点较远的村,农民购机容易,维修难。
2维修点经营规模较小,农机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
目前,我县的农机维修网点大部分是个体工商户,多为家庭作坊式、门铺式维修。这种小规模经营的维修点资金有限,属于低等级维修点,其维修能力较差。甚至有的农机维修点,修理设备简单,又缺乏修理技术,但也打出了修理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柴油机的“旗号”;有的维修网点的水平只是拆换零件。一些农机具经他们“动手术”后,毛病照旧百出。有的修理业主对送修的农机具夸大“病情”,“小病”说成“大病”,“少病”说成“多病”;有的本来只需2个小时可以修好的机具,他们说要5个小时;本来可以继续使用的零件,却说报废不能用了,造成农机手多花钱,机具维修质量不能保证的现象。
3参加培训少,维修技术水平低
实际中,由于多数农机手在使用农机具的过程中,对其构造、故障分析与排除均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他们极易向农机维修业转行,成为维修人员,因此使我县农机维修业的从业人员中很多是没有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人,这种无证上岗的现象使农机维修过程普遍存在无规范、无质量标准、修后无监督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维修点无法提升自身维修能力和维修质量。
三、建议与对策
1、建立强有力的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和扶持制度
我们农机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力量,通过推广培训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农机维修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向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宣传推广农机维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修理设备和仪器;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遵纪守法,诚信服务;同时积极扶持帮助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机维修网点,使其扩
大经营规模,拓展业务范围,加强技术人员培训,逐步提升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维修高新农机具的能力。
2、加强农机维修人员技能培训。
把我县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部分培训经费,弥补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的困难,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应与职业技能考试考核结合起来,使学员取得技能资格,更好地就业和创业;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应与农机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结合起来,使农民能就地就近学习农机维修技术知识,即方便农民、又可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在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方法上,要把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做到边讲解、边示范、边指导、边操作,让学员听了就懂,学了会做。
3、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的高效管理模式
随着我县农机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机维修网点修理业务也逐渐增多,因此农机部门应联合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建立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的农机维修管理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配件的销售,严格对无证无照经营的维修点进行依法取缔,才能确保我县农机维修市场的健康发展。(尹建立)
第二篇:日照市农机维修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日照市农机维修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局办公会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上半年组织开展的农机生产、经营、维修企业调查摸底情况,积极组织开展农机维修管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等工作调查研究,并在分管局长的带领下,深入到莒县和日照经济开发区,在进行全市农机化及农机工业发展情况调研的同时,既掌握了解全面工作情况,也针对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机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维修企业以及县、乡(镇)农机管理机构进行调查走访,详细记录大量的基层基本情况,发现了许多存在问题,同时广泛征求各级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提炼精髓,现将调研具体实际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农机维修管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工作发展现状
1、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管理,是落实实施《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农业机械维修、更换、退货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维修行业准入制度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可以行之有效的提高农机三包服务维修质量、提高农机维修技术水平、杜绝和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及零配件的流通,规范农机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经过调查摸底了解情况来看,全市各区县共有从事农机维修管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监督投诉专兼职管理人员6人,农机经营、维修企业(网点)总计546家,其中农机销售企业50家,农机维修(网点)企业496家,办理维修技术合格证并上传至全国农机维修信息管理系统的经营、维修(网点)企业202家。
