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出五个重点 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突出五个重点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核心要求中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根本目的,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丰富内涵,包括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必须把握工作重点,逐年稳步推进。
一、把握全局,找准战略切入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篇大文章,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开篇之作,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战略选择,更是我们党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对于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必须在中国实际发展阶段中去把握,从农村实际去操作。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看,我国仍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第一位的中心任务。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和大局,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跳出三农看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要用工业理念和经营城镇的理念,用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二、加快发展,培育经济增长点
在新的形势下,建设新农村,必须以新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支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的战略思路应该是,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农村工业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强工重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要结合“十一五”时期工业布局调整,认真做好农村工业发展的规划布局,积极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走产业集群之路。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小城镇的经济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二是优化提升农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尤其是着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强化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完善运行模式,健全带动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优质粮油、畜牧、果蔬等重点产业中不断开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大力兴办三产,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依托县域和中心镇,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第三产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深化改革,抓住机制关节点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必须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深化改革,强力推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一是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机制。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取消一切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扩大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的方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引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二是深化城乡建设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机制。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要搞好县域城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的衔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农民手里没有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后果不仅是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等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要适应从投资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农村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投入,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四是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强化乡镇政府职能,做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
四、提升素质,抢占发展制高点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切实抓紧抓好农村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二是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这五支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农民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要切实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升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三是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维护利益,紧扣民本立足点
实现农民的愿望,满足农民的需要,维护农民的利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立足点。一是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健全农村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包村联户”“群众来访接待日”等制度,增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功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二是发展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三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使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繁荣美好。
第二篇:提高认识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提高认识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认识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在新春伊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一个很
好的报告,讲得很全面、很系统,符合*市实际,我完全赞同,希望认真落实。下面,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战略全局出发,描绘了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之后,中央和省相继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就建设新农村进行了专题部署,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要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建设新农村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做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是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建设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果脱离农民愿望,忽视农民利益,发展就没有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业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发展就谈不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建设新农村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长久之计。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如果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收入不高,农村购买力偏低,全国大市场就很难打开,扩大内需方针就难以奏效。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激活农村消费需求,为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建设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才能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建成和谐社会。
