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关于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和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2010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未来十年的教育均衡发展“风向标”。
就邵武市目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城区中小学的硬件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区学校,造成城区学校学生太多,教师任务繁重,教室拥挤不堪,而农村学校却生源骤减,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目前,和平二中现有学生142人,教师49人,而据了解该中学在1999年学生数达到1500多人;和平中心小学现有学生283人,教师67人,而生源最高峰时达到2000多人。这就是严重的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表现。那么,如何破解这种现状呢?
建议:
1、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平衡。一是深入实施城乡教师岗位交流。针对农村学校的师资缺陷,每年选派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小学支教,并从城区配套相应的教学资源到农村小学,让他们将城区先进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带到农村。选派农村优秀教师到城区跟岗,学习城区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农村教学质量。二是开展城区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送课下乡。每年农村小学开放周期间,选派一批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送优质课下乡,并开展城乡教师互动评课,在讨论中认识自身教学的不足,进一步增进城乡教学交流。三是加强农村教师进城观摩。利用城区学校开放周,号召广大农村教师进行课堂观摩。四是促进城乡学校“手拉手”帮扶。健全和完善城乡校际“手拉手”帮扶模式,以定点帮扶的方式,将城区学校的优势资源导入农村学校,有效地克服了农村学校的资源溃乏的弊端。
2、加强政策倾斜,强化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农村学校除前面所说的生源下降外,还普遍存在诸如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硬件设施落后,学校日常工作难以开展等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农村小学的政策及资金的倾斜,做强和平、拿口、沿山等中心集镇的教育,加强中心集镇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学校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继续实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整合资源实行寄宿制教学,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扎实推进农村教育工作向新更高点进发。同时,建议市区重点中学招生名额向农村倾斜,增加农村学校升学市重点中学名额分配,适当缓解城区中小学生多师少,教室拥挤的现状。
第二篇: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年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质量内涵,实现全区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全区教育基本实现优质均衡。全区的受教育机会、教育质量、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办学条件、保障能力等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各类教育的公平度、满意度大幅提高,真正成为城乡一体融合区、素质教育先进区、体制机制创新区、人民群众满意区。
(二)具体指标
1.幼儿教育 全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以上,实现托幼一体化教育。全区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98%,75%的幼儿园达到“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办学条件标准。
2.义务教育 全区所有中心小学达到市现代化小学标准,所有初中达到省示范初中标准。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0%,巩固率、升学率分别达99%、98%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100%。
3.高中教育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相当。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以上。十四中争创“江苏省四星级学校”,高级中学文昌校区争创省三星级学校,浦口中等专业学校争创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4.继续教育 建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制,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社区教育覆盖面100%,90%的镇街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成为市级示范社区教育中心,创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2-4个。新增 1 劳动力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5年。
5.高等教育 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5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电大分校办学达全市一流水平。
6.学校布局 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区域人口分布趋势,按规定标准,科学规划城乡中小学布局,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技术装备更加精良、教育功能更加完善。建成小班化实验小学12个,初中4个。
7.信息化水平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实现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
8.办学条件 生均占地达标,校舍建筑完备,专用教室齐全,教学设备先进,30%左右的中小学建成市优美景观学校。中小学校舍安全性全部达到规定抗震指标。
9.教师队伍 小学教师全部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到60%以上;初中教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8%的初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100%,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分别达到20%以上和8%,中等职业学校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培养5名市级名校长,5名市级名教师,60名区以上学科带头人,100名区以上优秀青年教师。
10.教育管理 进一步完善“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坚持依法治教,办学行为规范,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系统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教育满意度持续提升。
11.教育投入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完善“三增长一优先”的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12.教育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 努力培养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人才。区域教育特色形成品牌,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市中等偏上水平。
二、重点工作
(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全区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对无证幼儿园整顿规范工作。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推进0~6岁幼托一体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推动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展优质幼儿园的创建活动,提升幼教办学水平。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建、扩建、新建一批幼儿园。利用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资源举办幼儿园(班),充分发挥镇街中心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加强教育配套建设,对开发配建幼儿园统一管理。
(二)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化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公平。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建立校长、教师流动机制,形成公平竞争环境。加快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盘活重组教育资源。按照规划要求,在新建、扩建的开发区和住宅区同步配套建设中小学。将学校布局与校舍安全工程、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推进新城开发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落实教育惠民工程,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做到应免尽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大特殊教育管理和师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
(三)实施优质高中提升工程,满足群众教育需求。
按照区政府提出的公共配套服务与城市建设相同步的要求,按四星级标准在新城核心区新建一所普通高中,力争将十四中学、江浦高级中学文昌校区创 3 建为省四星、三星级学校,为新城居民提供一流教育服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市局职业教育“双十”提优工程的要求,力争将浦口中等专业学校创建成全国1000所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结合江北新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先进制造业、涉农专业建设,广泛开展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全面优化教育管理。
适应国情和时代需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委员会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使用办法。扩大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发挥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作用,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