2、农机职业技能资格是农机维修行业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基本条件,凡是从事农机制造工业三包服务、经营、维修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初级以上职业技能资格的条件,才能具备相应的技术操作和维修服务,确保维修质量和服务水平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全市近年来共考核鉴定农机职业技能资格人才4277人,其中2011年1至8月份考核鉴定1056人,所办理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有农机修理工、电焊工、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车工、钳工、挖掘机装载机驾驶员、农业机械操作工、农机轮胎修理工等十几个工种资格,目前正在开发的还有农机合作社经理人、农机技术指导员职业资格等项工种。
3、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是以保护广大消费者权益为根本,全面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的主要职能职责。我市自成立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机构以来,各级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人员,积极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及时受理投诉,按时调解处理,共受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100多起,调查调解处理96起,移交法院和仲裁机构4起,为农民和机手挽回损失80多万元,极大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为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保驾护航;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与本市已纳入管理,计划申
请产品推广鉴定、申报进入国家、省级购置补贴目录的生产企业联系沟通,帮助企业改善生产技术条件、不断研发农机新产品、努力提高产品性能质量、整理完善技术资料,协调联络上级业务部门进行产品推广鉴定,协助配合鉴定专家组进行试验鉴定,积极指导企业申报国家、省级购置补贴目录,全面支持农机工业的壮大发展。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纳入农机部门管理的农机生产企业18家,其中所生产农机产品已通过农机产品推广鉴定并进入国家、省级补贴目录的有8家,进入国家、省级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的农机产品共6大类59项,这8家生产企业三包维修服务组织健全,产品质量性能比较稳定,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产品销往国内多个省市地区。
二、全市农机维修管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
1、农机维修经营企业、维修(网点)企业管理方面,一是缺乏同工商、质监等相关执法部门配合,行政管理职能弱化;执行力度不大,二是是小型、个体户等经营、维修网点服从管理的理念淡薄,监管难度增大;三是维修行业质量监督管理无专项经费支持,设备设施陈旧,交通工具缺乏,管理人员配备较少,且大多数都是兼职,造成监管手段与措施不强,难以实现有效的正常管理,从而不能全面细致的掌握基层经营、维修(网点)企业准确数据,规范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2、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开发)组织宣传发动力度不足,机手和从业人员主动申请报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较少,主动报名参加培训鉴定的人员中,大多数都是受周边地区影响或迫于无奈的情况下被动申请报名的,而且技能鉴定工种过于集中,在农业机械试验工、农产品加工机械操作工、农机营销员、农机服务经纪人、内燃机维修工等工种考核鉴定仍是空白,与先进省市、地市差距较大;鉴定考核程序和档案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规范。
3、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方面,普遍存在无机构编制及专职人员,缺乏受理投诉、调查调解处理所必需的车辆、摄录取证设备、微机、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设施投入资金来源,日常业务处理经费紧张,设施设备硬件的不足,既达不到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也满足不了日常开展农机产品质量监督、产品质量跟踪调查、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等工作的需要,大多数业务只能靠电话联系沟通处理,既不方便现场调查取证也不符合办案程序,农机打假护农等专项治理行动基本处于应付,流于形式状态,并且兼职管理人员素质不一致,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工作主动能力差,等靠应付心理严重,这些现象及原因的存在,直接导致各项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业务全面展开受到限制。
4、中小型农机生产企业发展不平衡。生产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较少,大多数都是以小作坊的形式存在,且小作坊之间无序竞争较为激烈,这些小作坊生产的农机产品
大都是“三无”产品,一般以来料加工制作、贴牌制作、套用进入补贴目录企业品牌型号来实现产值效益,这些无序竞争力量的存在,给较有规模的中小型农机生产企业造成压力很大,迫切需要农机部门扶持较有规模农机企业,规范行业标准,加强行政执法检查力度,淘汰小作坊,净化农机生产加工市场。
5、农机工业、销售企业、维修(网店)企业缺乏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的大力扶持,并且生产加工企业、经营企业资金压力较大,其资金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研发、先进适用设备投入、人才引进培训、流动资金等方面,以前一小部分靠从银行贷款,其余不足部分依靠职工筹借、社会融资机构借贷、其他渠道筹措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一方面牵扯精力较大,另一方面利息支出也相应增加产品制造成本,存在一定风险,对企业壮大发展、专业化发展、集团化发展影响较大,成为提高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建设现代农机流通体系的瓶颈。