要清醒认识建设新农村的艰巨性。改革开放以来,*市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近几年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对而言农村却变化不大,生态性矛盾和历史积淀问题严重制约农村发展。农业基础脆弱。全市森林覆被率12.5,比全省低30多个百分点,比全国低4个百分点。草原“三化”面积452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71.3。“三化”草场大多地表裸露、植被稀疏、覆盖度低、优质可饲牧草逐年减少。耕地水土流失面积244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2.6。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建国初期的8—10下降到现在的4左右,每年跑水16—20亿吨,跑土7800万吨,跑肥120—150万吨,耕地越来越瘠薄。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尽管达到78.8,农机总动力达到375万千瓦,但结构不合理,状态也不尽如人意。全市拖拉机保有量20.6万台,其中50马力以上拖拉机仅有4310台,占2.1,32.8大马力拖拉机超期服役。按每台套大型农机具承担5000亩作业量计算,还缺1350台套,加上超期服役需要更新部分,共缺2770台套。南方发达地区通乡通村公路基本硬化,而*市通乡公路硬化率为53,通村公路硬化率为15。自然灾害频发。建国以来共发生旱灾35次,洪涝灾害12次,1998年境内*江*河发生历史罕见洪水,直接经济损失60多亿元。之后的7年间有6年受灾,其中4年重灾,2003年因特大干旱仅为三成半年,直接经济损失46.7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较低。2005年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是近几年较高的,也只有2455.9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6.7,全国平均水平的75.6,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的村仅为28。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则更低,仅为城镇的33.9。贫困面较大。9县(市)有3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均财政收入不过亿元,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有贫困村714个,占村总数的56;有贫困人口8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2.2,脱贫任务还很重。村集体经济薄弱。全市村级债务总额31.62亿元,村均250万元,资产大于负债的仅为50左右,大部分为“空壳村”,债务化解难,集体“统”的功能严重弱化。对这些问题必须有清醒认识,通过主观努力和上级支持,争取尽快解决,否则,难以与全省同步建成新农村。
要充分认识建设新农村的可行性。尽管*市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压力较大,但也有一定基础。探索出了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市委确定的“*****、*****、*****、*****”的发展方向和“****”的推进措施,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粗具规模。全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户,省级龙头企业22户,市级龙头企业110户,形成了乳、肉、糖、麻、粮、豆、薯、葵花等十几条产业链,**、**、**、**、**等龙头企业带动养殖业、种植业向优质、高效、规模经营发展。特色、绿色产业发展势
头强劲。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108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识,23个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标识,成功举办了五届**会,中国****之都影响越来越大。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被誉为“**第一村”的***村、“一村两制”的**县**村、**区查**村、**区**村等一批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向先进学习、向先进看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榜样。农民观念发生变化。传统农业、“土里刨食”小农经济思想淡化,应用科学技术,发展多种经营,走出打工创业观念增强,时代感、发展意识在青壮年农民中逐渐形成。全市已有80.2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了转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来农民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只要我们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五条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理解这五句话是一个统一体,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乡风文明是关键,村容整洁是标志,管理民主是保障。虽然只有20个字,但内涵丰富。不仅有村镇建设问题,而且有村民发展问题;不仅包括经济问题,而且包括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问题,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内涵,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确保“十一五”第一年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
(一)加快“****”步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标准的第一位要求,是中央提出的五条建设原则之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坚持既定的“四化”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个思路上符合中央和省里精神,下符合市情实际,经过近三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选择和科学的决策。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赋予了“****”新的高度和丰富内涵。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角度讲,建设新农村是目的,“****”是途径,“****”不实现,农村生产力解放不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不了,现代农业建设不了,农民生活富裕不了,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不了。各级干部要切实克服怀疑动摇、畏难怕险、小进即满和急功近利思想,进一步坚定推进“****”的决心和信心。在产业换位上,要突出主导产业、强化骨干企业,大力培育立县、立区企业,推动种养加、贸工农和产供销一体化,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崛起。