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民工就业情况及面临的问题

时间:2019-05-12 19:4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农民工就业情况及面临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农民工就业情况及面临的问题》。

第一篇:河南省农民工就业情况及面临的问题

河南农民工就业情况及面临的问题

1-8月份河南农民工外出打工人数基本稳定,外出的行业特征、地区特征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农民工就业状况相对稳定,工资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农民工数量基本稳定

自去年发生金融危机导致部分农民工返乡后,各级政府积极应对,采取各项有力措施,确保农民工就业,随着各种政策效应的显现,1-8月份河南农民工外出数量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春节过后,农民工陆续外出,2月、3月份月末在外从业劳动力数量环比分别增长5.4%、11.8%,4月与3月相比基本持平,月末在外从业劳动力数量仅下降0.1%,伴随夏季收获季节的到来,5月持续了上月的下降态势,月末在外从业劳动力数量环比下降5%。6月份之后,特别是自7月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出现用工复苏的迹象,外出打工人数呈现回升的趋势,到本省打工人数相应减少,到外省打工的人数相应增加。抽样调查显示,8月份外出从业人员3116人,与7月份相比增长0.2%,占就业劳动力的比重为27.3%;到省内打工的人数为1249人,到省外打工的人数1961人,分别比7月份下降2.3%、增长1.8%。期内返乡人员占外出从业的比重为2.9%,基本与上月持平。

受金融危机、季节性因素等的影响,1-8月份,每月期内返乡人数有起伏,并渐趋稳定,8月河南期内返乡人员占外出从业的比重为2.9%,基本与上月持平。

农民工工资水平回升

据农民工监测调查,2009年第一季度外出务工人员平均月收入1190元,比2008年的1271元下降6.2%,第二季度外出务工人员平均月收入1349元,平均月收入1341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6.1%,外出从业人员的月收入水平开始出现了回升迹象。工资的回升,一方面是由于目前部分地方用工供不应求,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是基于农民工劳动时间的延长。

农民工外出面临的主要困难

1、就业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农民工外出主要依托亲缘关系,老乡带老乡依然是当前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重要途径,据调查,69.4%的农民工外出靠亲友介绍或帮带,24.3%的通过自发方式外出,有组织外出的仅占3.9%。这主要是因为靠亲缘就业成本低且成功率高,同时也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少、对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诚信的认同感低有关。

2、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劳动力外出就业过程中的竞争性更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已成为农民工外出务工谋生的重要条件之一。文化程度低造成目前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难,寻找工作难,而参加培训人员的比例较低,直接影响外出的就业方向,加上培训的单一性和时间短等特点,使其从事的行业和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从事的行业相对集中在技术含量低、对劳动力技能要求不高的行业。二季度调查显示,在外出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者占79.8%,未参加任何职业技能培训的占58.4%。从行业分类看,6月末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从事制造业占38.2%,建筑业占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4.7%,批发和零售业占7%,住宿和餐饮业占6.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7%,其他行业占10.2%。

3、社会保障普遍缺失,维权意识淡薄

受用人单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农民工认识不到位、缺乏劳动风险意识和损失补偿意识等的影响,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农民工没有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尤其表现在医疗保险、失业保障、养老保险等方面。第二季度调查显示,单位或雇主给农民工上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比重仅为6.8%、9.4%、6.0%、1.9%。与2008年底相比,除养老保险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外,其余均有所下降。

另据河南陕县调查,目前在除去自主就业的农民工以外,被调查农民工与用工单位和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只有10%;工作岗位有较为严密的劳动安全防护措施的不到两成;近八成的人因为费用太高而不去正规医院看病。发生工伤事故,不少企业推卸法律责任,甚至强迫劳动者签订“生死免责”条款。发生工伤后,单位不提供医疗费用的占不到17.7%。

虽然河南农民工就业情况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但目前农民工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还要针对农民工外出面临的困难,下更大的力气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一要继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二要强化就业服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平台,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提高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信息化水平,为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和保障,确保劳务输出的有序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三要完善社保机制,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随着经济的回暖,各种促进农民工就业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伴随目前珠三角、长三角用工的复苏,河南农民工就业状况会继续好转,外出人员的数量会有所回升。

