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大足县龙石镇二代农民工状况的调查报告1
关于重庆市大足县龙石镇二代农民工现状的调研报告
摘要:如今,“富二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无论是批驳抑或褒扬,都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可在近日召开的重庆“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更多的开始关注“贫二代”,他们纷纷提出议案提案,要求社会正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能让离乡背井的农民工们一代代“贫”下去。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称谓,特别是二代农民工,一个不容忽视存在。准确把握农民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二代农民工 生存状况 合川 教育
正文:
一、研究项目:重庆市大足县龙石镇二代农民工现状
二、调查时间:2011年1月25日—2月3日
三、调查人员:龙石镇政府调研组及社会志愿者调研团队
四、研究目的:(1)通过对大足县龙石镇二代农民工现状的调查,挖掘造成农民工当前
现状的根源,结合当地民情政策寻求改善方案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五、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
(2)个案访谈
六、调查背景
为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为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我小组积极响应镇委镇政府的号召,对龙石镇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研。本次社会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并广泛吸收各类文献整理形成此报告。力求通过了解当地发展现状、加大宣传,帮助当地农民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龙石镇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在龙石镇政府党委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龙石镇政府调研组社会志愿者调研团,通过发放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调查了326名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涉及到的行业有餐饮业、建筑业、零售服务业、娱乐业、机械加工制造业、文印业、物管服务业、其它行业等。数据表明,龙石镇农民工以青壮年人群为主,年富力强,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属于第二代农民工。
本课题组的调查统计表明,尽管龙石镇第二代农民工的生存境况好于其父辈,但其工作生活境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彻底改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现状:收入低支出大:目前,龙石镇的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行业和环卫、餐饮等服务行业,多数农民工以租房为主,70%以上的农民工经济拮据,生活开销困难,生活维持在温饱水平。从月收入情况看:收入在1500—3000元的,只占7.7%。主要是一些技术工人、管理者、厨师和从事娱乐行业的从业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奖金和业务提成以及其它额外经济收入。
(二)工作现状:付出多回报少:调查发现,农民工长年累月的劳动,少有双休日和节假日。有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长达70余小时,有的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左右,其中,有的农民工每周工作7天。龙石镇农民工大多从事建筑施工、化工原料、机械制造、搬运和清洁等“苦、脏、累、差、险”的职业,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条件较差。他们在工作中比较容易患上职业病,个别行业的农民工为了拼命挣钱,体力严重透支,积劳成疾。从工作时间看: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的有207人,占63.5%;10小时的43人,占13.2%;10小时以上的76人,占23.3%。表明我们绝大多数用工单位能遵守国家规定的劳动时间,但在中低档餐厅或其它一些服务行业,工作时间普遍超过8小时。龙石镇有相当多的用工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大多用工单位不愿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被调查的326名农民工中,无一人填写了用工单位为自己交纳了失业养老保险。由于没有购买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部分农民工因工受伤或患职业病后,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和工作补偿,近90%的农民工不能带薪休假。从伤亡事故看:事实上,农民工是“最容易受伤”的一个群体。绝大多数农民工来自经济稍差或交通不便的山区,不熟悉国家政策法规,自我保护意识差,而且不少农民工从事的是风险最大、危险最多的职业,工作事故多。
(三)教育现状:学历低技能差:从接受教育的情况看:被调查的326名农民工中,小学35人,占10.7%;初中247人,占75.8%;中专及高中32人,占9.8%;大专9人,占2.8%;本科3人,占0.9%。这种文化境况,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意味着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不具有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本领,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低技术导致低收入,而低收入反过来又制约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如此恶性循环,使农民工难以摆脱困境。从文化娱乐休闲方式看:被调查的326人中,看书学习的仅仅只有13人,打麻将斗地主的218人,看录像片的43人,在网吧上网聊天的33人,和朋友喝茶聊天或看看电视的81人,其它的37人。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境况可以用单调、无聊和无奈来形容。看电视、睡觉是民工最普遍的休闲方式,业余文化生活非常单调。
