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力人口转移问卷分析(范文)
关于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问卷调查分析
调查分析员时间:
在过去30多年里,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成为城镇活力的新源泉,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以获得更高的要素收益成为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情况下,城镇急需农村劳动力来补足日益扩大的劳动力供求缺口。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转移,加快了城镇的发展进程。对于农村劳动者而言,一方面,进城务工经商可以改善生计;另一方面,农村年轻人对创造财富和城市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向往,年轻人进城具有越来越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不过农村进城务工的劳动力也存在着与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一面。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就业工作的特点规律、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此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就业情况、职业技能情况、收入状况及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情况等。
一、劳动力人口转移状况分析
1、劳动力人口转移的年龄状况
外出农村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根据问卷调查显示:15岁-25岁占38%,26-35岁占35%,36-45岁以上的占23%,45岁以上的占4%,表明约73%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是35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这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新生代农民工”。
2、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性别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农村劳动力中,男性比重大于女性,男、女分别为65%和35%,这可能与传统观念和城镇劳工需求有关。
3、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数量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每户人家基本上都能保证有2人以上的劳动力,存在农村劳动力富余的现象,农村劳动力供给将进一步增加,加之城乡收入差距等原因,决定了劳动力人口转移在数量上还会保持增长的趋势。
4、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目的因为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人们的收入很低,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所以65%的人们出于打工挣钱的目的,还有小部分青年出于外出增长见识的想法,农村劳动力向外地转移。
5、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务工收入状况
调查显示,打工收入仍然是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49%的家庭选择外出务工,工资年收入集中在10000-20000元之间。家庭的支出主要用修建住房,子女教育和其他消费支出。虽然收入在增加,但面对子女教育费用大、物价增长等问题,农村家庭负担仍然很重。
6、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方向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方35%的人选择发达的沿海城市,还有43%的人选择所居住的县区,有近距离选择的趋势。选择沿海城市的原因是需要高月收入满足家庭的需求,月薪大概要在2500元以上。而选择近距离区县的劳动力的月收入则
少一些,平均在1500元左右。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大多数从事建筑、服务、经商、运输等工作。
7、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途径
据本次调查,农民工进城务工还是存在着较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其中自己寻找和通过亲朋介绍工作的占68%,而通过有组织输出的只占21%,还有11%的人员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工作。所以往往都是同村人在一个地方一个企业或公司工作,还有一部分人是通过政府部门的统一组织,去往新疆棉花种植产地或加入政府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等。通过看招工广告和中介介绍出去务工的人只占11%左右,因为大部分人觉得招工信息和中介不可靠。
8、政府关于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措施
政府在给农民发布招工信息中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但只有22%的农民工对政府采取的措施感到满意。尽管乡镇就业服务平台基本建立,但由于受经费、编制等方面的限制,专门负责农民工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的人员还很少,一方面农民的基本情况、培训需求、就业愿望等信息无法摸底,另一方面市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训就业信息又没有一个畅通的渠道尽快传递到农民手中,这是基层就业服务的缺失。
9、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状况
据本次调查,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总体偏低。在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占13%,高中、中专、技能占15%,初中占42%,小学占29%,文盲半文盲占1%。由于农民工自身素质约束,在打工中很难获得较高收入。
10、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因为文化素质和技能较低,所以在外务工往往不能进入条件很好的公司和企业,收入也相对较低,最重要的是小孩的上学问题得不到解决,基本上小孩到初中就得回户籍所在地。45%的农民工认为工作环境不好,收入低不能满足家庭开支。38%的人没有与企业或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缺乏维权意识。
11、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前景
据本次调查,22%的农民因为土地流转转或国家政策等原因,户籍已经变为城市户籍,34%的农民在经济收入提高的基础上已经计划迁入城市户籍,还有44%的农民依然保留农村户籍。以此可看出未来农村劳动力人口进入城镇务工和定居的趋势很大。这就要求城市要不断创造和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但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必然会对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造成相应的影响,这也就要求政府在统筹城乡规划政策上作出相应调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仅有34%的家庭加入了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镇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基础,必须尽快建立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障制度。
二、调查结果
农村劳动力人口有效转移,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民外出经商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农村劳动者
而言,一方面,进城务工经商可以改善生计;另一方面,城市是农村年轻人心中创业的乐土,年轻人进城具有越来越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对创造财富和城市生活方式也有着强烈的向往。农村劳动力转移弥补了城镇日益扩大的劳动力供求缺口,有利于加速城镇化进程。
但根据调查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自发外出,无序流动。除境外劳务输出通过劳动部门外,68%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亲朋好友或自发外出。由于不规范的劳务输出,这部分民工的劳动权益往往很难得到保障,因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极易造成用人单位拖欠民工工资、发生劳动争议等侵权行为。
二是劳动素质和技能层次低。在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占13%,高中、中专、技能占15%,初中占42%,小学占29%,文盲半文盲占1%。文化偏低,使他们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往往在低层次的产业中竞争,工资收入低,生活工作条件差,劳动福利待遇得不到较好保障,处于劣势求生状况。
三是转移趋势影响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向沿海城市和当地发展较好的区县转移,必然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缺失,仅留老人和小孩在家,无法保证农村的经济建设。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也会增加城市居民的就业压力,同时也会产生住房紧缺、交通拥挤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政府需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就业工作方面的工作职责,强化其行政职能,发挥部门优势,上下左右形成合力,把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才能使农村劳动力不断向有序转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二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政府应加大投入,从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和企业用工需求出发,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增强农民工对城镇的归属感。四是推进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让农民工在城镇安居乐业。
