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形势下彬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对新形势下彬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彬县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全力而为之的一件大事。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彬县农业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2007年彬县投资6500万元,建成通村柏油路113公里,水泥路119公里,超额15%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全县农村柏油路(水泥路)累计达到457公里。新建小型水利工程38处,解决了2.2万人的饮水困难;投资380万元,新建大型秸杆汽化站一座,全县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5810口,6000多户群众受益;完成29个重点村建设任务。二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0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02亿元,增长26%。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42万亩,水果总产26.72万吨,果品优质率70%,有3000吨苹果走出国门,远销欧洲等地,果品实现产值4.9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1816元。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2007年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292元,增长14.4%。摩托车、三轮车、手机、电话大量进入农户,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四是农村广播、电视、医疗卫生、文化事业得到发展。当前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市平均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去总结、推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运用好、坚持好、发挥好。
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就是要求我们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全面创新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从彬县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应该努力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农业所处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农业商品,改善生产条件,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其次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吸引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投资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再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业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
二是避免建设上“平面推进”的发展原则,突出壮大龙头企业。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及与之相联的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成特色鲜明的加工企业和主导产品基地,按照“相对集中、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出售农产品的直接利润,而且逐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间接利润;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树立三种观念。一是树立“市场第一”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新机制。二是树立“比较优势”的观念。利用资源优势,抓好果、畜、草、烟、蔬菜、药六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同时突出柿饼、桃仁等农产品及梨木、枣木工艺品加工业,促进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迅速转变。第三,树立“适当超前”的观念。我们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追踪市场,超前调整,大力推广粮经套种、林中间作、种养加工一体化等新型高效模式,使农民收获到可观的调整效益。
二、坚持用农业产业化引领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使农民看到希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因此,发展农业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积极引入新观念、新思路。要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做大“以草养畜,以畜发展绿色农业”的产业链,延伸“兔肉、兔皮”加工产业链,走出具有彬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工业化的水平也相应较高。近年来,彬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部分农民经过培训外出务工,一部分农民就近转化到非农产业。这些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活跃了彬县消费市场,形成了良性发展。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还表现在推进了产业扶贫帮困工程,通过扶持项目和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致富能力。
四、坚持创新领导方式驾驭全局
对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驾驭,是检验基层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过去用单纯的行政手段抓农业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现在政府的职能是指导发展、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民转移,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进步。
改进党委、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方式。首先,树立产业融合思想。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产业之间要相互融合。坚持让农业与其他产业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在合作的指导下分工,不离开农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第二,运用典型推动发展。许多真知灼见、鲜活的经验往往来自基层,及时推而广之,以点带面,就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收到“一个典破道题,一批典型活全局”的事半功倍之效。第三采取多种措施,聚合部门力
量,让部门参与农业产业的发展,形成共建合力。近几年,彬县始终坚持“县级、部门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乡村干部包抓到户”的政府管理机制,把全县各部门与16个乡镇实行对口扶贫,并不断改进各部门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第四环境就是生产力,只有环境搞好了,服务上去了,才能引来投资者,才能保证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对新形势下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为全市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全力而为之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把农业和农民作为重要的链条,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此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1.92亿元,比2002年增长17.16%;粮食总产量达21.08万吨,比2002年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42元,比2002年增加261元。“南烟北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2006年烤烟种植面积达5.1万亩,预计产量12万担,烟农收入7500万元,比2002年增加2.4万亩、8万担、5924万元,产量、效益稳居全区第一,成为**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并已通过全国农业生产(烤烟)标准化管理示范县验收;桑蚕生产实现突破性发展,2006年桑园面积达到2.17万亩,预计全年鲜茧产值突破500万元。甘蔗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产值2000万元。生姜、水果、茶叶等传统经济作物生产通过引导和扶持实现稳步发展,中药材生产成为新兴的农业产业。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取得重大成效,畜牧水产业健康发展,2005年肉类总产量达3.79万吨,水产品产量达4600吨,比2002年增长28.04%、48.39%。退耕还林工程和“路、城、点”森林生态群带建设顺利实施,累计完成造林10.1万亩,林业经济效益显著。当前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爬坡阶段,一个充满希望和战略性调整的转折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市平均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去总结、推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运用好、坚持好、发挥好。