(四)社会现状:理解少歧视多: 据调查采集的数据显示,在龙石镇的农民工普遍感到其社会境遇、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与龙石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有较大反差,没有切身感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表现出悲观和失望的情绪在上升,仇富的心态在加剧。特别是80后或90后出生的进城农民工,不满现状而又无技可施,他们游离于乡村和城市之间,回乡务农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基本的农业生产技巧,走进城市生活又无一技之长和服务本领,他们实际成为了一种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边缘人。从就业方式看:他们像一群没有爹娘的流浪儿。被调查的326名农民工中,其职业的获得途径是:职介所介绍的39人,占12%;人才市场推荐的10人,占3.1%;亲友介绍的117人,占35.9%;自己找的160人,49%。此数据表明龙石镇组织农民工就业的渠道还有待加强。
农民工现状的形成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偏见等错误观念的存在。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是普遍存在的,“农村人”与“城市人”不只是地理学上的意义,更具有社会学的意义。城里有些人在自我优越感的驱使下,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那些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民工。有些人在内心深处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与人格的差异联系在了一起,视农民工为“二等公民”。此外,其他一些错误观念的流行,更使农民工的处境雪上加霜。如“民工抢了城里人饭碗”、“民工潮是盲目无序的”等社会流行语,在贬抑农民工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农民工与城市人的隔阂。
2、政策性、制度性歧视的存在。观念上偏见,必然导致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工资待遇、用工规范等方面的制度缺失或滞后。在农民工所遭受的各种歧视中,就业岗位和劳
动报酬的歧视,是最具实质性的。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但农民工目前仍面对着多方面的歧视。
(二)主观原因 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与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直接相关。对于农民工来说,要融入城市生活,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障碍,就是自身素质不高。大多农民工的文化技能水平较差,没有接受岗前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个别的还有违法犯罪现象,成为破坏城市形象的不安全因素。第一代进城务工农民,基本上只停留在能够养家糊口的水平上,他们的终极目的,仅仅只是挣点钱回乡。而现在的农民工的终极目标是能够融入城市生活,最终成为城市的一员。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明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小农意识的农村情结让农民工难以完全认同城市生活规则和方式,而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更使得农民工对处于技术进步中的城市感到手足无措。与此同时,为了寻找心灵慰藉,农民工又自设了社会交往圈,寻找同质文化,寻找“都市里的老乡”。由此也更进一步扩大了与城市居民的距离。
关于龙石镇二代农民工现状的思考: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突出问题的对策思路: 随着我国保障农民工政策的施行与完善,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更多的农民将会有序地转化为城镇居民。必须不断跟进机制设计和制度创新,通过改善大环境,有效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消除其后顾之忧。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该把切实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口,为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我们认为,只有从机制体制上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才能保障农民工放心进城,安心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民工网
(2)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网 :http: ///
(3)中国.重庆.合川.门户网:http:///
第二篇:关于二代农民工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二代农民工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要:农民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群体,是中国出口外汇的中坚力量,但是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最大的人群。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代农民工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二代农民工集体出列,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这个群体与第一代相比,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在现实生存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从他们的生存现状谈起,探讨他们的权益问题,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第二代农民工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变化
人们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印象多是“大包小包、一头乱发”,而如今出现了不少与此大相径庭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年龄普遍在25岁以下,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不时地从包里掏出名牌手机;基本没有务农经历,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和就业观。“新生代民工”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在受到歧视时,他们会摔门离去。