(五)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注重德育创新,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对课程标准与教材、课堂教学活动、课改科研课题的研究,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根据不同学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立小学、初中综合实践课程实验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制定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评价方案,探索多元化、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筑教育人才高地。
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师德素养。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偏远地区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充分利用绩效工资实施后,4 教师岗位社会吸引力增强的有力契机,完善“凡进必考”制度,把好教师入口关,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任教。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职经历。
(七)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格局。
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将社会力量办学纳入教育总体发展规划,创造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和谐发展的环境。实施“社会办学工程”,整合社会力量办学资源,鼓励引进名牌学校到我区办学,鼓励公办学校特别是名校,通过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等形式,发展优质教育,扩大办学规模,形成办学模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教育发展运行机制。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的引导、管理和监督,确保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八)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带动教育现代化。
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数字浦口”建设总体框架,构建先进、高效、使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3年内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手段的学习能力,加快学校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九)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中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构建我区教育科研和教研工作的新体系。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创新教研工作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学校教研工作的特色。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重大教育决策中的咨询、参谋作用。研究制定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构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 5 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保障措施
(一)开源节流,健全教育投入稳步增长机制。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依法确保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学生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依法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GDP的4%。
充分调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之处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
健全政府助学体系。完善对农村各阶段各类型贫困学生的助学制度,生源地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二)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镇街发展教育的职责,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系。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和多样的办学体制。把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扩大教育对外交流。
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形成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良性互动。
(三)依法治教,切实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的行为,维护好学生、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学校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 6 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权利,对学生的评价公平公正。建立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在坚持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督导检查的同时,加强对幼儿教育、高中教育和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督导评估。主动接受人大、司法、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检查,严格落实问责制。
(四)加强领导,努力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充分认识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基层教育工作的领导,做加快教育发展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引导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引领基层学校根据全区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要求,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城乡教育一体发展。
南京市浦口区教育局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六日
第三篇: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好的教育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反之,则必然致使民族断根。自建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教育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而和谐人群的形成依赖于和谐教育。我们应该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与增长,以现代公平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立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弱势补偿。
2006年9月我国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必须依靠政府补偿性的倾斜政策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予以特别关注。同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根源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兴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直接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成为新经济穷人。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农村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教学资源分配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如分级管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等政策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学校之间的重点、非重点划分和有增无减的择校费又导致了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校际差距。近年部分学校实行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而扩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就茶亭而言,茶亭镇地域狭长,北接上饶市、上饶县,南至铅山县。茶亭小学辖11所村完小、6所教学点。最北端的南岩村小学紧邻上饶市荷叶街,应坊村小学与上饶县仅一河而隔,而最南端的前坊村小学及包家教学点已经深入铅山县境内。虽然长期以来我校采取各种办法来消除区域差异给我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弊端,但至今依然存在距离市区、县城近的村完小教师超编,而学生流失(由于距市、县近,部分学生转至市区、县城小学就读)日趋严峻的的现象。距离市区、县城较远的村完小、教学点教师不足,而学生人数又较多。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给我校的教学管理及茶亭镇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带来许多不便。教育均衡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
一、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办学必须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为着眼点,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通过实现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目标,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师资水平、生源分布、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切实体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是教育强国的必然需要,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公正性,促进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工作总体目标。为此,充分发挥中小学布局调整作用,加快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加速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优质资源共享,使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有一个根本的提升。