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就是要求我们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全面创新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从我县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应该努力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明确三个方向。首先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农业所处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资装备,改善生产条件,吸纳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其次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吸引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投资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再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业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二是把握四项原则。把握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突出壮大龙头企业群,避免建设上的“平面推进”;把握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及与之相联的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特色鲜明的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我们近几年在“南烟北桑”结构调整思路的引领下,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烟叶、茧丝、生姜系列、果品加工等加工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全市乃至全区重要的企业群和产品群;把握互惠互利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出售农产品的直接利润,而且逐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间接利润;把握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第三篇:对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对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用环境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增强信用意识不断提高信用等级使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信贷服务的安全区,加强舆论环境建设切实加大党在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营造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用优良的环境推进农业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随着特色经济的加快形成,必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今后一段时期内,全乡工作重点将围绕县委提出的“三大战略、六大突破”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客观地讲,我乡虽然区位优势明显,并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无法回避的是全乡18000人口中有12000人口在农村的现实。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乡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全力而为之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把农业和农民作为重要的链条,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此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退耕还林工程和“路、城、点”森林生态群带建设顺利实施,林业经济效益显著。
当前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爬坡阶段,一个布满希望和战略性调整的转折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市平均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去总结、推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运用好、坚持好、发挥好。
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就是要求我们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
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全面创新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从我乡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应该努力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明确三个方向。首先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农业所处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资装备,改善生产条件,吸纳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其次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吸引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投资农业非凡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再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业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二是把握四项原则。把握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突出壮大龙头企业群,避免建设上的“平面推进”;把握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及与之相联的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成特色鲜明的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我们近几年在结构调整思路的引领下,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茶叶、果、烟花鞭炮制造业等加工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全乡重要企业群和产品群;把握互惠互利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出售农产品的直接利润,而且逐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间接利润;把握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三是树立五种观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传统生产观念提出了挑战,更新观念。第一,树立“市场第一”的观念。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新机制。第二,树立“比较优势”的观念。我们在确定抓好烟、果、茶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特色、规模和效益,促进了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迅速转变。第三,树立“适
当超前”的观念。我们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高举调整的旗帜,积极引导农民追踪市场,超前调整,大力推广种草养畜、猪沼果(鱼)、粮经套种、林中间作、种养加一体化等新型高效模式,使农民收获到可观的调整效益。第四,树立“整体联动”的观念。做到经济与社会、农业与其它产业、农村与城镇协调发展,整体联动,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在社会循环中获得可靠依托和支持。第五,树立改革促调整的观念。通过改革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促进农业结构有序调整,探索构建新的经营治理机制。四是突破六大难点。当前农业产业的发展实质上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既是我们工作推动的难点,也是我们实施突破的重点。这些难点概括起来就是培植主导产业难、建设标准基地难、发展龙头企业难、拉长产业链条难、扩大经营规模难、拓宽销售渠道难“六难”,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认真研究,做到一“难”一策,一“难”多策,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破解难题。如面对农业产业链条上存在的一断二短三恶性的情况我们就一一采取措施进行“链接”,针对“一断”即多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利益分别由不同主体独享,农民得利少的情况,我们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并支持他们发订单、返利润、几提供一回收等办法,形成与基地和农民利益的紧密联接,提供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收成后回收产品,农民只管种植,不承担任何风险,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模式。
二、坚持用农业产业化引领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因此,发展农业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积极引入新观念、新思路。要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要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行区域产业开发合作和利
益共享机制,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统筹协调