三、全市农机维修管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工作发展计划和建议措施
1、完善健全农机维修管理、质量监督投诉管理机构体系。各级政府应将农机维修管理、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监督投诉管理等职能,纳入农机质量监督管理机构体系独立编制范围,配备相对应的办公设备设施、交通工具及专业人才,并将日常监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各项业务的全面开展,同时明确农机、工商、质监等部门职能职责,严格实行行业准入制度,组织协调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净化规范农机生产加工、经营、维修市场,对较有规模、信誉较好、维修服务较高的农机工业、经营、维修企业,给予税收、资金、金融服务支持,帮助更新添置设备设施,并鼓励开展网络化、连锁经营,从而提高经营、维修质量和服务水平。
2、全方位的引导、支持、扶持农机经销企业发展。应该对推广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农机产品的农机经销企业在税收、资金、融资政策、奖励扶持政策方面给与扶持,帮助解决企业发展资金及流动资金缺口问题,对于建立补贴产品展销厅、形象店、三包服务站及为推广政府补贴产品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农机流通经销企业,给与相应的奖励扶持政策,有利于企业的壮大发展。
3、发挥政府综合协调能力,帮助农机工业壮大发展。各级政府、发改、科技、财政、商务、银行等部门应给予农机工业帮助支持,帮助解决企业急需低息或无息扶持资金,有效缓解研发投入、设备投入和流动资金方面压力,帮助生产企业改进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引进高级人才,切实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改进操控性能,重点支持高、精、尖农机产品研发、制造,助推农机工业快速发展壮大。
4、严格农机行业就业准入制度,促进农机从业人员基础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各级政府、农机管理部门应大力支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工作,加大组织宣传发动力度,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一段时间内,将从事农机工业、经销、维修、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农机操作的从业人员进行全面覆盖式培训、鉴定,稳步提高农机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农机各业全面可持续较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逐步在农业机械试验工、农产品加工机械操作工、农机营销员、农机服务经纪人、内燃机维修工等多工种开展培训鉴定,农机管理部门内部各科室、站、所应相互配合,共同组织开展培训及鉴定业务,促进农机生产、加工、经销、维修、作业、租赁市场稳定有序的快速发展。同时财政部门应给予安排相应的培训资金补助。
5、严格加强农机产品、农机作业质量监管,不断提高农机产品、农机作业质量。定期开展农机产品质量跟踪调查、农机作业质量跟踪调查、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活动等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办事机构和人员,逐步完善基层农机质量监督网络,拨付专项经费,配备专用设备和车辆,加大对私自改装农业机械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行为,建立健全农机报废更新制度,规范和整顿农机市场,全面细致的开展农业机械质量监督管理,切实做到为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保驾护航。
第三篇:某区农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某区农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据粗略统算,截至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30.69万千瓦,农机总值实现1.52亿元,完成农机经营收入0.954亿元,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32%,分别比去年增长了5%、9%、6%、6%。全区农机工作呈现出了健康、持
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发展现状
**农机局下设农业机械研究所、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农机校三个副科级事业单位,并设有业务科、推广站、质量监督投诉站下设21个乡镇农机管理站、12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全区农机大户3243个,拥有各类农机维修点51个,专业维修点13个,农机供应点18个,初步形成以农机局为龙头,乡镇农机站为纽带,村级农机大户为依托,集管理、推广、培训、安全监督为一体的管理和服务网络。
1、农机装备总量持续提升,结构进一步改善。今年落实中央农机补贴资金373万元(是去年的3.85倍),带动全区新增机具557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12台,免耕播种机52台,玉米联收机15台,秸秆还田机17台,深耕犁21台,旋耕机59台,田园管理机256台,其他机械25台,受益农户达494户,带动农民直接投入970万元,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并呈现出高性能、高质量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高。全区共上阵机具6825台套,完成机收面积28.38万亩,机耕面积25.5万亩,机播面积35.98万亩,全区农机化综合作(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业水平达到74.32%,同比增长近6个百分点。
3、跨区机收效益明显。三夏三秋结束后,引导全区280台小麦联收机和71台大型秋耕秋种机械到平度、乳山等地进行了跨区作业,跨区作业面积17.2万亩,实现作业总收入720万元。