第二篇:黔西南州农民工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黔西南州农民工就业面临的突出问

题及对策建议

黔西南州农民工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骨干力量。农民工一方面为城镇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把做工赚得的收入消费于农村,从而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工在为我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仍然是农民工就业问题。

一、农民工就业基本情况 我州农村人口众多,工业基础薄弱,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的需

求。农村劳动力多,转移难度大。多年来,我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均在年初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要求加强对各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所转移就业工作的目标进行考核,把“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格局落实到位,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力度,积极建设就业工作平台,发布州内外用工信息,外引内联召开招聘会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2010年开始,加大农民工创业的小额贷款担保工作,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截止2011年末,全州外出务工人数55.37万人,跨省外出务工人数42.2万人,农民工创业人数为5535人,创业人数仅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0.34%,创业带动就业12924人。2011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4.46万人。

二、农民工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素质偏低,缺乏市场需求的技能,在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力。我州农民工普遍存在学历低,无技术特

长,虽然有关部门组织了相应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但绝大多数因培训时间短,培训面窄,缺乏针对性,许多农民工并未真正把握相应技能,这与当前企业的用工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2、就业渠道有限,务工存在盲目性。由于农民工缺乏市场信息,务工求职往往是依靠亲戚或朋友介绍,或者自己到一些城市的工厂门口去看招工信息。因此,农民外出务工存在一定盲目性。缺乏对市场用人用工的了解,有时到了一个就业单位往往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只能从事一些边缘性的工作,工资收入少。受文化水平低,缺乏相应的一技之长的限制,农民工多数从事于劳动力密集型和劳动强度大的行业,所从事的也多为条件差,环境恶劣、强度大、工作量大,收入低的工种。

3、农民工自主创业意识较弱。农民工自主创业存在资金难问题。虽然我州“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对农民工创业进行进行担保扶持,由于宣传力度所限,但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政策还有待完善。

4、部分农民工维权意识淡薄。由于农民工对《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知识缺乏,加之自我维权意识淡薄,一但发生劳动争议农民工往往处于劣势,不知到时什么部门寻求援助,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5、多数农民工劳动环境较差,劳动保护措施不完善。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往往是较为挤、脏、乱,粉尘较多,空气不好的劳动;劳动防护措施不到位,发给特殊岗位农民工劳动防护用品不到位;不组织农民工进行特殊工种体检,各行业尤其是高危行业缺乏对农民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和管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素质就业为目标,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参

与市场就业的竞争力。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结合我州实际情况,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能力,结合我州产业园区建设规划,有针对、有计划开展园区所需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做好劳动力资源储备,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2、加强就业引导,克服盲目就业。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密切与用工方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搜集用工信息,通过送岗位下乡、举办劳务招聘活动等方式,尽力拓宽农民工的就业门路,促进农民工合理流动,减少农民工找工作的盲目性。

3、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积极的支持;继续加强“小额贷款担保”工作宣传力度,强化“小额贷款担保”对农民工创业的促进作用,切实帮扶农民工自主创业,对有资金技术和创业意愿的农民工,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各种创业服务,在资金、场地、税费政策方面给予相应扶持,进一步降低贷款门槛,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开发符合农民工群体特点的配套金融品种,为农民工创业提供金融便利。

4、加强农民工权益维护,为其提供人文关怀。进一步加大《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的贯彻力度,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劳动监察力度,经常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检查,重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健全欠薪预警机制及保障金制度,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有效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以职业中介领域内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取缔“黑中介”和加强对职业中介的监管,规范用人单位招工行为,为广大劳动者

特别是农民工创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逐步取消城乡二元结构,放宽户籍限制,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也能享受住房购买、医疗保险、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公民权利,为其就业提供坚实后盾。

第三篇: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问题及解决途径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问题及解决途径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也称第二代农民工,在当前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的劳动群体,但同时也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一群体的参与,但其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现,正视问题的存在并积极探寻解决之道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维权 特点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这一新生群体的高度关注。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划分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也称第二代农民工,目前全国约1亿人。新生代民工有76%未婚;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及进城目的