近几年来,上饶县教体局及茶亭小学领导致力于茶亭小学各校间教育均衡发展,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11所村完小半数以上已完成校园标准化建设,其余学校正在筹划及建设中,6所教学点先行完成标准化建设。自2013年至今,各村完小、教学点每个班级多媒体教室安装完成,彻底实现全镇小学数字化教学。各村完小实验室、图书室配备到位并开始使用,体卫艺器材设备配备齐全。茶亭小学标准化建设,统一了校园环境,统一了办学条件,为茶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硬环境基础。
经多年实践总结出,要做好校园标准化建设必须做到:
1、领导重视,职责明确
2、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3、明确任务,方案具体
4、统筹资金,保障投入
5、加强管理,确保达标
二、教学网点布局合理调整
要做到教育的均衡发展,仅仅依靠校园标准化建设是不行的。校园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办学的硬条件,它只是外在的形式,我们还得抓住学校办学的软条件,如师资力量分配、教学管理理念、方法、教师教学能力再提升条件、教学质量等。这些就必须通过教学网点的合理调整来实现。教学网点的合理调整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其不像标注化建设那样效果立竿见影,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
(一)、布局调整必须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直接目的:
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茶亭镇这个市、县郊区的城镇表现尤为突出。茶亭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专业教师缺少)都无法与城市相比,致使茶亭镇临近市、县的几所小学学生人数流失现象日趋严峻。“孟母三迁”的存在我们不能过多的指责家长过分注重一个孩子成长的外在环境,政府和教育机构更应该从自身上寻找突破点:
1、政府部门应重视区域内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使区域内的普通中小学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
2、教育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本校长处,人数多强化了校与校、班与班、生与生间的竞争意识,但人数少竞争意识的弱化不是必然的关系,而且学生人数少恰恰是我们教学优势,只要抓好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然形成良性循环。
(二)、布局调整必须以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为主要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但在布局调整之前,各地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校点过多、学校规模过小、需要改造的危房多等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学校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本投入,都要有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投入,使得本来就短缺的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规模小的学校和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避免了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无论在中部人口稠密地区还是在西部偏远地区的调研中都得到了印证。
比如在广西,很多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认为,当地在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以后,除了乡镇中心小学条件要明显好一些以外,其它的所有小学条件都差不多,学生可以选择在全乡镇范围内的任何一所小学就读。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农牧结合区,居民普遍居住分散,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布局调整后每个乡镇仅保留了一到两所完小(当地称“总校”),并且只在少数交通极其不便的村保留了教学点,布局调整与“普九”验收达标相结合,由旗教育局直接管理和建设,从而实现了各乡镇小学的相对均衡发展。
对6省(自治区)教育行政人员及学校教职员工对当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看法的分析结果也表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持这一观点的占95.5%,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其比例呈递减趋势,但仍分别有78.7%、77.6%、69.8%、66.9%的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见表1)。
2.促进了教师队伍优化和素质提高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师问题,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很多学校尤其是村小规模过小,部分学校只能开语数两门课程,其它的课则由语数老师兼任,有些甚至是包班上课,缺少专职的英、音、体、美和计算机老师,师资呈现严重的结构性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布局调整后精简了部分不合格的教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且通过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使得各门学科基本上都有了专职教师,同时教师培训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针对这一问题回收的8954份有效问卷中,有5041名教师经历了布局调整,占被调查教师的56.3%,认为所在学校的教师恰好配齐的1191人,占23.6%;2055名教师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布局调整,其中认为所在学校教师恰好配齐的只有377人,仅占18.3%;1858名教师没有经历过布局调整,其中仅有329名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的师资恰好配齐,占17.7%(见表2)。
3.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教育政策,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论是从办学条件还是从师资队伍来看,农村中小学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小学的发展水平,由此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低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由此给广大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调查发现,6省区有78.7%的教育行政人员、64.7%的中小学校长、52.4%的学校中层干部和47.6%的教师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有51.9%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49.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见表3)。
为了客观地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利用湖北某县一个乡2005-2006学年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统考的平均成绩,随机对该乡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二、三年级的学生抽取350人进行分析。分析研究该乡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等不同类型校点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互关系。其中,中心学校随机抽取225人,村小83人,教学点42人;学生学业成绩用优、良、中、差四级评价方式进行,优、良、中、差在百分制中相对应的分数段分别是90分以上,80-89分,60-79分,60分以下。在350人中,优为85人(中心小学58人,村小21人,教学点6人),良为189人(中心小学137人,村小35人,教学点17人),中为76人(中心小学30人,村小27人,教学点19人),差为0,故忽略不计。
为了验证布局调整后农村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学生成绩是否存在整体上的差异,我们运用m×n列联表,对该乡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X2检验统计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与学生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学业成绩差异显著(X2=30.10>X2(4,0.01)=13.3)。由于语文、数学是农村中小学阶段的主干基础课程,所以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助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如果考虑到村小、教学点一般都不开设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中心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肯定会大大高于村小和教学点。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所以能促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除了布局调整后教师得到了合理配置,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外,关键是教师的责任心增强了。布局调整后由于清退了大量民办教师,改变了以往农村教师“教书、农活双肩挑”的局面,教师能更专心于教学工作,多达75.4%的家长认为布局调整后学校老师对学生更负责任了,还有63.5%的学生认为老师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变多了(见表3)。
第四篇: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期待与展望
姓名:郑静
学号:200921340120 指导老师:刘士民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整合及改革,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呈现一番新景象,但是与此同时,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也随之愈演愈烈,尤其城乡教育配置不公、择校热、师资不稳定等一系列有失教育均衡的恶习已经严重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及发展。为此国家积极倡导教育公平公正,加强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资金和师资投入,建立和健全教育法制管理,改革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使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使国民共享教育公平。