4、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产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政策宣传、资金扶持、大户带动,今年我们新组建了三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使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覆盖全区16个乡镇、开发区、街道办事处,组成了当地及跨区作业的主力军,并承担起了全区60%以上的收、耕、种作业量,打破了我区素来主要依赖外地机械作业的局面。
二、存在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区农机技术推广站虽有一支较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但由于推广经费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推广。
2、乡镇农机站人员少,工作分管头绪较多,不能专心从事农机工作,使农机业务开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农机具无处存放现象严重。近年来,农机具场库棚、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机化快速发展的短腿。由于场库棚的建设投资大,农民无力承受,建设简易场库棚又不能很好的应对突发灾害,而且用地审批难度非常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农机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建议与对策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强力实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为此,我们要抢时奋力,强力推进,加快全区农机化发展进程。
一要高度重视。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实施农业机械化作业,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耕作效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农机化摆上突出位置,纳入到本地发展规划之中,成立领导组织,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在政策上扶持。借助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项目支农资金,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在保证农机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加快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努力提升全区农机化整体装备水平。再次,在资金上支持。根据《农机化促进法》要求,区财政每年可适当增加专门经费,用于农机项目配套、农机具补贴和农机示范推广工作。积极探索和完善“政府扶持、企业主导、项目支撑、大户带动”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各乡镇也要拿出一定奖励资金,以奖代补,鼓励农民购买农机具,加快我区新型农机具的推广步伐。
二要突出重点。围绕农机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要在平原乡镇重点提升玉米收获及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水平;在山区乡镇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重点提升以秸秆、黄烟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借鉴贵州先进经验,建设由政府出资,农民交费有偿使用的大型场库棚,每台机械只需缴纳30-50元不等,就可
以在库棚内存放一年。这种模式使得农机具集中存放,不仅便于技术人员检修保养机具,而且最大程度地节省了农机存放用地。同时,农民有偿使用的模式也较好地解决了库棚建设投资过大的问题,不失为一种解决农机具存放问题的好办法。
三要完善体系。要建立农业机械化工作任期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农机化发展作为农村经济考评一
项指标,健全考评细则,实行专项考核。要加强农机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区、乡农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着力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实施“农机大户培训工程”,在继续办好拖拉机和收割机驾驶人员培训班的同时,分步骤开展工程机械维修培训班,提高农机大户经营服务能力和增收后劲。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协会、合作社、经纪人等中介服务组织,形成以区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为基本、专业户为补充的农机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要鼓励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经营服务组织,重点组织农机服务队进行有序的跨区作业服务,建立和完善信息搜集、整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推广服务中心,逐步实施农机服务热线和农机服务网站、农机连锁经营、农机示范场以及农机作业和承包跨区作业等推广模式,为农民增收创造平台。
第四篇:关于农机维修能力建设的调研报告(中方县)
关于农机维修能力建设的调研报告
随着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农民购机积极性高涨,许多新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取代传统手工工具,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而农机维修服务是农业机械高效运行的保障,农机维修质量不仅关系到农业机械的技术状况和资源节约,也关系到维修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人身安全。因此,加强农机维修能力建设是县农机部门一大重要工作任务。
一、中方县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现状
为加强全县农机维修能力建设,在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农机户中就农机维修方面深入调查研究,走访中农民群众反映最多的是:农机坏了,懂得修理的人难找,笨重的农机具不方便运出修理,即便拿到镇里或县里去修,修理人员对现在的一些新机器也无可奈何,折射出了当前我县农机维修、维修网点建设落后的现状。
(一)、农机维修网点情况。
