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院实践农民生活水平(写写帮整理)
关于农民生活水平的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寒假期间,借着马克思主义学院倡导的社会调查之风,一个想法在我脑子里闪现,何不就近调查一下村里人的生活水平呢?一来大学的寒假出奇的长,足足有50多天,也为我这篇报告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准备,再者,我已大二,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干点正事充实自己。谈起生活水平,不外乎是衣、食、住、行,下面是我的总结:
(一)社会调查的时间:2014年1月20日——2月8日
(二)社会调查的地点:山东省XX市XX镇XX村
(三)社会调查的方法:本次调查以访问提纲为载体
(四)社会调查的调查对象:村级干部和农户
(五)社会调查的过程: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展开,以随机入户到农户家调查为主,与村级干部交谈为辅,以比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六)社会调查的调查内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农户的教育水平、收入情况、医疗卫生、精神文化建设四个大的方面。
二、调查背景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于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整治农村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公共服务,节约资源,方便农民生活,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农村风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近年来,镇政府为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
1义新农村”的号召,进行大规模的修路、修水、修电从而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提高经济发展的速
度,在人民群众中得到积极的影响。总体上来说民风较为淳朴,社会治安形势好,农村环境如柴草
乱放、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畜禽乱跑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总态势
呈较好方向发展。
三、调查结果
1、农村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10年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数量546600万人,占4.1%,每十万人口大专及以上人口数为尚不足1名,占
8.93%(最新更新是2010年,所以数据可能有所偏颇)。这种状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
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2、农村收入状况不稳定、不平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所谓“农民富,天下富;农民稳,天下稳”,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
题,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一个村子里的,每家每户情况不一,这
体现在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劳动力的个数、纯消费人员个数以及消费水准,“一供多”的自然不
如“二供多”、“多供多”的。
3、医疗条件正改善,农民看病不再难
前几年,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
惯。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乡收入差别越来越大,农民医疗负担逐渐加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因此,使广大农民享受到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
环节之一。且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农民受益良多,这实实在在的体现在农户有病有灾时
肯往医院去了,不再思前想后、能挨则挨。我想,这也是新农合最大的成果与收获了。
4、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多样,可迷信色彩仍根深蒂固。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
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多样化。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等逐渐消失,新生的娱乐方式如:看电视、看电影、斗地主、搓麻将等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还有几位年长者手上功夫
十分了得,玩起了魔术。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还算满意,但细心的我也
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虽说不是前几年聚众搓麻将(说的严重点就是赌博)般这么严重,触
犯法律。可传统的迷信活动却有增无减,“过事”、“看吓子”等仍如龙盘虎踞,动弹不得。
三、滞后不前抑或得以发展的原因
1、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本身薄弱,加之财力不足、师资力量的大量流失
财力不足,必然导致教育投入不足。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持续拉大,农村教师主要是骨
干教师大量流失,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仍在扩大。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是铁定的事实,文盲、半文
盲率难以降低。其结果,在这种现状下,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就成为一种空想。
2、农村收入靠天吃饭,行业不同、主要劳动力不同导致农户收入差距过大
农村缺乏长期有效的收入机制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增收的基础不牢。气候条件、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突发事件等都对农民收入有较大的影响。农民自身文化知识有限,农业知识也仅限于代代相传。再者,我就不得不提出“政府的作为”了,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对农
民收入有重要影响,一个对农业有作为的政府必定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则对农民收入有所
损害。
3、新农合保障水平高、简单易行
自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社会满意度高、农民对此皆感恩。加之宣传工作做得到位,简单而不繁琐,参保率高,使得农民乐于就医、敢于就医。我之所以如此赞这个制度,是因为我的父母,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从来都是舍不得去医院看病,轻了就挨着,重则吃点药,他们总说“没事没事,过几天就好了”,我知道,是因为看病贵、吃药贵、住院贵,他们舍不得。现在好了,妈妈今年四十多岁了,跟村医务室的一个医师关系不错,很聊得来,常去坐坐,聊天什么的,医务室再也不是不敢踏足的地方了。
4、农民阶层结构快速分化,促使了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已明显分化为种植业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工人、外出打工农民
等若干阶层,他们对文化的需求不同。从阶层结构上看,外出务工的农民、乡镇企业工人等,对相关的工业制造、建筑技术、经营知识、法律知识比较渴求。在家务农的则对相关的种植、养殖知识比较
喜爱。从年龄上看,年轻的对新知识、新技术比较关注,上了年纪的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所偏爱。但
同时,公共文化资源贫乏、农村文化消费普遍低下,所以对图书馆、阅览室的要求呼声渐高。至于
迷信,它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一样长,它的存在,也正是封建思想在作祟的缘故。
四、对策与建议
1、教育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合理分配国家的公共教育资源,改善农
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以促进农村
发展的长远大计。要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鼓励普及高中阶段教
育。