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与受到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民工潮”有密切的关系。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现三次“民工潮”,第一次“民工潮”以乡镇企业为就业的目的地,体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特点。第二次“民工潮”目的地虽是城市但由于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果,城市对农民工“经济吸纳,社会排斥”,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因而,前两次农民工大范围的移动并未将他们真正带入城市。伴随香港回 1 归,港澳台制造业开始向广东大规模转移,廉价的劳动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也使中国沿海地区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地,第三次“民工潮”将更多的农民工带入了城市,改变了其生活方式及态度。

这一批80、90后的年轻人接受过较高的教育,从学校走出后直接走进城市参加工作,几乎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鉴于此种因素,他们进城动机与目的也与父辈大有不同,以赚钱为目的的比重大大下降。在调查中42.3%的外出务工动机是为了“寻找发展机会”,出来见世面的比重为6%;而传统农民工中55.1%的人是为了“赚钱养家”。

务工目的为出来赚钱的比例

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60年代生人70年代生人80年代生人

三、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相比上一代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的特点。20岁出头的他们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虽然满怀理想,但在职业发展上还存在较大的变数,因而未来极不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享受着丰富的物质,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大多数人已经不仅仅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将进城务工看做提高生活水平、谋求发展的途径,他们更加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在社会制度还不够健全的今天,这一个极具特色的新生代群体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受教育时间较长,专业技能较欠缺。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为67.2%,比传统农民工高18.2个百分点。然而,大多数人只是接受了最基础的义务教育,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专门的技术学习。他们文化水平虽有一定的提高,但大多与现实脱轨,并且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其所受教育的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在这种条件下,他们可以做的工作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强,在实际竞争中并无太大优势。

(二)就业地域、行业出现新特点。新一代农民工就业方向更加明确,外出谋求发展动机强烈。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其理想的就业目的地,七成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前往东部就业,高于农民工整体水平。第一代农民工普遍将谋生作为第一目标,建筑工地是他们的聚集地,新二代农民工的目光则投向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据调查,73.9%的新生代农民工集聚在制造业。二三产业的分布较为集中,其中81.7%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第二产业,近两成在第三产业就业。在所有企业中,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聚集度最高,为58.2%。而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还在增强。

(三)工作稳定性不大,收入偏低。第二代农民工在工作上远不如第一代农民工稳定。他们把所从业的工厂看作是留在城市工作的一个跳板,对工厂没有归属感,跳槽率高。同时,个人技能和吃苦精神的欠缺以及竞争的激烈也导致了其 工作环境的底层化、改变环境的困难化。不安于现状的年轻人不断寻求的机会,却因其不稳定的现状白白流失。另外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收入偏低,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同时也比传统农民工低167.27元,低收入成为其显著特点。

(四)社会保障情况不容乐观。在一个1000家企业参与调查的报告中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67.7%,比城镇职工低23.7个百分点;医疗保险参保率为77.4%,比城镇职工低14.6个百分点;失业保险参保率为55.9%,比城镇职工低29.1个百分点;工伤保险参保率为70.3%,比城镇职工低9.1个百分点,生育保险参保率为30.7%,比城镇职工低30.8个百分点。总体看,他们的社会保险接续情况较差,对于所在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知情度不高。

然而事实上,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要胜过第一代农民工。在心态和观念上,第一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农民,对城市认同感较低,即使在城市中无法生存时,还有回乡务农的最后一条退路。第二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本领,心 4 中过高的期望与所面对的非正规就业市场,形成巨大落差,在城市中无法实现真正立足,但也不愿甚至没有能力退回到农村中务农,成为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真正的“两栖人”。新生代农民工不仅需要劳动权益的保护,而且需要社会失业救急网络的保障。