全县从事农机维修服务的网点有18个,经工商注册维修点2个,以个体经营为主。基础实力差,维修工具设备简单,都存在着清洗拆装设备少,通用设备老旧,发动机修理专用设备没有,试验、检测设备不用。农机维修从业人员35人,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技术能力一般,多是师傅带徒弟,徒弟带徒弟学出来的。维修服务
项目广杂不精,都是多项服务,大到汽车、拖拉机、三轮车,小到柴油机、电动机,全年维修农机数量2077台(套),单一的农机维修收益较少。
(二)、农机维修服务情况。
1、通过维修店维修,除锦溪东半县等个别乡没有网点,其他乡镇都有,可以进行零部件的维修、更换和整机保养,但要把已坏的农机具搬运到乡镇驻地有维修点的地方,不能、不会拆卸的就是整机搬运,维修成本较高。
2、售后服务维修,新购机具都有一年的售后维修服务,包修期内有经销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服务。但中方县城区无农机产品销售商,县域内只有一家从事农机补贴产品及其它产品的经销商,经营活动点在铜湾镇,有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售后维修服务能力,其它的都是代销点,无专业技术人员,售后维修服务都是上级经销商派专业技术人员。但大多数农机经销商在怀化城区,到各个乡镇比较远,检查、修理机具可能要用上几天,会耽搁农业生产时间。
3、请附近懂修理的师傅维修,但这师傅一般都很少,部分村有,他们能到机械发生故障现场进行检查,处理一般性问题,进行零部件的更换,但这些师傅多是自己积累经验或从部队其它途径学到了一些,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技术水平和维修能力有限,(三)、农机维修监管情况。
近几年,农机部门大力宣传《农业机械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业机械维修管理条例》等关于农业机械维修服务的管理规定,提高了业主法律意识,店主自觉依法经营,自主提高维修质量。在规范农业机械维修业务,保证农业机械维修质量起到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农机维修店投入小,收入少,大多数是开到1、2年就不干了,干其它的去了,或搬到其他地方经营,更换快、流动性大。致使了农机部门对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实行许可审批和技术标准落实工作年年搞,但效果不明显,只完成了一般性的行业统计工作。在农机经营维修质量监管方面,每年春耕时期,农机部门组织开展农机经营维修打假活动,加强对维修网点检查,规范农机市场秩序。同时,以乡镇农机站为平台,建立农机经营维修质量投诉站。
二、农机维修服务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在2014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两点:一是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二是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促进了农民购买新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引导农业机械向大型化、智能化、全面化发展。从近年中方县农机补贴购置机具情况来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吊车、农用挖掘机等大型设备,插秧
机、烘干机等智能设备,果蔬、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成套设备为农民购买使用,然而全县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快速增长和高技术发展的需求,成了阻碍县农机化健康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真是“购机容易维修难”。仔细分析,当前中方县的农机维修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的不能修,新的不会修,多的不想修。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由于没有大型车床,发动机修理专用设备,试验、检测设备,只能进行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排除以及整机维护工作和焊铆工艺。插秧机(特别是乘坐式高速插秧机)等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农业机械。既有农机工程技术,又有农艺专业知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是不会修、修不好的。耕整机、微耕机、抽水机等农业生产常用设备一般发生故障都在田间地头,一般离维修点较远,维修作业环境差,维修人员不愿意修,就是搬到店子里也因维修收益比较低,维修的积极性不高,维修质量难保证,无形中缩短了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增加农民农业生产成本支出,也使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有浪费。
三、提高农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
构建县、乡、村三级覆盖的农机维修网,解决农机维修小问题于村、大问题于乡、难问题于县。
1、建立一个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分担一部分农机监管工作职责,指导全县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科学发展。同
时,还利用中心有设备、有技术的优势,进行农机维修市场化服务,提供整车修理、总成修理和农机维护,从事农业机械整机维修竣工检验等工作,特殊情况可深入现场处理故障,解决全县大型、新型农业机械维修困难的问题。
2、提升乡镇农机维修点的技术、服务能力。通过加强农机维修监督管理,规范行业服务,使经营体达到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具备农机维修资格,并根据技术条件和服务能力,针对地定性为一级、二级、三级农业机械综合维修点。同时,加强对农业机械维修从业人员职业技术培训和鉴定工作的指导,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能解决现有农机出现的普遍性故障。
3、培育一批村级农机维修员。
不定期开办培训班,采取理论授课与指导实际相结合教学,经常农机大户、农机户提供农机维修、保养方面的技术资料,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维修工的技术素质,提高农机操作使用人员的自修水平和机具保养水平,还可以以村部为依托,让技术精湛的机手设立村级农机维修点,就近进行维修服务。
中方县农机局
2014年6月27日
第五篇:关于东明县农机维修行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东明县农机维修行业的调研报告