在主辅换位上,在大力发展绿色、特色种植业的同时,要突出发展畜牧业,扩大养殖规模,大上加工龙头企业,促进牧业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所有制换位上,要加快一般性竞争企业国有资本退出步伐,采取综合措施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在劳动力布局换位上,要打破城乡之间和产业、行业之间壁垒,逐步实行城乡平等、产业行业平等就业制度,使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城镇务工,从事二、三产业,进而带动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要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着力实施好“十项工程”,即农田水利工程,坚持以抗旱除涝为重点,突出抓好西部地区节水灌溉和东部地区水资源开发,搞好**水库消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沃土工程,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推广秸杆根茬还田,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搞好土地耕暄;科技兴农工程,加快种养业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推进农业标准化,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态工程,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加强荒漠化治理和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加强耕地、草原和湿地保护,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改善生产环境;扶贫开发工程,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资金打捆使用,确保扶持效果;畅通工程,以县为责任主体,加快通乡通村公路网络建设,提高路况等级,解决行路难问题;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农村供水、排水设施建设,提高自来水普及率,确保农民饮水安全,解决牲畜饮水困难;康居工程,加强农村宅基地规划和管理,支持和引导农民加快旧房改造,建设节地节能节材住宅,提高砖瓦化率;能源工程,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在适宜地区推广沼气、秸秆气化技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整治村容村貌,突出解决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畜禽乱跑“五乱”问题,做到柴草粪便出村、厕所干净、人畜分离、畜禽圈养、庭院整洁、道路平整,开展村屯绿化,栽植花草树木,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繁荣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繁荣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不断扩大覆盖面。实行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构建农村助学长效机制。推行“一费制”管理,从源头上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大病救助制度。加快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继续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开展多种形式、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贫困户救助和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农村特困户救助向低保转轨。探索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它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四)深化农村改革,健全体制机制保障。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是解决城乡要素分配不均、农村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依法、自愿、有偿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像**县**镇**村那样,创新农村生产关系,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巩固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认真落实国家扶持农业“三减免、三补贴”政策,深化乡镇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要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有效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反弹。同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和集体林权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五)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使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要加强法制教育。开展农村普法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加强精神文明创建。继续开展“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和谐村镇。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村民代表的参政议政作用,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好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搞好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至关重要,否则再好的政策、思路、办法都落实不了。目前,全市1258个村党组织中,“五好”村党组织有435个,占34,三分之二的村党组织处于中间或薄弱状态,这与建设新农村很不适应,要下决心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把政策理论水平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关心维护群众利益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党支部书记这个重要岗位上来,让更多***、***、***、***式的带头人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要拓宽选任范围,对本村产生不了合适人选的,可以把乡镇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派到村里任职,县直干部本人自愿的也可以下去,下去的干部身份不变、待遇不变。今后提拔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在村里工作成就突出的优先。要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完善“两推一选”等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党员和群众选出可心的带头人。要继续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实行村干部“星级化管理”,探索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要加大村党支部书记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三、加强领导,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障
建设新农村事关全市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必须切实加强领导。
第一,高度重视,摆上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市委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试点、指导、综合协调以及政策争取、制定和落实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尽快成立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配齐配强人员,在全市建立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领导保障体系。各级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单位要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各级领导干部要多深入农村基层,加强指导服务,帮助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第二,制定规划,分步实施。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好专项规划,哪个乡、哪个村什么时间实现,什么时间完成到什么程度,哪个时期以哪些工作为重点,都要拿出时间表和具体方案。规划要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区分轻重缓急,条件好的地方要高起点,条件差的地方要适度超前,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第三,落实政策,抢抓机遇。要认真研究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06年中央1号文件,对今年的支农政策阐述得十分明确,主要有15点,概括为“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和“三个加快”。中央和省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比重,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比去年有较大增长。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重大机遇,抓住这些机遇就会推动我们更快发展,丧失这些机遇就会成为历史罪人,对不起农民兄弟,对不起党性和良心。对于中央和省里的政策,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吃透,积极做好向上争取工作,取得国家和省里的最大支持。同时着手研究制定地方性政策,比如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政策;引导和扶持应用沼气、秸秆气化等新能源政策;推广新型建筑材料政策;建设畜牧小区、实现人畜分离政策以及对乡村干部激励政策等等,使政策转化为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动力。