关键词:城市乡镇 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Prospect Expectations o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bstract: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and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come into a new stage.At the same time, the unfair phenomenon of educ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nsified, a series of inappropriate deeds that go against balanced education have been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unfair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choosing school hot and teacher instability.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takes a great many measures, including advocates for fairness positively, strengthens the investment of finance and teacher in the areas that poor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establishes and improves legal administration of education, changes the development styl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distributes educational resources rationally, promotes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so that citizens can share educational fairness.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Elementa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1.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界定和研究意义
所谓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及资源配置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①若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则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体系本身的不和谐发展,同时也会带来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所以,国家应积极地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证现行的基础教育按照全社会均衡发展的道路前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2.我国现行基础教育城乡学校不均衡现状及其影响
2.1课程单一,不能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全面要求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进步在城市的基础教育机构已经步入轨道,但是在乡镇是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基本上还是处于松散、原始的低水平状态。虽然课程表上安排了校本课程课,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用来进行语数课或自习课。这样一来,使得乡土教材缺乏易处于脱节的境地,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层次还有所差距,依旧是停留在以传统的语文、数学为主体的教学体制上,课程开发不系统,缺乏多样性。校本课程开发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征把握不稳,观念模糊,有点甚至狭隘地将校本课程的开发理解为编教材,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2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备不均衡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各地区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是另外,城市学校除了拥有保证其教学任务目的的基本配置外,还注入新型的教育工具:多媒体教学、课外活动设施一一具备,反观乡镇学校的教育硬件就相对差了许多,现代的教育工具普及度不高、硬件配置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对教师的吸引程度,学生与家长的吸引程度都大大地降低,一旦有能力的教师因为工资待遇、发展前景不符合自身的要求、学生和家长就乡镇教育效果效益有质疑时,就会出现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的趋势,现阶段最能解释的即名校热现象。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各学校间的教学资源配置得到了不合理的分配,这种现象要是持续的时间过长,就会势必会影响现在社会倡导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有促使社会不良风气的横行,再加上现在社会盛行的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思想,使得城市重点学校独占资源,硬件设施很完善。虽然近些年国家和政府都做出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工作报告,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比较缓慢,在此过程,鉴于家长们名校情结的热浪,使得好的学校又获得更多的支柱。而那些正进行质量提升的乡镇学校就面临优秀生源得不到保证的问题,这样一来,反而使教育资源处于遭遇浪费的不利之地。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个天平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教育公平不能得以实现,则会造成基础教育发达的区域不断得到国家、社会、个人的支持,即使是饱和了其发展需求也视而不见,但是薄弱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不健康成长会愈演愈烈。
②
2.3城乡教师队伍水平差距大,不稳定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力资源都有差别性,所以教师之间的任教水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领导能力、因材施教实施把握水平都有各自的特点。优秀教师历来都是各个学校的纷纷争夺的对象,优秀教师资源不但可以提高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威望,还能合理的配置学校的师资队伍,对唤起其他教师的激励和竞争意识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但是现阶段城乡教师差距大,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培训跨度大、骨干教师少,培训程度较浅、活动经费无保障,培训困难多。③首先,农村大部地区学校交通不便,学校教学硬件条件较差,生活水平较低,工资待遇激励性不高,使得优秀教师难招聘来、难将其留下;其次,由于我国现行教师编制一些数量上和范围上的限制,使得教师队伍年年都不能从传统的教师招聘编制中获得足够多的师资,教师数量的缺失必定会引起分配的不均,;再次,由于城市学校的优势,农村的优秀教师纷纷涌向城市学校,这样一来,就造成农村学校成为年轻教师的“训练基地”,他们在乡镇学校实习,积累教学经验,一旦满足一定的“进城条件”,又会不顾一切的进入城市学校,造成教师队伍的恶心循环;最后,由于学校的有限公共资金和资源中的很大部分都用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开支,这样一来使得农村学校不得不将培训资金一再的减缩,造成现有教师得不到参加培训的机会,而年长的教师均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使得乡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培训就沦为纸上谈兵。
2.4城乡经费投入不均衡
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引进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变化不大,这样一来,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财政收入基数大的地区,就有足够的资金的投入在教育领域,相反,在经济比较贫瘠的学校,即使当地政府想切实改变学校的教学资源,也是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同时,国家的财政教育补助,大部门都被用在城市学校的教师培训、改进教学设施、引进优秀教师、扩大校区等方面,而乡镇学校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经济支持的份额就相对较为少量,由资金因素所产生的教育问题就油然而生。2.5使教育公平的理念停滞于表面
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旨在使每个公民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接受教育,共享社会教育资源。若教育公平原则仅仅停留在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阶段或者是在其实施过程中没有切实贯彻最初目标,偏离事先
制定的实施方法,就会出现教育不公,受教育者不能均衡、有效地了解和掌握知识。长久过后,教育公平就会转化成人们对教育制度的畅想,以后即使有足够的能力再次进行教育公平的宣传和实施,也得不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在一些人们内心产生对社会教育制度的根本宗旨的怀疑,甚至不利于教育系统的有效运转和社会的稳定团结。
2.6乡镇或较偏远地区人们所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教育是为人们今后接受高等教育所进行的基础知识铺垫和积累,由于城市的基础教育机构坐拥便利的地理环境、先进的教学硬件条件、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社会大众以及政府的支持投资的条件,造成城市教育素质水平要高于乡镇学校。虽然国家鼓励有能力的各大城市自主根据自身地区的特点、条件适当地编写教材,但是选用国家统一教材的地区还是占多数,在这些地区的学校中同年级的不同地区学生所受知识教育水平不同的现象已经不容小视,所受教育水平差距一旦两极分化,势必不利于今后的学习。例如:城市小学规定在3年级就得进行英语教学,但是在乡镇的学校受到英语教师的缺失,致使英语教学水平有限或者将其成为自修课,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就与城市学校的学生差距拉大,即使以后进入高年级,要追赶起来就比较费劲,必定会影响其学习英语的兴趣。2.7城市乡镇基础教育机构发展两极化
若教育持续非均衡化发展,造成城市和乡镇基础机构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城市学校基础教育水平发展速度愈来愈快,而乡镇学校却被置于无力革新发展的境地。众所周知,城市的基础教育将会得到更为优质的“照顾”,大量的教育资源涌进城市基础教育机构,高耸的教学楼,先进的实验室,宽广的操场,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仪器一一具有。在一方面是促进了其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出优质的学生,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在另一方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必定会产生供大于求的境况。与此同时,乡镇的学校则面临生源有限、硬件配置落后等问题。基础教育机构发展两极化,既不符合社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教育系统的正常、和谐地运行。
2.8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导致择校热愈演愈烈