建议政府和教育部门联合起来把国家的假期规定(如节假日不能补课等)真正落实到位;建议教
育部门应尽可能的给长期在农村教学一线的老师更多的优惠政策,教育部门分配更多的年轻优秀师
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带动农村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2、农民收入方面,需加强农业保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天气等偶然因素给农业带来的损失。提
倡集体农业,集体耕作,同时需加强农民对农业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教导,引进农业技术人员,有效
规整,以期农业达到最大收益。
3、新农合政策对农民恩惠颇多,只期其稳定长久发展即可。
4、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第一,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从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入手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要有计划地为农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以村级文化大院为龙头,以民间文艺队伍为基础,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教育村民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的良好习惯,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比如,建立健身设施,建立运动场,建立阅览室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在提高生产力水平上有所突破。新农村建设要有新的技术支撑,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性的因素,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生产力因素,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具活力、最能发挥作用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主体部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步伐,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是主导。政府要领导好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改革,建设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乡镇机构的改革,努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
此次调查不仅让我明确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的理论思想,而且使我更好的熟悉我的家乡,为以后建设家乡做准备。希望通过本次的调查能得到政府的重视,从而改善家乡新农村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张明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新部署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在充分肯定农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对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对“十二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重大部署,明确总体要求、方向任务和具体举措,这对“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部署,要抓住三个要点:其一,深刻认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其二,紧紧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致力于解决“三农”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其三,牢牢抓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通过努力,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战略目标。
把握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基本要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首要任务。中国是人口大国,又是农业大国、粮食消费大国。全会根据我国国情,提出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种粮投入,严格保护耕地、大建标准农田等有力措施,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必须把粮食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抓好抓实,绝不能出问题。要通过采取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措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是前提条件。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特别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扶贫等农村社会化服务建设。这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与前提。农业要发展、要上水平,农民生活水平要有新提高,基础建设要先行,社会服务要跟上。如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不好,没有形成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多方增加农民收入是重大目标。十七届五中全会继续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目标提出,要求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方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和工资性非农收入。从现实看,我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发展步伐不快,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比较低。让农民富裕起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一定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完善农村体制机制是内在动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体制机制是动力。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稳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等。这一系列农村综合改革措施,将为“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提高我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必须抓好的四个重点
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十二五”我区现代农业将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中心,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着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推进良种良法产业化,着力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十二五”时期我区达到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实现农村小康目标。为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稳粮为先,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坚持重农抓粮不松劲,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抓,严格保护耕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口粮田建设,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种粮补贴,深入推进“千万亩超级稻示范推广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超级稻、再生稻以及玉米、马铃薯、甘薯和豆类等粮食作物。