三、调查分析总结
虽然现在农村还有很多富余劳动力,但劳动力供给并不是无限的。目前存在的城乡人口结构差异是二元经济的产物。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二元经济结构的破解,这一差异终将消失。这意味着,在本世纪中期,我们可能会面对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适应这样的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成为重中之重,在继续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教育事业,让农村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由于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不可避免地既会导致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和城市人力资本的“稀释”,必须统筹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不仅仅是城和乡地域层面的统筹,更是人群层面的统筹。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统筹协调,会促进新世纪的中国走向城乡协调发展道路。
第二篇:劳动力转移
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摘要: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部分群体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就称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暂时离开农村,到县城或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现象,就是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鹿城镇通过积极实施“打工经济”战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向非农行业、城市、发达地区转移,打工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亮点。从小范围上看,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可以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总体经济发展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种资源再配置过程,它对整个楚雄州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楚雄州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鹿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一、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近年来,随着鹿城镇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务工意识有所转变,鹿城镇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
1、就业方向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农村劳动力存在自身技术和知识的缺陷,主要工作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要求低,对学历要求低,但是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据调查,近年来鹿城镇进城务工人员所从事行业主要是:建筑施工业、电子电器业、制衣制鞋业、住宿餐饮业,这四个行业就占了鹿城镇全部农民工所在行业的一半以上。除了这些行业,还有些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务服务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
2、受过初中教育的中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外出务工的主体
据调查,近年鹿城镇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具有初中以上学历,且大部分都是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的中青年。2011年鹿城镇外出务工人员共75人,中其包括初中学历46人,大中专学历8人,高中学历3人。75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四十岁到四十五岁的中年人占37%,二十岁到三十岁的人占36%,二十岁以下的青年人占27%。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龄农村剩余劳动力负担沉重,既要赡养父辈,又要抚养孩子,面对家庭巨额消费开支,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寻找赚钱的路子。
第二,新时代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初高中毕业后,他们一般不愿意留在本地,都有到外面闯荡一番的念头。
第三,许多年轻人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都寄较高期望,农村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较低的工资水平基本上不能满足青年人的需求。
3、08年后劳务输出数量在逐年增长
据调查,2007年鹿城镇劳务输出总数为56人,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不景气,很多村民心有余虑,不愿外出务工,所以劳务输出人员仅有28人,与上年相比人数缩减了一倍。2009年劳务输出人数为58人,2010年为65人,2011年为75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鹿城镇劳务输出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4、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比重止升反降
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增加,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男性农村劳动力新加入外出务工的潮流中,女性占外出务工人数的比重止升反降。2009年鹿城镇女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数的51,2010年的女性比重是60%,2010年上升0.9个百分点,2011年比重是40%,比2009年下降1.1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2个百分点。
5、内陆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工资收入相对较高,福利待遇较好,生活水平较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这些城市。据今年
资料统计,鹿城镇劳务输出地主要是浙江、广州、上海、深圳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改善劳动力利用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乃至对扶贫整村推进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是对流出地农村还是对流入地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从整个楚雄州劳务输出情况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不完善
从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看,全州2005年组织劳务输出33983人,仅占全州外出务工人数的17.82%,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者还是属于非组织外出务工。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信息获取来源主要还是“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家庭成员带领、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带领示范、以及自己外出闯世界等方式各显其能。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服务体系,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有组织外出的比例较低。
2、外出务工环境趋紧
农村劳动力拥有城市工作岗位的空间有限,加之综合素质不高,择业竞争压力大,从业状况不佳,获取收入少,外出务工环境趋紧。2005年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寄回或带回的现金26817万元,人均1407元,比2003年减少122元,比2004年增加14元。
3、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城镇化建设进程慢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2005年楚雄州城镇化率26.0%,比上年提高1.2百分点;全州农村劳动力资源除了本地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人数