(五)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心里健康被忽略。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群体中“80后”“90后”人员比例扩大,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再满足于温饱即可的现状,更希望得到一种身份的平等,被社会尊重和认可。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和企业能够紧紧相融。96.1%的人表示他们关心企业发展,但认为企业“不怎么关心”或“完全不关心”他们的达16.9%。农民工离家在外,难免出现一些负面情绪,而生活在企业最底层的一批年轻人,在麻木于简单重复的工作后,也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休闲方式。大多数企业不重视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以及心理问题。在新一代农民工看来,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关系不融洽的最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关心职工疾苦”,而传统农民工认为是“收入及福利待遇差距过大”。由此可见,他们更渴望得到来自企业管理者的关怀和关注。而这恰恰是企业制度中还未完善的一面。

四、改善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何去何从,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和敏感的社会问题。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针对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我国还未出台相应具体的政策来保障他们的利益。虽然完全解决农民工问题是一个艰巨的漫长的过程,但是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我们可从薪酬、户籍、就业、心理、社会保障这几方面来加强管理,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归属问题的解决,保障其基本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薪酬问题是农民工关注的主要问题,这一代人也不例外。保障农民工 5 基本工资的发放要从多方面整治。首先要建立健全工资支付机制,实现工资发放制度化管理,保证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并将工资数额与劳动效率挂钩。其次要加强对其工资的劳动监察力度,建立和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预防和解决用工单位克扣、拖欠问题。最后要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参考物价和工人工作业绩适时适量调整工资数额,增强工作积极性。

(二)户籍限制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又一大问题,一些地方和城市对农民工户口从农村流入城市,虽然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但总体上限制颇多。户籍制度因涉及保障性住房、社保、子女入学等问题而颇受重视。一方面,政府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放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的相关政策,确保其能够在城市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市民平等的待遇。让这些离开了土地而又极富活力的城市“边缘群体”变成城市人。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应加强自身的整体素质,新生代农民工中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能力、能够在城市稳定就业和生活的那部分人员更容易被城市所接纳。

(三)稳定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需求。而政府在增加就业岗位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对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整合培训资源,改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同时,企业作为一个就业前沿,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技能和环境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培养,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其就业几率。

(四)加强心理关怀。2009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职业压力及工作倦怠、人际关系焦虑、突发事件的心理冲击,以及个人生活的心理危机。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较为敏感,各种心理现象对生活的 6 冲击日益强烈。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权利迫在眉睫。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精神干预政府和企业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国家应重视农民工就业及基本生活的保障,在政策上给予其适当倾斜,并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减轻就业压力和心理危机感,给新生代农民工以希望。其次,用人单位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心理辅导,短期来讲,企业应转变一味追求利润的理念,主动化解农民工的焦虑、绝望等情绪。可以成立老乡会、校友会、兴趣小组等,协助员工解决生活及工作问题,;帮助员工排除障碍,提高其适应力;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为普通员工提供一个倾诉平台,从而使员工有归属感。此外,生产企业要打破与社会的“围墙”,主动接纳社会组织的帮助。当然,农民工个人的努力也不可缺少,只有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才能时刻保持健康的心理。

(五)改善社会保障现状。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他不仅涉及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和社会的稳定。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的现实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民工薪酬、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机制。

2、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培训,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意识。

3、严惩违法行为,规范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严厉打击企业对争取社会保障的农民工的打击报复、与农民工签订“无效合同”和对政府的贿赂等行为。

4、成立新生代农民工工会,解决农民工边缘性问题。农民工在与企业博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建议省总工会成立有政府强力支持的新生代农民工工会,使工会与企业在博弈过程中有对称的信息,使二者平等博弈,实现工会决定工资福利,企业决定就业水平,以期最终可以签订合同达到和谐共处。

5、尽快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推动《工伤保险条例》的落实,使农民工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待遇,尤其是完善工伤保险纠纷的调解机制。

6、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农民工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覆盖率。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建构合理制度,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帮助其适应生活的转变,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和社会的稳定,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注定会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应不断努力,及早调整相关政策,及早化解其中可能出现的矛盾。

参考文献

朱鸿召《中国流动人口心态调查》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中华全国总工会 《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融入路径与政策选择》,人民网 《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