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实现农业农村协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和手段。农业产业化也决不是简单的“企业+基地+农户”的重组,而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要做到统筹协调,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加快工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实践证实,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工业化的水平也相应较高。二是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在全县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农业产业化既是产业支撑又是城镇的特色所在。我们应该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在龙头企业布局上实现由零星分散向城镇园区集中转变,在产权结构上实现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在经营形式上由经营向民营转变。使农业产业化繁荣城镇的商贸业,做旺了城镇的人气、财气、商气,增强了乡镇经济实力。三是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一主三化”战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农业产业化是要害。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一部分农民经过培训外出务工,一部分农民就近转化到非农产业。这些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给城市带来更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了良性发展。我们用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还表现在推进了产业扶贫帮困工程,通过扶持项目和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致富能力。
四、坚持创新领导方式驾驭全局
对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驾驭,是检验我们非凡是基层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创新对农业的指导方式,从过去单纯用行政手段抓农业转到用市场经济办法引导发展,从过去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上转到指导发展、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上,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民转移,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进步。
改进党委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方式。首先,树立产业融合思想。我们把农业看成一个大产业,不仅三次产业之间要融合,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产业之间也要相互融合。坚持让农业与其他产业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在合作的指导下分工,不离开农业,不抛弃农业,不损害农业,拧在一起,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第二,运用典型推动发展。许多真知灼见、鲜活的经验往往来自基层,及时推而广之,以点带面,就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收到“一个典破道题,一批典型活全局”的事半功倍之效。第三,整合部门资源。采取多种措施,整合部门资源,聚合部门力量,让部门参与农业产业的发展,形成共建合力。并不断改进各部门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方式,取得良好效果。
改进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服务方式。环境就是生产力,只有环境搞好了,服务上去了,才能引来投资者,才能保证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是加强行政环境建设。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领导方式的根本转变,把领导力量向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倾斜。把乡镇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主导产业的组织保证。第二是加强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增强信用意识,不断提高信用等级,使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信贷服务的安全区。第三是加强舆论环境建设。切实加大党在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营造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用优良的环境推进农业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四篇:对新形势下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对新形势下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随着****三角特色经济区的加快形成,**作为重要的一角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必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今后一段时期内,全县工作重点将围绕县委提出的“三大战略、六大突破”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客观地讲,我县虽然区位优势明显,并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无法回避地是全县
58万人口53万在农村的现实。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为全市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全力而为之的一件大事。[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把农业和农民作为重要的链条,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此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1.92亿元,比2002年增长17.16;粮食总产量达21.08万吨,比2002年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42元,比2002年增加261元。“南烟北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2006年烤烟种植面积达5.1万亩,预计产量12万担,烟农收入7500万元,比2002年增加2.4万亩、8万担、5924万元,产量、效益稳居全区第一,成为**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并已通过全国农业生产(烤烟)标准化管理示范县验收;桑蚕生产实现突破性发展,2006年桑园面积达到2.17万亩,预计全年鲜茧产值突破500万元。甘蔗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产值2000万元。生姜、水果、茶叶等传统经济作物生产通过引导和扶持实现稳步发展,中药材生产成为新兴的农业产业。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取得重大成效,畜牧水产业健康发展,2005年肉类总产量达3.79万吨,水产品产量达4600吨,比2002年增长28.04、48.39。退耕还林工程和“路、城、点”森林生态群带建设顺利实施,累计完成造林10.1万亩,林业经济效益显著。
当前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爬坡阶段,一个充满希望和战略性调整的转折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市平均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去总结、推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运用好、坚持好、发挥好。
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就是要求我们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全面创新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从我县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应该努力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明确三个方向。首先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农业所处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资装备,改善生产条件,吸纳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其次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吸引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投资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再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业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
二是把握四项原则。把握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突出壮大龙头企业群,避免建设上的“平面推进”;把握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及与之相联的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特色鲜明的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我们近几年在“南烟北桑”结构调整思路的引领下,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烟叶、茧丝、生姜系列、果品加工等加工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全市乃至全区重要的企业群和产品群;把握互惠互利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出售农产品的直接利润,而且逐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间接利润;把握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树立五种观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传统生产观念提出了挑战,更新观念。第一,树立“市场第一”的观念。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新机制。第二,树立“比较优势”的观念。我们在确定抓好烟、桑、姜、果、茶、蔗六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特色、规模和效益,选择以烤烟、蚕桑、肉姜三大产品率先突破,促进了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迅速转变。第三,树立“适当超前”的观念。我们在严格