比上年增加0.52个百分点外,还有向辖区外转移的劳动力人数占农业人口的8.62%。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于城镇化发展速度;二是小城镇发展滞后。目前我州城镇化水平仍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经济和农业社会中摆脱出来,二、三产业和城镇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小,农村城镇化发展尤显滞后,造成农村第三产业不能随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而发展,使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从而延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4、加重了城市就业和管理的负担,给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本来就不够宽敞的城市显得更加拥堵,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加大,交通负担加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管理成本大大加大。农村人口长期在外,村干部对计划生育管理鞭长莫及,流动人口超生现象严重,且“超生儿”随父母四处游荡,不打疫苗,不接受教育,致使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文化素质等情况令人担忧。
以上反应的是整个楚雄州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其也包含了鹿城镇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三、搞好扶贫劳务输出的对策
根据目前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社会制度
加快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和公共设施权与福利服务权,农民无后顾之忧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探索农民工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福利、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建立和完善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途径和渠道。
2、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与信息服务机制
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特别是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要注意发挥
镇政府及各种中介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为鹿城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和及时的信息支持,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村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减少因盲目流动而受到的损失。
3、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的协调联系,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创造条件
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对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应健全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做到县有服务中心,乡镇有站、村有点,形成上下衔接、内外沟通、灵敏高效的中介服务网络。以县、乡为单位,在劳务输入地建立岗位信息窗口,形成稳定的信息沟通渠道。二是要充分发挥定点帮扶单位联系面广、信息灵的作用,构筑起双方对接的平台。应把接纳转移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作为定点扶贫的一项机制,作为评价定点扶贫单位帮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促进劳动力的加速转移。
4、搞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
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就业机会,最终提高农民收入。要依托培训机构,对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在培训中要注重培训的组织管理要有系统性、培训的对象要有针对性、培训的内容要有实效性和特色性、培训的方式要有灵活性、培训的费用要有合理性、培训服务要有延续性。通过技能培训,要积极推进鹿城镇贫困农村劳动力朝省内外条件较好的企业就业,同时可结合农民生产特点,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手工业等实用技术培训,多管齐下,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四、小结
农村剩余劳动劳务输出收入是贫困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民能否增收。政府要积极关注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努力搞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针对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促进鹿城镇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实现农民增收,帮助农村致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篇: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过剩:
1鼓励和鼓舞农村人口外出,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避免劳动闲置和浪费的状况。
2.发展就地城市化,一方面,就地城市化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有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农村的闲置劳动力又可以得到从分利用,增加家庭的收入。3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组织技能培训,重点进行技能点的培训,使农民获得多技能,以便于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就业的机会.4.鼓励农产品制造加工业在当地落地,农产品的升值使得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有利于第三产业在农村兴起和发展。更加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和就业。
5.建议在市场上难以生存的产业投入到农业当中,如房地产目前低迷,很难再发展起来,建议这一产业转向农业,一方面,往往他们拥有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他们懂的管理等 劳动力不足:
1.鼓励农二代,农三代回家从新尽行农业的生产,但是存在问题,农二代对农村的感情不是很深,不懂种地,不懂生产使得他们回到家乡很难从事农业生产,政府在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返乡者进行基本的培训。
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有利于技术的共享,有利于降低风险,有利于节约人力,有利于农村的社会保障上完善。
3.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社会制度,有利于吸引农二代返乡。从而逐渐避免农村土地荒废,无人种地的状况。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作者简介:李娜(1985-),女,汉族,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宏观经济发展等。
摘要: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河南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于解决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农村劳动力的意义、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
一、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增加农业投入,改革农村税费制度等,这些措施对促进农村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三农”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这是因为“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没有很好的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能得到很好的转移,“三农”问题就一直存在。因此,推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河南省“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有: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如果不就业,农闲时没事干,人闲就会生事,这极不利于社会和谐。农村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做的工作最辛苦,可是收入却不高,当他们看到一些人拿着高工资,工作却很轻松时,会造成他们心理不平衡。这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必须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通过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也过上富裕的生活,促进社会的稳定。