新华社记者 王敏《渴望认同、追求梦想 来自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报告》 新华社

第四篇: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探讨

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探讨

摘 要: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到过程中,产生了农民工这一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却在就业上备受歧视。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带来了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亟待解决这一复杂问题。关键词:农民工

就业歧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伴随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来的是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在这个过程中,就业歧视这一社会问题在近年来日益突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现象。事实上,在就业领域的因不平等对待引起的就业歧视现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存在着就业歧视行为。

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公约)及建议书中已经对就业歧视有了明确的界定:“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生所造成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是取消或有损于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包括得到职业培训的机会、得到就业的机会、得到在特殊职业就业的机会以及就业条件”。简而言之,就是劳动者在选择就业时,因种族、性别、年龄、地域、相貌等方面的不同而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在我国,具体表现在女性就业歧视、就业健康歧视、就业残疾歧视、基于户籍和地域的就业身份歧视、就业年龄歧视等,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隐含的身份歧视——农民工就业歧视。

一、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现象表现

从人类学和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类迁徙行为,无非出自两个目的:一是生存的需要;二是“自我实现”或“求优”的需要。①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也是在这两个动机驱使下的选择。他们广泛分布各个行业,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接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达到50%以上。②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的大量涌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正是这个为城市发展、繁荣立下“汗马功劳”的群体,在城市社会中不但没有受到尊重反而备受歧视。1.职业歧视

职业歧视指在劳动力市场上,某些劳动力即使有能力完全胜任而因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和其他因素而被限制或禁止进入某些行业,或者被排挤到同一行业的过低档次位置上。③职业歧视表现在农民工身上,指农民工由于出身于农村,被人为的进行职业分割,在城市只能从事那些脏、累、苦、差的工作。很多城市要求农民工办理暂住证、就业证方可就业,一些好的行业、工种要求农民工具备一定的文化程度和进行职业能力认证,从而限制农民工对这些职业的进入。

2.工资歧视

工资歧视是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工资收入低于另一部分人。工资歧视是由劳动生产率差别以外的因素引起的。在农民工进城就业中工资歧视表现为:被迫接受低工资、同工不同酬和农民工工资拖欠。温家宝总理亲自为农民工追讨工资,拉开了大规模治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序幕,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确实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3.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人力资本投资歧视是指劳动力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导致较少获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及较好的健康照顾等机会。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由于受传统的户籍身份及自身素质影响,政府、企业等对农民工的就业认识上存在短视,其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明显歧视行为。主要在培训歧视和健康保护歧视两个方面。农民工缺少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很难得到提升;甚至被作为廉价劳动力,长期超负荷工作,劳动安全和自身健康得不到保护。

4.就业保障歧视

就业保障歧视是由于户籍身份原因导致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所受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别待遇。我国长期劳动力市场分割是体制性分割,导致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甚至同一企业内部不同身份劳动者之间有“正式工”与“农民工”、“临时工”之别。城市“正式工”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大保险,而农民工却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

二、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探究

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紧密联系的。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就业歧视的产生也是同样的。

首先,在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观念中,农民的社会地位不高,长久以来被鄙视。农民被冠以“乡巴佬”、“土老冒”这样的称谓,这些字眼中流露出对农民的嘲笑和轻视。这些观念很自然地延及农民身份的农民工身上,表现为当今社会文化对乡土的远离,对农民工的漠视。这是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思想根源。

其次,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对城乡人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从而建立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整个社会结构一分为二。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以户籍制度形成城市和农村居民的身份壁垒,户籍制度成为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制度性根源。

再者,政府公共服务的缺失,公共服务产品分配严重不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明显偏重城市,国家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投资过低。资源的分配、公共产品的占有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极大差别,极不平衡,导致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身素质无从提高。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与目前的公共服务产品的分配不公造成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低下密切相联。