据调查新生代民工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
第一代农民工普遍将谋生作为第一目标,建筑工地是他们的聚集地,新二代农民工的目光则投向三产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他们希望在城里买房,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因为有着更多的企盼,他们找工作时也往往更“挑剔”。许多用工单位很需要这些人,但也对此表现出了相当的担忧。“现在不少年轻人,在工厂有点不高兴,什么也不想,马上走人。”一家企业招工负责人曾说。用人单位有一部分认为,第二代农民工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敬业精神差。
另外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观念与父辈有着显著的不同,他们个人消费支出快速增加,不再为攒钱而使自己变成“苦行僧”。据调查显示,他们将自己近八成的工资收入自己花掉,或者自己留着。他们把超过一成的收入花在了文化娱乐和电话费上。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不良风气和固有陋习的影响,出现了“娇子农民工”、“月光族”等现象。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既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和精神,过分追求较好的生活,勤俭节约的品格逐渐淡化。调查显示,有68.5%的人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资很少寄回家,70%的人拥有手机或小灵通。一些人崇尚享受,注重攀比,非理性的消费观念让收入较低的农民工生活更加陷入困境。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时间长、专业技能较欠缺
据调查显示,其中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例为67.2%,高出传统农民工相应数字18.2个百分点。尽管受教育年限普遍更长,但从接受教育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62.5%)新生代农民工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阶段,而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中专、中技、职高、大专、高职)的比重尚不足37.5%。
(二)、过半新生代农民工未婚,生活经历简单
调查显示,处于20岁—30岁年龄段的新生代农民工59.9%尚未结婚成家,39.5%的人已婚有配偶,而传统农民工中已婚人数为93%,高出新生代53.5个百分点。新生代农民工在务工前的生活经历更为简单,74.1%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前“在学校读书”,比传统农民工(35.4%)高出38.7个百分点;而有在农村务农经验的仅为11.0%,不足传统农民工(35.7%)的三分之一;有其他工作经历,如做过小生意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仅为3.1%,也不足传统农民工(9.8%)的三分之一。
(三)、多在东部、沿海就业,外出谋求发展动机强烈
调查显示,七成(70.9%)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前往东部就业,超过四分之三(76.2%)在沿海城市务工,均高于农民工整体水平。就其外出务工动机而言,42.3%的人表示是为了“寻找发展机会”,比传统农民工(20.4%)高出21.9个百分点;出来见世面的比重为6.0%,高出传统农民工(1.6%)4.4个百分点。而传统农民工中55.1%的人明确表示外出是为了“赚钱养家”,高出新生代农民工24个百分点,其生存动机更为强烈。
(四)、多集聚在第二、第三产业,在制造业、建筑业中比重略有上升 超过八成(81.7%)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第二产业,近两成(18%)在第三产业。从发展趋势来看,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中的集聚度呈下降态势,分别下降了0.4与5.5个百分点,而在第二产业中则上升了5.9个百分点,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第二产业工人主力军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从行业分布来看,大多数(73.9%)新生代农民工集聚在制造业中,而从事建筑业的比重为5.5%,比传统农民工相应数字低12.4个百分点。从发展趋势来看,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在制造业的集聚度比2009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在建筑业上升了
1.8个百分点。可见,劳动强度比较高的制造业吸纳年轻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呈增长趋势。
(五)、绝大多数从业于非公有制企业,在国有企业比重近期有所攀升
从用人单位的所有制注册登记类型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集聚度较高,为84.3%,高出传统农民工12.2个百分点。从发展趋势来看,2010年国有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较之2009年有所增强,上升了3.4个百分点。
三、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一)、整体收入偏低
在接受调查的1000家企业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仅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的57.4%,比传统农民工收入低。有5.4%的新生代农民工明确表示其工资水平未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在与企业发生过劳动争议的新生代农民工中,31.6%的人认为“劳动报酬”是引发争议的最重要因素。
(二)、工作稳定性差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后更换工作的平均次数为1.44次,传统农民工为1.42次,新生代农民工每年变换工作0.26次,传统农民工为0.09次,前者是后者的2.9倍。在换过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中,主动提出结束合同的比例
为88.2%,高出传统农民工相应数字16.9个百分点。接近五分之一(19.2%)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近期有换工作的打算,超过传统农民工(14.9%)4.3个百分点。职业发展空间小,无法满足实现自我发展的主观愿望,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较低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寻找对“个人发展更有利”的新工作的人数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的比例为12.4%,高出传统农民工相应比例7.7个百分点。