不均衡的基础教育会使现存的择校现象更加的难以控制,虽然国家为了使学生们合理选择就学所在地,已经开始对中小学生实施 “就近入学”的规定,但是每逢开学报名家长们的心理就开始作祟,非得让孩子上好学校,不能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
由于城市的学校较为集中了优秀的师资,硬件,环境,但是毕竟还是少数,不能满足大部分的需求,缺口较大,随着日后时间的积累,必定会败坏社会教育风气,破坏社会公平、公正。若是基础教育的天平还是不能端正,就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涌进本就充足的城市学校,乡镇学校得不到发展。择校热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最终有碍于我国全面构建社会公平。2.9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
农村地区本身经济发展滞后,产业链单一,教育机构数量少,水平低,各方面都与城市学校差距甚大。基础教育不均衡,影响了社会成员潜能的开发,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利益,影响他们对知识能力和劳动技能等教育成果的获取,影响他们对现代公民意识的教育成果的获取。同时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树立健康的心理,对社会公平质疑,有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
④3.产生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3.1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所产生的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我们都了解经济基础是决定上级建筑的,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大众对教育投资热度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是相应地增加,社会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对基础教育机构进行改造和革新,表现在城市的学校现代化教育设备齐全、教师水平高、课程开设丰富化、教育环境相对开放。而在经济欠发达甚至是贫困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落后,则缺乏一定的资金、人力对当地的基础教育机构进行整合、开发,所以使得乡镇的基础教育发展就相对的被动。同时建立起新型的农村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差距,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为教师排除后顾之忧。3.2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虽然近些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但是一些传统的较为守旧的观点还是影响着人们,在子女的教育问题方面甚是严重。大多人都一致的认为只有城市的学校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自己将子女送进城市的学校总是好过于乡镇学校,他们过于重视于环境因素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对乡镇学校不信任、一致排斥的态度更不利于乡镇学校的发展。这种思想水涨船高,使得本以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的天平向城市学校逐渐倾斜。
3.3法制不健全
在从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十多年奋斗,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对普及的范围积极地扩展,逐步做到使乡镇,农村及偏远山区的孩子都能基本充分享受基础的义务教育权利,实现知识育人,改变人。突破了过去只对城市及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的思想弊端,越是基础教育欠缺的地方更是加大了对其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力度,改善教育环境,加强师资力量。前几年,国家又减免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用,这对于扩大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范围,进一步扫清文盲率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法律所涉及教育要均衡发展发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对于有违反教育公平现象的处置也是含糊不清,这样不利于全社会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3.4现行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绩效都是以应试的最终结果为主,应试教育以应试为手段,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和传输,强调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充分运用,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应试教育的实施,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不符合当代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片面地促进社会补习、培训班级的盛行。譬如,在各城市,一到寒暑假其间,培训机构就会出现火爆的情形,各类的补习吸引了大批的家长和学生,虽然教育部门已经禁止在节假期间进行补习的活动,但是现行应试教育以成绩论英雄,广大的中小学生都会在寒暑假其间进入这些补习机构学习,而乡镇的补习机构缺少,就造成了大量
4.实施解决策略
4.1全面贯彻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
教育的根本就是让每个公民接受知识、有效地运用知识、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积极地对教育事业投资以促进其发展,就十二五规划中规定:“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⑤国家有信心有能力进行教育公平的持续推广,保证公民平等接受教育,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和权力。毕竟教育资源、教育系统的非均衡化趋势定会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
展,不利于我国建设教育公平社会。4.2强化政府职能,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
当代政府的职能是合理有效地履行职责、配置社会资源,在教育的资源配置方面更应该积极承担责任,明确自身的角色,政府应变过去不利于全社会进步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教育策略为均衡发展策略。首先,正确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之间的统筹和协调,积极加强对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支柱,多配置教育资源。其次,加大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投入,国家在积极加大对其的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还应鼓励社会上有能力的企业和其他教育机构增强对这些地区的帮助。再次,国家政府应还在师资上力量下功夫,鼓励在教职工、在校师范院校学生,走进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地区,以改变当地的教育不合理现状。协调我国教育系统,共促全国教育的积极健康均衡发展。4.3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不管是对当地学校的发展还是加强学校的硬件配置,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如果乡镇学校只能在等待国家财政和社会其他组织的经济援助,学校的发展就不能长久,所以,发展当地经济才是长久之计,合理有效的运用当地资源吸引投资企业,广泛纳入贤才,用人知事,任人唯贤,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以在增加自身企业绩效的同时适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带动当地经济,合理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和政府支持的优秀政策,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为当地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4.4革新人们的思想
思想一旦固化就变得十分可怕,往往在现实中影响人们正常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因此,改变人们过去那种认为城市的学校都是优秀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学习知识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结果,其中个人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不是说进城市的学校获得优秀的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就能取得理想的好成绩,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古往今来,那些取得优秀成绩的人们哪一位不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所获得的。在乡镇的学校有条件的时候,为什么家长们总是要舍近求远?一味的排斥、不支持乡镇学校,不但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4.5加强监督管理
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整顿教师队伍、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法治监督的作用,积极制定出有利于规范在实行教育均衡化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对违反教育公
平、教育均衡发展行为应进行有力的打击。同时建立和健全行政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法制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良好的监督体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树立人们正确的观念,拓宽群众监督的道路,以规范和保证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
4.6建立优秀教师轮换机制的建立并保障其健康运行
要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优秀教师的学习和交流,促进教师人力资源的不断优化,避免教师资源的不合理集中,教师轮换制度的建立可以保证各学校在一定阶段和时间内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以不断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鼓励各任职教师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优秀学校带动其它学校发展的教育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地进行轮换制度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快速有效地解决。
注释:
①宋勤标.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奉贤教育专栏,2010,(8). ②陈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J].江苏教育,2005,(4). ③邢亚春.浅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大众,2010,(10).