最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不力,维权组织缺位。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对于依法调整劳动关系,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但《劳动法》本身存在立法缺陷,主要表现为适用范围过窄,对于“就业歧视”的规定没有涉及到户籍歧视,这就造成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法律困境;缺乏救济途径,规定的劳动争议受案范围,均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已经订立书而劳动合同或建立事实劳动关系为基本前提,从而未包括就业争议在内;现有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具体法律责任的规定。此外,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执法不够严厉,对于违反《劳动法》的行为惩处力度不够,对待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企业惩处不够严厉,追究法律责任的方式有些软弱。工会作为维护工人合法权益的维权组织,却只是面向城镇工人而排斥农民工,这些都使得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处境尴尬。

三、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负面影响

歧视是一种明显的社会不公现象,其具有排斥性和广泛性,损害了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具有的平等、自由的基本权利,忽视了社会合作、社会整合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社会影响:

农民工就业歧视降低了国家和政府的威信。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直接根源是在中国以往的制度设计,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农民的国民待遇,减少了对农民的人道关怀,人们因之人为地强化了社会不平等的社会意识,对政府的职责产生怀疑。

农民工就业歧视不利于社会稳定,无益于和谐社会,漠视农民工的利益,打击农民工的生活积极性,伤害了农民工作为社会成员的尊严,使社会公正程度降低,社会竞争环境平等被打破,易激起社会成员的内心不满以致心理失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

农民工就业歧视不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劳动力素质低仍是困扰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瓶颈。当前中国制造业企业正遭遇发展的瓶颈、生存的危机,虽然其中有美元的持续贬值、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加工贸易政策的趋紧等外围环境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但是真正制约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地位。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我国劳动力素质较低,无法满足产业链高端环节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农民工占我国劳动力人口的相当大的比重,农民工劳动力素质必然影响整个国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农民工就业歧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良好循环和长远发展,也会延缓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虽然产业结构性短缺、技能结构性短缺等结构性问题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但是农民工工资低导致农民工外出预期收益减少,劳动条件差及拖欠、克扣工资等就业歧视行为也是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对策构想

平等就业权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宪法》第42条规定:“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劳动法》第3条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选择职业权、取得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训练、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权利。”保护农民工就业是社会的应有之义。

反对农民工就业歧视,实现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平等就业,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

第一,政府转变执政理念。经济发展不等同于社会发展,不意味着社会成员的幸福程度的必然增加。因此,政府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政府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体现在农民工就业问题上:管理方式上,由防范、限制式管理转向服务性管理;在服务理念上,政府是为全社会服务的政府,而不是为某一类人或某一地区提供单独服务,地方政府更要真实地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服务的具体方针上,政府应坚持非歧视的原则,公平地对待农民工,形成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的制度。

第二,深化体制改革,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二元结构。美国思想家约翰·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④可见制度政策的公平性是其存在的首要前提,政府应着力创造公平、宽松的制度环境。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革户籍制度,解决就业歧视中的制度性根源,并且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上向农村倾斜。

第三,完善法律法律制度,加强劳动监管和保护。农民工就业歧视从某种程度上属于制度化贫困,可以说得到了法律制度和社会习惯的认可、保护和纵容。因此,要逐步取消歧视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法规,把农民工就业权益保护切实写入相关法律;同时明确政府在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角色定位,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秩序的监管,使农民工就业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公正地得到救济。

第四,劳动者自身需要努力。农民工就业受歧视,自身方面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因素。因此,他们必须改变自己身上僵化的小农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学习,接受新观念、新知识,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第五,大众传媒担负社会责任。要消除人们对农民工的歧视观念,传媒应发挥积极作用,深入农村去关心农民,进行有效宣传,减少对农民的社会偏见;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对农民进行现代文明的灌输,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法律道德等方面提升他们的现代意识,从而抵制社会中的歧视观念。

参考文献:

① ② ③ ④ 张永和《权利的由来——人类迁徙自由的研究报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杨清河《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第五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状况及问题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状况及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长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支新型的劳动队伍,并且现已成长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然而进入新世纪,新生代农民工在其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民工荒”“民工潮”时而出现。笔者依据全国总工会、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公安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等权威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数据,就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作出分析,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对策