(三)、社会保障水平偏低
在被调查的1000家企业中,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67.7%,比城镇职工低23.7个百分点;医疗保险参保率为77.4%,比城镇职工低14.6个百分点;失业保险参保率为55.9%,比城镇职工低29.1个百分点;工伤保险参保率为70.3%,比城镇职工低9.1个百分点;生育保险参保率为30.7%,比城镇职工低30.8个百分点。
(四)、职业安全隐患较多
调查显示,36.5%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高温、低温作业问题,41.3%的工作环境中存在噪音污染,36%的工作环境存在容易伤及肢体的机械故障隐患,存在粉尘污染问题的为34.7%。但是用人单位为其采取了防护措施的比重却低于传统农民工,以工作环境存在粉尘污染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例,用人单位为其采取了防护措施的比重为27.2%,低于传统农民工(35.7%)8.5个百分点。五分之一(19.8%)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用人单位从未向其发放过劳动保护用品。还有近两成(19.4%)的新生代农民工反映其劳动保护用品存在不能足量或不能及时发放的问题。20.7%的新生代农民工未接受过用人单位组织的安全生产培训,甚至高于传统农民工4个百分点。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工资支付、增长、共决机制,加强对工资分配有关问题的劳动监察力度
建立和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预防和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充分利用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平台,建立工资支付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多方约束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政府对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价位、最低工资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节制度,引导企业将工资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利润增长保持基本同步。以新生
代农民工就业集中的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把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分配作为工资协商的重要内容,形成“区域谈底线、行业谈标准、企业谈增长”的工作格局。
(二)推动社会保险法规落实,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参保面
加大源头参与和监督力度,推动社会保险法规政策的落实。工会要积极配合人大、政府、政协开展社会保险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视察,运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农民工联席会议、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等平台和渠道,参与配套法规政策的制定,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地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实现职工社会保险关系顺利转移和接续。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措施。多渠道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居住条件,保障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后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权益,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公共租赁住房体系,为他们融入城市提供心理预期。
(三)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对农民工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和体面劳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工会要将生活技能培训纳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的培训和服务中,在提高他们就业谋生能力的同时,切实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要督促企业建设职工书屋及文化娱乐生活设施,开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发展规划,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爱好,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资料:中工网
第三篇:关于城市农民工状况调查报告
农民工是指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厂成为工人的农民。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有的则长年在城里打工,作为谋生的手段。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的积极贡献,大家有目共睹。但是,他们的就业状况以及生存环境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工时超长、正常权益得不到保障、务工环境恶劣等有待解决。
尽管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户籍的问题以及他们自身的特点,使他们不能和城市人一样享受城市的公共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资源。他们经常在恶劣的条件下超时加班却不能及时拿到工资;他们的小孩在这里上学,但因为没有当地户籍和学籍不能在这里考试;他们受了工伤,工伤工资无人来付…农民工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在寒假期间,我对合肥经济开发区滨湖新区建筑工地的农民工进行了调查,主要采取与他们进行交谈的形式。由于爸爸及几个安庆岳西老乡都属于这个工作团体,我得以在此停留两天,有机会走进他们的生活。考虑到他们不愿意或是不会填写调查问卷这一情况,于是,我采取在收工后与他们闲谈的形式。主要包括:基本生活与工作情况、收入与求职情况、社会保障和维权意识、个人愿望和今后打算四个方面。调查如下:
(一)工作状况
1.和我爸爸一样,大多数农民工求职主要靠亲朋好友。2.他们工资的支付情况是,在一个单元的工程结束时至少支付总工资的70%,年终结账时支付所有工资。3.他们平时都没有假期的,平均工时12小时,有时为了赶工而超长加班。4.技术工(在他们说来叫大工)的平均工资1500至1800,普通工(在他们说来叫小工,包括女工,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没有技术的男工)的平均工资1000至1200。5.据他们说,在服装、鞋类、玩具这些行业的农民工有一定的培训,而建筑业的技能培训几乎没有。6.大多数人对这份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
(二)生活状况
1.衣:通常是沾满泥土,不注意还以为是从山洞里钻出来的穴居人,由于干的是最差,最累,最脏的活,不可能总是穿得很干净,且衣服和鞋磨损特别严重;当我提及别人低价收购我们的军装时,他们一脸的惋惜,埋怨我没有告诉他们,说这会让他们省去不少的钱。2.食:吃的是青菜和一些廉价的猪肉,我第一次看到叔叔竟然会因为涨了1毛钱而放弃买萝卜,他说,人多所以每次买菜都是十几斤,一毛钱积累起来也是不小的数目;他们这个团体内的8个人轮流做饭,平均每人每天的伙食费在八元以内。他们每人都只有自己的一副碗筷,第一天晚上我吃饭的时候找不到碗,只好用我爸爸的铁茶杯。3.住:在房子开始建的时候,都是搭建一些简单的帐篷,从第2层到封顶的这段时间里都住在2楼,没有窗户没有门,就用一些木板胡乱钉在一起,卫生间就别提了。4.行:几乎没有私人的交通工具除了自己的一双腿。5.闲暇的时间,他们也有自己的一些娱乐,比如说买2张彩票盼着中大奖。
(三)存在的问题
1.有很多时候在一个单元结束时,并不能拿到工资的70%,年终结账也不容易,需要在那里等几天,即不能及时拿到工资;且工资比较低。2.他们的生活条件简陋,卫生质量差到不必说。3.有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城里读书年均学费支出2450元,他们的孩子入学等存在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当谈到他们的愿望时,都是希望子女在身边同时也能接受比较好的教育。4.他们的安全保险并不齐全,且维权意识很低,少部分人连合肥农民工维权热线是多少都不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仲裁诉讼、工会调解这些机构。我叔叔因工伤被迫停工半个月,误工费最终没能要回来,他们只说程序太麻烦,要等的时间太长。5.金融风暴的影响,使得当前农民工就业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有些技术较低的农民工被迫另找工作。6.大多数人资金及自身能力不足导致返乡创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未来很迷茫。好范文
(四)解决办法
首先,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最大的障碍就是城乡户籍壁垒,由此造成住房、医保、最低生活保障、孩子入学等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所以只有让他们的户口落到这座城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希望政府出台更多更有效的政策,确实保护农民工的利益。再者,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例如加强农民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等。最后,希望城市及社会能给与农民工更多的关怀。
调查结论
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农民工的现状,他们的人生安全没有保障,生活质量差,子女受教育情况糟糕,工资待遇低,工资拖欠问题仍然存在,政府的相关政策滞后等。这些情况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然后努力改善农民工的现状。试想,只有社会的力量,才可以让城市中这些可爱的人感到一丝温暖!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http://xiexiebang.com/diaochabaogao/
第四篇:当代农民工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队名:赴武威就业见习小分队班级:姓名:鲁迎瑞学号: 10级食品质量与安全
2010112086
暑期实践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工薪与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赴武威就业见习小分队社会实践报告
10级食品质量与安全 鲁迎瑞
摘要: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1年3月发布的201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他们当中新生代农民工约有1亿人。
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已经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不仅包括外出打工的“离土又离乡”农民工,还包括“离土不离乡”从事有偿的非农劳动的农村人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历史还不长,而且相当部分进城务工者长期所处的劳动环境是工场、作坊式小企业,与社会化大生产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了解当代农民工的基本状况与思想状况有助于发现农民工面临的困难以及存在的问题,能够跟好地改善农民工生活质量,提高农民工文化水平等综合素质。
关键词:农民工 工薪 思想状况 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7与24日——2012年8月3日
调查地点:甘肃长城麦芽有限公司、云晓食业、甘肃达利有限公司、黄羊河集团
调查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赴武威就业见习小分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调查对象:企业务工人员
调查分工:以小组形式调查,每组2或3人
2012年7与24日至2012年8月3日,我们积极参加了2012 年暑期大学生实践活动。活动地点为武威市凉州区。此次活动我们有三个目的:
一、参观食品类企业,结合专业知识,学习简单的食品生产工艺,熟悉生产流程,认识生产设备与机械。
二、对食品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企业关于食品专业就业情况的调查,了解食品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工作情况。
三、对食品企业中的务工人员进行当代农民工工薪与思想状况的调查问卷,了解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