④陈要文.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N].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14(3)⑤全媒体记录两会[N].新安晚报,2011-3-6.
参考文献:
[1] 宋勤标.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奉贤教育专栏,2010,(8). [2] 陈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J].江苏教育,2005,(4). [3] 邢亚春.浅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大众,2010,(10).
[4] 陈要文.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N].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14(3). [5] 全媒体记录两会[N].新安晚报,2011-3-6. [6]王浩.义务教育城乡师资均衡的思考及对策[J].教师成长与专业生涯发展,2010,(631):145. [7]高如峰.对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分工的建议方案[J].教育研究,2005(3). [8]王凌皓,高英彤.中小学生择校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及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0(6):6.
[9]荏苒.我国择校现象透析及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2).
[10]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所.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调研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1]靖美慧.择校: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J].科教视点,2010,(5).[12]毛玉华,孙美华.择校对义务教育公平的危害及其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8
第五篇: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期待与展望 姓名,郑静 学号,200921340120 指导老师,刘士民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整合及改革,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呈现一番新景象,但是与此同时,教育不公平的
现象也随之愈演愈烈,尤其城乡教育配置不公、择校热、师资不稳定等一系列有失教育均衡的恶习已经严重影响
基础教育的质量及发展。为此国家积极倡导教育公平公正,加强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资金和师资投入,建立和
健全教育法制管理,改革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使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使国民共享教育
公平。
关键词:城市乡镇 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Prospect Expectations o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bstract: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and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come into a new stage.At the same time, the unfair phenomenon of educ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nsified, a series of inappropriate deeds that go against balanced education have been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unfair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choosing school hot and teacher instability.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takes a great many measures, including advocates for fairness positively, strengthens the investment of finance and teacher in the areas that poor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establishes and improves legal administration of education, changes the development styl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distributes educational resources rationally, promotes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so that citizens can share educational fairness.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Elementa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1.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界定和研究意义
所谓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确保给公民或未 来公民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及资源配置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
?衡。若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则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体系本身的不和谐发展,同时也会带来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所以,国家应积极地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证现行的基础教育按照全社会均衡发展的道路前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2.我国现行基础教育城乡学校不均衡现状及其影响 2.1课程单一,不能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全面要求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进步在城市的基础教育机构已经步入轨道,但是在乡镇是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基本上还是处于松散、原始的低水平状态。虽然课程表上 ?安排了校本课程课,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用来进行语数课或自习课。这样一来,使得乡土教材缺乏易处于脱节的境地,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层次还有所差距,依旧是停留在以传统的语文、数学为主体的教学体制上,课程开发不系统,缺乏多样性。校本课程开发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征把握不稳,观念模糊,有点甚至狭隘地将校本课程的开发理解为编教材,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2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备不均衡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各地区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是另外,城市学校除了拥有保证其教学任务目的的基本配置外,还注入新型的教育工具:多媒体教学、课外活动设施一一具备,反观乡镇学校的教育硬件就相对差了许多,现代的教育工具普及度不高、硬件配置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对教师的吸引程度,学生与家长的吸引程度都大大地降低,一旦有能力的教师因为工资待遇、发展前景不符合自身的要求、学生和家长就乡镇教育效果效益有质疑时,就会出现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的趋势,现阶段最能解释的即名校热现象。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各学校间的教学资源配置得到了不合理的分配,这种现象要是持续的时间过长,就会势必会影响现在社会倡导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有促使社会不良风气的横行,再加上现在社会盛行的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思想,使得城市重点学校独占资源,硬件设施很完善。虽然近些年国家和政府都做出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工作报告,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比较缓慢,在此过程,鉴于家长们名校情结的热浪,使得 好的学校又获得更多的支柱。而那些正进行质量提升的乡镇学校就面临优秀生源得不到保证的问题,这样一来,反而使教育资源处于遭遇浪费的不利之地。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个天平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教育公平不能得以实现,则会造成基础教育发达的区域不断得到国家、社会、个人的支持,即使是饱和了其发展需求也视而不见,但是薄弱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不健康成长会愈演愈烈。2.3城乡教师队伍水平差距大,不稳定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力资源都有差别性,所以教师之间的任教水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领导能力、因材施教实施把握水平都有各自的特点。优秀教师历来都是各个学校的纷纷争夺的对象,优秀教师资源不但可以提高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威望,还能合理的配置学校的师资队伍,对唤起其他教师的激励和竞争意识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但是现阶段城乡教师差距大,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培训跨度大、骨干教师少,培训程度较浅、活动经费无保障,培训