二是发挥特色,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做强现有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优势产业,培育潜在优势产业,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广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实施推进产业化“339工程”,集中力量打造蔗糖等3个千亿元产业,粮食、蔬菜、水果3个五百亿元产业,培育桑蚕、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等9个百亿元产业。坚持以产业化经营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十百千万”行动计划,突出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是科教兴农,提升农业发展科技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总结经验,创新思维,加大抗灾避灾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积极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抓好各种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依靠科技创新促进钱粮双增。把培养高素质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首要任务,大力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等,重点培养一批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和高素质新型农民。
四是强化基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加快推进桂中治旱等农业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农资配送网络、农产品流通网络、农业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农业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金融改革、农事村办等改革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作者系自治区农业厅厅长)
第三篇:完善农村医疗体系,保障农民生活水平
完善农村医保体系 保障农民生活水平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的保障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党和政府在农村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得农村医疗保障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农民基本医疗服务得到了改善,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农村卫生工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医疗服务管理更加规范。但在社会转轨的背景下,农村医疗保障在推进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农民真正摆脱看病难的困扰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摘要: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必要性;措施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中心,处于核心地位。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他们是从事农业为生的劳动阶层,而从社会现状来看,农民普遍面临着增收难、看病难等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社会问题将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的保障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党和政府在农村实施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早在延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医疗合作社,为解决农民看病困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今,党和政府开创思维、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农村地区进行农村医疗改革,旨在进一步保障农民生活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在政府指导下和集体经济的扶持下,以农民为保障对象,按照自愿、适度与受益的原则,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建立的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1] 这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形式较之以往的形式更具有灵活性和可实施性,有利于更全面、多方位的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一、现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进行了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农村卫生工作仍存在矛盾和困难。从总体上看,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突出。医疗改革的一些做法与预期目标之间出现偏差,出现了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我国农村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在逐步下降。
1、保险范围覆盖率小,社会保障程度低。
我国缺乏统一的制度,部分地方的农民依然得不到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城乡差距、东中西部差距、贫富差距仍然存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降低,社会化程度也较为低下。1998年合作医疗制度的人口覆盖率在高收入地区达22.2﹪,在中等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仅为1﹪-3﹪。[2]2003年底,全国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式下发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试点方案和管理办法等文件,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确定了29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约覆盖9330.89万农业人口。[3]由此可见,我国医疗保险覆盖率仍然不高。此外,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水平普遍偏低:据统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率在2008年只有23﹪,2009年,虽然政府加大了投入,报销比率仍然只占农民医疗代价的40﹪多。[4]
2、农村医疗缺少保险立法,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稳定。
从文化大革命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计划经济的特殊性和毛主席的提倡,合作医疗通过行政命令等手段一度得到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后,行政命令效果大不如前,国家对合作医疗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很多决策都是由各级地方政府自行安排。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虽然出台了合作医疗政策,但这种政策仍然“坚持民办公助和自愿参加”的原则。由于合作医疗没有被纳入强制实施的法律范畴中,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农村合作医疗迟迟不能走上正轨,它的相关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威力。
3、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疗资源分布严重失衡。