2010年两会以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任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以80、90后为代表的年龄在16~25岁之间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在1.5亿外出的农民工中占了很大比重,而目前他们的就业现状很不理想,出现了许多问题,关注他们刻不容缓。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相对老一辈农民工有所提高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步增加,尤其针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政策方面国家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大大提高了我国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尤其是新生代的农村子女。根据去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在25~30岁的占26%,21~25岁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水平的7.6个百分点,相比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的外出务工的人群中仅有10%的比例要高很多。并且,具统计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过职业培训的高达36.9%高出老一辈农民工14个百分点。由此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水平和个人素质上都远远强于老一辈农民工。

(二)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目的已包含到许多精神层面

在老一辈农民工眼里“挣钱、取妻、养娃”是他们外出务工的根本目的,当目的达到后就回到乡里享受天伦之乐,而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目的已不再限于此,他们更多的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而根据调查,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目的已不仅仅是挣钱了,有高达71.4%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目的是:追求梦想,学习技术,锻炼自己”。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朝气与活力,这也是他们时代性的体现。

(三)新生代农民工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

维权意识淡薄,没有树立起正确积极的法制观是体现在老一辈农民工身上的不足之处,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后,新生代农民工在法律和维权的意识上相对老一辈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国务院政策研究室2006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分别是33.3%和21.7%,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显示,农民工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为39.1%和25.5%,相对2004年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各增加了5.8和2.6个百分点,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个人素质与就业意识上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变。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有所增强,由消极维权到积极维权

根据一项调查,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新生代农民工忍气吞声或害怕因投诉被报复而不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只有6.5%,相对老一辈农民工减少了一半;而采取投诉时,以集体方式进行的,新生代农民工为45.5%,高出老一辈农民工17.6个百分点。数据对比可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有所增强,对平等权、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以及话语表达权都有更高的期待。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所面临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和个人文化素质不高,工作后劲不足

近年来,虽然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及个人素质都相对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素远远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这也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的信息显示,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然而据当前已有的调查数据综合判断,当前只有三层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教育的劳动力,而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而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只有20%左右。由数据可知,随着知识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按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技能水平来看,仅有大约30%的人能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所以,对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仍是一项关键性任务。

(二)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劳动权益受损问题突出

尽管相对过去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拖欠工资的现象少了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的地位也提高了不少。但从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仍相当恶劣,拖欠工资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他们也经常受到歧视,人格上经常受到伤害。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广东新生代农民工遭遇工资拖欠的人所占比例为7.1%;人均拖欠工资1538.8元,大约相当于人均1.5个月的工资。另据一项调查显示,60%的农业流动人口就业于工作条件差、职业病发生率高的低薪、高危行业。调查还显示,当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仅有60%的用人单位为其支附医疗费,而服务业只有47.3%的用人单位做到。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社会保障得不到有效保证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价涨幅过大,在很大程度上已超出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承受力,使得大多数新生代无法安家于城市,这无疑对他们在城市长期稳定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据公安部2007年的调查,按照自身收入水平有74.1%的农民工愿意承受的房价在三千元以内,三千到四千之间的只有19%的农民工愿意承受,仅有6.9%的农民工愿意承受四千元以上的房价。然而,据数据显示,目前房价在三千元以内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县市及以下地区,而非农民工大量涌入的东部沿海城市。据调查,当前东莞市的房已接近六千元每平方米,大多数建制镇的均价也在五千元以上。由数据对比可知,即使农民工的工资增长速度与房价增长速度相同,能在东部城市购房,并长期稳定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不超过8%。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教育等基本权益难以满足

据中国流动人口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农村流动人口子女中,70.2%随父母一起到务工城市,仅有29.8%留在农村。但是,由于受到户籍制的制约,他们的子女在务工城市入学十分困难。据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消息,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北京为63%,上海为49%,广州仅为34.6%,并且在许多大城市的公办学校还存在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等现象。数据和事例表明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仍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就业的重要因素。