通过对企业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我们掌握了大量的数据与信息。经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与统计,我们掌握了一系列农民工的基本状况,从中帮他找出问题,希望通过这些,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工解决困难,对他们有所帮助。
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基本状况
此次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是成年男女,且男性居多。在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没有加入中国共青团也没有共产党员。由于外出务工主要以养家为主,为方便照顾家庭他们大多数选择就近原则,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去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这其中还有一部分的原因,在外务工的人员中,有16%是小学文化程度,53%初中毕业,而高中毕业人数近年来不断升高为23%,但还是有一部分是文盲。根据文化程度的不同,其视野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还是选择了去更高更远的地区务工,这也一定程度的反映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我们还调查统计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在农村没有耕田或耕田不足,有86%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这是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农民经济来源较为单一,粮食收入不稳定,价格便宜等诸多原因造成的,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大多数人通过亲朋好友或同乡的介绍,进入城市的一些工厂或者是建筑工地,主要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还有部分打零工(加工、修理、接送等),同时还不少女性从事家政服务,在餐馆当服务员等。而这些外出农民工大多数还是处于不稳定状态。
根据调查显示,有71%的人1—6个月换一次工作,20%的人7—12月换一次工作单位,也就是说90%以上的工作单位不会超过一年,而且其中大多数人希望能够工作1—5年左右。这就是之所以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大的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国民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更加注重,然而有87%的人感觉到压力很大,农民工对农民的文化生活大多数持无所谓的态度,主要由于他们的生活压力过大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国民GDP超越了日本跃居第二,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系,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我国任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我们西北地区,农村的生活水平依然落后,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以下我们了解近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
二、思想状况
调查显示:新生代进城务工者进城务工的主要原因是求发展、学技术、多挣钱。他们的职业发展意向依次是:成为“创业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他们更注重自我,更注重权益保护,更注重发展前途。50.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职业身份是“外来工”,30.3%的人认为自己是“职工”,只有14.0%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工”,仅有3.0%的认为自己仍然是“农民”。他们中57.9%最不能接受“看不起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父辈打工挣钱后仍然会回到农村,但他们进城务工目的不再只是赚钱就回老家。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命运的转变,他们试图离开农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小张对记者说“我们渴望融入城市,融入城市人群里面。”
(一)择偶观念和行为处于拐点
进城务工扩大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友圈。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的交友圈,基本上以同乡、同事为主,好友中有城里人的占1/4。因亲缘(父母/亲戚介绍)、地缘(在老家相识、同乡介绍)结识对象/配偶的,占49.7%;因业缘(打工时认识、同事介绍)而结识对象/配偶的,也已占43.7%。
“从社会学角度观察,人们的社会关系纽带从以亲缘、地缘为主向以业缘为主发展,正是人们的观念、行动逐渐城市化、现代化的体现。由此可见,新生代务工受访者的择偶观念和行为,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拐点。”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洪天慧分析说。
(二)城乡互动,婚姻圈扩大。
数据显示,超过3/4的未婚受访者认为可以不考虑对方的户籍;而有21.4%的希望对方是城市城镇户籍。通过婚姻使自己成为“城里人”,女性比男性更具优势。
另外,农民工找对象难。被调查者认为原因依次是:“男工收入低,婚恋交往没底气”、“工作时间长,缺少社交机会”、“个性原因,不善于与异性交往”、“忙于打工挣钱顾不上谈对象”、“文化程度低”。调查显示,已婚有孩子的被调查者中,58.2%的孩子已经进城与父母双方或一方一起生活。举家进城已显趋势,这对于夫妻团聚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均有益处,是个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
三、融入城市困难不少 很多问题需要破解
新生代农民工鲜明特点是年纪轻、文化较高、观念更新,对农村和土地的感情日益淡漠,在城里安居乐业、做城里人已成为他们新的憧憬。多数人希望在城市/城镇定居。排在首位的是“留在目前打工城市”(35.2%);其次是在“老家所在/附近的城镇”(21.8%);只有4.1%的被调查者计划“回乡当新农民”。
憧憬与现实之间还有很大差距,能否适应是融入城市的关键一点。被调查者中,城市适应达到“中等”程度的,占45.5%;处于“较低”水平的,占44.3%;处于“很低”水平的,占5.4%;处于“较好”的仅有4.5%。