我国村级卫生室条件较差,大部分达不到国家要求。一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房屋破旧,设备老化,管理模式以个人为主,存在面积过小,功能区不分;器械消毒没有保障等问题。很多急需治疗的病人没有较好的环境接受检查,而且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在生病时需要到定点的诊所或医院去接受服务,自由选择的余地相对来说比较小,这就把各级定点医院或诊所推到了一个具有“垄断”色彩的位置,这些医院或诊所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就会缺少相应的经济刺激,服务的态度和质量可能会大打折扣。[5] 此外,村里的卫生人员往往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他们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许多卫生院甚至连简单的小手术都不能做,农民看病种类有限。而且,乡镇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现象比较突出,因而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往往相互推诿,影响医疗质量。
4、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很多农民并不了解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相关知识与老制度相模糊、对其长期实施缺乏信心,因而参保积极性不高,所以在向农民宣传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尽量少用用官方化语言。我国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在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力度不够,很多农民不清楚制度的内容和运行程序。农民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失去农民群众的支持,新制度的推广将会受到阻碍。所以,在向农民做宣传工作时要让农民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他们带来的切实利益,并且以农民利益为重,让农民在参加合作医疗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体会到参与医疗保险的好处。
二、当前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十分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农民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与同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对于预防控制农村地区重大疾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重大意义。[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老龄化趋势正以较快的速度蔓延,养老保障和医疗改革等已经成为百姓和政府普遍关心的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要以农村为重点,这奠定了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地位。我国正处于全面奔小康的关键阶段,农村是奔小康路上的最重要的一道关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医疗体制改革对于农村稳定、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所以必须进一步在农村实施医疗体制改革,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正在试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筹资水平都不高,保障能力也不强,所以加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在农村实施医疗保险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使劳动者在生病后得到及时的治疗,恢复身体健康和强壮的劳动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7]在农村实施医疗保险,让农民切身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将会使他们更积极地响应国家政策,以更高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卫生工作关系到振兴农村经济的大局,关系到农村社会进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实施医疗保险是保障农民身心健康、提高农民健康意识的需要。农民及其家庭生活主要是依靠其劳动来维持的,他们一旦生病,失去健康体魄这一基础,他们就不能正常劳作,他们的家庭生活势必会受到影响。实施医疗保险,不仅可以使其尽快恢复健康,而且能使其获得适量的经济补助,减轻其经济负担。同时,农民享受到医疗保险后,在一定程度上会树立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自我医疗保障能力。这也将有助于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
再次,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有利于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不仅仅是对农民生存权的尊重,更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完善农村医疗体系,保障农民看病问题,使得农民不至于在看病问题上花费太多的钱,有利于实现农民的增收,是小城乡收入差距重要途径之一。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1.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力度
首先要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政府部门应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增加财政投入,要依据中国国情,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加大在人员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一些偏远乡镇和交通状况较差的地区,要保障他们具有最基本的医疗条件,使之能在第一时间保障病人得到救治,以免贻误医疗救治时机。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新医改方案提出2010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增幅为50﹪,并逐步提高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和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逐步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8]2010年卫生部更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统筹补偿方案,从统筹模式上看,国家把原先的“大病统筹﹢门诊家庭账户”统筹模式改为“门诊统筹﹢住院统筹模式”;从筹资标准看,把筹资标准由人均100元提高到150元,政府补助更是增加20﹪。[9]由此可见,政府在为改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
其次,加强农村医疗市场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医疗卫生相关规定,管理好各类农村医疗机构。加大督查力度,定期对各卫生院,卫生室,个体诊所等开展检查,对药品采购,价格,质量,使用情况,服务质量及医疗垃圾处理加强监管。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确定的包括的“保、医、药”三项制度改革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再次是要引入竞争机制。由于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在生病时需要到定点的诊所或医院去接受服务,因而这些医院或诊所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就会缺少相应的经济刺激,在服务态度和质量上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农村实施医疗保险改革时,要引进不同的竞争机制模式,允许病人选择不同的医院和医生;要引入不同付费方法的竞争和不同组织形式的医疗机构的竞争。