二、现阶段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一)农村劳动力以自发流动为主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亲戚介绍是主要途径,大部分人出门务工,都是亲戚朋友给介绍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转移的占56.8%,其次是自发外出,农忙结束后,农民在家闲着,就自己出门找工作。这部分占34.8%,而靠中介组织介绍的占4.9%。大部分农民根本不知道不了解中介组织。政府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只有3.5%,政府组织的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部分也是比较富裕的农民,偏远地区的农民政府也组织不到。虽然政府和中介组织组织的劳动力务工数量有所提高,可是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劳务输出的能力仍然相当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是以自发流动为主。
(二)省外转移数量减少,省内增多
从总体转移趋势来看,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到省外打工的趋势有所转变,近年来,许多农民已放弃了去省外打工,而是选择在省内打工,省内就业形势良好。2010年,省内劳动力转移人数达1234万人,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增长,省外转移的总人数是609万人,与前些年相比,减少了很多。这说明劳动就业岗位增加迅速。近年来,我省非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如制造业,金属业等。农民工待遇得到很大提高,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薪酬水平。不少务工的农民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有一些农民选择在家做一些小本生意,比如说开超市,到邻近的集市上卖一些小商品。或者比较富裕的农民在自家田地里盖个小工厂,生产一些产品,他们不仅自己就业,还让同村的农民找到了工作,这吸纳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
(三)就业结构优化,二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
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主要从事的是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三产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外出务工的男子大多选择从事建筑业,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大部分都是农民工的杰作。外出务工的女子大部分大多选择从事制造业,一般都是进一些工厂,从事一线制造工作。转移行业中除了以制造业和建筑业外,还有服务业、批零贸易业、交通运输业等,如有的农民外出工作选择去酒店饭店做服务员,或者有驾照的农民选择去做司机的也比较多,而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相对较少。
三、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化程度低,转移存在盲目性
自发转移是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虽然说近年来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数明显增多,但是从劳动力转移的总人数来看,政府起的作用仍然很小。农民工自发转移,没目的没计划,就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使得一部分农民工进城后,由于信息不通畅或者信息错误,危害社会的稳定最终只能再回到农村,无法及时就业。另外,政府对农民工就业也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划,中介组织不完善。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更加艰巨。政府需要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民工就业组织和指导。
(二)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
现阶段,促进农民收入的方法已不再局限于土地的增加。而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影响农民工收入的主要原因。外出务工的人员,一般有技术有文化的工资较高,而没文化的农民干的活很累,工资又不高。特别是贫苦地区的农民,没有一技之长,文化水平又低,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思想观念落后。自古以来,河南省一直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很慢,所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这不仅造就了农民生活上的贫穷,也使得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一些落后的山区例如象信阳等地的山区至今还坚持“女主内”的落后思想。这使一些女性宁愿在家闲着穷着,也不愿意出门挣钱,这就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
文化水平偏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总人口达4600万人,大专以上学历达58万人,占1.2%。高中学历共520万人,占11.3%。初中学历2780万人,占60.4%,小学以下学历1242万人,占27%。大部分农民因为贫穷,上不起学,所以文化程度不高,还有的思想有问题,觉得上学没用。所以就不上学,直接出去打工。由数据可知初中小学文化的农村劳动力仍占绝大多数。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所以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进城只能从事于建筑业和制造业或者服务行业,很难从事管理层或者科研开发工作等。
(三)受社会政策制度的制约
社会制度,是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或适应某种需求,建立起的有系统、有组织,众所周知的行为模式。包括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政治经济制度等。其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大的有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
1.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农民即使常年在外打工,也不愿放弃土地经营权,更何况现在国家对每亩地都有经济上的补助。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工作不稳定,土地就成了农民的最后保障,农民会抱着如果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就回老家种地的想法,所以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彻底的转移。另外有些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没有时间经营土地,就把土地承包给亲戚或者朋友,土地的承包价格,国家的经济补助等矛盾纠纷就由此而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因为土地制度不合理,造成的问题很多,农民呼吁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的实现。
2.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
我国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样的户籍制度使农村劳动力虽然进城务工了,但是却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完全平等的社会身份。这就意味着农村劳动力的居住、就业、社保等问题都缺乏完善的保障。另外,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大部分农民工的子女不能获得与城市学生相同的待遇,所以只能选择在农村上学。这就使一部分农村孩子长期和父母分离,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又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总之,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工资低,受歧视,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医疗保险、同工同酬等待遇。
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虽然有所解决,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组织领导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要经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不能把农村劳动力当成国家的包袱,针对一些不愿意出门务工在家闲置的农民,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成立村委会宣传部,多宣传一些出门打工生活走向小康的例子。同时还可以深入村庄村委会,为群众做好思想工作,各个村的村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鼓励村民外出打工,增强其外出务工的观念。二是要科学制定规划,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城市就业再就业联系起来。在制定规划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科学论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1.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有效转移,农民工收入水平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比如说有的单位不要农民工,他们不是担心他们工作做的不好,而是担心他们素质低,出现偷盗打架的事件等。因此,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这其中不仅包括文化素质,还包括科技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