第四,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建设新农村不仅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任务,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协调动作,合力推进。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对农民的服务。要建立完善以工补农机制,采取政策引导、市场配置、工作促进的办法,引导工商资本向农业和农村流动,进入农业开发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鼓励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组织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和各界人士、志愿者联系农村和农户,开展结对帮扶和对口支援。要强化舆论宣传,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建设新农村的宣传,使建设新农村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第五,培养典型,树立样板。典型是旗帜、是方向、是力量,典型是工作的水平和标准,是抓落实的尺度和效果,也是干部作风的具体体现。甘南县兴十四村工业化程度高、人均收入高、住宅水平高、村民素质高、集体积累高,是高标准的新农村样板,要大力推广***经验,掀起向***学习热潮。各级领导要善于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树立典型,用典型指导工作。要建立领导干部抓典型责任制,并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奖惩,形成干与不干不一样,实干虚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导向和氛围,进而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
第六,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建设新农村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觉悟、思维观念、政策水平、领导能力的全新考验,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既要敢闯、敢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群众动员组织起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又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形象工程。在编制规划上,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符合实际和群众意愿,具有可操作性;在建设模式上,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建设方式上,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为开创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而努力奋斗!
《提高认识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提高认识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有目前这样的好形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和政府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了农业和农村这个薄弱环节,扭转了前几年粮食生产滑坡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这次宏观调控的一大成果,就是把农业农村稳住了,从而稳定了市场,稳住了人心。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会议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目前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对全局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农村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和切实落实促进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要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要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1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正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缜密细致的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突出主导产业发展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突出主导产业发展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双清区委常委、副区长李新启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和维护农村基础设施的经济保障,是构建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经济来源,是促进农村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近年来,我区紧扣“生产发展”主题,突出主导产业重点,立足区位优势,围绕服务城市,着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不断做大做强果蔬、畜牧、水产、花卉苗木、休闲农业等支柱产业,筑牢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撑,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全区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5646元,同比增长14%,增速全市第一。长木村被省政府正式授牌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我们的主要做法是:突出三个“注重”,确保三个“实现”。
一、注重培优育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全区通过大力调整农业布局,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使传统农业发展成为现代农业。
一是科学规划,实施布局调整。全区紧紧围绕服务城市,按照“因地制宜、依托资源、突出特色、连片开发”的要求,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路子,为城市提供“七鲜”(鲜菜、鲜鱼、鲜肉、鲜奶、鲜果、鲜花、鲜禽),形成了白马、洋溪桥、百合、寒梅、肥田、砂塘村的蔬菜;东郊渔场、高桥、江口村(甲鱼基地)的水产养殖;胜利村、郊东养殖场的生猪;火车站乡、高崇山镇的家禽;短陂桥、大兴、长木、浏阳村的葡萄;莲荷、芹菜村的花卉苗木;大兴、马石、胜利村的奶牛;光辉、云水村的肉鸽;大兴、栗山村的草莓;天源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精品水果;莲荷、东郊渔场、长木、江口、立新、高桥、大水等村集休闲、旅游、观光、垂钓、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等产业。“一村一品”已成格局,优势凸显。全区形成了1000头奶牛、3000亩花卉苗木、10000亩时鲜蔬菜、10000亩鱼塘、20000亩水果、10万羽肉鸽、30万头生猪、300万羽家禽产业规模。
二是多元投入,增强发展动力。全区以产业基地、农业园区为重点,整合涉农资金,对农业、水利、交通、扶贫、开发等资金捆绑使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增强产业发展源动力。2007年,全区成功实施了郊东养殖场2万头生猪基地扩建、光辉村年产10万羽的肉鸽基地、天源现代农业示范园、砂塘村1000亩蔬菜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火车站乡莲荷村引进了建民集团精品花卉苗木基地、天源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项目,共投资2000万元,发展花卉苗木基地1000亩,并依托周围连片10000亩森林,大力开发集观光旅游、农事体验、水果采摘、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高崇山镇“引
凤归巢”,引进大汉控股集团投资1.2亿元,兴建总面积达10000余亩,集旅游休闲养老、科普教育、农产品开发和加工、生态能源建设于一体的“大汉太美新农庄”,建成后预计日接待游客10000人次,能接待常假休闲人数为8000人次,能同时为1000名学生提供试种基地和参观学习基地,农产品加工能力可达15万吨,年销售总额达2亿元,可发展签约农户2万户,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余人。
三是标准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产业要发展,产品是核心,品质是生命。针对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区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区有10个基地通过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产地认证,8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水)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各类认证。中富油脂公司成功申请“有机茶油”证书,成为我市农产品第一个有机食品品牌;高崇5000亩葡萄、云水3000亩慈姑基地通过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二、注重市场对接,实现初级产品向适销产品的跃升 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培育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培育品牌、做大基地、拓展市场。全区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26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6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打造出了“中富油脂”、“易龙冷鲜肉”、“立得皮革”、“华湘米业”、“西部牛仔”、“金工板业”、“合力化纤”、“飞力格科技”、“智迩康