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增强农民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投入意识,普及卫生防疫知识,改善农民的居住卫生环境,帮助农民群众培养科学文明的卫生生活习惯,减少疾病,促进健康。2.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卫生机构经营模式。乡镇卫生院可采取撤、并、转的形式,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重组,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村卫生室可以由村委会集体举办、村医联办或者乡镇卫生院设点领办,也可个体承办。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资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允许各种经济成分在农村投资举办营利性医院。
此外,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改革现行人事用工制度,改变人才短缺与人员“假性”过剩并存的不正常现象。医疗工作涉及人生命健康,建议制定相关法规,限定非医学专业人员进入医疗行业的条件。引进受过专门培训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对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医疗卫生人才,应有特殊政策,在工资,培训,职称考评等方面给予优先。
3.农民要提高自身保健意识,积极参与医疗保险
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缺乏合理、有效的缴费机制,在风险分担范围、报销手续上欠缺科学论证,部分农村医疗机构药品价格偏高、服务不规范、合作医疗管理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民对其好处认识不足,参与医疗保险的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农村卫生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于农民来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关注和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同时,农民也要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减少生病几率,要增强费用意识,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
四、加强农村医疗改革的启示
由于我国农村区域、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可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在农村地区推行社会医疗救助。社会医疗救助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地领导下,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一项主要面向城镇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行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只能承担有限责任,它是一种针对基本医疗保险有限责任而拓展的医疗保险方式,能够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对社会和个人突发性的不可承担的风险进行救助。在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普遍较差,实施社会医疗救助有助于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支持,缓解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难,增强其自我保障和生存能力。
其次,借鉴德国社会医疗保险的有关经验。德国社会医疗保险的主要特点一是劳动者、企业主、国家一起筹集保险金;二是保险费按照一定比例征收,但保险金的再分配与被保险人所缴纳的保险费多少无关,无论收入多少都能得到治疗;三是对于日收入低的工人,保险费全部由雇主承担,失业者的医疗保险费大部分有劳动部门负担。德国的这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优点在于,调动了社会各方财力,保证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不同人群提供了更多选择,达到了社会收入再分配。[10]我国贫富差距现象比较严重,部分经济落后的群体根本无力支付参保费用,因而也得不到医疗保障。所以,参保人缴纳保险费用的多少应取决于其经济能力而不能做硬性规定,参保人保费的多少也不应影响他们对卫生服务的享用程度。这样做才会有利于贫富差距的缩小和社会矛盾的缩小。
参考文献:
[1] 张思锋、温海红、赵文龙.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92.[2] 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9.[3] 夏淑梅、罗遐.社会保障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303.[4] 郑功成.中国医疗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病有所医及其发展路径[J].济南:东岳论丛,2010(10):11-17.[5] 张彦,吕青.社会保障概论[M].南京:南大出版社,2008:257.[6] 盖锐,杨光.社会保障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11.[7] 张有华,刘树聚.社会保障概论[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4:79.[8] 安仲文、高丹.社会保障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332.[9] 庾波,段晓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农村一种医疗保险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0(5).[10] 李秉坤,陈淑君,张洪艳.社会保障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79.作者简介: 姓 名:史燕群
出生年月:1986年8月1日 性 别:女 籍 贯:江苏溧阳
单 位: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职 称: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邮政编码:210093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东八舍418)电 话:*** 邮 箱:syq030502027@126.com
第四篇:从婚嫁彩礼的变化看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婚嫁彩礼的变化看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作者:路宪增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有条件目睹了五十年来农村婚嫁彩礼的变迁史,同时也使我感受到农民生活由贫到富的极大变化。
追寻最初的记忆,应是1957年我二叔的婚事,我奶奶通过媒婆送给我后来的婶婶两套衣料、两条毛巾、两块香皂,外加20块钱。美丽的婶婶很快就成了我二叔的新娘。我哥比俺大10岁,他是1968年结婚的。记得清清楚楚,父母送给我嫂子的彩礼是:衣料四套,被料两床,140块钱,据说我父母因经济拮据本打算只送100元的,但他们未来的亲家提出:“你家不是一个儿子,现在少了,将来俺闺女要吃亏的。”最后,父母只能按当时的通常礼数送去。
我大姐小哥四岁,记得那是1972年的二月二,大姐未来的婆家委托媒人——我父亲的姨兄弟——我的大伯送来了订婚彩礼:衣料六套,被料四床及其他杂件,还必须提及的是,我家从未见过的那样厚厚的一打子大团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农村青年时尚的追求——四大件,即:蹬蹬(自行车)、转转(缝纫机)、听听(收音机)、看看(手表)。这1000快钱,就是让大姐买这些东西的。大姐是俺村最靓丽、最能干、最贤淑文静、心灵手巧的美女,收到如此彩礼,在当时是颇受同伴羡慕的。
二姐小大姐3岁,结婚又和大姐是同一年,彩礼也基本类似。俺比二姐小几岁呢?聪明的读者,您应该是知道的。我是1980年中秋节结的婚,我的妻子和我是同村、同街、同一个生产队的,我的岳父和我父亲是从小的至交,因此我给的彩礼就与众不同了。我问妻子需要什么,她说什么也不需要,最后买了一台21英寸的彩电就算婚事告捷。
其实我还有个三妹,在我们兄妹中排行最小,比俺小五岁,她是1985年结的婚,也已经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结婚时全新的婚房,全新的家具,全新的被褥、衣料,彩电、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到了2008年,我的儿子也要结婚了,送的什么彩礼呢?我历来是一个万事图省心的人,给我儿子终身相伴的、负责我和妻子幸福半生的儿媳10万块钱了事,婚事是普普通通的,有一般时髦的全新,有较为阔绰的席面,也有讲究的排场。更不能不提的是,富足的亲家竟然陪送女儿一辆心喜牌小轿车。真是喜出望外,其实结婚买车的新人,在我们三里五庄已是屡见不鲜了。
四十余年农民新婚彩礼的添加史,就是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史。某些人说的“十年浩劫”把国民经济搞到崩溃边缘的高论,本人据实是不敢苟同的。要说文革期间没有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得更快一点,那倒是实事求是的。