(五)心理问题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上日显突出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更新,各方面压力的汇集,使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心理问题逐渐已变得不可忽视,对社会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据《法制日报》记者从 宁夏回族自治区调查得知,目前,宁夏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其原因多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不稳定,归属迷茫,产生了“边缘心理”;据全国总工会调查可知,新生代农民工自杀率高于万分之三(平均自杀率),其原因归结为“压抑”;再就是据《半月谈》杂志报道,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率程上升趋势,其原因多是由于进入城市产生心理失衡,从而导致犯罪。由此可见,能否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他们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

三、对策与建议

能否在务工城市长期稳定的就业、生活,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能否很好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当前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的在务工城市就业已成为一大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尽快取得新进展。

(一)加大职业教育、培训投入,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

学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大国,农村人口占到三分之二以上,所以,我国教育是否发展关键是看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是否提高。据统计,我国80%农村人口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所以,他们在就业方面往往竞争力不足,很难找到一份工作,即使找到了,也是工作条件很差、工资很低、很累的工作。而他们并非不想接受更高的教育,很多情况是由于学费太贵,难以支附而选择提前就业的。所以,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学生中高等教育的补助,这不仅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就业,同时也是将我国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的重要举措。

(二)保障物价水平,给新生代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房价、药价是目前民生问题突出的重要因素,是否控制好房价、药价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发展。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他们绝大多数的收入却远低于国家的社会平均公资,所以,在他们这个群体中民生问题尤为重要,也尤为突出。如今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在日益增加,而他们又被目前昂贵的房价和药价所困扰,生活压力十分大。因此,严格控制房、药格将有给新生代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就业与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长期稳定的就业。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法律后盾,创造出一个和谐、正义的法制社会,有利于我国法制国家的形成。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国家完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严厉打击损害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这不仅能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同时也是净化社会空气、维护法律尊严的必要举措。二是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以法律作为人民的后盾和保障,将大大减少人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思想,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树立起法律信念,使新生代农民工由消极被动维权到积极主动维权。所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给新生代农民工坚实的法律保障,有利于他们长期稳定的就业。

(四)完善户籍制度,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据目前各项调查数据可发现,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已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其子女的入学)的很大程度上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了许多不便,给其长期稳定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完善目前的户籍制将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很多方面都受益,如社会保障的满足、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心态上的平衡与满足等等;对国家也是意义重大,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增进城市化进程、缩小城市与农村差距,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迈进。所以,可见完善目前的户籍制将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的就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举措。

(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及时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和适应城市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对于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我们更应该予以他们心理帮助,使他们近快适应城市生活,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密集区设立更多的心理咨询所,及时观察他们的心理动向,定期免费的予以他们心里查询,法相问题及时疏导解决;其次,对正在读书学习的农村学子做好心理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并将取代第一代农民工,随之而来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各种问题日益突出,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保障是解决一切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关键,由此可见,能否确保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就业已成为解决当前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朱启臻.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张艳玲,李鹏.农民工失业调查[J] 财经.2009(10)[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4].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5].腾讯网.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2010年06月21日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下载河南省农民工就业情况及面临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农民工就业情况及面临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农民工问题与就业壁垒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论文题目:浅论农民工问题与就业壁垒 指导老师:洪 岚 院 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调查报告

    **县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的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的核心是就业,就业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

    河南省农民工劳动合同

    甲方:_________性质:_________地址: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性别:_________出生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现住址: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为建立劳动关系,明确权利......

    中国就业工作面临五大问题

    中国就业工作面临五大问题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长田成平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的说明。......

    面临就业难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面临就业难问题,学生自主创业的利与弊的分析龙岩学院 外国语学院乐柳华摘要: 对于当今就业紧张,就业难的问题,不少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我在实践活动中深入调查,最终得出结论,学生自主......

    基层反映:农民工就业培训几点问题

    基层反映农民工就业培训存在诸多问题近几年,各级政府部门大力实施再就业培训工程,开办各类面向下岗人员的培训班,产生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再就业培训存在......

    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精选五篇)

    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一、大学生就业现状1、大学生就业现状 在今天,大学生就业被全社会所关注,毕业就业压力大,有用人制度上的不足,也有思想观念的冲突。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完......

    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一项对2600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六方面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