同时大城市中存在的就学、就业的压力及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诸多问题,对新生代进城务工者也是要面对和适应的问题。目前他们面临的困难依次是 “没有合适住房”、“子女入托/入学难,费用太高”、“缺乏社会保障”、“家庭收入偏低”和“无力赡养老人”。住房问题是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最大困难。
四、总结:
通过对当代农民工基本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解决当代农民工以上问题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提高对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认识
农民工应和其它所有劳动者一样,应该享有应有权利;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对农民工的引导和教育
增强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发展能力,加快他们融入产业大军的进程,政府在制定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管理规划的同时,制定对农民工的引导和教育规划,有效提高他们的城市工作生活的适应能力和法制意识。应进一步加大针对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增强其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
(三)改善农民工居住和子女受教育条件
改善农民工居住和子女受教育条件是增强进城农民工对政府和社会的认同与归属感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应关注房地产租赁市场,让农民工租得起房;同时规划建设一部分农民工有能力租住,且符合基本安全卫生标准的简易住房,改善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条件。接受义务教育是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法定权利,也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应多渠道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让他们享有与城市孩子相同的受教育权利。
(四)增强项目负责人对民工的关心,继续发挥民工学校的作用 进一步强化企业和项目负责人对民工生活的关心,切实关注农民工作业环境,给予农民工更多的关怀。继续深入推行建设民工学校活动,发挥民工学校的教育平台作用,积极开展相关的安全和技能知识培训。建设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跟踪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当代农民工工薪与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第五篇: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 宿迁
计算机工程学院 数字媒体2班 苏坤
时间:2013年1月26号~8号
为了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更好地领悟和学会课本以外的知识,不断强化和完善自我,特地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做了相关调查。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流动农民中的儿童数量急剧增加。儿童问题的突出使得流动从根本上超越了“劳动力流动”的意义,儿童是农民工中的一个特殊部分。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不仅呼唤义务教育的体制调整,而且呼唤多方面的制度创新。
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依靠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非农业户口的社会群体。由于中国大陆至今未废止的户籍制度的存在,这一群体基本上没有工会组织、几乎没有任何权益保障,更不能享受因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也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劳动条件最差、工作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同样的蓝天、同样的笑脸——关爱农民工子弟”。有这样一类群体,他们用自己粗糙的双手,在严寒酷暑中让一座座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他们的愿望不过是希望在城市中有着自己生存的一个角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穿着整洁的校服,背着书包有说有笑地走进校门,他们淳朴、善良、踏实,这就是农民工。他们是弱势群体的代表,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女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帮助。他们的教育也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城农民工为子女择校,造成县城学校生源失衡。
目前,城市学校布局较为合理,基本能满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由于农民工择校的原因,造成学校生源严重失衡。有的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就难以满足其要求,像新宁二小、四小这两所小学在校学生204000,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有9000。学校“人满为患”。学生的活动空间过少,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大,学校的班级管理加难,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择校造成学生走读困难,家长接送不便虽然学校采用扩大班额(己大大超出国家的规定)的办法,尽最大努力来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但也难满足农民工的要求。有的学校不得不采用招考的方式抬高“门槛”,来控制“人满为患”的局面。有的学校虽然敞开招生,但因地偏路远,生源仍然不足,造成教室闲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逐年增多,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量的农民工子女将涌入县城学校就读,由于农民工为子女择校,将进一步影响县城学校生源的失衡。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凸现歧视、心理等危机。