第五篇:马原实践
实践内容
一、讨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1.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哲学定义:价值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有用和有害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世界万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是每个具体事物都具有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本质和性能。人和具体事物、主体和客体、事情和事情、运动和运动、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统一是价值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在哲学上,价值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其所表达的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即事物(客体)能够满足人(主体)的一定需要。其次,价值又是一个属性范畴。价值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属性。首先,价值具有社会性或者主体性。其次,价值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再次,价值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综上所述,价值是标志着人与外界事物关系的一个范畴,它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外界事物的客观属性对人所发生的效应和作用以及人对之的评价。所以,任何一种事物的价值,从广义上说应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事物的存在对人的作用或意义;二是人对事物有用性的评价。(1)人的价值 ①价值的含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对价值的理解:
1.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对人的积极意义。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2.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
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②人的价值的内容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自我价值)③对人的价值的评价: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大小,主要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什么。(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理解价值观:
A.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B.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B.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小结:
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务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什么是价值评价,价值评价的意义?
价值评价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的评价。简言之,即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它有别于对事物事实的评价。因此,价值评价的前提是价值事实和人们的
价值观。事物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以及人自己对这一情况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样,他的评价也就怎样。这就是评价所反映的对象。评价反映的对象也叫“价值事实”。
要理解概念,从这两方面来理解:
1,评价依据于客体自身的属性。所以评价一个事物,总是围绕着这个事物来进行,根据其自身具有的属性来进行评价,要注意的是,事物的属性往往是多方面的。
2,评价还来自于个体的特殊的经历经验和知识。这是从主观意识的角度来说的,每个人都不同,在评价的时候毫无疑问会渗入个人的主观意识。
因此,价值评价要考虑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的;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知。正确的评价各种事物的价值是必要的。就拿人生观的问题来说明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是一种价值观范型的转换,即从以伦理道德及其理想人格为中心的价值观,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轨迹
第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教师更多地以自身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而不是真正地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作为自己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从而削弱了教师道德示范作用和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学生则更多地以自己所掌握的、超越教师传授范围的知识和信息出发,对教师的教学和教育活动举止进行审视、判别和接受,这使得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削弱,进而使原本稳固的师生关系受到挑战。
第二,个体价值观与整体价值观向的融合促使师生双方都开始更多地关注在双方关系中个人价值的体现。例如,部分高校的部分教师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惜以牺牲学校和学生的集体利益为代价,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师在学生中应有的良好形象,消解了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第三,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社会主流价值观中世俗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地位和影响的不断提升更是直接导致了高校师生关系的世俗化和物质化。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不再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教书育人的事业来看待,而是将其作为谋求更加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手段;不再将自己所面对的学生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去关心、爱护和培养,而是将其作为可以为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源泉来对待,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放在世俗的标尺下衡量,并将衡量的结果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依据。另一方面,以世俗化、物质化的价值观为基础,在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招生分配体制改革的多重影响之下,高校的许多学生更是将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定位为纯粹的知识买卖关系,认为教师就是知识商品的出卖者,自己是购买者。在这样一种观点的指导下,学生必然会失去对教师的基本的尊重与认同,而将自己放在商品买卖关系中顾客“上帝”的位置上,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失去伦理基础的苛责。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师生关系必然出现淡化、疏远、冲突、对抗甚至是激化的现象。