第五篇:对新形势下利川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考
对新形势下利川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形势下,作为典型后发展山区的利川,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当前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去总结、推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运用好、坚持好、发挥好。
一、抓好特色基地建设
以实施“万亩乡镇千亩村”为抓手,以茶叶、蔬菜、林果、药材、畜牧、烟叶、米业七大优势主导产业为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特色基地要打破区域界限,打造产业带、产业长廊,以特色基地支撑绿色生态利川,推动集旅游、生态环境建设为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打造乡村旅游支撑带。今年主抓以烟叶为支撑的产业带。文斗乡应积极探索在郁江下游发展茶叶、林果业,团堡、元堡等乡镇要积极发展蔬菜,各乡镇要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产业,如高山的烟叶,低山的茶-1-
叶,二高山的蔬菜、水果。要利用产业支撑旅游、利用旅游带动产业,利奉线、大水井等重点景区沿线要多与林业部门沟通,研究景区附近的绿化、美化,积极思考产业支撑旅游的问题。
二、培植龙头企业
利川小企业较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恶性竞争、相互残杀的现象,相互残杀不利于产业的发展,要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在稳定中求发展。今年重点围绕利川宜红集团的创建,在企业创品牌上,出台并完善一系列实质性的培植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深入研究新的扶持龙头企业政策,完善以奖代补机制,扶持龙头企业。金融、项目、国土、规划等部门要形成合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培植,在资金、用地、项目上向农业龙头企业倾斜。企业融资后,利用土地增值等因素,要迅速做强流动资金规模。企业家要主动学会和金融、银行打交道,同时要立足做事,把企业做大做强。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靠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政府的推动是必须的,是保障,不能放任群众自愿。实践证明,在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的强力推动是弥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不足的最有效手段,只有政府的调控和推动作用真正发挥到位,而且按照市场规律去调控和推动,才能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生产的标准化、大板块产业带的形成、龙头企业的培植需要市场的调节和行政力量强有力的推动,要
以行政力量强有力的推动为主。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分清各自的职责,政府是主体负主要责任,企业、老百姓为建设主体,其他职责部门是职责所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基地的标准化规模化建设中,要树立典型,加强引导,同时积极参与到武陵山片区规划中。谋划在产业的发展中,如何补偿老百姓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
四、新农村建设要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建设看点 围绕“两圈两带”为重点,今年完成以烟叶为支撑的新农村建设。各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上要立足一年办1—2个亮点,3—5年成型,同时要提前谋划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捆绑项目资金。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建设规划要结合上级政策,结合武陵山规划,突出利川特色,围绕城镇化、工业化来谋划。各部门要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同时在下步项目筹备上拓宽思路。
五、农业产业化要加强项目工作
项目建设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载体,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是依托和资金。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最快捷、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围绕优势资源谋划招商项目。乡镇、村的同志要用市场的办法,用项目来推动和解决问题,这是当前推动科学发展,提高干部能力的重心。
六、以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
所谓“以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导入和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让千
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融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之中,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产业化水平和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用抓工业的思路,扩宽产业发展的思路,拉长产业链,结合科研、加工、销售、仓储、物流、服务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解决分散生产与劳动力大量外出的矛盾,解决10年后谁来种地的问题,要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后,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利用企业、经营大户推动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在南坪乡流转2000亩土地探索有机米的种植;推动企业品牌的策划,将地域品牌转化为企业品牌;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产品的流通,努力拓宽市场领域,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最终,实现由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到特色优势到规模优势到品牌优势到市场优势到效益优势的快速过渡与发展。
七、培植市场主体
实践证明,市场主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市场主体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要明确目标抓好市场主体的培植,争取2年打基础,3年上台阶,4年见成效。品牌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关键,各乡镇在农产品加工业上要谋划1—3个品牌进行市场主体的培植。切实加强农产品QS认证和 “三品”认证及品牌建设,政府要推动企业争创QS 认证和“三品”认证,出台政策激励市场主体的培植、包装,同时在市场主体培植上给予乡镇、部门体制倾斜和奖励措施,以调动其积极性、明确其责任。要加大投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新增工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一般性预算收入、出口退税的部分资金用于奖励农产品加工业,把扶持流通同扶持生产同等对待,做好产、供、销一体化、一站式服务。
八、推进三次产业大融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农业提档升级战略,促进农业、工业、旅游融合互动,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要跳出农业看农业,发展农业解决农业农村问题要靠工业化、城镇化,以乡村旅游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来带动农业发展。一产业的发展要靠二产业的带动和推动。二产业要依托一产业形成的基地、特色品牌去扩张,去形成独特的品牌。要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变。谋道、元堡、凉雾、城郊等地要发展休闲旅游业,建成利川的迎客厅。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上,要结合旅游地产积极探索木质别墅等新兴地产的建设。
九、推广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发展的主要物资装备,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农业机械化主要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价值。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农业机械化科
技成果的完善和二次开发过程,是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是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要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继续推广山药种植技术,支持多仁多食品加工的专项技术;积极探索土地的合理有效开发机制,土壤酸化的治理,蔬菜的生态循环种植等。
十、抓好“三万”活动
各级各部门要因地制宜,按照“宜塘则塘,宜堰则堰,宜渠则渠”的方针,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改善水利设施,迎接省州的检查。同时,要完善农业强市的考评机制,突出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做到奖惩结合。今年要看新发展的农业农村产业亮点、典型,表彰先进;明年开转转会,让大家来评,看哪一个乡镇的工作抓得好。