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居住地离校较远,孩子上学不方便,导致学校与家长联系不便,加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孩子有一种漂泊无助的感觉,产生被歧视的心理。“有的教师、同学看不起我们,他们有钱,我没钱。他们是城里人,我们是乡下人。”这是在调查中,我们听到的一个农民工子女那敏感而脆弱的心声。因城乡差别,农民工子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远远不如城里孩子那么优越,感觉低人一等,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城市学生也确实存在欺负乡下学生的现象。据调查,有的城里学生明目张胆地要求“乡巴佬”为他服务,甚至要钱。另外,由于农民工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这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而频繁转学,使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孩子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三、农民工对国家政策及国情关心不够,对国家政策及国情了解甚少。
至今,农村农民生活基本得以保障,农民工生活均达温饱状态。自国家颁布“五补”、“一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退耕还林”、“九年义务教育免学费”等制度以来,农民工生活又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子女均能成功入学读书,这是国家良好政策取得的良好效果。但是,在农村依旧存在种种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产业化单一,易受自然灾害及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出,掀起外出打工的热潮,致使农民工子女过早向往外出打工挣钱,读书无明确目标,学习成绩差,学习压力大,再加上家长无空闲管教孩子,有的家长甚至就不管,导致农民工子女文化程度低,农村依旧文盲遍地,农民工生活依旧艰苦。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0%),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四大误区。
⑴是期待型。期待型家长表现为无视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孩子期望过高,认为别人的孩子能成才,我的孩子为只啥不能成才。有的家长是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据调查,有20%的家长不让孩子干体力活,甚至连家务也不让孩子干。有个家长说:“我的孩子回家一点活也不让他干,就让专心读书,不知怎么回事,他的成绩还是上不去,真气死人。”大部分家长期待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大老板、企业家、工程师,甚至当大官。
⑵是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宠爱过多,事事依着孩子,钱物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尤其在身体上保护较多,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精神。
⑶是放任型。放任型的家长表现为忽视孩子的正当要求,对孩子不够关心、不够胜任,只看到孩子的缺点,不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认为孩子资质差,读书不会有出息,混个初中毕业,好出去打工。
⑷是粗暴型。粗暴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据调查,有50%的家长都有打骂孩子的情况。90%的家长对孩子说过:“真没出息,这点小事都干不好。”、“大人说话,小孩听话,不准插嘴。”有45%的家长认同孩子是我的,打骂由我,娇惯由我,别人管不着。有60%的家长用不打不成才,棍棒底出好才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五﹑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⑴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特色农业,关注农民工生活。
⑵加大基础教育硬件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增开《心理学》课程,从而促进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⑷国家加大投资,改善农村通信落后问题,进而改变农民工思想,使得其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综合我的实践调查中发现的一些现象与提出的一些浅陋的观点看,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城市人不应歧视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我们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面对的不单单是读书的问题,更有如何融入城市的问题。农民工的后代,将不再是“农民工第二代”,而是城市新公民。他们可以成为农村走出来的最有希望的一代。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突显在我们面前,更让我们深思现在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十分严峻的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转型期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成本,这个成本需要政府、全社会和农民共同来承担。政府要把农民工问题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合二为一,切实解决好农民工这个特殊的城市群体的问题。而教育部门应该和社会共同协起手来,办好教育,办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学校应把农民工孩子的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尽快且和谐融入城市。这样不仅仅对于农民工及其子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⑴雄若愚,董结琴.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中国国情国力,2002年. ⑵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⑶项中新.均等化:基础、理念和制度安排.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⑷周佳.私校公助—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的扶持方案.教育科学,2003年,⑸百度网、中国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