事实上,无论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否符合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其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之间始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而在改革开放之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间,中国的社会主流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主导价值观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但是,这种高度的一致性是处在高压状态下的表面的稳定,其内部实际上潜伏着极端不稳定的变革因素,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这种被压抑的极端不稳定的因素以缓慢的速度逐步消解,而不是瞬间地爆发。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自然地回复到其应有的状态:由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保持绝对一致的一元价值观向由社
会主导价值观引领的一元价值观和由大多数社会成员实际认可的多元价值观共存转变;由只强调集体利益忽视和排斥个体利益的整体价值观向既重视集体利益也重视个体利益的价值观转变;由只强调社会理想讲求无私奉献的理想价值观向既强调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又承认世俗利益的需要的价值观转变;从只强调精神激励的社会价值观向既重视精神激励又重视物质驱动的价值观转变。
4.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从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到价值评价标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价值取向趋于社会与个人兼顾、奉献与索取平衡,价值评价标准更加现实化,总体上呈现出多元、矛盾、困惑和不稳定的特点,同时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偏移。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正确的方面
1、正确积极的政治态度。当代大学生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感受了我国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经过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学习,大学生认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赞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不一味地坚持错误观念,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理性态度,是当代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当代大学生善于接受和运用新生事物及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维护国家发展的良好的思想态度。
2、主动务实的学习观和职业观。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的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摆脱传统教
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增强,不同利益关系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追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方向,追求职业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成为求职大学生的首要目标。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强烈的民族观念和集体观念。当代大学生在主体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献身于祖国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希望祖国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希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多数大学生集体观念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愿意为集体效力和争光。【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不正确的方面
1、在衡量价值时不能分清孰轻孰重。一些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简单地等同于个人的知识或一技之长。他们忽视了思想品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知识的多少,能力的高低,智力的强弱,的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思想品德的锻炼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2、功利思想,拜金主义的兴起以及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存在。一些大学生以有用或功利为标准,讲求实惠而轻视理想,注意实际而忽视理论,追求功利而忽视贡献。在一些的大学生看来,自我价值就是自私自利,钱是万能的,金钱至上,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从而陷入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更有一些大
学生过分看重物质享受,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这里。他们将大量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有的为了达到物质上的享乐,甚至不惜损害人格、国格,以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享乐主义思想严重的大学生,对周围事物经常抱怨和指责,对社会发展、祖国前途漠不关心,对政治学习、社会活动、集体活动厌倦,无所用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从而导致了价值偶像的的错位。
3、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应该维护祖国统一而且坚决同民族分裂活动和势力作斗争,憎恨甚至仇视一切污蔑和凌辱中国的事情。但是大部分同学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空有一腔热情,却几乎不付诸实践。大部分人都只对国际交往的不平等、腐败现象、就业困难等现象极度的愤恨,但是很难要求他们以积极地态度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更有的同学从来不关心我国的整体现状,也无心改进甚至促进大家的民族精神的进步,对相关实事信息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不读书读报,在网络上也从来不关注相关信息,对国家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4、诚信缺失,缺乏责任意识。诚信是每个人应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但当代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表现是很令人担忧的,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凭、假证书、假学术之风屡见不鲜,一些学生不守诺言、作风虚浮、毕业违约等不良现象有所抬头。此外,大学生就业的诚信问题尤为严重,表现为在简历中提供虚假材料,如伪造证书、编造社会实践经历等,在面试中自我拔高,对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夸夸其谈,还有一些人随意毁约,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深度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离。而责任意识的缺失包括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盲目夸大自我价值,片面追求自我发展,他们的学习目的从单纯的一张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实际生活,人生价值取向表现出不确定性和不正确行。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一切以“我”为中心。当集体利益与个
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人利益。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工作轻松稳定等。
要求:1.分组和分工(8~10个同学为一组)
2.讨论结果观点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