?困难多。首先,农村大部地区学校交通不便,学校教学硬件条件较差,生活水平较低,工资待遇激励性不高,使得优秀教师难招聘来、难将其留下;其次,由于我国现行教师编制一些数量上和范围上的限制,使得教师队伍年年都不能从传统的教师招聘编制中获得足够多的师资,教师数量的缺失必定会引起分配的不均,;再次,由于城市学校的优势,农村的优秀教师纷纷涌向城市学校,这样一来,就造成农村学校成为年轻教师的“训练基地”,他们在乡镇学校实习,积累教学经验,一旦满足一定的“进城条件”,又会不顾一切的进入城市学校,造成教师队伍的恶心循环;最后,由于学校的有限公共资金和资源中的很大部分都用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开支,这样一来使得农村学校不得不将培训资金一再的减缩,造成现有教师得不到参加培训的机会,而年长的教师均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使得乡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培训就沦为纸上谈兵。
2.4城乡经费投入不均衡
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引进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变化不大,这样一来,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财政收入基数大的地区,就有足够的资金的投入在教育领域,相反,在经济比较贫瘠的学校,即使当地政府想切实改变学校的教学资源,也是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同时,国家的财政教育补助,大部门都被用在城市学校的教师培训、改进教学设施、引进优秀教师、扩大校区等方面,而乡镇学校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经济支持的份额就相对较为少量,由资金因素所 产生的教育问题就油然而生。2.5使教育公平的理念停滞于表面
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旨在使每个公民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接受教育,共享社会教育资源。若教育公平原则仅仅停留在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阶段或者是在其实施过程中没有切实贯彻最初目标,偏离事先制定的实施方法,就会出现教育不公,受教育者不能均衡、有效地了解和掌握知识。长久过后,教育公平就会转化成人们对教育制度的畅想,以后即使有足够的能力再次进行教育公平的宣传和实施,也得不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在一些人们内心产生对社会教育制度的根本宗旨的怀疑,甚至不利于教育系统的有效运转和社会的稳定团结。
2.6乡镇或较偏远地区人们所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教育是为人们今后接受高等教育所进行的基础知识铺垫和积累,由于城市的基础教育机构坐拥便利的地理环境、先进的教学硬件条件、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社会大众以及政府的支持投资的条件,造成城市教育素质水平要高于乡镇学校。虽然国家鼓励有能力的各大城市自主根据自身地区的特点、条件适当地编写教材,但是选用国家统一教材的地区还是占多数,在这些地区的学校中同年级的不同地区学生所受知识教育水平不同的现象已经不容小视,所受教育水平差距一旦两极分化,势必不利于今后的学习。例如:城市小学规定在3年级就得进行英语教学,但是在乡镇的学校受到英语教师的缺失,致使英语教学水平有限或者将其成为自修课,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就与城市学校的学生差距拉大,即使以后进入高年级,要追赶起来就比较费劲,必定会影响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2.7城市乡镇基础教育机构发展两极化
若教育持续非均衡化发展,造成城市和乡镇基础机构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城市学校基础教育水平发展速度愈来愈快,而乡镇学校却被置于无力革新发展的境地。众所周知,城市的基础教育将会得到更为优质的“照顾”,大量的教育资源涌进城市基础教育机构,高耸的教学楼,先进的实验室,宽广的操场,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仪器一一具有。在一方面是促进了其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出优质的学生,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在另一方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必定会产生供大于求的境况。与此同时,乡镇的学校则面临生源有限、硬件配置落后等问题。基础教育机构发展两极化,既不符合社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教育系统的正 常、和谐地运行。
2.8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导致择校热愈演愈烈
不均衡的基础教育会使现存的择校现象更加的难以控制,虽然国家为了使学生们合理选择就学所在地,已经开始对中小学生实施 “就近入学”的规定,但是每逢开学报名家长们的心理就开始作祟,非得让孩子上好学校,不能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由于城市的学校较为集中了优秀的师资,硬件,环境,但是毕竟还是少数,不能满足大部分的需求,缺口较大,随着日后时间的积累,必定会败坏社会教育风气,破坏社会公平、公正。若是基础教育的天平还是不能端正,就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涌进本就充足的城市学校,乡镇学校得不到发展。择校热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最终有碍于我国全面构建社会公平。2.9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
农村地区本身经济发展滞后,产业链单一,教育机构数量少,水平低,各方面都与城市学校差距甚大。基础教育不均衡,影响了社会成员潜能的开发,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利益,影响他们对知识能力和劳动技能等教育成果的获取,影响他们
?对现代公民意识的教育成果的获取。同时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树立健康的心理,对社会公平质疑,有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
3.产生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3.1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所产生的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我们都了解经济基础是决定上级建筑的,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大众对教育投资热度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是相应地增加,社会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对基础教育机构进行改造和革新,表现在城市的学校现代化教育设备齐全、教师水平高、课程开设丰富化、教育环境相对开放。而在经济欠发达甚至是贫困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落后,则缺乏一定的资金、人力对当地的基础教育机构进行整合、开发,所以使得乡镇的基础教育发展就相对的被动。同时建立起新型的农村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差距,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为教师排除后顾之忧。
3.2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虽然近些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但是一些传统的较为守 旧的观点还是影响着人们,在子女的教育问题方面甚是严重。大多人都一致的认为只有城市的学校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自己将子女送进城市的学校总是好过于乡镇学校,他们过于重视于环境因素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对乡镇学校不信任、一致排斥的态度更不利于乡镇学校的发展。这种思想水涨船高,使得本以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的天平向城市学校逐渐倾斜。
3.3法制不健全