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技能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技能,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工作收入低而且很累,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技之长。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到两门的专业技能,摆脱单纯靠力气吃饭的境地。政府要把农民工的培训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政府可以在乡镇办一些免费培训的学校,可以开一些公益性的图书馆,也可鼓励私人开办培训学校。另外,颁发国家统一的技能证书,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健全法规政策
1.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
只有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才能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也是最重要的保障,保留农民的土地永久使用权。使农民在城市能够安心务工,准许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土地或者住宅转让租赁给其他人,同时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把土地转让给别人,这样既利用了土地,又可以收些租金,防止土地荒芜造成浪费,提高土地使用率。
2.改革户籍制度
我国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是分开划分的,这使得农村劳动力虽然进城了,可是得不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可以把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依据,这样农民就不会收到不公平的待遇,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进城务工的子女也应受到同市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改革住房制度,使买房或者租房不受户籍制度的影响,使农村劳动力能够找到归属感,不会觉得自己是外地人,能够安心在城市务工。
(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一个国家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贫困走向富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这些剩余劳动力要就业,只能到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寻找就业机会。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不用在田地里干活,他们只能再寻找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小城镇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实施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1.加快城市郊区的发展
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但是,城市的承载能力毕竟有限,如果农民都涌入城市,会造成城市的混乱。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多方向转移,城市郊区的发展是不错的选择。城市郊区既接近城市,可以方便的把城市中的资金人才引进,又靠近农村,方便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郊区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把郊区发展成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实现现代城市文明。使农民最大程度的实现非农业就业,用工业化,现代化取代原来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2.形成合理的城镇层次结构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城镇化水平低,还表现在城镇化层次不合理。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以我省为例,应重点发展省会城市,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同时重点培育两个到三个有特色的大中型城市。关于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要有适度的规模和数量,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发展要与大城市协调发展,并合理进行布局调整。
3.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就业机会增多,农民外出务工的就多,但由于在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加之各方面的制度限制,大多数农民在城市定居还有很大的难度。可以鼓励打工者回乡创业,群众合伙创业等,建设有特色的乡镇企业,加快乡镇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第五篇: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精选)
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调研问卷
请问你有外出打工经历吗?(1.请问你有外出打工经历吗?()
A、有 B、没有
者答)2.在什么时候?(1 题选 A 者答)(在什么时候?(1 ?(
A、13~20 B、20~25 C、25~30
)
D、30 岁以上
3.那你有打算外出务工吗?()那你有打算外出务工吗?(
A、有 B、没有
4.请问(如果)你外出的主要目的会是()请问(如果)你外出的主要目的会是(要目的会是
A、赚钱 值 B、外出见见世面 C、不愿干农活 D、实现自身价
E、没目的的
5.你认为最理想的务工地点是()你认为最理想的务工地点是(
A、你所居住的县区 适合人居住的地方 B、发达的沿海地区 C、无特殊的期望 D、
6.你所在村庄工农业发展状况如何(你所在村庄工农业发展状况如何(
A.工业发展大于农业发展 B.农业发展大于工业发展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两者共同有较大发展
7.你所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严重吗(7.你所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严重吗(你所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严重吗
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严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不严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还好
)
8.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建设是有利有弊(8.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建设是有利有弊(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建设是有利有弊
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有利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有弊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有利有弊
)
9.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建设哪项负面影响最大(9.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建设哪项负面影响最大(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建设哪项负面影响最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农业劳动力在数量质量上有所下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留守儿童现象日趋凸显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
)
10.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有利影响(10.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有利影响(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有利影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得到解决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劳动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收入增加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
11.你认为你们当地政府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关注过劳动力转移问 11.你认为你们当地政府在农村建设过
程中关注过劳动力转移问 题吗(题吗()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不关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关注过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十分关注
12.当前政府的哪一项措施对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最为有效 12.当前政府的哪一项措施对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最为有效()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制定宏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重点关注留守人口的成长教育问题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展开多样农民培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