近几年,随着国家农机补贴力度的加大,对高新农机具推广的政策倾斜,促使了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对农机维修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了解东明县农机维修网点在新形势和新技术水平下的维修、管理、资金、技术和扩大再生产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农机经销企业、维修网点和机手的配合情况,日前,东明县农机服务中心组织专门人员对全县农机维修网点、农机经销企业和农机手进行了调查。
一、东明县农机维修网点现状
1、农机经销商情况
东明县境内主要有4家农机经销商:东明盛达农机有限公司、东明翔龙农机有限公司、东明金山农机有限公司、沃得拖拉机经销处,主要经营:欧豹系列、雷沃系列、东方红系列、时风拖拉机系列、巨明系列、大丰系列、沃得系列等主流拖拉机和收割机以及其它农机具。所有的厂家没有常驻技术人员,只有在销售旺季才有个别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2、农机维修网点情况
目前我县维修网点达到182个,星级网点24个,其中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2家,三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 5家,一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17家,主要分布于县城及各乡镇驻地,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规模较大,此外的维修网点规模很小,设备简陋。每个网点从业人员一般是2人,个别网点有3-6人,但多是家庭成员,从业总人数保持在1300人左右,持证人数823人。农机维修网点年收入在2-5万之间。
二、存在的问题
1、监管不力。由于农机维修网点分布散乱,多集中于县城附近、乡镇政府驻地,规模小,场地内油污遍地,工具杂乱放置等原因,相关部门无力管理或不想管理,政府又没有统一的集中治理活动,部门之间缺乏合力联动机制,这就造成了监管不力的现象。还有些网点是农忙时开门,农闲时关门,这也给监管工作造成了困难。
2、收入低,无力扩大再生产。90%的农机维修网点收入水平很低,年收入不足3万元,再除去房租、水电等杂费,所剩人均1万多元,别说扩大再生产,有些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干脆关门去打工了。这种情况下,很难出现高标准、高质量、上档次的规模化维修网点。
3、维修网点设备简陋,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职业道德差。多数维修网点是家庭式作坊、门铺式维修,维修设施、工具不全,场地简陋,环境卫生达不到维修技术的要求,造成了农机不能维修或不能按技术要求维修,相应地减少了收入,又给机手带来不便。多数从业
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技术培训,只是跟别人学了一段时间(更有甚者是“自学成才”的老机手)便上岗,技术水平低,对老式农机还不能完全修理,对新农机出现的故障更是无从下手,这样的技术水平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机科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机维修业的发展。个别农机维修网点的从业人员素质低,出现漫天要价、以次充好、夸大毛病、过多更换部件等坑害机手的现象,以此增加收入,但损害了自身的形象,从长远来说,不利于维修网点的扩大再生产,也不利于整个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
4、农机经销企业、维修网点和机手三者之间缺乏沟通,延缓了新技术的推广。在农机经销企业内所有的厂家没有常驻技术人员,只有在销售旺季才有个别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这样,农机经销企业主要是卖农机,机手只是单纯的买农机,缺乏购机前的技术培训,使机手不能了解农机的构造、工作原理、技术参数等,农机一旦出现故障即使是小故障机手也可能解决不了。对于农机维修网点来说,更不可能得到厂家的技术指导,对新农机具出现的问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逐渐积累经验,这给新农机技术的推广带来阻碍,也给机手带来不便,既增加了维修成本,又因维修时间延长而增加了损失。
三、对提升农机维修行业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1、政府牵头,相关部门联动,加强对农机维修行业的监管力度和服务力度。在政府的牵头下,农机、工商、质检等部门实行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配件的销售,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的维修点,制止在维修过程中坑农害农的行为,为维修行业打造一个干净有秩序竞争的环境。同时,相关部门还应为维修行业搞好服务,多向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宣传推广农机维修新技术、新修理设备,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遵纪守法,诚信服务,积极扶持帮助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机维修网点,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拓展业务范围。
2、加强对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对新机具的维修水平。以农机修配站和农机培训学校为主导,以阳光工程培训为依托,对农机维修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考试,不合格的不发给维修资格证;提高农机维修行业的准入门槛,对从业人员数量与资质、资金、规模、设备等做相应的要求,达不到要求的发证,不准开业;农机维修人员培训与农机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相结合,把农机科技送到家,使农民能就地就近学到农机维修技术知识。
3、争取财政支持,增强农机部门监管能力和对农机维修行业的扶持力度。随着我县农机保有量的增加,只有2人的农机修配管理站已无力对全县的农机维修网点进行监管。这就要求我县财政部门应加大财政支持,增加农机修配管理站人员,更新设备,以增强农机部门的监管能力。同时,还应争取财政对维修网点的支持,对符合要求的维修网点给予资金帮助,助推其扩大再生产能力以扩大规模,鼓励高标准、高技术、规范性的网点建设。
4、农机部门牵头,促成农机经销企业、农机维修网点和机手的有机配合。农机部门应要求有常驻的厂家技术人员,定期对购机的机手进行培训和对所购机具的检修,以加强机手自身的维修能力,同时要求农机经销企业对其经销的主流农机具设立专门的维修网点,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机械故障,减少机手不必要的支出。邀请技术人员通过电视讲座、赶大集讲科普等形式,宣传新农机维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