在从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十多年奋斗,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对普及的范围积极地扩展,逐步做到使乡镇,农村及偏远山区的孩子都能基本充分享受基础的义务教育权利,实现知识育人,改变人。突破了过去只对城市及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的思想弊端,越是基础教育欠缺的地方更是加大了对其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力度,改善教育环境,加强师资力量。前几年,国家又减免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用,这对于扩大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范围,进一步扫清文盲率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法律所涉及教育要均衡发展发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对于有违反教育公平现象的处置也是含糊不清,这样不利于全社会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3.4现行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绩效都是以应试的最终结果为主,应试教育以应试为手段,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和传输,强调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充分运用,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应试教育的实施,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不符合当代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片面地促进社会补习、培训班级的盛行。譬如,在各城市,一到寒暑假其间,培训机构就会出现火爆的情形,各类的补习吸引了大批的家长和学生,虽然教育部门已经禁止在节假期间进行补习的活动,但是现行应试教育以成绩论英雄,广大的中小学生都会在寒暑假其间进入这些补习机构学习,而乡镇的补习机构缺少,就造成了大量
4.实施解决策略
4.1全面贯彻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 教育的根本就是让每个公民接受知识、有效地运用知识、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积极地对教育事业投资以促进其发展,就十二五规划中规定:“把教育 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
?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国家有信心有能力进行教育公平的持续推广,保证公民平等接受教育,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和权力。毕竟教育资源、教育系统的非均衡化趋势定会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我国建设教育公平社会。
4.2强化政府职能,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
当代政府的职能是合理有效地履行职责、配置社会资源,在教育的资源配置方面更应该积极承担责任,明确自身的角色,政府应变过去不利于全社会进步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教育策略为均衡发展策略。首先,正确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之间的统筹和协调,积极加强对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支柱,多配置教育资源。其次,加大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投入,国家在积极加大对其的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还应鼓励社会上有能力的企业和其他教育机构增强对这些地区的帮助。再次,国家政府应还在师资上力量下功夫,鼓励在教职工、在校师范院校学生,走进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地区,以改变当地的教育不合理现状。协调我国教育系统,共促全国教育的积极健康均衡发展。
4.3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不管是对当地学校的发展还是加强学校的硬件配置,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如果乡镇学校只能在等待国家财政和社会其他组织的经济援助,学校的发展就不能长久,所以,发展当地经济才是长久之计,合理有效的运用当地资源吸引投资企业,广泛纳入贤才,用人知事,任人唯贤,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以在增加自身企业绩效的同时适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带动当地经济,合理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和政府支持的优秀政策,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为当地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
4.4革新人们的思想
思想一旦固化就变得十分可怕,往往在现实中影响人们正常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因此,改变人们过去那种认为城市的学校都是优秀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学习知识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结果,其中个人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不是说进城市的学校获得优秀的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就能取得理想的好成绩,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古往今来,那些取得优秀成绩的人们哪一位不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所获得的。在乡镇的学 校有条件的时候,为什么家长们总是要舍近求远,一味的排斥、不支持乡镇学校,不但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4.5加强监督管理
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整顿教师队伍、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法治监督的作用,积极制定出有利于规范在实行教育均衡化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对违反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行为应进行有力的打击。同时建立和健全行政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法制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良好的监督体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树立人们正确的观念,拓宽群众监督的道路,以规范和保证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
4.6建立优秀教师轮换机制的建立并保障其健康运行 要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优秀教师的学习和交流,促进教师人力资源的不断优化,避免教师资源的不合理集中,教师轮换制度的建立可以保证各学校在一定阶段和时间内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以不断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鼓励各任职教师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优秀学校带动其它学校发展的教育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地进行轮换制度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快速有效地解决。
注释: ?宋勤标(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奉贤教育专栏,2010,(8)(?陈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J](江苏教育,2005,(4)(?邢亚春(浅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大众,2010,(10)(?陈要文(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N](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14(3)?全媒体记录两会[N](新安晚报,2011-3-6(参考文献: [1] 宋勤标(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奉贤教育专栏,2010,(8)([2] 陈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J](江苏教育,2005,(4)([3] 邢亚春(浅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大众,2010,(10)([4] 陈要文(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N](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14(3)([5] 全媒体记录两会[N](新安晚报,2011-3-6([6]王浩(义务教育城乡师资均衡的思考及对策[J](教师成长与专业生涯发展,2010,(631):145([7]高如峰(对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分工的建议方案[J](教育研究,2005(3)([8]王凌皓,高英彤(中小学生择校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及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8 2000(6):6([9]荏苒(我国择校现象透析及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2)(,10,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所(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调研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靖美慧.择校: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J].科教视点,2010,(5).[12]毛玉华,孙美华.择校对义务教育公平的危害及其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