乳业”等一大批知名品牌。豫湘集团的“易龙冷鲜肉”入选国家商务部应急商品。
二是开拓各类市场,编织营销网络。大力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使农民群众由提篮小卖跑市场变为组织起来闯市场,努力构建农户、基地、市场联结紧密的流通链条。投资2000万元的中南家禽批发市场已竣工开业,投入使用。目前,全区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园10余个,形成了跃进饲料原料一条街、建设南路托运一条街、宝庆东路建材一条街。农民运销专业户达5000余人,解决近万名农民再就业问题,构建起了龙头企业直销、中介组织帮销、流通大户促销的销售体系。
三是壮大合作组织,搭建市场桥梁。全区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建立和完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搭建起稳定的市场桥梁。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区农业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每年都安排一批资金用于扶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全区发展专业合作组织30个,以云水、渡头、城东等乡镇为重点的养猪基地组建了养猪协会,实行仔猪引进、饲料配送、防疫管理、生猪销售一条龙服务,年出栏生猪20万头,产品远销沿海地区和出口;以石桥、城东乡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已实行公司化运作,前景广阔。
三、注重创新机制,实现“一枝独秀”向“满园春色”的扩张
全区通过不断创新机制,培养产业能人,强化科技推广,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努力做到村村发动、村村发展,让亮点更亮、精品更精。
一是强化典型带动。我区注重培育各类典型,通过现场会、外出取经等形式组织乡村干部、种养大户参观学习,让各村都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干有标兵。莲荷村利用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引导农民种植花卉苗木走上致富路,从原来的十几户到现在的200多户,2007年该村实现花卉苗木销售收入400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该村成了邵阳市区规模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
二是强化科技推广。我区高度重视农业技术开发、推广,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高崇山镇通过改良葡萄品种,其出产的葡萄外形美观、味道可口,在全市名气较大,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郊东养殖场通过生猪品改、标准化生产,连续五年稳居全省供港生猪质量榜首;大兴村与浙江等地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建成了草莓基地,不仅带动了该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而且可为周边县(市)提供优质草莓种苗。
三是培养产业能人。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首先是造就一批村官。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的经济能人培养为党员,把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选拔为村干部。在农村优秀青年、知识群众、技术人才、经营能人、致富能手等人群中选拔培养村级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全面轮训,把村官培训和使用成为政治强、技能好、会经济、懂经营的人才,为产业的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证。目前,全区80%以上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成为产业建设带头人或营销农产品的佼佼者。其次是培养一批农村经济能人。通过分层次、多方位地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实用技术和经营能力培训,使农民既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又有较强的创业能力,努力在农村造就大批种养能人、科技能人、经营能人。渡头桥镇光辉村养鸽专家姚道庚利用一技之长创建肉鸽基地,有力带动了肉鸽专业村的建设;云水铺乡养殖专业户姚富祥瞄准奶业市场商机,创建智迩康乳业有限公司,有力带动了全区乳业的发展。通过培养产业能人,造就出一批产业建设的生力军,形成带动一方、搞活一片经济的“满园春色”新格局。
第五篇: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太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与思考
陈华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如何结合太华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太华镇通过座谈、入户等形式,对全镇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一些基本思路。
一、成绩与经验:评价新农村建设 的运转情况
1、在生产发展方面,着重念好四篇文章。一是田里丰收篇。按照“1363”进行生产规划和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值从原来水稻、烟叶、木薯、蔬菜的60:25:10:5调整为40:30:22:8,农民从田里得到的人均收入达1150元。二是山里绿色篇。山地茶果得到长足发展,罗丰、万湖等村人均果树面积1亩以上,农户从中得到收入380元。三是家里庭院篇。通过建设四个生产基地,实现总收入4950万元以上,纯利2656万元,农民从中得到的人均收入932元。四是企业成效篇。重点抓好煤矿、铁矿、非矿三大支柱产业、万湖和仕坑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加强劳力转移工作,有序组织中青年人外出打工。上述四项合计人均纯收入4422元,比上年增长%,太华农民拥有的存款达到亿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2、在生活宽裕方面,优先解决交通不便问题。近年来,太华镇村筹措资
金850万元,铺设了群团至华溪、华溪至高星、汤泉至德安、汤泉至黄沙、太华至张地、温坑至魁城、菖坑至坑头等7条水泥路,万湖至大合的水泥路面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3、在乡风文明方面,努力创建省级文明乡镇。以“创十星、评十户”和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为载体,以太华、小华、汤泉安全文明共建片区为依托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培育“四有”新型农民,办好村级文化图书室,利用文技校等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罗丰村还成立了“果树研究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太华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提高,农村文化长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新农村理事章程等独具特色,卫生初级保健得到加强。获省级文明乡镇。
4、在基础建设方面,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全镇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 进一步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宽带网络等通信设施齐全,实现村村通电话,集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仕坑村“造福工程”取得实效,搬迁农户39户217人。镇村饮用水工程扎实推进,解决了13村约6000人的农民饮水难问题。完成了中心镇数字化地形图的测量工作,并动工实施省第八批村镇住宅小区建设试点项目“华麟小区”新村前期建设。完善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集镇道路硬化,街道电力、电讯杆线改造、路灯安装、集镇自来水管网改造和政府大院等公共场所美化建设。
5、在工作保障方面,实现每月考评制度。在组织保障上,拨出10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经费,研究制定了农村工作月考评制度,取消原来发放给镇村干部的浮动工资和月考勤奖,重新制定月考核标准,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与当前计划生育、党建和发展农村经济等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每月考评制度。建立了万湖、温坑、小华、罗丰、高星等五个种烟示范片1500亩和万湖村无公害蔬菜基地600亩,发展华溪、黄沙村
食用菌种植45万袋;把仕坑村仙人谷工业项目区建设列入工业发展的重点。
结合太华镇实际,从发展经验看,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抓好“五个一”工程:
1、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魁城村、汤泉村等之所以每年经济不断提高,关键是有“村支书榜样”连生锻、蒋先杰这样的好带头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群团村、仕坑村,之所以迅速致富,也是有了陈首伟、唐丁同等好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是基层领导班子的主心骨,直接关系到基层组织强不强;是党员队伍的排头兵,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好不好;是发展经济的领头雁,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富不富;是村务管理的当家人,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不稳。在他们身上,不仅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而且体现了懂政治、善经营、讲奉献的时代特征。
2、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这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还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一个好的村委会,把那些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各种农村能人选拔配备到村级班子,形成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魁城村党支部名成员有的领办企业,有的是行业能手,全部达到“双强”标准,形成了一个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搞好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好党支部与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的关系,实行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是保证“两委”班子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一种好形式,有利于增强村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要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行“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把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按程序召开不同范围会议,听取群众意见,让村民说话,让集体决策。
3、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太华镇各
村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理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万湖村以反季节蔬菜等产业为重点的特色经济进一步凸现;黄沙村以矿业资源、矿业加工作为主导产业,走上工业兴村的道路;群团村、太华村等大力发展汽车运输业,活跃了乡村市场;还有的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不断提高各村劳务人员的劳务收入。
4、要有一个好的创业氛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首先,要营造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氛围。万湖村、魁城村等多年来致力于发展集体经济、兴办企业,农民就地转为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很快走上了富裕道路;黄沙村、汤泉村主动到外地招商引资,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其次,要营造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氛围。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再次,要营造风清气正、和
谐稳定的氛围。注重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形成文明向上、敬老爱幼、家庭和睦、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魁城村坚持开展理想信念和国情政策教育,开展遵守《村规民约》的评比活动,开展“十户五联”活动搞好社会治安,保证了全村稳定和谐。
5、要有一套好的扶持政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这些村之所以发展得又快又好,还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无论是魁城这样的老典型,还是万湖村、汤泉村等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典型,各级党委、政府都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就太华而言,只要着力推进“五个一”工程,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德政工程、发展工程、民心工程。
二、障碍与问题: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分析
太华镇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主要有:
1、发展后劲不够有力。突出表现在产业优势不明显,综合竞争力不强。支柱产业不突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整体素质不高。村级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运行质量普遍不高。
2、经济发展环境不够优化。在思想观念方面,小农意识仍普遍存在,部分干部和群众存在排外思想,缺乏“敢拼、敢闯、敢干”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在服务经济建设方面,一些单位部门利益意识严重,“中梗阻”现象时有发生。在工业用地方面,受地形地貌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工业园区建设滞后。
3、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老化严重。太华镇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为70年代修建,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抗旱、排涝、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已成为制约太华镇农村发展的“瓶颈”。
4农资价格持续上涨,抵消了国家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据统计资料显示,太华镇农资价格在涨幅较高的基础上继续上扬,尤其是化肥价格普遍上涨,影响农资价格总水平上升14%以上。其中尿素上涨17%,碳铵上涨%,磷肥上涨%。其次是种子价格同比上涨%,地膜价格上涨了%;农用柴油上涨%,农药价格同比上涨%,农资价格上涨过高过快,加大了农民种田成本,农民对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反映较烈。
5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文化素质偏低。太华现有农村人口3万多人,目前已转移在外从业人数在5000人左右,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以上,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外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显然部分低文化的农民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6村级组织管理协调偏弱,造成工作难落实。基层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上头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急事难事、窝囊事、事事缠身”,基层干部穷于应付。部分农村干部为政不廉,各种服务令人生怨。个别村干部以权谋私、搞宗族关系、裙带关系,在干部中造成不良影响。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太华镇有35%的村村财低于3万元。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认同感低,干群关系疏远,据调查,目前农村干群关系融洽的约占20%,紧张的占10%,70%处于中间或疏远状态。
三、探索与完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太华镇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矿产资源优势、乡土人才优势,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净化环境、固本强筋”四个方面上下功夫,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规划先行,建设美丽新农村。要建设美丽新农村,首先,要有一个科
学合理的规划,既要形成太华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又要体现农村特色,充分尊重农村民俗和生活习惯,让农民感到生产、生活方便,还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貌、田园村庄。其次,要抓好新村建设,重点建设好华麟小区、汤泉新区、仕坑、西埔、泮车村等新村点,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折旧建新、以旧换新。再次,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道路、饮水、卫生、沼气等,开展镇村人居环境综合整理,加快推进镇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